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基本精神
1、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首先,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辨证精神的范围。
第二,人本主义精神:做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崇尚个人的民主自由与民主价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礼治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贯彻实施着人本主义精神,而且也扩散着一种礼治精神。
做为一种社会志愿的礼治精神,其实质就是特别强调社会的有序,保持社会的秩序。
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精神是指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一种文化信仰和精神内核。
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特征是包括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其中融合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学文化、周易文化等不同流派的思想和智慧。
这种文化精神强调的重要价值观念包括仁爱、和谐、廉洁、忍让、孝道、诚信等,强调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国文化精神还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强调身心统一、内外统一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观念。
这种文化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思考和思考,对于社会道德、行为准则和修养的追求。
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是“和谐”,这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稳定、团结、互助、共赢的渴望和追求。
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体现,如亲情、友情、爱国情、团结协作、和睦相处等。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支柱,对于维系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优秀精神?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决不是简单的复古。
我们需要的,是要从上万年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中,认取那些穿越时空、恒久生辉的伟大精神,并在21世纪的今天努力实践和弘扬这些精神。
包容博大的精神。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
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
今天的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融合,也是中国文化开放兼容的一个具体体现。
印度佛教来到中国,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印度人释迦牟尼简直加入了中国国籍。
近当代中国对西方思想的欢迎,中国成了西方思想的试验田,也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开放精神的体现。
当然,一切外来的思想文化,都经过了也都必将经过已有的中华文化体系的熔炼,其精华被吸取之后,又将生发出全新的更加灿烂博大的中华文化。
天下大同的精神。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重视天下的和谐和相互友爱而非互相的对抗或欺凌弱小。
今天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也是大同精神的体现。
历史上强大的中国,没有主动侵犯小国。
中国版图的扩大,是在回击当时的外族侵略以及外族文化主动融入中原文化的结果。
强大的明朝派遣郑和下西洋,给各国送去的是丝绸、瓷器等各种物品。
今天西方某些人的“中国威胁论”,实际上是他们以西方对抗和竞争性的思维、以自己爱好侵略的历史来揣度以和谐大同为核心特色的中华文化的表现。
中庸的精神。
中庸不是当好好先生,而是一种为人处事上的恰到好处,是一种“黄金分割”的大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智、仁、勇”的结合才是完善的人格,而非强调一端,就是中庸精神的表现。
“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就是中庸。
“随心所欲”但是“不逾矩”,就是中庸。
中庸也意味着虽然能力智慧优胜但是心态平实谦虚,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国人可以发明火药,但是不用来制造武器,这就是中庸和平的精神。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中庸,“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是中庸,“高筑墙、广积粮、不称霸”,也是中庸。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的精神1、“人文精神。
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展。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德。
2、“自然精神。
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老子》一书提出的“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
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的卓越思想。
3、“奇偶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
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
例如从“无音、“五色“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构成与变化。
唐代后,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于是相生相克、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
宋儒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奇偶的结合。
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了真切的认识。
4、“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这种不断吸纳并完善的特质,就是“会通精神。
例如,西汉时期,儒、法走向了结合。
以后,儒、道又走向了兼容,并吸取了佛学的精华。
这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
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1、“人文”精神。
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发展。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尚的、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界。
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美德。
2、“自然”精神神。
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老子》一书提出的“道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
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衡的卓越思想。
3、“奇奇偶”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
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
例如从从“无音”、“五色”“五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的构成与变化。
唐代后,中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响。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著特征。
于是相生相克、安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运而生。
孔子的“中庸”说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
宋儒所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是奇偶的结合。
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有了真切的认识。
4、“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文化是国内个民族人民共同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这种种不断吸纳并完善的特质,,就是“会通”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内容
1、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落实在政治上是“以民为本”,即民本思想。
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思想。
2、刚柔相济的坚忍精神。
刚柔相济是中国人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
孔子创立儒家重“刚”,但也不失“柔”。
中国文化是强调“儒道互补”的,即阳刚必须与阴柔适当配合。
3、贵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中和”思想的传承特别重要。
儒家传统是以夷制夷,德化怀柔,多采取羁縻政策。
4、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能够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颇有贡献。
