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葆文:设备管理中的几个关键绩效指标
- 格式:pdf
- 大小:152.63 KB
- 文档页数:4
设备部绩效考核指标1.设备使用率:评估设备部的设备利用率,即通过计算设备的总工作时间和实际使用时间之比来确定设备的工作效率。
高设备使用率表明设备部门能有效地维护设备,并确保它们在需要时能够始终可用。
2.设备故障率:衡量设备维修质量和设备部门的反应速度。
该指标可通过统计设备的故障次数以及维修所花费的时间来确定。
较低的设备故障率表示设备部门能够及时解决设备问题,并减少生产中断的风险。
3.维修成本:评估设备维修的开支,包括人工费用和备件消耗。
较低的维修成本表明设备部门能够有效地管理设备,并采取预防性维修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和成本。
4.安全事故率:衡量设备部门的安全管理绩效。
该指标可通过统计设备部门的事故次数、事故损失以及安全培训情况来确定。
较低的安全事故率表示设备部门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风险。
5.设备维护计划执行情况:评估设备维修计划的执行情况。
该指标可通过跟踪设备维修计划的完成情况来确定。
良好的执行情况说明设备部门能够按时进行设备维护,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6.资产利用率:评估设备部门对企业资产的有效利用情况。
该指标可以通过计算设备的总价值和实际产出之比来确定。
较高的资产利用率表示设备部门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投资,并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7.团队合作与协作能力:评估设备部门员工之间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该指标可以通过员工互评、团队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团队内部问题解决能力来确定。
较高的团队合作能力表明设备部门员工能够共同合作,有效解决问题,并快速完成工作任务。
8.个人技能培养:评估设备部门员工个人技能的培养情况。
该指标可以通过员工培训情况、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技术能力的提升来确定。
较高的个人技能培养表明设备部门员工具备适应新技术和新需求的能力,能够为企业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是一些可能适用于设备部绩效考核的指标,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考核目标进行选择和量化。
生产设备管理的关键绩效指标在现代制造业中,生产设备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
为了实现高效、稳定和可持续的生产过程,企业需要关注生产设备的管理和运营。
为了评估生产设备的绩效,企业可以使用一系列关键绩效指标来衡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生产设备管理的关键绩效指标,帮助企业更好地监控和改进生产设备的性能。
一、设备利用率设备利用率是评估设备利用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衡量了设备在一定时间内实际工作时间与总可用时间之间的比例。
设备的高利用率表明设备正充分利用,生产效率高;而低利用率则意味着设备闲置时间增加,生产效率下降。
因此,企业需要监控设备的利用率,并采取措施提高其利用率,例如优化设备安排、减少设备故障或停机时间等。
二、设备维修时间设备维修时间是指设备由于故障或预防性维护而导致的停机时间。
良好的设备维修时间管理确保设备尽快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减少停机时间对生产产能的影响。
减少设备维修时间可以通过提高维修团队的技能水平、完善设备维护计划、及时修复设备故障等方式实现。
及时记录和分析设备维修时间,能够帮助企业发现设备故障的原因,并采取措施预防类似故障再次发生。
三、设备故障率设备故障率是指设备在一段时间内发生故障的频率。
设备故障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效率。
企业应该对设备故障进行定期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采取措施减少故障发生的可能性。
例如,实施定期保养计划、提供员工培训以提高设备操作技能、使用可靠性工程方法等。
通过降低设备故障率,企业可以提高生产线的稳定性和效率。
四、设备产能利用率设备产能利用率是指设备在一定时间内的实际产出与其理论产能之间的比例。
产能利用率的提高意味着设备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减少设备故障、优化生产流程、提高操作技能等方式实现。
企业需要定期监测设备的产能利用率,并采取措施提高其效率,以满足市场需求并提高生产能力。
五、设备能源消耗设备能源消耗是指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数量。
有效管理设备的能源消耗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且符合环保要求。
设备主管绩效考核指标KPI设备主管的绩效考核指标(KPI)是为了衡量其工作表现、指导其工作改进,并与组织目标相一致。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设备主管绩效考核指标:1.设备可用率:设备主管负责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设备可用率是衡量设备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正常运行的百分比。
设备主管应该设定合理的目标,以确保设备可用率达到预期水平。
2.故障率和维修时间:衡量设备主管在故障修复和维护方面的效率。
故障率是指设备在一定时间内出现故障的次数,维修时间是指修复设备故障所用的时间。
