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调查 -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在校生犯罪的调查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关于在校生犯罪的调查》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这里给大家转摘到XX。
一、目前在校生犯罪的主要特点1、作案动机和目的单纯,案情相对简单。
在校生由于经历短、涉世未深,作案动机十分单纯,抢劫、盗窃案件就是因为受不了物质诱惑而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故意伤害案件就是出于实施报复铤而走险。
2、作案一般出于冲动,偶发因素多。
在校生由于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容易冲动,往往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3、犯罪的主观恶性相对较小。
由于在校生受自身因素的制约,幼稚单纯,实施犯罪行为时,罪过心理不明显,往往抱着侥幸心理,因而主观恶性较小。
4、盲目性大,不计后果。
在校生在实施犯罪时往往不去想或想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因而多数在校生犯罪之后往往产生悔恨心理。
5、暴力犯罪、侵犯财产犯罪是在校生犯罪的主要类型,其中又以侵犯财产犯罪为重。
综合六年来的统计数据,在校生犯罪中以暴力犯罪和侵犯财产犯罪所占比例最大,具体表现为抢劫、盗窃、故意伤害犯罪,其中又以既属于暴力犯罪,又属于侵犯财产犯罪的抢劫罪为重,占%;盗窃罪占40%,位居第二。
2000年又出现了故意伤害犯罪。
总的来说,侵犯财产犯罪在在校生犯罪案件中所占比例明显大于暴力犯罪,这表明侵犯财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新的发展趋势。
二、范文TOP100在校生犯罪原因分析1、在校生身心发育不成熟,思维简单,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力差,好胜心强,易感情用事。
当感情受到刺激时,易冲动,做事胆大妄为,不计后果,具有极大的盲从性、突发性和偶发性。
这是产生在校生犯罪的心理原因。
2、政治思想、法制纪律教育滞后。
在校时期最容易接受外部环境的各种影响,因此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由于该时期青少年还没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青少年的心理还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受不良的社会心理影响,一遇挫折或诱惑,便成为犯罪者。
3、社会丑恶现象的影响和毒害。
青少年性犯罪案例分析青少年性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受害者和家庭都会造成长期的伤害。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关于青少年性犯罪的案例。
这些案例不仅令人震惊,也引起了人们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和原因的关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名十七岁的男孩在学校里被指控对一名女同学进行性侵犯。
这名男孩曾经表现出一些攻击性和暴力倾向,但没有人意识到他可能会犯下如此严重的罪行。
调查发现,这名男孩在家庭中受到了虐待,父母经常争吵,他也曾目睹过家暴事件。
在学校里,他经常被同学欺负,导致他产生了自卑感和愤怒情绪。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最终导致了他对同学的性侵犯行为。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青少年性犯罪往往不是突发事件,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都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男孩的家庭虐待、学校欺凌等因素都是导致他犯罪的原因之一。
除了个人因素外,社会环境也对青少年性犯罪起着重要作用。
在当今社会,性暴力和色情内容无处不在,青少年很容易接触到这些不良信息。
加之社交媒体的普及,一些青少年可能会误以为性侵犯是一种“时尚”或“潮流”,从而模仿或模拟这种行为。
这种错误的认知和行为导向也是青少年性犯罪日益严重的原因之一。
针对青少年性犯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家庭和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行为规范。
其次,社会应该加强对性暴力和色情内容的监管,减少青少年接触到这些不良信息的机会。
此外,对于已经犯罪的青少年,应该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和法律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回归社会。
总之,青少年性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我们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性犯罪的发生,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学院:经管学院班级:金融122班姓名:***学号:**********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案例1:PK少年唐亮自认为是网络游戏高手,但是自从在虚拟世界中遭遇另外一位游戏玩家,唐亮被对方杀死23次以后,分不清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他,决定采取一种特殊的报复方式,一起悲惨的网络血案由此发生。
通过现场勘察和对目击者刘洵进行询问,警方初步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四个年轻人,并且其中有人与死者古世龙相识,犯罪动机很可能是报复杀人。
那么古世龙与这四个年轻人到底有什么过节儿呢?唐亮和古世龙是在网络游戏中认识的朋友,但由于古世龙在网络中杀死了唐亮的朋友和抢了唐亮在游戏中的老婆,两人在游戏中多次厮杀,唐亮总是失败。
终于,在被古世龙在网络游戏中杀死23次之后,唐亮决定叫上几个平时一起玩网络游戏的兄弟,去找到现实当中的古世龙,好好教训他一顿。
一场虚拟世界里的厮杀终于演变成了一场现实当中的厮杀,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在真实的世界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分析:网络以惊人的速度飞速发展,据2009年CNNIC第24次调查数据,我国共有青少年网民1.6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55.9%,其中未成年网民占55.6%。
青少年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为57.5%,其中,有48.4%的中学生在网吧上网。
在青少年网民中,有9.72%的人有网瘾,也就是1600多万青少年有网瘾。
大约87%的网瘾青少年是对网络游戏成瘾。
这一系列的数据,既包含了互联网普及程度提高的喜悦,也有对青少年不能健康上网所带来犯罪情况的担忧。
青少年的不健康上网数量的庞大,不仅这些问题在读上面数据时会跃然心头,甚至上面的数据会让我们触目惊心。
特别是网络游戏成瘾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所急需的解决措施已是刻不容缓。
