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礼学体系结构探论_刘平中
- 格式:pdf
- 大小:826.90 KB
- 文档页数:5
张载的哲学思想_张载政治思想理论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分为很多种,有哲学思想、教育思想还有政治思想等。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载的哲学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哲学概括起来主要是五种思想理论,第一种是“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
张载作为新儒学的理学思想,弥补了原始儒家在本体论上的不足,建立了一个自己的本体论哲学。
张载在哲学上公开批判佛道,他的“气一元论”与佛老唯心理论相对立。
张载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气”这个概念的人。
张载认为气是宇宙最高本体,太虚即“天”,就是宇宙空间。
第二种是“一物两体”的辩证法。
在张载看来,任何由气构成的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
事物内部的的对立为“两”,内部的统一则为“一”。
用张载的原话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张载强调“两”和“一”的互相依存、联系,反对将两者分开来。
第三种是人性论,之前已经具体介绍过了。
第四种是道德论。
张载的道德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道德修养必须“变化气质”、“通蔽开塞”;强调“躬行礼仪”的道德实践;过程应该划分为学者、贤人、圣人三个阶段。
第五种是“大同”理想和自由人格境界思想,这也是宋明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张载政治思想理论张载是北宋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字子厚,1020年出生在凤翔郿县横渠镇,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眉县。
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张载尊称为张子,封先贤,世称横渠先生,在奉祀孔庙西庑中排名第38位。
他的著名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现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为“横渠四句”,在历代流传。
《张载政治思想概论》的作者并不是张载,而是李焦。
这本书是201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
在宋明新儒家学中,张载的学术独树一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后代对张载的政治思想有一些谛解。
这本《张载政治思想概论》就是通过文献的研究、历史的分析和史实的结合,还有比较研究的方法,从而对张载的政治思想展开了一系列系统并且深入的剖析。
张载诗论中的理学意蕴探析尚荣吕昂摘要:张载的诗论有着丰富的理学意蕴,其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平易求诗;第二,志至诗至;第三,诗言义理;第四,诗尚直写。
张载的诗论不是一种普适性的对过往诗歌作品的总结,而更接近于一种诗歌创作与评判的标准。
张载的诗论是基于其理学思想而产生的,是其“太虚即气”的世界观与“变化气质”的修行论在诗歌理解层面的反映,在其诗歌创作实践中也有很鲜明的体现。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张载的诗论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诗教传统,是对汉代以来儒家经学化诗论的反动,也是理学诗论的组成部分之一。
关键词:张载;诗论;理学作者简介:尚荣,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吕昂,哲学博士,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3)09-0109-08张载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其学说体系被称为“关学”,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除哲学方面的成就外,张载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其理学诗作严肃深沉、襟怀冲淡,别具一格。
这与其自成体系的诗论是有直接关系的。
张载的诗论有着丰富的理学意蕴,是其理学思想在文学层面的集中反映。
一、张载诗论的核心观点按《宋史·艺文志》,张载有《诗说》一卷,惜已不传。
但南宋理学家吕祖谦在《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一“纲领”中,引用了大量张载诗论的内容,应即出自《诗说》。
其文云:109张载诗论中的理学意蕴探析张氏曰:“求《诗》者贵平易,不要崎岖求合。
诗人之情,温厚平易老成,今以崎岖求之,其心先狭隘,无由可见。
诗人之情本乐易,只为时事拂其乐易之性,故以诗道其志。
”又曰:“求《诗》贵平易,不要崎岖求合。
又患泥文,如‘烝然来思’、‘湛湛露斯’,思、斯何必泥字?‘遐不作人’、‘德音不瑕’之类,不可以辞害。
‘君子至止’、‘乐只君子’,只、止何必拘?”又曰:“《诗》,全是人之情性,须先得诗人之心,然后观玩易入。
北宋关学创始人张载张载的人性论分析张载关学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各方面都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北宋的科技、文化和思想领域都取得了很多令人惊叹的成就。
北宋时期也是儒学发展到一个全新高度的时期。
在中国时期,儒学在融合了一部分道家戏说和佛家学说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全新的儒学思想体系,这就是有“新儒学”之称的理学。
理学是一门影响十分深远的思想学说,也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学派,其中北宋著名思想家,也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的张载“关学”就是其中规模比较大的一个流派。
张载雕像关学这个流派的起源应该追溯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儒家学者申颜、侯可,而张载则是关学真正的创立者。
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作为创始人的张载是关中人,因此得名。
又因为张载史称魏“横渠先生”,因此“关学”又被称作“横渠之学”。
关学的基本思想理论有这样几种。
一是气本论,就是说世界万物都是由一种“气”所产生和变化而来的,气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二是认识论,抓住人物为事物是各种感觉的由来,要想认识事物,就要多进行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认识并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三是“一物两体”辩证法,主要认为“气”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气有相互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于是由气所组成的事物也都是矛盾的*** 体,没有矛盾就没有这个变化的世界。
