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疾病常用临床检验
- 格式:pdf
- 大小:735.12 KB
- 文档页数:27
临床医学检验学主治医师:肝胆疾病的实验室检查一1、单选患者男性,23岁。
半年多来腹胀、乏力、食欲减退,查体:巩膜无黄染,无肝掌、蜘蛛痣,腹平软,肝右肋下5cm,脾侧位可扪及。
实验室检查:ALT100U(江南博哥)/L,ALB38g/L,球蛋白35g/L,胆红素正常,凝血酶原活动度为76%。
本病例诊断是().A.急性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B.慢性轻度病毒性肝炎C.慢性中度病毒性肝炎D.慢性重度病毒性肝炎E.慢性病毒性肝炎伴肝硬化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患者起病半年,体检肝大,ALT升高但是小于正常参考值的3倍,凝血酶原活动度(76%)大于70%,属于轻度慢性肝炎。
2、单选血循环中胆红素主要以哪种形式存在().A.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B.胆红素-白蛋白C.胆红素-Y蛋白D.胆红素-阴离子E.滑面内质网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在血循环中胆红素主要以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和运输。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转化在滑面内质网上进行,在胆红素-尿嘧啶核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下,胆红素被转化为单、双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形成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至肠管后,在回肠末端至结肠部位,在肠道菌的作用下大部分被水解而脱下葡萄糖醛酸,还原成尿胆原。
3、单选体内生物转化作用最强的器官是().A.心脏B.肝脏C.肾脏D.胰腺E.胃肠道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体内物质不断代谢,产生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及代谢终末产物并有外界进入的异物。
这些内生及外来物质主要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
4、单选"酶-胆分离"现象常见于().A.急性心肌梗死B.恶性贫血C.急性重症肝炎D.新生儿溶血E.胆结石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急性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的肝细胞坏死,血转氨酶逐渐下降而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称为"酶-胆分离"现象。
5、单选生物转化过程最重要的方式是().A.使生物活性物灭活B.使药物失活C.使某些药物药性更强或毒性增加D.使毒物毒性降低E.使非营养物质极性增加,利于排泄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生物转化过程最重要的方式是使非营养物质极性增加,利于排泄.6、单选所谓直接胆红素是指().A.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B.与葡萄糖酸结合的胆红素C.与重氮试剂直接反应的胆红素D.用加速剂催化后发生重氮反应的胆红素E.与肝细胞内Y或Z蛋白结合的胆红素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与重氮试剂直接反应的胆红素称为直接胆红素。
第二章肝脏疾病的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一、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一)肝脏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1、筛选无症状肝病,判断有无肝损害2、辅助诊断各种类型肝病,评估肝病严重程度3、监测肝病进展,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4、嗜肝病毒标志物、肝病自身抗体检查以判断病因(二)影响实验室因素1、在留取标本的过程中,受样本采集、贮运方法及是否溶血的影响2、在不同人种、个体之间存在性别、年龄、营养状况等多种影响因素(三)肝脏生化检查指标意义分述1 血清氨基转移酶:血清氨基转移酶主要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ALT广泛存在于组织细胞内,以肝细胞含量最多,其次为心肌,脑和肾组织。
组织中ALT位于细胞质,其肝内浓度较血清高3000倍,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
AST主要分布于心肌,其次为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其中线粒体型AST活性占肝脏AST总活性80%左右。
心肌梗塞和慢性酒精性病等情况下AST升高以线粒体型为主,血清中AST/ALT比值升高。
正常人群血清ALT和AST浓度范围5~60 U/L,国际上将ALT检测上限(ULN)定为男性40 U/L,女性35 U/L;AST ULN为男性40U/L,女性34 U/L。
但有调查结果发现,约5%~10%的慢性乙型肝炎(CHB),15%慢性丙型肝炎(CHC)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的血清氨基转移酶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因此认为目前的血清氨基转移酶ULN可能定义过高,已有专业学会提出降低ULN水平。
2008年美国专家委员会将ALT ULN定义为男性30 IU/L,女性19 IU/L;2009年欧洲肝病学会(EASL)将ALT ULN定义为男性31 IU/L,女性19 IU/L;2008年亚太专家共识建议ALT ULN不分性别,均定义为40 IU/L。
