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送别诗的一些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
送别诗知识点总结送别诗的形式多样,既有五言、七言的律诗,也有绝句、律诗的变体。
其中,五言绝句是较为常见的形式。
送别诗的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景物描写,表达离别之情,也可以通过人物塑造,展现别离的痛苦。
有的送别诗以对过往时光的回忆来抒发别离之情,有的则以对未来的期待来表达别离之意。
无论形式如何,送别诗都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生活的体验,具有浓厚的个人风格和情感体验。
送别诗的写作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诗歌形式。
送别诗可以选用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形式,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形式。
2. 描绘细腻的情感。
送别诗主题感情深沉,对于离别之情的描述要力求真挚感人,通过景物描写、人物塑造等手法,表现出离别所带来的痛苦与不舍。
3. 运用象征手法。
送别诗中常常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描写,来反衬诗人内心的离别之情,增强诗歌的意境。
4. 抒发真情实感。
送别诗要求真情实感,不做作,不浮夸,力求真挚自然,表达出对离别的真挚感情。
5. 注意节奏韵律。
送别诗不仅要注重情感表达,还要注意节奏韵律的运用,使诗歌音韵和谐,读起来有韵律感。
送别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生活的体验。
在送别诗的世界里,诗人可以尽情地表达对离别的忧伤与不舍,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对亲人、朋友的离别,或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送别诗都是一种最能打动人心的表达方式。
总之,送别诗是一种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形式,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真挚的情感展现,富有象征意味的表达,对离别之情进行了深刻的反映。
送别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歌形式。
通过对送别诗的认识和学习,不仅可以开拓诗歌的表现方式,还可以增进对人生、时光和情感的理解。
送别的古诗讲解送别的古诗讲解《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以下是“送别的古诗讲解”,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送别唐代: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⑴饮君酒:劝君饮酒。
饮,使……喝。
⑵何所之:去哪里。
之,往。
⑶归卧:隐居。
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⑷但,只。
讲解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
“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
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
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
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
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
送别诗专题一、送别诗的概念和历史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主要表达了人们对别离的感慨和对离别者的祝福。
送别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自古以来就受到重视和喜爱。
这种诗歌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辞章到后来的别赋,再到唐代的送别诗,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1.1 辞章辞章是送别诗的起源,它来源于古代酒宴上的辞谢之辞。
在古代社会,人们经常在酒宴上表达对宾客的欢迎和感谢,同时也会在宾客离开时送别。
这种送别辞谢的形式逐渐演变成了送别诗的雏形,奠定了送别诗的基础。
1.2 别赋别赋是送别诗的发展阶段之一,它在汉代达到了巅峰。
别赋以散文形式表达情感,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比较注重描写离别时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别赋的主题也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亲友离别,还包括对国家、山川河海的离别。
别赋开创了送别诗的新篇章,为后世的送别诗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1.3 唐代送别诗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也是送别诗的鼎盛时期。
唐代的送别诗在形式上更加规范,多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唐代送别诗的题材也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亲友离别,还表达了对爱情、友情和志同道合者的离别之情。
唐代送别诗以其深情和真挚打动了无数读者。
二、送别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送别诗的主题主要包括亲友离别、情人分离以及离别的心情和感受。
这些主题通过一系列精心的描写和抒发表达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1 亲友离别亲友离别是送别诗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也是最具感染力的。
人们在亲友离别时往往会产生深深的思念和不舍之情,送别诗通过描写离别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表达出送别者的内心感受和祝福之意。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王之涣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对别离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2.2 情人分离情人分离是送别诗中另一个常见的主题。
恋人之间的离别往往伴随着深深的思念和不舍之情。
送别诗通过描写情侣离别时的场景和表达彼此的思念之情,将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诗三百首中的送别诗---用诗言尽离愁,唐人赋予送别以深情送别诗作为唐代重要的诗歌体裁之一,融汇了无数文人士子对离别的思乡之情,穿越时空,触动我们的心弦。
让我们一起用诗言尽离愁,感受唐人赋予送别的深情。
