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优质推荐】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2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有效性:所选方法必须能够有效地杀灭或去除目标菌种,确保消毒灭菌的效果达到要求。
2. 安全性:所选方法必须对操作人员和环境无害或有害作用较小,避免产生二次污染或对健康造成损害。
3. 可操作性:所选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应简便、操作方便,且能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和需求。
4. 经济性:所选方法应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并兼顾使用材料、能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成本。
5. 广谱性:所选方法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有效杀灭或去除多种目标菌种,避免因特定菌种的存在而导致消毒灭菌效果不彰。
6. 持久性:所选方法的消毒灭菌效果应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尽量避免菌种迅速复苏和再次感染。
7. 环保性:所选方法应尽量选择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消毒灭菌方法,避免对大自然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综上所述,选择消毒灭菌方法应综合考虑以上各个原则,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方法。
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
消毒灭菌是预防感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基本原则如下:
1.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情况选择适合的消毒剂,常用的有酒精、漂白粉、过氧化氢、紫外线等。
2.正确使用消毒剂:按照使用说明正确配制和使用消毒剂,确保有效的消毒效果。
3.保持消毒物品的清洁和干燥:在开始消毒之前,确保消毒物品本身是清洁干燥的,避免细菌滋生。
4.注意消毒时间和浓度: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是保证消毒效果的关键,需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浓度进行操作。
5.全面消毒:对需要消毒的区域或物品进行全面覆盖和处理,确保所有可能携带病原体的地方都得到消毒。
6.定期检查和更新消毒计划:定期检查消毒计划,确保消毒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及时更新消毒剂和方法。
7.个人卫生和防护:在进行消毒操作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使用适当的防护措施,如手套、口罩等,避免自身感染。
总之,消毒灭菌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正确使用消毒剂,保持消毒物品的清洁和干燥,注意消毒时间和浓度,全面消毒,定期检查和更新消毒计划,并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
消毒灭菌的原则
消毒灭菌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杀灭和去除微生物,以达到预防疾病传播和保护健康的目的。
消毒灭菌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或灭菌方法。
根据被处理物品的材质、形状和污染程度,选择适合的消毒剂或灭菌方法。
常用的消毒剂有酒精、含氯化合物、过氧化氢、臭氧等。
常用的灭菌方法包括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紫外线辐射灭菌等。
2. 保证消毒剂或灭菌方法的强度和时间。
消毒剂或灭菌方法的强度和时间是保证消毒效果的关键因素。
强度和时间过短,可能无法杀灭所有的微生物;过长则可能对被处理物品造成伤害或者浪费消毒剂。
3. 确保操作环境清洁。
消毒灭菌过程中,操作环境的清洁程度对消毒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操作环境不清洁,可能会引入新的微生物,降低消毒效果。
4. 确保被处理物品的清洁程度。
被处理物品的清洁程度对消毒灭菌效果同样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被处理物品存在较大的污染或污垢,可能会影响消毒剂或灭菌方法的强度和时间,降低消毒效果。
5. 严格遵守消毒灭菌操作规程。
消毒灭菌是一项专业的操作,需要按照规范的程序和操作要求进行。
操作者应该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消毒灭菌的效果。
消毒与灭菌的原则、方法清洁、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包括医院病室内外环境的清洁、消毒、诊疗用具、器械、药物的消毒、灭菌,以及接触传染病患者的消毒隔离和终末消毒等措施。
一、概念(一)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根据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二)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无菌程度。
经过灭菌的物品称“无菌物品”。
用于需进入人体内部,包括进入血液、组织、体腔的医用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用具、一切置入体腔的引流管等,要求绝对无菌。
消毒与灭菌是两个不同的要领。
灭菌可包括消毒,而消毒却不能代替灭菌。
消毒多用于卫生防疫方面,灭菌则主要用于医疗护理。
二、消毒、灭菌的原则(一)明确消毒的主要对象应具体分析引起感染的途径、涉及的媒介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有针对性地使用消毒剂。
(二)采取适当的消毒方法根据消毒对象选择简便、有效、不损坏物品、来源丰富、价格适中的消毒方法。
医院诊疗器械按污染后可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在人体接触部位不同分为三类:1.高度危险的器材穿过皮肤、粘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或与破损的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器、心脏起搏器等。
