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磁盘系统的管理
- 格式:pptx
- 大小:8.27 MB
- 文档页数:107
UNIT 14制动系统的基础基础制动系统有两种常用的输入力的机动车辆:发动机扭矩提供加速+ X加速和制动摩擦提供减速(-X加速度)。
当操作者致动的制动踏板时,他或她实际上是推动控制杆,以推压的活塞的主缸中产生油压,通过制动管路的车轮致动器(无论是轮缸或卡钳活塞)发送。
车轮致动器强制反对的旋转面(制动鼓或盘形转子的),以产生一个力,使车辆停止的摩擦材料(制动蹄片或磁盘垫)。
停止车辆的能源通常是鼓或转子的热耗散。
因此,施加制动,是真正的车辆连绵起伏的能量作为热量耗散行为,从而减缓车辆。
基础制动系统的简化原理图如图14-1所示。
制动系统的操作取决于液压系统的完整性。
现代提振主缸可以产生2000磅或以上,必须分发和液压系统,压力而不泄漏。
几乎所有现代的制动系统使用一个助推器(或操作力放大器)使用发动机真空制动杆适用于主缸的力增加。
一般来说,盘式制动器压力要求较高的应用比鼓因为它们不是自致动。
当相结合,与鼓式制动器在车辆的盘式制动器(通常在后方的鼓),总有“比例阀”按比例减少有效的鼓式制动轮缸和液压始终保持后方128车轮转动保持方向稳定性。
防抱死制动系统一种车辆制动系统,包括轮胎,是最有效的,即,产生最佳的减速力,当车轮速度的车辆速度约85%至90%。
的差异(100%- 85%= 15%)被称为一个特定轮%的滑移。
的10〜15%的滑移减速力大于锁定车轮阻滞力,所以最佳的制动滑移时是10〜15%,没有更多的。
过应用基础制动器可能会导致车轮锁定(100%滑动),因此,这可以防止系统可以提高制动效果。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已经发展到这样做。
然而,防止锁提高制动效果不是最重要的ABS的原因。
一旦车轮被锁定时,它不会提供任何车辆的横向控制(+/-Y轴),并且,如果多个车轮锁,车辆将开始偏航。
这意味着,如果在后轮锁,车辆将趋于失控(后端向前移动),如果前轮的锁定,车辆无法转向。
轨道车辆的控制是采用ABS最重要的原因。
操作系统概念(第九版)答案简介《操作系统概念(第九版)答案》是一本针对《操作系统概念(第九版)》教材的答案集合。
本文档旨在提供读者对操作系统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基础。
目录1.引论2.进程管理3.处理机调度4.进程同步5.死锁6.内存管理7.虚拟内存8.文件系统9.输入与输出10.磁盘存储管理11.安全性和保护12.分布式系统13.多媒体操作系统14.实时系统第一章引论本章的目标是介绍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包括定义了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历史和发展、操作系统的分类以及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问题1:操作系统是什么?答案:操作系统是一个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的软件系统。
它为用户提供一个在硬件和软件之间进行交互的接口,同时协调和控制计算机的各个组件,以实现有效和可靠的计算机操作。
问题2:操作系统的历史和发展?答案:操作系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20世纪50年代,当时计算机的使用范围相对较小,操作系统也比较简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操作系统逐渐变得复杂而且功能强大。
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多道程序设计的发展,操作系统开始支持同时运行多个程序。
这就导致了对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进程调度的需求。
同时,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和输入输出功能也得到了改进和扩展。
在20世纪7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使得操作系统变得更加普及。
同时,分时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的概念也开始出现。
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引入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操作系统更加用户友好和功能丰富。
现在,操作系统已经成为计算机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计算机用户提供各种功能和服务。
