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儒家的哲学系统--《儒学的现代意义》代序
- 格式:doc
- 大小:27.32 KB
- 文档页数:23
关于儒家学说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杜维明称儒学为“哲学的人学”,源远流长的儒家学说从文化发展的的角度而言,主要是一种精神文化传统,是一种文化伦理精神。
它是具有人文主义特色的以人为伦理主体的文化精神,也代表了一种既入世又超越的人生态度。
可以说它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中国哲学的化身。
儒学的理论理系从其特有的伦理角度出发,观察宇宙,体验自身,奠定了儒家文化的主体,也创造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
那么我们联系到“儒家学说与现代社会”这个命题时,也就是考察儒学与现代社会的撞击、接轨与发展,考察其中儒学对现代社会的贡献以及在新的条件下对儒学的创造性转化。
从而发挥儒学的社会功能。
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盲目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
”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在思维上破除两种实用观点,即政治上的实用观点和经济上的实用观点。
前者表现为为了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在主观上任意褒贬儒家学说及其思想;后者则不看实质,只就表面去看儒家思想与现代经济发展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不仅肢解了儒家思想的整体,也存在主观杜撰之嫌。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儒学都应有它的位置。
一方面儒学需要参与到现代化的行列中,另一方面现代化的行列也需要儒学的参与。
而儒学与现代社会的相邂逅也曾经历了一个由冲突到协调的过程。
儒学的现代化是一种历史使命。
历史上儒学本身的不断发展与演变,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现代化。
突现儒家人文传统的现代新儒家的崛起,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传统文化之核可演化成社会变革的精神文化之果。
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必须二者是同时站立起来,藉此建立民族生命与文化生命合一的大生命。
那么由此我们关注在现代社会儒学形形色色遭遇,也就看到了儒学的命运和前途。
一儒家学说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其源流无疑是自孔子开始。
孔子继承殷国奴隶制时期的天命观和祖先崇拜,对源于巫术神化的“周礼”,结合氏族血缘的宋法观念作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完善,剔除了原始宗教的虚幻色彩,更多地保留了其中符合血缘、祖先崇拜的礼仪形式和内在含义,并将其广泛推及到日常伦理生活中,使之内在的宗教意识进一步世俗生活化,日常伦理化,从而创立了儒家文化。
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自古以来,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仁义道德为首要原则,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丰富多彩,其中的十三部经典著作更是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以下是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的具体介绍:一、《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阐述了学习与修身的重要性。
其含义更是被扩展为治国、产业、世界和自我等方面。
二、《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阐述了中庸的思想。
其含义是指在一切事物中,都应该坚持中庸的原则,保持适度与平和。
三、《论语》:是记录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和其门徒的言行录,内容以言简意赅且言语含蓄为特点。
其中包括了许多关于仁爱、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四、《孟子》:是由孟子所著,学术性较高,内容包括仁者为王、人性本善等诸多思想。
五、《礼记》:是经过多位儒家大师整理所成的,包括了周礼、仪礼、春秋礼等等,集中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规矩。
六、《易经》: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包括了八十一卦,其中包含了通诸事物的道理与;八卦象征着自然界的事物(如天地、山水等),取得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
七、《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又称《三百诗》,要求在音乐节目上配合表演,其诗歌形式注重押韵格律,并且以历史为背景。
八、《春秋》:是古代历史著作,按各年的政治事件、战争事故记载,其中涵盖了大量关于道德、家族、政治和法律等方面的思想。
九、《左传》:是春秋时期的历史书籍,采用记年方式,记载了齐、卫、楚、吴、越、晋、燕等列国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史学和史家言论创作的重要范本。
十、《尚书》:也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部,注重历史崇拜,对中华古代文化、政治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
十一、《周礼》:也是属于礼记的一部,是一份国家级的官方礼仪和制度的重要规定。
十二、《乐经》:又叫《乐府》,是最早的音乐文献之一,包括了乐歌、乐舞、乐曲等,是传统文化中最为丰富和重要的一部分。
对儒家经典现代意义的理解儒家经典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等,它们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对于塑造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从多个角度来解释儒家经典的现代意义。
1. 价值观传承,儒家经典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强调仁爱、忠诚、孝顺、礼仪等传统价值观念。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价值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2. 教育意义,儒家经典对于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提倡“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现代教育中,儒家经典的思想仍然具有启发意义,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 社会治理,儒家经典对于社会治理也有积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政治伦理和君臣关系,提倡仁政和德治。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经典的思想可以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借鉴,促进良好的政治道德和有效的社会治理。
