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义核酸药物剖析共64页
- 格式:ppt
- 大小:6.14 MB
- 文档页数:32
vitro1J C lin Pharm Sci,1996,5(2):8816 郑俊民主编1经皮给药新剂型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 78~8617 李娅芳,邓英杰,刘淑琴,等1透皮吸收制剂研究进展1中国药学杂志,1997,32(1):318 陈小平1电致孔法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1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1999,26(4):22219 P rausnitz M R,Edel m an E R,Gi m m J A,et al.T randerm al deliv2ery of heparin byeletropo rati on.B i o techno logy,1995,13(11): 120520 M ichealM,V ijeyalak shm i G,L i po som e.A selective drug delivery system fo r the top ical route of adm inistrati on:gelclo sago fo rm.J Pharm Pharm aco l,1982,34(7):47221 朱于村1促进透皮给药的物理和生化方法1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3,10(6):357(收稿日期:2000212226)反义核酸的研究进展赵 倩(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 天津300203) 摘 要 从反义核酸的作用机理、药理作用及化学修饰等方面介绍当前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反义核酸作为一种生化药物,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肿瘤、艾滋病和遗传性疾病方面,与传统药物相比更具有选择性和高效低毒。
关键词 反义核酸 作用机理 药理作用 化学修饰 中图分类号:Q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687(2001)02-0007-04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以及对控制生物体性质与功能的基因及作用机制认识的提高,人类有可能在基因水平上阻断或控制某些异常基因或感染病毒的表达,从而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反义核酸药物的作用原理反义核酸目前有三种来源:一是利用固相亚磷酰胺法人工合成的短小反义寡聚核苷酸antisenseoligodeoxyncleotides,AON,这是反义核酸最普遍的应用方式,包括未修饰AON和硫代磷酸酯化PS、磷酸二酯化PO和甲基化等修饰AON二类,其中以PSAON应用最广泛。
ANO设计合成简单,只要其顺序与靶mRNA部分顺序互补即可,而对基因的读码框无要求;二是更具有实用价值的人工表达载体,包括单个基因和多个基因的联合反义表达载体[3],它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靶基因序列反向插入到载体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通过转录可源源不断产生反义RNA分子;三是天然存在的反义核酸分子,但目前分离纯化尚存在困难。
的作用特点反义核酸作为基因治疗药物之一,与传统药物相比具有诸多优点。
1高度特异性:通过特异的碱基互补配对作用于靶RNA或DNA,犹如“生物导弹”。
2高生物活性、丰富的信息量;反义核酸是一种携带特定遗传信息的信息体,碱基排列顺序可千变万化,不可穷尽。
3高效性:直接阻止疾病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4最优化的药物设计:反义核酸技术从本质上是应用基因的天然顺序信息,实际上是最合理的药物设计。
5低毒、安全:反义核酸尚未发现其有显著毒性,尽管其在生物体内的存留时间有长有短,但最终都将被降解消除,这避免了如转基因疗法中外源基因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的危险性。
的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反义核酸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成熟,使其逐渐渗透并应用到寄生虫学领域,丰富和发展了寄生虫病的基因治疗策略。
反义核酸技术在抗寄生虫病研究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原虫类,如疟原虫、锥虫和利什曼原虫等,而且反义核酸中又以AON方面的报道最多。
下面着重就AON在寄生虫方面的研究应用作用一简要阐述。
⒊1 疟原虫疟原虫嘌呤核苷酸合成具有特殊性,即无从头合成途径,依靠补救合成途径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
