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创造性使用教材

(完整版)创造性使用教材

(完整版)创造性使用教材
(完整版)创造性使用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几点浅见。

一、做好教学前的分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是课程分析,课程分析主要是确定教什么,学什么,具体有:①文本理解。即分析“课标”要求和先前的实践经验与反思,提出学生的学习任务,指出教材中的“十个着眼点”。即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育的技巧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学生的质疑点,资源的开发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建立精确的课程意识,发明性地使用新教材,切忌“教教材”。

②课程开发。即教材文本的开发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媒体资源(含教具、学具)、生活资源、环境资源,特别要开发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③内容处理。根据文本理解和资源开发情况,提出对教学材料重组的设想。

学情分析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依据,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只有了解了学情,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具体有:①了解学习起点。即学生的知识起点,包括能力起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等;②了解学习需要。即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知晓如何建立最近发展区;③了解学生特点。即思维特点、习惯特点、认知特点、差异特点等。

二、批判性地理解教材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家对于语文“教什么”的问题有了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各种校本语文课程、教材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城郊村野,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仅是教学的一个依托和凭借,更为关键的在于教师拿到教材后“教什么”,其教学内容的“含金量”怎么样。同样的教材如何精选教学的内容,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达成度。身为语文教师,要增强对教材内容的批判性理解,而不能一味地把教材内容视作不容置疑的“圣经”;同时,还要对教材内容有所筛滤,要遴选出最有价值、最具生长力、最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为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三、把文本作为课堂教学的“支点”

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支点”,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发展语文能力的“支点”,是教师设计学习活动的“支点”。任何学习活动的设计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托,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学习活动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要利用好这个“支点”就必须以一个语文教师的视野和责任来专业地解读这个“支点”,发掘出“支点”的教学价值。教师在与文本“亲密接触”的过程中,不仅要解读出文本本身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还要把握住文本所承担的增长学识、发展能力、提升人格等方面的内涵,并把这些内涵转换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出有效的学习活动。语文教学内容即课文中存在很多空白和不确定性;不同教师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出的内涵不同,教法也有所不同。

在教学内容的确立上,应“依标扣本”,即依据课程标准,紧扣教科书。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教师对钻研教科书不够重视的情况,教师把精力放在收集资料和制作课件上,而顾不得认真研读教科书。事实上,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反复读课文,不仅.

要求青年教师这样做,有经验的老教师也要这样做。现在有些教师不大关注课文的内涵和意蕴,而是急于寻找参考资料,从网上搜寻现成的教案拼凑到一起,这是非常盲目且不负责任的。为此,

教师一定要认真筛选教科书内容,要突出语言的训练;在理解课文方面不要低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达到理解目标时不要脱离课文的语言而进行架空的分析;在筛选内容时,要少而精,要符合教学目标,做到难易适度。

四、准确地解读文本

阅读课教学的前提是准确地解读文本。有人提出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的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基于教材,超越教材

语文教学既应该引导学生凭借教材这个“例子”,积淀语言,悟得规律,更应该超越教材,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文本以外的文章,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让学生举一反三,在大量阅读中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李吉林老师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就巧妙拓展,将自己选编的相关内容与课文有机组合,形成具有聚合功能、集团优势的教学“块”。导入新课时,她将“补充阅读”上的《人类的秘密仓库》引进来,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认识海洋之大、海洋之深,激发了学生探索海底奥秘的热情。在精读课文时,除了纵向联系以前学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又自然插入《海底的冷灯》一文。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专业知识的支撑,强化了学生“为了研究一个问题,要去查找资料”的意识,更让他们学会了怎样阅读这类知识性的文章。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在不断地感悟、创新中真正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确立“用教材教”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途径。教师可以说是天天都在使用教材,凭借教材把点点滴滴的知识毫无保留地都传授给在坐的每一个学生,借助教材把各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都灌输给每一个学生。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中越来越符合时代的要求,越来越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相辅相成,越来越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有没有让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能有所体会与真正领悟呢?可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仍旧只是照本宣读,只讲教材,只读教材,仍然过分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各种能力的培养。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其实早已跟不上课改的脚步,时代的要求,这种对教材的处理方法更是不利于学生各种能怎样创造性地去使用教材,那么在当前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力的培养与发展的。.

尽量发挥教材的巨大作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深深思考。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把手中的教材作为传授知识各种知识的窗口,锻炼培养能力的依托,各种思维训练的纽带,

让孩子们通过教材这一个“点”,相继走进生活——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这一个“面”,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课内外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教材中课本知识的传授,而要设法向课外延伸拓展。为了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以课文内容为契机,逐步向课外延伸发展。比如在教完《少年闰土》后,我随机向学生们推荐了《故乡》这部小说;教完《江姐》时向学生提供《红岩》这本书。总之与课文有联系的同一内容的作品,同一作者的作品尽量推荐给学生,层层撩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上完童话课文后我把《安徒生童话集》这本书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规定的的时间里阅读,并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童话,在家里练习讲述给爸爸妈妈听。熟练后我再在班上开展了一次“我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比赛。在此项活动中同学们个个热情高涨,都纷纷作了精心的准备,最后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又比如在教完《赤壁之战》一文后,我又向学生们推荐了《三国演义》一书,班上的一些男同学兴趣浓厚,还出现了好几个“三国”迷。这样根据课堂上学的内容,向学生们有选择性地推荐一些与之相关的书籍,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可以增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他们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课外知识也就越来越丰富了。