设备主管应确保故障率低,维修时间短,以减少生产中断和维修成本。
3.资产利用率:衡量设备主管管理和利用设备资源的能力。
资产利用率是指设备在进行生产时的实际利用率。
设备主管应避免设备空闲时间过长,合理组织设备计划,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利用率。
4.维护成本:衡量设备主管管理维修和维护活动的成本效益。
维护成本包括维修材料、零件和人工成本。
设备主管应采取有效的成本管理策略,以降低维护成本,同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5.安全绩效:衡量设备主管在促进安全意识和规章制度遵守方面的能力。
安全绩效可以通过减少事故次数和改善安全培训的有效性来衡量。
设备主管应确保设备操作人员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
6.团队管理和发展:衡量设备主管在团队管理和员工发展方面的能力。
设备主管应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有效地管理团队,并提供员工培训和发展机会,以提高团队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7.创新和改进:衡量设备主管在设备管理方面的创新能力和改进工作的能力。
设备主管应鼓励团队成员提出改进设备性能和工作流程的建议,并积极支持和推进改进项目的实施。
综上所述,设备主管的绩效考核指标是多方面的,包括设备可用率、故障率和维修时间、资产利用率、维护成本、安全绩效、团队管理和发展以及创新和改进能力等。
通过衡量这些指标,可以评估设备主管在设备运营和维护方面的能力,并为其提供改进和发展的方向。
设备管理中的几个关键绩效指标
一、网络可靠性
网络可靠性是指网络设备在高容错要求下能够正常运行的能力,是网络完整性的评估条件。
网络可靠性的绩效指标包括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扩展性。
首先,完整性指网络设备能够取得架构的完整性,保证网络的功能正常;其次,可用性指设备能够持续提供服务的能力;最后,可扩展性是指设备在新终端的接入或新服务的引入后,能够增加计算功能,保持服务标准和安全状态不变的能力。
二、系统稳定性
系统稳定性是指网络设备在长时间运行不出现严重故障的能力,是一个高效运营网络的要求。
系统稳定性的绩效指标包括可靠性、可控性、信息安全性和可管理性。
首先,可靠性是指设备在工作环境下保持正常运行的能力;其次,可控性是指系统能够实现远程控制的能力;第三,信息安全性是指保护系统信息免受外部破坏的能力;最后,可管理性是指系统可以实现远程管理和运维的能力。
三、传输质量
传输质量是指网络设备在传输过程中能够提供服务质量的能力,是保证网络应用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传输质量的绩效指标包括带宽、时延和丢包率。
设备管理体系与设备管理评价指标1. 引言设备管理是一个组织内关于设备投资、设备维护和设备退役等方面的综合管理活动。
设备管理体系是指为实现设备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组织、职责、程序和资源的框架。
设备管理评价指标是用来度量设备管理体系的成熟度和效果的衡量标准。
本文将介绍设备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设备管理评价指标,并对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和阐述。
2. 设备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设备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设备管理目标设备管理目标是设备管理体系建立的根本目的,通常包括设备可用性、设备寿命、设备维护成本等方面的目标。
•设备可用性目标:确保设备在需要时可靠、可用。
•设备寿命目标:延长设备的寿命,减少设备的报废率。
•设备维护成本目标:降低设备维护成本,提高设备的经济效益。
2.2 设备管理组织架构设备管理组织架构是设备管理体系中设备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
通常包括设备管理部门、设备维护部门、设备采购部门等。
•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设备管理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并提供设备管理的专业支持。
•设备维护部门:负责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在设备故障发生时及时修复。
•设备采购部门:负责设备的采购工作,包括设备选型、供应商评估和合同谈判等。
2.3 设备管理程序设备管理程序是设备管理体系中设备管理活动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方法。
通常包括设备验收程序、设备维护程序、设备报废程序等。
•设备验收程序:在设备采购完成后,对设备进行验收和鉴定,确保设备满足质量要求。
•设备维护程序:根据设备维护计划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和预防性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设备报废程序:当设备达到报废标准时,根据设备报废程序进行设备的报废处理。
2.4 设备管理资源设备管理资源包括设备管理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
合理配置和利用设备管理资源是提高设备管理效果的重要保障。
•人力资源:设备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是设备管理的关键,需要定期进行培训和学习,提高专业能力。
设备管理的绩效指标和绩效评估概述设备管理是一个关键的业务活动,旨在保障企业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
为了确保设备管理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指标和进行定期的绩效评估。
