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少年中国说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9
五年级上册13课《少年中国说》一、课文原文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二、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 - 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广东省广州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三、字词解释1. 其道大光:道路充满霞光。
这里的“其”代指“红日”。
2. 河出伏流:黄河潜藏的水流爆发出来。
河,指黄河。
伏流,潜藏的水流。
3. 一泻汪洋:形容水流迅速,水势浩大。
4. 潜龙腾渊:潜伏的蛟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
5. 鳞爪飞扬:蛟龙的鳞爪舞动飞扬。
6. 乳虎啸谷:幼虎在山谷吼叫。
乳虎,幼虎。
7. 百兽震惶:所有的野兽都害怕得惊慌失措。
惶,害怕。
8. 鹰隼试翼:鹰和隼尝试着张开翅膀飞翔。
鹰隼,两种猛禽,泛指凶猛的鸟。
9. 风尘翕张:狂风和尘土高卷飞扬。
翕张,一合一张。
10. 奇花初胎:奇异的花朵刚开始孕育蓓蕾。
11. 矞矞皇皇:形容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12. 干将发硎: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发出耀眼的光芒。
干将,古代宝剑名。
硎,磨刀石。
13. 有作其芒:发出光芒。
作,发出。
14. 天戴其苍:头顶着苍天。
戴,顶着。
15. 地履其黄:脚踏着大地。
履,踏。
16. 纵有千古:从纵的时间上看有着千年万载的历史。
五年级上册13课少年中国说课堂笔记
1. 主题思想:
这篇文章是梁启超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于1900年发表的。
它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和憧憬,表达了他对旧的腐朽、顽固的社会制度的愤懑和批判,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改革精神。
2. 文本结构:
文章开头就以“中国少年”为主题,指出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在于“中国少年”的奋发图强。
然后,通过八个比喻,分别描述了“老年”、“中年”、“少年”的不同特征,以此揭示出新旧时代的差异。
最后,作者呼吁中国少年要以全新的姿态,担当起国家发展的重任,创造一个全新的少年中国。
3. 修辞手法:
梁启超在文中巧妙地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气势磅礴、节奏明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鼓动性。
例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等句子,既描绘了少年中国的风采,也展示了作者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4. 语言风格:
梁启超的语言风格以清新、热烈、雄辩而著称。
他的文章常常洋溢着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正义感,读来让人感到振奋和激励。
例如,“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等句子,既展示了作者的文学造诣,也表达了他对少年中国的深深热爱。
总的来说,《少年中国说》是一篇充满激情和感染力的文章,它不仅展示了梁启超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爱国情怀,也对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潮流具有重要的价值。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3 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所作的散文,表现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和启示性。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文学韵味。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梁启超先生的思想,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
但本文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历史性,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于爱国情怀的培养还处于初步阶段,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了解梁启超先生和本文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感受作者的情感。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4.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上第13课少年中国说笔记
一、课文背景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
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
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二、重点词汇和短语
少年:指年轻人,具有活力和朝气。
中国:指中国这个国家。
老大:指年纪大的人,这里用来形容封建统治下的中国。
朝气蓬勃:形容年轻人精力旺盛、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封建统治:指清朝时期的封建专制制度。
少年中国:指充满活力和朝气的中国,是作者的期望和理想。
三、重要句子和段落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这句话强调了少年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少年的期望和信任。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同时也鼓舞了年轻人的士气。
四、主题思想
《少年中国说》是一篇充满爱国热情和进取精神的文章。
作者通过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和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表达了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
作者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同时也鼓舞了年轻人的士气。
五、个人感悟
通过学习《少年中国说》,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少年的期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3课13.少年中国说【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
当时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不能自治,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瓜分。
在国内,一些昏聩无知的卖国求荣者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和卑劣阴谋,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甘为亡国奴的心理,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先生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全文逻辑严密,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充沛。
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以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奋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学情分析】本课是一篇文言文,生僻字较多,大量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且文章涉及的历史背景久远,学生学习这篇文言文难度较大。
