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屋金矿床地质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195.14 KB
- 文档页数:2
西藏拉屋铜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西藏拉屋铜锌矿床位于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的东北部,是目前西藏发现的重要金属矿床之一。
本文将对拉屋铜锌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以及找矿方向进行概述。
一、拉屋铜锌矿床地质特征1.岩性:拉屋铜锌矿床所在区域由夏日曼曲岩组、奇泊岩组、雅布藏期吕梁岩带、高原火山岩和侵入性岩体组成。
2.构造:拉屋铜锌矿床地处阿里-青藏高原分界带并位于拉萨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结合部位,是拉萨板块向北快速运动所引起的大规模构造活动区域。
3.矿体形态:拉屋铜锌矿床主要赋存于云杉岩、页岩等岩石之中,主要成矿物质为铜、锌和铅。
矿体呈层状和脉状分布。
4.成矿期次:拉屋铜锌矿床的成矿主要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热水成矿期、中期多金属成矿期和晚期铁-铜成矿期。
二、成矿地质条件1.区域构造条件:拉屋铜锌矿床位于阿里-青藏高原的分界带,并受到拉萨板块向北运动的影响。
这种特殊的构造背景创造了成矿的基础条件。
2.岩浆热液活动:拉屋铜锌矿床所在区域存在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热液充注。
这种活动会使得地下热水升温、富集成矿元素,并形成热液矿床。
3.成矿物源:拉屋铜锌矿床主要矿物成分为铜、锌和铅,这些矿物元素来自于区域内的夏日曼曲岩组、奇泊岩组、雅布藏期吕梁岩带、高原火山岩以及侵入性岩体等。
4.沉积作用:拉屋铜锌矿床以层状和脉状分布为主,这些矿体往往赋存于云杉岩、页岩等岩石之中,这种沉积作用就是促进矿体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找矿方向1.结合区域构造探测:拉屋铜锌矿床位于阿里-青藏高原分界带,是构造活动区域,因此在结合区域构造探测方面具有较大的发现潜力。
2.重点探测富集带位:拉屋铜锌矿床矿体呈层状和脉状分布,因此在重点探测矿体富集带方面会更容易发现新的矿体。
3.注重沉积地质特征:拉屋铜锌矿床的成因受到了沉积作用的影响,因此在注重对沉积地质特征的探测方面可以发现更多的矿体。
4.矿化特征分析:拉屋铜锌矿床主要矿物成分为铜、锌和铅,因此在矿化特征分析方面可以找到更多有利矿体。
湖南邓阜仙钨矿床深部成矿预测之我见作者:侯杰来源:《国土资源导刊》2013年第10期摘要:邓阜仙钨矿又名湘东钨矿,是湖南省重要黑钨矿床之一。
本文就邓阜仙钨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利用“五层楼+地下室”找矿模型[5],对本矿床深部成矿进行预测,并指出了今后矿区近围找矿方向。
关键词:矿床地质特征;成矿预测;邓阜仙钨矿;湘东钨矿1 成矿地质背景邓阜仙钨矿位于东南地洼区、湘赣地洼系、衡山地穹[4]之太和仙穹隆,属南岭成矿带北东段,区内褶皱、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
1.1 地层区域内出露地层较简单,主要为下古生界寒武系,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四系各组岩系。
1.2 构造区域构造格架为一北东向太和仙隆起。
该隆起带由一系列北东向的挤压性断裂和褶皱组成,并与基底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带控制了邓阜仙岩体的侵位。
矿区构造则以断裂为主,其构造线主要为NE、NEE向。
主要断裂有NE—EW向老山坳大断裂、NE向金竹垅断裂、NEE向墨庄大断裂,并发育一些成矿期后的沿脉破碎带和横切断层。
由于老山坳大断裂多次反复活动,在矿区产生了NE—NEE组、NEE组、EW组等三组成矿期剪切裂隙群,其中以NEE组裂隙群为主导作用,构成本区矿床的基本构式。
1.3 岩浆岩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为邓阜仙岩体。
该岩体为一多期次多阶段复式花岗岩体,属I—S型花岗岩体,是印支期至燕山晚期的产物。
出露面积约171km2。
其主要活动可分三期:第一期为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分布于岩体四周及顶部,锆石LA-ICP-MS U-Pb定年,测定3个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230.0±1.6Ma、225.70±1.6Ma、218.22±0.85 Ma[2],由此可以确定,该期花岗岩形成时代为印支期。
第二期为中粒二云母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岩体中部及东南部,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54.4±2.2 Ma[2],表明该期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早期。
