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监护人和一般监护人有什么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16.75 KB
- 文档页数:3
法定监护人的顺序是什么?法定监护人针对所需监护的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的种类分为两种,一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二是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
尽管这两种监护人存在差别,但是其二者的法定监护人的顺序都是依照由亲到疏的顺序进行排练的,如果有配偶,那么配偶就是第一位法定监护人,而朋友或其他组织则是最后一位法定监护人。
法定监护人针对所需监护的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的种类分为两种,一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二是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
尽管这两种监护人存在差别,但是其二者的法定监护人的顺序都是依照由亲到疏的顺序进行排练的,如果有配偶,那么配偶就是第一位法定监护人,而朋友或其他组织则是最后一位法定监护人。
依照《民法通则》第16条第2款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的范围和顺序是:(1)祖父母、外祖父母;(2)兄、姐。
依照《民法通则》第17条第1款的规定,成年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的范围和顺序是:(1) 配偶;(2)父母;(3)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
此款所指其他近亲属,指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法定监护人的设立顺序,既可保护在先顺序人的身份利益,又可防止其规避监护义务。
同时允许监护人依其协议决定何人实施监护,这就是顺序的制度价值所在。
在诨解法定监护人的顺序规定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在先顺序人优先于在后顺序人担任监护人。
但是,此顺序可依监护人的协议加以变更。
2.在先顺序人为二人以上时,既可全体同作监护人,也可依其协议只由部分人做监护人。
▲法定监护人的设立法定监护人的设立,依其方式,可以划分为当然设立、协议设立和公权力指定设立。
1.当然设立,指第一顺序人全体作监护人。
2,协议设立,可分四种情况:当第一顺序人为二人以上时,经其协议,只由其中一部分人作监护人。
经各顺序人协议,由第二顺序人作监护人。
经精神病人监护人各顺序人协议,只由第三顺序人或第四顺序人作监护人。
我国法定监护人证明怎么开在我国国家的相关规定中,未成年人或者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应当具有相应的监护人进行实时监护。
若是没有监护人法院应当进行指定监护人。
那么,法定监护人证明怎么开呢?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当事人准备相关材料到户籍所在地的户籍管理部门办理即可。
在我国国家的相关规定中,未成年人或者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应当具有相应的监护人进行实时监护。
若是没有监护人法院应当进行指定监护人。
那么,法定监护人证明怎么开呢?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当事人准备相关材料到户籍所在地的户籍管理部门办理即可。
▲一、法定监护人证明怎么开应该到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户籍管理部门开。
需要带法定监护人的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及其复印件。
民法通则第16条第1款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父母对子女享有亲权,是当然的第一顺位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的,依次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父母单位和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或村委会、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成年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的范围和顺序是: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民政部门。
▲二、监护人证明到哪里开1、若被监护人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监护人证明应该到该未成年人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户籍管理部门开。
需要带法定监护人的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及其复印件。
未成年人法定监护人如下:(一)父母为未成年人的当然法定监护人;(二)除父母之外的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三)祖父母、外祖父母;(四)成年兄、姐。
