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引说《诗经》考论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8
2020专升本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作业答案1. (单选题) 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于以( )。
(本题1.0分)A、“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D、“思无邪”为核心的批评观标准答案:A2. (单选题) 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
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 ) 。
(本题1.0分)A、“仁政”理论B、人性无善恶理论C、人性恶理论D、人性善理论标准答案:A3. (单选题) 司马迁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因而总结出了( )。
(本题1.0分)A、“直谏”说B、“发愤著书”说C、文应“实录”说D、“疾虚妄”说标准答案:B4. (单选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这几句关于情志关系的论述出自( )。
(本题1.0分)A、《毛诗大序》B、司马迁《报任安书》C、《论衡·艺增》D、《论语·八佾》标准答案:A5. (单选题) 《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
(本题1.0分)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D、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标准答案:C6. (单选题) 教材认为:在道与文的关系上,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里的观点是( )。
(本题1.0分)A、“文以载道”B、“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C、“文者以明道”D、“有道有艺”标准答案:B7. (单选题) 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继承了( )。
(本题1.0分)A、《毛诗大序》的“讽谏”说B、《论语》的“兴观群怨”说C、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D、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标准答案:C8. (单选题) 孔子的“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
《孟子》引说《诗经》考论《孟子》一书长于说理,引说诸经作为立论根据是其常用有一种说理方式。
诸经中,以引说《诗》《书》最为习见。
这与赵岐在《孟子题辞》所说的“孟子通五经,尤长於《诗》、《书》”一致。
近人黄寿祺亦云:“孟子游于六艺之中,留意《诗》、《书》之际,敦教化,明人伦,此与《论语》同者也。
”就《诗》与《书》二者而言,《孟子》中又以引说《诗》的地方居多。
一般认为,在先秦毛诗传授系统中,孔子之后,经子夏、曾申、李克、孟仲子、根牟子六传而至荀子,荀子传大毛公,其间没有孟子的环节。
然而,由现存文献记载来看,从孔子到荀子两百多年间,只有《孟子》一书大量用《诗》解《诗》,且《毛诗序》中也有多处与《孟子》中的论《诗》观点相合,因此,孟子是先秦《诗》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当予以关注。
一、孟子引说《诗经》情况统计洪湛侯在《诗经学史》中引用梁玉绳的统计“七篇中言《书》凡二十九,援《诗》凡三十五”,并进一步论证其中有四处连引两篇诗句,所以实际上《孟子》中引说《诗经》的有三十九处,其中孟子本人引诗三十处。
汪祚民在《<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一隋唐)》中对《孟子》中引用和论说《诗经》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区分:“《孟子》一书引《诗》、论《诗》共39次,其中,孟子本人引《诗》共30次,论《诗》4次。
”今以阮元《十三经注疏》本《孟子注疏》为底本,统计认为《孟子》一书中涉及《诗经》共38处。
具体情形如下:从引说主体看,孟子本人引用28处,论说5处,其中2处只提及篇名而未引诗句,3处属于整体论说《诗经》,未针对具体篇目;梁惠王、王良、万章、咸丘蒙、公孙丑各引用1处。
从篇章分布看,《梁惠王·上》引3处,《梁惠王·下》引5处,《公孙丑·上》引3处,《滕文公·上》引5处,《滕文公·下》引2处,《离娄·上》引6处、说1处,《万章·上》引3处、说1处,《万章·下》说1处,《告子·上》引2处,《告子·下》说2处,《尽心·上》引1处,《尽心·下》引2处。
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文学类一、古代文学先秦两汉唐部分1.论中国上古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2.论《诗经》爱情诗中的女性美3.《离骚》象征手法探微4.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5.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6.论《庄子》的结构艺术7.论《左传》中的妇女形象8.论《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9.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10.论李商隐诗歌中典故的运用11.论白居易感伤诗的生命意识12.论唐传奇中风尘女性的形象13.