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死就不会死,微博继续它的“可怕功能”实验
- 格式:pdf
- 大小:111.01 KB
- 文档页数:2
网络词“不作死就不会死”收入美国俚语词典等跻身2013年微博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的“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近日被发现已成功被录入美国在线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城市词典),引发网民组团前往围观“作”到国外的盛况。
该词典收录了很多常规词典里面查不到的流行英文俚语俗语,最新出现的还有“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啊)”和配套“附赠”的“no can no BB(不行就别乱喷)”。
友情提醒一下,现在的出题老师都很“潮”,大家要及时更新单词库,以免挂科点评:词典与字典在记忆中都是严谨而权威的,而流行语则在潜意识中便觉不规范。
当流行语遇到了字词典,除了感受到组稿者的“潮”之外,更加感受到的是如今语言工具书的与时俱进。
流行未必不能成为经典,亦未必站在正规的对立面,当网络以不容忽视的姿态进入生活,更加意味着需要随时“刷新”自己脑海中的单词库。
民警自掏腰包28年照顾近百位老人在宁波象山大徐村,只要一提起他,村里人就会竖起大拇指,这个人是徐祥青,今年47岁,是象山县公安局后勤科民警。
他没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所做之事都是举手之劳。
但就是这些小事,他坚持了28年。
这28年间,他自己出钱出力,照顾了百位老人。
老百姓喜欢他,称他为“大徐村民的好儿子”。
点评:一时的付出可能你我皆能做到,但如果要坚持28年,又有几人能够?当小爱变成大爱,举手之劳也会变得厚重而深切,虽然平淡,虽然琐碎,但却不能掩饰那份爱的光彩。
母子同患白血病母亲欲放弃治疗救子1981年出生的庄梅,是宿迁泗阳庄圩人,2010年底在昆山被查出患有白血病。
今年春节后,因为病情复发,她再次住进昆山第三人民医院。
在这期间,不幸再次降临这个苦难的家庭,6岁的儿子也查出了白血病,目前已经住进了淮安第一人民医院的病房,可由于家里没钱,孩子尚无法进一步治疗。
这次住院,又有好心人来捐了钱。
但庄梅想好了,就算自己放弃治疗意味着等死也要先救孩子。
网络热词——不作死就不会死
不作死就不会死什么意思
网络流行语,全句为“不作(嘬)死就不会死,为什么就是不明白!”,意为没事找事,结果倒霉,目前广泛流行于各大社区、论坛甚至主流媒体。
其实不作死还是会死
在白话中长期以来都日常使用作死这个词汇,语意是“做找死的事情“
“作(嘬)死”一词常见于粤语口语,在TVB的电视剧里面,常出现“作(嘬)死啊你”一句,也有说为北方通用语,华北地区简用“作”。
华东东台向南、南通向北及泰州以东地区,也有”咋死”的说法,意思跟其相近,表示胡乱瞎搞。
不作死就不会死出处
此种说法最早来源于江浙一代的通泰方言,此地的百姓对于别人胡搅蛮缠、惹是生非的行为称为作死,念法为zà sǐ。
作,通泰方言及吴方言意为:无端生事,没事找事犯。
不作死就不会死,意即:不找死,就不会死。
常带有“莫要自讨苦吃”的告诫或训导意味,相近的网络语法有玩梗作死,表示自找麻烦,惹祸上身。
之后,该句化用了《机动战士Z高达》第12集中卡缪·维丹连续击坠两架FF-S3剑鱼战斗机时的两句台词:
“出て来なければ、やられなかったのに!”
“如果不出来,就不会被干掉!”
“抵抗すると无駄死にするだけだって、なんで分からないんだ?!”