2、若被监护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证明由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开具《民法通则》第十七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一) 配偶;(二) 父母;(三) 成年子女;(四) 其他近亲属;(五) 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民法通则关于监护人指定都有什么内容?对于监护人方面的问题我们国家的规定是非常的多的,监护人一般都是父母双方,但是父母双方有的时候也是有早早去世的现象发生,这种情况就需要另选监护人了。
对于这样的情况被监护人其实是可以指定监护人的,那么民法通则关于监护人指定的内容都有什么?对于监护人方面的问题我们国家的规定是非常的多的,监护人一般都是父母双方,但是父母双方有的时候也是有早早去世的现象发生,这种情况就需要另选监护人了。
对于这样的情况被监护人其实是可以指定监护人的,那么民法通则关于监护人指定的内容都有什么?▲指定监护指定监护,是指有法定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时,由监护权力机关指定的监护。
从《民法总则》的规定看,指定监护实际上是法定监护的延伸,仍属法定监护范畴。
指定监护只是在法定监护人有争议时才产生。
所谓争议,在未成年人是其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范围内的人争抢担任监护人或互相推诿都不愿意担任监护人;在成年精神病人则是监护范围内的任何人之间的争议,争议项如同前述。
▲指定原则有关组织为没有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其近亲属中指定监护人虽然不受顺序的限制,但都必须遵守一条原则——对被监护人有利,亦即应充分考虑将被指定的监护人的监护能力。
根据《意见》第十一条的规定,认为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应当根据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以及与被监护人在生活上的联系状况等因素确定。
这一原则也是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指定监护人时必须遵循的。
▲指定程序按照《民法总则》规定,其第三十一条至三十三条,有关组织即依法进入了为没有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指定监护人的阶段,既可根据当事人的请求行使指定监护人的权力,又有义务根据所了解掌握的情况主动为当事人所涉及的没有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指定监护人,直至依法作出指定的决定并通知被指定人。
▲指定形式根据《意见》第十七条的规定,有关组织指定监护人既可以书面形式通知,又可以口指定监护头形式通知被指定人,而无须同时通知其他当事人或其它有关组织。
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如何确定确定精神病人的监护人主要有两种方式包括法定监护与制定监护,一般在不存在法定监护人或者法定监护人没有监护能力、法定监护人的监护对精神病人的利益有损害时,那么才会由相关机构进行指定监护。
在对指定监护部分的情况下,也可以起诉到法院作出处理。
▲一、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如何确定监护是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设立保护人的一项法律制度。
监护的设立,依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有两种方式:一是法定监护。
我国《民法通则》第17条第1款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二是指定监护。
《民法通则》第17条第2款规定:”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
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没有第一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可知,我国立法上,对精神病人的监护人的指定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由有关组织指定;二是由法院指定。
其中前一种是后一种的必经程序,即对于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必须由有关组织作出指定,再不服的可申请人民法院作出撤销指定的判决,并另行指定监护人;如果未经有关组织指定的,不可以直接请求人民法院作出指定。
设立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对精神病人设立监护人首先须确认当事人为精神病人。
但精神病人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
按照《民法通则》第19条规定,精神病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精神病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因此宣告公民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是法院的职权,其他任何机关或组织都不具有这一职权,而且法院的这一职权不能主动行使,必须有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民法典意定监护有哪些在司法实践中,监护权⼀般是由法定监护⼈⾏使的,但在现实⽣活中,有些被监护⼈可能没有法定监护⼈,⽽其他监护⼈⼜不想履⾏监护职责,所以会造成监护权纠纷,那么民法典意定监护有什么规定?店铺⼩编整理相关知识,希望对⼤家有帮助。
