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学
- 格式:ppt
- 大小:614.50 KB
- 文档页数:15
推拿治疗学教案教案标题:推拿治疗学教案目标:1. 了解推拿治疗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推拿治疗学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以便在实践中应用推拿治疗学知识。
教学内容:1. 推拿治疗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推拿治疗学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
3. 推拿治疗学的常见技巧和方法。
4. 推拿治疗学在不同疾病和症状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介绍推拿治疗学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第二步:知识讲解(20分钟)1. 讲解推拿治疗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介绍推拿治疗学的起源和发展。
2. 解释推拿治疗学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包括通过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刺激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第三步:技巧演示(30分钟)1. 演示常见的推拿治疗技巧,包括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的正确使用方法。
2. 强调手法的力度、频率和节奏的掌握,以及对不同部位的推拿手法的差异性。
第四步:实践操作(4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互相练习推拿治疗技巧。
2.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实践中的效果和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第五步: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实践操作的成果,分享经验和感悟。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提出进一步的学习建议。
教学资源:1. 推拿治疗学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
2. 推拿治疗学的视频教学资源。
3. 推拿治疗学的相关案例和实践材料。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度。
2. 学生对推拿治疗学基本概念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4. 学生对推拿治疗学的兴趣和学习态度的评估。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实践培训和实习,提高推拿治疗技能。
2. 组织学生参观推拿治疗机构,了解实际应用情况。
3. 鼓励学生参与推拿治疗学的研究和实践项目,拓宽学科应用范围。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绪论推拿治疗学是推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运用推拿手法施术于人体特定的部位和穴位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门临床课。
推拿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外治疗法人类在逐渐认识推拿作用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把推拿用于医疗实践并不断加以总结逐渐形成了推拿治疗体系。
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推拿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实践当时民间医生扁鹊运用推拿、针灸成功地抢救了尸厥患者。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秦汉时期的《内经》中记载了推拿可以治疗痹症、痿症、口眼响斜和胃脘痛并描述了有关的推拿工具如quot九针quot中的quot 圆针quot、quot锡针quot。
推拿的显著作用是止痛《素问举痛论》:quot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quot。
又说:quot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
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quot这一论述可看出推拿具有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通过推拿手法的作用使寒气流散、气血通畅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素问血气形志篇》:quot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西要药。
quot论述了推拿的另一作用为疏经通络。
《灵枢刺节真邪篇》:quot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以两手四指夹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quot这是《内经》中对推拿治疗疾病记载最详尽的一段内容不仅介绍了操作方法对夹、按、卷、切的手法和quot推而散之quot的原理亦予以论述同时说明推拿具有退热的作用。
魏、晋、隋、唐时期推拿的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大用推拿治疗急症的内容很有特色如晋代葛洪在《肘后方》中记载:指针疗法抢救昏迷不醒的病人捏脊疗法治疗小儿痛积颠簸疗法治疗小儿腹痛等。
《诸病源候论》:quot两手相摩令热以摩腹令气下quotquot 以手摩腹从足至头正卧倦臂导引以手持引足住任臂闭气不息十二通quot把摩腹法作为保健推拿。
