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陶粒对微污染水的去除效果及原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19
陶粒在水处理中的作用
陶粒是一种常见的水处理材料,具有较好的吸附和过滤效果。
在水处理中,陶粒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1. 吸附污染物:陶粒的表面具有许多微孔和孔隙,可以吸附水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有机物等。
陶粒吸附的污染物可以通过清洗或更换陶粒来实现去除。
2. 去除悬浮物:陶粒可以通过筛选、过滤等方式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如泥沙、杂质等。
3. 调节水质:陶粒还可以通过释放微量元素等方式调节水质,如释放铁、锰等元素可以促进水中微生物生长,有助于提高水质。
4. 稳定水质:陶粒可以稳定水中的pH值和水硬度,有助于保持水质的稳定性。
总之,陶粒在水处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水质。
但需要注意的是,陶粒的使用也需要注意周期性更换和清洗,以保证其吸附和过滤效果的有效性。
- 1 -。
曝气生物滤池的陶粒填料要求曝气生物渺茫了的核心在于陶粒滤料。
滤池运行初期,少量细菌附着于滤料表面,随着逐渐繁殖,形成了生物膜,膜内细菌迅速生长,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溶解氧为微生物所利用。
当膜达到一定厚度时,氧已无法向内层扩散,兼性厌氧菌在内层繁殖,形成厌氧层,它利用死亡的好氧菌为基质,不断发展厌氧菌微生态系统。
整个膜形成一个好氧(外层)厌氧(内层)的生态环境。
在膜微生物代谢旺盛期,水中的NH3-N由好氧硝化,而硝化菌转化成NOX-N,再由内层的厌氧菌反硝化还原成N2,转移至大气中。
滤料是生物膜的载体,它必须具有的基本性能是:1、表面粗糙,有利于微生物的依附和生长;2、机械强度好,耐磨擦,破损率低,抗冲击能力好;3、比表面积大,能保持较多的微生物量,有利于氧气和营养物的传质过程;4、密度适中。
密度过大,使运行耗能增大,密度过低,不利于陶粒在滤池中的分布和运行;5、以球状为最佳形状,水流阻力小,不易结球堵塞。
2、《环盛》牌水处理陶粒滤料的特点1、利用特有的矿产资源,环盛公司拥有的粘土矿中,Fe2O3、Al2O3、SiO2会含量在80-90%之间,陶粒的碱性成分有利微生物的生长。
由于原料和生产工艺均不含有害物质,并经过权威机构检验,符合GB/T17219-1998标准,所以《环盛》牌陶粒完全可以用于原水的微污染处理。
2、相比于一般陶粒滤料,环盛公司采用的配方是由资深陶瓷专家反复研制而确定,水仅粒内孔隙率高,而且使用了“通孔剂”这一关键材料,使粒内微孔形成开放性“大孔”。
在水处理中,细菌的生长境主要是依赖大孔。
3、筒压强度和堆积比重指标优异,科学平衡。
BAF工艺要求陶粒有高筒压强度和较低堆积比重(最好不超过0.90g/cm3)。
但陶粒的生产工艺中,要达到较高的筒压强度会使堆积比重增大,粒内孔隙减少,故目前国内许多厂家的陶粒企业标准中,筒压强度2.5Mpa,堆积密度最大值为1.0g/cm3,环盛公司的陶粒滤料企业标准中筒压强度≥=6.5MPa,粒内孔隙率≥=30%,堆积比重在0.85g/cm3左右浮动。
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简称BAF,是80年代末在欧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物膜法污水处理工艺。
该工艺具有去除SS、COD、BOD、硝化、脱氮、除磷、去除AOX(有害物质)的作用,其特点是集生物氧化和截留悬浮固体与一体,节省了后续沉淀池(二沉池),其容积负荷、水力负荷大,水力停留时间短,所需基建投资少,出水水质好:运行能耗低,运行费用省。
一、基本原理BAF生物曝气滤池,主要由颗粒生物填料床、曝气系统、反冲洗系统三部分组成。
颗粒状生物滤料(陶粒),表面粗糙,比表面积大,并渗入活性酶在滤料上附着生长高浓度的专性微生物膜,这些专性微生物以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氮源、碳源及能量来源而生长繁殖,通过其新陈代谢降解水中的污染物。
污水自上而下进入生物曝气滤池,空气从填料床下端进入,在滤料空隙间曲折上升,与污水及滤料上附着的生物膜充分接触,在好氧条件下发生气、液、固三相反应。
由于生物膜附着在滤料上,不受泥龄限制,因而种类丰富,对于污染物的降解十分有利。
污染物被吸附、拦截在滤料表面,作为降解菌的营养基质,加速降解菌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又进一步“俘获”基质,将其同化、代谢、降解。
