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个朝代的婚礼形式
- 格式:doc
- 大小:263.50 KB
- 文档页数:11
中国古代历朝婚礼习俗简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婚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
自古以来,中国婚礼习俗丰富多样,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传统。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代历朝的婚礼习俗。
【封建社会时期】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婚礼习俗极为繁琐,许多习俗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婚姻观念。
一、缔结婚约古代中国的婚姻多由父母之间商议决定,双方家长通过媒人牵线搭桥,确定亲事,并进行婚约的缔结。
婚约通常需要进行“酒节”仪式,饮酒、酒杯相碰等都是婚姻契约的象征。
二、纳聘纳聘是婚礼前的重要环节,新郎家族需要给新娘聘金、彩礼和嫁妆。
彩礼的数量也很重要,代表着双方家庭的面子和地位。
三、过门闹婚婚礼当天,新郎要带领迎亲队伍前往新娘家中,但在进门前需要经历一系列的闹婚环节。
闹婚旨在考验新郎的诚意和勇气,也是为了给新婚夫妻带来好运。
闹婚的形式千变万化,有喂辣椒、吃苦瓜等。
四、拜堂结婚拜堂是婚礼的重要环节,新郎新娘双方磕头拜堂,祈求天地神灵的保佑和长久美满的婚姻。
五、婚宴婚宴是婚礼的高潮,邀请亲友共同庆祝新人的喜悦。
宴席仪式庄重,酒令唱和等节目娱乐众人。
【唐代】唐代的婚姻习俗相对庄重,注重礼制和融入宫廷文化。
一、联姻成亲唐代皇族常常通过联姻来维持外交关系或巩固势力,这也影响了普通百姓的婚姻观念。
社会上的通婚现象十分普遍。
二、琴诗书画唐代婚礼上常常会有琴、书法、诗词的表演,以展示新人的才华和教养。
三、花轿游街唐代新婚夫妻会在婚礼后进行花轿游街,以示新人婚姻美满、喜庆祥和。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婚礼习俗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一些新的传统和风俗。
一、妆礼新娘在婚礼前需要进行妆礼,这是新娘进入新家的重要仪式,象征着新娘已经成为新家庭的一员。
二、簪花仪式新郎会在婚礼上为新娘簪上花簪,传承了古代的美好传统,寓意着爱情永恒。
三、洞房花烛夜洞房花烛夜是每对新人憧憬的浪漫时刻,新娘新郎在这一晚可以尽情地表达爱意和情感。
四、宫灯明清时期的婚礼上经常使用宫灯,宫灯以纸灯笼为主体,采用天然植物纤维制成,寓意吉祥和团圆。
中国古代婚礼流程
中国古代婚礼流程一般分为四部分:一是“垂帘听政”,二是“门客”,三是“送子礼”,四是“置新郎”。
一、“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是指两家进行婚事筹划的过程,当垂帘听政谈判成功后,新郎新娘亲家
可以来准备宴席,由新郎新娘家安排宴席。
二、“门客”:
“门客”是古代新郎新娘家少年男女拜堂的仪式,由新郎新娘家代表拜堂。
此前,新
郎新娘家代表会先在婚庆门簧前打开红绡,扬起新郎新娘的绝物,如凤冠。
拜堂后,新郎
新娘家亲友可以凭着这份红绡到新郎新娘的家中庆祝婚礼,也可以得到未婚夫妻的礼品。
三、“送子礼”:
“送子礼”是指新郎新娘家送子礼的仪式,一般是新郎把好事物送给新郎的母亲,新
郎的母亲则把礼物送给新娘的母亲,宣示出新郎新娘作为新家庭一员的结义之情。
四、“置新郎”:
“置新郎”是指新郎新娘婚宴宴席上的一种仪式,新郎新娘被安放在婚礼宴席的两端,在新郎新娘中间竖立着一张新娘房台,上面放着新娘披肩图,两侧摆放着新郎新娘的衣裳。
随着宴席的继续,新郎新娘家代表会问“新郎在哪里?新娘在哪里?”,新郎新娘新娘的
亲戚都会指着新郎新娘的座位答道“新郎在这里,新娘在那里!”,以示新郎新娘作为新
家庭一份子的成立。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婚礼流程的非常简单介绍,以上流程虽然简单,但是在遵循着中国
文化的传统,寓意着新郎新娘们两家彼此和睦,缔结良缘,永结同心的深刻意义。
从夏商周以来婚礼的演变“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
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
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此证。
”——民国婚礼誓词婚礼,在中国也叫昏礼,古人认为,黄昏是一天中的吉时,所以在黄昏时行嫁娶之礼。
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嘉礼的一部分,是继笄礼和冠礼以后生命礼仪的一种。
“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原始社会时婚姻形态较为混乱,在母系氏族的影响下,类似于群婚的制度产生了血缘关系混乱,权利划分不明等系列问题。
在这种制度下,有关婚育的礼仪发展得很慢。
直到夏商周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才有了“偶婚制”的出现,加之战争、氏族、生殖崇拜等因素,人们对婚姻和生育更为重视,因此,婚礼仪式逐渐向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礼记》中讲“上以侍宗庙,下以继后世。
”这清楚地表明婚姻在于社会礼节在于宗族延续方面的重大意义,而婚礼仪式的出现,将婚姻从单纯的生殖功能转化为庄重的美好的生命意义上的羁绊。
