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心理学辨析题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4
辨析题1、知觉的恒常性就是指知觉的稳定性。
▲错。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人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亮度的知觉均表现出恒常性。
2、气质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性格。
▲错。
岂止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或秉性值得就是气质。
3、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记与忆两个过程。
▲错。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三个过程,即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
4、只有那些有序的、不可逆的、能保持相当长时间稳定的心理变化才属于心理发展。
▲对。
心理发展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心理所发生的积极地、有次序的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不仅是数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并非所有的变化都是心理发展,某些短暂的、局部的变化,如疲劳、疾病或剧烈运动等引起的变化,就不属于心理发展的范畴。
只有那些有序的、不可逆的、能保持相当长时间稳定的心理变化才属于心里发展。
5、少年思维的抽象性与具体性得到了较高的统一。
▲错。
少年期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因此,思维主要属于经验型。
到了青年初期,由于经常要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与重要的科学理论,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就开始发展起来。
6、高中学生的前途选择可以说就是职业选择。
▲对。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是职业选择。
具体地说,前途就是指升学或就业,一旦选择了升学之后,下一阶段仍然是就业。
高中学生的前途选择可以说就是职业选择。
7、不能简单地认为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对。
有机体行为的变化不仅可以由学习引起,也可以由本能、疲劳、适应与成熟等引起。
由这些引起的行为的变化就不能称之为学习。
▲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并能使人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
而由疲劳、创伤、药物、适应所引起的行为变化都比较短暂,并使得行为的水平有所降低;成熟虽然也能带来行为的长期变化,但它与学习引起的变化相比,比较缓慢,而且成熟往往与学习相互作用,共同引起行为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练习题一、辨析题。
1、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4~5岁。
()2、埃里克森认为6~11岁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3、同一性是在青春期才出现的。
()4、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越来越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5、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心理变化。
()6、两个IQ分数相同的儿童,他们IQ分数的构成完全相同。
()7、人格发展阶段论认为,12~18岁的青少年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8、具有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同的认知质量。
9、维果茨基强调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后面。
()10、认知方式有好坏之分,它影响学习的速度、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1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因此前一阶段发展不好就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12、所有的认知能力都是智力。
()13、个体早期才是智力培养的关键期,青少年时再来培养已为时太迟。
()14、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的阶段属于()15、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当,但女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男性大。
()二、选择题。
1、在小学阶段,学校不开设化学、物理课程,这是受()单项选择题A、学生认知发展制约B、师资力量制约C、仪器设备制约D、课程复杂性制约2、根据维果斯基对人的心理机能的划分,以下哪些机能属心理的低级机能()单项选择题A、思维B、逻辑记忆C、形象思维D、有意注意3、自我意识最原始形态是()单项选择题A、心理自我B、理想自我C、社会自我D、生理自我4、在价值辨析时,教师对学生说“你会把你知道的选择途径告诉你的同学吗”,这属于()单项选择题A、选择阶段B、赞赏阶段C、行动阶段D、思考阶段5、心理的发展可以因发展的速度、完成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这是指心理发展的()A、连续性B、定向性C、不平衡性D、顺序性6、4—5岁是以下哪种功能发展的关键期()单项选择题A、书面语言B、口头语言C、形状知觉D、人际交往7、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获得物体守恒概念是在()单项选择题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8、根据维果斯基对人的心理机能的划分,以下哪些机能属心理的高级机能()单项选择题A、感觉B、有意注意C、机械记忆D、形象思维9、在中学阶段,个体需要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自我的一致性形象,这是指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的()单项选择题A、主动感对内疚感阶段B、勤奋感对自卑感阶段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D、自我整合对绝望感阶段10、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单项选择题A、自我意识B、自我认识C、自我评价D、自我监控11、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是()单项选择题A、2岁B、4岁C、4—5岁D、5—6岁12、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如果勤奋感的培养受到挫折,儿童容易形成()单项选择题A、羞耻感B、内疚感C、挫折感D、自卑感13、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且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这是认知发展的()单项选择题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4、“印度狼孩”的事实说明,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先天遗传素质外,还有()。
2024教育学辨析题总结
教育学辨析题总结:
1.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事业的学科,其特点包括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和影响等方面。
其内容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3.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和心理学都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学科,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学借鉴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分析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发展和教育效果等问题。
4.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都是研究教育过程的学科,但教育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学习、发展和教育心理的过程和机制,而教育学则更加关注教育的目标、方法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5. 教育学与教育管理学的关系: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它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
教育管理学关注教育组织和管理的问题,而教育学更加关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6.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和文献研究等。
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教育学者深入理解和解决教育问题。