问题3:操作系统的分类有哪些?答案:操作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以下是国际上常用的操作系统分类方法:1.目标计算机系统:大型机操作系统、小型机操作系统、微型机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操作系统。
2.处理方式:批处理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
3.用户数量:单用户操作系统、多用户操作系统。
第14章数据库设计1. 简述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解:数据库设计的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系统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1)需求分析阶段进行数据库设计首先必须准确了解与分析用户对系统的信息需求和处理需求,并建立系统说明文档。
需求分析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基础,是最困难、最耗费时间的一步,但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需求分析做得是否充分与准确,决定了数据库设计的速度与质量。
需求分析做得不好,甚至会导致整个数据库设计返工重做。
需求说明书是需求分析阶段的成果,也是后续阶段设计的依据。
(2)概念结构设计阶段概念结构设计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它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
一般使用E-R图来表示数据与数据之间的联系。
(3)逻辑结构设计阶段逻辑结构设计是将概念模型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
(4)物理结构设计阶段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是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主要包括数据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5)数据库实施阶段在数据库实施阶段,设计人员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工具及宿主语言,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
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数据库应用系统经过试运行后即可投入正式运行。
在数据库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
投入运行后由DBA来承担数据库系统的日常维护。
2. 需求分析阶段的设计目标是什么?调查的内容是什么?解:需求分析阶段的设计目标是对系统的整个应用情况作全面的、详细的调查,确定企业组织的目标,收集支持系统总的设计的基础数据和对这些数据的要求,确定用户的需求,并把这些要求写成用户和数据库设计者都能接受的文档。
调查的内容是:(1) 调查组织机构情况。
(2) 调查各部门的业务活动情况。
(3) 在熟悉业务活动的基础上,协助用户明确对新系统的各种要求,包括信息要求、处理要求、完全性与完整性要求。
第14章考试答案技术人员发现突袭已经停止工作。
这两种情况会导致这个问题?(选择两个。
)外部磁盘阵列控制器就失去了力量。
RAID控制器失败。
电缆连接到硬盘连接不正确。
一个硬盘失败。
RAID配置不正确。
2。
技术员是双核CPU升级旧电脑。
当电脑启动时,它是比之前升级慢。
任务管理器的性能选项卡显示只有一个CPU图表。
这个问题最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更新BIOS固件支持双核CPU。
增加可用的RAM数量。
将硬盘替换为高容量硬盘。
超频CPU。
3所示。
打印机定影的征兆,需要被替换吗?墨粉脱落打印页面。
纸是无法正确喂养到打印机。
页面与鬼图像印刷。
垂直的线条印在每一页4所示。
打印机生产的可能原因是什么鬼图片页面?一个破旧的鼓雨刷损坏的传感器辊没有足够的内存一个不正确的打印驱动程序5。
纠正措施应采取什么未知的打印机上打印字符?重新安装驱动程序。
增加内存。
取代鼓雨刷。
fuser替换。
6。
用户在办公室抱怨他们正在接受“文档未能打印”的消息在网络打印机打印。
一个可能的问题是什么?打印机碳粉低。
打印机鼓很脏。
打印机配置了一个不正确的IP地址。
打印机没有足够的内存。
7所示。
用户没有更新申请两年多,刚刚在工作站上更新为最新版本。
然而用户通知,最新版本的软件是操作非常缓慢。
在工作站上的其他应用程序正常运行。
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需要更新BIOS。
电脑有病毒。
电脑没有足够的内存。
工作站没有兼容的驱动程序安装。
8。
技术人员添加一个新的光驱电脑光驱是不承认的计算机。
技术人员认为BIOS固件需要更新并更新CMOS。
然而,电脑无法启动。