豫西菊竹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豫西菊竹沟金矿床位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境内,是一处大中型金矿床,被誉为“河南金矿之冠”。
经过多年的勘探和开采,发现该矿床有着丰富的金矿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
本文将对豫西菊竹沟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找矿前景进行阐述。
一、地质特征菊竹沟金矿床位于华北地台的北缘,属于黄土与熟土交错区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矿体主要发育在星火岩侵入与岩浆热液改造的白云岩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矿体赋存特征。
该矿床的主要矿化类型为岩浆热液脉状和网状矿化,金主要以自然金和金银合金形式存在。
岩石类型多变,包括花岗岩、辉长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等。
矿化蚀变介质主要是石英、黄铁矿和方解石等。
菊竹沟金矿床的矿体多呈矿化带状,一般呈带状或雷达状分布。
据钻探、开采等资料表明,该矿床的矿体长度大约在1km~2km之间,宽度在0.3km~0.6km之间,很少出现分支。
矿脉的走向大致呈NW向,倾角55°~75°之间,矿体厚度一般在0.5m~2.5m之间,最大厚度可达18.8m,具有较为明显的层控性和断裂控制性。
二、找矿前景豫西菊竹沟金矿床资源非常丰富,是国内外目前开采和储量较大的黄金矿床之一。
该矿床的找矿前景也非常广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潜力:1. 根据岩性、地质构造和成矿规律等综合探测研究,可开展深部勘探,寻找更大的金矿储量。
2. 矿床周边仍有大量未开采的矿区,可以进一步发掘,增加产量。
3. 现有开采方案存在过度开采问题,未来可针对矿体进行经济有效的开采设计,增加矿物资源利用率。
4. 深入探索矿床产状与成矿规律,以更好地掌握菊竹沟金矿床的成因、演化和成矿条件,为开发利用提供更为准确和可靠的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豫西菊竹沟金矿床是一处资源丰富的金矿床,具有着非常广阔的找矿前景。
未来,可通过综合利用各种勘探手段,开展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策略,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益,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河南省桐柏围山城金银矿田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桐柏围山城金银矿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境内,是国内具有重要地位的金银矿床之一。
该矿田在构造上属于晚古生代晚期的伊洛蒙古造山带,是一个以古生代岩浆活动为主的大型热液型金银矿床。
本文旨在对该矿田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进行详细分析。
一、地质特征1.岩性特征矿田区域被下古生界的花岗岩、二叠系的火山岩和含煤层相沉积岩包围。
主要的矿种为金矿和银矿,伴生有少量的铜、铅、锌等。
金矿主要分布在花岗岩体内的脉状矿体和石英脉中,银矿则多寄生在花岗岩围岩中的石英脉中。
金矿和银矿成矿过程中,一般以脉状矿、床状矿及点状矿等多种矿体形态出现。
2.构造特征桐柏围山城金银矿田位于中条山鄂尔多斯—辉南褶皱带伊洛蒙古期构造体系中的牛背葫芦—孟津构造带,是一个弧后盆地-拐弯山构造背景下的大型热液型金银矿床。
在这个构造背景下,矿区呈现出中小规模的岩体变形,具有岩浆热水分离作用。
3.矿化特征矿田中的金、银矿石主要分布在花岗质脉和石英脉中。
金和银是由热液作用初始成矿元素,在流体带到达顶部出现渗流、降温及沉淀作用后沉积下来,形成含矿流体床状矿体。
矿石中含有大量石英、二氧化硅等,是一种典型的热液成因的纯矿物。
二、找矿远景分析桐柏围山城金银矿田是一个潜力巨大的金银矿区,其找矿前景非常广阔。
在该矿田周边区域也发现了一系列类似成矿地质条件的地区。
在寻找类似的金银矿床时,需从构造、岩性、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由于桐柏围山城金银矿田的含矿体性质多变,未来的找矿活动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探测,如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学勘探等手段。
三、结论桐柏围山城金银矿田是一个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的大型热液型金银矿床。
金银矿物主要寄生在花岗质脉和石英脉中。
未来如欲在该矿田中寻找更多富矿化点,需要加强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等多个方面的探测研究,同时加强与周边矿区的比较分析,以期更好地指导后续工作的开展。
