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特区立法权
- 格式:doc
- 大小:4.75 KB
- 文档页数:2
运用珠海特区立法权促进和保障生态建设优势钟小凯(珠海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研究中心,广东 珠海 519000)摘 要:珠海拥有“经济特区立法权”和“设区的市立法权”两个立法权。
珠海在20多年的地方立法进程中,注重先行先试,充分发挥“立法试验田”的作用,尤其是重点开展生态文明立法,成为珠海地方立法的一大特色。
珠海制定以环保条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城乡规划条例为核心的生态法规体系,以生态立法引领环境保护、创新生态保护法律制度以及以生态立法理念统领地方立法、完善生态立法体制、规范生态立法工作机制等地方立法经验,具有示范意义。
关键词:特区立法权;珠海立法;生态法规体系;立法创新中图分类号:D0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53X (2017)04-0070-05 收稿日期:2017-06-28作者简介:钟小凯(1981- ),男,江西分宜人,珠海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立法学,司法理论,公共政策理论。
珠海自1996年3月获得“经济特区立法权”,在2000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中珠海可以制定较大的市法规。
根据2015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珠海继续拥有“经济特区立法权”和“设区的市立法权”两个立法权。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珠海时高度肯定珠海:“珠海有很好的生态环境、自然禀赋,有多年的经验积累。
”①珠海坚持顶层设计,充分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营造生态优势,率先立法实施生态环境保障,完善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法规体系,为建设珠海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法治保障。
一、树立生态立法理念,奠定生态制度基石(一)重视“以人为本”的立法宗旨珠海基本在每部立法的第一条都将立法的宗旨予以表明。
比如,《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第一条规定立法目的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具有鲜明的人本色彩,比较突出地强调了环保立法是为民服务的,因此法规规定的所有制度、措施均应该以之为目的,而不能脱离为民服务的宗旨。
论经济特区立法权论经济特区立法权一、经济特区立法权的界定经济特区立法权可以有两种意义上的理解:第一种是性质意义上的经济特区立法权,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特区的有关国家机关基于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的专门授权而形成的制定效力不超出经济特区范围内的规范性文件的权力。
第二种是地理意义上的经济特区立法权,指被称为经济特区的地方所有立法权的总称。
除包括性质意义上的经济特区立法权外,还包括经济特区根据宪法和有关宪法性法律规定的较大的市的立法权。
为更好地对这两种立法权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中经济特区立法权特指性质意义上的经济特区立法权。
经济特区立法权作为一种特殊的立法权,其特殊性有以下几方面:(一)性质不同经济特区立法权属于授权立法。
其权力来源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特别授权。
授权立法是指一个立法主体将立法权授予另一个能够承担立法责任的机关,该机关根据授权要求所进行的立法活动。
①按照授权方式,授权立法可分为法条授权和特别授权。
所谓法条授权,是指立法机关或其他有权机关在其制定的法律法规中,运用其中某一条款,将某些立法权授予有关机关的授权。
特别授权,是指立法机关通过作出特别规定,允许行政机关或其他机关在其规定的权限范围内制定法文件。
经济特区立法权即属于特别授权。
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二)权限不同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关授权决定,在遵循宪法的规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经济特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经济特区法规,在特区实施。
而一般地方立法则需严格遵循不相抵触原则,不具有特区授权立法所享有的灵活权限。
(三)生效与适用不同经济特区行使较大市立法权所立的法必须经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才能生效施行。
“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的,应当在4个月内予以批准,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论经济特区立法作者:王文璞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15期摘要我国1981年授予经济特区的立法权以来,这种立法权就一直处于争议中。
珠海市2011年“禁微”之规定造成的法律冲突,也引发了社会和学界争议。
本文以该争议为出发点,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上剖析经济特区立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通过法律至上原则解决这一问题的考量。
关键词经济特区立法权法律冲突作者简介:王文璞,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法理学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5-156-02一、问题的提出:特区立法与国家其他层级法律的冲突(一)特区立法的发展沿革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设置经济特区;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授权广东省、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所属经济特区的各项单行经济法规的决议》,该决议授权两省人大及常委会根据有关的法律、法令、政策规定的原则,制定经济特区的各项单行经济法规的权力。
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授权于深圳经济特区制定特区立法的权力。
进入21世纪之后,《立法法》的制定使得特区立法权在基本法的层面上得到了进一步确认和巩固。
《立法法》的制定在一方面确立了经济特区立法的两个层次格局——即授权立法和职权立法并存的格局;另一方面,作为国家规定基本制度的《立法法》,其不少条文也遭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
(二)特区立法产生的法律冲突2011年7月通过的《珠海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第八条规定:下列机动车不予注册登记,禁止在道路上行驶:(一)微型载客汽车;(二)微型载货汽车;(三)低速载货汽车;(四)三轮汽车。
第十条规定:下列非机动车不予注册登记,禁止在道路上行驶:(一)人力三轮车;(二)电动自行车;(三)助力自行车;(四)其他有动力驱动装置的非机动车。
张灵汉:我所亲历的深圳争取立法权过程张灵汉,1936年生。
1961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原北京政法学院)。
1981-2001年,曾任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条法处处长,深圳市法制局局长,市政府法律顾问室主任,市政府行政复议办公室主任,深圳市人大常委委员、法制委主任。
现为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金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1987年夏天,广东省经济法研究中心在深圳召开“经济特区立法研讨会”。
我在会上作中心发言时,就抛出了“要权”的话题。
一位老干部说“我不能苟同,广东被授权立法,你也要立法权,这样广东不是多头立法了吗?一个省弄得四分五裂的,而且违反国家法律的统一原则,我不赞成”。
这个话题当时激辩了三天,但没有一个结果。
———深圳市法制局原局长张灵汉“那些年,我一直在做市场经济法制的贩子。
把国外的市场经济立法经验贩到深圳,然后再从深圳贩到国内其他城市。
”回顾起27年前在深圳的一系列开创性的立法尝试,72岁的张灵汉,为特区要得立法权“第一功臣”的他,喜欢这样评价自己。
张灵汉,从北京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了18年。
29年前,他被中侨办一纸调令,从京城“空降”深圳。
两年后,他被深圳市委相中,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的深圳立法工作组的组长。
这个在象牙塔里呆了多年的“书生”,开始发力,将之前积淀的理论能量逐渐释放。
“那时领导很开明,用人并让你放手去干。
”在这样的宽容的氛围之下,“书生”张灵汉有了顶着“违宪”的帽子,为特区争立法权的勇气。
他说,当时他有一个梦。
那就是在未来的5年内,为特区打造一系列规矩,让特区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1987年,在全国的“特区经济立法研讨会”上,他说出了这个梦,虽然反弹很大,但终也辗转曲折地在5年后得以实现。
让律师界更多的人记得张灵汉这个名字的,并不是因为立法权,而是因为《深圳经济特区律师条例》的修订。
这个条例规定,律师可以“接受委托,为被侦查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或者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这也意味着律师可在犯罪嫌疑人被抓进公安机关时,提前介入。