7.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教育学的研究可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教育学研究的成果可以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 1 页共 1 页。
心理学辨析题教育心理学辨析题汇总四、判断说明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1、有人认为:学了心理学未必能当一个好教师,不学心理学也照样可以当好老师。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心理学的学习不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唯一条件,但却是必要的条件。
在教育领域,心理学的知识显然十分重要。
对人的教育和培养,不论是内容的确定、任务的分配、顺序的安排、方法的选择,还是效果的巩固和检验等,都要以学习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点作为重要依据,违背学习者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做法,势必导致教育和学习的失败。
2、人与动物心理的区别是看其能否形成条件反射。
答:错。
人和动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因此,能否形成条件反射不是区别人与动物心理差异的标准。
3、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健全的脑,人就能产生心理活动。
答:错。
我们说心理是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脑本身能单独自发地产生心理活动。
人脑只是反映外界事物的物质器官,它提供了人的心理产生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必须依靠外界客观现实。
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即使有健全的大脑,也不可能产生心理。
4、第二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条件反射。
答:错。
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没有第二信号系统,只有人类才能形成第二信号系统。
5、在生理机制正常的情况下,只要有刺激的存在,人们就能产生感觉。
答:错误。
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对感官的刺激都能引起感觉,刺激物的刺激至少要达到一定的量或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6、由于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因此也使记忆成为由感知过渡到思维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答:正确。
7、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长时记忆容量无限。
答:错。
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容量很大,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只有7+2个组块。
8、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答:错。
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只有7+2个组块。
9.从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
答:错。
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注意,才能从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快消失。
公共教育心理学辨析题集【闭卷部分】辨析题[一]1.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可逆性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答:此判断正确。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可以形成守恒观念标志着儿童的思维具有可逆性。
2.就儿童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而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则对儿童的认知和发展不起作用。
答:此判断是错误。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确实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但与此同时教学也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教学创造着“最邻近”发展区。
3.埃里克森认为,在成年早起,个体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需要。
答:此判断错误。
埃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亲密感、体验爱情,避免孤独。
二成年中期的任务才是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需要。
4.高中生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
已经能够将自我分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答:此判断正确。
高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处于心理自我阶段已经可以再心理上将自我分成“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将很多心智用于自行,自我意识高涨。
5.桑代克的效果律认为,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连结就越牢固。
(P166)答:此判断错误。
上述陈述属于练习律中的实用律。
效果律:即情境与反应之间连结的加成(或减弱)受反应之后的效果支配。
使用律是指一个已经形成的刺激与反应连结,若加以练习应用,则连结就会增强;失用律则是指若不予以使用,联结就会减弱。
准备律:个体是否会对刺激做出反应,与个体事先是否处于准备状态有关。
6.学生张莉莉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发型、步姿、服饰与她妈妈很像的人,于是他很远就叫“妈妈”了,这证明了巴浦洛夫的刺激分化原则。
答:此判断是错误的,上述属于巴浦洛夫的刺激泛华原则。
刺激的泛华指在条件反应建立初期,与条件相似的其他刺激也能够诱发条件反应。
刺激的分化是指只对条件刺激做出反应,面对与条件相似的其他刺激则不予反应。
教育心理学辨析题汇总教育心理学辨析题汇总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下学生学习的一门科学答:此论述错误,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我国学者研究的具体情况,我们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定义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中的观察法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法是一样的答,此论述错误,教育心理学中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
生活中的可能是无目的的、无计划的。
3、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因素(1)成熟:在没有特别明显教育的影响下能力的增长(遗传和日常经验的增长)(2)学习:学校条件的学习两个条件相互依赖,不可偏废4、后天学习比成熟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准备,所以应该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答:此陈述错误,成熟和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因素,不可偏废5、题干:与动物完全依赖本能学习不同,人类的行为学习有时候即便错过了关键期,也能经过补偿学习而可以获得,只是难度加大而已。
(题干为教材原文)答:对,有的时候,有的技能,利用关键期做到事半功倍6、题干:一个人如果错过了语言关键期,就怎么也学习不好外语了。
答:错,与动物完全依赖本能学习不同,人类的行为学习有时候即便错过了关键期,也能经过补偿学习而可以获得,只是难度加大而已。
6、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结构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是: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借助工具)。
思维的可逆性,其标志是守恒挂念的形成。
本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的遵守,不能改变规则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这一阶段思维已经拜托了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开始相信形式推理的必然效力。
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是:认识命题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即不仅在逻辑上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能够根据可能的情境进行思考;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即能运用符号进行思维;思维此时已具有了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等。