临床上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是指高于某临床实验室推荐的基线ULN水平,就专科而言,在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时可以参考上述ULN指标。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观察【摘要】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血常规及生化检验在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血常规检验项目如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进行临床观察,可以更早发现疾病并采取及时治疗措施。
生化检验项目也能帮助医生了解患者肝功能和病毒活性的情况,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结论表明,通过血常规及生化检验可以提高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及时干预可以降低疾病的进展和风险,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血常规检验、生化检验、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早期发现、诊断、治疗、风险降低。
1. 引言1.1 介绍病毒性肝炎及其危害病毒性肝炎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具有全球性流行特点的疾病。
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其他少见类型。
这些病毒感染后可导致肝脏炎症,严重时可引起肝损伤和肝功能衰竭。
病毒性肝炎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病毒性肝炎在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发热、乏力、黄疸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类型,严重者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等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毒性肝炎至关重要。
而血常规及生化检验作为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情发展情况,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病情的风险。
血常规及生化检验在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监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保障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2 血常规及生化检验在病毒性肝炎中的重要性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等不同类型。
这些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都会对患者的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肝功能衰竭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在临床上,对于病毒性肝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而血常规及生化检验作为常规的检测手段之一,在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肝功能生化检查项目肝功能生化检查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用于评估肝脏功能和诊断肝脏疾病。
这些检查项目可以通过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可以提供有关肝脏健康的关键信息。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肝功能生化检查项目。
1. 谷丙转氨酶(AST/SGOT)和谷草转氨酶(ALT/SGPT):这两个酶是肝脏细胞中广泛存在的酶。
它们在肝脏损伤时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可以用于评估肝脏的健康状况和检测肝脏疾病。
2. 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胆红素是由肝脏分解红细胞产生的一种物质。
高水平的胆红素可能表明肝脏功能异常,如肝炎或胆道梗阻。
3. 白蛋白和球蛋白: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一种重要蛋白质,负责维持血浆的渗透压和运输多种物质。
球蛋白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类蛋白质,参与抵御感染和炎症反应。
检测这两个蛋白质的水平可以提供有关肝脏合成功能和免疫功能的信息。
4. 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这两个酶通常用于评估胆道系统的健康。
高水平的ALP和GGT可能表明胆道梗阻或胆道疾病。
5. 尿胆原: 尿胆原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前体物质,检测尿中胆原的水平可以用于评估胆道系统的健康。
6. 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这两个指标评估了血液的凝血功能。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表明肝脏合成功能不全,例如肝硬化。
7. 血清脂肪、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肝脏参与脂类代谢,因此这些指标的水平可以提供有关肝脏的脂类代谢功能的信息。
肝功能生化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临床检查,可以评估肝脏的健康状况,帮助诊断和监测肝脏疾病。
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指标只是对肝脏功能和疾病进行初步评估,不能用来做出最终的诊断。
如果结果异常,医生可能会进一步进行其他检查来确认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另外,个人在进行检查前需要遵循相关准备要求,例如空腹等。
最后,如果你有任何关于肝功能生化检查的疑问或担忧,建议及时咨询医生。