二、抓住文中空白之处,引导学生自由发挥

教材中常有一些课文描写留有一定的空白,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闹花灯》一课时,抓住第二段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课文是这样写的:“街上的花灯可真多呀!兔子灯地上跑,鸽子灯天上飞……最有趣的是龙灯,只见一条长龙追着宝珠上下翻飞,全身的鳞片闪闪发光,龙的尾巴不停地摆动。”我让学生反复读了这段课文后,便问学生:“除了兔子灯、鸽子灯,大家想想大街上还会出现什么样的灯?”随机媒体出示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画面说说上面有哪些花灯?并说说这些花灯是怎样的?并逐步引导学生说清楚花灯的样子。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花灯说一说,写一写。结果有的学生写道:“街上的花灯多得数也数不清。瞧:灰色的不起眼的老鼠灯把一条小尾巴翘得老高,闪动着一双贼溜溜的小眼睛,大象灯拖着一条长鼻子左右摇摆。最有趣的还是那盏红色的金鱼灯,它股着一对灯泡眼,甩着尾巴似乎在水中游动呢!”还有的学生写道:“街上的花灯可真多呀!皮球灯圆滚滚,星星灯亮闪闪。最引人注目的是荷花灯,只见一朵朵荷花张开了红艳艳的花瓣,好象在对人们点头微笑呢!”通过练习说,练习写,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这样在自由的空间里,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的发挥。

三、开放课文内容,激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教材,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们在学完《蚕姑娘》一文后,对蚕一生奇妙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提出一个问题:“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生物一生的成长过程也有如此奇妙的变化呢?”学生们立刻就讨论开了,但更多的学生紧锁眉头。他们的表情告诉我,他们不知道。于是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回家查找资料或者向家长请教这一问题的答案,第二天交流。到了第二天,大家的积极性可高了!有的学生说:“蝴蝶的一生也有奇妙的变化。蝴蝶小的时候是毛毛虫,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变成蛹。再过一段时间以后,就“青蛙的成长也很奇妙。小时候是蝌蚪,全有的学生说:”会从蛹里飞出各种各样的蝴蝶。.

身乌黑,大脑袋,小身体。过几天后便会长出后腿,接着会长出前腿,渐渐地尾巴也没有了。最后才变成了大肚皮、鼓眼睛的全身披着绿袍的大青蛙,为庄稼消灭害虫,成了庄稼的卫士。”他刚一说完,其他学生都笑了。我问他为什么,他一本正经地说:“人一开始是猿猴,后来才变成我们这样的。”我及时帮他纠正了错误。虽然他的理解不够正确,但我还是表扬了他。这足以说

明他动脑筋去思考了,而且还了解到了人的发展演变的大概过程,这种求知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啊!通过这次小小的交流会,我深切感受到,仅仅教给学生书本中的知识是不成功的,也是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只有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能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求答案,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在教学实践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创造性去使用教材,才能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只有开放教学的模式,不拘泥于教材,才能使学生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只有以教材中的知识点,辐射到各科知识的层面,以教材为纽带,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知识的殿堂;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去尝试,去探索,去实践,才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才能真正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点燃创新思维火花

(注:本文属本人的学术成果,未经本人同意,任何人不得抄袭与盗用)

进行创新教育,必须提供创新的条件。小学语文教材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广大教师提出的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指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途径,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结合。

我校实验教师在参与课题实验中逐步形成了这种创新意识,并用它打造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方式,积累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思路和经验——把教材作为平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注重学生自主体验与探究,敢于挑战教材,挑战教师,能及时捕捉学生瞬间的灵感,善待学生的意外发现,点燃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

一、紧扣教材特点,挖掘教材的创新资源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关键。

(一)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描写了大量创新性的“物”。这些“物”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赵州桥,有令人惊叹的“万里长城”,有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有适应社会和自然变化的各类“新型玻璃”,有现代化办公用具“电脑管家”等。这是人类创造的结晶,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已记叙了大量创新性的“事”。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怀丙和尚捞铁牛,田忌赛马,乌鸦喝水等等,每一件事充满了创造精神,必将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强烈的震撼。.

小学语文教材歌颂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草船借箭的诸葛亮,发明家爱迪生,音乐家贝多芬,药物学家李时珍,科学家李四光,这些伟大的人物小时候并非都是天才,他们是凭着勤奋的工作,科学的态度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这些人的创造品质,必将在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教材的模糊、空白处,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对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价值。如四年级语文教材《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描绘了阮恒为朋友献血的过程,课文只具体描绘了阮恒献血时的动作和表情,至于阮恒为什么开始紧张地哭泣,后来又立刻停止了哭泣?课文没有直接阐明原因,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又如《月光曲》一文中,盲姑娘激动地说“……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直接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贝多芬没有直接回答盲姑娘的话,他是在故意否定还是默认呢?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些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穷人》一文以“渔夫拉开了帐子”为结束语,那么接下去渔夫一家的生活发生什么变化呢?西蒙几个孩子成长过程又是怎样呢?……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无字处读出字来,在简略处浮现出丰繁的内心想像。

小学语文300篇课文,每篇都是具有创新的“文”。无论是从选材、立意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无不闪烁着作者创造思维的火花,认真挖掘,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创新,对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创新思维大有好处。

二、紧扣创新思维的特点组织教学方式,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有效方法。

人的创造性集中体现在思维、想象和完成任务的方式中,思维的新颖性、敏锐性、发散性、集中性、灵活性、分合性、形象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实验老师根据这些特征,采取了创、增、组、挖、拓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达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

1、创:创设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教学活动是教师、教材、学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并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面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如《白杨》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品格的那段话是全文的重点句,文章是用第三人称叙述的,为了激发同学们与“爸爸”一样的崇敬赞美之情。实验老师黄丽燕老师创造这样的情境:“当你到新疆去旅游,坐着火车在那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中行驶,这时,就在你的车窗前出现了高大挺秀的白杨,此时此刻,面对这戈壁滩的忠诚卫士,你会怎样高声地赞美它呢”在老师的激情感染和启发下,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变说道:“白杨树啊,你从来就那么直,哪儿需要你,你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你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上面的语段与原文比较仅仅是把“它”变换成“你”,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增,增加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的脑、手、眼动起来。如设悬念、玩游戏、猜谜语、讲故事、演小品,做实验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如二年级《雷雨》一文在描写雨后景现时,许宝惠老师增加了这样一个活动场面:“假如你是一只蝉,或者是一只学生纷纷上来戴头”蜘蛛,或者是一只小蜻蜓,雨过天晴后是怎样出来活动的,谁想表演?