教育心理学辨析题汇总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下学生学习的一门科学答:此论述错误,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我国学者研究的具体情况,我们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定义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中的观察法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法是一样的答,此论述错误,教育心理学中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
生活中的可能是无目的的、无计划的。
3、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因素(1)成熟:在没有特别明显教育的影响下能力的增长(遗传和日常经验的增长)(2)学习:学校条件的学习两个条件相互依赖,不可偏废4、后天学习比成熟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准备,所以应该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答:此陈述错误,成熟和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因素,不可偏废5、题干:与动物完全依赖本能学习不同,人类的行为学习有时候即便错过了关键期,也能经过补偿学习而可以获得,只是难度加大而已。
(题干为教材原文)答:对,有的时候,有的技能,利用关键期做到事半功倍6、题干:一个人如果错过了语言关键期,就怎么也学习不好外语了。
答:错,与动物完全依赖本能学习不同,人类的行为学习有时候即便错过了关键期,也能经过补偿学习而可以获得,只是难度加大而已。
6、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结构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是: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借助工具)。
思维的可逆性,其标志是守恒挂念的形成。
本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的遵守,不能改变规则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这一阶段思维已经拜托了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开始相信形式推理的必然效力。
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是:认识命题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即不仅在逻辑上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能够根据可能的情境进行思考;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即能运用符号进行思维;思维此时已具有了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等。
教育心理学辨析题辨析题(4分)1、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分为逻辑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2、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教学中必须避免无意注意。
3、一般情况下,曾被强化过的行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问题越难,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表扬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批评最不利于激发动机。
因此在教学中应只表扬,不批评。
6、惩罚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能培养新的良好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更有效。
7、对于抑郁质的学生,教师在教育时应注意培养其当机立断的性格。
8、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能力属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以控制的因素。
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知觉具有选择性。
10、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有消极作用。
11、多血质是一种最好的气质类型。
13、遗忘就是所记的信息全部丧失。
14、问题难度很大时,解决问题的动机水平越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越好。
15、过度学习不利于提高记忆效果。
16、学生的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17、粗心大意属于性格的理智特征。
18、学习策略的实质是关于学习过程的程序性知识。
20、“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思维的概括性。
21、接受学习不可能是有意义学习。
22、机械学习就是对所学内容采取机械重复地记忆,所以应尽可能避免。
2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传统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扬弃和革新。
24、学习动机的强度对学习效率产生的影响与任务难度没有关系。
25、学生把学习成败归因于能力和努力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是相同的。
26、个体心理发展的速度是有差异的,但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逾越的。
27、马斯洛所划分的缺失性需要与成长性需要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生理需要后者是心理需要。
28、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检查,这是运用了精细加工策略。
29、用画线的方式在书上做标记,是运用了复述策略。
30、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智力水平与教学成效有高相关。
一、简答题(每题5分)1、简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其教育意义。
辨析题: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反映。
()3.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5.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着个性心理的进行与发展。
()6.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的是应用心理学。
()7.心理学是属于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
()8.心理学是对人进行研究的,而人是社会性的,所以心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
()9.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t )10.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t )11.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能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得益于哲学本身的发展。
()12.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13.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任何人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价值、本性和尊严。
()14.行为主义以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强调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其自身行为过程与认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15.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被称为第一次革命。
()16.人本主义的兴起被称为第二次革命。
()1.F2.F3.F4.F5.F6.F7.F8.F9.T 10.T 11.F 12.F 13.F 14.F 15.F 16.F1.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t )2.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t)3.绝对阈限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唯一指标。
()4.阈限越低表明感受性越差。
()5.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6.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t )7.心理学家用直接测量的方式来研究内隐记忆。
()8.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的干扰作用称为后摄抑制。
二、辨析题{每题8 分)判断正误,并说明原由。
增强负增强就是处罚 2 次此看法是错误的。
负增强和处罚是两个不一样看法。