2019年第3期总第76期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Hainan Radio&TV University2019No.3General Serial No.76il贸区(港)建筱管遥下海南證济持区豈倣权运行的耒足与完善王强强(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应用法律系,海南海口571100)摘要:经济特区立法权运行机制是经济特区立法权实施的技术装置,也是影响特区立法质量的关键因素。
海南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特区立法权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特区建设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但与深圳等经济特区相比,海南特区立法权的运用并不理想。
立足海南特区立法在启动、实施、审议等阶段的现状,海南特区立法亟需完善启动机制、实施机制和审议机制,以制度建设保障海南自贸区(港)建设。
关键词:特区立法权;运行机制;公众参与;立法评估中图分类号:D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743(2019)03-0072-08DOI:10.13803/ki.issnl009-9743.2019.03.014一、海南经济特区立法权的运行实践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设立海南经济特区,并授予海南经济特区立法权。
三十年来,海南运用特区立法权制定了一系列特区法规,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
(一)海南经济特区立法权的运行历程梳理海南经济特区法规数量,按年度划分, 1991年1件,1992年1件,1993年6件,1994年2件,1995年5件,1996年3件,1997年7件,1998年0件,1999年3件,2000年1件,2001年0件, 2002年1件,2003年5件,2004年2件,2005年1件,2006年3件,2007年0件,2008年5件,2009年6件,2010年8件,2011年8件,2012年4件,2013年1件,2014年6件,2015年7件,2016年10件,2017年6件,2018年4件①。
前 言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中国第一个改革开放的“实验场”,在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它不仅使自身从一个穷困的小小渔村蜕变为一个繁华的国际花园城市,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奇迹!同时,它还为国家的改革开放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这些经验不仅成功地带动了全国对外开放,也直接推动了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
所以,有的学者指出:“如果说,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那么中国的对外开放则是从经济特区开始的。
经济特区的成功大大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验场”[1]。
然而,深圳经济特区的实验和发展相伴而行的还有深圳经济特区的立法权,深圳经济特区拥有的立法权为特区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1992年全国人大正式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其后,全国人大又分别授予其他经济特区以立法权,在我国立法体制中形成独具特色的经济特区立法权和立法体制。
为什么要赋予经济特区立法权?经济特区的立法权是何性质、有何特点、有多大立法权限?对经济特区的发展有何作用?经济特区立法权在国家立法体制中的位置、关系,如何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特区的立法权还有多大的立法空间等等。
这些都是经济特区立法实践中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此,本文总结深圳经济特区十年立法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并对这些问题在立法理论上加以探讨和研究,意在进一步完善经济特区的立法权和争取经济特区的更大发展。
一、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的形成及 其基本理论问题 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授权经济特区的地方立法机关立法是我国立法实践中的创举,其形成的经济特区立法权也独具中国特色。
因此,在理论上探索经济特区立法权产生、发展、性质特点、作用和立法权限范围,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对经济特区的立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的产生与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产生的过程经历了间接授权、直接授权到双重立法权的不同发展阶段。
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的建议要说到经济特区,那可真是一块“试验田”,好比是把创新的种子撒到土里,看看它能长成什么样子。
咱们经常听到,特区的立法权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武器”,但很多人可能没啥感觉,觉得这好像是“高高在上的事儿”,离自己有点远。
特区的立法权不仅是给相关部门和企业“松绑”的工具,更是帮助地方相关部门打破陈规、创造新局面的一根“金钥匙”。
但说真的,要想把这把“钥匙”用好用足,还真得下点功夫。
怎么下呢?我就来唠唠我的想法。
咱得认识到,特区的立法权不是拿来做“大刀阔斧”的“乱改”的,而是要围绕市场需求、地方特色和国家发展方向,搞点“因地制宜”的创新。
不能一上来就搞“跨界”创新,结果把自己搞得“自乱阵脚”。
比如说,过去几年,深圳在科技创新和金融改革方面就走在了全国前列,啥事儿都敢试,敢闯,敢做。
你看,咱们如果能在这方面多下点工夫,把法律法规做得更灵活些,不就能让这些好事儿落地生根吗?这就叫“用心良苦”了。
但话说回来,这可不是“高枕无忧”的事情。
我们不能因为有了立法权就“放飞自我”,“自顾自地折腾”,而是要考虑“痛点”和“难点”,抓住那些最迫切的地方,别总是“纸上谈兵”,做什么都得有“操作性”。
比如说,经济特区内的土地使用权、税收等,可能就得根据市场的变化随时调整,不然你就容易被时代给“抛下”。
这一点,如果咱们能够把调整得更细致、更精准,那简直是“如虎添翼”。
再说到“用足”这个事儿,很多时候,特区的立法权其实有一个天然的局限,那就是不能完全脱离国家大框架去乱改,否则就可能会掉进“井底之蛙”的陷阱。
毕竟,国家的顶层设计不会忽视特区,得把特区当做“特例”,但不可以脱离“大局”。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想办法在特区的立法中,找到“平衡点”,既要充分发挥地方的创新活力,又得始终紧跟国家发展的步伐,不能偏离方向。
就像做饭一样,菜要好吃,调料得用得对,火候得拿捏得恰到好处。
做错了,一道“怪味菜”谁都不愿意吃。
再来谈谈“如何用好”立法权,关键一点是得“与时俱进”。
浅谈我国经济特区立法权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作者:梅旭成来源:《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经济特区立法权是经济特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但当前我国经济特区立法存在违背立法公平,破坏法制统一,授权依据、范围不明确,“一市两制”的立法冲突等现实问题。
迫切需要从明确立法依据,界定授权范围,强化立法监督等多重维度对特区立法权运行进行规范,以保持特区法制的完备统一,为市场经济活动提供稳定预期,促进特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
[关键词]经济特区;授权立法;改革1992年7月,七届人大第二次会议第26次会议决定授予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分别制定法规和规章的权力。
此后,又先后赋予其他四个经济特区以自主立法权。
特区立法一时间呈雨后春笋之势,在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绩。
2000年《立法法》进一步明确规定:“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决定,制定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经济特区立法权和自主立法制度正式确立。
特区立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特区经济社会改革打下了良好的法制基础,对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也起到了突出显著的作用。
一、经济特区立法权概述经济特区立法权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特区的有关国家机关,基于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的专门授权而形成的,制定效力不超出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地方立法权力。
[1]经济特区立法既不是中央立法,也异于一般地方立法。
关于经济特区立法权的性质目前在理论界存在争议,主要存在三种学说观念。
一种观念认为特区立法权是国家立法权的组成部分,特区立法是国家立法的组成部分,经济特区立法属国家授权立法。
[2]另一种观念认为,特区立法权只是一般的地方立法权,强调特区立法权的地理意义。
第三种观念则认为特区立法权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立法权,既非国家立法权的一部分,也不是一般意义的地方立法权。
深圳特区立法权再认识特区立法权行使已超过三十六个年头。
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从特区立法权的运行格物致知,究往知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特区立法权的主要历史事件(一)中国第一部经济特区法律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批准施行,条例分总则、注册和经营、优惠办法、劳动管理、组织管理和附则,共六章26条。