常用肝脏生化实验指标解读肝脏生化实验是评估肝脏功能及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通过测定血液中的生化指标来评估肝脏的代谢、分解与排泄能力,并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肝脏病变情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肝脏生化实验指标及其解读。
1.谷丙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是一种存在于肝脏细胞中的酶,当肝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入血液中。
正常情况下,ALT在血液中的含量较低,因此高水平的ALT常常被视为肝脏损伤的指标,例如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疾病。
2.谷草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也是存在于肝细胞中的酶,它通常与ALT一起测量。
高水平的AST可能是由于肝脏病变引起的,但也可能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如心肌梗死或肌肉损伤等。
3.白蛋白白蛋白是肝细胞合成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它在血液中的含量反映了肝脏的合成功能。
低水平的白蛋白常常与肝病相关,如肝硬化或肝功能不全。
4.总胆红素总胆红素是一种由肝脏代谢废物产生的黄色物质。
血液中高水平的总胆红素可以指示肝脏疾病,如胆管堵塞或肝细胞受损引起的黄疸。
5.碱性磷酸酶(ALP)碱性磷酸酶是一种存在于肝细胞和骨骼组织中的酶。
高水平的ALP可能与肝胆系统疾病相关,如胆管炎、肝胆结石等。
6.甘油三酯(TG)甘油三酯是一种体内常见的脂肪,肝脏是其合成和代谢的重要器官。
高水平的甘油三酯可能与肝脏脂肪堆积或肝脂肪变性有关。
7.总胆固醇(TC)总胆固醇是一种重要的脂质成分,在肝脏中合成和代谢。
高水平的总胆固醇可能与肝脏功能异常、代谢紊乱或脂质代谢紊乱有关。
8.谷氨酰转肽酶(GGT)谷氨酰转肽酶是一种存在于肝脏中的酶。
高水平的GGT可能与酒精滥用、肝毒性药物使用或肝脏病变有关。
9.尿素氮(BUN)尿素氮是血液中氨基酸代谢的产物。
肝脏是尿素的主要合成器官,因此低水平的尿素氮可能与肝脏功能异常有关。
10.肝功能测试(LFT)肝功能测试是通过对多个指标的综合评估来判断肝脏功能的测试。
它包括前面提到的ALT、AST、白蛋白、总胆红素、ALP等指标,旨在提供全面的肝脏健康状况。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肝硬化的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红蛋白(血色素)、血小板、白细胞数降低。
(2)肝功能实验代偿期轻度异常,失代偿期血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A/G倒置。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下降。
转氨酶、胆红素升高。
总胆固醇及胆固醇脂下降,血氨可升高。
氨基酸代谢紊乱,支/芳比例失调。
尿素氮、肌酐升高。
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
(3)病原学检查HBV-M或HCV-M或HDV-M阳性。
(4)免疫学检查①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可升高。
②自身抗体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抗平滑肌抗体、抗肝脂蛋白膜抗体可阳性。
③其他免疫学检查补体减少、玫瑰花结形成率及淋转率下降、CD8(Ts)细胞减少,功能下降。
(5)纤维化检查PⅢP值上升,脯氨酰羟化酶(PHO)上升,单胺氧化酶(MAO)上升,血清板层素(LM)上升。
(6)腹腔积液检查新近出现腹腔积液者、原有腹腔积液迅速增加原因未明者应做腹腔穿刺,抽腹腔积液做常规检查、腺苷脱氨酶(ADA)测定、细菌培养及细胞学检查。
为提高培养阳性率,腹腔积液培养取样操作应在床边进行,使用血培养瓶,分别做需氧和厌氧菌培养。
第一节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测项目为发现肝脏损伤及了解、评估肝脏各种功能状态而设计的众多实验室检测方法,广义上可统称为肝功能试验(1iver function test,LFTs)。
肝癌标志物、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及基因检测因不属基本肝功能范畴,在其他相关章节中讲述。
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测除γ球蛋白以外的大部分血浆蛋白,如清蛋白、糖蛋白、脂蛋白、多种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纤溶因子及各种转运蛋白等均在肝脏合成,当肝细胞受损严重时这些血浆蛋白质合成减少,尤其是清蛋白减少,导致低清蛋白血症。
临床上可出现水肿,甚至出现腹水与胸水。
γ球蛋白为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产生。
当肝脏受损,尤其是慢性炎症时,刺激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γ球蛋白生成增加。
当患严重肝病时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临床上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倾向。
体内氨基酸及核酸代谢产生的氨在肝脏内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经肾脏排出体外,从而维持血氨正常水平,当肝细胞严重损害时,尿素合成减少,血氨升高,临床上表现为肝性脑病。
由于肝脏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通过检测血浆蛋白含量及蛋白组分的相对含量(蛋白电泳)、凝血因子含量及血氨浓度,可了解肝细胞有无慢性损伤及其损害的严重程度。
(一)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90%以上的血清总蛋白(serum total protein,STP)和全部的血清清蛋白(albumin,A)是由肝脏合成,因此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含量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