颈椎病一、名解1、椎间孔挤压试验:患者坐位,颈部向受累侧伸展,侧屈和旋转,医师位于其后方,给予头部压力,出现颈部或上肢麻木疼痛加重即为阳性,多见于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
2、椎间孔分离试验(颈椎拔伸试验):患者坐位,医师双手分别托住患者下颌并以胸|腰部抵住患枕部逐渐向上牵引颈椎,以扩大椎间孔,如出现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减轻或颈部有松快感,即为阳性,多见于颈椎病,根型颈椎病多见,多颈型亦有诊断意义。
3、旋颈试验:又称“椎动脉扭曲试验”,患者取坐位,头略后仰,并自动向左右做旋颈动作。
若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症状,则为阳性,多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4、超外展试验:患者站立或坐位,将患肢被动地从侧方外展高举过肩过头,若桡动脉脉搏减弱或消失,即为阳性。
用于检查锁骨下动脉是否被喙突及胸小肌压迫,如有压迫,即为超外展综合征。
二、填空1、颈椎的结构(1)骨骼:7颈椎12胸椎5腰椎1骶椎1尾骨= 26块椎骨(2)颈椎骨骼:6个椎体6个椎间盘7块颈椎8对脊神经(3)椎体:1)椎弓根2)椎弓板*7个突起=2*上关节突+2*下关节突+2*横突+1棘突2、颈椎的特殊结构(上颈段)C1 寰椎:无椎体无关节突无棘突前弓+齿突——寰枢关节;前结节(前纵韧带);后结节(项韧带和头后小直肌);上侧块+枕骨髁=寰枕关节;下侧块+枢椎上关节突=寰枢关节;C2 枢椎:齿突横突小、不分叉棘突较长而且粗大,为X线摄片定位标志C7 隆椎:横突较大,前结节可能长出一个额外的颈肋——压迫臂丛神经。
棘突特长,不分叉,为解剖计数标志C3—C6:棘突较短,纠正时偏作用于横突。
寰枕关节C0—C1主要运动:屈曲(YES点头运动)、伸展;轻微侧屈;旋转严重受限;寰枢关节复合体C1—C2主要运动:旋转(No摇头运动)、屈伸;侧屈受限;椎间关节C2—C3至L5—S1脊柱中有23个椎间关节,包括一个椎间盘、脊柱终板(薄弱环节),相邻锥体椎间盘包括:纤维环、髓核关节突关节C2—C7关节面为冠状面*水平面之正中(45°),这个方向增加了所有三个平面的自由度,是颈椎关节的一个标志。
推拿治疗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一、推拿治疗学简介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起源于中国,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推拿治疗学是对推拿的学科研究,包括推拿的原理、技法、适应症、禁忌症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推拿手法的运用,可以调理经络、活血化瘀、调整气血、祛风散寒、提高身体免疫力等,是一种独特的中医疗法。
二、中医基础知识1.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是推拿治疗学的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这些理论是中医疗法的理论基础,也是推拿治疗学的理论依据。
2.经络学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人体有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推拿治疗学中,经络学是重要的知识点,要掌握经络的走向、分布、特点等内容,以便在推拿时找准穴位和施术方向。
3.脏腑学中医将人体脏腑系统视作一个有机整体,认为脏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推拿治疗学中,需要了解人体脏腑的功能、病理变化、与经络之间的联系等内容,以便在推拿时更好地对症施治。
三、推拿基本技法1. 揉法揉法是推拿治疗学的基本技法之一,是通过双手的掌压和指压,以揉捏、转动、推拿、拨叩等手法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的部位,促进局部气血运行,调理经络,有助于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2. 推拿推拿是通过双手的按摩和揉捏,以掌握、推动、挤压、捏摩等手法作用于患者的体表,以促进局部脏器、经络、筋骨、肌肤的功能活动,达到治疗病症、健体保健的目的,也是推拿治疗学的重要技法之一。
3. 摩法摩法是通过双手的温热摩擦、点按、揉捏等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促进其局部的气血运行,循经散瘀,调和脏腑,温通经络,改善脏腑功能,是推拿治疗学中的常用技法之一。
4. 捏法捏法是通过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的肌力作用于患者的体表,以揉捏、挤压、点按等手法进行推拿,促进局部气血运行,达到调理经络、舒筋活络、通经散痛的目的,是推拿治疗学中的常用技法之一。
5. 捺法捺法是推拿治疗学中的一种重要技法,是通过指端力道的顿按、冲击、挤压、点按等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促进其经络气血运行,化瘀通经,舒筋活络,是推拿治疗学中的常用技法之一。
《推拿治疗学》电子教案教学内容推拿治疗学概论、作用原理、常用诊断方法教学对象中医康复专业授课形式理论课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推拿治疗的作用原理及常用诊断方法;熟悉:推拿学的发展简史;了解:推拿学的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重点讲解推拿治疗的作用原理及常用诊断方法。
难点:推拿治疗的作用原理及常用诊断方法;解决办法:利用图形和动画反复祥解,结合实践体会。
教学方法讲授式+示范+启发式教具教案、讲稿、PPT、课程表、教学进度表、教材等教材与参考书:教材: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推拿学》,范炳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参考书:教案内页(供参考)教学进程:(含教学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及时间安排)教学进程时间安排及教学方法1.介绍推拿治疗学概述,讲明推拿的特点与分类。
是运用推拿手法刺激患者的体表部位或穴位,运动患者的肢体,以研究筋肉、气血、脏腑、经络等病症的一门学科。