试论《李娃传》的情节艺术14.从《任氏传》看唐传奇作者小说创作的自觉意识15.从《枕中记》看沈既济入世出世的矛盾思想16.从《霍小玉传》看唐代的婚姻门阀制度宋元部分1.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2.论李商隐的“无题诗”3.论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4.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5.李贺瑰丽冷艳诗境浅论6.试论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7.王维“诗中有画”特色浅谈8.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9.秦观“情韵兼胜”的婉约风格论略10.苏轼婉约词的艺术风貌浅论11.略论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12.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13.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14.辛弃疾的“以文为词”15.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16.清照词婉约清新的艺术特色浅论17.关汉卿喜剧之“双璧”《救风尘》与《望江亭》18.《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19.汉卿悲剧艺术魅力探胜20.《赵氏孤儿》悲剧艺术浅论明清部分1.《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羽扇纶巾”形象及其人格内涵2.从官渡之战看曹操用人3.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特色4.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流变研究5.《水浒》中鲁达、武松形象的对比分析6.从义军领袖到王朝忠臣看宋江的忠义观7.《水浒传》女性形象分析8.论《西游记》中的五行观念9.《西游记》师徒四人形象及其现代意义10.孙悟空与贾宝玉的“石头精神”探源11.《西游记》中女妖形象复杂性格研究12.《西厢记》对《金瓶梅》《红楼梦》的影响研究13.《金瓶梅》女性与家庭关系微探14.《金瓶梅》女性群像描写特点及其悲剧意义15.论“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特点16.《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嬗变及其原因17.《聊斋志异》“异史氏曰”叙事形式的探析18.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女性观的矛盾性19.《任氏传》与《聊斋志异》美狐形象的文化内涵20.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叛逆形象之比较21.论贾宝玉的女儿观22.潇湘翠竹与黛玉形象之观照23.论《红楼梦》中黛玉、妙玉悲剧性格的共同性24.精美和谐典雅——论《红楼梦》的饮食文化特征25.试论《红楼梦》的女性人才观26.论纳兰性德的矛盾人格及其成因二、现代文学1.周作人散文的成就2.新月诗派的艺术探索及历史地位3.论闻一多的诗4.闻一多与新格律诗化运动5.徐志摩诗的审美个性6.评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7.《伤逝》中的人物及其艺术特征8.鲁迅对妇女问题的探索9.叶圣陶小说的美学风格10.郁达夫小说的抒情风格11.论《女神》的艺术个性12.艾青的诗歌风格与地位13.《家》的艺术个性14.《家》的文学成就15.《骆驼祥子》的“北京味儿”16.虎妞论17.繁漪形象论18.《日出》的艺术新探索19.论陈白露形象20.《狂人日记》与果戈里同名小说的比较研究21.张爱玲与上海文化22.萧红小说的审美个性三、当代文学1.民俗学视角下的迟子建文学世界2.论朱苏进小说的意义3.跨艺术视角下的朱自清散文艺术4.《小二黑结婚》的民族化特色5.武侠小说中的“逆袭”叙事模式6.郭敬明小说的正面解读7.论韩少功的小说创作8.现实主义史诗——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9.“丑”字始终难戡破——余华小说的力量与苍白10.《妻妾成群》与《大红灯笼高高挂》比较四、外国文学1.中西抒情诗的一点比较:“无我”与“有我”2.试论古代神话与现代科幻小说3.中国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比较4.中国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5.荷马式的比喻与古代人思维模式6.《俄狄浦斯王》——古代先民的生命密码7.《美狄亚》的女权主义重读8.对“信仰”的真诚拥抱——重读《神曲》9.对列那狐形象的再认识10.西方文学中的骑士文学原型11.女权主义批评视角下的莎士比亚12.于连形象的当代性13.巴尔扎克小说创作的自然科学因素14.伏脱冷:“一首恶魔的诗”15.环境与人——谈谈巴尔扎克创作中的环境描写16.圣洁的天使: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17.普希金创作的民族性与独创性18.从奥涅金看“多余人”的精神失落19.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现实主义与“意识流”20.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父亲形象21.安娜.卡列尼娜与女性文化意识22.《玩偶之家》(或《茶花女》)的女权主义解读23.当代俄罗斯文学的现状与前景24.《荒原》的“死亡情结”25.简爱和黛玉的爱情观之比较26.黑色幽默对传统幽默艺术的消解与颠覆(可以和莫言的《蛙》作比较)27.阿巴公、葛朗台、泼留希金形象比较。
