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化学第12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1)
- 格式:docx
- 大小:20.37 KB
- 文档页数:2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二)本章知识要点与公式1. 碰撞理论双分子碰撞频率 :2AB AB A B Z pd L c = 22AA AA A 2Z d L π= 临界能c E 与活化能a E 的关系:12a c E E RT =+ 用简单碰撞理论计算双 分子反应的速率常数:2AB aEk d RT π⎛⎫=- ⎪⎝⎭ 2AA 2a E k d RT π⎛⎫=- ⎪⎝⎭ 概率子Pexp a E k PA RT ⎛⎫=- ⎪⎝⎭2ABA d π= A P A =n n n n 2. 过渡态理论用统计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常数:,0B B B exp E k T f k h f RT π≠⎛⎫=- ⎪⎝⎭用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常数:()0010B r m r m exp exp nk T S H k c h R RT ≠≠-⎛⎫⎛⎫∆∆=- ⎪ ⎪⎝⎭⎝⎭对于双分子理想气体反应:1n000B r m r m exp exp k T S H P k h RT R RT -≠≠⎛⎫⎛⎫⎛⎫∆∆=- ⎪ ⎪ ⎪⎝⎭⎝⎭⎝⎭3.原盐效应稀溶液中,离子强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A B 0lg2kz z k = A z 与B z 同号,产生正的原盐效应,I ↑ k ↑;A z 与B z 昇号,产生负的原盐效应,I k ↑↓。
4. 光化学反应光化学第一定律:只有被分子吸收的光才能引起分子的光化学反应。
光化学第二定律:在初级反应中, 一个反应分子吸收一个光子而被活化。
1 mol 光子能量(1 Einstein ) 101197J m mol Lhcu Lh νλλ-.===⋅⋅量子产率 ar I ϕ=5. 催化反应催化剂通过改变反应历程,改变反应的表观活化能来改变反应速率,只能缩短达到平蘅的时间,而不能改变平蘅的组成。
酶催化反应历程( Michaelis – Menten 机理)米氏常数12m 1k kK k -+=当[]S →∞ 时 []m m m111S K r r r =⋅+将1r对[]1S 作图,可求m K 和m r .典型俐题讲解例 1 500K 时,实验测得 NO 2 分解反应的提前因子为 61312.0010mol m s --⨯⋅⋅,碰撞截面为1921.0010m -⨯,试计算该反应的概率因子 P解 :2AA2A d π=c 2σ= ()()19223-12 1.0010m 602310mol-=⨯⨯⨯.⨯7-13133710mol m s -=.⨯⋅⋅61371320010mol m s 33710mol m s A P A --1∞--1∞.⨯⋅⋅==.⨯⋅⋅ 例 2 实验测得 N 2O 5 分解反应在不同温度时的反应速率常数,数据列于表中。
苏州大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考研大纲.doc1.烷烃(1)烷烃的同系列、同分异构现象及命名法(2)烷烃的构型和烷烃的构象(3)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4)烷烃卤代反应历程2.单烯烃(1)烯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2)烯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制备(3)诱导效应和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和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3.炔烃和二烯烃(1)炔烃和二烯烃的命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共轭效应,速率控制和平衡控制4.脂环烃(1)脂环烃的命名(2)环烷烃的性质和结构(3)环己烷的构象5.对映异构(1)物质的旋光性(2)对映异构现象与分子结构的关系(3)含一个和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4)构型的R、S命名规则(5)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6)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7)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6.芳烃(1)芳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2)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芳环的亲电取代定位效应7.