本文将介绍设备管理的绩效指标和绩效评估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1. 设备管理的绩效指标设备管理的绩效指标是衡量设备管理活动效果的重要工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设备管理绩效指标:1.1 设备可用率设备可用率是指设备在一段特定时间内正常运行的时间与总时间的比例。
这个指标可以衡量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非常重要。
1.2 设备故障率设备故障率是指设备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出现故障的次数与总运行时间的比例。
这个指标可以反映设备的健康状况和维护质量,有助于判断维护保养是否及时和有效。
1.3 维修时间维修时间是指设备出现故障后的修复时间,即从故障发生到设备重新投入使用的时间。
较短的维修时间可以提高设备的可用性,减少生产中断和损失。
1.4 预防性维护比例预防性维护比例是指对设备进行的计划性维护与总维护工作量的比例。
高比例的预防性维护可以降低设备故障率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1.5 维修成本维修成本是指维修设备所需的费用。
控制维修成本对于降低企业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1.6 设备寿命设备寿命是指设备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的使用寿命。
延长设备寿命可以减少设备更换成本和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2. 绩效评估的重要性绩效评估是对设备管理活动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绩效评估,企业可以了解设备管理活动的优势和不足,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以下是绩效评估的重要性:2.1 发现问题绩效评估可以帮助企业发现设备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包括故障率高、维修时间长、成本高等。
及时发现问题可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避免对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2.2 优化流程通过绩效评估,企业可以识别设备管理活动中的瓶颈和冗余环节,并对流程进行优化。
优化流程可以提高设备管理效率,减少工作量和成本。
设备管理体系与设备管理评价指标设备管理是企业重要的管理工作之一,通过设备管理体系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和有效的设备管理制度,对于提高设备的使用率、降低维护成本、延长设备寿命、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设备管理评价指标则是用来衡量设备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管理绩效的重要工具。
设备管理体系应包括规范的设备管理制度、设备信息系统、设备维护保养制度、设备技术维护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等内容。
其中,规范的设备管理制度是设备管理体系的核心,它应当包括设备的档案管理、设备的申请、采购、验收、保养、维修、报废等全过程管理的规定,而设备信息系统则是用来实现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和集中化管理的工具,它可以实现设备的记录、查询、统计等工作。
设备管理评价指标应包括设备利用率、设备故障率、设备维修成本、设备寿命等方面的指标。
设备利用率是衡量设备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设备的运转时间和生产时间之比,通过提高设备利用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设备故障率是衡量设备运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出设备的故障频率和故障原因,通过降低设备故障率可以降低设备维修成本和延长设备寿命。
设备维修成本是衡量设备维护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出设备的维护保养费用和维修费用,通过降低设备维修成本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设备寿命是衡量设备使用寿命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出设备的使用年限和使用寿命,通过延长设备寿命可以降低设备更新改造成本和降低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和设备管理评价指标,可以有效的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设备的维护成本、延长设备的寿命、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取得重要的效果。
因此,企业应当高度重视设备管理工作,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和有效的设备管理制度,以及适当的设备管理评价指标,从而实现设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
设备管理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至关重要。
一个良好的设备管理体系可以提高设备的使用率,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延长设备寿命,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工作环境等。