饰边演边说。生1:“我是一只蝉,雨停了,我从树桐里爬出来,大声地‘喳——喳——'地叫着”;生2:“我是一只蜘蛛,雨停了,我又爬到网上,准备捉虫子吃。”生3:“我是一只青蛙,雨停了我从池塘里‘扑通'跳到荷叶上,大声地‘呱呱'地叫着”。接着老师启发学生先想一想还有哪些小动物出来活动吗?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表演出它的动作和声音。全班都参与了表演,这样的活动形式不但让学生体会雨后的美景和愉悦的心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思维。

3、组,重组教学内容,重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独力思考、合作学习,质疑问题,自找答案,多种分析,不求统一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能力。这是有实验过程中教师们用得最多,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1)教师充分发挥创新精神、自主能力,取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重组,进行不同的演讲,跳出教材做课堂教学让人,而不是做教参教材的奴隶。如黄丽燕老师在执教《蟋蟀的住宅》一文时,自己设计了两篇“还原文”。如短文一:“蟋蟀巢穴在草地下最多九寸深,一指宽的地方。洞口较隐蔽,洞口斜,排水性能好。蟋蟀常在洞口鸣叫。巢穴内部干燥、平整、洞壁光滑。”这段话除了课文中富有人情味的文学性描写,让学生通过比较还原文与原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发现课文的写作特点,感悟拟人手法的可处,变“讲懂”为……“读懂”,变硬性灌输为学生自觉主动的探究体会。(2)教师因文而异,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摒弃形形色色“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做法,创设自主、合作、开放的空间。“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三年级语文教材《翠鸟》一文第一自然段作者按照“翠鸟的爪子——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眼睛——嘴”的顺序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刚学完这一段就有学生马上质疑:“作者没有按顺序写翠鸟的外形。”有不少同学同意这样的观点。看来这一质疑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思维及表达的欲望。实验老师石玉珠心里暗自高兴,这不正是拓展学生新思维的空间,加强口语实际训练的好契机吗?于是她启发学生:“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翠鸟,你会怎样介绍自己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拿着自己上了色翠鸟图,绘声绘色地进行了自我介绍。学生分别按“总——分”、“上——下”、“上——下”……顺序以“我”的口吻进行自述,同时还能添加一些内容如“你们喜欢我吗?”“我那么可爱你们想跟我做朋友吗?”“这么可爱的我,你们可要好好保护我喔!”这种比“照本宣科”的“复述”不是更有创意吗?但是作者这样描述的目的在于突出翠鸟是捕鱼能手,因此教师又利用“导读”的方式让发散的思维集中起来,让学生体会这样的写作的合理性。

4、挖:挖掘教材内外可发展的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教学的真谛就在于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如有叶心绿老师教《林海》一课,开课时是这样教的:

师:在生活中,哪些东西多了也称为海?

生:人多了称为“人山人海”

师:今天,我们一路过来,两旁金灿灿的菜花一望天际。

生:(异口同声)花海!

师:怪不得老金爷爷把看到的大片山林称作为——

生:林海!

这样,学生不仅真切体会到“林海”的意思,同时进行了词语的创造。

、拓,开放拓展,让学生的学习走出课本,飞向课外。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只围绕教材5

进行教与学的现象,创造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自我调节,变封闭为开放,多形多渠道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如实验老师许宝慧在执教《荷叶圆圆》一文时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文中的荷叶没有开口说话,她就用口述小水珠和荷叶姐姐的对话。小水珠说:“荷叶姐姐,谢谢您,做我的摇篮”。荷叶姐姐说:“小水珠,我很乐意做你的摇篮,你也给我带了凉爽啊!”然后请学生想像小蜻蜒、小青蛙、小鱼儿和荷叶姐姐的对话。这个开放性的拓展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对话中闪现出个性化的光彩和独特的感悟。对教材的延伸,对教材开放性的使用。加强了情感的熏陶。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不惟书。

小学语文所选的文章多为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对课文的学习多以学习和欣赏为主,但也不能否认,一些文章在写法上或实际生活的表述上也会存在一些疵漏之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切莫惟书为是。语文的插图是最直观,最形象地向学生展现事物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手段,但《翠鸟》一文,却出现了图文不符的矛盾。课文对翠鸟的羽毛的描述是“翠鸟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但课文中的插图展现的翠鸟腹部的羽毛是黄色的。学生在读文作画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提出质疑:有的说课文的插图画错了,有的认为是作者观察错了;应该把“赤褐色”改为“金黄色”;有的干脆说“由于种类多,翠鸟腹部的羽毛有的像赤褐色的衬衫,有的像金黄色的褂子。”最后一位学生在原文加上“由于种类多”、“有的…有的”,由“衬衫”还能想象到“褂子”,我们暂不论其观点对与错,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遣词造句的能力是值得赞赏的,石老师对于同学们的不同观点不予否定,并且鼓励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寻找原因,或读少年科普书籍、或写信问问编辑叔叔阿姨们,激发了探索精神,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实验老师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创新、活化教材、活化教学,展现了一个个焕发生命活力,个性飞扬的新课堂。孩子们不再沉默,他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课堂成了孩子们求知的乐园。

二、教学过程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遵守两条原则:

(1)“信奉而不唯是”。

(2)“遵循而有所立”。

前者“信奉”强调对教材的态度,要相信教材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目标指导下经教育专家编写的,反映国家对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具有很强科学性,是教学的很好的载体,不要轻易否定。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思想、教材特色。“不唯是”即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教学。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重组的地方。教材不是圣经,要修改,要完善。