负增强是经过厌恶刺激的除去来增添优异行为反响在未来发生的概率,而处罚则是经过厌恶刺激的表现来降低不良行为反响在未来发生的概率。
处罚能使行为发生永远性改变。
此看法是错误的。
处罚是经过厌恶刺激的表现来降低反响在未来发生的概率。
处罚其实不可以使行为发生永远性的改变,它只好临时克制行为,而不可以除去行为。
所以,处罚的运用一定谨慎,处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增强一种优异行为联合起来,方能获得预期的成效。
感知觉人在明适应的过程中,感觉性提升了。
此看法是错误的。
感觉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敏捷程度。
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感觉光辉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叫明适应。
明适应的过程中,人的感觉性降低了,而暗适应的过程中,人的感觉性则提升了。
记忆加涅以为复述不单能有益于保持信息以便进行编码,也能增添短时记忆的容量。
此看法是错误的。
复述有益于保持信息以便于编码,但不可以增添短时记忆的容量。
因为短时记忆的记忆容量是 712 个组块,即在短时记忆中,最罕有 5 个组块,最多有 9 个组块。
关于大多数学习而言,会合复习的成效优于分别复习。
此看法是错误的。
分别复习与会合复习是针对两个方面而言的,一是时间,二是内容。
会合复习就是会合一段时间一下子重复学习很多次,分别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
从时间上讲,分别学习的成效优于会合复习。
关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别复习的成效优于会合复习,特别是难度大的学习资料更合适于分别复习。
思想小孩对英勇和冒险不可以分辨主若是他们抽象逻辑思想水平比较低的缘由。
此看法是正确的。
抽象逻辑思想是指在思想过程中以看法、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响事物实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想。
英勇与冒险是两个抽象看法,对小孩来说,只好注意二者在表现上的相似,没法认识这两个看法的实质,从而以致不可以区分二者的差异,这是抽象思想水平低的缘由。
四、判断说明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1、有人认为:学了心理学未必能当一个好教师,不学心理学也照样可以当好老师。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心理学的学习不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唯一条件,但却是必要的条件。
在教育实践领域,心理学的知识显然十分重要。
对人的教育和培养,不论是内容的确定、任务的分配、顺序的安排、方法的选择,还是效果的巩固和检验等,都要以学习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点作为重要依据,违背学习者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做法,势必导致教育和学习的失败。
2、人与动物心理的区别是看其能否形成条件反射。
答:错。
人和动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因此,能否形成条件反射不是区别人与动物心理差异的标准。
3、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健全的脑,人就能产生心理活动。
答:错。
我们说心理是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脑本身能单独自发地产生心理活动。
人脑只是反映外界事物的物质器官,它提供了人的心理产生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必须依靠外界客观现实。
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即使有健全的大脑,也不可能产生心理。
4、第二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条件反射。
答:错。
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没有第二信号系统,只有人类才能形成第二信号系统。
5、在生理机制正常的情况下,只要有刺激的存在,人们就能产生感觉。
答:错误。
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对感官的刺激都能引起感觉,刺激物的刺激至少要达到一定的量或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6、由于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因此也使记忆成为由感知过渡到思维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答:正确。
7、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长时记忆容量无限。
答:错。
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容量很大,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只有7+2个组块。
8、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答:错。
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只有7+2个组块。
9.信息从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
答:错。
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注意,才能从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快消失。
1、对学生不可以采用惩罚的办法。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
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言语批评或皱眉头、摇头等非言语暗示等;二是取消幼儿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或不允许幼儿做他想做的事等。
要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否则将损害幼儿的自尊,或导致更严重的不良行为,如攻击性行为、情绪障碍等。
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教师要以对幼儿的关心、尊重和热爱为前提。
2、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心理学与幼儿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幼儿心理学原理在幼儿教育中的简单应用。
幼儿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幼儿教育心理学旨在如何理解幼儿各种活动的心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3、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没有本质区别.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其次,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再次,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4、心理健康是指无心理疾病。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具体说来,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对人们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5、在新学习的材料正式呈现之前,介绍一些引导性材料是必要的,这些引导性材料被奥苏贝尔称为“组织者”。
二、辨析题{每小题8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强化负强化就是惩罚 2次此观点是错误的。
负强化和惩罚是两个不同概念。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良好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不良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惩罚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改变。
此观点是错误的。
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
因此,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感知觉人在明适应的过程中,感受性提高了。
此观点是错误的。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叫明适应。
明适应的过程中,人的感受性降低了,而暗适应的过程中,人的感受性则提高了。
记忆加涅认为复述不仅能有利于保持信息以便进行编码,也能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
此观点是错误的。
复述有利于保持信息以便于编码,但不能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
因为短时记忆的记忆容量是712个组块,即在短时记忆中,最少有5个组块,最多有9个组块。
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
此观点是错误的。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是针对两个方面而言的,一是时间,二是内容。
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下子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