设备管理KPI指标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关键环节,对于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维修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对设备管理的绩效进行量化评估和监控,企业通常会制定设备管理KPI指标,用于衡量设备管理的效果和成果。
1. 设备完好率(Equipment Availability):设备完好率是指其中一时间段内设备处于可执行任务状态的时间和总运行时间的比例。
该指标可以反映设备故障率和设备的可用性。
设备完好率越高,说明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越高。
2. 维修效率(Maintenance Efficiency):维修效率是指设备维修的及时性和效率。
包括维修处理的时间、维修队伍的响应速度以及维修耗时等。
维修效率高,可以最小化设备停机时间,减少生产损失。
3. 预防性维护(Preventive Maintenance):预防性维护指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和保养,以预防设备故障和损坏。
预防性维护的关键指标包括预防性维修次数、预防性维修时长和预防性维修占比等。
高比例的预防性维护能够有效减少设备故障频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 故障率(Failure Rate):故障率是指设备发生故障的频率。
故障率可以通过计算设备故障次数与设备总运行时间的比值得到。
低故障率表示设备运行稳定,减少了停机和维修时间,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5. 平均维修时间(Mean Time to Repair, MTTR):平均维修时间是指设备发生故障后的平均维修时间。
通过比较实际维修时间与设备停机时间的比例,可以评估维修速度和效率。
低MTTR值表示维修速度较快,能够尽快恢复设备运行。
6. 维修费用(Maintenance Cost):维修费用是指设备维修所需的费用,包括人工费、零件费等。
通过控制维修费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7. 设备更新率(Equipment Renewal Rate):设备更新率是指一定时间内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更换的比例。
设备管理关键绩效指标编号绩效指标指标定义/公式权重考核标准质/量化指标评估频率信息来源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台数/授权管理全部设备台数×100% A目标值=挑战值=量化每月设备维修保养台帐设备管理制度编制质量Y=A+B(分因素评估) BA=及时性B=适用性非量化每年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审核意见设备维修计划编制Y=A+B(分因素评估) CA=及时性B=准确性非量化每月设备维修计划/审核意见设备维修服务延迟投诉次数经查实的设备维修服务延迟投诉次数 D目标值=挑战值=量化每月投诉统计报告内部设备调拨的及时性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完调拨手续 E目标值=挑战值=量化每月设备调拨记录设备安装、调试与验收完成率实际完成的设备安装、调试与验收进度/计划完成的进度×100%F目标值=挑战值=量化每月设备安装、调试与验收进度报告固定资产卡片/各类台帐记录的质量Y=A+B(分因素评估)GA=完整性B=及时性非量化每月台帐、检查记录设备出入库单据传递及时性按规定时间对处理完的单据进行传递H 延迟天扣分量化每月出入库单据提交时间记录报废设备处理Y=A+B(分因素评估)IA=及时性B=价格水平非量化每次财务帐目审核意见电梯及液氮储存罐等设备的年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年检J 延迟天扣分量化每年年检记录及时性设备档案管理及时、正确率(1-查出管理有误或未及时更新的设备档案数量/设备档案总数)×100%K目标值=挑战值=量化每月设备档案管理检查记录设备仓库管理水平设备仓库管理水平评分LA()分;B()分;C()分;D()分非量化每季设备仓库检查记录/设备仓库管理水平评分。
设备管理评价考核指标设备管理评价考核指标是组织利用设备管理资源,对设备管理绩效进行量化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旨在提供能够衡量设备管理绩效,评估组织设备管理能力的方法和方向。
设备管理评价考核指标由多个方面和维度构成,包括设备保养、设备可靠度、设备维修、设备故障率、设备容量管理等。
下面将从几个重要的方面介绍设备管理评价考核指标。
设备保养是设备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能够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设备保养的指标可以包括设备保养计划的制定和执行率、设备保养的频率和及时性、设备保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等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设备保养记录和设备维修记录进行统计和评估,以此来衡量设备保养工作的绩效和效果。
设备可靠度是指设备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在给定的条件下正常工作的能力,体现了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设备可靠度可以通过设备的平均故障时间间隔(MTBF)和平均修复时间(MTTR)来评估。
MTBF指的是设备在故障前工作的平均时间,MTTR指的是设备发生故障后修复的平均时间。
这两个指标可以反映设备的故障率和设备维修效率,从而衡量设备的可靠性。
设备维修是指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修复的管理活动,旨在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减少故障。
设备维修的指标可以包括设备维修率、维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等。