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1)紫外和可见光吸收光谱(2)红外光谱(3)核磁共振谱(4)质谱8.卤代烃(1)卤代烃的命名、同分异构现象(2)一卤代烷、一卤代烯烃、一卤代芳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制备(3)亲核取代反应历程9.醇、酚、醚(1)醇酚醚的命名、物理性质、光谱性质(2)醇酚醚的化学性质和制备(3)消除反应机理10.醛和酮(1)醛、酮的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2)醛、酮的物理性质、光谱性质(3)醛、酮的化学性质和制备(4)亲核加成反应历程(5)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11.羧酸(1)羧酸的分类和命名(2)饱和一元羧酸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3)羧酸的化学性质制备(4)羟基酸和羰基酸的化学性质(5)酸碱理论12.羧酸衍生物(1)羧酸衍生物的命名和光谱性质(2)酰卤、酸酐、羧酸酯、酰胺的化学性质及制备(3)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4)羧酸衍生物的水解、氨解及醇解历程(5)有机合成路线13.含氮有机化合物(1)硝基化合物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2)胺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3)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的性质(4)分子重排机理14.含硫和含磷有机化合物(1)含硫有机化合物的命名(2)硫醇、硫酚、硫醚的化学性质和制备(3)有机硫试剂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4)磺酸酯和磺酰胺的性质(5)含磷有机化合物命名和化学性质15.元素有机化合物(1)有机锂化合物的结构、化学性质(2)有机硼在合成中的应用16.周环反应(1)电环化反应立体选择性规则(2)环加成反应规则(3)迁移反应(4)周环反应的理论17.杂环化合物(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2)呋喃、噻吩和吡咯的物理性质、光谱特征、化学性质和制备(3)吲哚、吡啶和喹啉的性质(4)Skraup合成法18.糖类化合物(1)单糖的构型和反应19.蛋白质和核酸(1)氨基酸的结构、命名和性质20.萜类和甾族化合物(1)异戊二烯规律和萜的分类《仪器分析》部分一、光学分析法(一)光学分析法导论1、电磁辐射的基本特征,电磁辐射与物质结构的关系。
物理化学下册课后复习题答案第八章电解质溶液第九章可逆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第十章电解与极化作用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一)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第十三章1.比表面有哪能几种表示方法?表面张力与表面Gibbs自由能有哪些异同点?答:A0= As/m或A0= As/V;表面张力又可称为表面Gibbs自由能,二者数值一样。
但一个是从能量角度研究表面现象,另一个是从力的角度研究表面现象;故二者物理意义不同;单位不同。
2.为什么气泡、小液滴、肥皂泡等都呈圆形?玻璃管口加热后会变得光滑并缩小(俗称圆口),这些现象的本是什么?用同一滴管滴出相同体积的苯。
水和NaCl 溶液,所得的液滴数是否相同弯曲液面有附加压力,其最终会将不规则的液面变为圆形或球形;球形表面积最小,表面自由能最低,最稳定;不相同。
3.用学到的关于界面现角的知识解释以下几种做法或现象的基体原理:①人工降雨;②有机蒸馏中加沸石;③多孔固体吸附蒸气时的毛细凝聚;④过饱和溶液,过饱和蒸气,过冷液体等过饱和现象;⑤重量分析中的“陈化”过程;⑥喷洒农药时,为何常常在农药中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这些现象都可以用开尔文公式说明,①、②、④、⑤是新相刚形面时的体积小,曲率半径小,对与之平衡的旧相有更加苛刻的条件要求。
③多孔固体吸附蒸气时,被吸附的气体的液相对毛细管是润湿的,其曲率半径小零,当气体的分压小于其饱和蒸气压时,就可以发生凝聚。
⑥喷洒农药时,在农药中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使药液在叶面上铺展。
4.在三通活塞的两端涂上肥皂液,关断右端通路,在左端吹一个大泡,然后关闭左端,在右端吹一个小泡,最后让左右两端相通。
试问当将两管接通后,两泡的大小有何变化?到何时达到平衡?讲出变化的原因及平衡时两泡的曲率半径的比值。
小球更小,大球更大;最后小泡变成一个与大泡曲率半径相同的弧;由于小泡的附加压力大,所以大泡变大,小泡变小,最后使两泡的曲率半径相同5.因系统的Gibbs自由能越低,系统越稳定,所以物体总有降低本身表面Giibs自由能的趋势。