周朝时,已经有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婚仪,整套仪式合为“六礼”,与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值得一提的是“六礼”指从议婚到完婚的过程,其中“纳征”最为重要,类似于现在农村保留的“下定”,也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金,而聘金的多少与女方的出生门第密切相关,这种以金钱衡量的方式一定程度影响了后世婚姻对象的选择,到了今天,人们还是会觉得“聘金”越多,新娘就越尊贵。
“六礼”的基本步骤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周朝六礼婚制的确立使婚礼仪式正式地展现在人的眼前,后世历朝历代的婚制都多数是在此基础上变化而来。
《礼记》中记载的“共牢而食,合卺而酳。
”夫妻同甘共苦,在喝过这杯合卺酒后,就相当于做出了自愿为家庭奉献的承诺,这使得婚礼更体现一种对家族血缘信仰。
那时候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着远去的女儿;夫家也三日不举乐,安慰着思念双亲的新娘……封建时代,在这样的人生大事上,婚礼体现了其它仪式缺乏的人情味,不是冷冰冰的规则,除了繁衍后代这样非常现实的意义之外,婚礼还在于精彩的生活并延续自己的生命。
汉唐婚礼流程范文汉唐时期的婚礼流程是一个充满仪式感和传统的过程,注重家族和社会的参与。
以下是汉唐婚礼的大致流程。
一、准备阶段1.婚前准备:双方家族商议婚事,确定婚期和各种准备工作。
2.红娘介绍:家族找来媒人或红娘来进行媒介工作,安排双方相亲。
3.媒介仪式:男方家族派人送礼给女方家族,正式向女方提亲。
二、婚姻订盟1.定亲仪式:男方家族派代表到女方家族,双方进行订亲的仪式,宣布婚事的正式确定。
2.子女名字的大量相亲相称:在订亲之后,男方家族会为新娘和新郎选取孩子的名字,一般会选择几个名字,由女方家族最后决定。
三、新娘出嫁1.嫁妆准备:女方家族准备新娘的嫁妆,包括衣物、首饰、妆品等。
2.出嫁仪式:在婚礼当天,新娘穿着嫁妆,由家族成员护送到新郎家。
3.送亲队伍:女方家族还会准备一支盛大的送亲队伍,由婚礼主持人领导,扮演着宣布喜讯的角色。
四、迎亲仪式1.新郎接亲:新郎家族在宴会厅外迎接新娘,由新郎家族的长辈抱接过门。
2.三揖九叩:新娘入门后,要进行三揖九叩的鞠躬拜礼,向新郎家族的长辈敬礼,表示恭敬和尊重。
3.娘家告别:新娘跟家族的亲人和亲近的朋友道别,离开娘家。
五、婚礼仪式1.主婚人介绍:主婚人宣布婚礼开始,并介绍新娘和新郎的身份和来历。
2.敬酒仪式:新郎和新娘分别向双方的家族成员敬酒,表达敬意。
3.神龛拜祭:新娘和新郎在婚礼现场的神龛前敬祭,祈求神灵保佑和祝福。
4.交杯酒:新娘和新郎互相交杯,并共饮一杯酒,象征着两人的结合和共同生活的开始。
5.入洞房:婚礼结束后,新娘和新郎进入洞房,完成婚礼的最后一步。
六、婚礼后庆祝活动1.迎小床:新郎接亲回家后,会有亲友在床上摆放儿童的玩具和红包,象征着婚姻的祝福和后代。
2.合欢被:新郎和新娘共用的被褥,象征着两人的共同生活和互相扶持。
3.赏月饼:婚礼后的第二天晚上,新娘家会送来月饼,新娘用月饼请新郎喜欢吃的东西,以示相互关爱和照顾。
以上是汉唐婚礼流程的大致描述,每个地区和家族的具体传统可能会有所不同。
从古至今的婚礼习俗婚嫁是结婚嫁娶的意思,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秩序,传递香火,延续人类文明的一种仪式礼节。
通过婚嫁行为,一方面获得社会群体的认可,另一方面,确定正式的配偶关系。
婚嫁行为由最初的乱婚无度进化到今天的一夫一妇制,反应人类生存文化的巨大进步。
婚姻在中国古代被认为“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头等大事。
传统婚姻礼仪是中国民俗礼仪中最隆重最热烈的礼仪之一。
一、古代婚礼习俗1.送聘礼:婚礼前,男方就要到女方家送迎亲的聘礼。
2.回礼:女方家也会接着回礼,礼物包括槟榔3.安床:在结婚前一晚上,女方会找一个有福气的男人(家庭美满,父母健在,有儿子)来安新房的新床,并且把花生、红枣、核桃等意味着早生贵子等好意头的食品放在床头。
4.嫁妆:新娘会在出嫁前,把娘家准备的嫁妆装在一只红皮箱里,等到第二天带到婆家去。
5.上头:结婚前晚,会选择一个吉时去拜神,拜天地,祈求幸福,并且会通知男方在同一时间拜。
6.梳头:新娘会请一个有福气的长辈来给自己梳头。
7.吃汤圆:意味着可以圆满成婚,圆满幸福。
二、古代迎娶礼节1.出发: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2.迎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
介绍: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给女家。
3.纳征: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将礼物陈列大厅,媒人将大小聘、金饰、礼单点交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
4.奉甜茶: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
准新娘由一好命妇人引导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
5.压茶杯: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杯。
改称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