4. 人际关系,儒家经典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处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思想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注重家庭、友情、师生关系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儒家经典的思想可以为人们提供处理问题的智慧和方法。
5. 文化传承,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经典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播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综上所述,儒家经典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对于价值观传承、教育、社会治理、人际关系和文化传承都有积极的影响。
研究和理解儒家经典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当代儒学研究儒学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儒学也不断地演进和发展,直到今天,儒学的研究仍然广泛进行。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当代儒学研究。
一、儒学的定义和概述儒学是指以“仁”、“义”、“礼”、“智”、“信”等为核心的一种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体系,并以“中庸”、“大同”、“天人合一”等道德理念为指导。
儒学起源于中国古代,被视为中国的国学。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儒学的核心是孔子思想,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儒学逐渐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格局,包括儒、道、墨、法等各种思想流派,因此当代儒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
二、当代儒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当代儒学研究包括许多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几个领域是:1.儒学经典研究儒学经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儒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当代儒学家对于《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学经典的研究非常深入,其中包括文本考证、意义探究、历史传承等多个方面。
此外,现代儒学家还在思考如何将儒学经典应用到当代社会中,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2.儒学人物研究儒学人物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儒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当代儒学家对于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等儒学名家的研究非常深入,通过对于这些人物的思想观点、生平事迹和思想传承等多个方面的探究,进一步加深了对于儒学思想的认识和了解。
3.儒学思想与现代化的关系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因此,许多儒学家也在思考,如何将儒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此外,儒家思想融入现代社会,对于许多当代社会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儒学思想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儒家思想不仅关注“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儒学思想在环保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外,儒学思想对于与自然环境有关的伦理道德和生态建设等方面也提供了重要指导。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
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一、和谐意识与和平发展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
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
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
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
“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
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
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
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
“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
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
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儒家的经世之学及其意义作者:陈寒鸣时间:2007-11-25 13:02:00儒家在中国已有近2600年的历史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学本身也发生很大的变化。
不仅历史上的儒家学者各以其自身立场阐发各自的儒学思想,而且儒学宏富的思想内涵及其历史演变亦使研究者对儒学的了解颇感困惑,从而引发了许多误解和争论。
其实,无论儒学经历过多少时代,我们对儒学的理解首先应该弄清儒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儒学的目的、儒生的终极关怀是什么?笔者认为,从此契入最应紧紧扣住经世精神及其意义来了解、体认作为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之核心的儒学。
一儒学本来就是一门经世之学,儒家之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经世精神。
