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性情在诗意语文课堂上美丽的绽放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让语文课堂流淌出美的清泉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
精彩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能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一、诗意之美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
的确,教学语言充满诗意,才会有激情的飞扬,才会有情感的磁场,才会有创造的火花。
语文老师不是诗人,但少不得诗人的学识和气质。
“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多一点书卷气,在当前的浮华之世很难,但那是一种境界。
语文课要上得富有文化品位,教师的语言就需要有文学的意蕴和美感,能让学生听之悦耳,品之有味,既从中吸收优美的语言,又受到人文雨露的滋润与审美情趣的培养。
诗句语言精美,蕴涵深邃,凝结着诗人的语言智慧,教师恰当地借用诗句来组织语言,常会使语言隽永精粹,魅力四溢,大大提升语言的表达效果。
《故都的秋》是一篇饱含深情,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
分析鉴赏这篇文章有相当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笔下北国之秋的悲凉之美,这一点不仅是重点也是难点,于是我决定在导语中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景,让他们体会一下这种悲凉之美。
于是我设计了如下导语:“秋天是个神秘的季节,没有春的妩媚,没有夏的热情,没有冬的凝重,仿佛一个遗世独立的清丽女子,随落叶而至,随飞雪而归。
有天高地广、金风送爽的心旷神怡,也有北雁南飞、霜风凄紧的萧索悲凉。
秋像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不管什么时候读,都会别有情味。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让语文课堂洋溢美的情韵全堂初中杨航燕内容摘要: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成功的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细节,让语文课堂洋溢美的情韵,用这种情韵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有趣味,有情味,让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韵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是一个导演,面对不同的文本,可以幻化出不同的神韵,能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领悟真谛,既培养语文能力又陶冶情操,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洋溢美的神韵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设计导语,以导育情语文课堂的导语如磁石,牢牢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如重锤,铮铮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如钥匙,悄悄地打开学生的心扉。
优美的导语,能创设出一种与作品思想一致、情感基调一致意境气氛和谐的交融的课堂气氛,未如仙境,已觉仙境,未亲身经历,已如临其境。
如学习《中国石拱桥》,我首先引用宋朝欧阳修诗“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给学生一种美的意境,接着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基础上交流自己最熟悉的桥,此时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他们谈到了南京长江大桥、流亭立交桥,甚至还谈到了家乡的小桥,不难发现他们对课文已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石拱桥的好奇、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二、朗读课文,以情育情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在课堂上,将一篇好的文章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朗读出来,生动地再现文章意境,传递出融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有助于学生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调动自己的情感。
朗朗的读书声,或清丽婉约、或活泼明丽、或慷慨悲壮、或豪迈激昂,让课堂洋溢着美的情韵。
教学《安塞腰鼓》重在让学生体会黄土高原击鼓后生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生命的力量。
我让学生采用集体朗读模仿合唱叫响乐的形式:课文1至4段和28至30段安排一名语感较好的同学朗读;9、10、11段安排三人分别朗读,前一人的声音还未落,后面一人赶紧跟进;25、26、27段也可按9、10、11段的形式处理,13、17、22、24段由男同学齐读。
让语文教学绽放美丽之花《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
”同时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而语文这门学科集纳古今中外名篇美文、融自然美、艺术美、语言美于一身。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引领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语文,品味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使课堂涌动着真情,焕发着生命活力,绽放出美丽之花。
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
学生美美地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让小星星知道我们是多么的喜欢它。