推拿治疗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医疗方法,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推拿的异名包括:案扤、按玩、按摩、折支、导引、推拿等。
2.简述每一历史时期的成就。
春秋战国时代,运用按摩抢救了虢太子的“尸厥”症;产生了按摩工具;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歧伯按摩十卷》问世;书中提到的推拿治疗手法有按、摩、推、揉、弹、抓(捏)、切、跷法等10余种;治疗的病症有痹症、痿证、口眼歪斜、胃痛、麻木不仁、腹痛、蛟蛕、厥证等急慢性病症;膏摩方法问世,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中。
隋唐时代,在官方医疗机构中设按摩科;已有了按摩专科医生;到唐代又设立了按摩科,还把按摩医生分成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的等级,开展了有组织的按摩教学工作;按摩的著作也见增多:如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每卷之末均附有导引按摩之法;《唐六典》说: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
膏摩还可以防治小儿疾病,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指出:“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等。
一、推拿治疗的作用第一节:推拿治疗的作用机理推拿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经咯、穴位、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来达到治病目的的。
各种手法从表面上看是一种机械性力的刺激,但熟练而高超的手法便产生了“功”,这种功时医生根据具体病情,运用各种手法技巧而才操作的恶,一方面直接在人体起着局部治疗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转换成各种不同的能量和信息,通过神经、体液等系统,对人体的神经、循环、消化、泌尿、免疫、内分泌、运动等系统及镇痛机制都有一定的影响,从治疗不同系统的疾病。
一、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机理因手法不同,用力轻重,操作时间长短,施治部位、经穴之不同,都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
推拿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手法刺激可通过反射传导途径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
例如较强的手法刺激健康人的合谷穴和足三里穴后,发现脑电图中“α”波增强,说明强手法的经穴推拿能引起大脑皮层的抑制;在颈项部施用有节律性的轻柔手法可使实验者脑电图出现“α”波增强的变化,表明大脑皮层的电活动趋向同步化,有较好的镇静作用吗可以解除大脑的紧张和疲劳状态,都脑动脉硬化的患者的脑电图轻柔的推拿手法可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颈部用轻柔手法操作后,脑血流量显者增加,有人用肌电图测定颈椎病患者常在推拿治疗后感到神清气爽,精神饱满,疲劳消除,用肌电图观察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患者,其腰部肌肉神经的电生理变化情况,也得出了上述的结论。
失眠患者接受推拿治疗时,常常在推拿过程中即可进入睡眠状态,嗜睡患者在推拿后可干头清目明,精力充沛。
该现象和推拿手法对神经系统产生的抑制与兴奋作用,表现是分布开的。
不同的推拿手法对神经系统起得作用也不同,如提、弹、叩击手法起兴奋作用,表现抚摸则起抑制作用。
同一手法,若运用的方式不同,如手法频率的快慢,轻重,时间的长短等,其作用也不同,如轻的,短时间的手法可改善大脑皮层的机能,并通过植物神经的反射,调整疲劳肌肉的适应性和营养供求状况;强的时间的手法则起相反的效果。
第一节软组织损伤的概念软组织损伤主要是指因外力撞击、跌仆闪挫、扭转牵拉、金创挤压、强力负重、过度活动和姿态不正等原因引起的软组织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
所谓软组织,从广义上说,除骨与各腔内脏器组织以外的一切组织,都称为软组织。
而祖国医学对筋的认识,主要的指筋肉、筋腱、筋络等组织,即泛指关节装置、肌肉、肌腱、筋膜及神经血管等组织。
这些组织的损伤,统称为伤筋。
可见中医对筋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的软组织概念是有区别的。
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筋与骨、与脏腑、经络、气血等是有机相连、密切相关的,故筋伤虽伤于外,则必内损气血经络,动及脏腑,而引起机体全身反应,这在辨证施治中尤应注意。
祖国医学认为,肝肾同源,分主筋骨,故筋骨伤损,必累及肝肾;而肝肾虚弱,筋不得血失养,骨不得髓不充。
骨为干,筋为刚,筋骨相连,诸筋从骨,筋强骨壮,故伤筋能损骨,伤骨必伤筋。
筋皆属于节,筋强则节固,故伤节必损筋,伤筋能累节。
这些认识充分提示了筋与骨、关节、脏腑之间的重要关系。
无论何因所致的急性筋伤,初期局部多气血凝滞或瘀血内阻、气机不利、经络不通,而作肿作痛,受损筋肉、韧带、筋膜可发生筋断、筋歪、筋翻、筋转等改变,重者筋骨俱损,其症严重;若伤后恶血留内或感受外邪,则可血瘀化热,或瘀血泛注、热毒内聚,引起机体发热或炎症感染等症。
后期,多因失治或瘀血阻滞、气血虚弱,伤部易感受风寒湿邪,络道痹阻或筋失所养,可发生粘连变性,出现筋强、筋粗、筋结、筋萎或诸种痹痛等慢性损伤病变。
慢性劳损,局部因慢性积累性损伤,多经络郁滞、经脉不舒,或因肝肾、气血虚弱、复感风寒湿邪,易发生气血不和、瘀阻疼痛或痹痛,伤部多有无菌性炎症、增生肥厚变性等改变。
现对伤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概述如下:一、关节与筋伤发生的关系人体运动主要是指关节运动,其动力来源是肌肉,它受大脑皮层中枢的支配调节。
在临床上,关节损伤是最为常见的筋伤。
祖国医学认为。
筋骨相连,筋属于节,且筋能束骨,筋强骨壮,故伤节必损筋,而伤筋能损骨或不能损骨。
推拿治疗学第一节呕吐呕吐是因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引起食物或痰液从胃中冲逆而出的一种病症。