原因:一、家庭的推力。
家庭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有着重要地位,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但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家长的“网络素质”显然跟不上发展要求,他们不知如何对孩子进行网络教育,缺少对孩子的网络引导二、学校的推力。
湖北省宣恩县民族实验中学肖秀菊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常被人们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然而,当前因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或多或少地影响了部分青少年。
使当今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日益上升。
那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又是什么?其违法犯罪又有何特点?我们应当怎样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呢?通过这次调查,同学们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㈠、青少年违法犯罪以暴力型、物欲型为主。
先看下面一则材料:宣恩县法院二○○一年审理的案件,按年龄分类,其中,十七件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抢劫案四起,涉案9人;强奸案三起,涉案7人;重伤案一件,涉案1人;盗窃案件五起,涉案5人。
暴力型案件所占比例占77.5,在全县犯罪案子中所占比例高达29.4。
这则材料表明,青少年暴力性犯罪比例如此之大,不得不令人深思!暴力性犯罪是以给被害人造成肉体上的损害为主要手段或以人的生命、健康为直接侵害对象的各种犯罪。
另据统计,在全国,青少年涉及的故意杀人、抢劫案件各占总数20%以上,故意伤害、强奸、绑架等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且近一两年呈上升趋势。
㈡、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团伙性特点。
团伙犯罪案件较多,甚至还有的形成犯罪集团。
青少年罪犯虽年轻力壮具有体力优势,但由于他们的思想还不是太成熟,缺乏作案经验,对犯罪心理压力大,且他们大都实施暴力犯罪,担心被害人反抗,总觉得单个人作案势单力薄,故他们经常纠集几人去共同作案形成犯罪团伙甚至犯罪集团,这样既能使部署安排周密,又能在力量上足以抵制被害人的反抗。
在宣恩县二○○一年度的十七件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团伙作案就达六起,比例高达35.3。
㈢、青少年犯罪者的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
青少年罪犯中,大都接受的文化教育少,好多人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占90%以上㈣、青少年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
经调查得知,我县二○○一年度中的十七件青少年犯罪案件,涉案25人。
未成年竟然达六起13人,其中16岁以下的少年犯竟然达11人之多。
青少年犯罪现状调查与分析青少年犯罪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青少年犯罪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及数量、犯罪成因以及应对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
1. 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中的暴力、冲突、疏离和无法提供足够的关爱与支持等不良家庭因素,往往造成青少年的困惑、挫折和无助感,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其次,社会环境也对青少年犯罪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均衡、教育资源的缺乏、社会道德价值观的混乱等都会给青少年创造犯罪的土壤。
此外,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教育程度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产生犯罪行为。
2. 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及数量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常见的有盗窃、伤害、贩毒、校园欺凌等。
在这些犯罪类型中,盗窃犯罪是最为普遍的。
据统计,青少年盗窃行为的数量在过去几年呈增长趋势。
此外,伤害犯罪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青少年之间的暴力冲突和欺凌事件在学校和社区中频繁发生,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创伤。
此外,贩毒犯罪也在青少年犯罪中占据一定比例,这给青少年的健康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严重影响。
3. 犯罪成因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复杂多样。
其中,家庭因素是影响犯罪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暴力、疏离、冷漠以及缺乏家庭监督等因素,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挫折感和无助感,从而诱发犯罪行为。
此外,社会环境因素也是犯罪的重要诱因。
失业率较高、社区犯罪率较高、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增加他们接触犯罪的可能性。
最后,个体因素如心理健康问题、学业压力、自我认同等也会对青少年犯罪产生较大影响。
4. 应对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为了有效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
首先,建立完善的家庭教育和社区引导体系,提供给青少年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国外绝大多数国家都已先后制定了青少年法规,建立起少年司法制度,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研究分工日益精细,学科分类日益繁多;同时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错以及相互兼跨的边缘学科都相继出现的科学发展总趋势之下,青少年法学乃从刑法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一门致力于对青少年犯罪现象进行系统地整理、分类,找出特征,探究原因,从而确定青少年犯罪动向,探索青少年犯罪规律和寻求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的学科,让我们认识到了研究青少年法学的重要性。
二、研究意义:第一,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有助于决定对犯罪青少年的外置方法,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