所谓“经世”,即“经世致用”。
“经世”有时写作“经济”,即“经国济世”,意义相同。
“经世”是指称儒家极其关心社会、参与政治,以祈求达到天下治平的一种观念。
“经世”概念最早见之于《庄子·齐物论》,其言有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辨。
对于这里提到的“经世”一词的含义,学者说法不一,如章太炎认为应解作“纪年”(1);梁启超则以济世致用之义视之,他出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为诸生订立学约十条,其中第九条即为“经世”,并解释道:“庄生曰‘《春秋》经世,先王之志’。
凡学焉而不足为世用者,皆谓之俗学可也。
”(2)查“经世”一词,历史上也有用为“入世”的同义词,以与佛教“出世”观念相区别,如南宋陆九渊谓:“儒者虽至于无声无臭、无方无体,皆主于经世;释氏虽尽未来际普度之,皆主于出世。
”(3)故近世学者有认为庄子之言是“由道家出世的观点,反衬出儒家的入世精神。
”(4)庄子“经世”的真实含义究竟是什么?姑且可以置之不论,但经世观念确实代表着儒家入世和通过为政以达到致天下于太平、登万民于圣域的态度与抱负。
儒家的经世并不是因职责所需而体现的。
刘师培认为儒家的经世精神渊源有自:儒家出于司徒之官,亲民治事、化民成俗本为司徒应有天职,儒家由此转化而成学派。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9-14 08:07:00 ] 作者:程嘉宏编辑:studa090420论文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
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
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
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
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
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
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
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
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
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
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儒释道思想的现代意义儒学在我国历史上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进入现代社会,我们该怎样看待儒学?特别是在复兴中华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学能发挥哪些积极的作用?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是北京大学《儒藏》编撰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儒学研究,近年来多次到国外讲学。
在这里我们请他讲一讲儒学的现代价值,听一听儒学能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哪些有益的帮助。
一、儒学现代意义的两个重要原因“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儒学的现代意义”有两个:第一,我们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前夜,此时此刻,必须回顾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
雅斯贝尔斯(1883~1969)曾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
他认为,在公元前500 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等地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孔子,等等,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精神财富,而这些地域的不同文化,原来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最初并没有互相影响。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
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
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
”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把目光投向其文化的源头古希腊,使欧洲文明重新发出新的光辉,而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在印度佛教文化冲击之后,再次回到孔孟而把中国文化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第一章儒家思想的概述自先秦时期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礼、义、智、信”。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道德、品质修养,追求“中庸之道”,旨在建立一个和谐而有序的社会。
儒学传承至今已经有数千年,至今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大影响。
第二章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2.1 直接启发现代社会价值观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的公共道德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思想舍弃了对等的基础上的权力关系和个人利益,强调了齐头并进和共同进步的重要性。
从古代到现代,在儒家思想的引领下,中华民族极大地强调了家庭伦理、礼节、诚信和人际关系,并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与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推广,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信任,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
2.2 增强道德意识现代社会中,城市化和工业文化快速发展,一些人遵守市场规则,一些人以利益优先,忽视了道德行为。
儒家思想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重要的意义。
儒家思想可以对个人和社会进行道德指导,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提高社会公正、尊重、平等的意识。
这有助于保持道德底线,使人们在市场法则与道德规范之间保持平衡,构建公正、和谐的社会。