后者是强调处理教材的行为,是指在用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的工具时,要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的情况而有所创新,即“超越教材”。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语文学习过程中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要让教材“增值”。

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独立思考提升教材。“口语交际”内容要更具挑战性、刺激性、新鲜感,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能“零起点”。

现今课堂上最缺少的是“我认为”——教师不说,学生更不会说。

2、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依据:

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1)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定。《课程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编写的,是学科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和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主要依据,具有指导性。因此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考虑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就教材来说,理解不一,其处理也就不同:一种理解是指根据一定学科的教学任务而编造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教科书;另一种理解是指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教师深如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就可用教材教。能正确理解编者思路、编写意图这本身已经是一种发现、一种创造。若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

(2)依据学生情况而定。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核心。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富有个性活生生的人。我们面对的学生,城市与农村,汉民族与少数民

浅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小学英语教材

浅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小学英语教材陆峰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本不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作为二十一世纪新型的教师,应树立新的教材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熟悉、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尽可能地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教材的“创造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己使用的教材做出适当的裁剪、整合或补充,从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转变,加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如何灵活、创造性地使用小学英语教材,并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学习与理解,联系自己 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一、追求英语教学的生活性,使教材实用化 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已经明显考虑到了接近学生的生活状态,但作为教师仍应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生活因素,并善于开发教材以外的生活课程资源,追求英语教学的生活性,使英语教材实用化,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英语知识 运用到自己身边的生活中去。 那么,如何做到使教材实用化呢?我认为: 首先应充分挖掘,补充和丰富教材自身的一些生活因素,使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我在教学1A Mod3 Unit3 In the restaurant时,就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模拟了带学生到麦当劳用餐的情景,并设计了这样一段对话: T: Can I help you? S: May I have a hamburger, please? T: Here you are. S: How much is it? T: Six yuan.. S: Here you are. T: Thank you. 这样的语言材料和情景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密切相关,能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也能让学生享受到在用中学英语和学中用英语的愉悦。 其次,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接触与使用英语的时间与机会。比如:在班级管理上,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classroom English及口令,如:早晨的问好,上下课喊口令,放学道别……这些都是最好的生活用语;在教室布置上,我们可以贴上一些课文中学到过的,或是加以补充拓展的动植物图片以及相应的单词。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英语是一门语言、一种工具,而不是什么望而生畏、遥不可及的东西。只要坚持每天使用英语,日积月累,又怎么会不知道像“Open your books.”这样简单的日常 用语呢? 另外,老师应善于捕捉一些教材以外容易被忽视的资源,如许多的广告,标示语等,从中我们也可以学到不少英语: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麦当劳,McDonald;必胜客,PizzaHurt等等,从而拉近英语和学生生活的距离,让英语融入学生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只有注重英语教学的生活性,才能使教材真正做 到实用化。 二、力求英语教学的整体性,使教材立体化 英语课堂的教学,教材的整合,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知识点,而应立足于整体,可以拓展到一个单元、一册书乃至整个小学英语教材,甚至要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因此作为教师应力求英语教学的整体效果,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所学内容,全面充分地发挥教材的整体结构及功能,使教材具有立体化。 其一,从课堂实际出发,我们应考虑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整合。比如:我在教学3A Mod2 Unit 1 My friends这一单元中时,按照课本教学,第一课时应教学六个形容词big, small, fat, thin, tall, short以及句型I’m…;第二课时中应教学句型He’s/She’s…及其字母和相应的单词Nn(nine), Oo(orange),Pp(pencil), Qq(queen).但是,我对这部分内容

