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323.00 KB
- 文档页数:95
学习本专题,一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要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观点来指导学习。
第1课百家争鸣[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重难点)2.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重点)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的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1.(教材第4页《圣迹图·孔子退修诗书》)该图孔子及其弟子可能讨论哪些问题?孔子的这些活动有何意义?提示“仁”与“礼”的学说,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意义:标志着儒家学派的创立。
2.孟子、荀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提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荀子提出“仁义”的主张。
二、老庄之学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1)哲学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讲义《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讲座学期:2010年下半年讲课教师:冯学强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第一讲天文历法一、天文(一)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又合称为五纬。
以下是五星的古称或别称:金星:古曰明星,又称太白、启明、长庚。
木星:古名岁星,或简称岁。
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用以纪年。
水星:又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附】关于“周”、“星期”和“礼拜”的来历1. “周”和“星期”的来历、传播路线及名称的演变2. “礼拜”的来历和演变(二)二十八宿与四象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
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选择了黄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
同时,古人又把二十八宿配在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的形象,叫做“四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具体如下: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二十八宿的作用:①以恒星(二十八宿)为背景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②用以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
(三)三垣与北斗“三垣”是星空分区的概念。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叫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
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古代舀酒的斗形。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叫做“杓”。
北斗七星属于西方所谓的大熊座。
北斗的作用:辨方向、定季节。
(四)十二次与分野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成十二个等分,叫做十二次。
第七章中国古代教育教育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它往往通过社会、家庭、学校三个环节实现。
第一节中国古代教育政策1.我国在夏商周时代已经出现了学校和学校教育。
2.商周时期的教育突出表现为“学在官府”,学校和教育为官府所垄断,不仅地点设在官府,而且教师也就是官员,教育对象仅局限于奴隶主贵族子弟。
3.秦朝作为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封建大一统国家,在政治上采纳商鞅、韩非等法家的治国之道,并实施专制统治。
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通行的文字,即“书同文”。
秦朝还“颁挟书令”,禁止民间私藏诗书和诸子的著作;“禁私学”,禁止民间办学。
4.汉代在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政策,表现在教育上就是:重视学校教育,大力发展官学,兴太学,设五经博士,以儒学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注重儒家倡导的礼乐之教,以“明人伦”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选派名师大儒为官学的老师。
5.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设立了国子学、太小,但有名无实,官学、私学时办时停。
6.唐太宗未即位时就开设了文学馆;即位后又在“揠武修文”的治国方针下,积极推行崇儒学的文教政策。
7.北宋范仲淹、王安石等改革派认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内容空洞无物、流于形式主义,主张在变法政治的同时改革教育。
主张德才并重,以“经世应物”为原则,培养有政治才干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并且提倡凡“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的知识都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内容。
8.明朝确立了“治天下以人为本,人才以教导为先”的教育指导思想。
第二节古代的学习教育体制一、官学所谓“官学”,就是古代由各级官府兴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
1.西周学习均为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设在王都或诸侯国的都城,而乡学则属于地方学校。
国学依据程度的深浅,又有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乡学根据其规模的不同,被冠以庠、序、校、孰不同的名称。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术。
战国时,齐国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件创办了一所规模很大的官立学校,叫“稷下学宫”。
衢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讲义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衢州市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目录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01)第二章儒家文化概述 (02)第三章墨家文化 (05)第四章道家文化 (06)第五章法家文化 (07)第六章佛学文化 (09)第七章其他中国传统文化 (11)第八章法的基本原理 (13)第九章法治主要思想 (16)第十章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 (19)第十一章中国与西方的法治实践 (22)第十二章立法 (26)第十三章执法 (30)第十四章司法 (32)第十五章宪法 (35)第十六章行政法 (38)第十七章民法 (42)第十八章刑法 (46)第十九章经济法 (51)第二十章程序法 (55)第二十一章社会法 (58)第二十二章军事法 (61)第二十三章国际法 (64)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一、文化目前为止文化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
中国文化二字首次使用于商代,二者结合运用始于春秋时期,“文化”一词首见于西汉。
作为一种与武力对应的概念,中国关于文化的界定强调人类的教化与治理,侧重于精神领域。
文化有地域性、民族性、发展性、传承性、共享性等特性。