2.3 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儒家思想始终强调“君子之道是同天下之道”,即建立一个公共利益、以社会和谐为中心的社会治理体系。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非常重要,因其所强调的发展过程、社会治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儒家思想的精神,比如公正、诚信和利益平衡等,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治理思路和方向。
同时,儒家思想的理念还可以使社会治理效果更加有效,实现各个方面的合理平衡。
第三章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由于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影响和贡献,该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国际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变革等方面的影响来深入探讨。
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与价值重塑-高中作文800字标题: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与价值重塑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自古以来就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内涵丰富,涵盖了道德伦理、社会秩序、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但儒家文化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儒家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提倡以爱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这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往往能够反映出儒家文化的影响力。
比如,我们在处理家庭关系、同事关系时,常常会遵循儒家的孝悌之道,注重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
其次,儒家文化倡导的教育理念也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观念,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实践。
这些观念鼓励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儒家文化并非完美无缺。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扬弃和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
例如,我们应该摒弃那些过于保守和束缚人的思想,如“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而应该积极倡导男女平等,尊重女性的权利和地位。
同时,我们也应该赋予儒家文化新的内涵,使其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以便于与其他文化和思想进行交流和融合。
总的来说,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也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但是,我们也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儒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儒学思想源于中国,是一种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体系。
这种思想流传至今已经有近2500年的历史,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当今社会,儒学思想已经成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有现实意义。
本文将探讨儒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一、启迪人类价值观念儒学思想强调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在儒家眼中,一个人不仅要有自我内在的修养,还要有对他人的关爱和责任。
这种思想强调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主张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团结。
这种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每个人的背景、信仰和文化都不同。
为了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培养自己内心的善良和道德修养。
儒学思想告诉我们,在社会中要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必须注重自我完善和对他人的关心,才能真正拥有一颗和谐统一的心。
二、弘扬社会公德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注重道德伦常的重要了学说。
儒学思想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利益,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利益。
因此,儒家对社会公德心的重视是无可替代的。
在现代社会中,自私、利益至上、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层出不穷。
为了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我们需要弘扬儒学思想中的道德精神,增强社会公德心。
如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宣传文明礼仪等等。
这些都是儒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的具体体现。
三、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儒学思想不仅注重精神修养,还强调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儒家思想中,一个人需要经由自己的思考和发展,实现自我完善。
换言之,儒学思想主张强化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强调发展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而儒学思想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则为现代社会带来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鼓励人们学习儒学思想,通过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为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创造力和成果。