必须选用高效消毒法(灭菌)。
2.中度危险的器材仅与皮肤、粘膜密切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如内窥镜、体温计、氧气管、呼吸机及所属器械、麻醉器械等。
应选用中效消毒法,杀灭除芽胞以外的各种微生物。
3.低度危险器材和物品不进入人体组织,不接触粘膜,仅直接或间接地与健康无损的皮肤接触,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一般并无危害,如口罩、衣被、药杯等,应选用低效消毒法或只作一般卫生处理。
只要求去除一般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
(三)控制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许多因素会影响消毒剂的作用,而且各种消毒剂对这些因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优质推荐】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1.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药、械,并按照批准的范围和方法在医疗卫生机构和疫源地等消毒中使用。
2.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1)高度危险的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性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可选用中水平或高水平消毒法。
但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要求并不相同,有些要求严格,例如内镜,体温表等必须
达到高水平消毒,需采用高水平消毒方法消毒。
(3)低度危险性物品:一般可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只做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下,才作特殊的消毒要求。
例如,当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必须针对污
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3.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1)对受到细菌芽胞、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选用高水平消毒法或灭菌法。
(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法。
(3)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可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法。
(4)对存在较多有机物的物品消毒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消毒、灭菌基本原则1基本要求1.1 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及时处理,先清洁或清洗,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1.2 被朊病毒、甲类传染病或乙类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本规范7.4的规定。
1.3 耐热、耐湿的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手术器械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1.4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1.5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符合相应标准的技术规范要求,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2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2.1 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a) 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b) 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c) 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进行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2.2 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a) 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等)污染的物品, 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b) 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c) 对受到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d) 被消毒物品污染严重时, 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浓度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2.3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a) 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b) 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消毒灭菌的一般原则
消毒灭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够有效杀灭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以下是一般的原则:
1. 卫生原则: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培养正确的咳嗽和打喷嚏礼仪,以及避免接触已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或液体。
