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三章及第四章(第六次课)讲解
- 格式:pdf
- 大小:9.00 MB
- 文档页数:63
《体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8150课群名称:体育社会指导英文名称:Body Competition Train Method总学时:32 实验:0 上机:0适合专业:体育专业一、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身体素质概述一、身体素质的概念二、身体素质的意义三、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四、各项身体素质的关系五、发展身体素质应注意的一般问题要求:了解身体素质的概念和定义,理解各项身体素质的概念,掌握各项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熟练掌握各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难点:各项身体素质之间的联系第二章力量素质的教学与训练一、力量素质概述二、力量素质的种类及特点三、影响力量素质的因素分析四、力量素质练习方法、手段五、发展力量素质应注意事项要求:了解力量训练的特点,理解力量训练的概念,掌握力量训练的内容,熟练掌握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难点:力量训练的分类、内容、影响因素、负荷特征、方法、手段及要求。
第三章速度素质的教学与训练一、速度素质的概念及意义二、速度素质的种类与特点三、影响速度素质的因素分析四、速度素质练习的方法、手段五、发展速度素质应注意事项要求:了解速度训练的特点,理解速度训练的概念,掌握速度训练的种类和意义,熟练掌握速度训练的特点影响因素、手段和注意事项。
难点:结合专项特点发展速度素质的理论与方法第四章耐力素质的教学与训练一、耐力素质的概念与意义二、耐力素质的种类与特点三、影响耐力素质的因素分析四、耐力素质练习的方法、手段五、发展耐力素质应注意事项要求:了解耐力素质训练的意义,理解耐力素质的概念、种类及特点,掌握耐力素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熟练掌握耐力素质训练的方式方法及相关原理。
难点:疲劳与负荷的相互关系第五章柔韧素质的教学方法与训练一、柔韧素质的概念及意义二、柔韧素质的种类及特点三、影响柔韧素质的因素分析四、柔韧素质练习的方法、手段五、发展柔韧素质应注意事项要求:了解柔韧素质训练的意义,理解柔韧素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掌握柔韧素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熟练掌握结合项目特点的柔韧素质要求与练习注意事项。
大鼠系统解剖简述第一章皮肤一、皮肤由表皮、真皮与皮下组织构成。
二、皮肤腺有皮脂腺、汗腺与乳腺。
1、皮脂腺分布在毛囊周围。
口角部、肛门、包皮与乳头周围有特化得皮脂腺。
2、汗腺,大鼠得汗腺只局限于足垫得皮肤。
3、乳腺数量大鼠得乳腺共有6对,胸部3对,腹部1对,鼠蹊部2对。
个别得大鼠有5对或者7对。
大小与形态随大鼠得年龄与性周期有明显得变化。
部位包埋在皮下组织中,由结缔组织隔与胸壁与腹壁松松地相连。
第二章骨一.脊柱大鼠得脊柱由57-61块脊椎骨组成,包括颈椎7、胸椎13、腰椎6、荐锥4、尾锥27-31块。
锥式C7T13L6S4Cy27-31。
骨性标志为第二胸椎,其棘突最高,超过其它脊椎骨。
1、颈椎与其它哺乳动物一样,恒为7块,全无肋骨相连,横突上具有横突孔,供锥动脉通过。
2、胸椎13块,椎骨得长度由前向后逐渐增加(由2毫米增加到4毫米),锥管得直径平均为3、3毫米,较颈部得锥管为狭窄。
3、腰椎6块,每块锥体得长度比较一致,约6-7毫米。
锥管直径由前面得4毫米向后逐渐缩小至2毫米。
二、胸骨共分为6节,最前一节为胸骨柄,第二到第五节称为胸骨体,最后一节为剑突,棒状得剑突后面接一盘状得剑状软骨。
胸骨柄长约10毫米。
第三章肌肉系统(省略)第四章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及附属消化器官。
消化管可分为口腔、食管、胃、小肠与大肠等部。
附属消化器官有齿、舌、唾液腺、肝与胰。
第一节消化管一、口腔1、舌全长约30毫米,不具有正中系带,但就是有两条侧系带。
一、食管分为颈、胸、腹三部。
成年大鼠食管得颈-胸段长度约75毫米,腹段通过膈得食管裂孔在膈后得长度约15毫米,食管外径约2毫米。
位置:食管主要就是沿气管背侧走行,仅在颈部稍偏左侧。
一、胃位置: 横位于腹腔得左前部,其壁面几乎完全为肝得左叶所覆盖。
大小:胃重为体重得0、5%,属单室胃。
形态:胃小弯朝向背前方,食管在其中部入胃。
胃大弯朝向腹后方,其边缘有双层得口袋状大网膜。
贲门部外观呈半透明状,内壁有粘液腺。
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高等代数是高等院校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是进一步学习近世代数、常微分方程等后继课的基础,也为深入理解中学数学打下必要的基础。
高等代数是现代数学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其它数学学科和现代科学知识的必备基础和重要工具,尤其在本世纪,计算机技术、通讯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已成为最热门的学科领域,这些学科的发展均需要代数学的知识与支持。
高等代数也是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既是中学代数的继续和提高,对于中学数学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又是输送更高层次优秀人才的专业知识保证。
2、课程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掌握多项式理论、线性代数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2) 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现代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提高其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代数运算的能力。
(3)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有限与无限等辩证关系,培养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 逐步培养学生的对真理知识的发现和创新的能力,训练其对特殊实例的观察、分析、归纳、综合、抽象概括和探索性推理的能力。
(5) 使学生对中学数学有关内容从理论上有更深刻的认识,以便能够居高临下地掌握和处理高级中学数学教材,进一步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
(6) 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的需要,对大纲所列各章内容,分别提出了具体的目的要求,教学时必须着重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本课程分以一元多项式为主体的多项式理论和线性代数两部分。
线性代数部分涉及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二次型、线性空间、线性变换、λ-矩阵、欧几里得空间等。
本课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多项式理论与线性代数理论。
多项式理论以一元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唯一性定理为主体介绍了有关多项式的一些必要的知识,为后继课提供准备;线性代数部分则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线性方程组,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理论。
Visual FoxPro 6.0 数据库与程序设计教案第一章数据库系统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让学生掌握数据(DB)、数据库系统(DB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概念及三者的关系,让学生掌握三种数据模型,重点掌握关系模型。
(2).让学生理解字段和记录的概念、了解VFP的特点、掌握VFP的启动和退出。
(3).启动VFP后,让学生理解VFP窗口的各个部分。
(4).本章最后让学生简单了解VFP的向导、设计器和生成器。
2.本章各节教学具体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1、数据库基础知识(1)基本概念:数据(DB)、数据库系统(DB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2)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3)关系数据库及其特点:关系数据库、关系、二维表、记录、字段、关系数据库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VFP的特点、安装和运行(1)VFP特点(2)VFP的安装(3)VFP的启动和退出(菜单方式、快捷方式,退出的各种方式)第三节、VFP的集成开发环境(1)VFP用户界面(2)VFP的向导、设计器和生成器(第一节为1学时,第二节、第三节结合第二章的第一节为1学时) 3.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基本概念、关系数据库及其特点的理解,VFP的启动和退出,以及VFP的运行环境。
