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数学-第一章高效整合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6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章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目标预设
一、知识与能力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通过实例引入负数,从而指导学生会识别正负数及其表示法,能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观察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数学话题,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难点:负数的意义,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准备
带有负数的实例若干
★预习导学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
例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8年8月科学记数法能力提升1.为了响应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走进低碳生活”的号召,到目前为止,某市共有60 000户家庭建立了“低碳节能减排家庭档案”,则60 000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60×104B.6×105C.6×104D.0.6×106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870 000=m×10n,则m,n的值分别是()A.m=87,n=4B.m=8.7,n=4C.m=87,n=5D.m=8.7,n=5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123 000 000,正确的是()A.-1.23×106B.-123×106C.-1.23×108D.-0.123×1094.设有理数A用科学记数法记为A=a×109,则A的整数数位有位.5.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约为7.2×105平方米,即平方米.★6.某街道两侧统一铺设长为20 cm,宽为10 cm的长方形水泥砖,若铺设总面积为10.8万平方米,则大约需水泥砖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7.纳米技术已经开始用于生产生活之中,已知1米等于1 000 000 000纳米,请问216.3米等于多少纳米(结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8.比较大小:(1)9.523×1010与1.002×1011;(2)-8.76×109与-1.03×1010.9.一只草履虫每小时大约能够形成60个食物泡,每个食物泡中大约含有30个细菌,那么,一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够吞食多少个细菌?100只草履虫呢?(用科学记数法表示)10.小明说:“祖父一生共活了3.5×107h”,那么他祖父共活了多少年?有这种可能吗?11.据测算,我国每天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50 000 000元,若一年按365天计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我国一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创新应用★12.40 200 000÷2 000=20 100可改写为4.02×107÷(2×103)=2.01×104,照上面的改写方法,你发现(a×10m)÷(b×10n)的算法有什么规律吗?请用你发现的规律直接计算(7.392×109)÷(2.1×104)÷(2×102).参考答案能力提升1.C用科学记数法a×10n表示大于10的数时,1≤|a|<10,n为原数的整数位数减1,所以60000=6×104.2.D3.C4.105.720 0006.5.4×1067.解:216.3×1000000000=216300000000=2.163×1011(纳米).答:216.3米等于2.163×1011纳米.8.解:(1)9.523×1010<1.002×1011.(2)-8.76×109>-1.03×1010.9.解:30×60×24=43200=4.32×104(个),4.32×104×100=4.32×106(个).答:一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够吞食4.32×104个细菌,100只草履虫则可吞食4.32×106个细菌.10.解:因为一年≈365天=365×24h=8760h,3.5×107=35000000,35000000÷8760≈3995(年),所以他祖父共活了约3995年,这是不可能的.11.解:150000000×365=5.475×1010(元).答:我国一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5.475×1010元.创新应用12.解:规律:(a×10m)÷(b×10n)=×10m-n.(7.392×109)÷(2.1×104)÷(2×102)=(7.392÷2.1÷2)×109-4-2=1.76×103.。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大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整理和复习”.【设计思想】依据新课标,紧扣新教材,立足学生实际,把握时代脉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渗透新课程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让学生对大数的读写、比较、改写、求近似数等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整理、小组探索、归纳比较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对实际资料的分析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在合作探究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受人生的美好。
【教具学具准备】师生各准备写有0—9的数字卡片若干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大数的一些知识。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对这单元进行整理复习。
(板书:大数的认识整理复习.)二、归纳整理师:在本单元里,你学会了哪些大数的知识?先自己整理一下,再说给同学听一听。
(学生活动交流后,指名汇报,教师板书以下内容:大数的读法大数的写法大数的大小比较大数的改写大数的近似数)师:在复习这些知识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数位顺序表,哪位同学上来在黑板上把老师已经准备好的但不完整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学生补充,教师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知识内容,一方面为本节课复习具体知识细节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到课堂中来。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的能力。
三、基本练习1。
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师:大数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大数的资料给大家说一说。
(指名几个学生汇报,对有价值的资料给予肯定和表扬。
)课前我也搜集了一些有关大数的资料,咱们一起来看看。
(1)放映幻灯片,出示资料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
0级大地震,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