第12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小结 一. 简单碰撞理论:-------------------------------------------------------------------------------------------------------- 对基元反应 P B A k−→−+ 碰撞频率:B A AB BA AB ABC C RTL d RTVN V N d Z ⋅⋅=⋅⋅⋅=πμππμπ88222RT E AB C e RTLd k /28-⋅⋅=πμπ E C 为反应阈能, RT E E a C 21-= 或: RT E RT E AB a a Ae e RTeLd k //28--=⋅⋅=πμπ指前因子 ⋅⋅=πμπRTeLd A AB 82-------------------------------------------------------------------------------------------------------- 对基元反应 P A k−→−2 碰撞频率:22222822822A AAA A A AA AAC M RT L d M RT V N d Z ⋅⋅=⋅⎪⎭⎫ ⎝⎛⋅=ππππ RT E AAA C e M RT L d k /2822-⋅⋅=ππ E C 为反应阈能, 有效碰撞是指:互撞分子的相对平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超过Ec RT E E a C 21-=,则有: RT E RT E AAA a a Ae e M RTe L d k //2822--=⋅⋅=ππ 指前因子 ⋅⋅=AAA M RTe L d A ππ8222--------------------------------------------------------------------------------------------------------校正因子 P (也称频率因子,方位因子))(A )(A 碰撞理论计算值实验值=p 1109<<-P A 为指前因子则:RTE A PAek /-=--------------------------------------------------------------------------------------------------------二.过渡态理论--艾林方程的热力学函数表示形式(重点)31-⋅=dm mol C O()RTG nOB m r eC hTk k /1O≠∆--=()RTH RS nOB m r m r eeC hTk k //1O≠O ≠∆-∆-=务必注意:上式中右边的单位是由()n1O C -h Tk B 决定的()1n 13n1Os )dm (mol :C ---⋅⋅的单位为hT k B ,因此左边的速率常数也应该采用相同的单位。
物理化学下册课后复习题答案第八章电解质溶液第九章可逆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第十章电解与极化作用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一)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第十三章1.比表面有哪能几种表示方法?表面张力与表面Gibbs自由能有哪些异同点?答:A0= As/m或A0= As/V;表面张力又可称为表面Gibbs自由能,二者数值一样。
但一个是从能量角度研究表面现象,另一个是从力的角度研究表面现象;故二者物理意义不同;单位不同。
2.为什么气泡、小液滴、肥皂泡等都呈圆形?玻璃管口加热后会变得光滑并缩小(俗称圆口),这些现象的本是什么?用同一滴管滴出相同体积的苯。
水和NaCl 溶液,所得的液滴数是否相同弯曲液面有附加压力,其最终会将不规则的液面变为圆形或球形;球形表面积最小,表面自由能最低,最稳定;不相同。
3.用学到的关于界面现角的知识解释以下几种做法或现象的基体原理:①人工降雨;②有机蒸馏中加沸石;③多孔固体吸附蒸气时的毛细凝聚;④过饱和溶液,过饱和蒸气,过冷液体等过饱和现象;⑤重量分析中的“陈化”过程;⑥喷洒农药时,为何常常在农药中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这些现象都可以用开尔文公式说明,①、②、④、⑤是新相刚形面时的体积小,曲率半径小,对与之平衡的旧相有更加苛刻的条件要求。
③多孔固体吸附蒸气时,被吸附的气体的液相对毛细管是润湿的,其曲率半径小零,当气体的分压小于其饱和蒸气压时,就可以发生凝聚。
⑥喷洒农药时,在农药中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使药液在叶面上铺展。
4.在三通活塞的两端涂上肥皂液,关断右端通路,在左端吹一个大泡,然后关闭左端,在右端吹一个小泡,最后让左右两端相通。
试问当将两管接通后,两泡的大小有何变化?到何时达到平衡?讲出变化的原因及平衡时两泡的曲率半径的比值。
小球更小,大球更大;最后小泡变成一个与大泡曲率半径相同的弧;由于小泡的附加压力大,所以大泡变大,小泡变小,最后使两泡的曲率半径相同5.因系统的Gibbs自由能越低,系统越稳定,所以物体总有降低本身表面Giibs自由能的趋势。