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下载一组不同的新安装的硬件的驱动程序。
与主板制造商联系,获得一个新的芯片。
新安装的硬件连接外部力量。
在BIOS更改启动顺序包括光驱。
9。
电脑反复锁没有任何错误消息。
这两个条件可能会造成问题?(选择两个。
)索引服务没有运行。
电脑有病毒。
一个更新的操作系统。
UAC已经关闭。
用户违反了用户安全策略。
湖南网院2011年秋《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考试要求《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概念多、涉及面广,部分章节存在着概念抽象、技术难理解的特点。
为帮助大家有效地复习这门课程,下面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各章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供同学们在复习时参考。
第一部分考核要求一、考核内容第1章 Windows server安装和基本配置1.Windows Server 2003的安装;2.Windows Server 2003的网络连接配置与检测;3.创建MMC管理控制台第2章工作组及本地账户的管理1.工作组的概念及如何把计算机加入指定工作组;2.创建本地用户账户;3.设置用户账户的属性;4.更改账户密码;5.禁用、重命名和删除用户账户;6.创建本地组;7.管理本地组第3章域的创建与管理1.域的概念、域中计算机的角色、域的特点;2.域控制器的安装条件及过程;3.计算机加入或脱离域;4.创建与管理域用户账户;5.创建与管理域组账户;6.创建与管理组织单位;7.创建、配置组策略对象;8.组策略的应用第4章磁盘与数据存储管理1.创建磁盘主分区;2.创建扩展分区和逻辑驱动器;3.格式化分区;4.基本磁盘与动态磁盘的特点与转换;5.简单卷、跨区卷、带区卷、镜像卷、RAID-5卷的创建与管理;6.磁盘配额项;7.NTFS分区上数据压缩与加密。
第5章 NTFS权限管理1.文件系统类型;2.NTFS权限的含义与类型;NTFS文件系统的获取;3.NTFS权限的设置;4.获得文件和文件夹的所有权;5.NTFS权限规则的使用(累加、拒绝、承规、优先);6.复制和移动对NTFS权限的影响第6章资源的共享与访问管理1.创建共享文件夹;2.访问共享文件夹;3.隐藏共享文件夹;4.监控管理本地计算机的共享文件夹;5.将共享文件夹发布到活动目录;第7章、第8章(不要求)第9章 DHCP服务器1.DHCP服务器安装与授权;2.创建与激活作用域;3.配置DHCP的作用域;4.服务器选项设置;5.DHCP客户端的设置与验证第10章 DNS域名服务1.什么是DNS;2.DNS的域名结构;3.DNS服务器的分布结构;4.DNS域名解析过程;5.DNS组件的安装;6.创建主要区域;6.在区域中添加资源记录;7.DNS客户端的设置与测试;第11章 WWW服务器1.Web的基本概念(如:HTTP、URL等);2.Web服务器的安装与基本配置(如:设置IP地址、端口号、主目录、默认网页等);3.建立、配置和访问虚拟目录;4.使用不同的IP地址搭建多个站点;5.使用不同的TCP端口搭建多个站点;5.使用不同的主机头搭建多个站点。
第14章VC++6.0集成开发环境使用本章将学习到下列内容:●VC++6.0的安装●VC++6.0拷贝安装方法●VC++6.0的使用●VC++6.0的调试工具●VC++6.0的常见错误C++语言是在C 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增加了面向对象的编程,成为当今最流行的一种程序设计语言。
Microsoft Visual C++6.0是微软公司开发的,面向Windows 编程的C++语言工具。
它不仅支持C++语言的编程,也兼容C语言的编程。
由于VC++6.0被广泛地用于各种编程,使用范围很广。
本章简要地介绍如何在VC++6.0下运行C语言程序。
14.1 VC++6.0的安装Microsoft Visual C++ 6.0是一个比较大的软件包,它的安装与Windows下其他应用程序的安装类似。
不过对于学习用的VC++6.0,安装时有时候会出错,导致后续安装不能成功。
当VC安装出现错误时,我们也可以不通过安装,而直接将VC拷贝到硬盘上,然后做相应的设置,即可以达到和安装同样的使用效果。
以下分两方面来介绍VC++6.0的安装。
●利用安装盘安装●直接拷贝14.1.1 利用安装盘安装要使用Visual C++6.0,必须运行windows95以上或windows NT4.0以上的版本(其他配置要求见Visual C++ 6.0文档)。
安装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硬盘安装也可以光盘安装,二者区别不大,现以光盘安装为例说明,安装步骤如下(整个安装的过程按提示进行没有特别说明的一路按“下一步”按钮就行;如果在安装的过程出现提示java虚拟机版本不够的情况按提示升级虚拟机版本,重启后会自动安装)。
1.启动光盘,出现如图14.1所示界面表示安装程序启动。
2.接受用户协议,如图14.2所示。
3.输入产品号和用户ID,如图14.3所示。
4.安装选择(一般选自定义),如图14.4所示。