设备维修率指的是设备维修工作的完成率,即维修任务的完成情况。
维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可以通过设备维修记录和维修报告进行评估,以此来决定维修工作的绩效和效果。
设备故障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体现了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设备故障率可以通过设备的故障数量和设备运行时间来计算,从而评估设备的故障情况和设备的维修需求。
设备故障率是衡量设备管理绩效和设备可靠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设备容量管理是指对设备的容量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以满足组织对设备的需求。
设备容量管理的指标可以包括设备利用率、设备产能、设备资源分配等。
设备利用率指的是设备在给定时间内的利用程度,设备产能指的是设备在一定时间内的生产能力。
简述现代设备管理主要评价指标现代设备管理是一种通过规划和实施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安全和高效运行的方法。
为了有效地评价现代设备管理的效果,需要确定其主要评价指标。
以下是一些现代设备管理主要评价指标:1. 设备利用率:设备利用率是指设备在系统中的实际使用次数与设备总数之比。
高的设备利用率表明设备被充分利用,并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
2. 设备可靠性:设备可靠性是指设备在正常运行期间所能提供的性能和服务次数。
高的设备可靠性可以提高设备的长期稳定性,减少维护成本和停机时间。
3. 设备安全性:设备安全性是指设备在正常运行期间对人员和其他资产的威胁程度。
高的设备安全性可以降低设备事故和灾难的风险,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 设备维护成本:设备维护成本是指设备维护和保养的费用。
通过实施有效的设备管理,可以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减少停机时间和维修费用,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效率。
5. 设备更新效率:设备更新效率是指设备更新计划的执行速度和设备更新的效果。
高的设备更新效率可以提高设备的技术水平和性能,提高系统的效率和竞争力。
6. 设备资源管理:设备资源管理是指对设备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的过程。
通过设备资源管理,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降低维护成本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除了以上指标,现代设备管理还有许多其他指标,如设备资产管理、设备利用率、设备安全、设备更新、设备效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评估现代设备管理的效果,并指导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
拓展:设备管理是一种系统性的管理方法,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设备采购、设备维护、设备更新、设备管理等。
在现代企业中,设备管理已经成为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有效的设备管理,企业可以降低设备维护成本,提高设备可靠性和安全性,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更新效率,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设备管理考核指标设备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设备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指导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设备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品质和成本等方面。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设备管理考核指标是非常重要的。
设备完好率是设备管理的核心指标之一、设备完好率是指设备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正常运行的能力和程度。
设备完好率高低直接影响到生产计划的达成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企业应根据设备的特点和生产情况,制定设备完好率的考核标准,并据此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和保养,确保设备能够长期保持正常运转。
设备利用率是衡量设备使用效果的重要指标。
设备利用率是指设备在一定时间内利用率的高低。
企业应该根据设备的使用情况和上岗时间,制定设备利用率的考核指标,并对设备的使用率进行监控和管理。
通过提高设备利用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设备故障率是衡量设备可靠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设备故障率是指设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故障的频率。
企业应根据设备的特点和运行情况,制定设备故障率的考核标准,并据此对设备进行维护和维修,以减少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设备维修周期是衡量设备维修能力的重要指标。
设备维修周期是指设备在发生故障后修复的时间。