湖北嘉鱼县蛇屋山金矿矿体赋存规律及找矿方向尹近;李泉;周国恩;胡国庆【摘要】蛇屋山金矿是湖北省嘉鱼县发现的一处大型矿产,该矿经过20余年的开采利用,已步入危机矿山行列.为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亟需寻找接替资源,进一步扩大矿山资源储量.结合矿区地质勘探成果,首先分析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区地质特征;然后讨论了氧化金矿体、原生金矿体的赋存规律及矿床成因;最后围绕有利构造、岩性、蚀变三要素,指出了3处找矿有利地段,即矿区西部NE向断裂与EW向断裂的交汇部位、F3断裂上部产状较缓部位以及志留系泥质粉砂岩与赋存其下的C-P 碳酸盐岩地层的断层接触部位.上述分析对于区内进一步开展金矿找矿工作、扩大资源储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期刊名称】《现代矿业》【年(卷),期】2016(000)012【总页数】4页(P72-74,79)【关键词】金矿;成矿地质背景;地质特征;矿体赋存规律;找矿方向【作者】尹近;李泉;周国恩;胡国庆【作者单位】湖北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湖北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湖北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湖北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正文语种】中文蛇屋山金矿是我国第一座被探明的赋存于红土之中的大型金矿,具有品位低、规模大、易勘探、易采、易选等特点[1]。
1988年湖北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经化探异常查证发现了蛇屋山金矿,经1989—1991年钻探验证及矿区普查,初步查明该矿床为大型规模。
该金矿于1994年进入开采利用阶段,年产量基本保持在吨/年(金金属量)规模,至2013年底共生产金金属量约20 t,目前,该矿山已步入危机矿山行列。
本研究结合矿区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成果以及已有的相关地质勘探资料,对区内金矿地质特征、矿体赋存规律以及找矿方向进行详细探讨,为在该矿区深部继续寻找新的资源、扩大资源储量提供参考。
蛇屋山金矿地处扬子准地台北缘的褶冲带,西邻江汉断裂,隶属鄂东南滑脱拆离构造体系。
区域内地层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分区,区内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出露地层主要有下志留系粉砂岩、页岩,中志留系石英细砂岩、粉砂岩,上石炭系白云岩、灰岩,二叠系灰岩、硅质岩、碳质页岩、粉砂岩,三叠系泥质粉砂岩、微晶灰岩、微晶白云岩以及中侏罗系—上三叠系石英砂岩、页岩。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邓家沟钴金矿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及找矿标志李海君摘要:近年来,我国在地质矿业方面有了飞速发展,对矿区地质条件分析水平逐渐提升,对于进一步发展矿产资源具有重要帮助。
邓家沟钴金矿主要处在甘肃省西和县境内,位于西秦岭造山带东段区域,矿区规模较大,跨越了两个III级构造单元,分别为中秦岭陆缘盆地、泽库前陆盆地。
构造单元主要以合作-临潭-两当区域断裂作为边界,通过对矿区的调查可以大体确定其成矿在三叠纪晚期。
该钴金矿主要受控于北东东向邓家沟—石家河断裂带,整个断裂带呈现为北东东向展布,出露的长度和宽度分别达到4km、10m~15m。
出露的整体呈北西倾向,具有非常陡的倾角(达到近75°)。
通过实地调查可知,该矿区所发育的其他北东东次级断裂构造具有非常明显的蚀变特性,存在着大量的热液活动,顺着断裂构造的延伸方向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钴矿、金矿潜在性。
关键词:邓家沟钴金矿;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标志甘肃省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类型较多,2008年~2012年甘肃省地质调查院遵照区域整体规划,立项并实施了“甘肃成县—临潭地区铜钨金矿产远景调查”项目。
按照项目的具体规模,采取1:5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确定出了相关元素(包括Pb、Zn、Ag、Au、Sb)所存在的异常情况,这些异常情况主要集中在金陵山—青岗岭山口断裂之北的泥盆纪地层,符合地层的整体走向规律。
从元素构成情况来看,主要为Ag、Au、Cd、Hg、Pb、Zn的组合形式,这就表明了泥盆纪地层对于这些元素所具有的浓集控制作用。
但是此次调查并没有分析Co元素的异常情况,针对此,本次针对前述“甘肃省西和县金陵山—邓家沟一带钴金矿调查评价”项目增加了钴元素的测试,确定钴元素的异常情况。
同时,根据具体的物探、遥感所获得的相应信息实施找矿工作。
综合利用地质测量、地化剖面测量、槽探揭露等方式来缩小找矿区域,从而能够提升找矿的准确性。
