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集合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基础模块数学上册教案【篇一: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篇二: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基础模块电子教案【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 1 -- 2 -- 3 -- 4 -- 5 -【篇三: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人教版中职数学教材基础模块上册全册教案【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集合的含义及集合中元素的特点。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教学内容: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集合的性质与运算。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集合的定义,展示不同类型的集合及其表示方法。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集合的性质与运算。
1.2 集合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集合之间的大小关系,包括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教学内容: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集合关系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图形展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2. 讲解与演示:讲解集合之间的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概念。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集合关系的应用。
第二章:函数2.1 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函数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掌握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等。
教学内容: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函数的定义,展示不同类型的函数及其表示方法。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函数的性质。
2.2 函数的图像教学目标:理解函数图像的特点及绘制方法。
学会利用函数图像分析函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函数图像的特点。
绘制函数图像的方法。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实例展示函数图像的特点。
2. 讲解与演示:讲解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展示不同类型函数的图像。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函数图像的应用。
第三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1 不等式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不等式的定义及其性质。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内容:不等式的定义与性质。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不等式的定义,展示不等式的性质。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2. 集合的表示方法3.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教学步骤】1. 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结合实例进行演示和练习。
【课后作业】1.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真假。
(1)集合{1, 2, 3} 包含元素1, 2, 3。
(2)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交集是{1, 2, 3}。
(3)集合{1, 2, 3} 的补集是{4, 5, 6}。
2. 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
(1)下列哪个选项是集合{1, 2, 3, 4, 5} 的补集?A. {1, 2, 3}B. {2, 3, 4}C. {1, 4, 5}D. {1, 2, 3, 4, 5}(2)设A = {x | x 是小于5 的正整数},B = {x | x 是大于等于2 且小于等于4 的整数},则A ∩B 是哪个集合?A. {2, 3, 4}B. {1, 2, 3, 4}C. {2, 3, 4, 5}D. {1, 2, 3}1.2 集合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及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包含关系2. 集合的并集3. 集合的交集4. 集合的补集【教学步骤】1. 讲解集合的包含关系,通过实例说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2. 讲解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及运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演示和练习。
【课后作业】1.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真假。
(1)集合{1, 2, 3} 包含于集合{1, 2, 3, 4, 5}。
(2)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并集是{1, 2, 3, 4, 5}。
(3)集合{1, 2, 3} 和集合{3, 4, 5} 的交集是{3}。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1.1集合的概念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课时安排:2课时.1.2集合之间的关系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1.3集合的运算(1)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课时安排:2课时.1.3集合的运算(2)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课时安排:2课时.1.4充要条件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课时安排:2课时.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2.2区间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课时安排:1课时.2.3一元二次不等式式的图像解法.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知识目标:(1)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或的解法;(2)了解或的解法.能力目标:(1)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1)不等式或的解法.(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或.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或.课时安排:2课时.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知识目标:(1)理解函数的定义;(2)理解函数值的概念及表示;(3)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4)掌握利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的方法.能力目标:(1)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函数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3)会利用“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函数的概念;(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教学难点:(1)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的理解;(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课时安排:2课时.3.2函数的性质知识目标:⑴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⑵会借助于函数图像讨论函数的单调性;⑶理解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像特征,会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能力目标:⑴通过利用函数图像研究函数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⑵通过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⑴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及其图像特征;⑵简单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教学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某函数单调性的判断)课时安排:2课时.3.3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知识目标:(1)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2)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3)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分段函数问题.