2. 清洁原则:在进行消毒灭菌之前,首先需要对物品或表面进行彻底的清洁。
使用适当的清洁剂或肥皂水清洁物品,去除污垢和有机物。
3.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不同的场所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消毒剂。
常见的消毒剂包括含氯化合物、含醇类、过氧化氢、紫外线辐射等。
根据相关规定和建议使用消毒剂。
4. 正确使用消毒剂:按照产品说明书上的指导,正确稀释消毒剂,确保其浓度在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内。
使用合适的工具(如喷雾器、湿布等)将消毒剂均匀地应用到物品或表面上。
5. 注意安全性:在使用消毒剂时,应注意其安全性。
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并确保通风良好,以防止有害气体的积聚。
储存消毒剂时应注意防火和防盗。
6. 频率和定期性:根据实际需要,确保对物品、表面和环境进行定期的消毒灭菌。
不同的场所和物品的污染程度不同,对于频率和定期性要有科学合理的安排。
在进行消毒灭菌工作时,要坚持卫生原则,进行彻底的清洁,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并正确使用。
保障安全性和合理的频率与定期性,以提高消毒灭菌的效果,维护环境与个人的健康。
消毒原则与方法消毒是指通过使用化学物质或物理方法,杀死或去除表面的病原微生物或其他有害物质,以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消毒是一项重要的卫生措施,也是保障公共卫生的重要环节。
下面将介绍一些消毒的原则与常用方法。
消毒原则:1.全面性:消毒要涵盖全部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的区域,全面杀灭病原微生物才能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2.彻底性:消毒操作要彻底,不留死角,确保各个部位都消毒到位。
3.安全性:选择的消毒剂应安全、无毒,并符合环保要求。
同时,使用消毒剂时要注意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4.有效性:选择与被消毒物质相符的合适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确保消毒的效果。
常用的消毒方法:1.物理消毒方法:(1)高温消毒:高温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消毒方法。
常见的高温消毒方式包括烘烤、熏蒸和高压蒸汽消毒。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杀灭各种细菌、病毒和真菌。
例如,烘烤可以用于消毒餐具和烧杯,高压蒸汽消毒常用于医疗器械。
(2)紫外线消毒:紫外线是一种具有强大杀菌力的物理消毒方法。
在紫外线的作用下,细菌和病毒的DNA和RNA会受到损伤,从而杀灭它们。
紫外线消毒常用于空气和水的消毒。
2.化学消毒方法:(1)次氯酸钠消毒:次氯酸钠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可以杀灭各种细菌、病毒和真菌。
使用次氯酸钠时,需要将适量的次氯酸钠添加到水中,然后将被消毒物品或被消毒的表面浸泡于次氯酸钠溶液中一定时间,之后进行冲洗。
(2)乙醇消毒:乙醇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适用于各种物体表面的消毒,如手部、创口等。
乙醇可以迅速杀灭大部分细菌和病毒。
使用乙醇时,可以将适量的乙醇涂抹于要消毒的表面,或者用乙醇湿润一块棉球,擦拭被消毒物品,达到消毒的效果。
3.其他消毒方法:(1)气态消毒剂:如过氧化氢、臭氧等,能够通过灭菌灭活病原微生物。
这些消毒剂可以在室内环境中释放到空气中,对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起到杀菌的作用。
(2)电解水消毒:电解水是一种环保、无毒的消毒剂,通过电解处理可以将普通自来水转化为具有杀菌能力的电解水。
选择消毒方法的基本原则无论在公共场所消毒、医院消毒、传染病疫源地消毒,还是家庭卫生防病消毒中,都涉及如何合理、科学地使用消毒方法问题。
这里所介绍的是我们在选择和使用消毒方法时应考虑哪些方面和遵守哪些原则。
1、消毒效果的可靠性选用的消毒方法(消毒剂或消毒器械)必须有确实的消毒效果,且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较少。
按规定的使用方法、剂量和作用时间使用,应能保证达到各类情况和场所要求控制的微生物指标,或对目标微生物的杀灭作用达到国际或行业规定的水平。
2、对使用者、人群和禽畜的安全性选用的消毒方法应符合安全性要求。
消毒剂或消毒器本身及消毒后残留物、使用过程中的挥发物,对使用者、接触人群和禽畜不应造成伤害。
3、对环境的污染小或无污染任何消毒剂的大量使用都对环境造成污染,包括对水体、空气和环境表面和用品的污染。
在选择消毒方法时,应尽量选择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小的消毒方法。
4、对消毒物品损坏小几乎所有的消毒剂和大多数物理消毒法对消毒物品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在选择消毒方法时,必须考虑消毒方法对消毒对象的适应性,使消毒过程造成的减少到最小。
根据要杀灭的微生物类型选择消毒方法一般来说,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从高到低的顺序大致为:(1)亲脂病毒(有脂质膜的病毒)例如乙型肝炎病毒、各型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冠状病毒等。
(2)细菌繁殖体。
例如痢疾杆菌、伤寒岗军、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
(3)真菌。
例如白色念珠菌、组织胞浆菌、隐球菌、毛发癣菌、球孢子菌、皮肤癣菌等。
(4)亲水病毒(没有脂质包膜的病毒),例如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5)分枝杆菌。
例如结核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等。
(6)细胞芽胞,例如炭疽杆菌芽孢、破伤风杆菌芽孢、枯草杆菌芽孢等。
(7)朊毒体(感染性蛋白)。
疯牛病病毒等。
对受到细菌芽孢、致病性真菌孢子、分枝杆菌、烈性病传染病的病原体和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建议选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的方法。
