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基本概论1
- 格式:ppt
- 大小:61.08 KB
- 文档页数:29
模块一病理基础项目一疾病概论任务一疾病概念知识点一:疾病的概念疾病是动物机体在一定条件下与各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
知识点二:疾病的特点1.疾病是致病因素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疾病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损伤和抗损伤。
3.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全身反应。
4.生产能力降低是疾病的标志。
如产奶量、产仔数、产肉量等下降。
任务二疾病发生与经过知识点一:疾病发生的原因一、疾病发生的外因(外界致病因素)1.生物性致病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和寄生虫。
2.营养因素:如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和维生素等缺乏或过量(中毒)。
3.化学性致病因素:如农药、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类等。
4.物理性致病因素:如高温、低温、电流、辐射等。
5.机械性致病因素:如跌打、坠落、电击等可引起外伤。
二、疾病发生的内因(内部致病因素)疾病发生的内因包括机体的防御能力、机体应激反应和遗传因素等。
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机体对致病因子具有易感性和机体抵抗力的降低。
三、外因与内因的关系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环境存在着各种不利因素(外因)是疾病发生的条件,动物体的内部因素(内因)则是疾病发生的根据。
知识点二: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1.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传染病通常可分为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对疾病的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有重要意义转归期2.疾病的结局:(1)完全康复:即形态结构和机能的损伤完全恢复,病理过程全部消失。
(2)不完全康复:主要症状消失,致病作用停止,但在形态结构上还留有持久的病理状态,在机能上还有一定障碍。
(3)死亡:临床死亡:是指心跳和呼吸停止、反射活动消失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高度抑制;生物学死亡: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和机体各器官的新陈代谢都已终止,出现不可逆变化。
3.健康与疾病:动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各器官的形态结构、机能、代谢,维持着正常的协调关系,并能主动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这种状态称为健康。
动物传染病学概论(一)第一节动物传染病与感染一、动物传染病的特征二、感染的类型第二节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一、传染源、水平传播、垂直传播的概念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要素三、动物传染病流行和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三节动物流行病学调查一、发病率、死亡率、致死率的概念二、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和内容第四节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一、诊综合诊断二、实验室诊断第五节动物传染病的免疫防控措施一、基本概念二、免疫接种的方法与注意事项第六节动物传染病的综合防控措施一、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二、疫情报告和诊断三、检疫、隔离、封锁的概念四、消毒、杀虫、灭鼠方法五、药物防治第一节动物传染病与感染一、动物传染病的特征凡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发病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统称为动物传染病,其特征是:1、传染病的特征(1)传染病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帖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如猪瘟是由猪瘟病毒感染猪引起的,没有猪瘟病毒就不会发生猪瘟。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从被感染动物体内排出的病原体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健康动物体内,能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
当一琮环境条件适宜时,在一琮时间内,某一地区易感动物群中可能有许多动物被感染,致使传染病蔓延播散,形成流行。
(3)被感染的动物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包括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
(4)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动物发生传染病康复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能使机体在一定时期内或终生不再患该种传染病。
(5)大多数传染病具有特征性的发病表现具有一定的潜伏期、特征性症状和病理变化及病程经过。
(6)具有一定的流行规律传染病在动物群体中流行时,其发病数量随时段变化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一些传染病流行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以上这引起特征是区别动物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重要特征。
2、传染病的病程动物传染病的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大致可以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和转归期4个时期。
动物传染病护理教案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动物的关注和照顾也越来越多。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动物传染病的增多和传播。
动物传染病不仅危害动物自身的健康,还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了解动物传染病的护理知识对于保护动物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动物传染病护理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为广大动物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一、动物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
动物传染病是指能够通过接触、食物、空气等途径传播给其他动物或人类的疾病。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动物传染病可以分为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和寄生虫性传染病等多种类型。
常见的动物传染病包括犬瘟热、狂犬病、猫瘟、禽流感等。
二、动物传染病的护理基本原则。
1. 预防为主。
预防动物传染病的最有效方法是预防接种。