企业应设定设备维修周期的考核标准,并将其与实际维修时间进行对比,找出问题所在,改进维修流程和方法,以提高设备维修效率。
设备报废率是衡量设备寿命和更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设备报废率是指设备在一定时间内达到报废标准的比例。
企业应根据设备的寿命和更新需求,制定设备报废率的考核指标,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设备的更新和淘汰,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生产能力的满足。
设备维护费用占比是衡量设备管理成本的重要指标之一、设备维护费用占比是指设备维护费用在企业总成本中的比例。
企业应根据设备的特点和维护需求,制定设备维护费用占比的考核标准,并通过控制维护费用的支出,降低设备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总之,设备管理的考核指标应包括设备完好率、设备利用率、设备故障率、设备维修周期、设备报废率和设备维护费用占比等要素,以全面衡量设备管理的效果和成果。
设备管理的个指标设备管理是一项关键的管理活动,它涉及对组织内外的设备进行有效的监控、维修和更新。
设备管理的目标是确保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始终保持正常运转,以支持组织的日常运营。
以下是设备管理的11个指标:1.设备可用率:设备可用率是指设备能够按照预定时间工作的百分比。
它可以通过计算设备停机时间和预期工作时间的比例来确定。
高的设备可用率表示设备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较高。
2.设备维修时间:设备维修时间是指设备发生故障后恢复正常运行所需要的时间。
较短的维修时间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生产线的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3.设备维修成本:设备维修成本包括维修技术人员的工资、维修部件的成本以及其他与设备维修相关的费用。
管理者应关注设备维修成本的控制,通过合理的维修计划和设备保养可以降低维修成本。
4.设备故障率:设备故障率是设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故障的次数。
较低的故障率表示设备的稳定性较高。
5.设备寿命:设备寿命是指设备在正常运行条件下的预期使用时间。
较长的设备寿命可以减少设备更换的频率,节省成本。
6.设备性能指标:设备性能指标包括设备的速度、精度、效率等。
管理者应关注设备性能指标的改善,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7.设备能耗:设备能耗是指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消耗的能源量。
高能效的设备可以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8.设备资产价值:设备资产价值是指设备在使用期间的总价值。
管理者应合理评估设备的资产价值,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维修或更换设备。
9.设备事故率:设备事故率是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事故的频率。
管理者应关注设备事故率的控制,以确保员工的安全。
10.设备更新率:设备更新率是指组织定期更换设备的频率。
管理者应根据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技术更新的需求,制定合理的设备更新计划。
11.设备综合评估指标:设备综合评估指标是综合考虑设备可用率、维修成本、故障率等多个指标来评估设备的整体绩效。
它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设备的综合状况,制定合理的设备管理策略。
现代设备管理的六个评价指标在企业中,用于度量设备管理好坏的指标很多,如设备的完好率、设备的使用率、设备的故障率、设备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设备平均修理时间、设备的保养及时率、设备的性能效率、设备的综合效率等等,其中下面六个评价指标最为关键:1•设备完好率定义:设备完好率指完好的生产设备在全部生产设备中的比重,是反映企业设备技术状况和评价设备管理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设备完好率二完好设备总台数/生产设备总台数400%设备完好的一般标准是:设备性能良好,如机械加工设备的精度达到工艺要求;设备运转正常,如零部件磨损、腐蚀程度不超过技术规定标准;原料、燃料、油料等消耗正常,无油、水、汽、电的泄漏现象。
2.设备利用率定义:设备利用率是指每年度设备实际使用时间占计划用时的百分比,是指设备的使用效率,反映了设备工作状态及生产效率的技术经济指标。
计算公式一:设备利用率二每小时实际产量/每小时理论产>*100%计算公式二:设备利用率二(每班次(天)实际开机时数)/每班次(天)应开机时数<100%计算公式三:设备利用率二某抽样时刻的开机台数/设备总台数40酬进行设备利用率的统计可依据生产报表分析进行,也可以采取实际统计的办法,对于时产量固定的或产量容易计算的,可采用公式一;对于产量可变或设备较小的,可采用公式二、公式三。
3•设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定义:设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英文全称MeanTimeBetweenFailure,缩写为MTBF,是指可修复产品两次相邻故障之间的评价时间,是衡量产品的可靠性指标。
计算公式:MTBF= (Z [(downtime-uptime):j) / (failuretimes)对于一个简单的可维护的设备,MTBF=MTTF+MTTR C.因为MTTR通常远小于MTTF,所以MTBF 近似等于MTTF,通常由MTTF替代。
MTBF用于可维护性和不可维护的系统。
设备管理中的关键绩效指标
设备管理是高效运营和提高绩效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它使公司更具
竞争力。