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谓:“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周礼·媒氏》)在《诗经》中有许多男女恋情诗,而恋人之歌,多集于《国风》。
风即指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城之意,“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风》取材于各地的民间歌曲,反映了当时各地的民俗风情。
而男女恋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国风》中也颇多涉及。
《诗经》第一首便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以《关雎》为始篇,例来众多注家的评价多为淑女以配君子,说明在我国古代爱情便成为了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至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由内心的感发所产生,而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诗歌来歌颂的.《诗经》中的爱情诗类型多种多样,涉及到爱情的酸酸甜甜:有写幽会亲昵的《邶风·静女》,有写情侣春游的欢快的《郑风·溱洧》,有写两情野合欢娱的《召南·野有死麕》,有写饱含思念的《王风·采葛》,有写情女想情郎的《郑风·子衿》,有写情侣闹别扭的《郑风·狡童》,有写意中人不可求空余恨的《周南·汉广》,有写表现意中人难以亲近的《秦风·蒹葭》,有写失恋苦涩的《召南·江有汜》,有写遭到家长干涉的《郑风·将仲子》,还有反抗家长干涉的《王风·大车》。
从以上的这些列举中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中的爱情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快乐与挫折痛哭,在阅读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诗歌中充满坦诚、真挚的感情。
在爱情诗歌中很多是用女性的口吻来写的,她们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大胆的而且热烈的,这也许是因为那时古朴的民风使然吧。
《诗经》君子考论唐代著名学者、思想家李绅曾说:“君子先正心明目,执行去恶取善;然后有物可以见之,有人可以附之,有学可以学之。
”这句话深刻指出了君子本身的行为需要有正义和正确的观念,而《诗经》就是古人用来考查和研究君子道德操守的一部古典文章。
《诗经》有五千多首诗歌,反映了君子们对伦理道德的追求。
它内容涵盖了宗教、社会、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涉及到人的思想、语言、文化等方面。
它反映了君子之家和族群的共同理念。
它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非常重要的文献,可以说它集中体现出古代文化的特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诗经》是提高君子们的道德水平所不可或缺的一部著作,它对古人的历史、文化和道德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人用它来考查君子们该如何把握人生,他们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以及他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道德标准,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诗经》的内容涵盖了古代社会的许多方面,从政治到经济,从伦理到修养,从旅行到家庭,从军事到文化,涉及到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古人君子的道德标准,有助于古人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般来说,《诗经》中强调的核心内容是尊重礼仪和人际关系,以及做人做事要慎重谨慎。
这种君子之道和道德观念自古以来就已深入人心,其追求并没有变化。
《诗经》对古人道德的考其不仅仅是浅显的记录,它更多的是用思想的方式来影响和指引君子的道德操守。
古人通过《诗经》来检验君子的行为,以及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对立,考查他们如何树立自己的道德观念,从而促进人类道德的发展。
《诗经》的文学价值也十分显著,它所提出的文化思想,以及它所传递的文化观念,在古代文化中都占据重要地位。
它并不仅仅是一部古典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是古代文化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作为一部古典文学著作,《诗经》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独特的风格,包括诗歌、讴歌、抒情、咏叹等多种形式,其中有传统古风,也有现代抒情,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当今社会,古代文学著作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诗经》的影响在古今中央还是十分明显的。
孟子》注释辨析《孟子》中的语言比较接近先秦时期的口语,与我们今天的语言存在着一些差异。
要想顺利地读懂这类古书,我们一般都需要参看注释。
注释对于读者阅读和正确理解古书有很大帮助,因此精确的注释尤为必要。
然而由于版本和注释家的不同,注释也会有所差异。
为了更好地理解《孟子》,笔者选取了宋朱熹《孟子集注》和今人杨伯峻的《孟子译注》两个版本的注释为例,试考论不同版本注释的正误。