本章教学的难点:关系数据库及其特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数据库、数据表、字段、记录的关系、字段的属性。
5.本章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理论讲授与课堂上的示例演示相结合,理论课与上机实验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概念要讲解清楚。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Visual FoxPro 6.0数据库与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 6.0 程序设计指南第二章Visual FoxPro 6.0 语言基础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掌握VFP的基本数据类型(2)掌握各种运算符和表达式的使用(3)掌握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4)了解数据的存储方式(5)掌握内存变量和数组的定义、赋值和使用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数据类型第二节、数据存储第三节、运算符和表达式第四节、函数第五节、命令(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为1学时,第四节、第五节为1学时)3.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各种数据类型的介绍、各种类型常量的书写格式、字段变量和内存变量、各种运算符的介绍,命令的书写格式。
模拟电子线路教案周鸣籁说明:1. 教学要求按重要性分为3个层次,分别以“掌握★、熟悉◆、了解▲”表述。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其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学习目标。
2. 作业习题选自教材: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
3. 以图表方式突出授课思路,串接各章节知识点,便于理解和记忆。
周次:1 课时:3教学内容1.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信号第二节信号的频谱第三节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第四节放大电路模型第五节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目的要求1. 了解信号的频谱分析。
2. 熟悉信号的分类、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概念。
3. 熟悉放大电路的四种模型。
4. 掌握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
讲授思路1. 简述信号的频谱和分类,详述放大电路模型和性能指标:信号源的等效(戴维宁/诺顿)周期/非周期信号频谱分析◆分类(4类)若干正弦信号分量叠加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傅里叶级数/变换)放大(模拟信号基本处理功能)◆电路模型分类性能指标定义及测量电压放大、电流放大、互阻放大、互导放大★主要指标其它指标★推导模型分析计算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增益、最大输出功率、效率、频率响应、带宽信噪比、抗干扰作业布置思考题:1. 某放大电路输入信号为10pA时,输出为500mV,它的增益是多少?属于哪一类放大电路?2. 某放大电路开路输出电压为Voc,短路输出电流为Ios,试求其输出电阻Ro。
3. 对于一个正弦波信号,经有限带宽的放大电路放大后,是否有可能出现频率失真?为什么?习题:第21页题1.5.3 1.5.4 1.5.6周次:2 课时:3教学内容1. 第三章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第一节半导体的基本知识第二节 PN结的形成及特性第三节二极管第四节二极管基本电路及其分析方法第五节特殊二极管目的要求1. 了解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2. 掌握PN结的单向导电性、特性曲线和方程、反向击穿特性、结电容效应。
3. 熟悉二极管的种类和参数。
4. 掌握二极管的四种等效模型和二极管电路的分析计算。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详细内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等。
2. 第二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详细内容: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不等式的应用等。
3. 第三章:函数详细内容: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表示方法、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
4. 第四章:锐角三角函数详细内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锐角三角函数的值、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函数、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2. 学会运用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函数的性质与图像、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
2.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不等式的应用、函数的表示方法、锐角三角函数的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圆规、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本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6.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一元二次方程:定义、解法、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
2.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性质、解法、应用。
3. 函数:定义、表示方法、性质、图像。
4. 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值、互余两角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一元二次方程:x^2 5x + 6 = 0。
(2)解不等式:2x 3 > 5,并求出解集。
中等职业教育(中专)数学教案五年制数学(理论)教案目录第三章一元二次函数(3.8)............................................................................................................................ - 2 - 第三章一元二次函数(3.8)............................................................................................................................ - 5 - 第三章一元二次函数(3.9、3.10)................................................................................................................. - 8 - 第三章一元二次函数(3.9、3.10)............................................................................................................... - 11 -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指数的推广和幂函数(4.1、4.2、4.3) ...................................................... - 13 -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4.1、4,2、4.3) ............................................................................................ - 16 -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及其性质(4.4,4.5) ................................................................... - 18 -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及其性质(4.4、4,5) ................................................................... - 20 -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数函数(4.6) ............................................................................................ - 22 -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数函数(4.4、4,5) ................................................................................... - 25 -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4.7) ................................................................................ - 27 -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4.6、4.7) ................................................................................................... - 30 - 第五章三角函数弧度制(5.1、5.2)........................................................................................................... - 32 - 第五章三角函数三角函数及其诱导公式(5.3,5.4) ............................................................................... - 35 - 第五章三角函数正弦函数性质(5.5)........................................................................................................ - 40 - 第五章三角函数三角函数图象(5.6) .......................................................................................................... - 43 - 第四章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图像(5.5、5.6) ............................................................................... - 46 - 第五章三角函数两角和差公式(5.10) ........................................................................................................ - 48 - 第五章三角函数二倍角公式(5.11) .......................................................................................................... - 51 - 第五章三角函数章节复习............................................................................................................................. - 54 - 第五章三角函数章节复习............................................................................................................................. - 58 - 第六章数列数列的概念(6.1).................................................................................................................... - 60 - 第六章数列等差数列(6.2)........................................................................................................................ - 62 - 第六章数列等差数列(6.3)........................................................................................................................ - 64 - 第六章数列等比数列(6.5)........................................................................................................................ - 67 - 第六章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6.6) ............................................................................................ - 69 - 第六章数列章节复习..................................................................................................................................... - 71 - 第六章数列章节复习..................................................................................................................................... - 72 - 第三章、第四章总复习(1)......................................................................................................................... - 74 - 第五章、第六章总复习(2)......................................................................................................................... - 77 -第 1 次课学时 2第 2 次课学时 2第3 次课学时 2第 4 次课学时 2第 5 次课学时 2第 6 次课学时 2第7 次课学时 2第8 次课学时 2第9 次课学时 2第10 次课学时 2第11 次课学时 2第12 次课学时 2第13 次课学时 2第14 次课学时 2第15 次课学时 2第16 次课学时 22.余弦函数y=cosx的图象探究1:你能根据诱导公式,以正弦函数图象为基础,通过适当的图形变换得到余弦函数的图象?第 17 次课 学时 2 – π 2π2π- 2π 5π π- 2π- 5π- O xy 11第18 次课学时 2第19 次课学时 222=32=()()例2、(教材243页例题2)。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质教案及反思完整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分数乘法第二章:分数除法第三章:百分数第四章:负数第五章:方程第六章:比例第七章:图形变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乘除法运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百分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使学生理解负数意义,掌握正负数运算规则。
4.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5. 帮助学生掌握比例概念,解决与比例相关实际问题。
6. 培养学生图形变换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乘除法运算方法,负数运算,方程列式与求解,图形变换。
2. 教学重点:分数乘除法运算规律,百分数应用,比例意义,图形变换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尺子,圆规。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实例,如购物打折、制作点心等,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百分数、负数等概念。
2. 例题讲解:(1)分数乘除法:讲解运算规律,举例说明。
(2)百分数:讲解百分数定义,举例说明。
(3)负数:讲解负数意义,举例说明正负数运算规则。
(4)方程:讲解方程列式与求解,举例说明。
(5)比例:讲解比例概念,举例说明比例应用。
(6)图形变换:讲解平移、旋转、对称等变换方法,举例说明。
3. 随堂练习:设计与例题相似题目,让学生当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2. 章节内容: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负数、方程、比例、图形变换3. 重点、难点: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突出显示4. 例题与解答:清晰列出步骤,便于学生理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数乘除法:计算题,如:3/4 × 2/5,12/25 ÷ 3/4。
(2)百分数:应用题,如:一件衣服原价200元,打八折后多少元?(3)负数:计算题,如:(3) + 5,(4)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