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三类。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是指在中国土地上由华夏先民创造并由历代中化民族继承发展并得以广泛传播的文化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包括文字符号、思维方式;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中庸之道。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的地理环境文化的产生与衍进,与一定的地理环境适应协调,中华大地上的地理环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的现实基础,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影响。
一是多元文化并存融合。
地理气候的变化决定了东南农耕西北畜牧的格局:秦岭以南以水稻为主,至此以北至汉长城以粟为主,长城之外以畜牧为重。
二是自给封闭。
一面环海三面高山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优越中华文明,使得明清以前的中国成为最先进的国家,产生了不求于人的自我陶醉观念。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习目标1.了解文化格局的形成2.掌握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基础巩固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起源:距今约1万年前,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文化区。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区城,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奠基(1)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闸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形成: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化中的正统地住,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形成。
4.发展(1)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懦、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
(2)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3)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理学形成。
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5.传承和转折(1)明朝中后期,心学兴起,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2)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获钳制思想,禁锢中华文化的发展6.衰落到复兴(1)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早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知识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
2中华文化提倡民本思想。
3.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4.中华文化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5.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知识点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1)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绪论一、什么是文化?1、中外对“文化”的解释:目前学术界对“文化”的解释在二百种以上。
中国人的“文化”含义:文化的语源是近代学人对拉丁文Cultura的意译,而借用的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即“文化”等语义,加以熔铸再创而成。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彖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周易正义》孔颖达可见,“文”、“化”的意思是指以“人文”来“教化”天下。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说苑·指武》刘向文化的意义仍是以体现伦理道德政治秩序的诗书礼乐教化世人,与武力征服相对应。
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乃主谓结构,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范畴,大约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相对称,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形成对照。
西方人的“文化”含义:在西方,Cultura,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种意义,包含着通过人为努力摆脱自然状态的意味。
16、17世纪,在欧洲,该词的含义逐渐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引向精神生产活动,由耕种引申为对树木禾苗的培养,并进而被指为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育。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
由此,文化这种广泛的使用,导致其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不确定性。
各学科学派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主观感知与理解的“文化”,按照各自确定的标准给文化做出界说,因此,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定义。
据不完全统计,文化的定义有200多个,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定义获得公认。
正像西方学者罗威勒认为的那样,要给文化下个定义如同把空气住在手中一样困难,他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无处不在。
2、“文化”与“文明”概念的区别:首先,有必要对“文化”与“文明”的概念加以区分。
我们采纳德国学者埃里亚斯的观点,他在《文明的进程》中认为:“文化”令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时刻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与特色;“文明”则是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表现着人类普遍的行动和成就。
第一讲导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吾生也有涯,而学无涯。
”——孔子“虽有佳肴,弗(fu)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学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门选修课,在哈工大开设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了。
当初,开设这门课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首先是我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也有一定的基础;其次是觉得,尤其是在哈工大这样以工科为主的院校,提升人文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开设此课实有必要。
正如《诗经》所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我相信在这里会找到我的同道。
