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礼”文化的价值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探究中华武术的武术伦理与道德规范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注重技击的技巧与力量,更强调武术伦理与道德规范的修养。
在中华武术的精髓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修身养性的理念,体现出了一种高度的道德准则和人文精神。
首先,中华武术强调尊师重道,师生关系被视为传承武术文化的核心。
武术门徒需恭敬师长,顺从师训,虚心学习,勤奋练习,不仅是对师傅的尊重,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信仰。
在师生相处中,传承与尊重是中华武术伦理的基石,体现了一种师徒情谊和家国情怀。
其次,中华武术注重礼仪与规范,在实战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强调不伤害对手与不侮辱对手的原则。
在搏斗中,战胜对手不只是靠实力,更需要懂得尊重对手、团结协作。
武术弟子应该遵守规则、自觉遵守伦理,不得恃强凌弱,不得偷袭对手,要保持道德操守,保护弱小,维护公平。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武术技能的高超,更展现了一种高尚的人格与道德情操。
此外,中华武术还注重精神修养与内在修炼。
武术练习者要坚持不断修炼自我,增强意志力,锻炼身体,培养顽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培养谦逊与正直,保持勇气与恪守原则。
这种修炼过程不仅是对身体的训练,更是对灵魂的修养,是一种升华自我的过程。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的武术伦理与道德规范不仅是技击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价值的追求。
通过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师重道、感恩师恩、修炼身心等方面,体现出一种高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智慧。
中华武术的伦理道德规范,旨在通过武术的修炼,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传递睿智之道,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探究中华武术的武术伦理与道德规范,不仅仅是对武术技能的探究,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传统武术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探讨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实用技击为主要特征,强调“以攻为守,以快为先”的原则,具有独特的格斗风格和运动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武术面临着一系列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问题。
因此,本文将针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
众所周知,传统武术受到许多的文化传承的挑战,其中之一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快速消费主义的冲击。
现今社会已经进入到科技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年轻人更加倾向于对于新兴的,流行的事物更加感兴趣,而传统武术无疑显得过时和没有吸引力。
传统武术需要通过创新和发展,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与时俱进才能实现文化传承。
另一个挑战是现代化教育体制的影响。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学生们的学习重心逐渐转向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而非体育和武术。
学生们的时间和经济条件也限制了他们接触传统武术的机会。
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传承者需要开拓传授方式,使其能够适应现代化的教育体制和培养出更多的传承者。
另外,政府对于传统武术的认可和保护上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强调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但传统武术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不足够。
传统武术文化传承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资,这样才能保持其发展和传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虽然传统武术文化传承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但它依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机遇。
例如,中国政府将传统武术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上对于传统武术的认知和欣赏度也逐渐上升。
这一系列的措施,将使传统武术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有吸引力和市场前景。
结论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传统武术面临着文化传承的挑战,但其实用价值和健康价值,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因此,传统武术文化传承需要更多地关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增强其市场价值,提高其吸引力。
政府要更加重视保护传统文化,注重传统武术的认可和支持,以保证其传承和发展。
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华武术,人们不仅可以掌握一门实用的自我防卫技能,更可以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首先,中华武术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武术强调的是内功修为、外形训练以及心境调整,这既包括了对身体的掌控和锻炼,也包括了对心灵境界的追求。
练习武术需要耐心、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其次,中华武术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观念。
武术养生的理念源自中国古代医学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内家武术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界法则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修炼武术,人们可以加强身体的柔韧性和耐力,保持身心的平衡,达到“内外合一”的境界。
第三,中华武术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
许多武术门派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传承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武术的练习过程也融入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例如太极拳、八卦掌等武术套路中蕴含了许多道家、儒家哲学思想。
通过学习和修炼武术,人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底蕴。
最后,中华武术体现了中国人对和平、团结和谦逊的追求。
武术源自武德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标准。
武术强调的是正气和义理,倡导“和平为贵”、“克己复礼”的价值观念。