数学·必修5(人教A版)一、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2.能够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3.本章的两个主要数学结论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它们都是关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结论.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边角关系的定性知识,就是“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对应边及其所夹的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4.在此内容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直线和圆的方程等与本章知识联系密切的内容,对于余弦定理的证明,常用的方法是借助于三角的方法,需要对三角形进行讨论,方法不够简洁,用了向量的方法,发挥了向量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威力.5.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如果小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钝角;如果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锐角.从上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二、学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猜想等发现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学会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1.正弦定理可建立边角关系,角的正弦越大所对的边就越长.2.由正弦值得出角的大小时特别要注意是一个解还是两个解.一般地,解三角形时,只有当A为锐角且b sin A<a<b时,有两解;其他情况时则只有一解或无解.3.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4.把a=k sin A,b=k sin B代入已知等式可将边角关系全部转化为三角函数关系.5.余弦定理是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6.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是: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一个内角,求第三边.7.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用余弦定理时可能有两个解,注意用三边特点取舍.解决实际测量问题一般要充分理解题意,正确作出图形,从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然后解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8.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有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9.平面上两点的距离测量问题一般有如下几类情况:(1)A、B两点都在河的两岸,一点可到达,另一点不可到达.方法是可到达一侧再找一点进行测量.(2)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方法是在可到达一侧找两点进行测量.(3)A、B两点不可到达(如隔着一座山或建筑).方法是找一点可同时到达A、B两点进行测量.10.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高度问题时,要学会审题及根据题意画方位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11.测量高度的一般方法是选择能观察到测量物体的两点,分别测量仰角或俯角,同时测量出两个观测点的距离,再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进行计算.12.求三角形的面积的问题,先观察已知什么,尚缺什么,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求出需要的元素,就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13.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面积公式将已知条件转化为方程组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常见思路,将方程化为只含边的式子或只含角的三角函数式,然后化简并考察边或角的关系.14.许多试题既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解决,甚至可以两者兼用,当一个公式求解受阻时要及时考虑其他公式列式.15.本章问题的高考要求不高,学习时要立足基本问题,熟练掌握测量的一般技巧,正确使用定理列方程求解,无须过多延伸与拓广.题型1 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解三角形就是已知三角形中的三个独立元素(至少一条边)求出其他元素的过程,三角形中的元素有基本元素(边和角)和非基本元素(中线、高、角平分线、外接圆半径和内切圆半径),解三角形通常是指求未知的元素,有时也求三角形的面积.解斜三角形包括四种类型:(1)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和一边(一般先用内角和求角或用正弦定理求边);(2)已知两边及夹角(一般先用余弦定理求第三边);(3)已知三边(先用余弦定理求角);(4)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先用正弦定理求另一边的对角或先用余弦定理求第三边,注意讨论解的个数).在△ABC 中,c =4,b =7,BC 边上的中线AD 长为72,求a .解析:如图,设CD =DB =x ,在△ACD 中,cos C =72+x 2-⎝ ⎛⎭⎪⎫7222×7×x ,在△ACB 中,cos C =72+(2x )2-422×7×2x, 所以72+x 2-⎝ ⎛⎭⎪⎫7222×7×x =72+(2x )2-422×7×2x. 解得x =92. 所以a =2x =2×92=9.如图,四边形ABCD 中,B =C =120°,AB =4,BC =CD =2,则该四边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解析:由余弦定理得BD 2=22+22-2×2×2cos 120°=12,∴BD =2 3.∵BC =CD =2,C =120°,∴∠CBD =30°,∴∠ABD =90°,∴S 四边形ABCD =S △ABD +S △BCD=12×4×23sin 90°+12×2×2×sin 120°=5 3. 答案:5 3题型2 利用正、余弦定理判定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三角形形状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化边为角,如a =2R sin A ,a 2+b 2-c 2=2ab cos C 等,再利用三角变换得出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此时注意一些常见的三角等式所体现的内角关系,如sin A =sin B ⇔A =B ,sin(A -B )=0⇔A =B ,sin 2A =sin 2B ⇔A =B 或A +B =π2等;二是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化角为边,如sin A =a 2R ,cos A =b 2+c 2-a 22bc等,通过代数恒等变换,求出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在△ABC 中,若B =60°,2b =a +c ,试判断△ABC 的形状.解析:解法一:由正弦定理可得2sin B =sin A +sin C ,∵B =60°,∴A +C =120°,A =120°-C ,将其代入上式,得2sin 60°=sin(120°-C )+sin C ,展开整理,得32sin C +12cos C =1,∴sin(C +30°)=1,∴C +30°=90°.∴C =60°,故A =60°,∴△ABC 是正三角形.解法二:由余弦定理可得b 2=a 2+c 2-2ac cos B ,∵B =60°,b =a +c 2, ∴⎝ ⎛⎭⎪⎪⎫a +c 22=a 2+c 2-2ac cos 60°. ∴(a -c )2=0,∴a =c ,∴a =b =c ,∴△ABC 为正三角形.题型3 三角形解的个数的确定(1)利用正弦定理讨论:若已知a ,b ,A ,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得sin B =b sin A a .若sin B >1,则无解;若sin B =1,则有一解;若sin B <1,则可能有两解.(2)利用余弦定理讨论:已知a ,b ,A ,由余弦定理a 2=c 2+b 2-2cb cos A ,即c 2-(2b cos A )c +b 2-a 2=0.若方程无解或无正数解,则三角形无解;若方程有唯一正数解,则三角形有一解;若方程有两个不同正数解,则三角形有两解.在△ABC 中,若a =23,A =30°,则b 为何值时,三角形有一解,两解,无解?解析: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得: ①当b sin A <a <b 时,有两解,此时23<b <43;②当a ≥b 时或B 为90°(b 为斜边)时,有一解,此时b ≤23或b =43;③当a <b sin A 时无解,此时b >4 3.题型4 正、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图,为了解某海域海底构造,在海平面内一条直线上的A ,B ,C 三点进行测量,已知AB =50 m ,BC =120 m ,于A 处测得水深AD =80 m ,于B 处测得水深BE =200 m ,于C 处测得水深CF =110 m ,求∠DEF 的余弦值.解析:如下图,作DM ∥AC 交BE 于N ,交CF 于M ,高中数学-打印版精校版DF =MF 2+DM 2=302+1702=10298, DE =DN 2+EN 2=502+1202=130, EF =(BE -FC )2+BC 2=902+1202=150. 在△DEF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DEF =DE 2+EF 2-DF 22DE ×EF =1302+1502-102×2982×130×150=1665.。