除了这三个主要的理论之外,还有“道德观”、“人性论”等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们认识世界万物。
张载“关学”自创立之后,经过后世许许多多学者的发展,终于成为了理学中十分重要的流派,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张载人性论张载人性论是指由北宋时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张载所提出的关于人性的学说。
张载的人性论在总结了天人先秦时期以来关于人性的多种学说,在广发吸取各家学说的长处和精华的基础上,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性学说。
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张载的人性论是建立在他的“气本论”基础上的,我们要想了解他的人性论就必须对他的气本论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张载雕像张载的气本论认为,人和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所产生和构成的。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张载是中国明代著名的理学家,他的理学纲领及其对气论的定位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一派,而气论则是理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下面我们将分析张载的理学纲领以及他对气论的定位。
张载的理学纲领主要包括心学、格物致知和致良知三个方面。
心学是张载理学的核心,其主要观点是“性即是心”。
“性”是指宇宙万物本性,同时也是人的本性。
“心”则是人的心灵活动的总称。
张载认为,人的心和性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
要实现人的性命和谐,就必须要求人的心和性保持一致。
这一观点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
格物致知是张载对于知识获取的一种方法。
他主张要通过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通过实践和观察,才能从中得出知识,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后世的重视和借鉴。
致良知是张载理学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人的心灵应该追求至善至美,通过不断的修身养性,使得自己的心灵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
而实现这一完美状态的方法就是通过格物致知来认识世界,并且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修身养性的具体行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张载理学的纲领。
张载对气论的定位也是他理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气论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主要指出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组成的,并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张载在承袭气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张载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贯穿宇宙的基本要素。
他主张以气论万物,以气解释宇宙万物的形成和变化。
他还提出了“气质”和“气象”两个概念。
“气质”是指物体固有的气的本质,而“气象”则是指气在不同条件下所呈现出的表现形式。
在张载看来,“理”也是一种特殊的气。
他认为,万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的。
人的思考、动植物的生长、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的。
通过对气的认识,可以了解世界万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致知的目的。
张载还提出了“气、质、力、形”的理论。
张载哲学思想述略张载是北宋开始兴起的理学奠基人之一。
理学实际上是流行于宋明六百年间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并注重道德修养的哲学思想。
理学所谓“理”,也称“天理”,既指宇宙自然的一般规律(物理),但更重要的是指人的“道德心性”的根本原则(性理),因而,理学又被称为“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
由于理学着重探讨天道、人道问题,故理学也称“道学”。
这里“道”的内容就是儒家所讲的“仁义”。
南宋初,“道学”名称颇为流行,后来“理学”之称渐盛。
近几十年来,西方人喜欢称宋明理学为新儒家,以区别于先秦时期的孔、孟、荀原始儒家。
由于原始儒家的学说比较缺乏体系化的哲学论证,加之儒家在后来发展中只注重典籍名物训诂,思想上丧失了生机,与现实人生和人的精神发展日益脱离,因此,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老庄、佛道大行于世。
从唐中叶到北宋初,一些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开始批判并融合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全面恢复儒家的权威。
到北宋中期,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批判地吸收佛、道哲学思想资料,理论形态也更加系统,精致的理学思想体系终于形成,并且占据了主导地位。
当时,为理学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主要有周敦颐、邵雍、张载及程颢、程颐兄弟,史称“北宋五子”。
在理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学派。
从地域上看,主要有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南宋时期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以及明代王守仁的浙江“王学”。
从理论特征上看,理学又可划分为三大派别:即以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程、朱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哲学和陆、王为代表的“心一元论”哲学。