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更可以培养自律、团结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不仅是一门优秀的武术技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练习武术,人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深刻体会到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和传承中华武术,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搏击武术科学【武术教学研究】中国传统武术礼仪在武术教学中传播的价值思考林英磊1林英艳2(1.郑州外国语学校,郑州450001;2.常熟理工学院,常熟215500)摘要:中国传统武术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武术教学中传播中国传统武术礼仪文化可以促进青少年武德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从而加快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关键词:传统武术礼仪武术教学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8)1l啪7—02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
礼仪文化源远流长。
历代当政者以及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对国民的礼仪教育。
清初思想家和教育家颜元曾对礼仪的价值做了崇高评价:“国尚礼,则国昌。
家尚礼,则家大。
身尚礼,则身正。
心尚礼,则心泰。
”萄子在《修身篇》中也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古代先贤们的此类语录蕴含着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一直传承不辍、发展不已的缘由。
作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武术礼仪文化也理应得到重视。
武术礼仪是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精髓逐步形成的传统伦理和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我国青少年札仪文化缺失现象El益严重的今天。
我们通过武术教学传播武术礼仪对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1中国传统武术礼仪的文化内涵“礼”。
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
“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
“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
中国传统武术礼仪,是指传统习武者在习武群落中为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特定关系,并为所有习武者所共同认可的,而表现出来的具有浓厚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礼节、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
武术礼仪是武德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徒手到持械,从课堂到竞赛场,以至各类武术活动,都应有具体的礼节规范。
中华武术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中华武术不仅是一种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体育活动,其价值和意义在文化传承、精神提升、身心健康等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传统中华武术以其优美的姿势、潇洒的身法、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展示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生命、宇宙的认识和感悟。
在武术的练习中,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太极哲学、道家思想等,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武术,可以激发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其次,中华武术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中华武术不仅是一项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的体育项目,更是一种具有实用性和教育性的运动方式。
通过练习武术,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提高自我保护和自我救护的能力。
同时,中华武术还可以培养人们的意志品质、忍耐力和毅力,锻炼人的意志品质,使人更加坚韧、勇敢、自信。
中华武术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对塑造正气、陶冶心灵、培养人格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中华武术作为一种优秀的体育项目,对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重视健康、追求精神文明的意识也不断增强。
中华武术作为一种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可以吸引更多人参与体育锻炼,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氛围。
通过开展中华武术的普及和推广活动,可以丰富人们的文体生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全民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总之,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武术,可以激发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培养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意志品质,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武术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密不可分。
武术作为一种古老的武术形式,融合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生存的认识,代表了中国人对自我修养和精神追求的一种体现。
中国传统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修行。
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钻研招式和套路,培养出自律、毅力和耐心等品质。
这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崇尚的“有礼貌、有耐心、有自控力”的价值观相一致。
在武术中,学生除了锻炼身体外,还需要注重精神内涵的修养。
武术强调“以道德为先”,追求内外兼修,通过修炼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来达到健体、防身和成仁的目的。
这也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相契合。
另外,武术还强调师徒之间的师徒关系。
师徒关系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师父被视为明师、慈父,学生要尊师重道,听从师长的教导。
学生在练习武术过程中,也需要尊重师长,孝敬父母,恪守师徒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一种传承。
此外,武术的练习还强调自我克制和礼仪规范。
练武者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同时要遵守武术的规范和道德准则,不得恃强凌弱,不得以武术为非作歹。
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礼仪之邦”的传统。
总的来说,武术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通过练习武术,人们不仅能够强身健体,更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中国传统武术,并将其精神内涵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优秀传统。
中国武术文化研学报告中国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武术文化,本次研学报告将从武术的历史渊源、主要流派、文化内涵、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历史渊源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距今约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