现以《孟子》当中的某些字在不同版本当中的注释为例,具体阐述不同之处。
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一、“戒”词义辨析《孟子?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朱熹注:“戒,告命也。
”“告命”在古代的意思一般有这几种:(1)请命;(2)犹天书,上天垂告下民的文书;⑶帝王的诏令;⑷特指告身,授官之符。
女口果按朱熹将“戒”注为“告命也”,“告命”在此的意思应为帝王的诏令,即景公将自己愿学先王之道号令全城,昭告天下。
如此解释并非孟子的本意。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篇是言孟子在会见齐宣王的时候阐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观点,表现了君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孟子举了晏子与齐景公的故事来向宣王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
而“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发兴补不足”是说景公在听了晏子的话后先在都城内做好准备,然后驻扎郊外,拿出钱粮,救济贫穷的人。
景公是想以此举动来效仿圣贤之君的巡游,即和工作相结合的巡行而不是只知自己快乐地流连荒亡。
由此看出,“戒”在此的意思应该不是“告命”。
如果理解为“告命”的话那就是齐景公只号令全城百姓或颁发诏令,而不付诸实际行动。
这样就违背了孟子的本意,所以“戒”在此的意思理解为“告命”不太恰当。
那么,“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的“戒” 应该怎样理解呢?杨伯峻《孟子译注》:“戒,旧注云:‘备也。
' 这不是‘戒备'之意,当读如《诗?小雅?大田》‘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之‘戒',‘准备'也。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庄子的) “虚静”说(庄子的)“虚静”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中国古代文论》作业参考答案一. 注明下列文献的作者及年代1. 《典论·论文》(魏·曹丕)2. 《文选序》(梁·萧统)3. 《戏为六绝句》(唐·杜甫)5. 《与元九书》(唐·白居易)6. 《送孟东野序》(唐·韩愈)7. 《诗品序》(梁·钟嵘)8. 《文心雕龙》(梁·刘勰) 9. 《沧浪诗话》(宋·严羽) 10. 《闲情偶记》(清·李渔)11.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唐·陈子昂) 12. 《汉书·艺文志》(汉·班固)13. 《书汤海秋诗集后》(清·龚自珍) 14.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近代·梁启超)15. 《文选序》(梁·萧统) 16. 《典论·论文》(魏·曹丕)17. 《人间词话》(近代·王国维) 18. 《楚辞章句序》(汉·王逸)19. 《文赋》(晋·陆机) 20. 《诗品序》(梁·钟嵘)21. 《文选序》(梁·萧统) 22.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唐·陈子昂)23. 《答李翊书》(唐·韩愈) 24. 《论诗三十首》(元·元好问)二. 名词解释1. 诗言志:“诗言志”理论出自《尚书·尧典》,《尧典》中描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艺术理论原则。
从音乐说起,涉及到了诗歌、艺术、以及相关的各方面内容。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诗言志”理论。
这段的主要说明,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抱负、志向的,歌声是延长了的诗的语言,突出了诗要表达的意义,声音的高低与曲律相配合,各种乐器的声音达到和谐统一,不能相互干扰,要形成整饬的秩序,不能相互扰乱。
这样就可以使得天神和世人达到交流和统一,用这样的音乐来教育贵族子弟,使之收到教育和引导。
闻一多先生在《歌与诗》中从诗的发展过程来分析,认为“志”有三方面的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之单项选择题第一讲先秦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在以( B )。
A.“思无邪”为核心的文艺批评标准;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D.“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2.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C )。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D.“考见得失”3.《论语?八佾》记孔子说:《韶》乐是( B )。
A.“尽善矣,末尽美也” B.“尽美矣.又尽善也”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 D.“尽美矣,未尽善也”4.“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C )。
”A.“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可以兴、观、群、怨”C.“思无邪”D.“辞达而已矣”5.教材指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A )。
