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瘤影像学
- 格式:pptx
- 大小:6.68 MB
- 文档页数:45
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
结果:18例GIST发生于胃11例,小肠6例,大肠1例。
单发15例,多发3例。
所有患者共22个病灶,肿瘤长径为1.5-11cm,增强扫描动脉期14病灶均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
8个病灶不均匀强化,内部囊变、坏死无强化。
结论:多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胃肠间质瘤的大小、密度、形态、边界及强化情况,对于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标签: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常见的原发于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为KIT染色阳性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过度增殖形成,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异源性肿瘤[1],最常见于胃(50%-70%)和小肠(25%-35%)[2]。
GIST良、恶性的准确界定在临床上依然很难[3]。
多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GIST病灶的大小、部位及与周围脏器和血管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18例,其中男12 例,女6例,年龄23~81岁。
临床表现:腹痛6例,消化道出血6例,腹部包块4例,贫血2例。
病程5d-3年不等。
1.2 仪器与方法检查前准备:患者均禁食6 h,检查前口服水1 000 mL。
采用德国Siemens Sensation64层螺旋CT行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依据病变范围而定,层厚5mm,间隔5mm,重建层厚及层间隔均为0.75mm,以3ml/s 的流率經肘前静脉注入欧乃派克100ml(35mgI/ml)行三期增强扫描,增强三期扫描时间分别为注射对比剂后25s,60s,300s。
扫描完成后,对原始图像数据进行MPR及MIP重建。
由2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影像科医师独立阅片,分析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平扫及强化情况、远处转移情况。
胃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CT图像上胃间质瘤与胃平滑肌瘤难于区分。
在病理学上,以往都把胃间质来源的肿瘤归为平滑肌瘤[1]。
现把胃间质瘤的CT表现、光镜病理诊断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8例对照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8例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的病例。
其中男4例,女4例。
年龄48~70岁。
临床发现腹部肿块1~3个月,2例未发现腹部肿块。
手术前腹痛时间7~20d,1例无腹痛。
其中2例在无诱因下呕吐。
CT平扫8例,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8例,纤维内窥镜检查2例,GI检查1例,手术8例,光镜病理诊断8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8例。
1.2方法使用S om atom AR CT机作腹部平扫,层距层厚各10mm,重点区域即肿块部位用5mm层厚加扫。
扫描前均一次性口服1.5%泛影葡胺1000m l充盈胃肠道。
1.3结果8例病人CT扫描和超声探测均发现腹部胃体旁肿块,2例病人纤维内窥镜检查,仅1例发现贲门部肿瘤; 1例作GI检查未发现异常。
8例均手术切除肿瘤,光镜病理诊断胃间质瘤。
免疫组化诊断为胃间质瘤。
1.4典型病例介绍例1男,48岁。
约20d前在进食米饭后呕吐。
超声检查在胰尾部探及70mm×63mm×50mm偏低回声,内见散在液性暗区。
CT扫描见胃、胰、脾间巨大软组织肿块,大小80mm×67mm×52mm。
肿块上缘与胃小弯紧贴,中间部分边界光滑,内部密度不均匀,CT值分别为6.0HU、10.2HU和44.2HU不等(图1)。
下缘与胰尾粘连(图2)。
术前GI及内窥镜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手术见肿块上缘有一约10mm长的蒂与胃小弯近贲门下端处相连,下方与胰尾粘连,包膜光滑完整,大小80mm×50mm×60mm。
呈节结状,切面出血坏死囊性变,光镜下见梭形细胞呈旋涡状排列,核分裂象易见。
例2男,61岁。
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侧腹部肿块,约拇指大小,活动。
后逐渐增大,1周前自觉肿块增大约拳头大小,因左上腹部疼痛入院。
•临床研究•C-kk11号外显子突变的胃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赵明(四川省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成都610000)[摘要]目的探索C-kit11号外显子突变的胃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CT表现。
方法回顾性纳入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的C-kit11号外显子突变GIST患者14例$两位诊断医生阅读并记录其腹部增强CT征象$结果14例肿瘤均单发,平均大小48mm$8例病灶形状规则$7例表现为为外生型生长,5例为内生型$增强扫描分别有6例、4例和4例表现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强化$7例肿瘤内部出现坏死$6例肿瘤内部或外周出现供血血管或引流静脉增粗$14例肿瘤均无钙化或远处转移$结论C-kit11号外显子突变GIST CT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楚,形状规则的单发肿瘤,增强后轻中度强化为主$肿瘤可出现坏死或增粗的供血或引流血管征象$本研究可为临床术前评估GIST的基因突变类型提供一定$[关键词]间质瘤;胃;CT;基因突变;外显子11DOI:10.3969/j.issn.1009-5519.2020.25.041文章编号:1009-5519(2020)25-0104-03文献标识码:B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好发年龄为50〜70岁,年发病率约10"20人/百万人%12&。