图14.4 安装选项5.选择安装的路径(可以在编辑框中修改,也可以通过”浏览”按钮来定位自己准备安装的位置),如图14.5所示。
磁盘管理操作步骤
磁盘管理操作步骤主要包括以下三步:
1. 分区:由于硬盘不能直接使用,所以对硬盘进行分割,便于管理。
分区主要有主分区和扩展分区(有且只有一个,用它来实现多个分区),扩展分区里是逻辑分区(信息在扩展分区找个位置存)。
2. 格式化:将分区格式化成不同的文件系统。
磁盘分区后,必须经过格式化才能正式使用。
3. 挂载:将一个设备挂接到一个已存在的目录上。
我们要访问磁盘里的文件,必须将文件所在分区挂载到一个已存在的目录上,然后通过访问这个目录来访问储存设备。
挂载分为开机自动挂载和临时挂载(不进行编辑)。
以上步骤仅供参考,建议咨询计算机领域专业人士获取更多指导。
中级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目录本书按照人事部、信息产业部全国运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的要求编写,内容紧扣《信息系统治理工程师考试大纲》。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信息系统的治理。
第一部分要紧讲述信息系统工程师必备的数据库、运算机网络等相关基础知识;第二、三部分针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及运营治理时期,分别介绍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及步骤,信息系统治理的整体规划、关键功能及流程的必备知识。
本书是全国运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的指定教材,既可供考生备考使用,也可作为大中专学校相关课程的教材,同时还可作为相关技术人员的自学教材。
第1章运算机硬件基础21.1 运算机差不多组成21.1.1 中央处理器31.1.2 储备器41.1.3 常用I/O设备51.2 运算机的系统结构91.2.1 并行处理的概念91.2.2 流水线处理机系统101.2.3 并行处理机系统111.2.4 多处理机系统121.2.5 CISC/RISC指令系统141.3 运算机储备系统151.3.1 储备系统概述及分类151.3.2 储备器层次结构151.3.3 主储备器161.3.4 高速缓冲储备器181.3.5 辅助储备器181.4 运算机应用领域211.4.1 科学运算211.4.2 信息治理211.4.3 运算机图形学与多媒体技术221.4.4 语言与文字的处理221.4.5 人工智能22选择题23摸索题23第2章操作系统知识242.1 操作系统简介242.1.1 操作系统的定义与作用252.1.2 操作系统的功能及特点252.1.3 操作系统的类型272.2 处理机治理292.2.1 进程的差不多概念292.2.2 进程的状态和转换292.2.3 进程的描述312.2.4 进程的同步与互斥322.2.5 死锁342.3 储备治理352.3.1 储备器的层次352.3.2 地址转换与储备爱护362.3.3 分区储备治理372.3.4 分页式储备治理382.3.5 分段式储备治理的差不多原理40 2.3.6 虚拟储备治理差不多概念422.4 设备治理422.4.1 I/O硬件原理432.4.2 I/O软件原理442.4.3 Spooling 系统462.4.4 磁盘调度472.5 文件治理472.5.1 文件与文件系统482.5.2 文件名目492.5.3 文件的结构和组织512.5.4 文件的共享和爱护542.6 作业治理552.6.1 作业及作业治理的概念552.6.2 作业调度562.6.3 多道程序设计57选择题57摸索题58第3章程序设计语言593.1 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593.1.1 程序设计语言差不多概念593.1.2 程序设计语言的差不多成分60 3.2 程序编译、说明系统643.2.1 程序的编译及说明643.2.2 编译程序差不多原理643.2.3 说明程序差不多原理64选择题66摸索题66第4章系统配置和方法674.1 系统配置技术674.1.1 系统架构674.1.2 系统配置方法694.1.3 系统处理模式734.1.4 系统事务治理764.2 系统性能784.2.1 系统性能定义和指标784.2.2 系统性能评估794.3 系统可靠性804.3.1 可靠性定义和指标804.3.2 运算机可靠性模型80选择题82摸索题82第5章数据结构与算法835.1 数据结构与算法简介835.1.1 什么是数据结构835.1.2 数据结构差不多术语845.1.3 算法描述845.1.4 算法评判865.1.5 算法与数据结构的关系865.2 线性表875.2.1 线性表的定义和逻辑结构875.2.2 线性表的顺序储备结构885.2.3 线性表的链式储备结构905.3 栈和队列905.3.1 栈的定义和实现905.3.2 表达式求值935.3.3 队列935.4 数组和广义表965.4.1 数组965.4.2 广义表的定义和储备结构975.5 树和二叉树995.5.1 树的定义995.5.2 树的储备结构1005.5.3 树的遍历1025.6 图1035.6.1 图的定义和术语1035.6.2 图的储备结构1035.6.3 图的遍历104选择题105摸索题105第6章多媒体基础知识1076.1 多媒体技术概论1076.1.1 多媒体技术差不多概念1076.1.2 多媒体关键技术和应用1086.2 多媒体压缩编码技术1106.2.1 多媒体数据压缩的差不多原理1106.2.2 多媒体数据压缩的差不多编码方法111 6.2.3 编码的国际标准1126.3 多媒体技术应用1136.3.