第一章 有理数复习一、【课标要求】二、知识结构三、主要考点考点一:有理数的分类有理数概念有理数 相反数大小比较 绝对值 倒数 数轴运算加法减法 乘法 除法 乘方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近似数与有效数字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正整数正分数负整数负分数有理数含正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有理数的另一种分类1、填空①_____________统称整数。
_____________统称分数。
_____________统称有理数。
0既不是 ,也不是 。
②增加-20%,实际的意思是 。
甲比乙大-3表示的意思是 。
③月球表面的白天平均温度为126℃,记作+126℃,夜间平均温度零下150°C, 记作 ℃. 白天比夜间高 ℃想一想:零是整数吗?自然数一定是整数吗?自然数一定是正整数吗?整数一定是自然数吗?零是整数;自然数一定是整数;自然数不一定是正整数,因为零也是自然数;整数不一定是自然数,因为负整数不是自然数 2、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额大括号内:1,-0.1,-789,25,0,-20,-3.14,-590正整数集{ …} 负整数集{ …} 正分数集{ …}负分数集{ …} 正有理数集{ …} 负有理数集{ …} 自然数集{ …}有理数整数 分数正整数 负整数0 负分数正分数自然数含负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3、判断正误①不带“-”号的数都是正数 ( )②如果a是正数,那么-a一定是负数 ( )③不存在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数 ( )④0℃表示没有温度 ( )考点二:数轴1、填空①规定了,和的直线叫做数轴。
②比-3大的负整数是_______;已知m是整数且-4<m<3,则m为_______________。
③有理数中,最大的负整数是____,最小的正整数是____。
最大的非正数是__。
④与原点的距离为三个单位的点有____个,他们分别表示的有理数是________。
2、选择题①下列数轴画法正确的是( )②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所表示的数是()A整数B负数C非负数D非正数③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是()A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B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分数C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有理数D所有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考点三:相反数1、填空①-2的相反数是;它的倒数是;它的绝对值是。
课题:§1.1 集合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二、新课教学(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1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或a A)(举例)∈6.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二)集合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8年8月有理数加减法同步练习题1.某天上午的温度是5℃,中午又上升了3℃,下午由于冷空气南下,到夜间又下降了9℃,则这天夜间的温度是 ℃。
2.直接写出答案(1)(-2.8)+(+1.9)= ,(2)10.75(3)4--= , (3)0(12.19)--= ,(4)3(2)---= 3. 已知两个数556和283-,这两个数的相反数的和是 。
4. 将()()()6372-+--+-中的减法改成加法并写成省略加号的代数和的形式应是 。
5. 已知m 是6的相反数,n 比m 的相反数小2,则m n -等于 。
6.在-13与23之间插入三个数,使这5个数中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相等,则这三个数的和是 。
7. 小明写作业时不慎将墨水滴在数轴上,根据图中的数值,判定墨迹盖住部分的整数的和是 .二.选择:8.下列交换加数的位置的变形中,正确的是( )A 、14541445-+-=-+-B 、1311131134644436-+--=+-- C 、 12342143-+-=-+- D 、4.5 1.7 2.5 1.8 4.5 2.5 1.8 1.7--+=-+-9. 下列计算结果中等于3的是( )A. 74-++B. ()()74-++C. 74++-D. ()()74+--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个数之差一定小于被减数B. 减去一个负数,差一定大于被减数C. 减去一个正数,差一定大于被减数D. 0减去任何数,差都是负数11.校、家、书店依次坐落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上,学校在家的南边20米,书店在家北边100米,张明同学从家里出发,向北走了50米,接着又向北走了-70米,此时张明的位置在A. 在家B. 在学校C. 在书店D. 不在上述地方12、火车票上的车次号有两个意义,一是数字越小表示车速越快,1~98次为特快列车,101~198次为直快列车,301~398次为普快列车,401~498次为普客列车;二是单数与双数表示不同的行驶方向,其中单数表示从北京开出,双数表示开往北京,根据以上规定,杭州开往北京的某一直快列车的车次号可能是( )(A) 20 (B) 119 (C) 120 (D) 31913. 计算: ①-57+(+101) ②90-(-3)③-0.5-(-341)+2.75-(+721) ④712143269696⎛⎫⎛⎫⎛⎫⎛⎫----++- ⎪ ⎪ ⎪ ⎪⎝⎭⎝⎭⎝⎭⎝⎭⑤ ()34187.5213772⎛⎫⎛⎫⎛⎫-+-+-++ ⎪ ⎪ ⎪⎝⎭⎝⎭⎝⎭ ⑥ ()232321 1.75343⎛⎫⎛⎫⎛⎫------+ ⎪ ⎪ ⎪⎝⎭⎝⎭⎝⎭14. 某检修小组乘汽车沿公路检修线路,约定前进为正,后退为负,某天自O 地出发到收工时所走路线(单位:千米)为:+10、-3、+4、+2、-8、+13、-2、+12、+8、+5(1)问收工时距O 地多远?(2)若每千米耗油0.2升,从O 地出发到收工时共耗油多少升?15、某商场老板对今年上半年每月的利润作了如下记录:1、2、5、6月盈利分别是13万元、12万元、12.5万元、10万元,3、4月亏损分别是0.7万元和0.8万元。
第一章章末总结一、直观图和三视图的画法直观图和三视图是空间几何体的不同表现形式,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空间几何体的性质,由空间几何体可以画出它的三视图,同样由三视图可以想象出空间几何体的形状,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解决此类问题主要依据它们的概念和画法规则.例1一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尺寸如图中所示.(1)说出该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并画出直观图;(2)计算该几何体的体积与表面积.例2若一个底面为正三角形、侧棱与底面垂直的棱柱的三视图如下图所示,则这个棱柱的体积为()A.12 3 B.36 3 C.27 3 D.6二、共点、共线、共面问题1.关于多点共线问题往往需证明这些点在某两个平面的交线上.2.多线共点问题的证明往往让其他线都过某两条线的交点.3.多点共面问题的证明往往让其他点在某三点或四点确定的平面上.4.多线共面问题的证明往往让其他线在某两条直线确定的平面内.例3如图,四边形ABB′A′,BCC′B′,CAA′C′都是梯形.求证:三直线AA′,BB′,CC′相交于一点.三、平行问题1.空间平行关系的判定方法:(1)判定线线平行的方法.①利用线线平行的定义证共面而且无公共点(结合反证法);②利用平行公理;③利用线面平行性质定理;④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若a⊥α,b⊥α,则a∥b);⑤利用面面平行性质定理(若α∥β,α∩γ=a,β∩γ=b,则a∥b).(2)判断线面平行的方法:①线面平行的定义(无公共点);②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α,b⊂α,a∥b⇒a∥α);③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α∥β,a⊂α⇒a∥β);④面面平行的性质(α∥β,a⊄α,a⊄β,a∥α⇒a∥β).