第二,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可以为制定与实施刑事政策,有关社会政策以及制定与实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之所以将其与家庭背景联系起来,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家庭生活对一个青少年的影响,督促家长来关心子女,预防发生青少年犯罪现象,从而使整个社会能够安定、平稳,有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三、研究过程:经过调查、采访,我们将案犯与其家庭背景相联系,从而找到了以下几个促使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父母离异:“离婚”,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的一种通病,在我国,这种现象也已屡见不鲜,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却是一个值得任何人去思考的问题,倘若父母离合自由,孩子怎么办?多数是由母亲抚养孩子,现在,由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父亲也承担了家务劳动,因此,作父亲的要求法院同意离婚后由他们共同抚养孩子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避免抚养孩子的争夺战,已有“共同监护”这个计划产生了,所谓“共同监护”,就是孩子们在原地不动,父母离婚后都离开这个“家”,然后轮流回家与子女小住一段时间,芝加哥的律师玛利·沃森认为:“这个新方案实际上是一种灾难,因为这样很难管教孩子。
”总之,父母离异后,传统的家庭教育职能自然瓦解,因而家庭解体则成为青少年犯罪原因之一。
当代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在青少年犯罪屡屡发生的今天,很多误入歧途的青少年让人揪心,他们再也不能享受美好的青春年华,而是背负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
因此,如何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主要从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原因进行探讨。
当前,青少年犯罪现状是:所犯罪行严重,大案要案多,社会危害性很大。
青少年犯罪还经常表现为抢劫、故意杀人、盗窃、绑架等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大。
其主要特点有如下九个方面:1、共同犯罪、结伙作案多,带有“黑帮”性质的团伙犯罪亦有增加趋势。
团体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
这是由青少年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和依附性强等特点所决定的。
他们在实施犯罪时往往有胆怯心理,总感觉一个人作案势单力薄,所以就纠集多人,形成“作案氛围”,一轰而上,既能互相壮胆,又能分工合作。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趋势从单一、个人犯罪转变成有组织、有策划、有目的、有分工的团体犯罪,净干些打架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抢劫、敲诈钱财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甚至称霸一方,向黑社会发展。
青少年团伙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个,一个是以财产为目的的犯罪集团,如团伙盗窃、诈骗、抢劫,另一个是侵犯他人人身安全的犯罪集团,如流氓团伙。
有关资料显示,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据报道,在安徽合肥市蜀山区法院不公开审理一抢劫案件,18个被告中,只有一个19岁,其他均为未成年,最小的才15岁。
这是一群在城市游荡的孩子,一没钱就几个人凑在一起,窜到街上,见人峰拥而上,先打后抢。
2001年,在北方某城市公园发生了一桩血案,一年仅14岁的少年被捆绑双手,身上被打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及其预防调查汇报人:日期:•引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概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与社会背景目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策略与措施•成功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未来展望与挑战应对01引言主题介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定义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指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实施犯罪行为的现象。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潜在的暴力倾向,同时犯罪手法和手段日益多样化、智能化。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趋势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涉及的年龄段和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03探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措施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措施,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建议。
01了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和特点通过调查可以深入了解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
02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调查旨在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各种原因,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因素。
调查目的02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概述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指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实施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的行为。
定义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盗窃、抢劫、斗殴、欺凌、色情、毒品等。
类型定义与类型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在近年来呈现出上升趋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手段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呈现出更加智能化、网络化等趋势。