“不反抗就不会死,为什么就是不明白?”。
小蜜蜂的实验记录卡三年级三年级了,是我三年级最喜欢和最开心的一年,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但是却是我收获最多的一年。
自从我发现自己原来对小蜜蜂也有了兴趣之后,我就非常喜欢小蜜蜂了。
每天我都在家里做实验,用小蜜蜂做的东西来教育我们小学生——不能把自己饿死!这是我第一次做实验。
每天看着小蜜蜂从我身上飞走而过,我就想让它们停下来,听着它叫一声“停”。
它为什么叫“停”?它会不会觉得很奇怪呢?会不会像吃东西一样呢?可是我不会啊!不会!不会!那就是不会了!它们为什么会叫呢请看我今天又做了什么实验1.先在瓶盖上涂上柠檬汁,再放进一个空瓶里,再倒一点水进去,盖上盖子,最后用打火机烧一烧,看看小蜜蜂停下来时能不能把瓶盖打开。
刚开始,小蜜蜂好像还很听话,像蜜蜂一样,不断地叫着。
可是我好像发现它们不会停下来了?它们停不下来呢!为什么呢?为什么呢...?!是不是听不到它们的声音吗然后再给它们加一点水,盖上盖子,直到瓶盖完全熔化,然后关上盖子。
这下可把我难住了,怎么办呢怎么办啊!~!/怎么办呢!?··!在这样一个小实验之后,我才发现我真的太笨了!.....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吧其实我也是很想知道那到底为什么小螃蟹会停下来呢我没有听懂。
......!~:我们怎么能让自己饿死呢。
~~~……这我真怕小蜜蜂会咬死人啊!~。
~~~……我真的特别怕它们飞走。
那它们到底如何才能停下来呢…啊...-!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不对吗...没有啊;也有没有啊等等的!#~#所以今天我把这次的实验记录卡放在一旁做实验了。
##image_4##下面请看我第一次做实验的整个过程。
…..-~吧!..’这些过程吧。
-##_~##image_3##请听……#我这次做实验讲给你看吧——为什么呢??#...##怎样才能让它停下来并能开瓶呢~##你知道为什么柠檬汁可以用来做实验吗?##_______.._其实它不仅仅是一个水果那么简单哦它它还是一种化学物质。
可怕的科学小实验简单科学小实验是培养孩子们探索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简单的实验,孩子们能够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然而,有些科学小实验可能会带来潜在的危险,因此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格外小心。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而又可怕的科学小实验,帮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但同时也提醒他们如何保持安全。
1. 烟花实验材料:- 小玻璃瓶- 苏打水或者苏打粉- 白醋- 一块纸巾- 喷壶步骤:1. 将一些苏打水或苏打粉倒入玻璃瓶中。
2. 将一些白醋倒入喷壶中。
3. 用纸巾把喷壶口擦干净。
4. 将纸巾塞入玻璃瓶口,让其部分悬垂于玻璃瓶内。
5. 将喷壶中的醋喷入纸巾上,直到烟花喷出。
注意事项:- 在实验期间,确保周围环境干燥,以免意外发生火灾。
- 在进行实验时,孩子们应该戴上防护眼镜和手套。
- 孩子们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受到喷射物的伤害。
- 确保实验结束后彻底清理烟花残留物,避免造成其他安全隐患。
2. 彩色烟雾实验材料:- 塑料瓶- 糖- 尿素- 硼酸- 烟花雾剂(有颜色的)步骤:1. 将一些糖、尿素和硼酸放入塑料瓶中,按照比例自行调整。
2. 将烟花雾剂喷入塑料瓶中。
3. 快速将塑料瓶盖紧闭。
4. 搅拌塑料瓶,使糖等成分充分混合。
注意事项:- 孩子们在进行实验时应该戴上口罩和手套,以免吸入有害物质或接触到刺激性物质。
- 确保使用的烟花雾剂是合法且安全的。
- 孩子们应该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实验,以便释放出的烟雾得到充分稀释。