在碳氧化/硝化合并处理时,靠近滤池进水口的滤层段内有机污染浓度高,异养菌群占绝对优势,大部分BOD在此得以降解,浓度逐渐降低。
粒状滤料及5生物膜除了吸附拦截等作用外,兼起过滤的作用。
随着处理过程的进行,存滤料空隙间蓄积了大量的活性污泥。
这些悬浮状活性污泥在滤料缝隙间形成了污泥滤层,在氧化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同时,还起到了很好的吸附过滤作用,从而能使有机物及悬浮物均能得到比较彻底的清除。
在滤池运行过程中,随着生物膜的新陈代谢,脱落的生物膜及滤料上截留的杂质不断增加,滤料中水头损失增大,水位上升,到一定时期,需对滤料进行反冲洗。
BAF生物曝气滤池以其储存在加氯消毒池中清澈的出水作为反冲用水,不另设反冲水池,反冲洗废水通过排水管回流到一级处理设施。
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微污染水源水是指受到工农业和生活污水污染,其中部分项目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体规定标准的饮用水源水。
近年来,我国饮用水源水质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主要是有机污染,并由此引发水源藻类污染和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风险〔1, 2〕。
现有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已不能有效保证水厂对出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
经近年来的研究和探索,微污染水源水饮用水处理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
笔者综述了我国具有较好实际应用价值的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指导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
1 微污染水源水生物预处理技术微污染水源水生物预处理技术借助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在常规净水工艺之前增加生物处理单元,对微污染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质进行一定程度的去除,以减轻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的负荷,改善出水水质〔3〕。
相对于污水而言,微污染水源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浓度一般都很低,对微污染水源水处理起主导作用的微生物绝大多数属于好氧贫养型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吸附能力强、吸附速度快、吸附容量也较大,具有生命周期长、繁殖缓慢的特征。
生物膜法因微生物附着在载体填料上,相对而言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生长环境,适合于生命周期长的微生物生存和繁殖,因而绝大多数生物预处理都采用生物膜的形式。
目前采用生物膜法的生物预处理技术主要有人工湿地、生物接触氧化法、曝气生物滤池、生物流化床、生物塔滤、生物转盘等以及从这些技术发展而来的一些方法,其中以生物接触氧化法和曝气生物滤池研究及应用最为深入和广泛。
杨旭等〔4〕研究了潜流式人工湿地对黄河微污染水的处理效果,NH3-N、NO3--N、NO2--N 的平均去除率可以达到35%~40%,TN 的平均去除率为25%~35%。
于方田等〔5〕用复合滤床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处理黄河微污染水,在水力负荷为1.5 m3/(m2˙h)、气水比为(0.5~0.8)∶1,复合滤床曝气生物滤池对CODMn、NH3-N、浊度和色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65%、90%、97%、58%。
凹土陶粒处理微污染河水实验摘要:以凹凸棒石粘土陶粒作为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基质材料,并对微污染河水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凹土陶粒对氨氮具有很高的去除率,去除率在99%以上,凹土陶粒具有经济可行性,降低运行成本。