⼀、民法典意定监护有哪些民法典规定,意定监护是指具有完全民事⾏为能⼒的成年⼈,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的个⼈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形式确定⾃⼰的监护⼈。
《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三条【意定监护】具有完全民事⾏为能⼒的成年⼈,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的个⼈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形式确定⾃⼰的监护⼈,在⾃⼰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为能⼒时,由该监护⼈履⾏监护职责。
⼆、监护权的内容1、住居所指定权。
未成年⼈不得随意离开监护⼈指定的住所和居所。
此权利由监护⼈⾏使。
对于精神病⼈,亦同。
2、交还。
当未成年⼈或精神病⼈被⼈劫掠、诱骗、拐卖、隐藏时,监护权享有请求交还被监护⼈的权利。
3、被监护⼈⾝份⾏为以及⾝上事项的同意权。
未成年⼈或精神病⼈,不能独⽴⾏使⾝份⾏为和独⽴决定⾝上事项,必须经监护⼈同意,⽅能⾏使。
如限制民事⾏为能⼒⼈职业的许可,法律⾏为的补正等,都由监护⼈为之。
4、扶养义务。
这⼀义务源于亲属权的义务,监护⼈应当为被监护⼈提供扶养费,包括⽣活费、教育费和医疗费等费⽤,但被监护⼈有财产的除外。
对被监护⼈⽆法定扶养义务之⼈,不承担此项义务。
5、对被监护⼈监督、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被监护⼈是未成年⼈的,其教育、监督的权利和义务,与亲权的内容相同;被监护⼈是精神病患者的,监督的权利义务有特殊的内容,除了保护被监护⼈的⼈⾝不受侵害外,还负有监督精神病⼈不得侵害他⼈的权利。
监护⼈对被监护⼈监督不⼒,被监护⼈侵害他⼈财产权利和⼈⾝权利的,监护⼈应承担赔偿的义务。
6、对于精神病⼈的特定护养、救治义务。
应根据具体情况,对被监护⼈进⾏医治,促使其康复。
监护⼈应全⾯保护被监护⼈的财产权益。
民法典意定监护有什么条件在现实社会中⼤家都知道对于⼩孩⼦来说⼀般都是有监护⼈的,⼀旦有什么事情不能解决的话是可以由监护⼈来处理的,⾯对这样的情况下,那么在民法典中意定监护有什么条件呢?下⾯就由店铺⼩编为⼤家解答相关的内容。
⼀、民法典意定监护有什么条件1、监护协议的被监护⼈在签订时必须是完全民事⾏为能⼒的成年⼈,这就要求签署⼈具有完全⾃主的意思表⽰,能够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决定⾃⼰在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为能⼒时负责被监护⼈的监护职责。
2、意定监护必须采⽤书⾯形式,由于意定监护决定了被监护⼈在丧失或部分丧失民事⾏为能⼒时的监护⼈,如不能采⽤书⾯形式,则很难保证⾃⼰真实的意思表⽰能够实现,也难以保证⾃⼰的权益能够得到保证。
3、意定监护的监护⼈也应该是具备完全民事⾏为能⼒的成年⼈。
同时,这个监护⼈可以是近亲属、个⼈或者其他组织。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在签署监护协议时约定的委托监护⼈尚未成年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为能⼒,那么即便被监护⼈实际需要监护时,该约定的委托监护⼈仍然不能成为监护⼈。
4、意定监护协议书⼀定要进⾏有效公证,相⽐较于公民⾃⼰书写或由律师代为书写,经过公证处公证的意定监护声明书,可以通过公证处录⾳录像等⼿段,⽤国家公信⼒最⼤限度的确保意定监护声明书的有效性及合法性,合理排除其他⼈提出的⾮法异议。
《民法典》第三⼗三条【意定监护】具有完全民事⾏为能⼒的成年⼈,可以与其近亲属、其他愿意担任监护⼈的个⼈或者组织事先协商,以书⾯形式确定⾃⼰的监护⼈,在⾃⼰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为能⼒时,由该监护⼈履⾏监护职责。
⼆、遗赠和意定监护的区别有哪些1、⾝份不同“遗赠协议”中的受赠⼈其最主要的⾝份是抚养⼈,⽽“意定监护”中的⾝份则为监护⼈。
2、权利范围不同“遗赠协议”中的抚养⼈权利仅限于获得被继承⼈的遗产,⽽“意定监护”中则监护⼈的权利是代理被监护⼈实施民事法律⾏为,保护被监护⼈的⼈⾝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等。
法律上规定谁是父母的监护人?是指对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一切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
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及其他有严重精神障碍的人,都应设置监护人。
但当父母老去,他们成了限制行为能力人,他们需要伴侣成为他们的监护人。
▲法律上规定谁是父母的监护人?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监护人有以下三种情况:被监护人的近亲属,包括父母、成年子女、配偶、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和朋友。
这些人虽然与近亲属不同,没有必须担任监护人的法律上的义务,但是,有些是自愿承担监护责任的,经所在单位或者居委会、村委会同意,可以担任监护人。
如果没有上述监护人,则由社会和国家负责,由所在单位或者居委会、村委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一)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首先应当由其父母担任,如父母死亡或者无监护能力的,按下列顺序由以下人员担任:①祖父母、外祖父母;②成年的兄、姐;③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或者民政部门。