一、《登鹳雀楼》首先,我们来看一首极具名气的送别诗,《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杰作,以其豪情壮志、笔走龙蛇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无论离别的是谁,都不能永远停留在过去,要不断向前,超越自我。
二、《送孟浩然之广陵》接下来,我们聊一聊李白的送别之作,《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曾经广为流传,成为送别诗的经典之作。
李白以自己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为背景,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广陵的美景,更加凸显了离别之苦与乐,令人心生感慨。
三、《送元二使安西》再来看一首王之涣的佳作,《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是王之涣送别好友出使西域时所作,表达了对友谊的深厚珍重之情。
通过描绘长安的繁华与西域的辽阔,诗人展示了离别之中的无奈与希望,将我们引入了一个广袤而未知的世界。
四、《别董大》最后,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杜牧的《别董大》,这是一首极富感情的送别诗。
杜牧以别离之情为主线,将诗人内心的忧伤、无奈与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离别之际,他以风流倜傥的笔触,向朋友表达了深深的祝福和思念之情。
送别诗作为唐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以其深情而留声于世。
它们既是文人们对亲友离别情感的抒发,也是展现他们艺术才华的窗口。
在唐诗三百首中,这些送别之作,以优美的语言和深沉的思想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离别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送别诗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之情,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离别的辛酸与美好。
希望我们能透过这些送别诗,更加珍惜自己的每一次相聚,用心去感受离别带来的思考与成长。
送别诗常见意象、情感、表达技巧梳理什么是送别诗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传统诗歌。
送别诗中诗人状态是面临别离,或别友人,或被友人送别,或与家人恋人分别等。
主要内容是长亭古道、江边渡头、举酒击节、折柳相赠等。
送别诗常见的几大意象:长亭古道这类驿站旁的送别场景;水,比如江边渡头,古人长途时没有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有的是水陆的船舟等,或者依靠步行;酒,古人一般设酒宴饯别;柳,与“留”谐音,通过折柳相赠,表达对友人、亲人、爱人依依不舍之情;月,送别之后往往睹月思人。
长亭、南浦、柳、芳草、酒、月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送别诗中的感情类别: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2.体贴入微的宽慰,如杜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前途艰险的担忧,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5.坦诚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6.积极奋发的勤勉,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
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
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送别诗在艺术手法上大多采用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或是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营造伤离别的氛围。
(知识梳理)山海自有归期,风雨自有相逢一送别诗知识梳理题材类型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经典回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上)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杨花纷纷落尽,子规鸟儿不停地在啼鸣,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之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下)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京城长安有三秦守护,遥望五津渡口,只见风烟弥漫。
要说离别的心情嘛,我跟你完全一样,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奔走出外做官的人。
好在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就是远在天边也仍像是近邻。
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少男少女那让泪水沾湿了衣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下)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送别诗知识积累一、送别诗分类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
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离别诗所含情感:伤感、惆怅、留恋、嘱咐、安慰、祝愿、期待。
送别诗并不是绝对的分类,常和其他类别的诗混合与咏物诗相似,在近年高考中,常常出现与其他类别混合的送别诗。
由于送别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因此这“别离原因”往往也就成为混合其他类型的原因。
送别诗的常见混合类别有以下几种:1、羁旅行役诗“羁”即停留,使停留,羁旅就是长久寄居他乡,“羁”也有束缚、拘束之意,可见羁旅给旅人带来的多是不快之感,此意从“行役”一词也可看出。
羁旅行役诗最常与送别诗相结合,因为二者常是先后关系,先是送别,接着便踏上旅途;或是因果关系,因为不得已要踏上羁旅,所以有了送别一事。
因此,掌握好这两种诗的混合是十分重要的。
2、爱国遗民诗送别诗也常常和爱国遗民诗结合。
在古诗中,爱国常常表现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或国破家亡的悲痛,遗民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钟情故国,念念不忘。
送别诗与爱国遗民诗结合的契合点常常是故国景。
如《送人归京师》中,在国土沦丧,南北分裂的背景下,友人归京,触景生情,心中便生发出一段忧国之愁。
诗人常常在送别之际看到或想起故国之景,故国之物,由此在离愁之外又添一层国殇。
3、咏怀诗咏怀诗之“怀”多指人的心情,咏怀诗常常吟咏的是自己郁闷的心情,而引起郁闷的原因以仕途不顺为核心,还包括家贫多病、人生坎坷等。
送别离别诗1.送别离别诗【考点解读】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