关键词:凹土;陶粒;基质;人工湿地人工湿地功能发挥的关键是人工湿地基质材料的选择,淮安市凹凸棒石黏土资源丰富,价格低廉,而且凹凸棒石黏土对污水中cod,nh3-n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本研究采用凹凸棒石粘土陶粒作为基质材料,利用快速人工渗滤系统[1,2,3]处理微污染河水的应用实验,同时与其他基质材料对照,对凹凸棒石黏土陶粒作为人工基质去除cod,nh4+-n的实验效果进行验证。
1 凹土陶粒处理微污染河水实验1.1 凹凸棒石黏土陶粒的制备将58%的凹凸棒石黏土与42%的水混匀,反复搅拌,制备粒径为3~6mm的颗粒,将湿陶粒放在(100±5)℃的恒温鼓风干燥箱中干燥1h,然后放入650℃的马沸炉中灼烧10min。
凹凸棒石黏土陶粒如图所示:凹凸棒石黏土陶粒的粒径为6.0~10.0mm;容重为0.863g/cm3;总孔隙度为40.4%。
1.2 实验装置为了比较凹土陶粒滤料的实验效果,选取了天然河沙和火山岩作为对照,实验装置图如图1所示,基质材料的组合形式如表1所示。
在2012.7-2012.8月,连续2个月进行系统实验。
2 实验结果与讨论2.1 对cod的去除效果的影响和评价[4]由图2可知,各渗池出水cod浓度差别不大,出水浓度变化受进水浓度大小的影响,与进水浓度的变化基本保持一致。
各池的出水浓度随着生物膜生长的完善逐渐降低,特别是1#渗池,在正常运行一个月后出水cod浓度均在20mg/l左右,达到地表水iii类水标准。
从图3可以看出1#和2#渗池对cod的去除率分别保持在60-65%和55-60%之间,随着生物膜的完善,去除率逐渐缓慢提高且最终逐渐趋于稳定值,可见添加特殊基质,更加利于生物膜的生长。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农用化学品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我国大部分城镇饮用水源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据相关报道,我国七大水系中I到III类水体占45.1%,IV类和V类水体占22.9%,劣V类水体占32.0%[1],水源污染加大了水源选择和处理的困难。
饮用水水源中含有的有机污染物导致了“三致物”(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潜在威胁加大,水源水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饮用水的安全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饮用水水源的氮磷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氮磷过量导致湖泊等封闭水体富营养化,而水质恶化会增加给水处理的难度,在给水处理中,磷的去除主要通过混凝沉淀和过滤2个工艺阶段进行,通过与混凝剂形成沉淀以及非溶解性的磷形成矾花而被去除[2],而过量的氨氮通过常规处理难以达到饮用水卫生+就足以使硝化细菌生长繁标准,有研究表明[3],在供水管网中,0.25mg/L的NH4殖,且硝化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会释放出嗅味;过量的硝态氮会在人胃中还原为亚硝态氮,与胃中的仲胺或酞胺作用形成致癌性物质亚硝胺。
因此,法国和德国规-N)0.5mg/L;荷兰更是严格至0.2 mg/L;我国生活饮用定饮用水中的氨氮(NH3-N为0.5mg/L。
水卫生标准规定NH3微污染水源水一般是指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部分水质指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体标准的水体[4]。
随着水源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不断加重,水体中有机物种类和数量激增以及藻类的大量繁殖,现有常规处理工艺(混凝→沉淀→过滤→消毒)不能有效去除微污染水源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同时液氯很容易与原水中的腐殖质结合产生消毒副产物(DBPs)直接威胁饮用者的身体健康[5-6],无法满足人们对饮用水安全性的需要;同时随着生活饮用水水质标注的日益严格,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不断出现新的问题。
因此本文在掌握微污染水源特征以及各种处理对策之后,对其中的生物预处理方法在脱氮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4传统处理工艺的强化措施4.2强化过滤生物强化过滤是针对微污染源水有机污染特征,对常规给水处理的过滤环节进行强化的净木工艺。
生物强化过滤的主要工艺形式可以是原有的滤池,也可以是生物滤池。
进水中的污染物与滤池滤料接触产生的物化和生化作用,可使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和有机物得到有效去除。