这部法律既是特区设立与发展的需要,也说明特区立法权是中央立法权的一部分,是中央试验性立法。
(二)经济特区立法授权决定第一,1981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1次会议通过关于授权广东省、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所属经济特区的各项单行经济法规的决议,授权广东省、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有关的法律、法令、政策规定的原则,按照各该省经济特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经济特区的各项单行经济法规,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第二,1989年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提请授权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深圳市政府分别制定深圳经济特区法规和深圳经济特区规章的议案,决定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深圳市依法选举产生市人大及常委会后,对国务院提出的上述议案进行审议,作出相应决定。
1992年,根据《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提请审议授权深圳市制定深圳经济特区法规和规章的议案的决定》,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授权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分别制定深圳经济特区法规和深圳经济特区规章的议案,决定授权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遵循宪法的规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制定法规,在深圳经济特区实施,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和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授权深圳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并在深圳经济特区组织实施。
(三)立法法的规定。
前 言 深圳经济特区作为中国第一个改革开放的“实验场”,在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它不仅使自身从一个穷困的小小渔村蜕变为一个繁华的国际花园城市,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奇迹!同时,它还为国家的改革开放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这些经验不仅成功地带动了全国对外开放,也直接推动了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
所以,有的学者指出:“如果说,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那么中国的对外开放则是从经济特区开始的。
经济特区的成功大大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验场”[1]。
然而,深圳经济特区的实验和发展相伴而行的还有深圳经济特区的立法权,深圳经济特区拥有的立法权为特区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1992年全国人大正式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其后,全国人大又分别授予其他经济特区以立法权,在我国立法体制中形成独具特色的经济特区立法权和立法体制。
为什么要赋予经济特区立法权?经济特区的立法权是何性质、有何特点、有多大立法权限?对经济特区的发展有何作用?经济特区立法权在国家立法体制中的位置、关系,如何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特区的立法权还有多大的立法空间等等。
这些都是经济特区立法实践中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此,本文总结深圳经济特区十年立法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并对这些问题在立法理论上加以探讨和研究,意在进一步完善经济特区的立法权和争取经济特区的更大发展。
一、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的形成及 其基本理论问题 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授权经济特区的地方立法机关立法是我国立法实践中的创举,其形成的经济特区立法权也独具中国特色。
因此,在理论上探索经济特区立法权产生、发展、性质特点、作用和立法权限范围,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对经济特区的立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的产生与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产生的过程经历了间接授权、直接授权到双重立法权的不同发展阶段。
论经济特区立法权论经济特区立法权论经济特区立法权一、经济特区立法权的界定经济特区立法权可以有两种意义上的理解:第一种是性质意义上的经济特区立法权,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特区的有关国家机关基于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的专门授权而形成的制定效力不超出经济特区范围内的规范性文件的权力。
第二种是地理意义上的经济特区立法权,指被称为经济特区的地方所有立法权的总称。
除包括性质意义上的经济特区立法权外,还包括经济特区根据宪法和有关宪法性法律规定的较大的市的立法权。
为更好地对这两种立法权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中经济特区立法权特指性质意义上的经济特区立法权。
经济特区立法权作为一种特殊的立法权,其特殊性有以下几方面:(一)性质不同经济特区立法权属于授权立法。
其权力来源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特别授权。
授权立法是指一个立法主体将立法权授予另一个能够承担立法责任的机关,该机关根据授权要求所进行的立法活动。
①按照授权方式,授权立法可分为法条授权和特别授权。
所谓法条授权,是指立法机关或其他有权机关在其制定的法律法规中,运用其中某一条款,将某些立法权授予有关机关的授权。
特别授权,是指立法机关通过作出特别规定,允许行政机关或其他机关在其规定的权限范围内制定法文件。
经济特区立法权即属于特别授权。
(二)权限不同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关授权决定,在遵循宪法的规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经济特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经济特区法规,在特区实施。
.11665.而一般地方立法则需严格遵循不相抵触原则,不具有特区授权立法所享有的灵活权限。
(三)生效与适用不同经济特区行使较大市立法权所立的法必须经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才能生效施行。
“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的,应当在4个月内予以批准,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用足用好海南经济特区立法权路径研究作者:卢腾达来源:《人大研究》2020年第08期目前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认为经济特区是特殊历史时期产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区政策优势的“特”将逐步淡化乃至消失,特区立法权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
显然,这是对经济特区的一种狭隘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庆祝海南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大会上指出“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要求深圳打造法治城市示范,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
显然,经济特区作为改革“试验田”的使命被党和国家寄予了更大厚望,而履行这一使命最核心的法律工具——以变通性立法为核心的特区立法权自然远未到终结之时。
在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背景下,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而更应深入地研究如何用好用足这一特殊立法权,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特区立法权在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980年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成立伊始,主要特别之处在于中央赋予其诸多其他地区很少享有的经济优惠政策。
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首次授予海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特别立法权。
后中央又在1992年、1994年、1996年陆续赋予深圳、厦门及珠海、汕头特区立法权,这一特殊立法权便成为经济特区另一独特标签。