但是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所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资料大致理解文意大致可以做到。
课文中出现的象征手法,以及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少年中国说》的原文合作探究,反复朗读理解,体会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理解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目标】1.认识“泻、惶、履”等6个生字,会写“疆”等7个生字。
2.体会课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能连贯而有气势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联系。
4.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和同学分享。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意思,体会课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能连贯而有气势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 背景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能熟读成诵。
【少年我国说】1. 引言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课程中的一部分,《少年我国说》是一堂富有启迪意义的课程。
通过这堂课,我们将了解青少年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成长和奋斗,以及我国青少年的精神面貌和责任意识。
本文将对这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2. 课文主要内容《少年我国说》是一堂介绍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课程。
在课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我国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家庭教育以及在社会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描写我国历史上的杰出青少年,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顽强意志和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3. 主要人物形象课文中塑造了一系列杰出的青少年形象,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西汉时期的李广、唐代的李白等。
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在青少年时期所表现出的聪慧、勇敢和奋斗精神。
这些形象都是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典范,他们的精神品质对当代青少年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4. 课文价值和意义《少年我国说》以史为鉴,可以激发当代青少年对学习和成长的热情。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杰出青少年,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和自强不息的品质。
这对当代青少年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具有很强的启发作用,激励他们成长为更加优秀和坚强的一代。
5. 结语《少年我国说》是一堂重要的我国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对其中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对当代青少年产生深远的影响。
希望通过对这堂课的学习,青少年能够明白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己,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当今社会,我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和条件较之古代有很大改变,但是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同样严峻。
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中,青少年需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品质。
《少年我国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内涵对于当代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课文中塑造的杰出青少年形象展现了他们的聪慧和勇气。
古代我国的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的考验和挑战是巨大的,他们需要面对战乱、困苦以及社会的种种压力。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少年中国说的批注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句来表达他的观点。
例如,他用“乳虎啸谷,百兽震惶”来比喻少年中国的朝气蓬勃;用“鹰隼试翼,风尘翕张”来比喻少年中国的奋发图强;用“奇花初胎,矞矞皇皇”来比喻少年中国的前途光明。
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以下是五年级上册语文第 13 课《少年中国说》的批注示例:
第一自然段:
- 解释“少年中国”的含义:这是作者创造的一个形象,将中国比作一个年轻而有活力的少年。
- 强调中国的潜力和希望:指出中国虽然历史悠久,但仍然具有年轻的朝气和活力。
第二自然段:
- 用各种形象比喻中国的潜力:将中国比作潜伏的巨龙、蹲着的猛虎、展翅试飞的鹰隼等,强调中国具有强大的潜力和爆发力。
- 表达对中国未来的信心:作者相信中国在未来将会崛起并震惊世界。
第三自然段:
- 指出中国的弱点和问题:虽然中国有潜力,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弱点和问题,如老大帝国、保守、老朽等。
- 强调中国需要改革和进步:作者认为中国需要进行改革和进步,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第四自然段:
- 用红日、黄河等形象比喻中国的崛起:作者将中国比作初升的红日、奔腾的黄河,强调中国正在崛起并将不可阻挡。
- 呼吁少年肩负起国家的未来:作者呼吁中国的少年们要肩负起国家的未来,努力奋斗,使中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写于1900年,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做鲜明的对比,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希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目标】1.会认“泻、皇、胎”等6个生字,会写“潜、渊、鳞、履、疆,”等9个生字。
借助注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 通过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交流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及作者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年中国。
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学习本文写作特色和反复对比的特点。
3.让学生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品格培养目标】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生交流背诵搜集的爱国诗歌【预设评价】你背诵得很有感情,声音再放开一点就好了【预设评价】你背诵的诗歌真多,显示出你有很高的语文素养。
小主持讲安全:不满12周岁,严禁骑自行车上路。
【设计意图】日日讲安全,安全记心中。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经典咏流传中的歌曲《少年中国说》,学生谈感受。
2.导入语:有个人在100多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他就是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
