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概论课件(五至十二章)
- 格式:ppt
- 大小:580.50 KB
- 文档页数:12
档案学概论第一节档案的起源一、档案的起源诸说1.档案的定义:档案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它以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交往的扩大以及文字发明为基础,产生于原始公社向奴隶制过渡的时期(文字是档案产生的前提)。
关于档案起源观点的归纳:{1.文字说:文字是档案的必要条件2.文字图像起源说:文字和国家的出现是档案产生不可缺少的条件3.结绳刻契说:以原始记事方法形成的记录就是档案。
2.中国档案:①.《尚书》——“上古之书”:迄今我国最古的历史文件汇编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文集。
②.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迄今我国大量发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文字和古代档案3.外国档案:①.巴勒摩石碑:现存的埃及最古老的年代纪。
②.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
第二节档案形态的演变1.古代中古档案:{甲骨档案金石档案:书史性质简牍档案缣帛档案金文是铸刻在金属鼎彝器上的一种铭文,也称钟鼎文。
有铭文的青铜器始于商代。
彝铭的四个阶段:①.铸器之意本在使用②.文化递进,器铭加详③书史之性质变而文饰④.铭辞之书与文饰性质俱失,复返粗略之自名。
中国近代史五大发现:长沙吴简、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清朝大内档案。
2.外国档案:汉谟拉比法典是第一部最完备的成文法典,亦称《石柱法》。
纸草是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发明的一种书写材料。
3.纤维纸出现在东汉时代。
自东晋安帝时起,太尉桓玄下令改用纸张撰写文书和保存档案,一直沿用至今。
4.音像档案也称声像档案或视听档案,包括照片、唱片、录像带、光盘等。
直观性是其突出特点。
5.档案的词源:档案在明末清初已被使用,在《清太宗皇帝实录》即顺治年间。
第三章档案定义及其剖析1.档案定义的剖析。
①.直观描述型:从档案的形成转化过程和档案的实存形态等较为直观的角度来描述,即认为档案是某种文书、文件或文书材料。
优势:直观、易于理解劣势:没有从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作用、价值等角度去揭示档案的本质属性②抽象揭示型:主要从档案对人类社会的根本性作用、价值等相对性角度来定义档案,且试图揭示档案的本质特性(用信息、历史记录、原始记录等抽象度较高的概念,根本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特性)。
档案学是一门应用学科。
1、三个二级学科:图书、情报、档案学管理“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创成一级学科,档案管理学2、是档案管理学的基础课程是从事文员、秘书的技能课程,以下是8大技能技能: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档案保管期限登记、编目)、检索、利用(用于行政管理,经济建设、科技建设、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编辑研究、统计做公务员的总的要求:档案学管理、秘书学、办公室管理档案学概论第一章、档案第一节、档案的起源与沿革一、中国档案的起源二、我国档案的形式和名称的演变与沿革第二节、档案的定义一、档案的定义定义: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社会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音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产生的条件档案的产生是逐渐历年产生的。
恩格斯说:蒙昧、野蛮、文明。
今天的文书,明天的档案。
条件如下:1、进入文明时代后,记录符号、文字记录2、随生产实践发展,语言文字完善,出现了有条理的信息记录3、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有条理信函及应用4、有条理的信息用完后为了日后查考保存起来,形成档案二、档案的基本含义(一)、档案是各种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
(二)、档案是保存备查的历史记录。
注:文件转化为档案一般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归入档案。
(2)对日后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等活动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有必要作为档案保存。
(3)按照一定的规律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成为档案。
(三)档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档案信息的载体载体形式:甲骨档案、简牍档案(竹简+木椟,这在战国至两晋产生最多,尤其是秦汉)、金石档案(青铜+石刻)、缣帛档案(细绢档案)、纸质档案2、档案信息的记录方式(1)从档案信息的处理技术即档案信息记录在载体上的方法看刀刻、手写、印刷、晒制、摄影、录像、激光扫描等(2)从表达方式上文字、图像、声音等(3)从传达信息的文体上古代有:制、诏、奏折、题本近代有:令、布告、咨呈现代有指示、通知、报告、总结等。