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送别空间:长亭、渡口、南浦、灞陵、古道一、送别意象:1.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2.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3.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鸿雁传书。
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1)杜鹃花传为杜鹃血染成。
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6.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唐•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
古代游子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7.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送别诗专题复习知识点送别诗专题复习一、送别诗风格和抒情方式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
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一、风格和抒情方式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伤感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豪迈型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就是诗人在送别诗袒露襟怀,不加修饰地抒发自己的心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间接抒情1、以景结情(诗歌结尾)——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借酒抒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借景抒情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内容及主题倾向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
如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元好问的《别程女》、黄景仁的《别老母》等等,抒写的是亲人离别之情;而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则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
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送别诗分类
送别诗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谢别:这类诗歌通常表达对别人的感激之情,例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花深千尺,不及汪伦迭我情。
”
恋别:这类诗歌通常表达对离别的人的深深眷恋,例如唐代无名氏的《杨柳枝》中的“且攀杨柳送情人,莫羡杨花飘入尘。
”
惜别:这类诗歌通常表达对离别的人的惋惜和留恋,例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壮别:这类诗歌通常表达离别的人的豪情壮志,例如李白的《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阔别:这类诗歌通常表达对离别的豁达和洒脱,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以上是送别诗的主要分类,但实际上,送别诗的情感复杂多样,可能同时包含多种情感。
唐诗三百首的惜别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衍生注释:1. “浥”:在这里是湿润的意思。
早晨渭城的一场雨,打湿了地面的尘土。
2. “阳关”:是古代的一个关隘,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敦煌市西南。
在当时,出了阳关就是很遥远的边疆之地了。
赏析:主题是送别友人。
情感上充满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忧虑和不舍。
从表现手法来看,前两句描写了清晨渭城下雨后的景色,客舍周围柳树清新碧绿。
古人常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这里的“柳色新”不仅是单纯在写景色,其实也暗喻送别。
后两句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这种动作描写很生动,朋友啊,再喝一杯酒吧。
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一旦西行出了阳关就很难再遇到故旧之人了。
诗人以这样简单而又真挚的话语,很直白地把那种离别的愁绪和对友人未来旅程的担忧表达出来,让读者能深刻地体会到离别的感伤。
作者介绍: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
他的诗画都极出色,苏轼曾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崇信佛教,诗歌多山水田园之作,但也能写出像这样充满情义的送别诗。
他在官场中经历颇为丰富,这些经历也丰富了他诗歌的内涵。
运用片段:例子一大学毕业时,看着好友小李即将回老家发展,远离这个生活了四年的城市。
我心中满是不舍,在离别的聚餐上,我看着小李说:“小李啊,咱们这一分别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了,就像王维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来,再喝一杯,祝你前程似锦。
”例子二公司的同事小赵被调去国外的分公司工作。
在送行会上,大家都有点舍不得。
主管端起杯酒说:“小赵啊,这一去异国他乡,肯定会有很多不适应。
就像古诗里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外边要照顾好自己,我们都盼着你早日归来啊。
”例子三老张要搬家到别的城市去住,几个老伙计为他践行。
大家坐在小饭馆里,气氛有点沉闷又带着浓浓的不舍。
老张的老哥们老王拍拍他的肩膀,说:“老张啊,咱们这么多年的交情了,你这一走可真让人舍不得啊。
高考语文:送别诗鉴赏(最实用)一: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
叙写朋友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
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浥,湿润的意思。
客舍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是离别的象征,它们通常和离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今天由于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
这是一场深情地离别,而非“黯然销魂”的离别。
诗句中的“轻尘”、“青青”、“新”等词语轻柔明快,加强了轻快富于希望的情调,以乐景衬挚情。