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1136.3.2 数字音频处理技术1176.3.3 多媒体应用系统的创作120选择题121摸索题121第7章网络基础知识1227.1 网络的基础知识1227.1.1 运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分类1227.1.2 运算机网络的组成1247.2 运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1257.2.1 运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267.2.2 TCP/IP协议1287.3 运算机网络传输1297.3.1 数据通信模型1297.3.2 数据通信编码1317.3.3 传输介质1337.3.4 多路复用技术1347.3.5 数据交换技术1357.3.6 差错操纵与流量操纵1367.4 运算机局域网1377.4.1 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操纵方式1377.4.2 局域网的组网技术1397.5 网络的治理与治理软件1417.5.1 网络的治理1417.5.2 网络治理软件1437.6 网络安全1447.6.1 运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1447.6.2 数据的加密与解密1457.6.3 防火墙技术1467.6.4 网络安全协议1477.7 网络性能分析与评估1487.7.1 服务质量QoS 1487.7.2 服务等级协议(SLA:service-level agreement)148 7.7.3 流量治理1497.7.4 网络性能评判指标体系1497.8 因特网基础知识及其应用1507.8.1 IP地址和子网掩码1517.8.2 DNS和代理服务器1537.8.3 万维网服务1547.8.4 因特网其他服务156摸索题159第8章数据库技术1608.1 数据库技术基础1608.1.1 数据库系统概述1608.1.2 数据模型1618.1.3 数据库系统结构1648.2 关系数据库的数据操作1668.2.1 关系数据库1668.2.2 关系运算1688.2.3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1718.3 数据库治理系统1808.3.1 数据库治理系统概述1808.3.2 数据库系统的操纵功能181 选择题187摸索题188第9章安全性知识1899.1 安全性简介1899.1.1 安全性差不多概念和特点189 9.1.2 安全性要素1899.2 访问操纵和鉴别1909.2.1 鉴别1909.2.2 访问操纵的一样概念1919.2.3 访问操纵的策略1919.3 加密1929.3.1 保密与加密1929.3.2 加密与解密机制1929.3.3 密码算法1939.3.4 密钥及密钥治理1949.4 完整性保证1949.4.1 完整性概念1949.4.2 完整性保证策略1959.5 可用性保证1969.5.1 事故响应与事故复原1969.5.2 减少故障时刻的高可用性系统1979.6 运算机病毒的防治与运算机犯罪的防范1979.6.1 运算机病毒概念1979.6.2 运算机病毒的防治1989.6.3 运算机犯罪的防范1999.7 安全分析1999.7.1 识别和评估风险1999.7.2 操纵风险2009.8 安全治理2009.8.1 安全治理政策法规2019.8.2 安全机构和人员治理2019.8.3 技术安全治理2019.8.4 网络治理2029.8.5 场地设施安全治理203选择题203摸索题203第二篇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第10章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知识20610.1 信息系统概述20610.1.1 信息系统的概念20610.1.2 信息系统的结构20710.1.3 信息系统的要紧类型21310.1.4 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阻碍21510.2 信息系统工程概述21710.2.1 信息系统工程的概念21710.2.2 信息系统工程的研究范畴21810.2.3 信息系统工程的差不多方法21810.3 信息系统开发概述21910.3.1 信息系统的开发时期21910.3.2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222选择题227摸索题227第11章信息系统开发的治理知识22811.1 信息系统项目22811.1.1 