从时间上讲,分散学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尤其是难度大的学习材料更适合于分散复习。
思维儿童对勇敢和冒险不能分辨主要是他们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比较低的缘故。
此观点是正确的。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维。
勇敢与冒险是两个抽象概念,对儿童来说,只能注意两者在表现上的相似,无法认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进而导致不能区分两者的差别,这是抽象思维水平低的缘故。
《心理学》辨析题试题库判断说明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1、有人认为:学了心理学未必能当一个好教师,不学心理学也照样可以当好老师。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心理学的学习不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唯一条件,但却是必要的条件。
在教育实践领域,心理学的知识显然十分重要。
对人的教育和培养,不论是内容的确定、任务的分配、顺序的安排、方法的选择,还是效果的巩固和检验等,都要以学习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点作为重要依据,违背学习者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做法,势必导致教育和学习的失败。
2、人与动物心理的区别是看其能否形成条件反射。
答:错。
人和动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因此,能否形成条件反射不是区别人与动物心理差异的标准。
3、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健全的脑,人就能产生心理活动。
答:错。
我们说心理是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脑本身能单独自发地产生心理活动。
人脑只是反映外界事物的物质器官,它提供了人的心理产生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必须依靠外界客观现实。
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即使有健全的大脑,也不可能产生心理。
4、第二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条件反射。
答:错。
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没有第二信号系统,只有人类才能形成第二信号系统。
5、在生理机制正常的情况下,只要有刺激的存在,人们就能产生感觉。
答:错误。
并不是所有的刺激物对感官的刺激都能引起感觉,刺激物的刺激至少要达到一定的量或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6、由于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因此也使记忆成为由感知过渡到思维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答:正确。
7、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长时记忆容量无限。
答:错。
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容量很大,而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只有7+2个组块。
8、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答:错。
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只有7+2个组块。
9.信息从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关键是复述。
答:错。
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注意,才能从瞬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快消失。
1教育心理学辨析题汇总2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下学生学习的一门科学34答:此论述错误,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我国学者研究的具体情况,5我们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定义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6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72、教育心理学中的观察法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法是一样的8910答,此论述错误,教育心理学中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
生活中的可能是11无目的的、无计划的。
123、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因素131415(1)成熟:在没有特别明显教育的影响下能力的增长(遗传和日常经验的16增长)1718(2)学习:学校条件的学习1920两个条件相互依赖,不可偏废21224、后天学习比成熟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准备,所以应该大力发展学前教育23答:此陈述错误,成熟和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因素,不可偏废24255、题干:与动物完全依赖本能学习不同,人类的行为学习有时候即便错过26了关键期,也能经过补偿学习而可以获得,只是难度加大而已。
(题干为教材原27文)2829答:对,有的时候,有的技能,利用关键期做到事半功倍30316、题干:一个人如果错过了语言关键期,就怎么也学习不好外语了。
3233答:错,与动物完全依赖本能学习不同,人类的行为学习有时候即便错过了34关键期,也能经过补偿学习而可以获得,只是难度加大而已。
35366、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结构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37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38是: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借助工具)。
思维39的可逆性,其标志是守恒挂念的形成。
本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的遵守,不能改变规则404142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这一阶段思维已经拜托了具43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开始相信形式推理的必然效力。
本阶44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是:认识命题关45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即不仅在逻辑上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能够根据可46能的情境进行思考;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即能运用符号进行思维;思维此时已47具有了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等。
思维水平已接近成人水平。
4849以上特点要熟悉,容易就各阶段特点出辨析题50517、就儿童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而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52教学则对儿童的认知和发展不起作用5354答:此论述错误,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但教学则对儿童的认知55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56578、高中生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已经能够将自我分成“理想自58我”和“现实自我”。
5960答:此论述正确,将题干再抄一遍。
619、新!(学习风格差异)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6263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64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差异:6566认知风格:指个体信息加工的方式学习风格:信息加工方式+个体情感因素67686910、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教师应该将全班同学的学习风格进行统一。
7071答:此陈述错误,学习风格是学习者个体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72响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偏爱。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而不是试图消灭这种差异73747511、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数理逻辑智能比音乐智能更重要(每个人都拥有至76少8种智能)答:此陈述错误,加德纳认为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77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78度上拥有这8中以上智能。
798012、特殊儿童不包括智力超常儿童,仅指弱智和学习困难学生。