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dihydrofolate reductase,DHFR和胸苷酸合酶thymidylatesynthase,TS结合形成双功能蛋白DHFR-TS,这对于维持疟原虫四氢叶酸水平和DNA合成极为重要[14],此酶也是疟原虫脱氧胸苷酸生物合成唯一通路中必不可少的酶。
反义核酸技术(antisense technology) 主要包括反义RNA ( antisense RNA) 和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快速、可预测地调节培养组织或细胞的基因表达,用来快速、有效地测定基因功能。
RNA 干扰技术天然反义RNA 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内, 通过与靶基因形成RNA-RNA 或RNA-DNA 双螺旋, 对基因功能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RNA 干扰技术(RNA interference ,RNAi) 正是利用了反义RNA 与正链RNA 形成双链RNA ,特异性抑制靶基因轉录後表达这一原理,成为研究轉录後调控的有效工具, 广泛用于功能基因组学、基因治疗和轉录调控机制研究。
在这一技术中,早期使用双链RNA (double-strand RNA , dsRNA) 作为干扰剂,核心技术是小分子干扰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 , siRNA) 的设计与合成(哺乳动物通常选择21~23 bp dsRNA ,其他生物选择更长的片段) ,另外,还包括siRNA 的标记、轉染和RNAi 的检测。
然而,基因敲除实验显示RNAi 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特异性。
分析认为,RNAi 最初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所获得的成功,部分是由于所使用的短链dsRNA 激活了胞内dsRNA 依赖的蛋白激酶,引起细胞反应并不断累积。
新近两方面技术的发展使得RNAi 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更加奏效: (1) 使用能使siRNA 稳定表达的新的载体系统[21 ] ; (2) 利用人U6核内小RNA ( snRNA) 启动子进行单一RNA 轉录单位的核内表达[22 ] 。
即通过轉染dsRNA 的胞内表达并在胞内降解成约20 bp 的dsRNA ,後者通过RNA依赖的RNA 合成酶复制,并结合到核酸酶复合物上,形成RNA 诱导的轉录沉默复合体(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 ,RISC) ,降解靶mRNA。
反义核酸技术(antisense technology) 主要包括反义RNA ( antisense RNA) 和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快速、可预测地调节培养组织或细胞的基因表达,用来快速、有效地测定基因功能。
RNA 干扰技术天然反义RNA 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内, 通过与靶基因形成RNA-RNA 或RNA-DNA 双螺旋, 对基因功能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RNA 干扰技术(RNA interference ,RNAi) 正是利用了反义RNA 与正链RNA 形成双链RNA ,特异性抑制靶基因轉录後表达这一原理,成为研究轉录後调控的有效工具, 广泛用于功能基因组学、基因治疗和轉录调控机制研究。
在这一技术中,早期使用双链RNA (double-strand RNA , dsRNA) 作为干扰剂,核心技术是小分子干扰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 , siRNA) 的设计与合成(哺乳动物通常选择21~23 bp dsRNA ,其他生物选择更长的片段) ,另外,还包括siRNA 的标记、轉染和RNAi 的检测。
然而,基因敲除实验显示RNAi 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特异性。
分析认为,RNAi 最初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所获得的成功,部分是由于所使用的短链dsRNA 激活了胞内dsRNA 依赖的蛋白激酶,引起细胞反应并不断累积。
新近两方面技术的发展使得RNAi 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更加奏效: (1) 使用能使siRNA 稳定表达的新的载体系统[21 ] ; (2) 利用人U6核内小RNA ( snRNA) 启动子进行单一RNA 轉录单位的核内表达[22 ] 。
即通过轉染dsRNA 的胞内表达并在胞内降解成约20 bp 的dsRNA ,後者通过RNA依赖的RNA 合成酶复制,并结合到核酸酶复合物上,形成RNA 诱导的轉录沉默复合体(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 ,RISC) ,降解靶mRNA。