武术最初是先民们为了生存、自卫和狩猎而创造的搏击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逐渐演变成一种兼具健身、防身、竞技、表演等多种功能的文化现象。
二、主要流派1.少林武术:起源于河南省嵩山少林寺,以刚猛、勇猛著称,具有丰富的套路和精湛的技艺。
2.武当武术:起源于湖北省武当山,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为特点,强调内外兼修。
3.峨眉武术:起源于四川省峨眉山,以女子武术为主,兼具刚柔之美。
4.咏春拳:起源于广东省,以短打、中线理论为核心,讲究实用性和快速反击。
5.太极拳: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以缓慢、柔和、养生为特点,被誉为“中国武术的瑰宝”。
三、文化内涵1.哲学思想:中国武术融合了道、儒、佛等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内外兼修。
2.道德观念:武术强调武德,提倡尊师重道、忠诚守信、勇敢正义等品质。
3.审美价值:武术动作优美、节奏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4.民族精神:武术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智慧、坚韧的精神品质。
四、现实意义1.弘扬传统文化: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传承和弘扬武术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健身养生:武术具有很好的健身效果,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3.防身自卫:武术技能可以用于防身自卫,提高个人安全意识。
4.竞技交流:武术比赛和表演为国内外武术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平台,促进了武术的普及和发展。
5.影视产业:武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广泛应用,为我国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结:中国武术文化研学报告旨在深入挖掘武术文化的内涵,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武术“礼”文化的价值探讨作者:李华禄肖文彬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6期摘要:阐述了中国传统武术“礼”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并分析了二者的关系。
指出武术“礼”文化带有浓厚封建等级差异的痕迹,它体现出了儒家尊敬师长的文化思想,体现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等理念,包含了规范习武者的基本行为准则等内容。
武术“礼”文化在国民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增强民族自信和增加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同以及促进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武术;礼仪;礼义;价值中图分类号:G03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8-0083-02引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传统礼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文明的深厚人文内涵和历史积淀,“礼”文化在海内外得到广泛传播并对世界各民族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使中国享有“礼仪之邦”之美誉。
作为儒家文化核心的“礼”文明,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相传当时周公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以至后来得到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继承和发扬。
”[1]作为中国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民族传统体育“礼”文化也在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得到扬弃。
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术是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其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技术、技艺本身的独特性、健身性和艺术性等,更在于其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国的哲学、儒家学、道家学、佛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碰撞与交融中所形成的独特的能彰显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武术文化。
一、中国传统武术“礼”文化内涵与形式中国传统武术“礼”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繁衍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均与中国整个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其起源、发展与嬗变无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所以武术“礼”文化带有浓厚封建等级差异的痕迹,它体现出了儒家尊敬师长的文化思想,体现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等理念,包含了规范习武者的基本行为准则等内容[2]。
学者彭林先生研究指出,“礼包括形式与内涵两部分,这两部分是构成礼的两个基本要素,礼书将其称为…礼法‟和…礼义‟。
其中礼法是指行礼的形式,包括服饰、体态、语言、步趋、器物、方位等方面”[3]。
礼义是制定仪式的依据,是仪式的具体含义,它体现了仪式所代表的思想,仪式是礼义的外在表现,容易被人们认知和模仿。
礼义是礼仪的内涵,它蕴含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同时礼义需要通过礼法的形式传达和表现出来。
上面所讲的“礼法”就是礼仪的意思,就是“礼”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而“礼义”就是“礼法”的精神内涵。
由此可见,武术“礼”文化就是武术练习者通过武术礼仪表达出了的武术礼义,它是武术精神内涵与形式的总和[4]。
武术礼仪是其礼义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或表达方式,而武术礼义则赋予相应的礼仪精神内涵使其具有实质意义,没有礼义的礼仪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反过来看,没有礼仪的表达形式来传播,武术礼义也会缺乏传播的媒介而不被人们所理解。
(一)中国传统武术“礼”文化的内涵武术礼义可以理解为武术礼仪在精神层面的含义,或其精神内涵与实质,它通过武术的礼仪具体展示出来,武德要求是他的主要内容[5]。
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的,师徒关系中所需要遵循的道德伦理自然成为传统武术礼义的核心内容。
古代各武术门派中师徒关系都有其共同的道德规范要求,师徒关系犹如父子关系,各门各派都共同遵循着“爱徒敬师”师徒宗法伦理关系。
武术师父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和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德才兼备,而三者中武德被普遍认为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因素,所谓做人先立德、习武先养德,这与当今对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是一个道理。
各门派师傅在选择徒弟作为传承与继承人时,不仅要看其是否具有良好的武术根基和身体素质,就是我们常说的是否是练武的料,更要考察其道德品质,在授徒过程中也在传授武艺的同时要进行武德教育。
各门派师傅在收徒弟时往往有严格的程序考察弟子的道德品质。
同时通过特定的仪式来培养弟子的尊师重道的道德品质。
如学者周伟良研究指出:弟子拜师是需要“三师在位”,这“三师在位”包括“引师”“送师”和“师父”。
“引师”就是把想要学习武术的人介绍和推荐给师父的人,师父通过“引师”了解准备接收弟子的道德品质与武术资质等,可以说他是拜师的第一道关口。
而负责把介绍来的弟子送到拜师场所人叫作“送师”。