(3)面面平行的判定方法有:①平面平行的定义(无公共点);②判定定理(若a∥β,b∥β,a、b⊂α,且a∩b=A,则α∥β);③判定定理的推论(若a∥a′,b∥b′,a⊂α,b⊂α且a∩b=A,a′⊂β,b′⊂β,且a′∩b′=A′,则α∥β);④线面垂直性质定理(若a⊥α,a⊥β,则α∥β);⑤平面平行的性质(传递性:α∥β,β∥γ⇒α∥γ).2.平行关系的转化是:例4如图,S为矩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E、F分别是SD、BC上的点,且SE∶ED =BF∶FC.求证:EF∥平面SAB.例5如图所示,直四棱柱ABCD-A 1B1C1D1的底面是梯形,AB∥CD,AD⊥DC,CD=2,DD1=AB=1,P、Q分别是CC1、C1D1的中点.求证:AC∥平面BPQ.四、垂直问题1.空间垂直关系的判定方法:(1)判定线线垂直的方法有:①计算所成的角为90°(包括平面角和异面直线所成的角);②线面垂直的性质(若a⊥α,b⊂α,则a⊥b);③面面垂直的定义:两平面相交形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为90°.(2)判定线面垂直的方法有:①线面垂直定义(一般不易验证任意性);②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a⊥b,a⊥c,b⊂α,c⊂α,b∩c=M⇒a⊥α);③平行线垂直平面的传递性质(a∥b,b⊥α⇒a⊥α);④面面垂直的性质(α⊥β,α∩β=l,a⊂β,a⊥l⇒a⊥α);⑤面面平行的性质(a⊥α,α∥β⇒a⊥β);⑥面面垂直的性质(α∩β=l,α⊥γ,β⊥γ⇒l⊥γ).(3)面面垂直的判定方法有:①根据定义(作两平面构成二面角的平面角,计算其为90°);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a⊥β,a⊂α⇒α⊥β).2.垂直关系的转化是:例6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侧面PAD是正三角形,且与底面ABCD垂直,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菱形,∠BAD=60°,N是PB的中点,过A,D,N的平面交PC于M,E为AD的中点.求证:(1)EN∥平面PDC;(2)BC⊥平面PEB;(3)平面PBC⊥平面ADMN.第一章章末总结答案重点解读例1解(1)由三视图知该几何体是由一个圆柱与一个等底圆锥拼接而成的组合体,其直观图如图所示.(2)由三视图中的尺寸知,组合体下部是底面直径为8 cm,高为20 cm的圆柱,上部为底面直径为8 cm ,母线长为5 cm 的圆锥.易求得圆锥高h =52-42=3(cm ), ∴体积V =π·42·20+13π·42·3=336π(cm 3),表面积S =π·42+2π·4·20+π·4·5 =196π(cm 2).∴该几何体的体积为336πcm 3,表面积为196πcm 2. 例2 B例3 证明 梯形ABB ′A ′中,A ′B ′∥AB .∴AA ′,BB ′在同一平面A ′B 内. 设直线AA ′,BB ′相交于点P ,同理BB ′、CC ′同在平面BC ′内,CC ′、AA ′同在平面A ′C 内. ∵P ∈AA ′,AA ′⊂平面A ′C , ∴P ∈平面A ′C . 同理点P ∈平面BC ′.根据基本性质3,点P 在平面A ′C 与平面BC ′的交线上,而平面A ′C ∩平面BC ′=CC ′,故点P ∈直线CC ′,即三直线AA ′、BB ′、CC ′相交于一点.例4 证明 方法一 转化为证明面面平行. 过F 作FG ∥AB ,交AD 于G ,连接EG .∵FG ∥AB ,∴AG ∶GD =BF ∶FC , ∴AG ∶GD =SE ∶ED , 故EG ∥SA .又∵FG ∥AB ,AB ∩SA =A , ∴平面SAB ∥平面EFG . 又∵EF ⊂平面SAB , ∴EF ∥平面SAB .方法二 转化为证明线线平行.过E 作EG ∥AD 交SA 于G ,连接BG ,∵BF ∥AD ,∴BF ∥EG ,∴平面BFEG∩平面SAB=BG.∵SE∶ED=BF∶FC,∴SE∶SD=BF∶BC.又∵SE∶SD=EG∶AD.∴BF∶BC=EG∶AD,∵BC=AD.∴BF=EG,故四边形BFEG为平行四边形.∴EF∥BG,∴EF∥平面SAB.例5证明连接CD 1、AD1,∵P、Q分别是CC1、C1D1的中点,∴PQ∥CD1,且CD1⊄平面BPQ,∴CD1∥平面BPQ.又D1Q=AB=1,D1Q∥AB,∴四边形ABQD1是平行四边形,∴AD1∥BQ,且AD1⊄平面BPQ,∴AD1∥平面BPQ.又AD1∩CD1=D1,∴平面ACD1∥平面BPQ,∵AC⊂平面ACD1,∴AC∥平面BPQ.例6证明(1)因为AD∥BC,BC⊂平面PBC,AD⊄平面PBC,所以AD∥平面PBC,又平面ADMN∩平面PBC=MN,所以AD∥MN,所以MN∥BC.因为N为PB的中点,所以M为PC的中点,所以MN∥BC,且MN=12BC.又E为AD的中点,所以四边形DENM为平行四边形.所以EN∥DM.又EN⊄平面PDC,DM⊂平面PDC,所以EN∥平面PDC.(2)因为ABCD是边长为2的菱形,且∠BAD=60°,所以BE⊥AD.又因为PE⊥AD,PE∩BE=E,所以AD⊥平面PEB.因为AD∥BC,所以BC⊥平面PEB.(3)由(2)知AD⊥PB.又因为PA=AB且N为PB的中点,所以AN⊥PB,又AD∩AN=A,所以PB⊥平面ADMN.又PB⊂平面PBC,所以平面PBC⊥平面ADMN.。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8年8月第1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1)一、选择题1.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有理数相乘,积为( )A. 正数B.负数C.零D.负数或零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有理数和它相反数相乘,积大于零;B.两个负数相乘,积大于任一因数;C.两个负数相乘积为负;D.同号两数相乘,积的符号不变.二、填空题3. 计算:2.54-⨯=_______;______;)5(0=-⨯._________)5()4(=-⨯-4.如果a >0,b <0,那么a ·b________0.若a<0,b<0,则ab________0;若a>0,b >0,则ab_________0;5.绝对值小于20086.李明同学有5,+片,计算卡片上数字的乘积,其中最小的乘积是________.7.如图,是一个简单的数值运算程序当输入x 的值为-1时,则输出的数值为_________.三、解答题8.计算:(1)(-4)×(-41) (2)(-87)×(-78)(3) (-65)×(-156) (4) )135()26(+⨯-9.对于有理数b a ,,定义运算:,1++⨯=*b b a b a 求)2()3(+*-的值.第2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2)一、选择题1. 有理数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0<+b aB.0<-b aC.0<abD.a b >||2.三个数的积为正数,那么这三个数中负因数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0个或2个3.在算式14)391825()14(3914181425⨯++-=-⨯-⨯+⨯-中,这是逆用了( ) A .加法交换律 B .乘法交换律 C .乘法结合律 D .乘法分配律二、填空题4.(1)_____]6[)3(]6)3[(7⨯⨯-=⨯-⨯; (2).21______)8(]21)41[()8(⨯+⨯-=+-⨯- 5.在计算器上,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操作:上面操作程序中所按的第三个键和第四个键应是□□. 三、解答题6.计算:(1) 0.125×(-7)×8 (2)()()()81065-⨯-⨯⨯-(3) [8×(-9)]×(-181) (4) 12×(32+41)(5)-92322×(-69); (6)(211-83+127))24(-⨯7.计算:%).25()215(5.2425.0)41()370(-⨯-+⨯+-⨯-8.小明有7张写着不同数字的卡片他想从中抽取3张,使这三张卡片上的数字之积最大,应如何抽取?积最大是多少?第3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一、选择题1.一个数的倒数的相反数是513,那么这个数是( )A .516-B .516C . 165D .165- 2.若a 、b 互为相反数,c 、d 互为倒数,m 的绝对值为2,则代数式m b a cd m ++-2 的值为( )A.3-B.3C.5-D.3或5-3.若01<<-a ,则2,1,a aa 的大小关系是 ( ). A .21a a a << B .21a a a<< C .a a a <<21 D .aa a 12<< 二、填空题 4. 321-的倒数是 . 5.如果,1=ab 且,52-=a 那么.______=b 6. 计算:(1)______;)5()25(=-÷- (2) ______;)20(0=-÷ (3)=÷-÷⨯-3)31(31)3( ; (4))6587()24(-⨯-= ; 三、解答题7. 计算:)87(871)1(-÷ (2))32()143()74(-÷-÷-(3) [-212(61121197+-)×36]÷5 (4) )241()1218161(-÷+-8.2008奥运食品冷冻库,原来的室温是C 2-,现有一批食品要求在C 28-下冷藏,若奥运食品冷冻库每小时能降温4C ,需几小时才能降到所需温度?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课时练参考答案第1课时 1. D 2. B3. 20.8, 0, 204. < , > , >5. 06.-307. 1 8(1)1 (2)1 (3)31 (4)-10 9. 