3. 火焰吸氧实验材料:- 可燃物(如木棒、纸张、酒精)- 氧气气球- 火源(如打火机、火柴等)步骤:1. 准备一个装满氧气的气球。
2. 将可燃物置于适当的位置。
3. 用火源点燃可燃物。
4. 将氧气气球移动到正在燃烧的可燃物附近。
注意事项:- 这个实验只能在成年人的监护下进行,并且应该在开放的户外环境中进行。
- 孩子们应该保持足够的距离,以免受到火焰或烟雾的伤害。
- 火源应该远离易燃物品和可燃气体,以免引发火灾或爆炸。
为什么黑权志龙权志龙韩国歌手是YG Entertainment 公司主要制作人之一。
2015年权志龙卷进了一场被黑风波。
那么为什么要黑权志龙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十万个为什么之为什么权志龙总被黑,欢迎阅读。
为什么黑权志龙:潘梦莹事件潘梦莹和权志龙是今年成为中国互联网上最热的两个名字。
起因是7月28日凌晨,一位名叫潘梦莹(腾讯微博名:屌丝老了注定只能成为师傅)的腾讯微博用户在其微博侮辱足球明星,并蔑视足球,引来了大量球迷不满。
由于潘梦莹谎称是韩国歌手权志龙的粉丝,球迷不但攻击潘梦莹,还攻击权志龙。
一场网络骂战就此掀开。
潘梦莹冒充VIP(权志龙、BIGBANG的粉丝)并声称正是因为权志龙才看不起足球和球员,于是曼联吧切尔西吧巴萨吧曼城吧部分吧友组织在晚8点对权志龙吧的爆吧运动,之后李毅吧吧友加入,权志龙吧惨遭爆吧近三天,其中还牵连到BIGBANG吧。
在权志龙的粉丝们还不知道事情是潘梦莹的挑拨引起的时候,许多粉丝都到相关贴吧道歉,但是爆吧继续。
期间新浪微博名为潘梦莹baby(经发现该冒充者微博曾用名为李子琪happy)谎称自己为张杰粉,想把事情弄大,一次次地发微博煽风点火,耍弄着大众。
大多数人都把她当成潘梦莹,帮着传播虚假消息,舆论在网民间越传越火,吸引李毅吧吧友大肆开爆韩星吧,将爆吧活动推向新高潮。
其实,整件事远在韩国的权志龙根本是没参与,对权志龙本人来说可以是无妄之灾。
权志龙吧贴吧被爆韩国偶像粉丝与足球球迷互掐权志龙吧被爆真是很无辜,经过网友的深挖,这名叫“潘梦莹”的粉丝原来不是权志龙的粉丝,而是魏晨、张杰的狂热粉,典型的“粉丝行为偶像买单”,不少韩国偶像的贴吧相继被爆。
小编在此评论一句中间立场的话,足球迷攻击权志龙吧称权志龙的粉丝是脑残粉,参与攻击的粉丝其实也是脑残粉吧,只不过脑残的对象不同而已,粉丝行为偶像买单,不要让更多无辜的明星牵扯进来。
整件事的起因其实只是未成年少女的几句戏言而已,本来是小事,居然能化得那么大,球迷居然那么较真,在网上发动暴动。
天才在临死的时候,如果逼迫着不允许他研究和发明,能够治疗各类绝症作者:李和军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8期天才得了绝症在临死的时候,会把他的才能奉献出来,如果在这时候,由于某种因素限制着,使他无法奉献,他就不敢死亡,会拼命与死亡对抗,这样就能把死亡期往后拖延一段时间,因为他掌握的技术非常重要,能轰动世界推动人类进步,他要是死了这门技术就瞎了,如果这种逼迫能够把死亡期往后拖延到三个月的时间,病就能全愈。
这类人群是单指那些搞发明和研究学术的一类人,不包括教学、戏子、棋牌、美术、作家、体育和书呆子,这些人在中期的时候,因为发展的速度太慢,疾病来的太凶猛,他没有能力去对抗死亡,到了成功以后呢,因为不能在往前发展了,这时已经没有任何动力了,所以还是不能对抗死亡。
这些人才虽然也有人患了绝症以后自己全愈了,那也是在临死的时候,恰巧赶上下次比赛,又恰巧下次比赛是在距离死亡期以后,三个月的时间是为了参加下次比赛展露才华硬拖好的。
如果这些患者,在临死的时候,不能在死亡期以后三个月以上的时间,得到一次暴露才华的机会,是没有人能够全愈的。
天才是发现一个行业的规律,搞出一个又一个的发明,从发现这个规律开始,患了绝症在临死的时候,就有能力对抗死亡了,因为从发现这个规律开始,发明就象雨后春笋,一个接一个的出现,始终都是手里干着这一样,脑子里又冒出那一样,有时脑子里一次能冒出好几样发明。
在开始的时候,并不是干这一行的,都说不定换了几行了,他是发现一次灵感,患一个行业,发现一次灵感换一个行业,假如原来是个种地的,在种地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次灵感,这个灵感是告诉他一个经商的秘诀,他判断按照这个灵感去经商,肯定能够成功,他就会毫不忧郁的放弃种地跑去经商,在经商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次灵感,这个灵感是告诉他研究某一项学术的秘诀,他判断按照这个秘诀去研究某一项学术,肯定能成功,他就会毫不忧郁的放弃经商,开始研究这一项学术。