创造性教学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运用

创造性教学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3-06-03T08:33:09.14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周荣青 [导读] 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而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周荣青(祁东县洪桥镇第一中学湖南祁东 421600) 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而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在“调”、“改”、“增”、“删”、“组”五个字上下功夫。 1.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单元之间的调整,对各单元的顺序进行调整。例如,单元与单元之间有相关内容(譬如:打电话、问路和看病等),将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再如,教材中某个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某件事情相关,可以提前教学这个单元。例如,笔者把 JEFC Book 2 The sport meeting 提前到我校刚开完运动会后,结合教材内容,谈谈本校本班情况,用一般过去时总结各运动项目的成绩,接力赛的紧张气氛。通过对单元教学顺序的重新调整,不但可以激活学生认知的兴奋点,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而且巩固语法重点副词比较级、最高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单元内的调整:单元内的调整是指教师根据单元内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做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JEFC Book3 第 85 中的第一部分以Kate 感冒为开端诉说病情,第二部分是询问病情;第 86 课是一篇有关 Tom 病情的三人对话;第 87 课的第一部分讲 Tom 的病因,第二部分是 Kate 与护士的对话,第三部分是句于匹配练习;第 88 课是一些语法练习。由于安排显得零乱,教师可打破原内部框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调整(见一下表) 课内调整:课内调整指重新调整和组合某一课中几个部分的顺序。现行教材每个单元的第一课通常由几个部分组成,而各个部分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例如,read and learn,read and act,ask and answer,learn and practice 等。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调整这几部分内容,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教师可将 JEFC Book 2 Lesson l7 中的两部分进行对调。因前一单元刚学过农场里有许多动物,我们可以先复习动物的名称,然后顺理成章地讨论本课第二部分,把动物按特性进行归类,采用“Which animal…?”,使学生对动物有更深层次地理解,从而激发他们从理性到感性的认识,急于想看看活生生的动物,自然过渡到第一部分“Shall we go to the zoo?”。 2.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 当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重“精”轻“泛”,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量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中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年龄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使他们成为高效的学习者。教师还应适时增加相关的阅读和写作训练,或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等。教材中有一些涉及高科技领域的文章,例如 JEFC Book 3 Lesson 46 The universe and man-made satellites,其中讲到卫星如何在太空运行,如何向地面传送信号,很多学生不太理解。教师可补充“Early bird”和“Man's trip to the moon”这两篇文章,出现新词汇“manned spaceship”,“astronaut”等,还配备一些图片,以便学生更全面形象地理解。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利用因特网去收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人造卫星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写一篇英语报道。实际上,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过程就是在用语言做事,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教学思想。 结合学生周围世界发生的事情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动机。例如教JEFC Book2 Mid-autumn Festival 时,教师可以补充 Thanksgiving 的有关内容,讲一讲“turkey”,“Harvest Moon”,并进行中外文化对比。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把跨文化意识注入到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十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教材早已不限于教科书,而且还包括广播i电视节目、音像资料、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以及报刊杂志等其他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本本”学习中走出来,设法拓宽教学资源的途径。如中央一台的“Outlook-English Magazine”,内容包括“我看世界”、“我的朋友”、“绿地漫步”、“你说我说”;补充教材《新概念英语》、《剑桥英语》、《疯狂英语》等;https://www.doczj.com/doc/1613280484.html,/englishcorner/index.htm 有每日一句、精品文摘、实用英语、英语笑话、考试指南、语法讲座、词语趣谈、翻译提示、经验交流、听力室等;报纸有《上海中学生英语报》、《英语周报》、《英语辅导报》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及其运用,拓宽学生的学习和应用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到积极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从而切实提高英语水平。 3.删减教学内容 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在教材的对话课里,同一个话题经常会出现,且操练的内容和句型学生熟之又熟。例如,在 JEFC Book 2 Lesson 17、50、52,Book 3 Lesson 13、37 中,话题都是“Telephoning”,而句型不外乎“Could/May speak to…?”,“This Is …speaking.”,“Can I take a message?”,“I’ll give him/her the message.”等。这些句型学生都接触过,且打电话这个话题他们非常熟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怎样用好用活教科书》指出:“有了好的教科书,不等于就能搞好教学。实际上,教科书只能是教学的工具,教学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运用和发挥,取决于如何通过教材去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误区:观念:丢掉教材,打破原有,重头再来 教师心理: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公开课、竞赛课, 费尽脑汁,偶尔为之,平时教学可能就尝 试得较少了。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诸多因素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使教师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教师关注的只是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了关注人的全面的发展。这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对教材的深层次解读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了解教育客体的特点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关键——教师素质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一、开发挖掘,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 1.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之中,勾勒出各种"生活画面”,捕捉各种"生活现象”,设计各种"生活情境”。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秒的认识”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秒针走动的频率数数、拍手等方式体验"1秒”的实际意义。再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与"秒”的关系,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1)随"眼保健操”的音乐节拍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用的时间大约是1秒;(2)闭眼睛数出60秒;(3)推荐一名同学跑出50米再返回,估计跑100米大约用多少秒;(4)估计穿好一件上衣、跳绳20次各用多少秒,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初步的时间观念,并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2.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转化思想、集合思想、类

(完整版)创造性使用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几点浅见。 一、做好教学前的分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是课程分析,课程分析主要是确定教什么,学什么,具体有:①文本理解。即分析“课标”要求和先前的实践经验与反思,提出学生的学习任务,指出教材中的“十个着眼点”。即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育的技巧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学生的质疑点,资源的开发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建立精确的课程意识,发明性地使用新教材,切忌“教教材”。 ②课程开发。即教材文本的开发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媒体资源(含教具、学具)、生活资源、环境资源,特别要开发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③内容处理。根据文本理解和资源开发情况,提出对教学材料重组的设想。 学情分析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依据,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只有了解了学情,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具体有:①了解学习起点。即学生的知识起点,包括能力起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等;②了解学习需要。即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知晓如何建立最近发展区;③了解学生特点。即思维特点、习惯特点、认知特点、差异特点等。 二、批判性地理解教材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家对于语文“教什么”的问题有了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各种校本语文课程、教材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城郊村野,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仅是教学的一个依托和凭借,更为关键的在于教师拿到教材后“教什么”,其教学内容的“含金量”怎么样。同样的教材如何精选教学的内容,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达成度。身为语文教师,要增强对教材内容的批判性理解,而不能一味地把教材内容视作不容置疑的“圣经”;同时,还要对教材内容有所筛滤,要遴选出最有价值、最具生长力、最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为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三、把文本作为课堂教学的“支点” 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支点”,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发展语文能力的“支点”,是教师设计学习活动的“支点”。任何学习活动的设计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托,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学习活动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要利用好这个“支点”就必须以一个语文教师的视野和责任来专业地解读这个“支点”,发掘出“支点”的教学价值。教师在与文本“亲密接触”的过程中,不仅要解读出文本本身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还要把握住文本所承担的增长学识、发展能力、提升人格等方面的内涵,并把这些内涵转换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出有效的学习活动。语文教学内容即课文中存在很多空白和不确定性;不同教师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出的内涵不同,教法也有所不同。 在教学内容的确立上,应“依标扣本”,即依据课程标准,紧扣教科书。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教师对钻研教科书不够重视的情况,教师把精力放在收集资料和制作课件上,而顾不得认真研读教科书。事实上,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反复读课文,不仅. 要求青年教师这样做,有经验的老教师也要这样做。现在有些教师不大关注课文的内涵和意蕴,而是急于寻找参考资料,从网上搜寻现成的教案拼凑到一起,这是非常盲目且不负责任的。为此,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第一节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教科书是教师组织活动的主要依据。传统的教学总是习惯于根据大纲和教科书来安排学习内容,但是新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了解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和重难点,而且还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习主体的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然后根据他们的兴趣、需要、经验及差异,开发、选择或重组各方面的课程资源。这就是新形势下我们教师应具备的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功。 新课改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个目标体系,要求学生在各个学习水平上完成相应的各领域目标,从而完成课程总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没有具体的设计和要求。如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七至九年级)是一本全一册,只提供了教科书内容,没有各年级的进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地方特点,学校场地、器材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科学地选择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并创造性地进行整合,从而完成水平目标和总目标。 案例展现 情形1:《耐久跑》教学设计1 1.讨论耐久跑对身体的好处:经常练习耐久跑能使心脏室腔增大,心壁增厚,心肌收缩力加强,提高心脏泵血能力和身体有氧代谢的能力。 2.讲解正确的技术动作:身体和心理都要放松,上体正直,重心平稳,步幅稍小,速度均匀,摆臂放松,呼吸轻松自然。 3.走跑交替1000米。 4.往返跑3分钟。 5.定距跑:800米跑。 6.定时跑:12分钟跑。 情形2:《耐久跑》教学设计2 1.不均匀节奏跑(跟音乐节奏)。 2.均匀节奏跑(跟音乐节奏)。 3.学生反馈两种节奏跑的不同感觉,由此引出耐久跑的动作要领。 4.体会动作要领练习。 5.穿花衣花裙赛跑(女生),学生分组按图纸指定路线完成比赛。 6.取物品赛跑(男生),学生分组按图纸指定路线完成比赛。 情形3:《耐久跑》教学设计3 情景设计:某地发生特大洪水,你们是解放军战士,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马上出发去抗洪。 1.急赴灾区(变换路线跑)。 2.运送物资(负重跑)。 3.封堵洪水(折返跑)。 4.营救灾民(合作跑)。 5.根据学生脉率情况,确定靶心率,重新组合练习。 情形4:《耐久跑》教学设计4 1.学生讨论耐久跑的好处。 2.讲解正确的耐久跑方法。 3.队形变换跑:四路变二路再变一路,螺旋跑,蛇形跑。 4.测脉搏,学会根据脉搏掌握运动量。 5.队列跑:分队、裂队、并队、合队。要求动作准确,步伐一致。 6.障碍跑。 7.补水并讲解运动中的补水方法。