现状与趋势趋势现状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如家庭暴力、离异、贫困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网络环境等都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如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网络暴力的刺激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个人因素个人性格、心理状态、价值观等都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如个人性格孤僻、心理不健康、价值观扭曲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质量、师生关系、校园氛围等都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如学校管理不善、师生关系紧张、校园欺凌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预防调研建议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严重的社会问题,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预防的调研建议:1. 调查犯罪情况:收集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数据,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犯罪的发生情况,查明造成犯罪的原因和背景。
2. 了解犯罪者:深入了解青少年犯罪者的社会背景、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等信息,以寻找共性和个别差异,从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3. 教育与心理健康问题:调查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发展的支持情况,以及教育和心理咨询资源的供给和使用情况。
通过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服务以及提高师生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预防青少年犯罪。
4. 社会支持系统:调查社会支持系统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作用,了解社会资源的分配情况。
通过建设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提供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服务和资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发展。
5. 法律教育:调查法律教育在学校和社区的普及情况,了解青少年的法律知识和意识。
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合法行为的能力。
6. 社区参与和监管:调查社区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参与情况,了解社区的监管和支持体系。
通过增强社区的监管和参与,加强对青少年的监督和引导,降低犯罪发生率。
7. 联合预防工作:调查相关部门和机构在青少年犯罪预防方面的合作情况,了解不同机构的分工和沟通情况。
加强相关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联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机制。
最后,通过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可以为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和基础,帮助相关部门和机构制定更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青少年犯罪的发生率。
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一、案例:[案例一]北京一少年为偷钱上网将奶奶砍死爷爷砍成重伤17岁少年小新(化名)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事后,小新投案自首。
两年前,小新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
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
因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小新的妈妈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
小新把看台球桌挣的钱拿去上网。
后来家里不再提供上网的钱,小新就想到了偷。
今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
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新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
仅仅几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一样噬咬着他的心。
此时,爸爸月初给奶奶生活费时说的一番话浮现出来。
“爸爸说爷爷那儿有4000多块钱,当时听了也没太注意,后来就想去偷爷爷的钱。
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爷爷家,晚上,看爷爷奶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伤了再翻。
”睡梦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响声惊动了爷爷。
不顾一切的小新又将菜刀砍向了他。
爷爷受伤后逃出家门。
小新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那4000元钱,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两元钱。
事后,小新的爷爷说,那是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
小新捏着两元钱在村口的一个洞里躲了起来。
思来想去,还是投案自首了。
小新告诉记者,奶奶从小最疼爱他,有什么好吃的都惦记着他。
他在看守所里最想念的就是九泉之下的奶奶。
“我当时只想着拿到钱后就去网吧,根本没想后果。
如果让我在上网和奶奶之间重新选择,我肯定选择奶奶。
”说到这里,他痛哭流涕起来。
【案例二】一刀斩断了三个家庭小王与小顾是同校同学,小王读初三,小顾读初一。
一天二人发生口角,小王顺手打了小顾一下,不当一回事就扬长而去。
不想小顾人小气盛,当晚就约了几个小哥们找到小王家,要给小王给一点颜色看看,由于王不在家,就在外面砸门吵闹一阵。
王回家知道后,第二天连续三次找小魏帮助,小魏自认为是小兄弟的头,欺侮小兄弟就是给他小魏难看,所以一口答应,当即叫了一个朋友,准备了一把长砍刀,到校门口等候,当顾放学刚走校门,上去对准顾就是一刀。