“今不如昔”这句话,通常是人们面对现实中的某一状况不满而发出的感叹,比如“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类的话语。
那么,怎样看待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呢?客观地讲,他们的总体文化素质在下降。
有知识,有专长,有文凭的不少。
但真正博学多才,境界高的却实在不多。
几年前,一位北大博士生坦言,除了读专业书,他很少关心周围的世界。
问他知不知道北大知名学者季羡林的事情,他说压根儿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对于季老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他都一无所知,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偏颇了,简直就是浅薄之辈、“井底之蛙”!由此而言,开设这门课不是很有意义吗?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进入主题吧。
在给大家讲述这门课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两个概念:即何谓文化?何谓文明?那么,什么是概念呢?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比如人、动物、植物、人民等。
文明与文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常常容易被混淆,西方的文化学者往往从词源学角度来说明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与区别。
但这只是两个概念的区别之一,文化与文明的真正含义、概念,许多人类学、人种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不同的理解。
现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德国学者把文明与文化作了严格的区别:文明是属于物质的、技术的、客观的;文化是精神的、信仰的、主观的。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绪论一、什么是文化?1、中外对“文化”的解释:目前学术界对“文化”的解释在二百种以上。
中国人的“文化”含义:文化的语源是近代学人对拉丁文Cultura的意译,而借用的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即“文化”等语义,加以熔铸再创而成。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彖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周易正义》孔颖达可见,“文”、“化”的意思是指以“人文”来“教化”天下。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说苑·指武》刘向文化的意义仍是以体现伦理道德政治秩序的诗书礼乐教化世人,与武力征服相对应。
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乃主谓结构,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范畴,大约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相对称,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形成对照。
西方人的“文化”含义:在西方,Cultura,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种意义,包含着通过人为努力摆脱自然状态的意味。
16、17世纪,在欧洲,该词的含义逐渐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引向精神生产活动,由耕种引申为对树木禾苗的培养,并进而被指为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育。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
由此,文化这种广泛的使用,导致其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不确定性。
各学科学派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主观感知与理解的“文化”,按照各自确定的标准给文化做出界说,因此,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定义。
据不完全统计,文化的定义有200多个,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定义获得公认。
正像西方学者罗威勒认为的那样,要给文化下个定义如同把空气住在手中一样困难,他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无处不在。
2、“文化”与“文明”概念的区别:首先,有必要对“文化”与“文明”的概念加以区分。
我们采纳德国学者埃里亚斯的观点,他在《文明的进程》中认为:“文化”令民族之间表现出差异性,时刻表现着一个民族的自我与特色;“文明”则是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表现着人类普遍的行动和成就。
“文化”是不必特意传授,经由耳濡目染就可获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文明”则需要学习才能获得,因而总是和“有教养”、“有知识”之类词语相连。
民族“文化”已于固守不变,表现出对外来文化的抗拒,而“文明”往往总是在运动中前进,表现出殖民和扩张的倾向。
也就是说,“文化”与传统相关,表现着过去对现在如影随形的影响,“文明”则与未来有关,标示着将来普遍的趋势和方向。
其次,我们的观点是:文化是对具有一定社会共同性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起引导或制约作用的、有各种集体意识所形成的社会精神力量。
它有四层含义: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它属于意识和精神的范畴,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文化具有社会性,它不同于人类本能(生理或心理)的精神力量,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依靠后天的教育、学习而获得;文化是集体意识的产物,而非个人意识;文化对具有一定社会共同性的思想意义、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起引导或制约作用。
其三,作为观念形态的狭义文化自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要通过各种文化载体加以实现,已成为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广义文化现实;同时,各种文化载体的研究成果,也会有助于界定观念形态的文化。
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类:实物制作表现;规章制度表现;礼仪习俗表现;语言符号表现。
二、中外对文化史的认识:1、所谓文化史就是探讨文化发展的历史。
它属于广义的历史学范畴,但是在很长时期东西方史学著作中,没有给与文化应有的地位。
2、西方对文化史的认识:在西方,直至文艺复兴,文化及文化人才开始跻身于史著,至18世纪启蒙运动,文化时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历史学科,获得应有的地位。
富国哲学家伏尔泰(1694-1778)理由不可磨灭的功绩,被西方学术界称之为“文化史之父”。
他把历史看成是理性与迷信的斗争过程,他反对只记载帝王将相活动的编年史著,力主将人类社会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史学研究的范畴。
《风俗论》《路易十四时代》。
在他之后的两个世纪,西方涌现出大批文化史著作,进一步突破了传统史学限于上层政治的狭小格局,把研究视野扩展到物质生产、经济关系、社会制度、人民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及各种文化现象。
在这种把社会、民族及其文化视作历史主体的思想支配下,19世纪下半叶至今,文化通史、国别文化史、各类文化专事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3、中国对文化史的认识: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不乏文化现象的记载,但主要部分仍旧是帝王将相的历史,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史研究是“五四运动”前后,伴随着中西文化论战而展开的。
一批西方人所著的文化史著被翻译成中文。
桑戴克著、冯雄译的《世界文化史》,高桑驹吉原著、李继煌译《中国文化史》;中国学者开始撰写文化史,梁启超拟就的《中国文化史目录》。