能力目标:(1)会求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和分段函数在点处的函数值;(2)掌握分段函数的作图方法;(3)能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的关系式.教学重点:(1)分段函数的概念;(2)分段函数的图像.教学难点:(1)建立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关系;(2)分段函数的图像.课时安排:2课时.4.1实数指数幂(1)知识目标:⑴复习整数指数幂的知识;⑵了解n次根式的概念;⑶理解分数指数幂的定义.能力目标:⑴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之间的转化;⑵会利用计算器求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值;⑶培养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分数指数幂的定义.教学难点: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互化.课时安排:2课时.4.1实数指数幂(2)知识目标:⑴掌握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⑵通过几个常见的幂函数,了解幂函数的图像特点.能力目标:⑴正确进行实数指数幂的运算;⑵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⑶通过对幂函数图形的作图与观察,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使用能力与观察能力.教学重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课时安排:2课时.4.2指数函数知识目标:⑴理解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⑵了解指数模型,了解指数函数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会画出指数函数的简图;⑵会判断指数函数的单调性;⑶了解指数函数在生活生产中的部分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⑴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⑵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课时安排:2课时.4.3对数知识目标:⑴理解对数的概念,理解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⑵掌握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的方法;⑶了解积、商、幂的对数.能力目标:⑴会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互化;⑵会运用函数型计算器计算对数值;⑶培养计算工具的使用技能.教学重点: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数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4.4对数函数知识目标:⑴了解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特征;⑵了解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能力目标:⑴观察对数函数的图像,总结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观察能力;⑵通过应用实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教学难点:对数函数的应用中实际问题的题意分析.课时安排:2课时.5.1角的概念推广知识目标:⑴了解角的概念推广的实际背景意义;⑵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界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能力目标:(1)会判断角所在的象限;(2)会求指定范围内与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3)培养观察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终边相同角的概念.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表示和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5.2弧度制知识目标:⑴理解弧度制的概念;⑵理解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关系.能力目标:(1)会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3)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教学重点:弧度制的概念,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教学难点:弧度制的概念.课时安排:2课时.5.3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知识目标:⑴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定义域;⑵理解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正负号;⑶掌握界限角的三角函数值.能力目标:⑴会利用定义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判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正负号;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⑵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⑶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符号的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5.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知识目标:理解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能力目标:⑴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其他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三角式的值.教学重点: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教学难点:应用平方关系求正弦或余弦值时,正负号的确定.课时安排:2课时.5.5诱导公式知识目标:了解“”、“”、“180°”的诱导公式.能力目标:(1)会利用简化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2)会利用计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应用计算工具的能力.教学重点:三个诱导公式.教学难点:诱导公式的应用.课时安排:2课时.5.6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知识目标:(1)理解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理解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的简图的方法;(3)了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能力目标:(1)认识周期现象,以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为载体,理解周期函数;(2)会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3)通过对照学习研究,使学生体验类比的方法,从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正弦函数的图像及性质;(2)用“五点法”作出函数y=sin某在上的简图.教学难点:周期性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5.7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知识目标:(1)掌握利用计算器求角度的方法;(2)了解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方法.能力目标:(1)会利用计算器求角;(2)已知三角函数值会求指定范围内的角;(3)培养使用计算工具的技能.