消毒灭菌一般原则消毒灭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卫生措施,可以有效地杀灭病原菌、细菌、真菌和病毒,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
在进行消毒灭菌时,有一些一般原则需要遵循,以确保消毒灭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首先,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被处理物品的性质和需要达到的消毒灭菌效果,可以选择不同的消毒方法,如物理消毒、化学消毒、辐射消毒等。
在选择消毒方法时,要考虑到被处理物品的耐受性和适用性,确保消毒灭菌的效果达到要求。
其次,消毒灭菌的操作要规范严谨。
在进行消毒灭菌前,要先对被处理物品进行清洁,去除污垢和有机物,以提高消毒灭菌的效果。
在消毒过程中,要按照消毒剂的说明书正确稀释和使用,确保消毒剂的浓度和接触时间符合要求。
此外,要注意消毒灭菌的环境要干净整洁,避免交叉污染。
另外,消毒灭菌的频率也需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对于高风险的环境和物品,消毒灭菌的频率要增加,以保障消毒灭菌的效果。
同时,要定期检查消毒灭菌的效果,确保消毒灭菌的有效性,及时调整消毒灭菌的措施。
此外,消毒灭菌的安全性也是需要重视的。
在进行消毒灭菌时,要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避免消毒剂对皮肤和呼吸道的损害。
消毒灭菌的过程中,要注意消毒剂的溅洒和蒸汽,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消毒灭菌的残留物要及时清洗,避免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
总的来说,消毒灭菌是一项重要的卫生措施,需要遵循一些一般原则,确保消毒灭菌的效果和安全性。
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规范严谨的操作,适当的消毒频率,以及消毒灭菌的安全性,都是消毒灭菌的关键。
只有在遵循消毒灭菌的一般原则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消灭病原菌,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
消毒灭菌的工作,是一项需要高度重视的卫生工作,对于人们的健康和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
供应室的消毒与灭菌第一篇:供应室的消毒与灭菌供应室的消毒与灭菌供应室担负着为全院提供充足,完好,规格齐全,品质保障的消毒灭菌物品的工作。
如何做好消毒灭菌及隔离工作,是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必要手段,使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
一、概述:合格的消毒灭菌是医疗质量的保证;消毒与灭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能掌握其相关基本理论,并能区分消毒与灭菌的程度及合格标准。
(一)灭菌1、概念: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物品上一切存活的微生物,包括芽孢,达到无菌程度。
2、合格的标准国际上以灭菌保证水平(SAI)作为灭菌合格水平,并以106为标准。
3、(二)消毒1、概念;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物品上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使之达到无害化程度。
2、合格标准;指消毒后物品上的微生物数量等于或少于国家规定的数量。
即使人工污染的微生物减少99.9%或自然污染的微生物减少90%。
(三)灭菌与消毒作用水平分类:1、灭菌方法:杀灭外环境中一切微生物的物理、化学方法。
2、高效消毒法:杀灭一切致病微生物的消毒方法。
包括繁殖体、结核杆菌、病毒、真菌和孢子。
对芽孢有一定杀灭作用。
3、中效消毒法: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致病性微生物的消毒方法。
4、低效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剂、通风散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
二、消毒与灭菌方法(一)选择消毒与灭菌方法的原则:1、根据物品污染的危害程度选择:(1)高度危险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法处理,灭菌指数达到106标准。
(2)中度危险物品:选用中效和高效消毒法,消毒指数达103以上。
(3)低度危险物品:可采用低效消毒法或只做一般清洁即可。
2、根据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选择:(1)对被致病性芽孢、真菌孢子和抵抗力强,危险度大的病毒污染物品选用高效消毒法和灭菌法。
(2)对被致病性细菌和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污染物品选用中效以上消毒法。
(3)对被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效和低效消毒法。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那可是至关重要的呀!这可不能马虎!首先呢,选择消毒灭菌方法要考虑好多因素呢!比如要消毒灭菌的物品性质,是耐高温还是不耐高温呀,是怕腐蚀还是不怕腐蚀呀。
还有就是要考虑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的微生物对不同的消毒灭菌方法敏感度可是不一样的哟!另外,消毒灭菌的目的也得考虑进去,是要达到高水平消毒还是灭菌效果呢。
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权衡这些因素,就像我们挑衣服一样,要挑最适合的呀!然后说说步骤和注意事项。
这就像是走钢丝,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比如使用热力消毒法,温度和时间的控制那可太关键了,温度不够或者时间太短,消毒效果就大打折扣啦!使用化学消毒剂的时候呢,要注意浓度的准确配制,浓度太高可能会损坏物品,浓度太低又起不到作用,哎呀,真的好麻烦呀!还有呀,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可别让自己受到伤害呀!再来说说安全性和稳定性。
这就像是坐火车,一定要稳稳当当的呀!选择的消毒灭菌方法不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不能有残留呀!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要稳定可靠,不能今天有效明天就不行了呀!这就需要我们选择经过验证的、可靠的方法和产品呀!接下来谈谈应用场景和优势。