其中的“社会组织篇”,作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材。
五四运动后,许多学者试图将叙事中心从帝王将相政治军事史,转移到民族史、学术思想史、语言文字史、宗教史、文艺史、风俗史、科技史等方面,柳诒徵、陈登原、陈安仁各自以《中国文化史》命名的巨著问世。
新中国成立后,唯物史观成为历史学界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史研究被作为唯心史观加以批判,趋于沉寂。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西文化问题再度被作为论题,而伴随以儒教文化为背景的亚洲经济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也成为学界审视的对象,并形成新的研究热潮。
近年,更有所谓的“国学热”兴起,四书五经,唐诗宋词,老庄佛禅,借助各类媒体的推波助澜,走下学坛步入社会,成为现代人的心灵鸡汤,而文化的图像更加朦胧暧昧。
4、目前学术界存在的问题:文化、文明不加辨析;制度与文化混为一谈;偏重上层文化,忽视底层文化;把原本流动简便的文化传统,描述成恒久不变的传统文化。
于此本书的观点是:依照历史演进的顺序,叙述不同时期主流文化思潮、文化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三、历史分期:本书沿用传统的上古、中古、近古三分方式,描述中国古代文化史。
上古涵盖秦汉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发生和奠基时期。
早期中华文明呈多元发展趋势,而后历经漫长的兼并融合过程,逐步完成了从部族群落到国家的国度。
三代是文化史上关键性的时期,影响中国历史的许多文物制度的基础就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该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以神本到以人本的态势。
夏商时期,神巫明显处于文化的中心地位,周文化则相对偏重于世事。
周公制礼作乐,其模式化、规范化的政治制度、礼仪制度、宗法家族制度主要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因而也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范本。
春秋战国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士人获得了独立的身份,在诸侯分治,相对自由竞争的环境下,四方游走,宣扬自己的学说,博取诸侯的青睐。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思想文化空前繁荣,奠定了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基础地位。
在文化多元发生、诸子百家争鸣的同时,文化整合也在孕育,天下一同的心理驱使,不仅是对秩序的渴望,也是强烈的文化认同。
秦的统一,在文化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初步形成。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的基础铸造工程正式完成,中国文化进入了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新时期。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八百年间为中古。
中古时代,中国社会有两个主要的文化现象,其一是由于门阀制度的长期存在,士族文化得到深入地发展。
其二是由于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和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明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融合,表现出开放的文化性格。
前者使作为文化精英的“士”阶层,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力量,激发了他们在文化上的创造力。
后者则为文化的进步提供广袤的土壤。
这就促使中国文化在精深与宽广两方面都获得长足的发展,而精深与宽广的融合,造就了文化的高峰,无论哲学、宗教、艺术在这一时期都焕发出异彩。
近古指宋元明清时代,这既是历史学、语言学上的分期,同时也是历史学、哲学上的分期,因为在这些领域,各个朝代都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和明显的承继关系。
在中国文化史上这是一个文化转型的时代。
近古时代,基于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而在专制政治强化的前提下,文化政策也表现出新的特点。
学校和科举已经完全结合,教育制度与官僚制度直接联系起来。
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盛世修典以宣扬文治、粉饰太平、拉拢知识分子;利用文字狱来禁锢思想、钳制舆论、迫害士人。
近古社会又是市民社会,这不仅表现在市民社群的形成和市井文化的定型上,更反映在文学适应市井文化要求,从宋词到元曲再到明清小说的脱雅入俗,宗教迎合市民精神需求的民间化、世俗化倾向。
在社会文化世俗化的同时,近古时代又不断地出现恢复、重建传统的号召。
社会形态方面,倡导重建西周春秋的典型宗法制度;在学术领域,宋明理学以恢宏孔孟以来儒家道统为己任,乾嘉考据学以复兴汉代古文经学为旗帜。
虽然不是真正意义的回归与重建,但放映了经过中古开放融合时代的文化繁荣之后,人们对于传统的一种追思和再认识。
近古时代,与内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融,少数民族的汉化,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更是展现出文化转型期丰富多彩的特点。
上古时期——构筑中华文化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肇基一、中华文明发生的地理环境1、自然地理环境:在地理环境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上,西方学界曾有“地理唯物论”的观点,认为:地理条件规定着民族性与社会制度,制约着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方向。
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黄色陆地文明和蓝色海洋文明概括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区别,并得出中华文明落后的结论。
2、我们的认识:我们认为,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中国,由于四面有明显的天然屏障,而且这些屏障在史前甚至上古时期都是难以逾越的,因此它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区缺乏联系,中华文明只能在本地起源,是世界上少有的原生性文明。
在其腹地内有辽阔的发展空间,复杂的地理形式,完备的气候类型,则为历史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中国三大自然地区中,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经济发展受到环境较大制约,历来人口稀少。
在人口密集的东部季风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经济活动和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态势。
华南地区在采集经济时代,环境无疑是十分优越的,但正因为一年四季都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取天然食物,缺乏用人工方法生产食物的压力和动力,所以农业就发生的比较晚。
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是以狩猎和采集活动,但因为气候寒冷,农业发展有相当的困难。
西南地区气候适宜,但山多平地少,交通不便,无法发展大规模的农业,所以人口分散、民族复杂,文化多姿多彩,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因此,综合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才是最适宜农业发展的两大温床。
他们各有特色又相互补充,他们的发展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文明的特点形成以及以后发展的道路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二、从聚落到国家1、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术界曾经存在的两个误区:基于欧洲中心论的中华文明外来说;中华文明单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