一次次的诵读,是情感的抒发,是美的享受,孩子们沐浴在快乐的情绪中,眼里闪动着和小星星一样美丽动人的光彩,声情并茂的童声让课堂充满了诗意。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个充满美的极富魅力的世界,可谓“无山不含玉,无水不藏金。
”课本选入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思想性强,艺术形式也比较完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一篇篇的课文来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使阅读本身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一、朗读——感知语言美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它表情达意的准确性、形象性、生动性举世闻名。
凡编入教材的课文都是经编者精心推敲选择的有欣赏价值的文学作品,因而具有同样的审美内涵。
一篇篇课文耐读、经读,越读越有滋味。
读时琅琅上口,读后其味隽永。
课文中深刻的意旨美、高尚的情感美、多变的结构美,都是借助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
教师准确而声情并茂地范读和学生的朗读是感受文章语言美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入手,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或自由朗读、或分角色朗读,或齐读,引导学生情不自禁进入美的世界,受到美的熏陶。
对于文中那些优美的词句,更要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感受作者如诗如画的语言。
如《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作者着重描写了“南沙是个迷人的世界”,采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南沙的天、海:天是一块蓝玉,海是一块翡翠,接着又描写了海里五彩斑斓的鱼儿、海边松软的沙滩……这一切,都令人遐思,令人神往,真是美不胜收!学生在朗读中,展开想象,仿佛来到了南沙这个迷人的世界,深切感受到了南沙无穷的魅力。
描写语文课上的唯美句子(篇一)语文课堂,那是一片用文字构筑的海洋。
老师用沉稳的声音讲述,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倾听,探寻着每一个字的奥秘。
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美丽的句子如同花朵般绽放,让人陶醉其中。
1. 生活在课文中,字字饱含智慧。
2. 每一个句子都是一扇窗,通向心灵的地平线。
3. 汉字演绎着博大精深的文化。
4. 句句言至心坎,沁人心脾。
5. 古文句子如丝丝柔风,温润心田。
6. 句句如画,勾勒出人生的华章。
7. 白描文字,映照文化之光。
8. 课堂上,文字的魅力穿越时空。
9. 一字一句是灵魂的印记。
10. 汉字如水一样润人心扉。
11. 句句如诗,耐人寻味。
12. 语文课上,如鸟儿翱翔于自由之中。
13. 想象力在文字间蔓延,探索无尽的宇宙。
14. 文字句子是心灵的琴弦,奏响和谐乐章。
15. 几笔之间写出千般情绪,拨动心弦。
16. 课文中的句子如同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
17. 课堂里,文字魅影盈盈,拂面而过。
18. 一句话,道出千言万语。
19. 语文课上的句子仿佛魔法,令人陶醉。
20. 汉字如琉璃,格外美丽。
21. 句句藏着智慧,吸引着灵魂的目光。
22. 郁郁葱葱的句子犹如青林,绿意盎然。
23. 语文课上的句子,让人心中有所牵挂。
24. 文字如画笔,描绘出思想的风景。
25. 句句都是沉稳而漂亮的音符。
26. 在汉字的世界里,思维得以自由展翅。
27. 优美的句子是灵感的源泉。
28. 一字一章,精彩万分。
29. 句句皆是心灵的舞动。
30. 语文课上的句子似乎拥有了生命。
31. 句句饱含艺术的味道,让人陶醉。
32. 汉字是历史的见证,一句话承载千年。
33. 文字如音符时而高亢,时而柔美。
34. 古文句子仿佛古堡,守护着岁月的记忆。
35. 一个一个句子串成了美丽的颂歌。
36. 课文中的句子如同贵妇般婉约动人。
37. 文字是思维的舞台,句子是灵感的火花。
38. 句句皆智慧,开启智商的摇篮。
39. 汉字犹如绣花针,缝补着心灵的裂隙。
让语文课堂绽放美丽【摘要】语文课堂是师生进行心灵交流的场所,如何让语文课堂展现出勃勃生机?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爱上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巧妙引导,通过品读、想象、对话、拓展等环节,让语文课堂绽放属于它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丽品读想象美丽这个词语,有人会用它来形容生活,也有人用它来赞美大自然,而我觉得美丽这个词语更应该体现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
仔细翻阅语文课本,不难发现许多充满美的诗句,不论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是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课本中的大量美文所蕴涵的审美信息,为美化语文课堂奠定了基础。
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发现,巧妙引导,让美绽放在语文课堂中,更绽放在孩子们的心中。
一、课堂是孕育美,生成美的地方1.学会品读美。
读,是语文课堂的重点,也是难点。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有了情感的熏陶,朗读才会到位,所以说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不是要教他们朗读的技巧,而是要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让学生走进作者所描绘的那个情境中取,让他们进行心灵之间的交流。
《槐乡五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的语言如诗般动人,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描写抒情的水乳交融,使全文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