为了更好的管理设备,设立关键绩效指标(KPI)是必要的。
关
键绩效指标是可以用来衡量设备管理的表现,可以查看事件处理、故障定位、预防性维护、维护费用等情况。
一、设备可用性
设备可用性是指机械设备的性能和可以做出的服务水平,它与设备的
可靠性有关。
设备可用性是衡量设备是否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最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设备可用性率越高,表示设备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也就越强。
二、维护效率
维护效率是指在维修、维护、检测和替换机器、部件或部分的过程中
花费的时间,以及完成维护所需要的资源和材料。
设备管理者可以通过改
进维护方法、确定更高效的工作流程来提高维护效率。
维护效率越高,能
够更快地完成任务,从而节省更多时间和资源。
三、故障时间
故障时间是指故障发生到被发现及定位,由此进行维护以恢复正常操作,所用的总时间。
故障时间越短,说明维护任务得到很快的处理,从而
减少了设备的维护费用。
四、设备完好率
率是指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操作中,不受故障影响的情况,以此来衡量
设备的可靠性。
设备管理中的关键指标和公式设备管理要进步,其水平也需要度量。
在企业里,用于度量设备管理好坏的指标很多。
例如设备的完好率,设备的可用率,设备综合效率,设备完全有效生产率,设备故障率,平均故障间隔期,平均修理时间,设备备件库存周转率,备件资金率,维修费用率,检修质量一次合格率,返修率等等。
不同的指标用于度量不同的管理方向。
在这些指标里,设备的完好率用得最多,但其对管理的促进作用有限。
所谓的完好率,是在检查期间,完好设备与设备总台数的比例。
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数/设备总数很多工厂的指标可以达到95%以上。
理由很简单,在检查的那一刻,如果设备是运转的,没出故障,就算是完好的,于是这个指标就很好看。
很好看,很高,就意味着没有多少可提升的空间了,就意味着没有什么可改善的了,也就意味着很难进步了。
为此,不少企业提出对此指标的定义进行改造,例如每周三开展一次检查,月四次,取其完好率的平均值作为本月的完好率。
这当然比检查一次要好,但仍然是点状反映出的完好率。
后来有人提出以完好的台时数比上日历工作台时数,完好台时数等于日历工作台时减去故障及其修理的总台时数。
这样的指标要真实多。
当然又遇到统计的工作量增加和统计的真实性,遇到预防性维修台时是否扣除的争论。
完好率这一指标是否有效反映设备管理状况,这要看如何应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另外一个指标是故障率,这个指标容易混淆,如果是故障频率则是故障次数与设备实际开动台时的比值,即:故障频率=故障停机次数/设备实际开动台时如果是故障停机率,则是故障停机台时与设备实际开动台时加上故障停机台时的比值,即:故障停机率=故障停机台时/(设备实际开动台时+故障停机台时)显然,故障停机率比较能够真实的反映设备状态。
设备的可用率在西方国家采用较多,而在我国有计划时间利用率和日历时间利用率两个不同提法。
按照定义,西方定义的可用率实际上是日历时间利用率。
日历时间利用率=实际工作时间/日历时间计划时间利用率=实际工作时间/计划工作时间前者反映了设备的完全利用状况,也就是说即使是单班运行的设备,我们也按照24小时计算日历时间。
李葆文:设备管理中的几个关键绩效指标泰勒早在100多年前说过,一个没有度量的体系是很难进步的。
设备管理要进步,其水平也需要度量。
在企业里,用于度量设备管理好坏的指标很多。
例如设备的完好率,设备的可用率,设备综合效率,设备完全有效生产率,设备故障率,平均故障间隔期,平均修理时间,设备备件库存周转率,备件资金率,维修费用率,检修质量一次合格率,返修率等等。
不同的指标用于度量不同的管理方向。
在这些指标里,设备的完好率用得最多,但其对管理的促进作用有限。
所谓的完好率,是在检查期间,完好设备与设备总台数的比例。
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数/设备总数很多工厂的指标可以达到95%以上。
理由很简单,在检查的那一刻,如果设备是运转的,没出故障,就算是完好的,于是这个指标就很好看。
很好看,很高,就意味着没有多少可提升的空间了,就意味着没有什么可改善的了,也就意味着很难进步了。
为此,不少企业提出对此指标的定义进行改造,例如提出每月8日,18日,28日检查三次,取其完好率的平均值作为本月的完好率。
这当然比检查一次要好,但仍然是点状反映出的完好率。
后来有人提出以完好的台时数比上日历工作台时数,完好台时数等于日历工作台时减去故障及其修理的总台时数。
这样的指标要真实多。
当然又遇到统计的工作量增加和统计的真实性,遇到预防性维修台时是否扣除的争论。
完好率这一指标是否有效反映设备管理状况,这要看如何应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另外一个指标是故障率,这个指标容易混淆,如果是故障频率则是故障次数与设备实际开动台时的比值,即:故障频率=故障停机次数/设备实际开动台时如果是故障停机率,则是故障停机台时与设备实际开动台时加上故障停机台时的比值,即:故障停机率=故障停机台时/(设备实际开动台时+故障停机台时)显然,故障停机率比较能够真实的反映设备状态。
设备的可用率在西方国家采用较多,而在我国有计划时间利用率和日历时间利用率两个不同提法。
按照定义,西方定义的可用率实际上是日历时间利用率。
李葆文:设备管理中的几个关键绩效指标
泰勒早在100多年前说过,一个没有度量的体系是很难进步的。
设备管理要进步,其水平也需要度量。
在企业里,用于度量设备管理好坏的指标很多。
例如设备的完好率,设备的可用率,设备综合效率,设备完全有效生产率,设备故障率,平均故障间隔期,平均修理时间,设备备件库存周转率,备件资金率,维修费用率,检修质量一次合格率,返修率等等。
不同的指标用于度量不同的管理方向。
在这些指标里,设备的完好率用得最多,但其对管理的促进作用有限。
所谓的完好率,是在检查期间,完好设备与设备总台数的比例。
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数/设备总数
很多工厂的指标可以达到95%以上。
理由很简单,在检查的那一刻,如果设备是运转的,没出故障,就算是完好的,于是这个指标就很好看。