对水厂原有过滤工艺进行强化的生物强化过滤,无需增加处理构筑物,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滤池滤料通常为活性炭、无烟煤、陶粒、石英砂等,其中石英砂与活性炭、石英砂与无烟煤组合形成双层滤料滤池的形式较多,为了区别于污水生物滤池,故称之为生物活性滤池。
近十几年来,通过国家“八五”、。
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的试验研究,新研发了多项多能活性滤料以强化过滤工艺处理受污染水韵新工艺,给强化常规工艺又增添了一项新内容。
由重庆建筑大学研制成功的处理受污染水活性滤料;活性氧化铝滤料(AA)和惰性氧化铝滤料(MA)滤池,既有传统常规工艺基本流程的特点。
又能有效地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包括极性、非极性、饱和链、非饱和链有机物)。
辩研成果提出了在普通v型滤池滤料层上部一定厚度内,改用活性炭和该活性滤料组成的复合床,既发挥了活性炭滤料对水中非极性有机物的吸附效应,又利甩了活性滤料能吸附极性有机物的互补净化优势。
藻类的代谢产物会产生各种嗅味和对人体有害的藻毒素,同时也会显著地增加给水处理难度,严重时可堵塞取水口、输水管道和滤池,影响产水量。
对含藻水的处理包括传统的常规处理、气浮过滤、直接过滤、微滤机过滤以及预投氧化剂杀藻等方法,除微滤机过滤外,其他方法都包含滤床过滤,即过滤是强化除藻的关键环节,因此强化滤床过滤效能对含藻水的处理有着重要作用。
藻类由于其自身分泌的有机物包裹在细胞膜外,一般表面带有负电荷,而且具有一层水化膜,这些性质使藻细胞颗粒很难沉积、粘附在滤料表面,故常有一些藻类颗粒穿透滤池而影响出水水质。
研究结果表明,将石英砂表面涂覆一层金属氧化物能够显著提高过滤效果,故采用某种化学方法将石英砂滤料表面改性,并就改性砂对含藻水强化过滤效果进行了试验。
生物陶粒对微污染水的去除效果及原因分析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水中的有害物质逐年增多,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不少地区的饮用水水源日益恶化,同时,随着水质分析技术的进步,水源水和饮用水中的微量污染物又不断的被检测出来,这些,都对饮用水的处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微污染水水源的特点目前饮用水被污染的特点有,有机物的含量高,氨氮的含量高,而水中的氨氮等耗氧物质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直接影响了自来水的色度、浊度等。
目前,按对污染物的去除途径的不同,预处理微污染水可以分为氧化法和吸附法,氧化法又可以分为化学氧化法和生物氧化法。
生物陶粒作为生物氧化法的一种,由于其对微污染水的优良的处理效果,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2.陶粒特点以叶岩陶粒为例,陶粒以叶岩矿土为原料,经破碎后,在1200℃左右的高温下熔化,膨胀成5~40mm的球状陶粒,再经破碎后筛选而成。
叶岩陶粒外壳呈暗红色,表皮坚硬,内部为铅灰色,多孔质轻。
陶粒表面粗糙,不规则,有很多孔径较大的孔洞,相互之间不连通,由于这种陶粒表面主要是一些开孔大于0.5μm的孔洞,而细菌的直径为0.5~1.0μm。
因而,陶粒的这种结构对于微生物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3.生物陶粒对微污染水的去除效果3.1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3.11温度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的影响在生物陶粒反应器中,温度对有机物去除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讲,冬天比夏天的去除率低10%~20%左右。
水温接近10℃时,COD Mn的去除率上升为18%左右,已经同常温下的去除效果相差不大。
这是因为:一方面水温降低使微生物的活性下降,另一方面生物陶粒反应器中的微生物处于贫营养的环境中,相对于水中的有机物而言,生物陶粒仍然可以提供足够的微生物量,从而在一定的低温范围内,可以抵消由于水温降低使微生物活性降低而带来的负面影响[1]。
在低温条件下,温度对去除效果有明显的影响。
有实验表明[2]:当水温在5℃~10℃时,COD Mn的去除率在11%~23%之间,水温低于5℃时,COD Mn的去除率在5%~12%之间;在接近0℃时,COD Mn的去除率仅在6%左右。
这也是为什么在气温最低的两个月——12月和1月中,生物陶粒的去除效果显著降低的原因。
在1月份和12月份,大部分时间水温都低于2℃,在此温度下,微生物的活性进一步降低,而且生物陶粒系统中微生物量也有所下降。
