妇产科学教学课件:正常分娩
- 格式:ppt
- 大小:870.00 KB
- 文档页数:70
正常分娩影响分娩的因素:四因素包括产力、产道、胎儿、精神心理因素(1)产力:子宫收缩力、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肛提肌收缩力;节律性宫缩是临产标志(2)产道:1)骨产道:指真骨盆,分3平面:骨盆入口平面、中骨盆平面、骨盆出口平面、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60度)2)软产道:子宫下段、宫颈、阴道、骨盆底软组织构成;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补)(3)胎儿:胎儿大小、胎位、胎儿畸形;矢状缝和囟门是确定胎位的重要标志,头先露利娩(4)精神心理因素枕先露的分娩机制:衔接、下降、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肩娩出等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过程;下降贯穿全程,是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
先兆临产:①假临产;②胎儿下降感;③见红临产诊断:临产开始的标志为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同时伴随进行性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部下降。
用镇静药物不能抑制宫缩产程分期:总产程不超过24小时(1)第一产程:又称宫颈扩张期,从开始出现间歇5-6分钟的规律宫缩到宫口开全(10cm)(2)第二产程:又称胎儿娩出期,从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3)第三产程:又称胎盘娩出期,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5~15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产程的临床经过及处理:1.第一产程:痛苦的等待、分娩镇痛临床表现:(1)规律宫缩;(2)宫口扩张;(3)胎头下降程度;(4)胎膜破裂处理经过:(1)连续定时记录宫缩剂胎心;(2)产程图显示宫口扩张及胎头下降,指导处理;(3)经阴道检查或肛查判断胎方位、胎先露高低及产道有无异常产程图坐标意义:横坐标为临产时间;纵坐标左侧为宫口扩张程度,右侧为先露下降程度2.第二产程:全力冲刺、配合用力临床表现:(1)自然破膜、人工破膜;(2)宫缩增强、排便感;(3)胎头拨露;(4)胎头着冠处理经过:(1)密切监测胎心;(2)指导产妇屏气:正确使用腹压是缩短第二产程的关键;(3)接产准备;(4)接产:①会阴撕裂的诱因:会阴水肿、会阴过紧缺乏弹力、耻骨弓过低、胎儿过大、胎儿娩出过快;②接产要领:保护会阴的同时,协助胎头俯屈,让胎头以最小径线在宫缩间歇时缓慢地通过阴道口;③接产四大步骤:保护会阴,协助胎头俯屈;协助胎头仰伸;助前肩娩出;助后肩娩出;④会阴切开指征:会阴过紧或胎儿过大;⑤会阴切开术:包括会阴后-斜切开术和会阴正中切开术3.第三产程:胎盘剥离及排出方式有两种:(1)胎儿面娩出式,多见;(2)母体面娩出式,少见处理经过:1)新生儿处理:①清理呼吸道;②阿普加评分;③处理脐带;④处理新生儿2)协助胎盘娩出;3)检查胎盘胎膜;4)检查软产道;5)预防产后出血。
正常分娩妇产科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妇产科护理学》第十章“分娩期妇女的护理”,内容主要包括:正常分娩的定义、分娩的三个阶段、产程的护理要点以及新生儿护理初步。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正常分娩的概念、分娩三个阶段的特点及护理要点。
2. 学会观察产程,能够为分娩期妇女提供适当的护理措施。
3. 了解新生儿护理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娩三个阶段的产程观察与护理要点,新生儿护理初步。
教学重点:正常分娩的定义,分娩期妇女的护理措施,新生儿的清洁、保暖和初步护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分娩模型、新生儿模型、产程图。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分娩护理操作包、新生儿护理操作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正常分娩的实况录像,让学生初步了解分娩过程,引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正常分娩的定义、分娩三个阶段的特点、护理要点以及新生儿护理初步。
a. 第一阶段:宫缩期,讲解宫缩的规律、持续时间及间隔,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宫缩曲线。
b. 第二阶段:胎儿娩出期,介绍分娩过程中的技巧和护理措施,如呼吸调节、体位变换等。
c. 第三阶段:胎盘娩出期,讲解胎盘的娩出过程,强调观察胎盘完整性的重要性。
d. 新生儿护理初步,包括新生儿的清洁、保暖、初步护理等。
3. 例题讲解:通过分娩案例,分析并讲解分娩期妇女的护理措施。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产程观察和新生儿护理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正常分娩的定义、分娩三个阶段的特点。
2. 分娩期妇女的护理要点。
3. 新生儿护理初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正常分娩的三个阶段及其护理要点,并说明新生儿护理初步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于分娩期妇女的护理有了初步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分娩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及处理方法,提高护理技能。
正常分娩妇产科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妇产科学》第9版,针对第十二章“正常分娩”展开教学。
详细内容包括分娩的生理机制、产程分期、分娩的临床表现、正常分娩的处理原则及技巧、分娩镇痛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正常分娩的生理机制、产程分期及临床表现;2. 了解正常分娩的处理原则及技巧,具备初步的临床操作能力;3. 了解分娩镇痛的原理及方法,为患者提供合理的分娩镇痛方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娩的生理机制、分娩的处理原则及技巧、分娩镇痛。
教学重点:产程分期、分娩的临床表现、正常分娩的处理原则及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妇产科模型、分娩演示视频、PPT课件;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分娩过程图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分娩视频,让学生了解正常分娩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1)分娩的生理机制;(2)产程分期及临床表现;(3)正常分娩的处理原则及技巧;(4)分娩镇痛的原理及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病例,分析正常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病例,提出处理方案,并进行汇报。
5.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分娩操作练习,教师指导并纠正操作错误。
六、板书设计1. 分娩的生理机制;2. 产程分期及临床表现;3. 正常分娩的处理原则及技巧;4. 分娩镇痛的原理及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分娩的生理机制;(2)阐述产程分期及临床表现;(3)论述正常分娩的处理原则及技巧。
2. 答案:(1)分娩的生理机制:子宫收缩、宫颈扩张、胎儿下降、胎盘娩出;(2)产程分期及临床表现:分为三个产程,具体表现见教科书;(3)正常分娩的处理原则及技巧:见教科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但对分娩镇痛部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讲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分娩镇痛的最新进展,提高临床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