张载的著作艰深难读,而对于张载哲学的性质,国内学者又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是唯物主义的,也有些学者认为是二元论者,这就为公允地介绍张载哲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下面,我们拟根据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解释,把张载的理学思想分为五个部分,作一点简明的阐述:1.“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辩特色的佛、道哲学体系都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
张载的贡献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号岳阳,陕西蒲城人。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和思想家。
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宋明理学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贡献,不仅深刻影响了宋代思想家的思想体系,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张载的贡献。
一、张载的哲学思想1.心学思想张载的哲学思想以心学为主要内容,心学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强调心的本体、心的本质和心的修养。
张载认为,人的心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了感官、意识、思想、情感和意志等方面。
他认为,心灵是人类最重要的本体,心灵的本质是“理”,也就是人类的本体理性。
他强调,人的心灵是可以通过修养和教育来提高的,这也是他心学思想的核心。
2.格物致知思想张载的格物致知思想是他哲学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他认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人们可以认识到自然规律和人类的本质。
他主张,人们应该不断地通过观察、实践和反思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格物致知”。
3.天人合一思想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他哲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机的整体,人类和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他主张,人类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来不断地改善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
二、张载的教育思想张载的教育思想也是他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他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人类的生命过程中,是人类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1.教育的目的张载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类的品德和才能,使人类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也要培养人类的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
2.教育的方法张载主张,教育应该注重个性的发展和自由的表达,同时也要注重教育的规范和纪律,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3.教育的内容张载认为,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文化、科技、体育和艺术等方面,同时也要注重道德教育和人类关系的教育,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张载的本体论张载的本体论在宋代的理学家中,张载的地位仅稍次于朱熹和程颢、程颐,⽽朱熹和⼆程,都⾮常尊重张载这个前辈。
这⼀批理学家共同的⼯作,⽆⾮就是把社会秩序及道德的要求神圣化,把这些与天联系起来;或者说,⽤天的权威性来强化社会秩序和道德的威严。
现代的学者们,哲学⼯作者们,在赞赏的就是理学家们把天与⼈这两个领域的事物予以打通,联为⼀体。
他们认为,这就是哲学的最⾼境界,⽽宋明理学,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峰。
为了把天与⼈联系在⼀起,理学家就都建⽴起⾃⼰的本体论,即设定和论证了⼀个抽象⽞虚的宇宙之本体。
须知,现代中国的哲学⼯作者,全是西⽅哲学的忠实信徒,或者说是西⽅哲学的俘虏。
在他们的头脑中,西⽅哲学就是唯⼀的哲学,西⽅哲学的标准,也就是哲学的唯⼀标准。
按照这样的思维⽅式,必须有本体论,才能算是哲学。
宋明理学有其本体论,所以也就是真正的哲学。
张载的本体论,似乎就是“⽓”的⼀元论。
⾃然要注意,张载的⽓已是⼀个哲学概念,⼀个抽象的概念,不可认作我们现在所说的空⽓。
不过张载的⽓,⼜与“太虚”密切联系在⼀起。
张载说过“太虚即⽓”,在太虚之中,充满着⽓,没有绝对的虚空。
也可以说,太虚是虚空,但它只是哲学推论中⽓的处所,⽓所以凸显出来的背景。
为什么张载要设⽴太虚这个概念,可能他觉得⽓这个概念实的味道太重,不够抽象。
⽽中国哲学早就有“太极”的概念,张载之前的周敦颐就有“⽆极⽽太极”的说法。
⽆极⽽太极,真的颇具哲学味。
于是,张载借⽤了《内经·天元纪⼤论》中“太虚寥廓,肇基化元”⼀语的“太虚”⼀词,作为⼀个哲学基本概念。
既然已出现了“太虚”这个概念,太虚就成了位于⽓之上的哲学范畴,成了宇宙万物之本原。
⽆论怎么说太虚中充满了⽓,但⽆法说太虚直接就是⽓,完全等同于⽓。
总之,太虚⽐⽓更具哲学味。
太虚中充满了⽓,这个⽓在相当意义上还只是⼀个抽象概念。
但这个⽓不是静⽌的,死的。
张载说:“⽓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息,《易》所谓‘絪緼’,庄⽣所谓‘⽣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
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字子厚,长安人,生于公元 1020 年(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公元 1077 年(宋神宗熙宁十年)因家住陕西郿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
又因其讲学关中,其学生也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关学”是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的儒学重要学派,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
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
关学的主旨,集中的体现在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洛濓闽新诸学派皆根源于《易经》和孔孟、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评、创新,包括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这是整个儒学史的一个共性特点,但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和教育见解等方面关学又独具个性。