8182答:此陈述错误,特殊儿童包括智力超常儿童、智力低常儿童和学习困难的83学生3类848513、认知风格中沉思型比冲动型好/场独立型学生比场依存型学生解决问题86水平高答:此陈述错误,认知风格没有好坏之分878814、学习是指人和动物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地变化的一种过程。
8990答:此陈述错误,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凭借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91久的变化的一种过程(与本能区分)929315、负强化和惩罚是一样的9495答:此论述错误,负强化使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或频率增加,但是惩罚使行为96发生的可能性或频率减少,两者本质不同。
979816、强化是学习所必须的99100答:此陈述错误,根据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须的。
没有101强化也会发生学习,被称为潜伏学习。
10210316、强化不是学习所必须的104105答:此陈述错误,根据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强化是学习所必须的。
10617、成败归因理论:韦纳提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解释影响着与成就有107108关的行为,主要包括几方面因素,这些归因因素分为3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109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详见P68图)11011118、在动机方表现方面,幼年的孩子对于社会的影响、家长的过高要求常常112113是不予理睬的。
114抱负水准是学生依据对自身能力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的评估而为自己确定的115116发展目标,因此,确定适合自己在学习上的抱负水准对学习动机的形成尤为重117要118焦虑是指学生在担心不能成功的完成任务时产生的不舒适、紧张、担忧119的感觉。
心理学研究表明,叫驴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任务的完成有不良影响,120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
12112219、耶克斯多德森定率(倒U形曲线)的结论:123124(1)不是学习动机越高,学习效果越好125(2)动机的最佳水平因任务难度改变12612720、知识、技能可以迁移,方法和态度不能迁移128答:此陈述错误,知识、技能、态度和方法都能迁移12913013121、学完直角以后再学锐角、平角、周角。
这些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水平顺向迁移。
答:此陈述错误,既然是相互影响,就既存在顺向,也存在逆向。
13213323、技能的特征:134135136(1)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137(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程序性知识)。
真正掌握技能,不138仅掌握某139些程序性知识,而且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动觉经验实现。
140(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随意运动主要141强调的是142人的意识对运动的主观控制调节作用143(4)技能是通过有意识地反复练习形成的,区别于习惯。
习惯是指人在一144定情境下145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和特殊倾向。
14614724、操作技能特点:对象具有物质性,进行具有外显性,结构具有展开行148心智技能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进行具有内隐性,结构具有紧缩性14915025、有意义学习一定使用了精加工策略此陈述正确,15115225、使用了精加工策略不一定是有意义学习此陈述正确15315426、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一样,都是对知识的尝试记忆中的深加工,都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但侧重点不同,组织策略重在新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练习15515615727、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与每个人身上的一种潜158能15916028、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161(1)智商低的人不可能有高创造性,162(2)高智商的人未必有高创造性163(3)创造性低的人智商水平可能低,也可能高164(4)高创造性的人必须具有中等以上(120)的智商水平16516629、人们的知识经验越多,其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性越大,相反,知识经167验越少,创造性思维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16816930、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170从“他律”到“自律”171从“结果”到“动机”172从“对人”到“对己”173从“片面”到“全面”174175176材料题177案例1: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178红色的粉笔写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179答: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180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181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182案例2: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183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
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
”继母好奇地走184185近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186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
”187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188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189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等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答: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190191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
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192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
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93194(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195(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
(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196197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198案例3: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199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请你分析其200中的原因。
201答: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
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202203现。
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204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4:昆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
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205206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位诗人,弗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207听听。
”昆特女士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
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兰克的208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
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
后来,昆特女士问弗兰209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他说他再也不想写了,因为他210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