3122)3(1-=++⨯-=++=*b ab b a第2课时1.C2.D3.D4.(1) 7; (2))41(),41(--; 5.6(1) -7; (2) -2400; ; (4) 11; (5)687; (6)-41; 7. 100;8.抽取的3积最大为-5×(-3)×6=90.第3课时1 D2 B3 B 4.53-; 5.25-; 6(1) 5; (2) 0; (3) 1; (4) -1.7.(1)103)3(;4)2(;715--;(4)-3. 8.[(-20-(-28))÷4=6.5. 需6.5小时才能降到所需温度.。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集合的概念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N表示自然数集,N*或N+表示正整数集,Z表示整数集,Q表示有理数集,R表示实数集.(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对象a与集合M的关系是a M∈,或者a M∉,两者必居其一.(4)集合的表示法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③描述法:{x|x具有的性质},其中x为集合的代表元素.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5)集合的分类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集合间的基本关系(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21n -个非空子集,它有22n -非空真子集.【】集合的基本运算 (8)交集、并集、补集x B ∈∅=∅B A ⊆ B B ⊆x B ∈A A =A ∅=B A ⊇ B B ⊇补集UA{|,}x x U x A ∈∉且1()U A A =∅ 2()U A A U=【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 解集||(0)x a a <> {|}x a x a -<<||(0)x a a >>|x x a <-或}x a >||,||(0)ax b c ax b c c +<+>>把ax b +看成一个整体,化成||x a <,||(0)x a a >>型不等式来求解(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判别式0∆> 0∆= 0∆<()()()UU U A B A B =()()()UU U A B A B =24b ac∆=-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的图象O一元二次方程20(0) ax bx c a++=>的根21,242b b acxa-±-=(其中12)x x<122bx xa==-无实根20(0) ax bx c a++>>的解集1{|x x x<或2}x x>{|x}2bxa≠-R20(0) ax bx c a++<>的解集12{|}x x x x<<∅∅〖〗函数及其表示【】函数的概念(1)函数的概念①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 到B 的一个函数,记作:f A B →.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①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或a x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做[,)a b ,(,]a b ;满足,,,x a x a x b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分别记做[,),(,),(,],(,)a a b b +∞+∞-∞-∞.注意:对于集合{|}x a x b <<与区间(,)a b ,前者a 可以大于或等于b ,而后者必须a b <.(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f x 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②()f x 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③()f x 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 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⑤tan y x =中,()2x k k Z ππ≠+∈.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⑦若()f x 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⑧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f x 的定义域为[,]a b ,其复合函数[()]f g x 的定义域应由不等式()a g x b ≤≤解出.⑨对于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需对字母参数进行分类讨论.⑩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使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4)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求函数值域与最值的常用方法: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③判别式法:若函数()y f x =可以化成一个系数含有y 的关于x 的二次方程2++=,则在()0a y xb y xc y()()()0a y≠时,由于,x y为实数,故必须有2()4()()0∆=-⋅≥,从而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b y a yc y④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⑤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三角代换可将代数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⑥反函数法:利用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逆关系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⑦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⑧函数的单调性法.【】函数的表示法(5)函数的表示方法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图象法:就是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6)映射的概念①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 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B的映射,记作:f A B→.②给定一个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且,∈∈.如果元素a和元素b对应,a Ab B那么我们把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的原象.〖〗函数的基本性质【】单调性与最大(小)值(1)函数的单调性①定义及判定方法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 .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y=f(X)yxo x x2f(x )f(x )211(1)利用定义(2)利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3)利用函数图象(在某个区间图象下降为减)(4)利用复合函数②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增函数的和是增函数,两个减函数的和是减函数,增函数减去一个减函数为增函数,减函数减去一个增函数为减函数.③对于复合函数[()]y f g x=,令()u g x=,若()y f u=为增,()u g x=为增,则[()]y f g x=为增;若()y f u=为减,()u g x=为减,则[()]y f g x=为增;若()y f u=为增,()u g x=为减,则[()]y f g x=为减;若()y f u=[()]y f g x=为减.(2)打“√”函数()(0)af x x ax=+>的图象与性质()f x分别在(,]a-∞、,)a+∞]a上为减函数.(3)最大(小)值定义①一般地,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 ≤;(2)存在0x I ∈,使得0()f x M =.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f x 的最大值,记作max ()f x M =.②一般地,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 ≥;(2)存在0x I ∈,使得0()f x m =.