二、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生词的自学情况①字音:潜(qián)龙腾渊鳞爪(zhǎo)飞扬干将(jiānɡ)发硎②字形: “惶”是竖心旁,“鹰”里面是两个单人旁,“矞”上方是个“矛”;“履”里面是一个双人旁三、研读赏析学习活动(一)过渡: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用原文来回答。
1.小组交流,各抒己见,并在交流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
13.少年中国说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3遍以上,不会读的字查字典,意思不理解的查阅资料或者查字典,尝试理解课文。
2.给“写字表”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写在课本对应生字上下,不会的可以查字典。
3. 搜集梁启超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生活背景。
【教学目标】1.会认“泻、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潜、渊、胎”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能熟读成诵。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4.初步体会文中蕴含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能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用具】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少年英雄会》歌曲学生用具:无【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少年英雄》师: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2)在100多年前,20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中国就有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这个人就是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节选)》。
(板书课题)。
(3)师:我们先把课题读明白,谁能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少年就是年轻,少年中国就是指年轻的中国。
师:这么理解也不错,如果把认识再推进一步,你们会发现梁启超这样说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课件出示时代背景)20世纪末的中国,贫穷、落后、愚昧,同时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大清帝国处在崩溃的边缘,国家命运岌岌可危,京师危矣!中国危矣!民族危矣!!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梁启超等人想通过政治改良的方法来挽救国家,但不久就失败了。
历史上把这次变法维新叫作“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失败以后,梁启超逃到了日本。
在日本他听到日本人谈到中国的时候,都说中国是“老大帝国”。
师:(板书“老大”)过去读到过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
“老大”的意思就是年纪大了。
跟“老大帝国”意思相反的是“少年中国”。
《少年中国说》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
主题:爱国情怀
课时:共2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
设计时间:2019年10月
授课时间: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要求
(1)基于识字与写字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扩展阅读面。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基于口语交际
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
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能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评价任务】
1.通过识记生字、词语完成目标1。
2.通过个别读、分组读等形式练习完成目标2。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目标3。
【资源与建议】
1.对教材的简单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这篇文章运用象征的写法,介绍了少年同中国的关系,表达了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文章语言简练,含义丰富,韵律优美,值得一读。
2.对资源的分析、建议
PPT
3.本课的学习按以下流程进行:
⑴直接引入。
⑵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⑶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⑷课堂小结。
4.本节课的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5.本节课的难点:
学习本课的写法。
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少年中国说》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
主题:爱国情怀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李晓玲
设计时间:2019年10月
授课时间: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要求
(1)基于识字与写字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扩展阅读面。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基于口语交际
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
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能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的结构。
2.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评价任务】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目标1。
2.通过个别读、分组读,查阅资料,了解中国人的强国梦想,完成目标2. 【资源与建议】
1.对教材的简单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这篇文章运用象征的写法,介绍了少年同中国的关系,表达了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文章语言简练,含义丰富,韵律优美,值得一读。
2.对资源的分析、建议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课文的意思,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百年来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了解中国人的强国梦想。
3.本课的学习按以下流程进行:
⑴复习导入。
⑵合作交流,体会情感。
⑶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5.本节课的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
含义和作用。
5.本节课的难点:
学习本课的写法。
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
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选字组词,在所选的字的下面打√。
鱼(鳞麟)(潜替)水(胎肽)儿(从纵)横
二、选出下列字词的正确意思。
故()A因此 B顾念 C故事
翕张()A张开 B闭合 C一张一合
履()A踩、踏 B职务 C履约
三、按原文填空。
()初升,其道大光。
()出伏流,一泻汪洋。
()腾渊,鳞爪飞扬。
()啸谷,百兽震惶。
()试翼,风尘翕张。
()初胎,矞矞皇皇。
(),有作其芒。
()戴其苍,()履其黄。
纵有千古,()。
前途似海,()。
【板书设计】
总分—总领全段
少年中国说磅礴的气势蓬勃的生命力赞美之情动词:泻潜渊胎履纵——层层深入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