1、您是否有过犯罪记录:A是B否2、您所知道的或者认识有过犯罪记录的人的性别是A男B女3、您所认识的青年人罪犯的家庭组成情况A单亲B双亲都在C双亲都不在4、您认为应为青少年犯罪付最大责任的是:A父母B社会C青少年自身D其他5、您认为青少年犯罪的动机是:A寻求刺激B生活所迫C物质欲望D为引起别人注意E报复心理F受他人教唆G其他 [多选题]6、您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犯罪问题越来越严重:A家庭教育不当B学校教育偏差C社会诱因的侵蚀D部分青少年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E 青少年法律观念淡薄F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所致G社会、学校、家长对青少年的压力大 [多选题]7、您认为哪种家庭教育方式最容易造成青少年犯罪:A过于溺爱、放纵型家庭教育B严管管束型家庭教育C父母行为不良型家庭教育D结构缺损型家庭教育E 贪欲型家庭教育[多选题]8、您认为青少年犯罪多发于哪种背景家庭:A经商家庭B工薪家庭C农村劳动家庭D城市流动人口家庭9、您认为家庭背景条件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联系是:A经济、物质方面B性格情绪方面C为人处事方面D心理健康方面10、您认为容易构成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因素是:A学习成绩差,无心向学B教师素质问题C校风问题D其他[多选题]11、您认为哪些社会不良现象构成青少年犯罪的出现:A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B以腐败现象为代表的“灰色污染”(如以权谋私、贪污受贿)C带有黑社会性质暴力犯罪的“黑色污染”D其他12、您认为网络对青少年犯罪影响是:A影响很大B有一定的影响C无影响13你对青少年犯罪持什么态度?A无所谓B极度憎恶C在不侵犯我利益的情况下,不闻不问D其它14、您认为哪些途径可以减少青少年犯罪?A社会各界提高对防治青少年犯罪工作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B父母强化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观念C学校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D加强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青少年犯罪案例与分析(转载)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
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16岁的少年陈某将与其家有过节的13岁小孩陈某杀害并勒索被害者家人20万元;初中生徐某为与另一学生团伙“抗衡”,竟购买枪支;17岁少年小新为偷钱上网,竟残忍地砍死奶奶,并砍伤爷爷。
青少年本是天真无邪的,如此骇人听闻、丧失人性的案例,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敲响了警钟。
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成因的分析对我们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呈现的特点我国如今的青少年犯罪较以往,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疯狂性。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
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2、突发性。
由于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
一般地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
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
如案例三种的小新,其行为的仅仅是为了偷点钱去上网而非杀人。
3、连续性。
对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
产生连续性犯罪。
4、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
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案例二中的徐某即带有鲜明的学生团伙性质。
虽可能是因为玩游戏或其它简单原因纠结。
5、犯罪故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手段的残忍性。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社会的焦点。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研究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本文将围绕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展开讨论。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研究旨在通过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测和干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安定。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研究的现实意义如下: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犯罪不仅危害了青少年本人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研究能够对潜在的犯罪者进行干预,帮助他们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研究还有利于发现和解决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为制定更加科学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主要包括:年轻化、暴力化、团伙化等。
目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呈现出低龄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网络文化等。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
现有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模拟法等。
在研究中,应注重跨学科的合作,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研究。
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的优点主要包括:能够及早发现潜在犯罪风险、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然而,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有的预警管理系统还不够完善,存在误报和漏报的情况。
预警管理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以便更好地进行预测和干预。
预警管理需要加强跨学科的合作,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研究。
针对青少年犯罪预警管理的不足,提出以下未来研究方向和实践建议:加强预警管理体系的建设,提高预警管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大数据平台等方式,提高预警管理的水平。
跨学科合作,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研究。