第12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1.在简单碰撞理论中,有效碰撞的定义是: ( )
A、互撞分子的总动能超过Ec
B、互撞分子的相对总动能超过Ec
C、互撞分子联心线上的相对平动能超过Ec
D、互撞分子的内部动能超过Ec
2.简单碰撞理论属基元反应速率理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反应物分子是无相互作用的刚性硬球
B、反应速率与分子的有效碰撞频率成正比
C、从理论上完全解决了速率常数的计算问题
D、反应的判据之一是联线上的相对平动能大于某临界值
3. 根据碰撞理论,温度增加反应速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活化能降低
B、碰撞频率提高
C、活化分子所占比例增加
D、碰撞数增加
4.化学反应的过渡态理论的要点是: ( )
A、反应物通过简单碰撞就变成产物
B、在气体分子运动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C、反应物首先形成活化络合物,反应速率决定于活化络合物分解为产物的分解速率
D、引入了方位因子的概念,并认为它与熵变化有关
5. 过渡态理论对活化络合物的假设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为: ( )
A、是处在鞍点时的分子构型
B、正逆反应的过渡态不一定相同
C、存在着与反应物间化学平衡
D、生成的过渡态不能返回反应始态
6. Lindemann 单分子反应机理是假定反应分子经碰撞激发后 ( )
A、立即分解
B、有一时滞
C、发出辐射
D、引发链反应
7. 电解质溶液中的反应速率受离子强度影响的规律,下述说法中正确的应是: ( )
A、离子强度I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B、I越大,反应速率越小
C、同号离子间反应,原盐效应为正;
D、电解质与中性反应物作用,原盐效应为负[Co(NH3)5Br]2++OH-→[Co(NH3)5OH]2++Br-
CH2ICOOH+SCN-→CH2(SCN)COOH+I-
8. 除多光子吸收外,一般引起化学反应的光谱,其波长范围应是: ( )
A、可见光(400 - 800 nm)及紫外光(150 - 400 nm)
B、X射线 (5 -10-4nm)
C、远红外射线
D、微波及无线电波
9.对光化学第二定律的认识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A、对初级,次级过程均适用
B、对任何光源均适用
C、对激光光源及长寿命激发态不适用
D、对大、小分子都适用
10. 与光化学基本定律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凡是被物质吸收了的光都能引起光化学反应;
B、光化学反应所得到的产物数量与被吸收的光能的量成正比;
C、在光化学反应中,吸收的光子数等于被活化的反应物微粒数;
D、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吸收系数越大,透过溶液的光强度也越大
11. 已知 HI 的光分解反应机理是:
HI + h→ H·+ I·
H·+ HI→ H2 + I·
I·+ I·+ M→I2 + M 则该反应,反应物消耗的量子效率为: ( )
A、 1
B、 2
C、 4
D、 106
12. 光化反应与热反应(黑暗反应)的相同之处在于 ( )
A、反应都需要活化能;
B、温度系数小;
C、反应都向G(恒温恒压,W'=0时)减小的方向进行;
D、平衡常数可用通常的热力学函数计算
13. 温度对光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为:()
A、与热反应大致相同;
B、与热反应大不相同,温度增高,光化学反应速率下降;
C、与热反应大不相同,温度增高,光化学反应速率不变;
D、与热反应大不相同,温度的变化对光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较小
14. 催化剂能极大地改变反应速率,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催化剂改变了反应历程
B、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
C、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平衡,以致使转化率大大地提高了
D、催化剂能同时加快正向和逆向反应速率
15. 称为催化剂毒物的主要行为是: ( )
A、和反应物之一发生化学反应;
B、增加逆反应的速度;
C、使产物变得不活泼;
D、占据催化剂的活性中心;
16.乙醛的光解机理拟定如下:
(1)CH3CHO + hνCH3· + CHO·
(2)CH3· + CH3CHO CH4 + CH3CO·
(3) CH3CO·CO + CH3·
(4) CH3· + CH3· C2H6
试推导出CO的生成速率表达式和CO的量子产率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