不过,自1996年起国家逐步取消特区进口自用物资免税、半税市场物资优惠等政策,2001年我国加入WTO,特别是2007年《企业所得税法》颁布后5年内特区企业原享有15%优惠税收被逐渐取消,特区所享有的其他经济优惠也越来越少。
至此,特区立法权就日益成为成就特区之“特”的关键,甚至成为特区在体制上最本质的特征[1]。
近四十年来,经济特区各方面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这既得益于中央给予的经济政策,更得益于特区立法权提供的制度创新优势——特区既可以进行先行性立法,又拥有变通性立法权。
浅析我国经济特区授权立法作者:关文诗来源:《法制博览》2015年第07期摘要:出于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对当时立法机关尚不成熟的经济特区的授予立法权。
经济特区的授权立法极大推动了经济特区改革的步伐,也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发挥了先行先试的作用。
但是在授权立法理论研究越来越成熟的今天,特区授权立法中凸显的局限性受到来自社会和学界的非议。
本文旨在指出现有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自己对于经济特区立法规范化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特区立法权;授权立法;完善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20-0237-02作者简介:关文诗(1991-),女,汉族,广东佛山人,广东财经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
经济特区授权立法是在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探索过程中诞生的,当时我国各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试验区,要率先在经济体制的各方面实行改革,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就不可避免地会突破原有的法律规定,这可能对我国的法律体系造成冲击。
为了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以专门的决定或决议形式授予特区所在市的人大及其常委和人民政府,制定法规和规章并在各自的经济特区实施的权力。
2000年《立法法》的产生,使经济特区授权立法有了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立法法》第65条规定,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决定,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制定法规,在经济特区内实施。
一、经济特区的双重立法权由前文可知,经济特区拥有经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特别授权的立法权。
除此之外,《立法法》还赋予了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同时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也有权制定地方规章。
收稿日期:2018-03-20作者简介:刘锋(1978-),男,陕西渭南人,海南师范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经济㊁区域经济研究.①特区立法权 ㊁ 税收优惠政策 以及 毗邻港澳 ,被誉为深圳崛起的 三大优势 .其中, 特区立法权 首当其冲.2018年第2期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 o .22018第31卷J O U R N A L O F HA I N A N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G e n e r a lN o .182(总第182期)(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V o l .3130年来海南运用特区立法权促进改革发展的实践与启示刘㊀锋(海南师范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海南海口571158)摘㊀要: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海南经济特区之 特 ,不单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还在于拥有特区立法权.30年来海南经济特区与时俱进的立法实践,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海南通过立法先行先试,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以立法推动制度创新,为加快推进地方改革发展提供了法律遵循,也为其它特区乃至全国深化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回顾海南办经济特区30年来运用特区立法权促进改革发展的基本实践,有助于海南在促进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㊁财税金融体制改革㊁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等方面进一步用好特区立法权.关键词:海南;特区立法权;改革创新中图分类号:D 920.0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4-5310(2018)02-0005-05㊀㊀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海南经济特区之 特 ,不单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还在于拥有特区立法权①.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指出,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㊁财税金融体制改革㊁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为海南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上述几大领域改革既涉及制约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也涉及海南广大人民群众最期盼和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如何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相关领域改革创新步伐,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特别是要秉特区之 特 ,立兴琼之法,以立法推动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保驾护航.一㊁海南经济特区立法权的内涵及性质自1978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为发展对外贸易,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在某些地区划出一定区域,实行特殊政策.这些地区或区域称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立法一般有两种意义上的理解:一个是性质意义上的经济特区立法,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有关地方出现的经济特区的有关国家机关,基于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的专门授权而形成的,制定效力不超出经济特区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地方立法;另一个是地理意义上的经济特区立法,指被称为经济特区的地方所有立法的总称,这种经济特区立法,除包括性质意义上的经济特区立法外,还包括经济特区中那些原本根据宪法和有关宪法性法律的规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5的地方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①.例如,海南省省会海口市,就既有性质意义上的经济特区立法权,又有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权.1.经济特区立法权的特定内涵1980年以来,我国先后建立深圳㊁珠海㊁汕头㊁厦门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特别是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授权海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海南省经济特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决定和国务院有关行政法规的原则制定法规,在海南省经济特区实施,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经济特区立法权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与一般地方㊁民族自治地方以及其他地方立法相区别的主要特征在于:一是立法权的来源不同.经济特区的立法权来源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或其常设机关的授权规定.一般地方和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来源于宪法㊁地方组织法㊁立法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二是立法的效力等级和调整范围不同.由于经济特区立法权与一般地方立法权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来源不同,经济特区立法的效力等级和调整范围,也不同于一般地方立法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一般说,经济特区地方立法的效力等级和调整范围,在总体上不像一般地方立法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那样具有确定性②.