拜师仪式包括拜师者要先送上拜师帖,拜师时要向师父行叩头礼表示敬意即“磕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磕祖拜师的形式在各地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拜师程式中需要介绍人、递帖和拜师的三个部分,至今仍然被许多武术门派普遍延续着[6]。
这些拜师仪式既折射出武术礼义的精神内涵,又是武德教育的措施和手段。
(二)中国传统武术“礼”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武术“礼”文化的内涵往往通过武术礼仪的形式表达出来。
武术礼仪与武术礼法含义是相通的,两者常常可以相互通用。
武术的礼仪或礼法是武术人文明礼貌和武德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习武者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与准则。
武术礼仪从相关制度层面和器物层面这两方面表达出来。
制度层是指在徒手或持有器械的武术竞赛、表演、训练活动中以及拜师时的各种程序及要求等相关的制度以及对习武者和从事武术裁判等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与准则要求。
由于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众多,中国传统武术礼仪可以说精彩纷呈,百花齐放。
各武术流派在礼仪方面既有共同的表达或含义,又有其自身独特的礼仪文化和规范。
就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师傅及尊长与徒弟之间的礼仪和同门师兄弟及与其他武林同道中人之间的礼仪,各自有其特定的行礼方式和含义。
例如竞赛规则要求、在不同的场合对师长、对手、队友等等不同人员行礼规格与礼仪规范要求等。
如抱拳礼可以用于武术竞赛、表演、训练活动中,表示习武者之间相互尊重。
但是在见到师长、领导或比赛演练结束时则要使用鞠躬礼。
器物层即武术礼仪中可见的事项或器物,包括服装的样式和场地的要求等。
如传统武术京师六合门礼仪内容包含“懂礼”(见了祖师或师父的灵位,或其他门派的挂像等,都要上前站直,行鞠躬礼。
)“姿态”(要求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见面礼”(见到长辈、朋友,同辈人要身体微微向前下躬或行抱拳礼以示问好)、称呼师父时不能代姓、在练武场或友人场地、习练者入场后,要行鞠躬礼或抱拳礼等等。
拜师礼则要经过“请祖师”“上香”“三拜九叩”和“拜师礼”等程序和仪式[7]。
二、中国传统武术“礼”文化的价值(一)有利于培养国民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任何社会都有其特色的文化需求和道德准则,人们的行为都是在一定价值观引领下产生的。
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具体体现。
武术讲究“内修武德,外求技艺”。
武术文化中要求习武者“崇德尚武,发扬民族精神”。
习武者不可轻师、忘义、逞斗、欺人、酗酒、赌博、吸烟、戏色、炫耀和无礼等。
习武者要尊师重道、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诚实守信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武术练习和武术礼文化的传承能促进国民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和增加民族凝聚力当代中国青年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享受着经济发展带来的优越物质生活的同时,思想观念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各种洋节日在商家的大肆渲染下得到广大青少年的热捧。
过洋节、吃洋餐、穿洋装成为一种时尚。
而传统的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广大青少年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总认为传统的是古老的、是过时的、是落后的,缺乏对传统文明的继承和发扬。
武术作为典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独特的技法、强身健体、习武防身功能得到普遍认同,在各种国际交流与竞赛中屡获佳绩,如武术与拳击运动员的对抗,武术与泰拳的较量等都大获全胜,让每一个收看比赛的中华儿女都热血沸腾,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世界众多同类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如武德精神要求习武者要具有“仁义”“仁爱”“正义”之心和“不得恃强凌弱”等武德精神,这种精神赢得了众多对手的尊重和尊敬,武术不仅在技艺上胜过对手,武术文化更是让拳击等对手在精神上折服。
这些都有利于增强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促进他们自觉去传承和发扬中国民族文化。
(三)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同尽管当前世界大的环境是和平时期,但各国各民族间由于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等导致的冲突也时有发生,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巩固、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大环境的支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我国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国际不稳定因素,影响和阻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如何让世界各民族认同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认同中华民族,争取最有利的发展空间和环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标志性项目——中华武术、中国功夫已经像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柔道和空手道等运动一样,越来越受到众多国际友人的追捧,走向世界舞台。
随着武术运动的国际化,武术已经作为一种媒介将包括中国礼仪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带到世界各地,使世界各族人民对神秘的中国功夫并向往,在了解中逐渐接到中国礼仪文化的熏陶。
通过各国武术爱好者对武术礼仪文化的仿效和学习,既有利于武术的传播,又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友人来了解中国的文化,在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增强民族互信,增加友谊,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同。
(四)有益于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武术“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对其内涵的挖掘和外在表现形式的规范和广泛推广将直接推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发展。
我国在由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过程中,不但要选择性地吸收西方的礼文化中的“新鲜血液”,还应主动地去将我国的优秀传统礼文化向全世界的人民宣传,实现走进来与走出去的良性互动,从而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我国的灿烂文化,使民族传统体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争得一个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1]赵琳.试论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石家庄:河北工业大学,2010.[2]韩冰.对武术礼仪规范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3).[3]彭林.彭林说礼[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4]李金龙,宿继光等.中国武术礼文化及其传承与发展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2014(4).[5]钟广佳,梅杭强,江平.传统武术师徒制传承的功能与现代价值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6).[6]毛海涛,刘树军.传统武术礼仪教育的文化学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4).[7]赵辉.中国传统武术礼仪解析[J].中华武术·研究,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