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预防调研建议青少年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为什么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日渐突出呢?究其原因有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据统计,**镇今年因青少年所引发的各种犯罪案件占刑事案件的4%以上。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其特殊的规律,表现在违法犯罪上有以下特点:一是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抢犯罪。
二是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明显增多。
由于青少年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有的青少年深受黄色、淫秽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三是达到智能化、成熟化。
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采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四是一些青少年文化水平低,道德品质差;在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寻求精神刺激,骄横放纵胡作非为,公开和半公开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根据**镇近两年来相关统计数据来看,青少年犯罪其主要原因:第一,社会环境和不健康的文化现象不时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
日今社会难免残留着旧社会的痕迹,在一些阴暗角落滋生蔓延着一些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及不相称的丑恶现象。
主要是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心灵里种上了贪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讲穿戴、讲吃喝,好逸恶劳,梦想一夜暴富,使他们不择手段地侵犯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利。
加之,见钱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一定条件和某种物质享乐的诱惑下,心血来潮,寻衅滋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0xx年6月23日晚23时,杨、王、魏等人在站西路吃夜市,张、付等人骑摩托车路过此地骂了杨某一句,导致群体打架,多人受伤,其中魏某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付某(现役军人)刺伤被依法逮捕。
《青少年犯罪调查-调查报告》有人把青少年比喻成祖国的“花朵”,也有人把它比喻成“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在十几二十几岁这个令人羡慕的黄金年龄段,本应是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展现自身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阶段。
然而,有的青少年却由于种种原因,却陷入了犯罪的泥潭,在人生的履历表上写下了挥之不去的污点,有的身陷囹圄,有的甚至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人们在对犯罪行为感到深恶痛绝的同时,又不能不对“花儿”的过早凋零扼腕叹惜。
xx年至xx年,福建省龙岩市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青少年(14至25周岁)2338人(其中14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505人),占批准逮捕刑事总数5378人的43.5%。
青少年犯罪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重接近50%,且犯罪年龄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犯罪特征鲜明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类型以侵财型犯罪为主,此类占批捕青少年总数的65%,以抢劫和盗窃最突出,其次是以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犯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较常见,三年共批捕杀人、伤害、、抢劫、绑架等五类暴力犯罪的青少年920人。
赖某某等3人(年龄在14-17岁不等)为抢摩托车,以雇车为名将载客司机谢某某骗到偏僻路段,用西瓜刀将谢某某砍死后,骑着抢来的摩托车逃离现场,荒唐的是,作案前3人还模仿电影里的镜头,特地到城里买了一块手表,看杀一个人要花多长时间。
黄某某仅仅因其父不肯给他200元“出门打工费”,便当场用水果刀将其父刺伤致死。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类型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类型,如绑架、投毒、妨害公务、非法拘禁、破坏生产经营等犯罪,特别是与网络有关的犯罪明显增加,如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等。
姜某某通过玩网络游戏认识浙江的网友楼某某后,多次以做生意急需资金为由向楼某某“借”(实为诈骗)了70多万元用于挥霍。
青少年犯罪的手段向成人化、智能化发展。
一些青少年反侦查意识明显增强,利用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实施犯罪。
黄某某、刘某某、罗某某(均为17岁)等人疯狂盗窃作案14起,案值达5万余元,他们分工明确,事先踩点,选好作案目标,戴手套作案,作案不留痕迹,加大了侦查机关的破案难度。
在作案时,有的青少年往往不计后果,采取残忍手段。
陈某某、黄某(两人均为18岁,已于今年10月被执行死刑)伙同郭某某、林某某、林某某经多次密谋,事先便踩点好埋尸地点,绑架了小学六年级学生连某,采取先“撕票”后勒索30万元现金的手法,用尼龙绳残忍地将连某活活勒死。
周某某等九人受、书刊的影响,经预谋,在一周末晚上,由李某某将其初中女同学江某某等3人骗出喝酒,九对三少女轮番敬酒,后不顾江某某的苦苦哀求和反抗,对江某某实施了。
青少年犯罪的方式以结伙或共同犯罪为主,出现了帮派苗头。
主要表现在抢劫、抢夺、绑架、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犯罪中,基本上都是2个人以上共同作案,在批捕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占了62%。
从结伙类型来看,社会青年易与有前科的人结伙,在校生易与辍学生结伙,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感染,互相提供信息、技术,作
案的动因、能力、频度大大提高。
17岁的胡某某和16岁的赖某某因不服其同伙被人欺负,邀集一伙人,携带马刀等凶器,对中学生谢某等十人恣意砍、打,致使谢某等7名学生不同程度被砍、打伤(其中一名重伤者达六级伤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青少年模仿港澳台的组织,组成具有萌芽性质的犯罪团伙实施犯罪活动。
xx年查处的“蝎子帮”,就是由6名16至20岁的青少年(其中一名为女性)组成,他们设立“帮主”、“堂主”,在当地发展成员43名,疯狂实施抢劫、盗窃、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等犯罪。