古人称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呕吐。
其发病多与饮食失调有关。
西医学中神经性呕吐,以及胃肠炎、幽门梗阻、肝胆疾病等均可见呕吐。
〔病因病机〕(一)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暑、湿、秽浊之气,直范胃腑,以至胃失和降,水谷随邪气上逆,导致本病的发生,尤其以寒邪凝闭中阻,扰动胃肠而多见。
(二)饮食不节:饮食过饱,或进食生冷、油腻、不洁食物,停积不化,伤及胃气,致宿食、痰浊上逆而发位呕吐。
(三)肝胃不和:郁怒忧思,情志不遂,肝失调达,气机不畅,肝气横逆犯胃,胃腑失于和降,胃气上逆,可引起呕吐。
(四)脾胃虚弱:脾胃素虚,禀赋不足;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不愈,中阳不振;或饮食失调,损伤脾胃,或大汗、大利之后,津液耗损,均可使脾胃虚弱,胃腑失养,升降无序,发为呕吐。
脾胃素虚者,运化失司,痰饮中阻,胃气挟痰饮上逆,亦发本病。
西医学认为呕吐受延髓呕吐中枢的控制。
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其中,反射性呕吐最常见,其病因有胃肠炎、幽门梗阻、肝胆疾病、阑尾炎、急性中毒、剧烈咳嗽之后及咽部异物刺激等。
其次如脑血管疾病及内耳前庭障碍性疾病均伴呕吐。
部分患者可因呕吐中枢兴奋阈值的降低而导致,称为神经性呕吐。
〔临床表现〕本病以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
呕吐前可有胃脘嘈杂、嗳气吞酸、恶心频作等先兆症状。
呕吐时的呕吐物自口中吐出,先为胃内容物、或挟痰液,或带少量出血,终至呕吐黄绿色胃液。
呕吐患者多伴有胃脘疼痛、胀满,吐后始觉轻松。
部分患者可伴有头晕、汗出、面色苍白、脉缓等症状。
严重呕吐者,可出现血压下降、脱水、营养障碍、甚至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等表现。
(一)外邪犯胃:突然呕吐,急骤剧烈,有感寒等六淫所伤病史,伴发热、恶寒、身痛,呕吐前胸脘满闷,嘈杂泛酸,恶心,吐后诸症减轻,舌苔白腻,脉华。
(二)饮食内伤:暴饮暴食、或酗酒、饮食后呕吐宿食痰涎,吐后舒适,呕吐物酸臭,嗳腐吞酸,胃脘胀满疼痛,大便干结臭秽,顽固不化,舌苔白腻,脉华。
推拿治疗学教案•课程介绍与目标•推拿基本理论与技能•推拿操作规范与安全防护•常见病症的推拿治疗实践目•推拿治疗学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性•课程总结与展望录01课程介绍与目标推拿治疗学定义及发展历程推拿治疗学定义推拿治疗学是研究推拿手法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
它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达到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从而治疗疾病的目的。
发展历程推拿治疗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长期与疾病斗争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从远古时期的按摩、导引、气功等原始手段,到现代推拿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推拿治疗学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
课程目标与要求课程目标掌握推拿治疗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推拿手法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了解推拿治疗学的现代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情况。
要求学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注重手法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学员应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能够准确辨证施治;学员应积极参与实践操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手法技能和临床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讲授、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学习,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模型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员更加直观地了解推拿手法和穴位定位等操作要点;同时,通过临床实习和模拟操作等方式,加强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临床应用能力。
02推拿基本理论与技能经络腧穴理论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腧穴的分类和作用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可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经络腧穴与脏腑的关系经络腧穴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刺激经络腧穴可以调整脏腑功能。
推拿手法分类及特点推拿手法的分类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推拿手法可分为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和运动关节类等六类手法。
各类手法的特点摆动类手法以指或掌、腕关节作协调的连续摆动;摩擦类手法以掌面或指面附着于体表,作直线或环旋移动;振动类手法以较高频率的节律性轻重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挤压类手法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分按压或对称性挤压体表;叩击类手法用手掌、拳背、手指等部位叩打体表;运动关节类手法使关节作被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