清蛋白是正常人体血清中的主要蛋白质组分,肝脏每天大约合成120 mg/kg,半衰期19~21天,分子量为66 000,属于非急性时相蛋白,在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体内代谢物质转运及营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总蛋白含量减去清蛋白含量,即为球蛋白(globulin,G)含量。
球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混合物,其中包括含量较多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多种糖蛋白、金属结合蛋白、多种脂蛋白及酶类。
肝功能常见检查项目及意义肝功能化验(详细解读肝功能化验单)2008年09月13日星期六02:25 P.M.临床上检查肝功能的目的在于探测肝脏有无疾病、肝脏损害程度以及查明肝病原因、判断预后和鉴别发生黄疸的病因等。
目前,能够在临床上开展的肝功能试验种类繁多,不下几十种,但是每一种试验只能探查肝脏的某一方面的某一种功能,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一种试验能反映肝脏的全部功能。
因此,为了获得比较客观的结论,应当选择多种试验组合,必要时要多次复查。
同时在对肝功能试验的结果进行评价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全面考虑,避免片面性及主观性。
由于每家医院的实验室条件、操作人员、检测方法的不同,因此不同医院提供的肝功能检验正常值参考范围一般也不相同。
在这里我们不再罗列每个项目的正常值参考范围,只就每个项目的中文名称、英文代码及有何主要临床意义作一介绍。
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项目以血清酶检测常用,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俗称谷丙转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俗称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或GGT)等。
在各种酶试验中,ALT和AST能敏感地反映肝细胞损伤与否及损伤程度。
各种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或酒精引起急性肝细胞损伤时,血清ALT最敏感,在临床症状如黄疸出现之前ALT就急剧升高,同时AST 也升高,但是AST升高程度不如ALT。
而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ST升高程度超过ALT,因此AST主要反映的是肝脏损伤程度。
在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血中ALT逐渐下降,而此时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即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这常常是肝坏死的前兆。
在急性肝炎恢复期,如果出现ALT正常而γ-GT持续升高,常常提示肝炎慢性化。
患慢性肝炎时如果γ-GT持续超过正常参考值,提示慢性肝炎处于活动期。
反映肝脏分泌和排泄功能的项目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等的测定。
当患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或酒精引起的中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恶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及新生儿黄疸、内出血等时,都可以出现总胆红素升高。
检验科肝功能检测的方法
检验科肝功能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生化学检查:主要通过早晨空腹抽血化验,检查肝脏功能各项指标是否正常,从而判断肝脏合成功能、代谢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炎症或损伤等。
2. 病毒学检查:通过抽血进行相应病毒学指标检查,明确肝脏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3. 凝血功能:通过抽血检测各项指标,判断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4. 白蛋白水平:可通过抽血检测白蛋白水平是否正常,判断机体营养状态及肝硬化程度。
5. B超检查:主要是针对肝脏的弹性检查,通过低频超声震动检测肝脏的硬度,判断肝脏是否出现纤维化、硬化等,同时可对肝硬化分级,还可检测肝脏疾病对肝的损害程度。
6. 肝脏脂肪衰减指数:可在肝脏硬度检测时进行,是判断脂肪肝轻重的一个参考指标,需注意要结合症状以及肝功能化验结果来综合判断。
7.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核磁等检查,判断有无腹腔积液,如肝脏的弹性成像可判断有无肝脏纤维化情况。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咨询专业医生。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观察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具有传染性和多种病程。
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检查指标是血常规和生化检验。
本文就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观察进行探讨。
一、血常规1.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主要用于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通常在病毒性肝炎急性期呈现白细胞减少表现,常见的值为3-4×10^9/L。
而在恢复期则出现白细胞升高,通常在6-8×10^9/L 之间。
但是,白细胞计数的升高也可能是因为病毒感染导致的骨髓增生而导致的,因此需要其他指标的联合检查,以确定诊断。
红细胞计数可用于评估贫血情况。
在病毒性肝炎急性期,由于肝脏功能的减退,体内大量蛋白质分解产生大量氨基酸,使肝脏合成红细胞所必需的铁、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缺乏,从而导致贫血症状。