因此,在实际运行时,应该注意后续工艺的运行与管理,以保证出水水质。
3.12生物陶粒对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生物陶粒滤池对不同分子量的有机物,有着不相同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生物陶粒滤池对分子量大于10000的有机物去除效果最好,可达到60%以上;对分子量在1000~4000之间的有机物,生物过滤的去除效果也达到了50%;对分子量小于1000的有机物也有一定去除,其去除率在10%左右;而对于分子量在4000~10000之间的有机物,其含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部分的增加[3]。
在生物陶粒滤池中,虽然水力停留时间短,但生物膜的比表面积较大,胞外聚合物中含有多聚糖等粘性物质,可形成类似化学絮凝的作用,对水中大分子有机物具有较强的吸附凝聚能力,使其在反应器中被填料上的生物膜吸附截留,从而对分子量较大的有机物形成较好的去除效果.而在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胞外酶能将较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较小分子有机物,并为维持微生物自身生长代谢中的物质和能量需要,将部分低分子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中小分子量(在1000~4000范围的分子量)有机物也有较好的去除率.对于分子量在4000~10000之间的有机物含量有部分的增长的现象,这并不表示生物陶粒滤池对该区间的有机物没有去除效果,可能是由于微生物把部分分子量大于1000有机物分解成为此区间的有机物,从而造成了此部分有机物含量的增加.因此生物过滤能去除亲水性中小分子以及胶体和大分子有机物。
3.13曝气时间的影响当负荷基本不变时,曝气时间较长,相应的去除率也很高,当停留时间很短,也即滤速很高时,基本上只能起到过滤作用,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不明显。
而停留时间超过1h时,COD去除率并没有较大提高,由此可知,曝气区停留时间1h为宜。
4.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对氨氮的去除,生物陶粒滤池作为饮用水源水的预处理是非常出色的,常温下对氨氮的去除率可以达到80%以上,即使在低温条件下(0~14℃)时,也有较高的去除率。
在正常运行时,生物陶粒对氨氮有较好的去除率。
生物陶粒预处理工艺是去除微污染水源水中氨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低温条件下,生物陶粒反应器对于进水中氨氮仍然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即使在接近0℃的极低水温下仍然具有65%以上的去除率,试验期间生物陶粒反应器出水氨氮低于0.5mg/L[4]。
4.1 对低温条件下,生物陶粒滤池仍然具有较高去除效果的分析。
(1)化能自养硝化菌中,亚硝化杆菌(Nitrosomonas)和亚硝化球菌(Nitrosococcus)均适合在2~40℃范围内生长,硝化杆菌也适合在5~40℃范围内生长,因此,对温度有一定的适应性,而在低温条件下(<5℃)生物陶粒滤池中分离出来的优势菌种中,假单胞菌占绝对优势,其中29种有详细描述的假单细胞菌种,发现有5种可以在4℃或是4℃以下生长,也能在营养物质贫乏的环境中生长繁殖。
因此,保证了低温条件下微生物对氨氮的去除效果。
(2)由莫诺得公式可见,在温度下降时,尽管硝化细菌对氨氮的最大基质降解速度随温度的下降而减小,即公式中的μmax减小,但其饱和系数Ks也随温度的下降而下降。
因此,硝化细菌对氨氮的亲和力得到了加强,硝化细菌对基质的利用速率μ能保持一定的水平。
同时,硝化细菌的自身氧化分解的速率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表明能在较底的水温条件下利用较小的能量进行生长和繁殖。
(3)根据MaCarty等人的研究,要维持生物膜的稳态运行,则必须保持水中的有机物有一个最小浓度Smin,在温度最低时,出水氨氮的最低浓度也较低,而在温度上升后,出水氨氮的最低浓度也随之上升。
因此,在低温条件下,生物陶粒滤池也能保持较高的去除率[5]。
5.对浊度的处理效果水中形成浊度的因素较多,泥沙、悬浮物、管道等的二次污染、胶体、微生物群落以及一部分有机物都可以产生浊度。
生物陶粒滤池对浊度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基本维持在70%~90%之间,受水温的影响较小。