教学时,我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走进槐乡,去观察,去感受。
以“走进槐乡,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统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先让学生在整体上对第一自然段有一个把握。
在他们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品读句子来细细体会槐花的多、白、美、香这些特点。
通过“山山洼洼”、“坡坡岗岗”、“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感受花多色白;通过“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感受槐花的婀娜多姿。
教学篇•经验交流让美在语文课堂中绽放黄艺(河南省淮滨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能够沉醉于语文教学的美感之中。
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启迪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美语文教学是见情、见性、见灵思、见神韵的审美课堂。
课堂上师生一起挖掘教材中的美,共同体验、领悟、联想,徜徉在美的意境中,引领孩子们的思维在美丽的课堂上翩翩起舞。
1.导语如诗,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美教师精妙的导语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
课堂上,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会创造一个诗意般的环境,学生浸润其中,语言被激活,情感被点燃,师生相互感染共同生成一个具有磁性的情感场。
如,在教学《蔺相如》这篇课文时,伴随着音乐,我深情并茂地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踏上时空隧道,来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去见识一下赵国的名将———廉颇、名相———蔺相如,感受在他们身上发生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领略他们至今还传颂的高尚情怀。
这段导语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春秋战国时代,它强烈地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审美活动的兴趣和对那个时代人物的探究,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教材中的人物美铺垫了基础,伴随着教材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思维的活跃得到了美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感情也得到了升华。
2.媒体渲染,呈现情境美多媒体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音乐和图像,可以迅速把学生引入文中,便于他们更好地体味、入情、悟理。
媒体的恰当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内化知识,激发情感。
在讲《长江之歌》的时候,我把关于三峡风景的纪录片和一些摄影作品融进了课文。
优美的景色,灵动的文字,生动的讲解,当场就把学生带进了似真似幻的境界。
关于让美育在语文课堂中得到绽放语文教学必须贯穿着美育。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实现人格的完美和心灵的和谐,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让语文静态的文字展示美质,就会使学生真正的喜爱语文,逐步形成钟情于美的心理品质。
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有位名人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得到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总结了很多语文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反复品读,不仅对书中的要义能快速领会,更是一种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
读,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中,学生读课文的方式很多,朗读、默读、速读;个人品读、齐读、范读等等,无论用什么方式来读,读熟了,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书中语言的美,韵律的美,结构的美等等自然能有所感悟。
但是,要进行审美体验,课堂上最忌讳的应该是速读和齐读。
因为速读只是让学生浏览一下文章,了解一下文章的大概,这是很难体味到美文美句所带来的美感的;齐读,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能体会到韵律的美,但是美文美句所包涵的思想、情感、品质、精神的美却难以体会。
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体裁的文章都含有情感,要让学生自己自由去读,反复品味,用心读出美文美句中的喜悦、气势、悲伤、气愤;品出平凡、伟大、坚强、固执;心灵受到洗涤、净化。
学生只要能够读出情感,品出味道,心灵受到震撼,那就是真正的受到了美育。
以《背影》为例,课文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了三句简短,意思很平常的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细细品读,学生读出了这些简单的话语有着父亲朴实而浓浓的爱子之情。
想想自己的父母,曾几何时,送上车后,车子不在视线内,才肯离去;每到周末回家总是用丰盛的饭菜迎接。
那久久不肯离去的身影,那丰盛的饭菜包含着父母多少无言的爱!课文中所传达的浓厚的父爱与学生对自己父母的情感自然融合在一起,在情感的共鸣波涛中,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美丽的情感像清泉,悄悄地流淌在学生的心田。