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f x 的最小值,记作max ()f x m =.【】奇偶性(4)函数的奇偶性①定义及判定方法函数的 奇偶性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叫做奇函..数..(1)利用定义(要先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利用图象(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叫做偶函数....(1)利用定义(要先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利用图象(图象关于y 轴对称)②若函数()f x 为奇函数,且在0x =处有定义,则(0)0f =.③奇函数在y 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同,偶函数在y 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反.④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和(或差)仍是偶函数(或奇函数),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偶函数,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奇函数. 〖补充知识〗函数的图象 (1)作图利用描点法作图:①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②化解函数解析式; ③讨论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单调性); ④画出函数的图象. 利用基本函数图象的变换作图:要准确记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各种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 ①平移变换0,0,|()()h h h h y f x y f x h ><=−−−−−−−→=+左移个单位右移|个单位0,0,|()()k k k k y f x y f x k ><=−−−−−−−→=+上移个单位下移|个单位②伸缩变换01,1,()()y f x y f x ωωω<<>=−−−−→=伸缩01,1,()()A A y f x y Af x <<>=−−−−→=缩伸③对称变换()()x y f x y f x =−−−→=-轴()()y y f x y f x =−−−→=-轴 ()()y f x y f x =−−−→=--原点1()()y x y f x y f x -==−−−−→=直线()(||)y y y y f x y f x =−−−−−−−−−−−−−−−→=去掉轴左边图象保留轴右边图象,并作其关于轴对称图象()|()|x x y f x y f x =−−−−−−−−−→=保留轴上方图象将轴下方图象翻折上去(2)识图对于给定函数的图象,要能从图象的左右、上下分别范围、变化趋势、对称性等方面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注意图象与函数解析式中参数的关系. (3)用图函数图象形象地显示了函数的性质,为研究数量关系问题提供了“形”的直观性,它是探求解题途径,获得问题结果的重要工具.要重视数形结合解题的思想方法.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指数函数【】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①如果,,,1n x a a R x R n =∈∈>,且n N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当n 是奇数时,a 的n n 是偶数时,正数a 的正的n 次方根用n 次方根用符号表示;0的n 次方根是0;负数a 没有n 次方根.n 叫做根指数,a 叫做被开方数.当n 为奇数时,a 为任意实数;当n 为偶数时,0a ≥.③根式的性质:n a =;当n 为奇数时,a =;当n 为偶数时,(0)|| (0)a a a a a ≥⎧==⎨-<⎩. (2)分数指数幂的概念①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0,,,m na a m n N +=>∈且1)n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②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1()0,,,m m nn aa m n N a -+==>∈且1)n >.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注意口诀:底数取倒数,指数取相反数.(3)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①(0,,)r s r s a a a a r s R +⋅=>∈ ②()(0,,)r s rs a a a r s R =>∈ ③()(0,0,)r r r ab a b a b r R =>>∈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4)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对数与对数运算(1)对数的定义①若(0,1)x a N a a =>≠且,则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log a x N =,其中a 叫做底数,N 叫做真数.②负数和零没有对数.③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log (0,1,0)x a x N a N a a N =⇔=>≠>.(2)几个重要的对数恒等式log 10a =,log 1a a =,log b a a b =.(3)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常用对数:lg N ,即10log N ;自然对数:ln N ,即log e N (其中 2.71828e =…).(4)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0,1,0,0a a M N >≠>>,那么①加法:log log log ()a a a M N MN += ②减法: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③数乘:log log ()n a a n M M n R =∈ ④logaNa N =⑤log log (0,)bn a a nM M b n R b=≠∈ ⑥换底公式:log log (0,1)log b a b NN b b a=>≠且【】对数函数及其性质(5)对数函数(6)反函数的概念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A ,值域为C ,从式子()y f x =中解出x ,得式子()x y ϕ=.如果对于y 在C 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式子()x y ϕ=,x 在A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式子()x y ϕ=表示x 是y 的函数,函数()x y ϕ=叫做函数()y f x =的反函数,记作1()x f y -=,习惯上改写成1()y f x -=. (7)反函数的求法①确定反函数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②从原函数式()y f x =中反解出1()x f y -=;③将1()x f y -=改写成1()y f x -=,并注明反函数的定义域.(8)反函数的性质①原函数()y f x =与反函数1()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②函数()y f x =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其反函数1()y f x -=的值域、定义域.③若(,)P a b 在原函数()y f x =的图象上,则'(,)P b a 在反函数1()y f x -=的图象上.④一般地,函数()y f x =要有反函数则它必须为单调函数.〖〗幂函数(1)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y x α=叫做幂函数,其中x 为自变量,α是常数.(3)幂函数的性质①图象分布:幂函数图象分布在第一、二、三象限,第四象限无图象.幂函数是偶函数时,图象分布在第一、二象限(图象关于y 轴对称);是奇函数时,图象分布在第一、三象限(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是非奇非偶函数时,图象只分布在第一象限.②过定点: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通过点(1,1).③单调性:如果0α>,则幂函数的图象过原点,并且在[0,)+∞上为增函数.如果0α<,则幂函数的图象在(0,)+∞上为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图象无限接近x 轴与y 轴.④奇偶性:当α为奇数时,幂函数为奇函数,当α为偶数时,幂函数为偶函数.当qpα=(其中,p q 互质,p 和q Z ∈),若p 为奇数q 为奇数时,则qp y x =是奇函数,若p 为奇数q 为偶数时,则q p y x =是偶函数,若p 为偶数q 为奇数时,则q py x =是非奇非偶函数.