项目的差不多概念22811.1.2 信息系统项目的概念22911.2 信息系统中的项目治理23011.3 信息系统开发的治理工具23411.3.1 Microsoft Project 98/2000 23411.3.2 P3/P3E 23511.3.3 ClearQuest 236摸索题237第12章信息系统分析23812.1 系统分析的任务23812.2 系统分析的步骤24012.3 结构化分析方法24112.3.1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内容24112.3.2 结构化分析方法的工具24212.4 系统说明书25912.4.1 系统说明书的内容25912.4.2 系统说明书的审议26212.5 系统分析工具——统一建模语言(UML)263 12.5.1 统一建模语言(UML)的概述26312.5.2 统一建模语言(UML)的内容26512.5.3 统一建模语言(UML)的建模过程270 12.5.4 统一建模语言(UML)的应用271摸索题272第13章信息系统设计27413.1 系统设计概述27413.1.1 系统设计的目标27413.1.2 系统设计的原则27513.1.3 系统设计的内容27613.2 结构化设计方法和工具27713.2.1 结构化系统设计的差不多原则277 13.2.2 系统流程图27813.2.3 模块27913.2.4 HIPO技术27913.2.5 操纵结构图28113.2.6 模块结构图28113.3 系统总体设计28213.3.1 系统总体布局方案28313.3.2 软件系统结构设计的原则286 13.3.3 模块结构设计28713.4 系统详细设计29413.4.1 代码设计29413.4.2 数据库设计29613.4.3 输入设计30013.4.4 输出设计30313.4.5 用户接口界面设计30413.4.6 处理过程设计30713.5 系统设计说明书30913.5.1 系统设计引言30913.5.2 系统总体技术方案310选择题313摸索题314第14章信息系统实施31514.1 系统实施概述31514.1.1 系统实施时期的特点31514.1.2 系统实施的要紧内容31614.1.3 系统实施的方法31714.1.4 系统实施的关键因素31714.2 程序设计方法31914.2.1 程序设计基础知识31914.2.2 结构化程序设计32314.2.3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32514.2.4 可视化程序设计32614.3 系统测试32714.3.1 系统测试概述32714.3.2 测试的原则32914.3.3 测试的方法33014.3.4 测试用例设计33214.3.5 系统测试过程33914.3.6 排错调试34814.3.7 系统测试报告34914.4 系统的试运行和转换35014.5 人员培训351选择题352摸索题352第15章信息化与标准化35315.1 信息化战略和策略35315.1.1 信息化35315.1.2 国家信息化35415.1.3 企业信息化35515.1.4 我国信息化政策法规356 15.2 信息化趋势35915.2.1 远程教育36015.2.2 电子商务36015.2.3 电子政务36115.3 企业信息资源治理36215.3.1 信息资源治理的含义362 15.3.2 信息资源治理的内容363 15.3.3 信息资源治理的组织363 15.3.4 信息资源治理的人员363 15.4 标准化基础36415.4.1 标准化的进展36415.4.2 标准化的定义36615.4.3 标准化的过程模式36715.4.4 标准化的级别和种类368 15.5 标准化应用37015.5.1 标准的代号和编号37015.5.2 信息技术标准化37215.5.3 标准化组织373摸索题375第三篇信息系统的治理第16章系统治理规划37816.1 系统治理的定义37816.1.1 治理层级的系统治理要求378 16.1.2 运作层级的系统治理要求381 16.2 系统治理服务38316.2.1 为何引入IT服务理念383 16.2.2 服务级别治理38416.3 IT财务治理38516.3.1 为何引入IT财务治理38516.3.2 IT部门的角色转换38616.3.3 IT财务治理流程38616.4 制定系统治理打算38816.4.1 IT部门的职责及定位38816.4.2 运作方的系统治理打算389 16.4.3 用户方的系统治理打算390摸索题391第17章系统治理综述39217.1 系统运行39217.1.1 系统治理分类39217.1.2 系统治理规范化39317.1.3 系统运作报告39317.2 IT部门人员治理39417.2.1 IT组织及职责设计39417.2.2 IT人员的教育与培训39617.2.3 第三方/外包的治理39617.3 系统日常操作治理39817.3.1 系统日常操作概述39817.3.2 操作结果治理及改进40017.3.3 操作人员的治理40017.4 系统用户治理40017.4.1 统一用户治理40017.4.2 用户治理的功能40217.4.3 用户治理的方法40317.4.4 用户治理报告40417.5 运作治理工具40417.5.1 运作治理工具的引入40417.5.2 自动化运作治理的益处405 17.5.3 运行治理工具功能及分类406 