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策略研究分析报告

《制造性使用新教材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2006年8月,我校语文组《制造性使用新教材的策略研究》的实验课题,被列为章丘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通过三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二者几乎构成了全部的语文教学,各自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教学效果不容乐观,一直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耗时多,见效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不遗余力地去阅读课文、研究文本,可谓殚精竭虑;但学生自己进行阅读时,仍是眼前一头雾水,心中一片茫然。课堂上文本学习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相脱节,造成占用大量时刻去阅读,学生却可不能阅读的尴尬现状。 读写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读写脱节现象更为严峻,教师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割裂开来,进行孤立地实施,阅读不能为写作服务,造成学生写作水平的停滞不前。因此,为了快速提高作文成绩,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许多教师又常常借助于各式各样的“作文宝典”、“作文写作秘笈”之类的技巧指导书籍,舍近求远,甚至缘木求鱼。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语文课上师生凭借它进入作品所描绘的纷繁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和熏陶。忽略了文本的语文教学,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空洞而肤浅的。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有些人可能曲解了叶老的意思,以为“例子”确实是一带而过,不需多花工夫的东西。事实上,这些“例子”之因此成为“例子”,大都选文精美,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专门值得探究钻研。能够讲,课本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是其他媒介无法取代的。因而我们认为,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立足文本,引导学生领会不同的风景,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前提与核心。 随着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我们开始考虑如何制造性地用好我们手边现成的语文教学资源—语文课本,进行策略研究,来增强文本意识,用好课本范文,从而扎实有效的搞好阅读与写作教学。 二、课题的界定与研究依据 ㈠课题的界定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调节和操纵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新教材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并在合理安排差不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点、学校和教师学生留有了开发、选择的空间。针对新教材在编排上的这些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学生负担日益加重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更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性。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重视课前的备课。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 1、把握意图,读懂教材 深人细致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师能够驾驭教学过程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只有全面熟悉教材,把握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重点;只有钻研教材,才能掌握和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实现“知识、能力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目标;只有深入地分析教材,才能对教材的结构、教学程序、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做到清晰自如,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才因此,教师必须钻研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分析教材逻辑系统,把握教材知识结构,并侧重分析本节课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学的知识重点、能力点与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有限的教学素材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心血,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体现着科学的哲理,给教师留出了更多的空间与余地,给教师提供了宽松、开放的研究舞台。因此,把握编写者意图,读懂教材——品出其中的内涵,悟出其中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课堂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 2、目标合理,备课充分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即学生获得发展。因此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从教材内容入手,灵活使用教材。 现行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经常说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可以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 1、吃透教材,超越教材 例如在教学用方程法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这个知识点是本册教材的难点,但教材出示的例题信息繁多,学生需要从众多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在分析、列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的做了比较大的调整,首先我出了一道分数的乘法应用题,学生复习以后,我改变了本题的条件与问题,在同样的数量关系式中,所求问题发生了改变,让学生分析解题的方法,学生自然想到了除法,再引道学生用方程法解答。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

浅谈在课改要求下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浅谈在新课改要求下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创新,准确解读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 关键词:新课标教师教材创造性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是课程标准统一编写的。新课标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它所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教师作为课程的主人,应该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科学合理的处理教材,创造型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有哪些途径呢?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必要性。 1、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内涵。 2、创造型使用教材的必要性。 二、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应做到: 一、转变教师对教材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作学习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牵着学生的鼻子去“钻”教材、学教材,甚至去背教学参考书,师生的精力被耗费在识记、理解教材的“只言片语”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因此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师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要转变自身对教材的观念,重新认识和理解教材,摈弃“用教材教”的的落后的教材观,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 二、立足学情,以学定教。 语文新课标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任何