经济特区立法所产生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按其性质来说,其效力等级一般低于授权主体本身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又应当高于一般地方与受权主体相同级别的国家机关所制定的普通规范性法律文件;三是同一般地方立法相比,经济特区地方立法带有明显的破格性㊁先行性,有时还带有一定程度的试行性;四是在立法程序和任务方面,经济特区立法带有经常的特殊性㊁不确定性,经济特区立法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受到种种明确的限制;而一般地方立法的任务和程序是普通的㊁常规的㊁确定的,其自主性也大些,如地方性法规不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一般地方立法主体可以在自己权限范围内自主地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③.此外,在立法法产生之前,尽管有以上诸多授权立法决定和决议存在,却没有专门的关于经济特区授权立法的法律规定.立法法的产生,使经济特区授权立法获得了专门的法律规定.立法法第65条专门规定: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决定,制定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第81条又规定: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㊁行政法规㊁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规定.2.海南经济特区立法权的性质尽管海南特区立法权源自全国人大的授权,但它仍属地方立法,而不是中央立法.其原因在于:首先,由于这种授权行为的发生,使原本属于授权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已转移为被授权机关(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立法权.并且,在授权的有效期内,被授权机关不是以授权机关的名义进行立法,而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立法④.其次,海南经济特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的立法,针对的是海南特区内的事务,所立之法也仅适用于海南经济特区.这与国务院接受全国人大的授权而进行的㊁通行于全国的㊁统一遵守的行政法规的立法是不同的,虽然同样是授权,但后者属中央立法,前者是地方立法.再者,海南特区立法权必须根据中央一级的有关法律㊁决定和行政法规的原则进行立法,显然中央一级的有关法律㊁决定和行政法规是海南特区立法的上位法.3.海南经济特区立法权的特点海南经济特区立法权主要有几方面的特点:一是自主性.根据全国人大决议,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只要根据海南经济特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㊁行政法规的原则,就可以自主地制定特区法规.二是变通性.«立法法»规定 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㊁行政法规㊁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这表明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授6①②③④郭腾云㊁陆大道㊁甘国辉:«中国开放政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地理学报»2001年第9期,第580-588页.秦蓁:«经济特区授权立法有关情况综述»,中国人大网2009年4月14日,h t t p:ʊw w w.n p c.g o v.c n/n p c/z t/q t/d f r d30ye a r/2009-04/14/c o n t e n t_1497664.h t m李永利:«海南经济特区立法权要点与运用简析»,«海南人大»2016年第5期,第18-20页.黄玖立㊁吴敏㊁包群:«经济特区㊁契约制度与比较优势»,«管理世界»2013年第11期,第28-38页.权制定的特区法规,可以对上位法进行变通.这是海南特区立法权的最大特性或者是核心特性.三是探索性.全国人大决之所以授权海南享有特区立法权,其目的之一就是让海南充分利用授权这一优势,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或国务院暂不制定为法律或法规的事项先行立法,在海南经济特区内实施,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或国务院制定更成熟㊁更稳定㊁适用于全国的法律或行政法规积累经验,提供借鉴.4.海南经济特区立法权的效力海南特区立法权属于地方立法的范畴,因此它的效力等级应低于中央一级的立法.但由于海南特区立法权源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和«立法法»的特别规定,因此,当其根据授权,一旦对国家有关法律㊁决定和行政法规做出变通规定的,或其规定与有关法律㊁决定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在海南经济特区可直接适用变通后的特区法规的规定,而不适用上位法的规定.二、海南运用特区立法权促进改革发展的基本实践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和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海南乃至中国过去多年来的成就和经验表明:改革发展始终是冲破利益固化藩篱的过程,只有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和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才能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海南运用特区立法权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省初期.这一阶段主要是以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文件为立法依据,以经济和行政管理立法为重点,以优惠政策为主要内容,将中央给予海南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上升为法规,使其规范化㊁固定化.第二阶段为1993年至2010年.党的十四大之后,在全国实行全面开放,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优势逐步弱化的情况下,这一阶段的立法主要围绕增创体制㊁法制优势,改善投资环境而展开,特区立法进入了从单项突破到整体推进的时期,逐步建立起具有海南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法规框架;第三阶段是2010年至今.特别是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推进海南经济特区在体制创新㊁旅游产业创新㊁对外开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亮点,发挥对全国的示范㊁辐射㊁带动作用.在这一阶段,海南把立法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结合起来,围绕全省发展的中心任务,以立法推进和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过去30年来,海南运用全国人大赋予的特区立法权,以立法推动制度创新㊁引领改革发展,成为一项基本经验,也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借鉴.一是以立法保证政策优势.海南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关于投资管理㊁自由贸易区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本地自身发展实际,先后通过了«海南经济特区外商投资条例»«海南经济特区企业法人登记条例»«海南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海南省经济特区口岸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和规章,促进了海南经济特区的开发开放,在政策层面确立了海南的比较优势.二是以立法维护市场秩序.海南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相继出台了«海南经济特区反不正当竞争条例»«海南经济特区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海南省无公害瓜果菜保护管理规定»«关于加快处置海南经济特区停缓建工程的决定»«海南省旅游条例»«关于加强信用建设的决定»等法规,加快建立海南统一㊁开放㊁竞争㊁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海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是以立法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海南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针对企业国有资产实行委托运营或授权管理,对股份制改革进行专门立法,出台«海南经济特区股份有限公司条例»,使股份公司这种现代企业制度率先以法规形式确立;结合本地区城镇从业人员失业㊁养老㊁医疗㊁工伤等社会实际需求出台专门的法规和规章,率先在全国建立城镇就业人员一体化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四是以立法促进民主法治建设.海南先后出台了«海南省制定与批准地方性法规条例»«海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等法规,将省人大及其常委会职能与建设纳入法制化㊁程序化㊁规范化轨道,从立法层面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五是以立法推动依法治省建设.