很好看,很高,就意味着没有多少可提升的空间了,就意味着没有什么可改善的了,也就意味着很难进步了。
为此,不少企业提出对此指标的定义进行改造,例如提出每月8日,18日,28日检查三次,取其完好率的平均值作为本月的完好率。
这当然比检查一次要好,但仍然是点状反映出的完好率。
后来有人提出以完好的台时数比上日历工作台时数,完好台时数等于日历工作台时减去故障及其修理的总台时数。
这样的指标要真实多。
当然又遇到统计的工作量增加和统计的真实性,遇到预防性维修台时是否扣除的争论。
完好率这一指标是否有效反映设备管理状况,这要看如何应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另外一个指标是故障率,这个指标容易混淆,如果是故障频率则是故障次数与设备实际开动台时的比值,即:
故障频率=故障停机次数/设备实际开动台时
如果是故障停机率,则是故障停机台时与设备实际开动台时加上故障停机台时的比值,即:
故障停机率=故障停机台时/(设备实际开动台时+故障停机台时)
显然,故障停机率比较能够真实的反映设备状态。
设备的可用率在西方国家采用较多,而在我国有计划时间利用率和日历时间利用率两个不同提法。
按照定义,西方定义的可用率实际上是日历时间利用率。
日历时间利用率=实际工作时间/日历时间
计划时间利用率=实际工作时间/计划工作时间
前者反映了设备的完全利用状况,也就是说即使是单班运行的设备,我们也按照24小时计算日历时间。
因为无论工厂是否使用这台设备,都以折旧形式消耗着企业的资产。
后者反映了设备的计划利用状况,如果是单班运行,其计划时间就是8小时。
设备的平均故障间隔期MTBF的另外一个提法叫做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它与故障停机率互补的反映了故障频次,也就是设备的健康状况。
两个指标取一个就可以了,不必利用相关指标度量一个内容。
设备平均故障间隔期=统计基期无故障运行总时间/故障次数
另外一个反映维修效率的指标是平均修理时间MTTR,它度量的是维修工作效率的改善状况。
平均修理时间=统计基期维修消耗的总时间/维修次数
随着设备技术进步,其复杂程度、维修难度、故障部位、维修技师的平均技术素质以及设备役龄的不同,维修时间很难有确定的数值,但我们可以据此度量其平均状况和进步状况。
比较全面反映设备效率的指标是设备综合效率OEE,OEE是时间开动率、性能开动率与合格品率的乘积。
就像一个人,时间开动率代表出勤率,性能开动率代表上班后是否努力工作,发挥出应有的效率,合格品率代表工作的有效性,是否经常出差错,是否能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简单的OEE公式就是:
设备综合效率OEE=合格品产量/计划工作时间的理论产量
最能够彻底反映设备效率的公式还不是OEE,而是完全有效生产率TEEP,其公式为:完全有效生产率TEEP=合格品产量/日历时间的理论产量
这一指标将设备的系统管理缺陷,包括上下游影响、市场和订单影响、设备产能不平衡、计划安排调度的不合理等不足都反映出来。
这个指标一般都很低,不好看,但十分真实。
关于维修及其管理方面,也有相关的指标反映。
如检修质量一次合格率,返修率和维修费用率等。
检修质量一次合格率是用检修后的设备试运行一次达到产品合格标准次数比上检修次数来度量。
工厂是否采用这个指标作为维修团队的绩效指标,可以研究推敲。
返修率是设备检修后返修总次数比上检修总次数。
这比较真实反映检修质量。
维修费用率的定义和算法很多,一种是年维修费与年度总产值比,另外一种是年维修
费与当年资产总原值比,还要一种是年维修费与当年资产总重置费比,再有一种是年维修费与当年资产总净值比,最后一种是年维修费与当年生产总费用比。
笔者认为最后一个算法比较靠谱。
即使如此,这个维修费用率数值的大小又不能够说明问题。
因为,设备维修是一种投入,投入是创造价值和产出的。
投入不足,生产损失突出,则影响产出;当然,投入太大也不理想,称为维修过剩,是一种浪费。
恰当的投入最理想。
所以,工厂应该摸索和研究最佳的投入比例,生产费用高意味着订单多,任务量大,而且设备的负荷加大,对维护保养的需求也随之上升。
在恰当的比例上投入是应该工厂努力追求的目标。
如果有了这个基准,偏离这个指标越远就越不理想。
关于备件管理也有不少指标,备件库存周转率是较代表性的指标。
它反映了备件的流动性。
如果大量库存资金积压,则会在周转率上体现出来。
备件库存周转率=月消耗备件费用/月平均备件库存资金
反映备件管理的还有备件资金率,即全部备件资金与企业设备总原值之比。
这个数值的高低随着工厂是否在中心城市、设备是否进口,设备停机损失影响大小而不同。
如果设备一天的停机损失高达几千万元,或者故障对环境污染危害严重,对人身安全危害突出,而备件供货周期较长则备件库存量就要高些,反之这个备件资金率就尽可能降低。
有一个指标是不被人们注意的,但在当代维修管理中十分重要,就是维修培训时间强度。
维修培训时间强度=维修培训小时/维修工时
培训包括设备结构专业知识、维修技术、职业素养和维修管理等内容。
这一指标反映了企业对维修人员素养提升的重视程度、投入强度,也间接反映了维修技术能力水平。
工厂经理了解这些关键绩效指标,对于评价和引导设备管理进步很有帮助。
有的工厂看到维修人员经常闲着没事,喝茶、抽烟、休息,觉得心里很不平衡。
就想用工作量来考核维修人员,结果却适得其反。
维修人员修的设备总是留下尾巴和后遗症,不断有维修任务冒出,维修人员就像救火队一样“忙”起来了,设备状况反而更糟糕,停机造成的生产损失反而增大。
如何评价维修组织绩效又成为一个复杂而值得研究的问题。
系统就像一个皮球,这边压扁了,那边却冒出来了。
设备管理的KPI设计同样关系到企业运行是否流畅。
李葆文教授简介: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与维修工程分会TnPM推进中心主任;广州大学教授;广州大学工业工程与设备工程研究所所长;广州市政府咨询顾问专家组成员;欧洲维修联合会专家组成员;莱茵公司特聘培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TnPM管理体系创始人;中国最早的TPM实践者和推广者;专注于企业设备管理工程规划、TPM/TnPM管理模式的研究与现场推进指导、设备系统评价体系标准的研究与执行指导、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工程的研究、设备维修模式的研究与应用、企业员工绩效评价与激励体系的设计,具有国内上百家大中型企业培训、现场指导成功经验。
此文摘自:设备管理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