儒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儒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学也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但其核心价值始终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
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儒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一、儒学的历史渊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道德伦理思想体系。
孔子是儒学思想最早、最具代表性的发展者之一。
他强调“仁”的概念,认为“仁”是人类心灵中最高尚、最纯洁、最美好的品质。
同时,孔子还提出了“礼”、“义”、“智”等概念,并将这些道德准则应用于政治、教育等方面。
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到了唐宋时期,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社会上流行的主流思想。
明清时期,儒学更是成为了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
二、儒学的核心价值1. 仁爱之道“仁”是儒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在儒家看来,“仁”包含了对他人的关爱、同情、尊重和关注。
在现代社会中,“仁”可以被理解为“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2. 礼制之道“礼”是儒家思想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儒家看来,礼制是一种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方式,可以促进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
3. 孝道与家庭伦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是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同时,在儒家思想中也强调了家庭伦理、夫妻关系等方面。
4. 教育与人才培养儒家思想中的教育理念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儒家看来,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同时,儒家思想中也强调了“格物致知”、“诚信”等方面。
三、儒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1. 儒学对于社会和谐的促进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和谐是一个重要话题。
儒学思想中强调了“仁爱之道”、“礼制之道”等概念,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四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信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四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四部作品。
这些书籍记录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的言行和思想,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重要资料。
《四书》被誉为“四书五经”之一,对于理解和传承儒家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书》体裁多样,既包含了论述性的文章,也包含了对话形式的对话录。
它们一方面记录了古代圣贤的言论,如孔子、孟子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
这些作品以简洁、精练的文字表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四书》中的《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弟子之间的对话。
《论语》以其简洁明晰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传达了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道德伦理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大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篇章之一,是一本探讨教育和修身的书籍。
它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外合一,讲述了如何通过修身来达到安定社会和实现和谐的目标。
《中庸》是一部独立的著作,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该书强调了君子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并指出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中庸之道的引导下,人才能达到真正的完美和和谐。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
《孟子》强调仁义道德,讲述了如何通过修身来改善社会和实现个人的成长发展。
总的来说,《四书》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中的每一本书都对于我们认识古代中国的思想和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们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于现代人们的自身修养、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目标。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概述部分广义介绍了《四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信息,为读者提供了入门的背景知识。
儒学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及意义
传统儒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价值观和思想理论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首先,传统儒学的价值观指导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儒家主张“仁义”,即以仁慈善良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儒家的“礼仪”观念,则强调要做一个有礼貌的人,以尊重他人为基础,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此外,儒家的“节操”观念,强调要做一个有节操的人,以节制自己的行为为基础,构建一个有序的社会环境。