第五章档案机构一、档案机构类型我国档案机构类型多样,划分角度各不相同。
综合而言,我国档案机构划分为公共档案机构和内部档案机构两大类。
公共档案机构国家档案馆和专业档案馆;内部档案机构中包括企(事)业档案馆和档案室。
二、公共档案馆(一)国家档案馆我国国家档案馆一般可分为历史档案馆和综合档案馆两类。
◎1、历史档案馆和综合档案馆包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要保存明、清中央机构的档案)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要保存民国时期各个政权中央机构的档案)。
◎2、综合档案馆一般分别隶属于各级党和政府,收集保管党和国家在各个方面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它分为中央级和地区级综合档案馆两种类型,它是我国国家档案馆和档案事业的主体。
◎3、综合档案馆的性质(1)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2)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3)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4、综合档案馆的科学文化事业性质,主要表现:(1)从档案馆管理的对象来看,它管理的是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学技术活动的记录,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财富。
(2)从档案馆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成果来看,档案馆的工作是一项研究性工作。
(3)从档案馆的职能来看,它不仅肩负科学管理档案的重任,而且致力于社会化的服务工作,在繁荣国家文化事业、促进社会进步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重要作用。
◎4、综合档案馆基本任务(1)接收与征集本级各机关、团体及其所属单位具有长期和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以及有关资料,科学地管理;(2)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地开展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3)参与编史修志◎5、综合档案馆基本职责(1)集中统一管理党和国家需要长远保存的档案和有关资料(2)维护历史真实面貌(3)为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历史的长远需要服务(二)专业档案馆◎1、定义:国家专门管理某一方面或某一特殊专业和技术活动中形成的档案而设置的档案馆。
◎2、具体涵义(1)既可以体现在其专业职能上(2)也可以体现在馆藏档案载体的特殊内容和形式上◎3、设置形式(1)全国性专业档案馆(2)地方性专业档案馆(3)某一专业系统建立的专业档案馆◎4、类型(1)特殊载体档案馆(2)城市建设档案:(3)部门档案馆馆:在某一专业系统内,为保管某类专门档案而设置的档案馆类型,三、内部档案机构(一)企(事)业档案馆◎1、涵义:企(事)业档案馆是收藏和管理本企(事)业档案的档案馆。
概论第五章档案学第一节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档案学最早出现于欧洲,1571年,德国档案学家亚克伯·冯·拉明根在海德堡出版的《综合报告——怎样才算一个完美的登记室》和《登记室及其机构和管理》等两部专著,是目前各国档案史料中报道的最早的档案学专著。
1804年,德国档案学家约瑟夫·奥格所著的《一种档案学理论思想》一书,第一次让我们看到了“档案学”的名称。
1885年,法国历史学家郎格鲁在巴黎出版的《国际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档案馆的科学》一文,才首次提出了档案学应当是一门独立科学的见解。
一、外国档案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欧洲档案学1.欧洲档案学的萌芽(16-18世纪)a.社会制度的变革b. 档案工作的发展2.产生(18-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的档案工作改革,使世界档案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主要标志是档案工作改革中提出并实践了具有近现代意义的三种思想a.组建近现代意义的国家档案馆(1790年)。
标志着世界范围内档案馆事业的开始;世界上有了第一个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档案馆;有了真正的国家档案馆事业;馆藏来源由单一性变成多样性。
b.档案事业实行集中管理的原则。
1790年《穑月七日档案法令》c.档案馆实行向社会开放的原则——档案的人权宣言。
标志着档案馆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结束了利用档案知识少数统治阶层人物特权的历史。
3.发展(20世纪前后)a. 一批档案学经典著作问世:荷兰缪勒、斐斯、福罗英三学者合著《档案的整理与编目手册》(1898),英国希拉里·詹金逊《档案管理手册》(1922),意大利埃·卡萨诺瓦《档案学》(1928),三书被列入1964年《英国大百科全书》。
b.深入阐述了档案学的概念及其内容构成。
c.禁毁年份和迈斯奈尔(德国)档案鉴定思想的提出和传播。
(1901年《档案鉴定标准》)20世纪40—80年代,欧洲档案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