⑤图象特征:幂函数,(0,)y x x α=∈+∞,当1α>时,若01x <<,其图象在直线y x =下方,若1x >,其图象在直线y x =上方,当1α<时,若01x <<,其图象在直线y x =上方,若1x >,其图象在直线y x =下方.〖补充知识〗二次函数(1)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①一般式:2()(0)f x ax bx c a =++≠②顶点式:2()()(0)f x a x h k a =-+≠③两根式:12()()()(0)f x a x x x x a =--≠(2)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①已知三个点坐标时,宜用一般式.②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或与对称轴有关或与最大(小)值有关时,常使用顶点式.③若已知抛物线与x 轴有两个交点,且横线坐标已知时,选用两根式求()f x 更方便.(3)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①二次函数2()(0)f x ax bx c a =++≠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方程为,2bx a=-顶点坐标是24(,)24b ac b a a--. ②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函数在(,]2b a -∞-上递减,在[,)2ba-+∞上递增,当2b x a =-时,2min 4()4ac b f x a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函数在(,]2ba -∞-上递增,在[,)2b a -+∞上递减,当2bx a=-时,2max 4()4ac b f x a -=.③二次函数2()(0)f x ax bx c a =++≠当240b ac ∆=->时,图象与x 轴有两个交点11221212(,0),(,0),||||||M x M x M M x x a =-=. (4)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根的分布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是二次函数中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在初中代数中虽有所涉及,但尚不够系统和完整,且解决的方法偏重于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关系定理(韦达定理)的运用,下面结合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系统地来分析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设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实根为12,x x ,且12x x ≤.令2()f x ax bx c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此类问题:①开口方向:a ②对称轴位置:2bx a=-③判别式:∆ ④端点函数值符号. ①k <x 1≤x 2 ⇔②x 1≤x 2<k ⇔③x1<k <x 2 ⇔ af (k )<0④k1<x1≤x2<k2⇔⑤有且仅有一个根x1(或x2)满足k1<x1(或x2)<k2⇔f(k1)f(k2)<0,并同时考虑f(k1)=0或f(k2)=0这两种情况是否也符合⑥k1<x1<k2≤p1<x2<p2⇔此结论可直接由⑤推出.(5)二次函数2()(0)f x ax bx c a=++≠在闭区间[,]p q上的最值设()f x在区间[,]p q上的最大值为M,最小值为m,令01() 2x p q=+.(Ⅰ)当0a>时(开口向上)①若2b p a -<,则()m f p = ②若2b p q a ≤-≤,则()2b m f a =- ③若2b q a->,则()m f q =①若02b x a -≤,则()M f q =b a()M f p = 0<时)2a ()f p ②若2b p q a ≤-≤,则()2b M f a =- ③若2b q a->,则()M f q =①若02b x a -≤,则()m f q = ②02b x a->,则()m f p =.x 0x 0x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D x x f y ∈=,把使0)(=x f 成立的实数x 叫做函数))((D x x f y ∈=的零点。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一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课本第4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章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2.理解整数的概念,并能够准确地表示整数。
3.掌握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
4.运用整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整数的概念及表示方式。
2.整数的加法。
3.整数的减法。
4.整数运算的性质。
三、教学重难点1.整数的表示方式和加减法规则。
2.整数运算的性质。
四、教学准备1.教材: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2.教具:教师用板书、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目标提示教师通过介绍数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思考和预习。
2. 讲授整数的概念及表示方式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引导学生了解整数的概念,并让学生复述整数的表示方式。
3. 整数的加法教师通过具体的计算例子,讲解整数的加法规则。
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整数的加法。
4. 整数的减法教师通过具体的计算例子,讲解整数的减法规则。
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整数的减法。
5. 整数运算的性质教师通过例题演练,让学生感受整数运算的性质,例如交换律、结合律等。
6. 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师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整数加减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整数的概念及表示方式,加法和减法规则以及整数运算的性质等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整数的运算方法和性质。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教学过程紧凑,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负数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相关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人教新课标(4份打包)一、前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和调整,更加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教案根据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编写,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本教案共包含四个部分,分别针对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第一单元主要包括:整数的认识、加减法、乘法、除法以及四则混合运算。
本单元教学内容旨在巩固学生对整数的认识,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乘除法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
四、第一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整数加减法、乘除法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简便计算方法。