其次,传统儒学的思想理论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儒家的“道德”观念,强调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以道德准则为基础,构建一个具有道德规范的社会环境。
儒家的“智慧”观念,则强调要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以智慧为基础,构建一个智慧的社会环境。
此外,儒家的“修养”观念,强调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以修养为基础,构建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
总之,传统儒学的价值观和思想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使现代社会更加和谐、有序、公平正义、文明。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出现官方与民间儒学研究相呼应、相促进、相补充、相互动的大好形势,以发掘儒学现代价值、全球价值和未来价值为主旨的儒学现代化、当代化运动呈现出新文化破土前的勃勃生机,孔子热、儒学热、中华经典诵读热正在大陆兴起,儒商、儒将等字词频见报刊,四书五经等儒学典籍出现热销,仁义、礼信、孝悌等传统美德引起人们的怀念和追思,孔子和儒学研究机构、活动、刊物、书籍、文章、网站等如后春笋般出现,国家决定并快速在全球建设一百所孔子学院……我们认为儒学在新时期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使然,儒学能历千年而不绝,经百折而不灭,指导着中华文明以足够的韧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不断灿然,必有她超越时空的“合理内核”与不朽价值。
她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她能够并且能永远与时俱进。
在当代,儒学的巨大现实价值主要有如下方面:1.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从根本上讲,儒家思想认为,社会治乱的根本在于人心,因此,要从根本上达到社会的治理,就应当从人心的治理入手。
这一点是有其深刻的意义的。
很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都是由于人心缺乏治理而导致的。
这也是为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之后,统治者在百家中把以重视人心治理的儒家思想定为一尊的原因之一。
儒家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沿用了两千多年之久,为维持传统社会的安定和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儒家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商品交换是自山的.竞争是必然的.但这一切不是无序的.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应是有序经济。
说儒家的哲学系统--《儒学的现代意义》代序说儒家的哲学系统--《儒学的现代意义》代序刘国强(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及政策学系教授) 前言本书所收录的十一篇论文,是作者过去十多年陆续写成及发表的其中一些文章,虽然对自己所写的东西从来都不感到满意,总希望待有优悠的时间可以写得更有系统、更清晰和更严谨才结集出版。
奈何是个人性格的缺点(也是优点吧),总觉得值得参与的事太多,及总不断有人情难却的事,不觉间成为了时间的奴隶。
因此本书收录的论文,除了字辞上的修订更正外,都保留了原初发表时的样貌。
因此这部集子,可以代表作者个人学思的纪录。
各篇的内容都是围绕著一个中心主题──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而发,各篇所论具体虽不同,也可说有一种内在系统的关连,其中基本观念固大部份源自当代新儒家。
作者今日读来,各篇在阐述儒学的现代意义上,仍自信有确定不移的义理在。
关心笔者的朋友曾多次建议笔者把文章结集出版,自忖虽然离理想尚远,希望对後学仍可有所裨益之处。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对杨祖汉兄的居间连络、对作者催促,黄梅英学妹编辑的辛劳,衷心致谢,更承蔡仁厚老师赐序,谨衷心感谢。
为了更显出本书各篇之内在关连性,以下将扼要的略说作者所了解的儒家哲学系统,以为代序。
说儒家的哲学系统从哲学思想发展历史的角度看,儒学至今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即(一)先秦儒学,(二)宋明儒学,(三)当代新儒学。
当代新儒学尚在发展中。
以下所说的儒家哲学系统,主要是孔孟所奠基,融合宋明儒及当代新儒家,尤其是徐复观先生唐君毅先生牟宗三先生的一些阐释,藉此以论儒家的哲学,不失为一种有生命力的现代思潮。
孔子继承周初的人文主义传统说儒家为孔子所创始固然不错,但孔子所强调的是继往开来。
孔子尝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论语.述而》)。
孔子并非刻意要创教立宗,要当教主。
孔子是要继承周初以来「郁郁乎文」的人文主义传统。
上古人类,在大自然中挣扎求存,惊惧於自然的力量,同时也发现自然有一定的规律,遂信仰谟拜自然界事物背後具有超越的神秘力量或所谓神祗。
正如当代新儒家徐复观先生所说:原始宗教,常常由〔人〕对天灾人祸的恐怖情绪而来的原始性地对神秘力量的皈依。
(注一) 今日世界各大文化,皆始於神话宗教,实理有所必至。
(注二)中华文明,并不例外,也有其原始的神话与宗教。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於商代(约1700—1122B.C.),而殷商文化,仍处於宗教性甚浓的时代。
殷商人万事求卜,特别是「祀与戎」,固是特别重视祭祀与战事。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自河南商丘殷墟遗址发掘出土的大量甲骨文,即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说明商朝人的文化仍基本是宗教性的文明。
《礼记》〈表记〉篇有谓:「殷人尚鬼」、「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礼」。
周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
周公制礼作乐,「郁郁乎文」,中国文化,自周初开始,即由商之较原始之宗教性文化,转变为重人文精神之文化。
徐复观先生即指出,从文献中可见周初周民族及其统治者显示一种忧患意识,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跃动。
(注三)周民族在取代商民族的统治地位後,全不像一般民族战胜另一民族後的趾高气扬的心理,而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情。
因夏朝商朝之亡,而知「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注四),周人要得上天之继续降命,王者必须「疾敬德」。
此种忧患意识(注五),如徐复观先生云:「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上开始有了人地自觉的表现。