6.祭祖:舅父点烛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7.回礼:女家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并给男方回礼六或十二件。
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奠定者是周朝,当时的婚姻制度属于“礼”制的一部分,他们制定的三大婚姻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
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
结婚遵循“六礼”程序、离婚遵守“三不去”和“七去”的原则。
就结婚制度的“六礼”来说,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
其中,亲迎更为复杂,根据《礼记》的记载,要求男方先到女方的家庙拜祭其祖先,然后再用车接女方到男家,要举行夫妇同器共餐、饮交杯酒等仪式,才算完成结婚之礼。
另外还有“结发为夫妻”的说法,也都是从周朝开始的。
这些制度和习俗的形成,历经多少朝代后,还一直流传至今。
二、汉代人看婚礼把婚礼看成是一件很庄严肃穆的事情,如同看待国家之间歃血为盟,兄弟之间结拜为盟,婚约就是一场盟誓。
破坏这种应当永恒的约定,要受到起码是道义的惩罚,因此盟誓有咒语的性质。
汉人以人法天,自然界的万物,乃是天阳、地阴所化生。
男女则是社会的阴阳两极,是人类的渊源,是一切伦理的起点。
完整的婚礼习俗包括了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婚后礼,也叫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来看,汉代人婚礼是用青布幔搭成帐篷,举行交拜之礼。
《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
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厦门情侣写真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
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
”另外,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黄色的婚礼服。
同时也有了闹洞房的习俗,但是起初的意思是为了驱邪。
三、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盛的一个时代,无论从服装还是人的观念上来看都更为开放,婚礼习俗方面比前朝有简略的趋势,但是仍然遵从沿袭下来的制度,大体上婚礼包括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称“六礼”。
唐纳征纳之物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绵絮、长命缕、干漆等,各有不同的寓意。
新娘到了新郎家后,父母以下的人都要从小门出去,再从大门回来,其意是要踏新娘的足迹。
中国婚礼习俗的演变新闻传播学院 2010级广告二班高鑫一、原始社会至先秦时期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混杂聚群而居,没有什么婚姻观念;吕氏春秋.侍君覧曰“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男女之别”;后来这种状态逐步得到限制;大戴礼礼记·盛世篇载:“凡淫乱生于男女无别,夫妻无义,婚礼享聘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妻之道也,故有淫乱之欲,则饰婚礼享聘也;”二、周公制礼至今中国历朝历代婚礼的内容都不断变化,但主要的还是围绕“三书六礼”;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三代时期,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婚礼”是属于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婚聘之礼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3000多年前的周朝的周公制“婚聘六礼”;周代的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即纳采、、纳吉、纳征、请期、,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同姓不婚之故,纳吉为占卜生辰八字是否合适,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周礼也规定女方到男方家居住;古代婚礼“六礼”中就记载着每一道程序都要敬拜和请示祖先的例子;直到近代,人们仍然沿袭古代的习俗,将拜堂祖灵、拜天地等作为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象征吉样的礼物在婚礼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婚礼中也会有一些象征性的避邪过程,如照花轿、闹洞房等;,与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六礼婚制作是从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后世历朝历代的婚制都多数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来;自周公之礼以来,秦汉因之,隋唐承之,期间虽有一些礼节上的变化外,皆不出“三书六礼”的范围;但自明末清初以来,华夏礼仪丧殆,各地完整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如大量中所载的,“婚礼各处不同,大约六礼之中,仅存其四:问名、纳采、请期、亲迎而已,亦有不亲迎者;”清初朝鲜闵丁重随使团来华,根据所见所闻在燕行录中记载“今中国礼制大坏,人伦丧绝,非真华夏也;”并且说“今天下中华制度,都存于吾国”;在中国传统的婚姻文化中,婚礼的重要意义是“别男女”;按照儒家的观点,夫妇是家庭的基础,而夫妻关系的确立,其标志是婚礼;婚礼乃是人伦之本、风教之始,所以,以庄重而严格的程序来昭示“男女之别”就是必需的,婚礼之后夫妻关系才能有一个稳固的基础;周礼.