海南积极贯彻和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全面依法治国的方针,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决议»,出台了«海南省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规定»等法律法规,特别是加强重点领域改革立法,引领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截止2017年12月末,海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共通过了48件经济特区法规,其中现行有效法规742件,占本省现行有效法规总数204件的20%.对比其它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现行有效法规162件,其中特区法规123件,占75.9%;厦门经济特区现行有效法规95件,其中特区法规69件,占73%;汕头经济特区现行有效法规71件,其中特区法规46件,占65%;珠海经济特区现行有效法规60件,其中特区法规36件,占60%.尽管海南特区法规占比相对偏少,但却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在引领㊁推动和保障海南改革开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其它特区乃至全国深化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也表明,海南在特区立法层面有巨大发展空间.三㊁海南运用特区立法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启示30年来海南发展的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海南的根与魂.海南从封闭落后的国防前线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与我国改革开放密不可分.这其中,特区立法权作为海南的重大政策优势,对引领和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①.一是海南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发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 D P)从1987年的57.2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462.54亿元,增长了76.9倍;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 D P比重从1987年的31%提高到2017年的55.7%.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人民为中心,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构建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促进发展提质增效,发展成果不断惠及海南百姓.特别是海南牢固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始终坚持倍加珍爱㊁精心呵护好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最优先位置,划定生态保护红线㊁环境质量底线㊁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优势日益彰显.②二是海南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海南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海南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域 多规合一 改革,省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成立省和市县规划委员会;持续深化 放管服 和商事制度改革,开展园区 极简审批 改革试点,建成全省 一张审批网 ,海南司法体制改革在全省法检系统全面铺开㊁一次到位,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稳步推进财税制度改革,调整完善省与市县财政体制,探索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不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特别是海南抢抓 一带一路 建设机遇,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离岛免税购物的额度㊁品种㊁受惠对象㊁政策效应进一步放大.三是海南特区立法成就可圈可点.海南有很多法规是在国家尚无立法先例的情况下,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先行先试的结果.海南成功的经验表明:特区立法权作为试验性立法㊁创新型立法,不可能收回,更不可能取消或者废止.海南运用特区立法权带来了诸多启示.首先是注重通过立法引领改革发展.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立法工作全过程,不断突出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充分利用特区立法先行先试㊁创新变通方面的优势,与时俱进用好特区立法权,为国家立法和其他地方立法提供鲜活的经验和借鉴;其次是提高特区立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③.围绕特定事项,制定单项立法,提高立法效能,增强法规的可执行性;最后是改进立法方式,提高立法质量,进一步拓宽立法起草渠道,逐步建立开放的㊁多元的法规起草机制.特别是加强立法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建立立法项目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机制,对现行法律制度进行评估㊁评价,适时提出法规立㊁改㊁废的建议;增强立法项目的客观性和立法工作的民主性,充分借鉴先进地区和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和先进立法经验,增强法规的实施效果,最终实现法规起草渠道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四㊁用好特区立法权,促进海南重点领域改革的对策建议㊀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的新征程中,在大力弘扬法治精神,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新形势下,尤其是考虑到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㊁实施 十三五 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8①②③唐小然:«经济特区立法问题研究»,«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第70-76页.王书明㊁高晓红:«海南生态省建设研究综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1-8页.海南省人大课题组:«用好特区立法权营造发展新优势»,«海南人大»2014年第1期,第12-18页.年,是全国改革开放40周年㊁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发表重要讲话5周年,也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㊁精准脱贫㊁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一年,海南在新的起点上更要用好特区立法权,进一步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以立法推动制度创新,积极适应海南地方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一)以探索推进劳动工资及社会保障领域立法为突破口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关系到全民利益和福祉,既是对传统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也是对现有秩序的重大突破.在深化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南完全有条件在收入分配改革相关方面做出表率,走在全国前列.考虑到我国收入分配立法严重滞后,制度相对不完善.海南可运用特区立法权,加强相关立法规划研究,率先探索通过立法程序,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赋予充分的合法性,把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纳入法治化轨道.建议探索制定«海南省工资支付条例»«海南省社会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在地方立法层面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经验借鉴.(二)以阳光㊁法治㊁有为政府建设为目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尽快修订«海南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探索制定«海南经济特区预防腐败条例»,推动建设阳光透明廉洁政府,切实保障公民㊁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善用特区立法权为政府 设规立矩 ,加强对 一府两院 的监督,加快推进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立改废 工作,积极探索«海南经济特区行政程序规定»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制定,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探索运用立法程序制定各级政府权责清单,将政府的 所作所为 确定下来,建立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实现服务型的有限政府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三)以运用立法手段推进 放管服 为保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最大限度简化和优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等18项行政审批事项的良好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海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清理㊁精简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㊁整合优化审批流程入手,加快制定关于在海南经济特区停止实施㊁下放部分行政审批事项㊁落实国家关于 五证合一㊁一照一码 登记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深化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改革,适时取消企业一般投资项目备案制.