(二)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按照下列顺序由以下人员担任:①配偶;②父母;③成年子女;④其他近亲属;⑤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此外,与精神病人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担任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也可以担任监护人。
(三)未成年人或者精神病人没有上述范围的近亲属或近亲属丧失监护能力的,有关单位或居委会、村委会可以从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其他近亲属、朋友中指定监护人。
当近亲属对于由谁担任监护人发生争议时,有关单位、组织可以进行调解并从他们中间指定监护人。
(四)法定监护人或指定监护人因故暂时无法行使监护权,可将监护职责部分或全部委托他人承担。
受委托担任监护人的人为委托监护人。
在此情形下,除有特别规定之外,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仍由法定监护人或指定监护人承担,但委托监护人对此确有过错的,应承担连带责任。
监护人的确认标准监护人的确认标准《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
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没有第1款、第2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可知,担任未成年人法定监护人必须遵循下列要求:(1)未成年人法定监护人的设定。
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包括三种:一是未成年人的父母;二是未成年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三是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等法人组织。
上述自然人和社会组织作为监护人的顺序,应当根据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的血缘、抚养和组织等关系的远近来确定。
首先,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当然的法定监护人,并且是首位的监护人。
其次,在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情况下,由未成年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以及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担任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
第三,在没有上述法定监护人时,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等法人组织担任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上述三种法定监护人,顺序在先者排斥顺序在后者。
(2)未成年人指定监护人的设定。
《民法通则意见》第14条规定:“人民法院指定监护人时,可以将《民法通则》第16条第2款中的 (一)、(二〕、(三)项或第17条第1款中的(一〕、(二)、(三)、(四)、(五)项规定视为指定监护人的顺序。
If you are really willing to work hard for your dreams, the worst result will be a late bloomer.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委托监护意定监护的法律规定是什么?导读:委托监护、意定监护的法律规定是两者都是属于监护的方式,委托监护的是由合同设立的,监护人员属于全权委托或者是部分委;意定监护范围更为广阔,委托监护就是属于意定监护的范围当中的一种。
一、委托监护意定监护的法律规定是什么?委托监护意定监护的法律规定是两者都是属于监护的方式,委托监护是由合同设立的监护人,委托监护属意定监护,可以是全权委任,也可以是限权委任。
委托监护可以是全权委任,也可以是限权委任。
前者如父母将子女委托祖父母照料或配偶将精神病人委托精神病院照料;后者如将子女委托给寄宿制学校、幼稚园等。
委托监护不论是全权委托或限权委托,委托人仍要对被监护人的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责任,但另有约定的除外;被委托人只有在确有过错时,才负担连带赔偿责任。
即法定或指定监护人对被监护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不因委托发生移转,委托监护人只承担过错连带赔偿责任,其在尽到监护之责而无过错时,被监护人之行为如依法律仍须由监护人负责时,则由法定监护人承担。
二、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的规定是什么?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父母对子女享有亲权,是当然的第一顺位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或没有监护能力的,依次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父母单位和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或村委会、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成年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的范围和顺序是: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民政部门。