17.6 成本治理40817.6.1 系统成本治理范畴40817.6.2 系统预算及差异分析40817.6.3 TCO总成本治理41017.7 计费治理41017.7.1 计费治理的概念41017.7.2 计费治理的策略41117.7.3 计费定价方法41117.7.4 计费数据收集41217.8 系统治理标准简介41417.8.1 ITIL标准41417.8.2 COBIT标准41517.8.3 HP ITSM参考模型和微软MOF 416 17.9 分布式系统的治理41617.9.1 分布式系统的问题41617.9.2 分布式环境下的系统治理417 17.9.3 分布式系统中的安全治理418 摸索题419第18章资源治理42018.1 资源治理概述42018.1.1 资源治理概念42018.1.2 配置治理42018.2 硬件治理42118.2.1 硬件治理的范畴42118.2.2 硬件配置治理42218.2.3 硬件资源爱护42318.3 软件治理42418.3.1 软件治理的范畴42418.3.2 软件生命周期和资源治理424 18.3.3 软件构件治理42518.3.4 软件分发治理42618.3.5 文档治理42718.3.6 软件资源的合法爱护427 18.4 网络资源治理42818.4.1 网络资源治理的范畴428 18.4.2 网络资源治理与爱护428 18.4.3 网络配置治理42918.4.4 网络治理43118.4.5 网络审计支持43118.5 数据治理43318.5.1 数据生命周期43318.5.2 信息资源治理43318.5.3 数据治理43418.5.4 公司级的数据治理43418.5.5 数据库审计支持43618.6 设施和设备治理43618.6.1 电源设备治理43618.6.2 空调设备治理43718.6.3 通信应急设备治理43718.6.4 楼宇治理43818.6.5 防护设备治理43818.6.6 信息系统安全性措施标准439摸索题439第19章故障及问题治理44019.1 故障治理概述44019.1.1 概念和目标44019.1.2 故障治理的范畴44019.2 故障治理流程44119.2.1 故障监视44219.2.2 故障调研44319.2.3 故障支持和复原处理445 19.2.4 故障分析和定位445 19.2.5 故障终止44719.2.6 故障处理跟踪44719.3 要紧故障处理44819.3.1 故障的差不多处理448 19.3.2 主机故障复原措施448 19.3.3 数据库故障复原措施450 19.3.4 网络故障复原措施451 19.4 问题操纵与治理45119.4.1 概念和目标45219.4.2 相关逻辑关系45219.4.3 问题治理流程45319.4.4 问题操纵45419.4.5 错误操纵45719.4.6 问题预防45819.4.7 治理报告459选择题460摸索题460第20章安全治理46120.1 概述46120.1.1 安全策略46120.1.2 安全治理措施46220.1.3 安全治理系统46320.1.4 安全治理范畴46420.1.5 风险治理46520.2 物理安全措施46620.2.1 环境安全46620.2.2 设施和设备安全467 20.2.3 介质安全46920.3 技术安全措施47120.3.1 系统安全措施47120.3.2 数据安全性措施474 20.4 治理安全措施47620.4.1 运行治理47620.4.2 防犯罪治理47720.5 相关的法律法规47820.6 安全治理的执行47920.6.1 安全性治理指南480 20.6.2 入侵检测48020.6.3 安全性强度测试481 20.6.4 安全性审计支持481选择题482摸索题482第21章性能及能力治理48321.1 系统性能评判48321.1.1 性能评判概述48321.1.2 性能评判指标48321.1.3 设置评判项目48721.1.4 性能评判的方法和工具488 21.1.5 评判结果的统计与比较491 21.2 系统能力治理49121.2.1 能力治理概述49221.2.2 能力治理活动49221.2.3 设计和构建能力数据库493 21.2.4 能力数据监控49621.2.5 能力分析诊断49721.2.6 能力调优和改进49821.2.7 实施能力变更49921.2.8 能力治理的高级活动项目499 21.2.9 能力打算、考核和报告500 选择题501摸索题501第22章系统爱护50222.1 概述50222.1.1 系统爱护的任务和内容502 22.1.2 系统爱护的方法50222.2 制定系统爱护打算50322.2.1 系统的可爱护性50322.2.2 系统爱护的需求50422.2.3 系统爱护打算50522.2.4 系统爱护的实施形式507 22.3 爱护工作的实施50722.3.1 执行爱护工作的过程507 22.3.2 软件爱护50922.3.3 硬件爱护510选择题511摸索题511第23章新系统运行及系统转换512 23.1 制定打算51223.1.1 系统运行打算51223.1.2 系统转换打算51223.2 制定系统运行体制51323.3 系统转换测试与运行测试513 23.3.1 系统转换测试51323.3.2 运行测试51623.4 系统转换51723.4.1 系统转换打算51723.4.2 系统转换的执行52023.4.3 系统转换评估52123.5 开发环境治理52123.5.1 开发环境的配置52223.5.2 