GIST可发生在所有消化道,其中约60%的肿瘤发生于胃3。
根治性的手术切除是GIST的首选治疗方式。
近几年来,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药物的应用使GIST的靶向治疗取得巨大进展,被认为是实体肿瘤靶向治疗的典范#原癌基因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a的功能获得性突变是GIST发生的关键因素4#70%〜80%的GIST患者存在C-kit突变,其中最常见于第11号外显子,其次是9号外显子,发生在第13、14、17和18外显子的突变很少见GIST的基因突变类型与其预后、靶向治疗药物选择及疗效密切相关#由于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突变导致相应密码结构域改变对伊马替尼结合的影响很小,这一类GIST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疗效最好%7 #影像学在GIST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CT扫描成像速度快、图像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力高,是GIST靶向治疗疗效评价首选的成像方式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突变GIST的CT图像,总结其CT影像表现#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GIST的患者#纳入标准:病理学及基因学检测明确诊断为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突变者;术前在我院行腹部增强CT扫描#排除标准:术前接受过肿瘤相关治疗(如靶向治疗、手术治疗等);图像伪影重,质量不符合要求者;影像检查与手术时间间隔大于30d#1.2扫描参数患者于检查前一天清淡饮食#检查当天禁食8h#扫描前40min至1h口服温开水1000mL#CT扫描采用飞利浦256iCT扫描机#具体参数如下:管电压120kV;管电流159mAs;扫描层厚0.625mm;重建层厚2mm;螺距自动匹配,矩阵512X512#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300mg/mL),剂量为1.5mL/kg,注射流率为2.0"3•0mL/s#采用触发式扫描,trigger位于腹主动脉,当CT值大于100HU时触发动脉期(AP)扫描,动脉期扫描后35s 进行门静月期(PVP)扫描#1.3图像分析所有图像均传输至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由两位腹部影像诊断医师(分别有6年和10年的工作经验)在飞利浦星云工作站采用盲片独立分析图像#阅读并记录相关的影像特征,包括:大小、边界、形状、生长方式(包括外生型、腔内型和混合型)、平扫密度、强化方式(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程度、有无坏死、有无钙化、有无溃疡、有无增粗的供血或引流血管、有无远处转移、有无增大淋巴结#在平扫CT图像评估有无钙化#在门脉期图像评估肿瘤强化程度:轻度,肿瘤强化低于同层面椎旁肌肉;中度,肿瘤强化高于同层面椎旁肌肉但低于同层面正常肝实质;重度,肿瘤强化程度高于同层面正常肝实质9#当淋巴结短径大于10mm时,提示淋巴结增大#当结果不一致时讨两位医生论达成一致意见#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位阅片者之间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
影像学技术在胃肠道间质瘤中诊断价值评价作者:曹文斌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6期摘要:选取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3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常规的对腹盆腔进行平扫以及双期增强扫描,然后对CT数据进行分析,对患者发生病变的数量、位置、密度强化方式以及形态等进行全方面的观察。
对比在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时,采取那种影像学技术诊断,应用价值比较高。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诊断;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一些胃肠道间质瘤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对于化疗与放疗,敏感性不是很高,理想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主要特点体现在免疫组织以及病理上[1]。
在手术以前,对肿瘤进行定位,评估肿瘤周边的结构,并且判断肿瘤的性质。
本文主要分析36例患者的扫描图,并对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进行探讨,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36例(男22例,女1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年龄23~80岁,平均57岁。
全部患者都在手术以前对腹盆腔进行双期增强扫描以及CT平扫,手术以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病理学确诊[2]。
在临床中主要体现的症状为消化不良、腹胀、疼痛以及肠梗阻等。
1.2 方法应用层螺旋CT机,常规的对腹盆腔进行平扫以及双期增强扫描,从膈顶到耻骨联合下缘为扫描的主要范围。
扫描的参数为:1.375:1的螺距,1.0mm的层厚,380mA的电流,120kV的电压[3]。
在进行CT检查以前,患者要禁食8h到12h,在扫描以前的30~60min 服用3%的泛影葡胺。
取患者的仰卧位,首先进行CT的常规扫描,然后以4.0ml/s的速度通过外周静脉团进行碘海醇的注射,冲管应用0.9%的氯化钠30ml,之后进行60s静脉期以及25s 动脉期的CT强化扫描。
对CT数据进行分析,重建间距为0.5mm,重建层厚为0.625mm,然后再处理重组多平面、密度最大值投影以及再现容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