关学与理学其它几个学派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学贵致用”。
第二个特点是株守儒学,躬行礼教。
张载一生著述很多,现存主要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后录》《文集佚存》《拾遗》等,一九七八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张载集》,收集了迄今所存的张载所有著作,是我们研究张载思想的主要资料。
一、“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一)对“ 太虚即气”的证论:首先,他指出“一切有形有象的可以名状的事物都是由太虚元气构的。
其次,他指出:太虚元气虽然时聚时散,但却是永恒绝对的实体。
张载进而又论证了太虚、气和万物的关系。
此外,张载还从人的感觉来说明太虚元气细微致极,不能为人的眼睛所看见,但它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对释、老思想的揭露与批判:张载意识到了这一分歧所在,对当时流行的两种观点进行了批判。
一种观点认为太虚是气的根源,气是太虚所产生的,这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万物是空无的太虚中出现的幻象,这就是佛教认为山河大地都是假象的观点。
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公元1020-1077年),字子厚,久居风翔郿县(陕西郿县)横渠镇。
因长期在此讲学,世称横渠先生。
郿县地处关中,故其创立的学派称为“关学”。
张载是两宋时期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以他为代表的“关学”,在当时是一个有影响的学派。
这个学派的特点是注重实际,讲究实用。
1、“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
张载认为世界统一于气,气聚则形成万物,气散则形成“太虚”,万物和“太虚”是气存在的不同形式。
“太虚”和万物只是“气”这一物质实体的不同形态。
万物的产生和消亡,只不过是气的聚散,即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而已,这就有力地论证了世界上只有物质气的存在,根本不存在什么“虚无”的本体,从而明确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统一性。
然后又指出太虚、气和万物的关系。
太虚是气散的状态,也是气的“本体”,即本来的、原始的状态;气聚而为万物,仍不改变气的本质;物散而为太虚,恢复了气的本来状态。
所以,太虚、气、万物从本质上讲完全是一回事,它们之间只是聚散关系,可以说是本一而形殊。
气凝聚为万物的时候,人可以观察得到,气散复归于太虚时,就不能为人所看到了。
凝聚的气和分散的气,同是气的不同形态,所以,看得见的东西固然是有,看不见的东西也不能说它是无,它只是微而不显罢了。
以这种“太虚即气”的基本观点为依据,张载还对“天”、“道”、“性”、“心”诸概念、范畴进行了解说。
认为天是散而未聚的太虚之气,道是气的运动变化,性是太虚之气的本性与具体的物或人所禀之气的结合,心是人的本性与知觉作用的结合。
2、“一物两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在张载的唯物主义学说中,包含着相当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首先,他明确提出了“物无孤立之理”的命题,强调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同时,他还看到了事物的运动变化。
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和状态,他提出了“著变”和“渐化”说,并且论述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他指出:“变言其著,化言其渐”。
“变”和“化”是不同的,“变”是显著的状态,“化”是隐微的渐进状态。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张载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被誉为“理学鼻祖”,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其理学体系中,气论是其中一个核心要素。
本文将从张载的理学纲领和气论定位两个方面来探讨他的思想。
我们来谈张载的理学纲领。
张载认为,人类所追求的是“道”,而道即是宇宙万象万物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生成变化的根本原理。
他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深入从而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
在这一观点中,张载提出“致知”即是通过理解事物的道理,获得真知。
他认为“致知”的方式可以通过毛弟(即心性之传本)和外学(即事理之外本)来实现。
对于张载来说,理学是通过“格物致知”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修身养性,才能实现道的存在与道的修行,从而维持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被奉为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
张载将李贽的理论与程颢的思想相结合,并将其发展为独特的张载理学。
李、程两家的思想有各自的特点和不足,张载的理学继承了两者的长处,去除了瑕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整合。
他在理学体系中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作为宇宙中的一部分,必须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们接着来谈张载的气论定位。
在张载的理学体系中,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气是天地间最基本的物质,也是一切事物生成变化的原始物质。
张载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气质,它们之间的变化都是气体之间的作用与运动。
而人的心性即与气息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人的心性具有气质,它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也影响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载强调气质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实现“格物致知”,就必须先了解自己的气质特点,从而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修身养性的方法。
他在《正蒙》中说:“夫圣人则必二气得而授之,故不离其气。
故学者能因气对得之,自无不可知,故曰格物致知。
”可见,张载认为通过了解自己的气质特点,找到对自己有利的方法,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张载思想总结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号东坡散人,即唐宋之际文化名臣、学者、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美术家、策划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的张载。