开发环境的治理52223.5.3 系统发行及版本治理523摸索题523第24章信息系统评判52424.1 信息系统评判概述52424.1.1 信息系统评判的概念和特点52424.1.2 信息系统的技术性能评判52524.1.3 信息系统的治理效益评判52524.1.4 信息系统成本的构成52524.1.5 信息系统经济效益来源52624.1.6 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判的方法527 24.1.7 信息系统的综合评判52824.2 信息系统评判项目52824.2.1 建立评判目标52824.2.2 设置评判项目53024.3 评判项目的标准53124.3.1 性能评判标准53124.3.2 运行质量评判标准53324.3.3 系统效益评判标准53424.4 系统改进建议535摸索题536第25章系统用户支持53725.1 用户角度的项目53725.2 用户支持53725.3 用户咨询53825.4 关心服务台54025.5 人员培训服务542摸索题543参考文献544。
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Windows 系统下动态磁盘卷的分析与研究曹纪磊(河南省交通高级技工学校,河南驻马店463000)摘要: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已经知道在MBR 磁盘分区结构中,系统通过分区表项对分区进项管理,因为分区表项中管理分区大小的参数是有四个字节组成的,所以能够管理的分区最大为2048GB ,也就是2TB 。
随着硬盘容量的不断增大,以及用户对存储空间需求的不断最大,2TB 的分区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特别是无法满足大型企业用户的需求。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微软提供的动态磁盘分区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该文就动态磁盘卷的种类、创建方法以及动态磁盘的LDM 结构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动态磁盘;分区;卷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4-0198-02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Dynamic Disk Volume in Windows System CAO Ji-lei(Henan Traffic Senior Technical School,Zhumadian 463000,China)Abstract:For most users,has been known in the MBR disk partition structure,the system through the partition table to parti⁃tion input management,parameter management partition table because the size is four bytes,so the management can partition is 2048GB,which is 2TB.With the increasing capacity of the hard disk,as well as the greatest demand for storage space,the 2TB partition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users,in particular,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large enterprise users.So how to solve this contradiction,the dynamic disk partition provided by Microsoft is a good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In this paper,the types and methods of dynamic disk volumes,and the LDM structure of dynamic disks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Key words:dynamic disk;partition;volume1动态磁盘卷由来动态磁盘与MBR 磁盘相比,在磁盘的管理和使用特性上更加机动灵活,特别是在数据的容错、高速度的读写操作以及卷的大小修改上更加易于实现,这些都是微软公司针对MBR 磁盘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在Windows2000系统后新增加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