青少年犯罪的主体呈现男性化、低素质化,无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犯罪突出。
青少年中90%以上为男性。
因近年来开展青少年犯罪预防和维权活动主要是以学校为依托,在校生犯罪率较低,仅占青少年总数的 1.2%。
青少年中一大部分为无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
三年共批捕无业青少年323人、外来务工青少年256人。
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法制意识差,基本属于学校的流失生、辍学生或社会上的“问题青年”,为了满足私欲或追求剌激,走上了犯罪道路。
犯罪成因多样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有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社会不良文化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方“黑网吧”有抬头之势,超时营业、接纳未成年人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网吧经营者以电脑学校、职业技术培训班等为名,“挂羊头卖狗肉”,极
具隐蔽性。
、盗版音像制品活动猖獗,其内容往往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以青少年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有害卡通画册和淫秽“口袋本”图书屡禁不止,违规经营歌舞厅、录像厅和淫秽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
青少年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模仿欲望,难以抵制不良诱惑,容易走向犯罪。
不良家庭环境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师长,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反之,则会造成子女的心理障碍,以致诱发违法犯罪。
放任型家庭使青少年缺乏家庭必要的管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溺爱型家庭对孩子百般溺爱,易使孩子任性娇纵、我行我素。
粗暴型家庭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自暴自弃,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不顾子女的内心感受,经常对子女大打出手。
父母自身素质偏低型家庭忙于做生意或沉溺在酗酒、赌博、搓麻将上,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还有的家庭对子女的性教育采取回避的方法,缺乏用科学方法加以正确引导,使孩子不能顺利度过青春期。
另外,家庭的变故,如父母离异、死亡及父母犯罪等,都有可能会使子女失去家庭的温暖和精神支柱,产生孤傲冷漠、报复等病态心理,有的甚至过早辍学流入社会,与社会不良青年结群而误入歧途。
学校对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疏忽,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许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德育教育,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疏于管理、教育。
有的教育方法不当,使“后进生”无人过问或受老师及同学的冷眼看待,产生逆反心
理,对学习、前途丧失信心,出现厌学、辍学现象,最终脱离学校,走入社会。
流入社会后,校外教育工作又没有跟上,无人管理,从而使这些青少年滑坡堕落的危险性大大增大。
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成长因素也不容忽视。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发育期,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格和正确的理想、道德观念,缺乏是非曲直的判断力,容易感情冲动而失去理智和控制,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致产生犯罪动机。
犯罪预防任重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笔者认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也必须从多方面下手,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总体规划,进行立体的多方位治理,治标和治本相结合,以教育为本,预防为主,才能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
第一,要从家庭入手,家长对子女必须真正承担起法定义务和社会道德义务。
应恩威有节,循循善诱,使子女懂世事,有礼节,且坚强务实,会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会理智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同时,家长要特别注意子女的不良倾向,及时加以诱导和释疑,使其明白发展下去的后果,子女正确思考和面对人生。
第二,要从社会入手,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
对于当前文化市场存在的“黄”、“赌”、“毒”泛滥之状况,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整顿,加强监督检查。
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应加大打击力度,不断净化我们的
社会环境。
第三,要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和控制教育。
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时刻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经常性地进行法制教育,以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还要有意识地磨炼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进行健康有益的活动来充实自己。
第四,要加强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
青少年犯罪后,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不能弃之不理,应结合他们具有的可塑性强、易改造的特点,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把着眼点放在对他们的感化、挽救上,使他们早日回归家庭,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
第五,社会各部门应加强联系,建立起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体系。
对青少年犯罪的控制与预防,单凭某一个部门的努力是难以奏效的。
这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形成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网络,使“花儿”不再过早凋零。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