2019.07 南方国土资源67≤≤≤科技园地[作者简介]杨海林(1989-),男,2012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大学,地质勘查专业,主要从事矿产勘查工作,助理工程师。
[基金项目]广西重要矿产与区域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研究(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19年部门前期项目);广西栗木—珊瑚矿集区找矿预测(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项目编号:DD2016005218)1 区域地质张屋矿区位于大瑶山隆起区东侧,区域地层为富含W、Mo、Cu、Pb、Zn、Ba、Au、Ag 等元素的寒武系、奥陶系碎屑岩系。
构造以近EW 向褶皱构造和NE、NNE、NW 向断裂构造为主,与区域矿床形成较密切的断裂主要为博白—梧州深大断裂、栗木—马江大断裂及其伴生的次级断裂。
区域花岗岩主要为平暨—夏郢一带的燕山期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总体NNE 分布,与区域大断裂方向吻合。
2 矿区地质矿区出露寒武系小内冲组第二段(∈x 2)、黄洞口组第一段(∈h 1)和第二段(∈h 2)地层,为复理式建造。
∈x 2出露于矿区南东侧,岩性以轻变质泥岩、含炭泥岩、含砂砾岩屑泥岩、岩屑砂岩夹含泥砾砂岩为主;∈h 1出露于矿区中部,出露面积大,底部为块状含砾不等粒杂砂岩与∈x 2接触,细粒杂砂岩夹轻变质泥岩,含砾粗砂岩,地层厚度1 440m;∈h 2出露于矿区北西侧,底部为灰色薄层绢云母泥岩与∈h 1接触,岩性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绢云母泥岩夹含泥砾砂岩,局部含钙质,地层厚度1 372m。
小内冲组、黄洞口组地层富含Au、Ag 等元素,是矿区及区域上金矿的赋矿层位。
矿区褶皱总体呈NW 倾向的单斜状构造,沿走向、倾向局部形成方向各异的挠曲、小褶曲,褶皱构造总体不发育。
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为博白—梧州深大断裂所伴生的次级断裂。
目前已发现构造破碎带大小共计26条,中西部断裂以NW 向为主,东部断裂以NE 向为主。
破碎带主要表现为张性、压扭性断裂,破碎带内充填物为石英团块、强硅化长石石英砂岩、碎裂泥质粉砂岩,少量泥页岩,重结晶、硅化强烈地段含方铅矿、黄铁矿等硫化物。
第34卷第4期2020年12月资源环境与工程Resources Environment&EngineeringVol.34,No.4Dec.,2020湖北省蛇屋山金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成矿机制探讨孙祥民1,丁厚炳S徐荣科2,陈婕1(1.湖北省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湖北襄阳441002;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湖北省蛇屋山金矿自发现以来,矿床成因争议不断,直接影响着本区勘查方法和找矿工作的导向。
通过对矿区的深入调查及对前人资料的重新认识,从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地质条件、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金矿化特征等方面入手,对矿床的控矿因素及成矿机制进行探讨,进一步总结成矿地质规律。
研究认为印支期一燕山早期近东西向断裂与燕山晚期叠加的一系列北东向断裂共同形成本区独特的构造断块(片)格局,区内金矿化与多期次构造有关,多期次构造复合部位及附近容矿构造为有利的成矿地段;中更新世的表生风化作用对已形成的原生金矿体进行了改造。
蛇屋山金矿为中低温热液成矿的卡林型金矿。
关键词:原生金矿;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及成矿机制;蛇屋山中图分类号:P618.51文献标识码:ADOI:10.16536/ki.issn.1671-1211.2020.04.004湖北省蛇屋山大型金矿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自发现及评价以来,矿床成因存在“红土型”与“卡林型”之争,这直接影响了本区勘查方法和找矿工作的导向。
在近二十年的浅表风化矿开采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开采面展现的地质现象已无法用原有观点予以充分解释。
本研究通过对矿区的成矿地质背景进行深入的调查及对前人资料的重新认识,从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地质条件、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金矿矿化特征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总结矿床地质特征,对本矿床的控矿因素及成矿机制进行探讨,藉此重新评价该区找矿前景,为下一步的勘查工作部署、明确找矿方向提供依据。
1区域地质背景蛇屋山矿区处于扬子陆块区(n)—下扬子陆块(叠加盆地)(nj—鄂东南褶冲带(n_1)—大冶台地裂谷带(n_1_2)之鄂东南滑脱折离构造体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