地官记载,周代已经设有专门负责男女婚配的官员“媒氏”,其职责是“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后,皆署年月、日焉”;有点像今天的婚姻登记处的负责人;载于儒教圣经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中,并且在开皇律唐律宋刑统大明律等历朝法典中得到推广,还通过吉凶宾军嘉五礼的传播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汉文化圈国家;到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正式实施,极大的影响了传统婚礼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建立起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促进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转变,也对婚礼的形式产生了影响;以下主要从礼仪、制度、习俗、观念等方面来论证中国婚礼的变化;三、制度、习俗方面的一些变迁1.同姓不婚同姓不婚即同一姓氏的男女不互相嫁娶,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到了唐代,人们对同姓婚会造成后代畸形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予以禁止;宋、元、明、清也同唐朝一样,同姓为婚“乾杖而离之”;明律例与清律例规定说“同姓、同宗不婚”,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2. 由一夫多妻制到一夫一妻制在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民间一般是倡导一夫一妻制的,周礼载“一夫一妻者,乃在别男女,使内无怨妇,外无旷夫”,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夫多妻制逐渐在中国开始盛行,至到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的土地上确立了一夫一妻制;3.由休妻到离婚受儒家三从四德等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妇女一直遵从着“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的古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休妻的概念逐渐被离婚这样的概念所取代;单纯从字面理解就可以知道,这是一种平等的体现;4、服饰的变化仪礼中介绍“士婚礼”就写作“昏礼”;据郑玄注释:“娶妻之礼以黄昏为期,故名;所以要选择黄昏,因为此时正是阳往阴来的时辰;”后来才加上“女”旁,写作“婚”; 在古代,婚姻不仅是男女个人爱欲的满足,而且具有“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使命,即俗话所说的“继香火”;因此,男婚女嫁就不但是个人行为,而且也是家庭或者家族的大事,因此倍受重视;"合卺”这个词对于现代人而言是陌生的;然而, “交杯酒”这一个词却是每一个结过婚或参加过婚礼的人非常熟悉的;“合卺”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卺”,一种瓠瓜,味苦不可食,俗称苦葫芦,多用来做瓢;在古代,结婚时人们在仪式中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据说卺酒异常苦涩,夫妻二人同饮卺中苦酒,象征两人今后要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正如礼记所载:“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卺"古代结婚时用作酒器的一种瓢:合~旧时夫妻结婚的一种仪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饮酒;~饮饮合卺酒;四观念方面:由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古有俗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必须遵从父母之命,是古代婚姻的一项原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婚礼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婚礼的元素日渐消失;人们渐渐接受了西式风俗,采取婚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