」(注六)道德概念价值概念如「敬」、「德」等在周初时才出现。
(注七)「礼」亦由纯粹祭祀的意义演变成为指祭祀中人的行为所表现的礼仪以及规范人生活行为的准则。
由此而人对自我的存在的重要性,与及对自己的行为可决定或影响自身的命运,加强了自觉,这是一种凸显了人的主体性与人自身的价值的一种人文精神之跃动。
周初的至高主宰──天,既是根据人的德行而降命或赏罚,则周初之天,已由商代的「帝」或「上帝」或「宗族神」的一种盲目和神秘的超越力量,变为合於道德而趋向理性化的主宰,周初的天已是道德的理性的天。
孔子自觉确立周初人文精神之传统孔子是实事求是的,他看到了商对夏之文化有所继承有所扬弃,周代对商代之文化亦有所继承有所扬弃。
此即《论语.为政》中记孔子所说的:「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孔子是要继往开来的,他了解周文粲备,郁郁乎文,而自己所在之春秋末世却已礼崩乐坏,所以他是要以恢复周礼为职志。
孔子是超越於民族血统与统治者的观点,而是从人的存在人的价值来肯定周礼之价值,就是周礼之「郁郁乎文哉」更能符合人存在的尊严与价值。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宗室贵族,周公本「兴灭国,继绝世」之原则,封商纣之子微子於宋,因此宋为商朝之後,孔子自己也就是商王室之後裔,孔子显然不从种族朝代的兴替观点,以求败周人而复兴商王朝,反而要求复周礼。
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五十岁左右,为鲁国中都宰,继而为大司寇,不过三年,使鲁国人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远来者若宾至如归,鲁国日渐强大,齐国因怕鲁国之强大,而赠送美女骏马与鲁国国君及权臣季桓子。
鲁君及季桓子到鲁齐边界接受美女与马匹,而乐不思蜀,数月不朝,孔子见在鲁事不可为,然後离开鲁周游列国十四年,以仁政说各诸侯。
如孔子恋栈权位,孔子实可以投鲁君与季桓子之所好,便依然可以位高权重,何必为了仁政,恢复周之礼乐,而四处奔走,恓恓遑遑,累累若丧家之狗。
可见孔子一心一意要推动他的人文政治理想。
孔子是继承了周初人文精神之传统,而更自觉地把这个传统确立下来。
周初的天虽然已是道德的理性的天,但仍然是超越於人外在於人,而高高在上的。
这样,一方面人之成德之内在基础(注八)尚未确立,而成德之意义及德福的合一之要求便全依赖於外在超越之天,但在现实上,人很快发现,德福并不完全一致,有德的人上天不一定降福或降命。
春秋末年出现了不少怨天的诗,也就是反映了有德而未得到天之降福,因而对超越的天的失望与怀疑。
对生命的意义与生命的充份理性化而言,单单依赖超越外在的天仍无法完全确立。
孔子通过对人具有仁性的自觉,提出「仁」的概念,使原本超越外在的道德的天内在化。
这样,人的行为的道德标准,可以求诸人的内在仁性,而不单是靠仰望外在的超越的天。
从文化发展及哲学理论的角度看,这一种把道德根源内在化的步骤十分重要,是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因为如果道德的根源与标准完全是外在的,则人能否实践道德,或实践道德的意义(meaningfulness),在原则上仍没有确定的保障,正如前面提到的,如果天不保障德福合一怎样办,人只能怨天不公平。
怨天并没有解决问题,因为不能使道德实践的意义得到确定。
如果人心人性里没有道德的基础,则人的主动性自主性便没有了,人文精神也不能真正确立。
所以孔子的仁教是进一步确立周初的人文精神,使道德的基础不单建立在外在的超越的天上,而且在人性中有了基础。
孔子因此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型态。
孟子性本善论是孔子仁教理论之必然发展孔子固然没有明确说人性本善。
孔子亟亟教人实践仁,以仁是内在於人性中而为人所本有,否则孔子不能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及「为仁由己」(参阅〈儒家人性本善论〉一文,本书页38)。
所以孔子已有天人合一之意涵了。
孟子是在理论上将以上所说孔子的思想推进一步,以一切人皆有孔子所说的「仁」之性,那怕只是仁之端倪或种子,已足以作为一切人实践善德之基础。
也只有这样肯定,孔子之仁教才不是只对少数有仁性之人而说,而可对一切人而说。
可见孟子之性本善论或四端说,是孔子思想的逻辑必然发展。
至此,人们还可以进一步问,如何证明人性本善?如何证明孟子所说人皆有善端是合乎事实,本书中〈儒家人性本善论〉一文,即尝试分疏解答这一问题。
时代的偏向与超越肯定的必需我们的结论是:人性本善是一种超越的肯定。
说是一种超越的肯定,固是指这不完全是由经验科学实证而来的肯定。
超越的肯定,学究的说,也就是形而上学的肯定。
说「天人合一」,说「上帝存在」,这些都是形而上学的肯定。
现代是科学的时代,科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当前资讯科技与生物遗传基因科技的突破性发展,肯定将带来人类生活的重大改变。
现代人的头脑说好,是科学的头脑;说坏,也因科学的头脑把人生存在与世界看得太狭小了。
现代人只重科学,只重经验实证的肯断,对价值的肯断,形而上的肯断皆不重视。
重科学重实证不是问题,而且需要;但问题在只重科学、只重经验实证,以至视一切超越的肯定为玄虚,一切价值判断为不客观不真实。
这其实是由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等哲学下来的时代偏向。
逻辑实证论者(Logical Positivists)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宣称形而上学的取消以及道德判断只有判断者的主观情绪意义。
而功用主义(Utilitarianism)与实用主义(Pragmatism)成为普遍人的价值取向。
(参看〈孔子重德重人之精神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转向提供基础〉,本书页175-176。
)然而,人的存在不完全是现实的,人生是由过去到现在而指向未来的。
西哲中海德格(Heidegger)即强调人存有的真实性相是人的时间性,是过去现在未来统一於人的存有中。
人生是在现实的限制中指向於未来的创造的。
所以人不单单是一个现实的存在、经验的存在。
人是如何的存有,是在他所开启的创造中,是在他的价值取向中,所以海德格也说:「人永远超越他自己,在每一时刻他的存在是向未来开展。
」(注九) 一方面人不单单是一现实的存在,另方面科学的观点只说明所谓「事实」(fact)而不足以说明价值与创造,只说明「是甚么」而不能说明「为甚么」。
经验主义(Empiricism)、实证主义(Positivism)、物理主义(Physicalism)、或科学主义(Scientism),都冀图否定形上学的意义,却不自觉地变成另一种形态的形上学(注十)——即以物质,物理或物理的语言所陈述的知识(或所谓「事实」),为最终真实,凡不能归约到物理语言的陈述即成为无意义或不真实(注十一)。
重经验,重实证,重科学,没有问题,若推向极至成为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科学主义或物理主义,即变成一套形上学,只是这种形上学认为没有超越经验或物理世界之存在或真实而已。
所以抱持科学主义物理主义的人,反对其他对超越存在有所肯定的形上学为玄虚时,只是反映了他们的反省并不够深刻,对自己的形上学立场没有自觉而已。
因此,在笔者看来,问题不在不能建立形上学系统,而是要看怎样的一套系统更能圆融地说明人们内外的一切经验,正如怀德海(N. Whitehead)所强调的,重要是「建构一套在逻辑上一致和必然的普遍概念系统以解释所有经验」(to frame a coherent, logical,necessary system of general ideas in terms of which every element of ourexperience can be interpreted.)(注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