让美在语文教学中绽放【摘要】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缺少美,真正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语文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诗意的栖居地,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
语文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素质,创造美好生活的途径。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应用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爱好美的教育。
语文审美教育就是借助语文教学中的美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期达到陶冶情感、完善人格、发展智力,促进人的各种潜能全面发展的目的。
并以此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创造性的美育实践,从而实现语文素质教育在素质培养方面的整体目标。
一、美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语文审美教育在培养学生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健全人格、坚强意志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果把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两者结合起来,那教学水平就大不一样了。
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通过阅读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思想转变为自己的思想,这也是语文在学科教学中所起到的人文教育作用。
语文课本中收集了古今中外的名章名篇,集自然美、生活美与情感美于一身。
这远远超越了学生直接体验生活的范围,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从中鸟瞰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人文景观,也能远眺人类未来尽可能发生的人物事物。
二、审美教育与语文能力的提高1.发挥审美教育的情感作用。
情感性是审美教育的一大特征,它总是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感受,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情绪上的陶冶。
可以说,小至每一篇文章,大到每一部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情感的结晶。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情感性入手,带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2.发挥审美教育的形象性作用。
形象性是审美教育的另一个特征。
黑格尔认为,“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是我们“可观照,可用感官接受的东西。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
至真性情在诗意语文课堂上美丽的绽放
读《诗意语文课谱》有感
龙街小学李艳萍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感性的人。
性情至真,生活中我尽情释放,性情至真,课堂上,我却总也找不到用文字与学生交流的最好渠道。
幸好,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如和煦的春风轻轻地吹来,带我体验诗意语文的高峰!夜虽已深,但我喜欢在这宁静的夜里,幽幽的灯下走近《诗意语文课谱》,捧起书,让心在诗意语文里放逐……
《长相思》一课,完美地诠释了王崧舟语文教学思想中的艺术化追求,完美地体现了“诗意语文”的种种特质。
文本的解读、教师的语言、语境的拓展、角色的置换,甚至所选的音乐,没有一处不是恰到好处。
每次读《长相思》课堂实录,我都抑制不住感动不已。
那无言的感动伴随着我,轻轻走进王老师课堂,成为课堂里的一名学生。
难忘当学生沉入词境后,王老师采用互文映照的策略,用纳兰性德另一首词中的一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来引发学生对词的深层意蕴的解读。
家人的问,“问夫、问兄、问弟、问父、问儿”,家人的思念,经得住几问?声声叩问中,我已泪湿眼眶。
纳兰性德之答,那深深的移情反问,在声声问之后,学生,我,读懂了词人那早已破碎的心,与词人心灵的交流,是“物我回响交流”的审美体验!难忘《琵琶语》音乐想起之时,我心中那份不能自已的感动。
那种低低的追忆与诉求,带着忧伤,带着隐忍,却没有怨恨,说着的,好像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恍惚觉得纳兰来过,他就在那微微的红
尘里叹息!是王崧舟的课,让我有这恍若真实的情感体验!
看完《一夜的工作》,泪眼中掩卷沉思,是什么轻松引领孩子们披文入情?是一种场,是由情感基调、教学节奏和高度整合一堂课的各种元素组合而成的气场。
课堂里,凝重、深沉的基调,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渲染,激发的情感,启迪的情思,如同春水般溢满课堂的情操,将总理的音容笑貌激活,让总理的丰功伟绩浮现,总理的形象“活”在了每个学生的心中。
人格的陶冶,悄无声息地滋润着每一个单纯的生命。
阅读至今,我常常这样感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就是那寒山寺那穿越千年的钟声,它悠悠地,在我的脑海心田回荡着,心海里荡起的那一层层涟漪告诉我,这就是经典!
王崧舟老师曾说:“一个不会抬头仰望星空的老师,绝不会是一个好老师。
抬头仰望的繁星中,最闪亮的便是诗。
”细细品味王老师的每一个课例,这种对于诗意课堂的惊憾时时会拷问着我的心灵:作为老师,我可广蓄博取,厚积薄发?我可关注学生内心,以文披情,以情叩文?……问的越多,心越战兢,一本书有时会改变一个人,或许《诗意语文课谱》会是我为师之道蜕变的一个机缘,是我至真性情在课堂上美丽绽放的钥匙,或许某一天,我的课堂也会升华至“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大地上”,诗意的课堂也会成为我自已的一个个惊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