五、第一单元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 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定期进行单元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第一单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整数的认识、加减法第二周:乘法、除法第三周:四则混合运算第四周:单元检测与复习七、第一单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检测成绩:分析学生单元检测的成绩,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已知f (x )=⎩⎪⎨⎪⎧x 2+1,(x <1)-2x +3,(x ≥1)则f (f (2))=( )A .-7B .2C .-1D .5解析: f (2)=-2×2+3=-1, f (f (2))=f (-1)=(-1)2+1=2. 答案: B2.已知集合M ={-1,0},则满足M ∪N ={-1,0,1}的集合N 的个数是( ) A .2 B .3 C .4D .8解析: 可知1∈N ,∴N ={1}或{1,-1}或{1,0}或{1,-1,0}共4个. 答案: C3.设集合U ={0,1,2,3,4,5},M ={0,3,5},N ={1,4,5},则M ∩(∁U N )=( ) A .{5} B .{0,3} C .{0,2,3,5}D .{0,1,3,4,5}解析: ∁U N ={0, 2,3,} ∴M ∩∁U N ={0,3}. 答案: B4.设集合A ={-1,3,5},若f :x →2x -1是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则集合B 可以是( ) A .{0,2,3} B .{1,2,3} C .{-3,5}D .{-3,5,9} 解析: 注意到题目中的对应法则,将A 中的元素-1代入得-3,3代入得5,5代入得9,故选D.答案: D5.下列四个函数中,在(-∞,0)上是增函数的为( ) A .f (x )=x 2+4 B .f (x )=3-2xC .f (x )=x 2-5x -6D .f (x )=1-x解析: A 、C 、D 中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B 中函数f (x )=3-2x 在(-∞,0)上是增函数.故选B.答案: B 6.设函数f (x )=⎩⎨⎧x ,(x ≥0)-x ,(x <0)若f (a )+f (-1)=2,则a =( )A .-3B .±3C .-1D .±1解析: ∵f (a )+f (-1)=2,且f (-1)=1=1, ∴f (a )=1,当a ≥0时,f (a )=a =1,∴a =1; 当a <0时,f (a )=-a =1,∴a =-1.答案: D7.下列四个集合:①A ={x ∈R|y =x 2+1};②B ={y |y =x 2+1,x ∈R};③C ={(x ,y )|y =x 2+1,x ∈R};④D ={不小于1的实数}.其中相同的集合是( )A .①与②B .①与④C .②与③D .②与④解析: 可知A =R ;当x ∈R 时,y ≥1,∴B ={y |y ≥1}=D ;而C 是一点集,故相同的集合只有B 与D .答案: D8.若函数f (x )为奇函数,且当x >0时,f (x )=x -1,则当x <0时有( ) A .f (x )>0 B .f (x )<0 C .f (x )·f (-x )≤0D .f (x )-f (-x )>0解析: f (x )为奇函数,当x <0,-x >0时,f (x )=-f (-x )=-(-x -1)=x +1,f (x )·f (-x )=-(x +1)2≤0.答案: C9.一辆中型客车的营运总利润y (单位:万元)与营运年数x (x ∈N)的变化关系如下表所示,要使总利润达到最大值,则该客车的营运年数是( )A.15 C .9D .6解析: 表中给出了二次函数模型y =ax 2+bx +c .显然,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4,7),(6,11),(8,7),则⎩⎪⎨⎪⎧16a +4b +c =7,36a +6b +c =11,64a +8b +c =7.解得⎩⎪⎨⎪⎧a =-1,b =12,c =-25,即y =-x 2+12x -25,易知x =6时,y 取得最大值.答案: D10.若函数f (x )为偶函数,且在(0,+∞)上是减函数,又f (3)=0,则f (x )+f (-x )2x<0的解集为( )A .(-3,3)B .(-∞,-3)∪(3,+∞)C .(-3,0)∪(3,+∞)D .(-∞,-3)∪(0,3)解析: ∵f (x )为偶函数,f (-x )=f (x ),故f (x )+f (-x )2x <0可化为f (x )x<0,而f (x )在(0,+∞)上是减函数,且f (3)=0,故当x >3时,f (x )<0,当-3<x <0时,f (x )>0,故f (x )x<0的解集为(-3,0)∪(3,+∞).答案: C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请把正确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设a ,b ∈R ,集合{a,1}={0,a +b },则b -a =________.解析: 由题意知⎩⎨⎧a =0,a +b =1,∴b -a =1.答案: 1 12.f (x )=x1-1-x的定义域是________.解析: 由题意得⎩⎪⎨⎪⎧1-1-x ≠0,1-x ≥0,解得x ≤1,且x ≠0,故函数的定义域有(-∞,0)∪(0,1].答案: (-∞,0)∪(0,1] 13.已知函数分别由下表给出则f (g (1))的值为______;满足g (f (x ))=1的x 值是______. 解析: f (g (1))=f (3)=1; ∵g (3)=1而已知g (f (x ))=1, ∴f (x )=3;又∵f (2)=3,∴x =2. 答案: 1 214.函数f (x )=x 2+2(a -1)x +2在区间(-∞,4)上是减函数,那么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解析: 因为函数的对称轴为x =-2(a -1)2=1-a ,函数在(-∞,4)上为减函数,依题意可得1-a ≥4,所以a ≤-3.答案: a ≤-3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本小题满分12分)若集合A ={x |-3≤x ≤4}和B ={x |2m -1≤x ≤m +1}. (1)当m =-3时,求集合A ∩B . (2)当B ⊆A 时,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析: (1)当m =-3时, B ={x |-7≤x ≤-2}, A ∩B ={x |-3≤x ≤-2}. (2)∵B ⊆A ,∴B =∅或B ≠∅. 当B =∅时,2m -1>m +1,即m >2. 当B ≠∅时,有 ⎩⎪⎨⎪⎧2m -1≤m +1,2m -1≥-3,m +1≤4,即-1≤m ≤2.综上所述,所求m 的范围是m ≥-1. 16.(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奇函数f (x )= ⎩⎪⎨⎪⎧-x 2+2x ,(x >0)0,(x =0)x 2+mx .(x <0)(1)求实数m 的值; (2)画出函数图象;(3)若函数f (x )在区间[-1,|a |-2]上单调递增,试确定a 的取值范围. 解析: (1)当x <0时,-x >0, f (-x )=-(-x )2+2(-x )=-x 2-2x 又∵f (x )为奇函数,所以f (-x )=-f (x )=-x 2-2x , 所以f (x )=x 2+2x ,则m =2.(2)由(1)知f (x )=⎩⎪⎨⎪⎧-x 2+2x , (x >0)0, (x =0)x 2+2x , (x <0)函数f (x )的图象如图所示.(3)由图象可知f (x )在[-1,1]上单调递增,要使f (x )在[-1,|a |-2]上单调递增,只需-1<|a |-2≤1,即1<|a |≤3,解得-3≤a <-1或1<a ≤3.17.(本小题满分12分)设全集是实数集R ,A ={x |2x 2-7x +3≤0},B ={x |x 2+a <0}. (1)当a =-4时,求A ∩B 和A ∪B ; (2)若(∁R A )∩B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析: (1)∵A =⎩⎨⎧⎭⎬⎫x ⎪⎪12≤x ≤3, 当a =-4时,B ={x |-2<x <2},∴A ∩B =⎩⎨⎧⎭⎬⎫x ⎪⎪12≤x <2, A ∪B ={x |-2<x ≤3}.(2)∁R A =⎩⎨⎧⎭⎬⎫x ⎪⎪x <12或x >3, 当(∁R A )∩B =B 时,B ⊆∁R A ,即A ∩B =∅.①当B =∅,即a ≥0时,满足B ⊆∁R A ; ②当B ≠∅,即a <0时, B ={x |--a <x <-a }, 要使B ⊆∁R A ,需-a ≤12,解得-14≤a <0.综上可知,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 ≥-14.18.(本小题满分14分)已知函数f (x )=x 2+ax ,且f (1)=2,(1)证明函数f (x )是奇函数;(2)证明f (x )在(1,+∞)上是增函数; (3)求函数f (x )在[2,5]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解析: (1)证明:f (x )的定义域为{x |x ≠0},关于原点对称,因为f (1)=2,所以1+a =2,即a =1f (x )=x 2+1x =x +1x ,f (-x )=-x -1x =-f (x ),所以f (x )是奇函数.(2)证明:任取x 1,x 2∈(1,+∞)且x 1<x 2. f (x 1)-f (x 2)=x 1+1x 1-(x 2+1x 2)=(x 1-x 2)·x 1x 2-1x 1x 2.∵x 1<x 2,且x 1x 2∈(1,+∞), ∴x 1-x 2<0,x 1x 2>1, ∴f (x 1)-f (x 2)<0,所以f (x )在(1,+∞)上为增函数. (3)由(2)知,f (x )在[2,5]上的最大值为 f (5)=265,最小值为f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