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之虚实结合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901.00 KB
- 文档页数:17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立志当早,存高远初中语文古诗鉴赏之虚实结合法
虚写和实写相结合。
是以下诗人李商隐常用的手法,下面我们来分析其诗文特点。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表达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总结:作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把巴山夜雨实写,与共剪西窗烛虚写相结合,给予作者一种思想感情,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
第一把钥匙是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
因为这一问题相当复杂,所以就先举些名句来加以简要评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既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既是对不义战争的控诉,也是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教案)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虚实结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研究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规范答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探讨和总结规律的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掌握诗歌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XXX老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作,询问学生画中的蝌蚪是否符合画题要求。
引出虚实相生的手法,并介绍在古诗歌、音乐和美术作品中都会使用这种技法。
二、初步体验:1.回顾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类题型答题步骤。
2.介绍诗中的实和虚的概念。
3.练找出诗词中的虚和实。
三、链接课本,总结规律:比较两首词的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分析其区别和作用。
例1:读XXX的《雨霖铃》,试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XXX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XXX,暮霭沉沉楚天阔。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研究古诗歌中虚实概念。
2.能力目标:掌握“虚实结合”的鉴赏手法,规范答题。
3.情感目标:培养自主研究、探讨、总结规律的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古诗歌中虚实概念,掌握“虚实结合”的鉴赏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XXX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作,询问学生画中的蝌蚪是否符合画题要求。
引出虚实相生的手法,并介绍在古诗歌、音乐和美术作品中都会使用这种技法。
二、初步体验:1.回顾诗歌鉴赏答题步骤。
2.介绍诗中的实和虚概念。
3.练找出诗词中的虚和实。
三、链接课本,总结规律:比较两首词的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分析其区别和作用。
例1:读XXX的《雨霖铃》,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XXX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XXX,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XXX、XXX残月。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辨析并掌握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手法2.巩固训练,掌握赏析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规范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近5年高考语文的高频考点,也是我们高三一轮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下面是同学们在课前预习学案中出现的4个问题,我来给大家解读一下。
(PPT出展示图片)一是手法判断不准确。
约有一半的同学误判手法,将题目中的“虚实结合”错误判断为“借景抒情”“对比”等等。
显然这部分同学对虚实结合这一手法的定义理解有偏差。
二是分析不规范。
在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时比较随意,不能用相关的术语精确解读手法的运用。
三、四是分条和书写的问题也是卷面印象的细节问题,当然也不能马虎大意。
那么本节课我们就借助虚实结合手法的鉴赏来解决表达技巧这一题型的答题规范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1.辨析并掌握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手法2.巩固训练,掌握赏析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规范(三)虚实结合概念的辨析1.定义(PPT、学案展示)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2.“虚”的辨析列举四首诗歌,学生找出其中“虚”诗句并说明理由,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出诗歌“虚”的部分的4个分类,同时由学生补充同类别的诗句。
由教师板书四个分类内容。
PPT展示四首诗歌:⏹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如李煜《虞美人》⏹如柳永《雨霖铃》⏹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3.课堂即时练学生小组合作判别诗歌的虚实结合手法,并在学案上分别点出虚实内容。
初中古诗鉴赏虚实结合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虚实结合的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
2. 学会分析古诗中虚实结合的作用和效果。
3. 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虚实结合的定义和作用。
2. 分析古诗中虚实结合的例子。
3. 练习自己对古诗进行虚实结合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让学生思考古诗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2. 提问:什么是虚实结合?它在古诗中有什么作用?二、讲解虚实结合(15分钟)1. 讲解虚实结合的定义:虚实结合是指在古诗中,诗人通过对现实事物的描绘和对想象、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使诗意更加丰富、深刻。
2. 讲解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结合可以使古诗的意境更加深远,形象更加生动,情感更加丰富。
三、分析古诗中的虚实结合(15分钟)1. 示例分析《登鹳雀楼》:诗人通过对鹳雀楼的描绘,引出对远方景象的想象,形成了虚实结合的效果。
2. 学生自主分析《望庐山瀑布》:诗人通过对瀑布的描绘,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瀑布的壮观和自己的豪情。
四、练习虚实结合的分析(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分析其中虚实结合的手法。
2.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重要作用。
2. 拓展学生对虚实结合手法的了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虚实结合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析古诗中虚实结合的能力。
3. 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教学资源:1. 相关古诗文本。
2. 分析虚实结合的参考资料。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 鼓励学生 multiple perspectives,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2023届高三鉴赏古诗描写方法之虚实结合一等奖创新教案鉴赏古诗描写方法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虚实结合的含义,能准确分清诗歌中的“虚”与“实”。
理解虚实结合中“虚”与“实”的关系,并分析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了解虚实结合类题目的命题方式和答题技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了解虚实结合类题目的命题方式和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虚”与“实”的关系,分析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相传古时有一位皇帝曾以“深山藏古寺”为题,招集天下画匠作画。
最后选了第二幅画。
你觉得为什么呢?明确:第二幅画的作者在构思这幅画时运用了丰富的联想,使人从“和尚”自然联想到“寺庙”,从“老和尚”再进一步联想到这座寺庙年代已经很久远了。
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和虚实结合技巧,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中国古典诗歌也擅长使用虚实结合的方法,那么我们这节课一起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技法。
探虚实,明概念师: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我们不妨通过以前学过的诗歌来进行归纳总结。
请大家看到导学案上,判断下列诗歌中哪些部分是虚写,哪些地方是实写,并给古诗中的“虚”写和“实”写下一个定义。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虚——追溯历史)2.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虚——梦幻想象)3.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虚——畅想未来)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虚——遥想对方)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虚——梦中场景)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实——眼前之景)6.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实——眼前之景)虚写:诗人通过主观想象描绘的人、景、物和事。
实写:诗人眼前所见、真实存在的人、景、物和事。
虚实结合:就是一种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的表达技巧。
当堂训练,完成以下练习,判断下列诗句的虚实:1.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一、教案基本信息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分析和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人通过虚实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
教学重点:1. 虚实结合的定义和作用。
2. 分析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的实例。
教学难点:1. 如何在分析古代诗歌时准确把握虚实结合的手法。
2. 如何引导学生从虚实结合的角度欣赏古代诗歌。
二、教学准备教材:选定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如《春晓》。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卡片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春晓》这首诗歌,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内容。
提问:同学们认为这首诗中哪些是实的描写,哪些是虚的描写?2. 虚实结合的定义和作用(5分钟)解释虚实结合的定义,即在古代诗歌中,实写是指具体的景物描写,虚写是指通过景物表达出的诗人情感和思想。
虚实结合的作用在于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3. 分析《春晓》中的虚实结合(1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春晓》中虚实结合的例子,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实写是风雨声和花落,虚写是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感慨。
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明白虚实结合的手法。
4.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中虚实结合的手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分享和总结(5分钟)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分析成果,总结虚实结合在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分析其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并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虚实结合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延伸活动1. 诗歌创作(10分钟)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诗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素材,如景物、情感等,帮助学生进行创作。
2. 诗歌朗诵比赛(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首古代诗歌,进行朗诵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