探索运用立法手段推进 放管服 工作,确保事中事后监管㊁信用惩戒等于法有据,实现政策优势向法制优势的跨越.(四)以探索开展海南消费税试点为契机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财税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立法,探索开展消费税试点,运用特区立法权,研究出台«海南消费税征收条例»,加快海南财税体制改革步伐;推进金融创新立法,积极借鉴上海㊁深圳等地金融创新试点立法经验,发挥海南经济特区立法的变通权,争取在金融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在加强监管前提下,降低准入门槛,允许和引导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㊁农村资金互助社㊁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重点为海南服务业㊁中小企业和三农提供服务.(五)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利用特区立法权及多方面的先行先试权,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㊁民生保障㊁地下空间㊁公共安全保障等领域的立法,促进城乡规划㊁产业发展㊁基础设施㊁社会保障等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的立法,推进教育㊁医疗㊁文化㊁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施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政策,打破省内地区间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限制,促进城乡由二元格局向城乡一体化㊁城市现代化转变.(责任编辑:李㊀莉)(下转第135页)9获得足够的学习激励,比如学分㊁学历等没有大量的时间投入到MO O C的学习,二是中国的知识市场并非是开放的市场,学习者并没有足够的知识资源进行选择.所以,如何建立起基于MO O C的激励机制以及开放的知识市场,成为摆在中国MO O C 从业者面前的问题.(责任编辑:李㊀莉)M O O C:A w a r e n e s s,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a n dE v a l u a t i o n f r o mC h i n e s e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WA N G N i n g(S c h o o l o f P o l i t i c s a n dP u b l i c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H a i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H a i k o u570228,C h i n a)A b s t r a c t:MO O C i s g r a d u a l l y t r a n s f o r m i n g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p r o c e s s,w h i c h a l s o h a s a n i m p a c t o n t h e l e a r n i n g b e h a v i o r o f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T h e r e f o r e,t h e c o g n i t i o n,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i na n de v a l u aGt i o no fMO O Cb y C h i n e s e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h a v eb e c o m e an e c e s s a r y r e s e a r c hc o n t e n t.B a s e do n t h e q u e sGt i o n n a i r ed a t a,t h i s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C h i n e s e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c o g n i t i o n o fMO O C,t h e p r o c e s s o f t h e i r p a rGt i c i p a t i o n i n MO O Ca n d t h e i r e v a l u a t i o no fMO O Cs o a s t o s t u d y 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MO O Co n t h e l e a r n i n g b e h a v i o r o fC h i n e s e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MO O Ch a s c h a n g e d t h ew a y o f l e a r n i n g f o r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b u t i t h a s n o t p l a y e d a g r e a t r o l e i n p r o m o t i n g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i r i n t e r e s t i n l e a r n i n g.K e y w o r d s:MO O C;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l e a r n i n g b e h a v i o r(上接第9页)H a i n a n s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t h eL e g i s l a t i v eP o w e r o f t h e S p e c i a lE c o n o m i cZ o n e t oP r o m o t e I t sR e f o r m s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i n t h eP a s t T h r e eD e c a d e s P r a c t i c e a n d I n s p i r a t i o nL I U F e n g(I n s t i t u t e o f M a r i t i m eS i l kR o a dR e s e a r c h,H a i n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H a i k o u571158,C h i n a)A b s t r a c t:A s t h e l a r g e s t s p e c i a l e c o n o m i c z o n e a n d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f i e l do f r e f o r ma n do p e n i n g u p i n o u r c o u n t r y,t h e s p e c i a l f e a t u r e s o fH a i n a nS p e c i a l E c o n o m i c Z o n e l i e n o t o n l y i n t h e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o f t h e s p e c i a l e c o n o m i c p o l i c y a n d t h e e c o n o m i cm a n a g e m e n t s y s t e m,b u t a l s o i n t h e l e g i s l a t i v e p o w e r o f t h e s p eGc i a l e c o n o m i c z o n e.I nt h e p a s t30y e a r s,H a i n a nS p e c i a lE c o n o m i cZ o n e(S E Z)h a sm a d e r e m a r k a b l eaGc h i e v e m e n t s i n t h e l e g i s l a t i v e p r a c t i c e o f k e e p i n g p a c ew i t h t h e t i m e s.T h r o u g h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e x p e r i m e n t s i n l e g i s l a t i o n,H a i n a nh a s r e a l i z e d t h e l i n kb e t w e e n l e g i s l a t i o na n dr e f o r m d e c i s i o nGm a k i n g,t h u s p r o m oGt i n g t h e s y s t e mi n