定期为宠物进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提高其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此外,定期体检、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是预防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2. 隔离感染动物。
一旦发现动物患有传染病,应立即将其隔离,避免传播给其他动物或人类。
隔离期间要对患病动物进行专业护理,确保其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照顾。
3. 提高环境卫生。
定期对动物生活的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保持宠物生活环境的清洁和干燥,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和滋生。
4. 注意个人卫生。
与患病动物接触后,要及时清洗双手,避免将病原体带入家庭或工作环境中。
在护理患病动物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避免被感染。
5. 合理用药。
在护理动物传染病时,要严格按照兽医的建议使用药物,避免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以免导致药物耐药性和副作用。
三、常见动物传染病的护理方法。
1. 犬瘟热。
犬瘟热是由犬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犬瘟热的护理重点是加强隔离和提高免疫力。
患病犬应立即隔离,并进行抗病毒治疗。
在治疗期间,要给予患病犬充足的营养和水分,保持其体力和免疫力。
2. 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致命性疾病,主要通过犬类动物的咬伤传播。
绪言动物病理是研究疾病的科学。
动物病理的任务是以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为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
一、动物病理的基本内容动物病理可分为动物病理解剖和动物病理生理及病理诊断技术。
动物病理解剖是研究动物机体患病时形态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发生机理,从形态学的角度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主要包括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修复、肿瘤、炎症、皮肤病理及各器官的病变。
动物病理生理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患病机体代谢、功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主要包括疾病概论、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贫血、缺氧、发热、黄疸、休克、免疫病理及各系统各器官功能不全。
但是由于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所以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
病理诊断常规技术主要包括尸体剖检技术、病理组织切片技术及病理变化观察与综合分析。
二、动物病理在兽医科学中的地位动物病理是兽医学科中重要的专业基础学科,是兽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之间的桥梁。
动物病理的内容和任务决定了它必须以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等学科作为学习的必要基础,同时它又与动物内科学、动物外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等临床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学习临床学科的主要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动物病理可通过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和动物实验等手段直接参与临床疾病诊断,验证临床诊疗结果,积累临床经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
三、动物病理的研究方法和先进诊断技术动物病理的研究对象是患病动物或实验动物及其组织、细胞等,目前的研究方法和先进诊断技术有临床病理检查、尸体剖检及病理学观察、组织切片技术和组织病理观察、超薄切片技术和超微病理观察、细胞和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流式细胞分析技术、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动物实验和细胞培养技术等。
动物传染病期末总结一、引言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一种或多种疾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在个体之间传播的一类疾病。
动物传染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产生了巨大威胁,也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就动物传染病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防治措施等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动物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动物传染病指的是动物体内寄生的病原体经过传染途径,感染到其他动物并引起疾病的现象。
根据病原体的种类以及传播方式,动物传染病可以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传染病有不同的传播途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三、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动物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是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传播规律以及防治措施等进行研究的学科。
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可以了解传染病的暴发和传播的原因,为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统计学分析、实验室检测等。
四、动物传染病的防治措施4.1 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目前最主要的动物传染病防治手段之一。
通过疫苗接种,可以使动物产生免疫力,从而防止其感染病原体。
疫苗预防的原则包括免疫对象的选择、免疫程序的控制以及免疫材料的选择等。
4.2 隔离措施隔离措施是指将疫情动物从健康动物中分离出来,防止传染病的扩散。
通过对疫情动物的隔离和治疗,可以减少传染病在动物群体中的传播。
隔离措施的具体措施包括隔离场所的设置、严格的消毒措施以及人员的合理安排等。
4.3 环境改善环境改善是指通过改善动物生活环境,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以及免疫力,从而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动物舒适的生活环境、定期消毒等都是环境改善的重要手段。
4.4 治疗措施对疫情动物的治疗是防治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的药物给药、临床观察以及辅助检测,可以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发展和传播。
五、动物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手段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防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