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市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40.64 KB
- 文档页数:4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项目背景固原市原州区海拔1450米至2500米,气候类型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年降雨量300毫米至450毫米,其中7、8、9三个月降水占总降水量的68%,年蒸发量2200毫米,多年平均气温6.3℃至7.5℃,无霜期120天至160天,日照时数2518小时,有效积温2500℃至3200℃。
该地区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原州区现辖6镇5乡1个办事处,总人口41.98万人,有耕地面积99866.7公顷,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9974.6公顷,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3333公顷左右,玉米播种面积8933公顷,马铃薯播种面积35800公顷,其余多为小杂粮,一年一作的农业耕作制度。
2007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32.6万千瓦,拥有拖拉机10341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31台, 小型拖拉机10210 台;农用运输车11358辆。
各种配套农机具17195台,大中型机具配套比为1:1.2,小型机具配套比为1:1.7;机耕面积58000公顷,机播面积38667公顷,机收面积13185公顷,农机化作业水平稳步提升。
近年来,原州区特别把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设施农业、秋腹膜等作为一项主导产业进行培育,这给当地农民群众带来了十分可观的效益。
但由于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备严重落后和不足等问题,农民种植马铃薯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力,农业机械化耕作程度很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铃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尤其在马铃薯种植、中耕和收获季节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迫切需要一批功能完善的马铃薯机械全程耕作机械投入生产领域,解决农民种植、收获等环节的后顾之忧,这是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惠农农机服务合作社,2006年4月成立,主要开展农田农机化作业(耕、耙、播、收等)、农机配件及维修、农机信息等服务项目。
合作社每年实现农田机械作业9万亩左右,实现经营服务收入160万元至200万元,实现利润46万元左右。
农业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本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等调研方法,对xx农业信息化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该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概括总结,以期为该地区农业信息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对策的同时,促进xx农业信息化建设。
一、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尤为重要。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此进行全面阐述: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要走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之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在信息化,农业也在信息化。
因此,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业信息化虽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农业信息化的量化指标尚未确定,对于农业信息化的涵义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时期。
但普遍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信息网络把农业生产、管理、农资及农产品市场等领域、环节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00)将农业信息化定义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
虽然目前还不能就农业信息化的概念达成共识,但是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信息和知识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2)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3)农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领域: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宁夏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刘彩凤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23期摘要总结了宁夏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缺少领军人才、信息站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信息化部分功能不完善、农民对信息化认知较低、农村信息化未形成长效发展机制以及农村信息化的管理、建设、应用三者分离等方面,以期为相关部门提出解决方案、健全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一参考。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3-0290-01自2007年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始至今,目前已经取得了部分成绩,信息化已经带给农民很多实惠,为宁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定的信息化基础。
但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同时,并根据宁夏自身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措施,以此进一步推进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更大成绩。
目前,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 农村信息化建设缺少领军人才一直以来,人们不愿意到农村工作,当下更多的农民觉得务农没有前途,盛行外出务工,致使农村出现了以妇女和老人为主的劳动力结构。
农村劳动力整体技能偏低,再加上农技人员又不能长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科学种田,现代农业仍处在较低的起步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宁夏农村信息员普遍是大专、中专学历,缺乏高学历、技能型领军人才[1]。
2 农村信息站设施薄弱宁夏地区农村信息站选址主要依托村(居)委会站点等已有电脑等设备的场所,但多数村(居)委会的信息化设施比较老旧,部分站点没有话筒、耳机、音响、投影仪等设备。
网络方面,有些站点有光纤接入,有些仍用电话线上网,网速较慢,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听、收看专家远程在线视频讲课的效果。
虽然宁夏地区信息化也实现了手机在线学习专家视频远程讲课,但手机上网流量有限,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信息化带来不便。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宁夏地区行政村(居)委会有2 362个,超过75%站点接入了宽带,拥有电脑设备,可以实现农村信息服务站的功能,但仍有25%左右的村(居)委会没有建设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