5、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仁者爱人”,即仁爱思想。
中华民族这种道德传统和深厚博大的“仁爱”正是今天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和为维护社会利益、人民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源泉。
基本精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和训诫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行为活动的指导原则,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这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
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除了一致认同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礼治精神外,还有以下几种:一、厚德载物的精神“厚德载物”出自《易传·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以大地厚实和顺的气势,要求人们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
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
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广厚实,像大地那样载育万物和生长万物。
一个人,在做人与处世时,要心胸开阔,立志高远,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得《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历史的长河中,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直接联系起来的英雄,数不胜数。
战国时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明代的爱国将领戚继光,焚烧鸦片的将领林则徐,他们忠于国家,不怕牺牲。
这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集中体现。
三、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中国文化的精神读后感近年来,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备受瞩目的话题。
作为一个中华儿女,我们不仅应该了解自己的文化,更应该深入挖掘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历史与现实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分享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读后感。
一、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代表。
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儒家思想就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思想潮流,并在随后的几千年中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几个概念。
其中,“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以人为本,关注他人的疾苦与需要;“义”注重公正与道德,讲究对事情的评价需要有规矩可循;“礼”强调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有着秩序与规范的功能;“智”和“信”则侧重于个人素质,尤其是思维能力和人品信仰等。
这些精神内涵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契合点:在价值观的引导和自我约束中,牢牢把握了当代人对尊重他人、公正正义、秩序与规范等方面的需求和期待。
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不仅有帮助个体做好自己的价值取向,也能够帮助人们改善彼此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
二、道家文化:“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家文化历史悠久,同样也是一种具有很深内涵的中华文化。
道家思想跳出了人与社会之中,强调个人行为需要符合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趋势。
其中,最为重要的概念是“道”,即天地万物的内在法则和道路。
我认为,这一概念对于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人类从未预料过的发展。
但是,科技的发展也需要符合自然规律。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中,需要尊重我们的生态,提倡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道”的概念,使其重新融入到我们的行动当中,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佛家文化:“因果报应,自知自利”佛家文化被视为东方智慧之一。
在佛家文化中,“因果报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这个概念主要指的是人们的行为会造成一定的后果,正面的行为结果会得到回报,而负面的行为会得到相应的惩罚。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力,贵和尚中第一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精”、“神”的字义理解以及“精神”的词义。
所谓文化精神,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是指具体的文化表现和文化现象中的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
二、具备条件1、广泛影响: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并是他们基本的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2、积极作用: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三、实质是一种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思想,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四、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但是,文化传统是一种事实判断,文化基本精神或民族精神是一种价值判断即“优秀传统”,长期受到人们尊崇(特点有褒有贬,文化基本精神只有褒的一面)。
五、地位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第二节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一、天人合一1、在这个问题上,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人与自然的关系,“统一”或“征服”;“让”或“争”)。
2、演变过程:“天人合一”强调了天人之间的统一性。
一方面,用“人事”去附会“天命”,把人的行为归依于天道的流行,以获得一个外在的理论框架。
另一方面,人又往往把主体的伦常和情感灌注于“天道”,并将其人格化,使其成为主体意识的对象化和外在体现,“天”成了理性和道德化身。
表面上看是人按天意在“承运”,在“行道”。
但实际上,天却成了人们实现道德理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天人之间,人为主导,人为目的。
其演化过程:(1)西周: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神可相通,如:《尚书·洪范》:“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包括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1、“人文”精神。
炎黄时代已有其萌芽,以后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人文精神,又有创造性发展。
其特征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
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别重视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的和睦相处,并最终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
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治家治国等传统美德。
2、“自然”精神。
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老子》一书提出的“道法自然”,是中国传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强调要如实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
而《庄子》一书则强调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的卓越思想。
3、“奇偶”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创立了“阴”和“阳”这个哲学概念。
当人们用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和人事变化的时候,又在数字方面归纳出“奇”“偶”概念。
例如从“无音”、“五色”“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构成与变化。
唐代后,中医又受“八卦”说的影响。
奇与偶的离合,成为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于是相生相克、安危、动静、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对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孔子的“中庸”说、老子的“抑损举补”理论等,都是这种“奇偶”变化的理论说明。
宋儒所说的“一分为二”,也是奇偶的结合。
观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后又归结为“一”,这时人们对于某事物才有了真切的认识。