法定监护人的顺序有顺序在前者优先于在后者担任监护人的效力。
但法定顺序可以依监护人的协议而改变,前一顺序监护人无监护能力或对被监护人明显不利的,人民法院有权从后一顺序中择优确定监护人。
监护名词解释监护是一个法律行为,通常是指一个成人负责照顾和保护一个未成年人或无法照顾自己的成年人的责任。
监护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法律和道德问题,因此有许多与监护相关的名词需要解释。
在本文档中,我们将详细解释一些常见的监护名词。
1. 监护人(Guardian):监护人是指被法院指定或委任的一个人,负责照顾和保护未成年人或无法照顾自己的成年人。
监护人可以是父母亲、亲属或非亲属,其责任是提供合适的居所、教育、医疗保健和其他必要的需求。
2. 未成年人(Minor):未成年人是指法律上还没有达到成年年龄的人,通常是在18岁以下。
未成年人通常需要监护人来保护他们的权益和提供必要的照顾。
3. 成年人(Adult):成年人是指法律上已达到成年年龄的人,通常是在18岁或以上。
成年人通常有自我决策的能力,不需要监护人照顾和保护。
4. 临时监护(Temporary Guardianship):临时监护是在正式监护安排之前,由法院委任的一个临时监护人负责照顾和保护一个未成年人或无法照顾自己的成年人。
临时监护通常是在紧急情况下进行,例如父母亲有临时离开或无法履行监护职责时。
5. 法定监护(Legal Guardianship):法定监护是指由法院正式委任的一个监护人负责照顾和保护一个未成年人或无法照顾自己的成年人。
法定监护通常需要法院的批准和监督,并且监护人需要履行特定的责任和义务。
6. 监护权(Custody):监护权是指对一个未成年人或无法照顾自己的成年人的照顾和保护责任。
监护权通常涉及到决定孩子的居住地、教育和医疗护理等重要事项。
7. 监护权转移(Transfer of Custody):监护权转移是指将一个未成年人或无法照顾自己的成年人的监护权从一个监护人转移到另一个监护人的过程。
监护权转移通常需要法院的批准,并且涉及到确保转移对被监护人的最大利益。
8. 监护委托(Guardianship Appointment):监护委托是指法院根据申请人的请求,决定委任一个人作为监护人的过程。
法定监护人和一般监护人有什么区
别?
一般监护人包括了法定监护人,没有太大的区别。
监护人分为法定监护人、指定监护人、委托监护人三种。
法定监护人,是按照法律规定产生。
例如,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为其父母,指定监护人是指由居委会或者人民法院指定成为的监护人。
一、法定监护人和一般监护人有什么区别?
监护人分为法定监护人、指定监护人、委托监护人三种。
法定监护人,是按照法律规定产生。
例如,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为其父母,成年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为其配偶。
指定监护人,是指法定监护人之间对监护权存在争议,由居委会或者人民法院指定成为的监护人。
委托监护人,是监护人将监护义务委托给他人,成为新的监护人。
因此,法定监护人只是监护人的一种。
二、法定监护
(一)定义
监护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对特定自然人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监护主要是保护民事行为能力欠缺者即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
监护是一种职责和义务,我国法律中采取广义上的监护含义,对监护制度做了原则的规定:
(1)未成年人的监护
(2)精神病人的监护。
依照《民法总则》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监护人顺序是:
(1)祖父母,外祖父母;
(2)兄,姐。
(二)义务
监护人员负有保护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义务。
在实施义务教育中,初中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主要应承担如下义务和责任:
1、必须按时送适龄的子女或其他被监护人入学;
2、必须保证适龄的子女或其他被监护人接受完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不得让他们中途停学;
3、应按规定,交纳政府规定的义务教育杂费;(生活确实困难,无力支付杂费的家庭可向就读学校提出申请减免)。
4、必须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配合学校教育好子女或其他被监护人,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根据《义务教育法》第十五条规定,对于那些未经批准,拒送子女或被监护人人学,以及让正在小学、初中就学的子女或被监护人中断学业的家长,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分别情况,给予批评教育,罚款或其他行政处分,开采取有效措施,责令他们送子女或被监护人人学。
成年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是:
(1)配偶(2)父母(3)成年子女(4)其他近亲属。
因为未成年人和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是无法对自身的生命
安全和财产安全负责,所以就需要有监护人进行保护和监管,如果法定的监护人无法继续担任监护人时,就会由当地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法院来制定监护人来担任,如果在这期间产生了纠纷,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