反义药物的简介反义技术是近些年来发展的一种全新的药物设计方法,它所合成的反义药物作用非常的大,那你了解反义药物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反义药物的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反义药物的简介反义技术(antisense technology)是近些年来发展的一种全新的药物设计方法,主要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核酸杂交原理,利用人工合成、天然存在的互补寡核苷酸片段,与目的基因(单链、双链DNA)或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特定序列相结合,从基因复制、转录、剪接、转运翻译等水平上调节靶基因的表达,干扰遗传信息从核酸向蛋白质的传递,从而达到抑制、封闭或破坏靶基因的目的。
利用这一技术开发的药物称为反义药物,通常是指反义寡核苷酸,即人工合成的DNA或RNA单链片段,主要包括反义DNA(AS-ODN),反义RNA(ASON),多肽核酸(PNA),核酶(ribozyme)等。
反义药物的优缺点优点特异性较强,一个15聚体的反义寡核苷酸含有30-45氢键,而低分子的传统药物(200-600u)与靶点一般只形成1-4个键;信息量较大,遗传信息从DNA-RNA-蛋白质,用互补寡核苷酸阻断某种蛋白的合成是很准确的;反义药物以核酸为靶点,与蛋白质作为靶点比较,更易合理设计新药物。
由于作用于遗传信息传递的上游,所需药量较低,副作用可能较少。
缺点剂量依赖性的副作用,包括脾肿大、血小板减少、免疫刺激、肝中酶 (天冬氨酸转氨酶 ,丙氨酸转氨酶 )水平升高、部分凝血致活酶的活化时间延长和补体的活化等。
反义药物的研究进展反义药物研究始于1978年,以后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飞速发展以及针对某些发病率高又暂无有效治疗药物的疾病,反义药物治疗的研究兴趣逐年高涨。
目前已经证实许多疾病的病因与基因有关。
第一代反义药物第一代反义药物是由合成DNA单体制成的。
它经修饰后仅含一种硫磺物质,以替代核苷酸之间磷酸连接的氧分子。
迄今,由于这种称作硫代磷酸酯变体的硫代磷酸醋寡脱氧核昔酸(PS-ODN)在遇到组织核酸酶时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并且能延长血桨的半衰期,所以它广泛应用于多数寡脱氧核苷酸类药品中。
反义核酸.阿霉素偶联物逆转肿瘤细胞多药抗性的研究*任宇红魏东芝(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200237)多药抗药。
[生(MultidrugResistance,即MDR)是指肿瘤细胞在接触抗癌药物产生耐药的同时,对其他结构和作用机理不同的药物也产生交叉耐药性。
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这种多药抗药性。
多药抗药性已成为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肿瘤细胞多药抗药性的形成原因很复杂,但其产生的主要机理是由于mdrl基因的过量表达所致【1]。
mdrl基因编码一种分子量170kDa的P.糖蛋白(P—91ycoprotein),该蛋白位于细胞膜上,是一种能量依赖型药物输出泵,能将化疗药物从癌细胞中泵出而导致化疗失败[21。
多药抗药性现象己构成临床化疗的一大障碍。
近年来随着反义技术的兴起,利用反义核酸来调控mdrl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逆转肿瘤细胞多药抗药性现象,为克服这一难题带来了希望口J。
我们在大量研究反义核酸逆转人表皮肿瘤细胞KB—A一1多药抗药性的基础上,对反义核酸进行阿霉素共价偶联修饰,以改善反义核酸片段的亲和性、稳定性和通透性,同时借助阿霉素这一有效的DNA嵌入剂对目标DNA进行嵌入、交联或切断,以提高反义核酸的功效。
l_偶联物性质偶联物在PBS中的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阿霉素的吸光值在PBS中保温72小时之后,其480tim的吸光值只有起始时的72%,阿霉素和寡核苷酸的混合物的情况略为好一些,但也只有75%,而寡核苷酸一阿霉素偶联物则有较大的提高,其72小时后的480hm的吸光值为起始时的85%,说明阿霉素与寡核苷酸偶联之后其稳定性有一定的提高。
阿霉素的稳定性与其氨基的稳定性相关,阿霉素的氨基是个活泼基团,将其变成酰胺键之后,阿霉素的稳定性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血清中的稳定性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偶联物对照组图1.反义核酸.阿霉素偶联物在血清中的稳定性.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从图l可以看出,在未灭活的小牛血清中,经24小时保温后,未经修饰的同序列的反义核酸大多已被降解,而反义核酸.阿霉素偶联物则未出现这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