他为北宋“修明法理,以安黎庶”的理学派创立者之一,被誉为北宋理学的宗师。
张载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学体系之中。
他以“理学”为基础,提出了理气、纯一、致知、格物等重要概念和学说,并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道法自然”等为核心思想。
以下是对张载思想的总结。
首先,张载强调“理气”概念,即事物本质和物质形态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理是无形的抽象本质,而气则是具体事物的具体形态。
他强调物质的变化与理的不变性,并通过研究事物的气质变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张载提出了“纯一”概念,即事物本质的纯正和一致性。
他认为,人类内在的本性即“天理”,是纯粹的、正直的,与外在的“物理”相辅相成。
通过发掘和塑造人的纯一本性,可以使人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另外,张载强调“致知”观念,即通过学习和修养,使人可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真正了解和认知。
他认为,这种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是通过阐释和感悟存在,以及通过实践和体验加以提炼和巩固的。
此外,张载强调“格物”观念,即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现象,可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他认为,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实践,可以积累经验,并通过理性思考和归纳总结,以获得对世界和人生的更深入理解。
最后,张载主张“天人合一”,即天理与人事的和谐相融。
他认为,天理是宇宙法则和人的内在本性,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需要通过遵循天理和礼仪来实现。
总体来说,张载的思想涉及了哲学、宇宙论、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很高的理论深度和应用价值。
他对理学的发展和推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尊为理学派的宗师。
通过对张载思想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注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和谐发展。
张载礼学体系结构探论张载首先从宇宙本体的角度为札的存在寻求理论依据,认为礼源于“太虚”、“天”。
从礼的实施主体的维度对札的形上依据作了追寻。
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提倡克己复礼,主张变化气质以克服人性的偏差,从而永保天地之性。
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不断教育与学习以“反礼”,并主张以礼治国,以礼化俗,从而使社会井然有序,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张载认为,实现礼治的重要途径就是“学”,在教学中以礼为重。
宋代是礼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司马光、王安石、程颐、朱熹等人的礼学造诣都很高。
张载(1020—1077),字子厚,陕西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理学的奠基者、关学的创始人,其礼学更是名重一时。
张载以倡儒道于千年不明之后为己任,融合六经,推本论孟,糅合佛道,重义理,倡道统,以重建儒学思想理论体系,并建构关学的思想学术体系。
张载关学不断提升汉唐以来儒学的思辨性与哲理水平,促进经学与理学的共同发展,在经学史、儒学史、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在气本论的基础上结合儒家伦理学,开创了气学哲学思想体系,在哲学发展史上影响重大。
他所倡导的“四为”理想,一度成为后世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
张载的礼学思想是关学思想学术的重要载体,他所提倡的“克己复礼”,通过礼教实现“内圣外王”、“礼即理也”等礼学主张,在中国儒学史和礼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司马光论张载谥书说:“窃惟子厚平生用心,欲率今世之人,复三代之礼者也,汉魏以下盖不足法。
”《宋元学案》说张载的学问是“以礼为体,以孔孟为极”。
《宋史·张载传》亦说:“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
”这些说法都是明证。
但是当今学界更多关注的是张载在哲学、理学上的成就,而比较忽视他的经学成就,相关礼学研究成果可谓几近寥寥。
笔者认为,礼学是张载思想学术的主干,“礼乃关学之体”,不认识张载的礼学,即是不明体、用之别,当然就不能全面认识张载思想学术的核心价值与本质意义,因此,研究张载礼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不言自明。
试论张载的礼学思想
杨永亮;巩君慧
【期刊名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9)002
【摘要】张载的哲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礼"学思想,"以礼为教"和"精思力践"是他把传统"礼"学思想向实学方向转化的主要方式,从而完成了他把礼仪思想融入现实的需要之中,努力地实现着他济世宽民的政治理想.
【总页数】3页(P87-89)
【作者】杨永亮;巩君慧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西藏民族学院院办,陕西咸阳,712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4.4
【相关文献】
1.张载礼学思想的阐释理路 [J], 刘永青
2.张载礼学思想探论 [J], 潘斌
3.张载礼学思想的三个维度及其意义 [J], 张闰洙
4.张载礼学思想的实践理路 [J], 冒婉莹
5.张载礼学思想的实践理路 [J], 冒婉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刘平中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成都610064
出版物刊名: 历史教学问题
页码: 44-47页
主题词: 张栽:孟子学
摘要:张载是北宋“尊孟派”的领军人物,是孟子升格运动的功臣。
作为理学奠基人,张载大力表彰孟子其人其书及其学,认为孟子是孔子之后独承先圣道统的正宗嫡传,《孟子》其书深得儒家真传,将《孟子》之书提升至经的地位。
借助对《孟子》的注解,张载对孟子的道统观、心性论、治道论等思想进行了阐发,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系列重要的理学范畴、命题和理论,促进了儒家思想理论体系和经典形式的重建。
《孟子》学是张载思想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