4、“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这种不断吸纳并完善的特质,就是“会通”精神。
例如,西汉时期,儒、法走向了结合。
以后,儒、道又走向了兼容,并吸取了佛学的精华。
这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
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1) 和合的字源和理念“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
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
“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
“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
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
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认为道蕴涵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
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
《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
“和合”概念在先秦时期基本形成。
随着“和合”概念的形成,中国的原创文化也经过“百家争鸣”,逐渐“和合”形成儒、道两大显学,并且在两汉之际“和合”地接纳了由印度原创的崇尚“因缘和合”“圆融无碍”的佛教文化。
因缘和合论成为佛教的重要理论,在历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此,“和合”概念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并成为其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时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
西汉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杜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实则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兼取道、法、阴阳五行说等各家思想,主张把礼治与法治相结合,明显受到燕齐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
文秘1001 姓名:闫平学号:2010140010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远源流长,博大精深,特点显著,内涵丰富。
博爱大众、天下为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兼收并蓄,求是务实、身体力行,追求理想、完善人格,尊老尚古,贵中尚和是其精神彰显。
(1)和合的字源和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
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天人和一”旨
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
“中庸”则
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
(2)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
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
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
是天人谐调。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
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3)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和合文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具体准则,它在儒
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
境界和追求目标。
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
儒家
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
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
面对现
实人生很多具体的两极选择,人们试图有效地在对立的两极
之间找到了一个均衡的支点,并使对立双方归于统一。
在生
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
条。
在今日的语境下,“中庸”就是要正确把握度并协调好各
种关系,以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
中庸之道的真谛
在于:坚守中正,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一、用“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和谐精神“天人合一”、“贵和尚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
这种思想在中国长期实践的结果就是得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充满了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
二、用“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自强就是具有自觉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奋发向上;遇到困难和挫折,绝不退缩,能克服并战胜它,也就是说自强包括了自尊、自信、奋发、坚毅等精神和品格。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日新”、“革新”的观念在历史实践中为人
们所普遍接受,并积极促进“顺乎天应乎人”的社会变革。
”这种“推故而别致其新”的不懈追求,不仅是个人不断创新、进入人生新境界的动力,而且是推动整个社会不断进步的指导思想。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在现代集中表现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三、用“仁者爱人、修己安人”的伦理精神“仁者爱人、修己安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伦理精神。
“仁者爱人”作为一个伦理学概念,反映了伦理学道德义务的本质特征。
“仁者爱人”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
“仁者爱人”反映了道德义务所要求的克己的高度自觉的精神。
“修己安人”所反映的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处理群己关系的基本准则。
“修己”即自我的涵养,“安人”则是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
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人,不应当是信奉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者,相反,他应当具有广泛的人文关怀,充分表现出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自觉履行这种责任,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把握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仁者爱人、修己安人”蕴含的恰恰是对他人的积极肯定和对群体的高度责任,转化成今天的语言就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要推己及人,以人为本;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要严于律己,无私奉献。
四、用“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精神“义”者宜也,含有应当之意,引申为一般的道德规范。
“利”则泛指利益、功效等。
义利之辩首先联系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中国传统
义利观非常重视“义”,“君子以义为上”;“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中国传统文化义利观肯定“义”的内在价值,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利”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但是“谋利”应在“合义”的原则之下,不义之财虽有利而不取,“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相对于义,利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
五、用“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谦虚谨慎、励精图治”的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孜孜追求的最高君子人格——内圣外王。
“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的”。
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
同样,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
“内圣外王”的君子人格是创业者必备的精神素质。
唯有注重个人修养,不断修身,达到“内圣”,才能做到谦虚谨慎,不致在创业途中走入歧途。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其传承性,统一性,连接性,一直传承和发扬下去。
在市场经济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我们不断培养出我们真正的传统美德,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德观。
我们要不断提升自我的修养,培养自己的德才兼备,发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