A.读者之意 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 D.古人之意6.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的“其人”是指( D )。
A.圣人 B.今人C.读者 D.作者7.教材认为:孟子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中的“养气”,当是指作家应该( D )。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物化”的精神状态B.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D.从人格修养人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D )。
A.“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B.“虚静”和“物化”C.“仁政”和人性论D.祟尚自然,反对人为9.教材指出:《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C )。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得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C )。
《孟子》引说《诗经》考论《孟子》一书长于说理,引说诸经作为立论根据是其常用有一种说理方式。
诸经中,以引说《诗》《书》最为习见。
这与赵岐在《孟子题辞》所说的“孟子通五经,尤长於《诗》、《书》”一致。
近人黄寿祺亦云:“孟子游于六艺之中,留意《诗》、《书》之际,敦教化,明人伦,此与《论语》同者也。
”就《诗》与《书》二者而言,《孟子》中又以引说《诗》的地方居多。
一般认为,在先秦毛诗传授系统中,孔子之后,经子夏、曾申、李克、孟仲子、根牟子六传而至荀子,荀子传大毛公,其间没有孟子的环节。
然而,由现存文献记载来看,从孔子到荀子两百多年间,只有《孟子》一书大量用《诗》解《诗》,且《毛诗序》中也有多处与《孟子》中的论《诗》观点相合,因此,孟子是先秦《诗》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当予以关注。
一、孟子引说《诗经》情况统计洪湛侯在《诗经学史》中引用梁玉绳的统计“七篇中言《书》凡二十九,援《诗》凡三十五”,并进一步论证其中有四处连引两篇诗句,所以实际上《孟子》中引说《诗经》的有三十九处,其中孟子本人引诗三十处。
汪祚民在《<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一隋唐)》中对《孟子》中引用和论说《诗经》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区分:“《孟子》一书引《诗》、论《诗》共39次,其中,孟子本人引《诗》共30次,论《诗》4次。
”今以阮元《十三经注疏》本《孟子注疏》为底本,统计认为《孟子》一书中涉及《诗经》共38处。
具体情形如下:从引说主体看,孟子本人引用28处,论说5处,其中2处只提及篇名而未引诗句,3处属于整体论说《诗经》,未针对具体篇目;梁惠王、王良、万章、咸丘蒙、公孙丑各引用1处。
从篇章分布看,《梁惠王·上》引3处,《梁惠王·下》引5处,《公孙丑·上》引3处,《滕文公·上》引5处,《滕文公·下》引2处,《离娄·上》引6处、说1处,《万章·上》引3处、说1处,《万章·下》说1处,《告子·上》引2处,《告子·下》说2处,《尽心·上》引1处,《尽心·下》引2处。
从所引说《诗经》篇目来看,《国风》有4处,分别是《豳风·鸱鸮》《豳风·七月》《邶风·柏舟》《邶风·凯风》。
《大雅》有19处,分别是《灵台》《思齐》《皇矣》《公刘》《绵》《文王有声》《文王》(引4次)《假乐》《板》《荡》《桑柔》(引2次)《下武》《云汉》《烝民》《既醉》。
《小雅》有4处,分别是《正月》《大田》《大东》《小弁》。
《颂》有3处,分别是《我将》《閟宫》(引2次)。
二、孟子引说《诗经》特点首先,从数量而言,根据上面统计结果,《孟子》对《诗经》的引用远远超过论说,可见孟子更倾向于引用,这与当时的整体学术风气是一致的。
正如洪湛侯《诗经学史》指出的:“诗学研究发展到孟子时代,引诗风气渐盛,论诗之例大减。
”其次,从目的而言,孟子引说《诗经》是为自己立论说理服务。
这一点汪祚民在《<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一隋唐)》中说得十分到位:“孟子……引《诗》多是论证说理,是《诗》的应用阐释,往往游离于《诗》的文本之外。
论《诗》涉及《诗》的文学特征的只有一处,这就是‘不以文害辞’的‘以意逆志’说。
”再次,“孟子说诗已不是对《诗》三百篇本身作什么评论,而是将议论的重点转移到读诗方法上去,与孔子论诗的性质、诗的功用、诗的艺术特点等,又有所不同,这些变化,同时也反映出古代学术思想演进的迹象。
”具体点说,孔子、孟子引说《诗经》都有注重政教功能,断章取义的倾向,但孔子论诗还涉及《诗》与《乐》的关系、《诗》的文学功能和社会功能等诗歌本身的要素,而《诗》学发展到孟子,《诗》《乐》已经分离,说理成分开始增多,更加注重实际效用,政教色彩更浓。
这也是孟子引《诗》中绝大部分引自《雅》和《颂》的内在根源。
三、孟子论说《诗经》观点(一)“以意逆志”说《孟子·万章上》: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士之滨,莫非王臣。
’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
劳於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
’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关于文、辞、志、意的解释,比较通行的观点有两种。
一种以《孟子注疏》为代表,赵岐注云:“文,诗之文章所引以兴事也。
辞,诗人所歌咏之辞。
志,诗人志所欲之事。
意,学者之心意也”。
孔疏云:“故说诗者不以文而害逆其辞,又不可以其辞而害逆其诗人之志,以己之心意而逆求知诗人之志,是为得诗人之辞旨。
”一种以朱熹为代表,“文,字也。
辞,语也。
逆,迎也。