这首诗精心选择了离别的典型场景—雨后柳色青青的渭城来烘托气氛,并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的劝酒词来抒情达意:离别的依依不舍、深情体贴的叮咛及殷殷祝愿,化作一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达到了顶点,强烈而深沉。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并肩缓辔,不愿分离。
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
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态,“绕”字描写白水的动态,景色廖廓秀丽。
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仗。
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
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诗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使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一、送别的古诗词概述古代诗人在创作送别的古诗词时,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离别的情感,有的描绘离别时的心情,有的表达思念之情,还有的描述旅途中的景色,每首送别的古诗词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送别的古诗词在形式上多样化,既有绝句、律诗等形式,也有词、曲等。
二、送别古诗词的代表作品1.《送友人》-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送崔九》- 王之涣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花源。
3.《送元二使安西》- 王之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之涣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古代送别的诗人以王之涣为代表,其诗作情感真挚,用典雅丽,语言质朴,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三、送别古诗的艺术特点1. 抒发离别之情。
送别的古诗词主题鲜明,情感真挚,通过文字表达离别时的心情,表达对离别对象的深情眷恋之情。
2. 描绘旅途风景。
送别古诗词中常常描绘旅途的景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离别之地的眷恋之情。
3. 艺术表现手法多样。
送别的古诗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多样化,既有通过对景色人物的描绘表现情感的,也有通过对内心感情的吟咏表达情感的。
送别的古诗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读送别的古诗词,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礼仪习俗和人际关系,丰富文化知识,提升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总之,送别的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深刻的情感和优美的艺术表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文化和审美追求的窗口。
通过研究和欣赏送别的古诗词,不仅可以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古代送别诗知识点古代送别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表达了离别时的情感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古代送别诗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诗歌艺术特点。
本文将从古代送别诗的定义、特点、代表作以及诗歌鉴赏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古代送别诗的定义1. 送别诗的概念送别诗是一种古代诗体,是古人在离别时用来表达思念之情的一种诗歌形式。
它通过抒发作者对被送别者的思念、祝愿和留恋之情,表达出友情、爱情、亲情的深挚内涵。
2. 送别诗与其他诗体的区别送别诗主要与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五言律诗等古代诗体有关。
与七言绝句相比,送别诗的句数和音节数较少;与五言绝句相比,送别诗的句数和音节数一般更多。
此外,送别诗常常具有别离的主题,使其表达方式更为独特。
二、古代送别诗的特点1. 情感真挚古代送别诗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著称。
在送别诗中,诗人常常表现出对离去的人的深深思念和留恋之情。
作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真实性和内心的痛苦。
2. 语言简练古代送别诗的语言通常以简练为主。
受到格律和字数等限制,诗人必须用简洁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种简练的表达方式能够使诗歌更加直观洞察人心。
3. 寓情于景在古代送别诗中,诗人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思念和离别之情。
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外在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使诗歌更为质朴、生动。
三、古代送别诗的代表作1.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描绘了送别时的情景和诗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草原、河流和牛羊等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被送别者的留恋和思念。
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之一。
诗中以送别的方式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通过对楼高、江水流动等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离别时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四、古代送别诗的鉴赏1. 表达情感古代送别诗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关于送别诗的一些知识: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
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比较著名的送别诗有: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于易水送人一绝》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送别(歌曲)
清·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