生物陶粒滤池对于浊度的降低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生物陶粒滤池是一种以陶粒为固定填料的生物滤池,所采用的滤料的粒径为2~5mm,滤料层成压实状态,对进水中粒径较大的悬浮物具有械截留作用;另一方面微生物生长在陶粒的表面,这些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物絮凝作用,可以吸附截留一部分胶体物质,同时可以降低水中胶体的Zeta电位[6],有利于水中胶体颗粒的凝聚;截留在陶粒表面生长着生物膜,生物膜之间存在生物絮体,使得陶粒滤池内滤料充填更加密实,孔隙率更小,发挥了良好的吸附、凝聚作用,达到了良好的物理截留作用[7]。
同时,有调查显示,在不曝气的情况下,生物陶粒滤池对浊度的去除率比曝气情况大得多。
这是因为不曝气时填料处于压实状态,孔隙率小,能有效截留颗粒状物质的缘故[8]。
对其他一些指标的去除效果在温度0~5℃时,可以去除25%~66%的SS。
在温度为6~19℃时,50%~85%的SS,以及能够截流70%~92%的细菌[9]。
生物陶粒滤池对Fe和Mn的去除率较高,去除率在50%~90%之间,它们主要通过生物氧化而不是化学氧化起作用,微生物把低价的可溶性的铁离子和锰离子氧化为不溶性的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锰[8]。
生物陶粒对色度的去除率不高,去除率约20%~40%,在尤其是当原水色度较高时(50NTU~70NTU),去除率仅有20%~30%,需通过改善后续传统工艺去除水中的色度[10]。
生物铁—接触氧化组合技术、处理抗生素类化学制药废水一、研究目的:制药工业是广州市的支柱工业之一,抗生素化学制原料药又是制药的基础工业,其所产生的废水含大量有毒有机物,如侧链脂、石油醚、丙酮、甲醇、乙醇、二氯甲烷、甲苯和各类酸、碱物质,还带有头孢类抗生素残留物。
此类废水成份复杂,有机物含量高、分子量大、水中的有毒物质和抗生素类对生化处理的菌种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是目前国内外公认最难处理的废水之一。
我公司受生产厂家的委托,研究治理此类废水的可靠、适用技术。
2001年开始,我公司组织技术力量、深入我市唯一一家生产抗生素原料药的厂家——广州市白云山化学制药厂各车间,调查此类废水的组成、性状和排放规律。
通过调研和测试,掌握了大量数据和第一手资料。
在治理技术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各单元工艺和组合工艺的治理效果、最佳的控制参数和操作条件,为拟定治理工艺路线和工程设计参数提供依据。
根据深入工厂各车间进行污染源调查了解到,抗生素化学制药废水按污染物浓度范围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COD cr>10万mg/l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此类废水主要是各车间排放的离心母液,离心机酸水和釜底液等,约占全厂废水量的1.7%,此类废水我们需另行研究更特殊的处理方法,不纳入本次试验课题内容;第二类是COD cr<10万mg/l 的综合废水,其来源一是各车间排放的工艺废水(COD cr数千至数万mg/l),二是各车间排放的低浓度生产废水,包括阴阳离子柱再生超滤水注、洗瓶、洗罐、洗地、一般冷却水、实验室排水和锅炉冲灰水等(COD cr100至数百mg/l)。
第二类废水约占全厂废水量的98.3%,混合调节后,COD cr浓度范围在2700~3500mg/l之间。
第二类废水是本课题研究处理的对象。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拟定了研究试验工作的进水水质和处理出水水质目标。
鉴于此类废水处理难度大,国内尚缺乏可借鉴的经验,我们拟定的处理出水水质分为三个档次要求,详见表1。
表1 设计进出水水质注:单位除PH值外均为mg/l二、组合工艺流程选定㈠、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简述:目前对抗生素制药类废水的处理,大多采用传统的生物与物化处理技术,但由于废水中含有大量复杂的有机物对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因而处理效果差,运行费用高,难以达标。
近年来国内外有些研究部门采用催化氧化、光氧化、臭氧氧化,纳膜分离等技术,对抗生素类废水进行处理试验,取得一定效果。
但多数因为装置复杂,能耗高,操作不便,或要依赖进口材料,生产部门难以承受,极小实现工业规模的应用。
为此,我公司根据长期深入生产厂家调研所掌握的废水成份,结合对有关技术调研及本公司近年来处理其它有机废水的经验,力图通过试验探索出一套流程简洁、处理效率高,材料立足国内易得,建设运行费用相对较低,便于操作管理,适合国情的处理此类废水的工艺技术,以解决我市治理此类废水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