教学重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角;利用诱导公式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教学难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指定范围内的角.。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课时教案数学护理专业2012年9月4日第2周第1次章节1.1.2 集合的表示法课题教学1. 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目2. 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的教学集合的表示法重点教学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难点技.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能课教法新授课讲练结合型(教具)板书集合的表示法1. 列举法2. 描述法例题设计作课后业小结教教签务研字科室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教案副页No. 1教学教师时过程行为间引入课题:集合的表示法过程行为间*创设情景兴趣导入问题不大于 5 的自然数所组成的集合中有哪些元素质疑小于 5 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中有哪些元素?解决不大于 5 的自然数所组成的集合中只有0、 1、 2、 3、 4、引导5 这6 个元素,这些元素是可以一一列举的.而小于 5 的实数有无穷多个,而且无法一一列举出来,但元素的特征是明显的:讲解(1)集合的元素都是实数;( 2)集合的元素都小于 5.归纳当集合中元素可以一一列举时,可以用列举的方法表示集合;当集合中元素无法一一列举但元素特征是明显时,可以分总结析出集合的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通过对元素特征性质的描45 述来表示集合.*动脑思考探索新知集合的表示有两种方法:( 1)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花括号内,仔细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如不大于 5 的自然数所组成的集合可以分析表示为0,1,2,3,4,5 .讲解关键当集合为无限集或为元素很多的有限集时,在不发生误解词语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省略的写法.例如,小于100 的自然数集可以表示为 0,1,2,3, ,99 ,正偶数集可以表示为 2,4,6, .( 2)描述法.在花括号内画一条竖线,竖线的左侧写出集合的代表元素,竖线的右侧写出元素所具有的特征性质.如小于强调5 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x | x 5, x R} .如果从上下文能明显看出集合的元素为实数,那么可以将 x R 省略不写.如不等式 3 x 6 0 的解集可以表示为{ x | x 2} .说明为了简便起见,有些集合在使用描述法表示时,可以省过程行为 间略竖线及其左边的代表元素,直接用中文来表示集合的特征性50质.例如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正奇数 }.*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 2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由大于 4 且小于 12 的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 x 2 5x 6 0 的解集.分析这两个集合都是有限集. ( 1)题的元素可以直接列举出来;( 2)题的元素需要解方程 x 2 5x6 0 才能得到.解( 1)集合表示为2,0,2,4,6,8,10 ;说明( 2)解方程 x 2 5 x 6 0 得 x 11, x 2 6 .故方程解集为强调1,6 .例 3用描述法表示下列各集合:引领( 1)不等式 2x 10 的解集;( 2)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讲解 ( 3)由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说明分析 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关键是找出元素的特征性质. ( 1)题解不等式就可以得到不等式解集元素的特征性质;(2)题奇数引领分析2k 1(k Z ) 的形式”.( 3)题元的特征性质是“元素都能写成强调素的特征性质是“为第一象限的点” ,即横坐标与纵坐标都为含义正数.解 ( 1 ) 解 不 等 式 2x 10 得 x1,所以解集为2说明x x1 ; 260( 2)奇数集合 x x 2 k 1,k Z ;( 3)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为 x, y x 0, y 0 .*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过程行为间教材练习 1.1.2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各集合:( 1)方程 x2 3x 4 0 的解集;(2)方程 4 x 3 0 的解集;巡视(3)由数 1, 4, 9,16, 25 组成的集合;(4)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各集合:指导( 1)大于 3 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 2)方程 x2 4 0 的解集;( 3)大于 5 的所有偶数所组成的集合;( 4)不等式2x 5 3 的70 解集.* 理论升华整体建构本次课重点学习了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元素清晰明了;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元素特征总结性质直观明确 .归纳因此表示集合时,要针对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方法.例75 如,不等式(组)的解集,一般采用描述法来表示,方程(组)的解集,一般采用列举法来表示.*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 4 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引领( 1)方程 x+5=0 的解集;分析(2)不等式 3x-7>5 的解集;(3)大于 3 且小于 11 的偶数组成的集合;( 4)不大于讲解5 的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80 解 (1) { - 5} ;(2) { x| x>4} 说明;*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提问选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出下列各集合:(1) 由大于 10 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巡视(2) 方程x2 9 0 的解集;(3) 不等式 4 x 6 5 的解集;指导(4)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二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5) 方程 x2 4 3 的解集;归纳85 (6) 不等式组3x 30, 的解集.强调x 6 0*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过程行为间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引导( 1)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88 ( 2)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提问( 3)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体会?*继续探索活动探究(1) 阅读理解:教材,学习与训练;说明(2) 书面作业:教材习题,学习与训练训练题;90(3) 实践调查:探究生活中集合知识的应用。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材分析: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引入集合的包含与相等关系了解空集的含义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的:(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3)能利用V enn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4)了解与空集的含义。
教学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用Venn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子集 、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复习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与不属于的关系,填以下空白:(1)0 N ;(2;(3)-1.5 R2、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2≤2,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宣布课题)二、新课教学(一)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A={1,2,3},B={1,2,3,4}集合A 是集合B 的部分元素构成的集合,我们说集合B 包含集合A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subset )。