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2-

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让课堂因创造而美丽 《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冲击,无论老师、学生还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都有了许多变化,正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欢声笑语,充满自主与和谐。有人说它是一场革命,我觉得它更是一座平台,构建了“以人为本”、万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在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途中,广大教师可谓是百花争艳、百家齐鸣,但无论教育改革的前景有多么美好,我们必须得承认改革总是存在着令人深思、值得探讨的课题,在浮华的背后用好国家级教材首当其冲,借此机会我也很高兴与各位、老师交流我在课改中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我所谈的话题是《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其中包括新教材的特点,什么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和怎样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三个内容。 很多老师都是在老的教材版本中,又经历新教材的更替,我们看到新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呈现崭新的内容和形式,设置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的教学、生活情境,让学生去感知,体验、讨论,再将知识内化,更加强调了让学生从直接经验获取知识,然后形成结构,再应用于实践。 新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设置问题情境化 新课程实验教材的编排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图、主题图代替了简单枯燥的计算题、应用题,使学生在

设置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例如:一年级上册第单元比高矮、比长短,二年级角的认识等等,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视觉感受,直观操作,知道物体有长短之分及怎么比较它们的长短。当把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真实、有趣的展现出来的时候,学生就能积极参与认知活动。自主地探索发现新的方法,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2、学习内容生活化 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都是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知识。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时千方百计地寻找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生活常识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乐于接受,感受生活。 3、学习方式活动化 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 新教材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重视了以下活动。 (1)重视操作活动。 (2)重视游戏活动。 (3)重视模拟活动。 (4)重视合作交流活动。 (5)重视评价活动。 正是教育理念由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到关注学生经历体验过程上来,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教师积极地引导,组织下学生去感知、探索、发现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

创造性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几点浅见。 一、做好教学前的分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是课程分析,课程分析主要是确定教什么,学什么,具体有:①文本理解。即分析“课标”要求和先前的实践经验与反思,提出学生的学习任务,指出教材中的“十个着眼点”。即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育的技巧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学生的质疑点,资源的开发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建立精确的课程意识,发明性地使用新教材,切忌“教教材”。 ②课程开发。即教材文本的开发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媒体资源(含教具、学具)、生活资源、环境资源,特别要开发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③内容处理。根据文本理解和资源开发情况,提出对教学材料重组的设想。 学情分析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依据,学情是的立足点,只有了解了学情,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具体有:①了解学习起点。即学生的知识起点,包括能力起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等;②了解学习需要。即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知晓如何建立最近发展区;③了解学生特点。即思维特点、习惯特点、认知特点、差异特点等。

二、批判性地理解教材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家对于语文“教什么”的问题有了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各种校本语文课程、教材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城郊村野,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仅是教学的一个依托和凭借,更为关键的在于教师拿到教材后“教什么”,其教学内容的“含金量”怎么样。同样的教材如何精选教学的内容,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达成度。身为语文教师,要增强对教材内容的批判性理解,而不能一味地把教材内容视作不容置疑的“圣经”;同时,还要对教材内容有所筛滤,要遴选出最有价值、最具生长力、最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为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三、把文本作为课堂教学的“支点” 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支点”,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发展语文能力的“支点”,是教师设计学习活动的“支点”。任何学习活动的设计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托,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学习活动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要利用好这个“支点”就必须以一个语文教师的视野和责任来专业地解读这个“支点”,发掘出“支点”的教学价值。教师在与文本“亲密接触”的过程中,不仅要解读出文本本身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还要把握住文本所承担的增长学识、发展能力、提升人格等方面的内涵,并把这些内涵转换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出有效的学习活动。语文教学内容即课文中存在很多空白和不确定性;不同教师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出的内涵不同,教法也有所不同。 在教学内容的确立上,应“依标扣本”,即依据课程标准,紧扣教科书。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教师对钻研教科书不够重视的情况,教师把精力放在收集资料和制作课件上,而顾不得认真研读教科书。事实上,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必

以学生发展为本 创造性使用教材

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使用教材 主持人简介:林至元中学高级教师,厦门教育学院初教室副主任。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导师、省课程改革学科组专家。苏惠珍现任厦门实验小学副校长。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省、市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理事,省小学数学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新世纪”实验教材特邀研究员。2000—2001年参加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主持人: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是教学活动实施的线索。我们提倡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内容、知识传授的深度和广度既应以教材为主要依据,又应结合教师实际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学习心理等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防止教学中机械地“以教材为本,以教案为本”。下面列举的这个教学片段,试图说明这个问题。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使用教材厦门实验小学苏惠珍目前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几乎完全拘泥于教材。上学期,我听了一节实验教材(人教版)“5的加法”新授课。教材是这样编写的:教材编写的意图是:渗透算法多样化的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那么老师又是怎样理解使用教材的呢?师:算出一共5只,是用什么方法算?生1:4+1=5。生2:4和1组成5。师:为什么用加法?生:(无人举手)师:昨天学习加法,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现在,要把4只和1只合起来,所以该用——加法。师:算式4+1=5中的4、1、5表示什么?生:(略)师: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生:(脱口而出)用加法。(教师想要的方法没出来,于是教师要求学生讨论)师:请四人小组讨论。生:(学生讨论)师:谁来汇报“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生1:用加法。生2:想组成分解。(这时教材上列举的三种方法,学生只想到“组成”这一种。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师:有不同的想法吗?你是怎么想的?生3:心里想的。生4:5-0=5(这时,学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师:请你说一说怎样想出等于5?生5:4和1组成5。生6:跟他一样是心里想的。(学生仍然想不出“数数”的方法,这时教师干脆直截了当地“导”)师:在心里怎样算?先数几?生7:先数4。师:再数几?生7:再数5。(至此,“用数数的方法来计算4+1=?”终于出来了)【评析】为了启发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用了十几分钟。在这当中学生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为什么不会想到数数的方法?实际上城市的一年级新生几乎100%接受幼儿园教育。目前,许多幼儿园都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而且为了更好地与小学“接轨”,他们教孩子用想组成分解的方法来计算加减法,还让学生天天练习。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期间对10以内的加减法已达到了提取事实的阶段(即脱口而出的程度),早已超越用数数得到计算结果的阶段。也就是说学生经验中早就淡忘了数数的方法,所以学生想不到数数的方法也就成其自然了。教师用这么长的时间想达到什么目的呢?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非要学生说出用数数的方法计算“4+1=?”呢?因为这种方法教材上出现了。有些教师以为教材提倡算法多样化,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种方法。这说明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尚未理解,仍然是“以教材为本”、“以教案为本”。学生在这十几分钟里知识无增,认知水平降低,只有失败的体验。这样的教学,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哪个维度来衡量,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而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可。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在“五个字”(调、改、增、组、挖)上下功夫。调:调整认知目标,调整教学内容,调整练习题;改:改变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改变例题、习题;增:增加让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组:重组教学内容;挖: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像前面举的这个例子,当学生列式计算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4+1=5,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能想出几种就几种,勿强求。接着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笑笑也在学习5以内的加法,可2+3=?他给忘了,你能帮他想办法算出这题的得数吗?然后可设计游戏和一些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练习。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哪些事可以用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有价值的数学 中心小学李晓梅 有这样一则教学案例: 教学中,教师首先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 师:过几天我们要迎来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准备召开一个联欢会,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可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 生: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生:可以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师:你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么办?请小组讨论 生汇报: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师:好,就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学生上台用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知道买什么水果吗?(生齐声说) 师: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今后你们可以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 体会与反思:

此案例教学活泼生动,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其成功所在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课学教学要有师生平等、开放的良好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中,教师本着同学生商量的语气“买什么好呢?”、“怎么办?”,让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巧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取素材。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庆六一”开联欢会买水果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进行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如:先要知道哪2种水果是最多人喜欢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只有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3、紧密联系生活,学习有意义的数学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师提出“开联欢会,由于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水果,买什么好呢?”这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

如何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何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深入挖掘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1、理清本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不仅要读懂表层的情境和例题,而且要读懂情境背后的意图,不但要读懂每一幅图,还要关注图旁边的旁白,全面地理解教材中蕴含的知识点,进一步挖掘出教材深层的东西,疏理清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2、整体把握教材,理清认知线索(理清线)。教师要善于对各学段的知识做系统整理,我们不但要关注我们所要教学的这节课中的知识点,还要看在其它年级教材中有哪些知识与本节的知识有联系,以前有哪些孕伏性的知识,以后有哪些应用性的知识,理清教材的认知线索,以便于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考虑怎样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教学,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链中所处的位置,只有在充分理解后才能准确定位。比如,乘加、乘减式题,二年级上册的安排在“乘法的概念”及“2~5的乘法口诀”之后,除了让学生初步感知“乘加、乘减式题”的结构之外,在运算过程中并不强调计算方法,在于理解和巩固乘法的意义。而二年级下册是希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分析,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相关问题和解题策略的对应性。如果教师只关注某一册、某个单元或某节课的知识内容,很容易出现“攀高”或“就低”现象,这些都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3、我们要在深入地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教材的本质,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方法,只有充分把握教材中知识背后隐藏的思想方法,才能灵活地有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深入透彻地理解教材是灵活使用教材的基础,如果没有深入地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能是一名空话。新课标倡导老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使用,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激活教材的知识,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课程资源。教学内容是固定的,但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中,经过比较与结合本班学生特点,,我创设了形象、直观的生活情境。美丽的春天到了,春雨下个不停,草绿了,花开了,我们一起到公园看看吧。黑板粘贴上红花10朵、黄花20朵、紫花30朵。 师:看着这三种颜色的花,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 生2:红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朵? 生3: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朵? 生4;紫花比红花多了几朵?(或少几朵) 生5:紫花比黄花多了几朵? 生6:黄花比红花多了几朵? 生7;红花、黄花和紫花三种花一共有多少朵?) 在本课例中,教师冲出了课程就是教材的小圈子,走出了教材,通过各种途径开发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了客观实际和学生自己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和实际去接触,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创造性使用教材源于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将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进行到底。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关注与学生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使其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只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数学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二)明确教学目标是创造性使用教材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创造性地

创造性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通过看,听、查找赵东老师《用字母表示数》,我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魔盒版的《用字母表示数》更是让我感觉受益匪浅。前两版的《用字母表示数》由于没有定准核心思想,没有挖掘到对于关系的符号表述才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学生没有很好的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概念其实是强加给学生的,以至于学生在练习数青蛙时就把问题暴露出来了。说明学生根本不理解青蛙只数,嘴的张数眼的只数和条数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赵东老师《用字母表示数》魔盒版之所以成功,就在于赵老师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思想,引导学生认真的进行观察与思考,在不断变化的两种数中抓住永远不变的规律为学生渗透函数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也是基本的数学素养之一。而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转化思想、集合思想、类比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但这些并没有明确地写在教材上。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写在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数学思想就是隐含其中的一条暗线。明线容易理解,暗线不易看明。因此教师只有领悟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使用教材,创新教材。 找准核心思想才能抓住教学的根。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以往我都是通过折圆,得出圆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半径,其实通过折圆是得不出圆的特征的,而这学期在教学时我在网上搜出有关教学设计和课件,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正方形的四个角去掉,变成八边形,把八边形的八个角去掉,问:变成了多少边形,如果把32边形的32个角去掉,会变成多少边形,请大家想象一下,这时的图形越接近什么图形?(圆),接着出示演示过程,问:那么圆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呢?(无数条)真的有无数条吗?再演示正n边形接近圆时的直径与半径,再让学生想象圆有多少条直径,多少条半径。就这样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圆的特征,当时受到了领导的好评。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惭愧,因为当时的我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教材思想,而只是模仿了别人的教学设计,利用了别人的课件。其实这节课正是抓住了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利用多媒体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可见,每一项教学内容中都隐含着数学思想方法,教师有机地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运用“教者有意,学者无心”的方式,就可以不断地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从而真正认识数学的本质,发展学生的思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