n o v a t i o nb y l e g i s l a t i o n a n d p r o v i d i n g n o t o n l y t h e l a wb a s i s f o r a c c e l e r a t i n g l o c a l r e f o r m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b u t a l s o s o m e u s e f u l r e f e r e n c e i n t h e d e e p e n i n g o f r e f o r mf o r o t h e r s p e c i a l z o n e s a n d e v e n t h ew h o l e c o u n t r y.Ar e v i e wo f t h e b a s i c p r a c t i c e o fH a i n a n s u s i n g t h e l e g i s l a t i v e p o w e r o f t h e s p e c i a l e c oGn o m i c z o n e t o p r o m o t e i t s r e f o r m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f o r t h e p a s t30y e a r s i s c o n d u c i v e t oH a i n a n s f u r t h e r u s e o f t h e l e g i s l a t i v e p o w e r o f t h e s p e c i a l e c o n o m i c z o n e t o p r o m o t e a n d i m p r o v e t h e r e f o r m s i n t h e a d m i nGi s t r a t i v e s y s t e m,i n t h e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e x a m i n a t i o n a n d t h e a p p r o v a l s y s t e m,i n t h e f i n a n c i a l a n d t a x f i n a nGc i a l s y s t e ma sw e l l a s i n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u r b a n a n d r u r a l a r e a s a n d t h e r e f o r mo f t h e u r b a n a n d r u r a l a r eGa s.K e y w o r d s:H a i n a n;t h e l e g i s l a t i v e p o w e r o f t h e s p e c i a l e c o n o m i c z o n e;r e f o r m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531。
论经济特区立法权
一、经济特区立法权的界定
经济特区立法权可以有两种意义上的理解:第一种是性质意义上的经济特区立法权,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特区的有关国家机关基于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的专门授权而形成的制定效力不超出经济特区范围内的规范性文件的权力。
第二种是地理意义上的经济特区立法权,指被称为经济特区的地方所有立法权的总称。
除包括性质意义上的经济特区立法权外,还包括经济特区根据宪法和有关宪法性法律规定的较大的市的立法权。
为更好地对这两种立法权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中经济特区立法权特指性质意义上的经济特区立法权。
经济特区立法权作为一种特殊的立法权,其特殊性有以下几方面:
(一)性质不同
经济特区立法权属于授权立法。
其权力来源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的特别授权。
授权立法是指一个立法主体将立法权授予另一个能够承担立法责任的机关,该机关根据授权要求所进行的立法活动。
①按照授权方式,授权立法可分为法条授权和特别授权。
所谓法条授权,是指立法机关或其他有权机关在其制定的法律法规中,运用其中某一条款,将某些立法权授予有关机关的授权。
特别授权,是指立法机关通过作出特别规定,允许行政机关或其他机关在其规定的权限范围内制定法文件。
经济特区立法权即属于特别授权。
(二)权限不同
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关授权决定,在遵循宪法的规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经济特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经济特区法规,在特区实施。
而一般地方立法则需严格遵循不相抵触原则,不具有特区授权立法所享有的灵活权限。
(三)生效与适用不同
经济特区行使较大市立法权所立的法必须经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才能生效施行。
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的,应当在4个月内予以批准,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就自主性和灵活性而言,经济特区依授权所立之法,只需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及所在省的人大常委会备案(但备案本身并不影响法规和规章的施行)。
即便有变通也无需先经省级人大常委会之关,可以直接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在适用范围上,根据授权决定,经济特区立法权只能及于经济特区范围。
较大市立法权广于经济特区立法权。
经济特区行使较大市立法权有权覆盖全市行政区域,而经济特区立法权只能及于作为非一级行政区域的经济特区范围。
二、经济特区立法权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经济特区立法权在特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立法技术等原因,这一特殊的立法权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问题。
(一)两种立法权的冲突
自各经济特区依授权拥有特区立法权以来,一市两法就一直存在。
源自中央授权的特区法规、规章只能在经济特区内施行,特区之外的行政区域照旧适用所在省的法规、规章。
2000年《立法法》出台后,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拥有了较大市的立法权,较大市的立法可覆盖全市行政区域,而授权立法仍只能及于作为非一级行政区域的经济特区范围。
2010年5月,国务院作出关于扩大深圳经济特区范围的批复:2010年7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
随后,国务院先后批准厦门经济特区的范围自2010年8月1日起扩大到全市;珠海经济特区自2010年10月1日起扩大到全市;汕头经济特区自2011年5月1日起扩大到全市。
四大经济特区已经着手实施一市一法,纷纷作出将经济特区法规在扩大后的经济特区适用的决定。
较大市的立法权以及扩大特区范围都是为了解决一市两法这一历史难题,有人认为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后,两种立法权所及范围已经一致,一市两法将不复存在。
其实不然,一市两法纵然有法规调整范围不同的原因,但根本在于这些城市的双重身份、双重立法权:既是较大的市又是经济特区;较大市立法权与经济特区立法权并存。
两种立法权在权限及程序上有着巨大差别,特区立法主体在进行立法时该依何标准选择立法权?
(二)法律冲突
1.与宪法的冲突
1982年宪法第10条关于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土地的规定,当时法律禁止土地的买卖、出租或其他形式的非法转让土地,土地只能由国家依法征用。
1986 年的土地法将宪法的规定确定为一项原则。
1987年 12 月1 日深圳市有关地方公共机关拍卖了8588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 这些都明显违反宪法的规定,超越全国人大授权。
但有关国家机关没有制止这一违宪行为,而是4个月后通过宪法修正案,把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写进了宪法,从而开始全国规模的土地使用权转让交易。
②虽然先行一步的土地改革促进了宪法的修改,但其实质上有损于宪法及法律的权威性。
2.与法律的冲突
2010年1月19日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罚条例》,一经发布就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其多处处罚条款均与上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发生了冲突。
例如:《安全法》第九十条对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但《处罚条例》将罚款提高至三百元。
3.与行政法规的冲突
1994年由深圳贤成大厦引发了一场历时10年之久、案及最高司法机关的连环行政诉讼案,被法律界称为中国行政诉讼第一案。
该案争议比较复杂,争论焦点之一是,对在深圳特区成立的外商投资企业的清算,应选择适用《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清算条例》,还是《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前者是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于1995年7月26日通过的,后者是1996年由国务院批准、原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发布的。
深圳市中级法院和广东省高级法院的判决一致认定,根据根据1992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通过的授权决定及我国《立法法》的有关规定,经济特区法规在经济特区具有优先适用的法律效力,即使对于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