不同的消毒灭菌方法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呀!比如医院里,各种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那可马虎不得,就得用最严格的方法。
而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消毒方法就够用啦!像紫外线消毒,方便又快捷呀!还有一些消毒灭菌方法可以在大规模场合使用,比如公共场所的消毒呀!我给你说个实际案例吧。
在疫情期间,各种消毒措施那可是发挥了大作用呀!公共场所的定期消毒,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安全。
医院里对医疗器械的严格消毒灭菌,保障了患者的治疗安全呀!这些实际应用效果那可是杠杠的呀!总之呀,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一定要慎重,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呀!。
消毒的六个原则
1.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不同的物体材料和用途需要使用不同
的消毒方法,如干热灭菌、湿热灭菌、紫外线消毒、化学消毒等。
2.按照规定剂量使用消毒剂:消毒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需要严
格按照规定操作。
不要过度或者不足,否则会影响消毒效果。
3.确保消毒工具和器具的干燥:湿润环境是菌类繁殖的良好条件,因此在消毒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工具和器具的干燥,以避免再次生长菌类。
4.按照时间和温度要求消毒:消毒的时间和温度是非常关键的,这些参数需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温度要求来执行,否则不能有效地杀灭细菌。
5.保持环境清洁:消毒只是消除已有的细菌,保持环境清洁对
于预防菌类繁殖也是至关重要的。
6.消毒与隔离相结合:在疾病高发期间需要加强消毒与隔离措
施的结合,以避免疾病的传播。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优质推荐】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1.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药、械,并按照批准的范围和方法在医疗卫生机构和疫源地等消毒中使用。
2.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1)高度危险的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性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可选用中水平或高水平消毒法。
但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要求并不相同,有些要求严格,例如内镜,体温表等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需采用高水平消毒方法消毒。
(3)低度危险性物品:一般可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只做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下,才作特殊的消毒要求。
例如,当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必须针对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3.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选择消毒、灭菌方法。
(1)对受到细菌芽胞、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选用高水平消毒法或灭菌法。
(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法。
(3)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可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法。
(4)对存在较多有机物的物品消毒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
毒作用时间。
(5)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4.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选择消毒方法时需考虑,一是要保护消毒物品不受损坏,二是使消毒方法易于发挥作用。
(1)耐高温、耐湿度的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气灭菌;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可选用干热灭菌。
(2)不耐热、不耐湿,以及贵重物品:可选择环氧乙烷或低温蒸气甲醛气体消毒、灭菌。
(3)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消毒剂。
(4)选择表面消毒方法: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可选择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或液体消毒剂擦拭;多孑L材料表面可采用喷雾消毒法。
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一般认为,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从高到低的顺序为:
1.亲脂病毒(有脂质膜的病毒)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
2.细菌繁殖体。
3.真菌。
4.亲水病毒(没有脂质包膜的病毒)例如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5.分枝杆菌:例如结核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等。
6.细菌芽胞:例如炭疽杆菌芽胞、枯草杆菌芽胞等。
7.朊毒(感染性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