因此,红细胞计数常常呈现降低的表现。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反映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病毒性肝炎急性期,肝细胞损伤,肝脏合成减少,肝素样生长因子的缺乏等原因导致了血小板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血小板的计数通常呈现降低的表现。
常见的血小板计数为80-120×10^9/L,若低于80×10^9/L则需要关注是否出现内出血的情况。
二、生化检验1.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是肝脏的特异性酶,其测定值可以反映肝细胞的损伤程度。
在病毒性肝炎急性期,肝细胞受到病毒的破坏,称为“肝炎活动期”这时ALT和AST都会升高,阶段最高。
恢复期开始的几周,肝细胞开始恢复正常功能,ALT 和AST测定值则会逐渐降低。
2.总胆红素总胆红素通常被用作病毒性肝炎诊断的指标之一。
在肝细胞受损时,由于被破坏细胞无法转化胆汁,导致体内相应物质增多,引起黄疸的情况。
因此,黄疸的程度和总胆红素的高低呈正比例。
通常情况下,总胆红素测定值在15-20mg/L之间。
3.血清蛋白在肝脏细胞功能减退造成的失落及血浆容量减少的情况下,肝脏合成的多种血浆蛋白也会相应下降。
常用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的临床意义及评价共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脏生化试验俗称肝功能试验,是判断有无肝损害、评估肝病严重程度、追踪肝病进展以及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临床检验指标。
常用肝脏生化试验主要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胆红素(Bil)、白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时间(PT)等项目。
为帮助临床医生合理应用和正确解释常规肝脏生化试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消化病学分会组织有关临床及检验专家,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认真讨论,形成了《常用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的临床意义及评价共识》。
一、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影响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结果的因素诸多。
在留取标本的过程中,受血液采集、贮藏方法及是否溶血的影响;在检测过程中,存在不同批次试剂和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差异;在不同个体存在性别、年龄及人体质量指数等因素的差异;在同一个体存在检测时间及是否进行剧烈运动等生理或病理学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仅有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结果轻度异常者,通常不能仅凭1次检测结果就作出诊断或急于进一步作各种检查。
临床医师应全面采集患者的相关临床信息,并与实验室技师充分沟通,以作出恰当的评价。
为保证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对检验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应制定各种管理性、技术性规范和标准操作程序,建立完善的肝脏生物化学试验质量检验保证体系,确保实验室和相关临床科室之间、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无缝衔接,从而控制可能出现的各种误差甚至差错。
临床科室应认真填写检验申请单,嘱咐患者按要求做好准备,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采集、运送和储存标本。
检验科应定期进行系统校正(包括仪器、试剂及分析方法等)、质量控制,建立合适的参考区间,对检测结果进行仔细审核后及时发送报告。
在实际工作中,建议特别注意以下问题:1.肝脏生物化学试验检测标本宜在早晨空腹时采集,待测时间一般≤3 d。
肝硬化是一种肝脏疾病,其诊断通常需要结合多种检查结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检查标准:
1. 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指标。
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现白蛋白降低、胆红素升高以及转氨酶异常等情况。
2. 肝脏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 或磁共振成像(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质地以及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等异常情况。
3. 肝纤维化指标:如胶原纤维蛋白、透明质酸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肝脏纤维化的程度,但其准确性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4. 肝脏穿刺活检:这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
通过肝脏穿刺获取肝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肝脏的病变程度和类型。
5. 门静脉高压检查:包括门静脉压力测量、脾功能亢进评估等。
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6. 凝血功能检查:肝硬化患者常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等。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检查标准可能因个体差异、疾病进展以及临床情况而有所不同。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其他相关因素,综合考虑以上检查结果,做出肝硬化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