记作:)(A B B A ⊇⊆或读作:A 包含于(is contained in )B ,或B 包含(contains )A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时,记作A B用Venn)(A B B A ⊇⊆或(二)A B B A ⊆⊆且,则B A =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B A =即 ⎩⎨⎧⊆⊆⇔=AB B A B A 练习结论: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三) 真子集的概念若集合B A ⊆,存在元素A x B x ∉∈且,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proper⊆subset )。
记作:A B (或B A )读作:A 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 )举例(由学生举例,共同辨析)(四) 空集的概念(实例引入空集概念)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 ),记作:∅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五) 结论:○1A A ⊆ ○2B A ⊆,且C B ⊆,则C A ⊆ (六) 例题(1)写出集合{a ,b}的所有的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集合的性质。
3.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集合的性质。
【教学难点】1. 集合的表示方法。
2.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2. 讲解集合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3. 讲解集合的性质,如无序性、确定性、互异性。
4. 讲解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 掌握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等。
2. 能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集合之间的子集、真子集关系。
2. 集合之间的并集、交集关系。
3. 集合的补集概念。
【教学重点】1.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2. 集合的补集概念。
【教学难点】1. 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2. 集合的补集概念。
【教学过程】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2. 讲解集合之间的子集、真子集关系。
3. 讲解集合之间的并集、交集关系。
4. 讲解集合的补集概念。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集合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函数与方程2.1 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
【教学重点】1.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1. 函数的表示方法。
2. 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
2. 讲解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如解析式、表格法等。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第一章:集合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包括并集、交集、补集等。
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方法2.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步骤:1. 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通过图形演示运算过程。
3. 进行集合运算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方法。
教学评价:1. 通过对集合概念和表示方法的测试,评估学生对集合的理解程度。
2. 通过集合运算的练习,评估学生对集合运算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函数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2. 掌握函数的性质,包括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教学内容:1. 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方法2. 函数的性质1. 引入函数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2. 讲解函数的性质,并通过图形演示性质的表现。
3. 进行函数性质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性质的应用。
教学评价:1. 通过对函数概念和表示方法的测试,评估学生对函数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函数性质的练习,评估学生对函数性质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学目标:1.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解法。
2. 掌握不等式组的解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概念与解法2. 不等式组的解法教学步骤: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不等式的解法。
2. 讲解不等式组的解法,并通过图形演示解法的过程。
3. 进行不等式组解法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解法的方法。
教学评价:1. 通过对不等式概念和解法的测试,评估学生对不等式的理解程度。
2. 通过不等式组解法的练习,评估学生对不等式组解法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数列1. 理解数列的概念,掌握数列的表示方法。
2. 掌握数列的性质,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教学内容:1. 数列的概念与表示方法2. 数列的性质教学步骤:1. 引入数列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数列的表示方法。
技工学校教案
教
师
科目数学班级系部
课题
第一章集合
§集合与元素
课型理论课
时
间
地点
教学目标1. 感受集合的含义,懂得集合的作用
2. 会根据已知条件构造集合
3. 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重点难点1. 集合的特征性质
2. 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需要的集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
动
学生活动 1. 集合的基本概念
(1)集合的含义
所谓集合,是有限个或无限个事物的总体,这些事物
或者被直接选定,或者以某种特定的属性予以界定;构成
集合的每一个具体事物叫做该集合的元素.
例如:
①由一个苹果、一本书、一台电脑构成的集合;
②由数0,1,9,11,40构成的集合;
③由数字字符‘0’, ‘2’, ‘7’, ‘9’, ‘5’构
成的集合;
④一个星期的七天的名称构成的集合;
⑤构成水分子的元素构成的集合;
⑥构成单词“GOOD”的字符构成的集合;
⑦方程x2-3x+2=0的根构成的集合;
⑧所有可以被2整除的整数构成的集合.
(2)集合构成的基本原则
确定性原则
互异性原则
无序性原则
(3)有限集和无限集
2. 集合的表示
(1)集合的标识符
集合的标识符一般采用大写的西文字符A,B,C等;集合内元素的标识符则一般采用小写的西文字符a,b,c等
给定了一个集合,我们就可以判定具体事物是否是该集合内的元素.
如果某事物是集合的元素,就叫该元素属于集合,用记号‘∈’表示;否则就叫该元素不属于集合,用记号‘∉’表示.
例1 用记号‘∈’, ‘∉’连接下面的事物和集合:
(1)A是构成水分子的元素集合,化学元素He,C,O,Cu;
(2)A是能被3整除的正数集合,数a=-15,b=-6,c=9,d=15,e=31,h=1023;
(3)B是由你所在学校全体学生、教师构成的集合,a 表示你校校长,b表示班某位同学,c表示你校的门卫,d 表示在你班借读的某位学生,h表示你的班主任.
解 (1)He∉A,C∉A,O∈A,Cu∉A;
(2)a∉A,b∉A,c∈A,d∈A,e∉A,h∈A;
(3)a∈B,b∈B,c∉B,d∉B,h∈B.
(2)集合构成的表示法
①列举法
表示形式:集合标识符={以逗号隔开的全部元素}.
适用范围:直接给出元素或以属性界定元素的有限集.②描述法
表示形式:集合标识符={元素属性描述},
或集合标识符={元素通用标识符 | 元素属性描述}.
所谓元素通用标识符是指可以表示集合中一般元素的符号.
适用范围:以属性来界定集合元素的集合.
③维恩(Venn)图表示法
表示形式:在一个封闭的平面几何图形(一般是一个不讲究的圆或矩形)内,写出用逗号隔开的集合内元素或写出集合的标识符.
练习:1.. 写出下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的含义:
(1)A={x|x是整数,x>0};
(2)B={y|y∈本校, y不是教职工};
2. 用带有元素通用标识符的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你家里拥有的电气用具的集合;教师
讲解
学生思考
(2)你所在班级中女同学的集合;
(3)不小于-4的偶数的集合;
(4)方程x2+4x+1=0的正根的集合
教师
学生思考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