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
”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也从朱说。
大体而言,孟子认为“以意逆志”就是要求读者要认真把握诗歌中的字、词、句和整个篇章,从而从整体上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心志,而不是拘泥于个别的词句,机械地停留在字词或文句的表面而曲解了作者的原意,才是正确可取的读《诗》方法。
(二)“知人论世”说《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
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知人论世”说在后世相关阐述比较丰富,此不赘述。
孟子“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对后代的文学发展影响很大。
后人郝敬谓:“《诗三百》古序,其来已旧,后儒以辞害志,如咸丘蒙、高叟之辈,孟子教之‘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此千古学诗心法。
孔子与赐、商言诗,意正同。
然则知《诗》未有如孟子者矣。
”而“知人论世”是对“以意逆志”的补充,后人认为二者应该结合起来,王国维《玉溪生年谱会笺序》云:“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引《诗》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大多断章取义地用诗,拘泥诗句字义,这也是《诗》脱离乐的必然结果。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是从学理上对春秋以来流行的断章取义方法的否定。
四、孟子说《诗》与引《诗》的矛盾孟子虽然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说《诗》方法论,具有开创之功。
但是由于他注重政治效用,引《诗》的主要目的是借以阐发他的王道仁政的思想,故他用《诗》解《诗》也不乏断章取义、牵凿附会之举,往往扭变《诗》意来迎合己说。
也就是说,孟子的说《诗》理论与引《诗》实践之间存在着矛盾。
这一点在《孟子》一书中比较显见,略举两例如下。
《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餱粮,于橐于囊。
思戢用光。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
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於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
《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於王何有?”前引诗句出自《诗·大雅·公刘》。
这首诗叙述了公刘带领族人从邰迁居豳地,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生产的伟大功绩。
而这几句诗描写的是公刘率领周人经过周密的计划和准备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行动,与“好货”完全无关。
后引诗句出自《诗·大雅·绵》。
诗歌叙述了古公亶父迁居岐山、开国奠基的伟大功业。
而这几句描写的是古公亶父偕同妻子太姜亲自前往岐地查看建屋的情形,也与“好色”完全没有瓜葛。
孟子并没有从整个篇章来把握作者之志,而是生硬的牵连凑合在一起,借以阐述仁政之意。
《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於民有制。
”所引诗句出自《诗·豳风·七月》。
毛传:“此诗盖陈王业之艰难”。
孔疏:“言民事於日中则取茅,夜中以索绹。
及尔闲暇之时,则亟疾乘盖其野外之屋,春事始兴,以为播百谷为也。
以其民事当无休已。
孟子所以引此而教之文公也,亦欲文公教民如此者焉。
”朱熹:“言农事之重,人君不可以为缓而忽之”。
都是从统治阶级的角度来说。
其实《七月》一诗是全面反映农夫生活的一首长诗。
诗人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分月描述农夫的生产与生活状况,从耕种、采桑、摘菜、养蚕到制衣、打猎、酿酒、盖屋等等,一年四季忙碌不停,但大部分劳动成果都被剥削者攫夺走了,农夫们自己却衣食不给,只能于辛劳痛苦之后略述不平之言。
与后文的“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风马牛不相及。
孟子并不是把《诗》当成文学作品来欣赏,并不注重其文学艺术特征,而是把《诗》作为其阐述政治观点的工具,所以难免出现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推考其因,春秋之际断章取义之风不可能不对战国末期的孟子毫无影响,而《孟子》一书在解《诗》、论《诗》中,赋予《诗》以更多的儒学内涵,具有更多的政教色彩,从而推动《诗》学进一步走上了儒学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1](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M].中华书局,1979.[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1983.[3](清)皮锡瑞.经学历史[M].中华书局,2009.[4]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5]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08.[6]洪湛侯.诗经学史[M].中华书局,2002.[7]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M].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