摘要:“不作死就不会死”已经红到美国去了你知道吗?这一句在网络上大红大紫的流行语,被美国在线俗语辞典《Urban Dictionary》收录在内,并且直接英译成了“no zuo no die”的中文发音。
那你知道这句话日语该怎么说?2013年、微博(ウェイボー)のネット流行語トップ10に入った「自分からわざわざ面倒を持ち込む」という意味の「不作死就不会死」がこのほど、米オンライン俗語辞典「Urban Dictionary」に盛り込まれた。
その英訳は「no zuo no die」で、「作」の中国語の発音「zuo」がそのまま音訳されていることに、多くのネットユーザーらが注目している。
同辞典には、通常の辞典には載せられていない多くの英語の俗語が収められており、「できるなら、あなたがすれば」という意味の中国語「你行你上啊」を英訳した「you can you up」やその後に続く「そうでないなら、口をはさむな」という意味の中国語「不行就別乱噴」を英訳した「no can no BB」も収められている。
2013年打入微博网络流行语TOP10的“不作死就不会死”一句(即自找麻烦的意思),被美国在线俗语辞典《Urban Dictionary》收录。
而且英译版直接写作了“no zuo no die”,“作”即依样画葫芦用了中文的发音“zuo”,受到了众多网民的关注。
这本辞典还收录了大量普通辞典里没有的英语俗语,例如“你行你上啊”英译为“you can you up”(即可以的话,你来做的意思),之后还有“不行就别乱喷”英译为“no can no BB”(即做不了的话,就别插嘴的意思)也收录在内。
中国語の発音をそのまま採用した英語単語が増加增加了直接采用原本中文发音的英语单词筆者が実際に、Urban Dictionaryで「no zuo no die」と入力すると、噂の通り出てきた。
アップされたのは今年1月15日だった。
“不作死就不会死”终于成了顺民逻辑“不作死就不会死”终于成了顺民逻辑破土【编按】从成为网络流行语到现在,“不作就不会死”已然成为了一条为人处世的黄金律令。
对于任何不“循规蹈矩”的行为,我们都可以用这一条来谴责个体。
为了避免“作死”,我们每一个人不但要少管“闲事”,还得严格把控自己的行为,不要“惹是生非”。
个体与个体之间除了市场交换关系之外,千万别有任何人身和权利上的瓜葛。
最后,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追逐最大“个人利益”的理性个体,社会中任何的不平等遭遇也被认为是“作”的合理后果。
实际上,“作”正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介入。
而“不作就不会死“所隐含的价值观正是在切断我们与他者之间关联的同时,把所有人变成一个“顺民”。
2013年跻身微博十大网络流行语的“不作死就不会死”早已不再新鲜,不过在流行文化瞬息万变的今天,这条俚语却经久不衰,甚至有了高大上的英文名称“no zuo no die”,被美国在线俚语词典《城市词典》(Urban Dictionary)收录。
这个俚语中的作实际上有着两层截然不同的含义:对社会规则的作和对他人的作,然而有趣的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竟然最终都在“no zuo no die”的呼声中指向了对既有秩序的拥护。
当我们说自己“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时候,其实多数是自嘲。
Urbar Dictionary就抓住了这一自嘲的精髓,因而该词典是这样解释no zuo no die的,“如果你不做蠢事,他们就不会来找你麻烦,如果你犯蠢,他们肯定不会放过你”,辞典也给我们举例了,“某人因为惹怒了警察而自讨苦吃”就是no zuo no die。
这个例子本身其实也有一些美国的本土脉络,在美国,警察是政府权力的象征,于是美国人民常常借调侃警察来挖苦政府权力。
可以看出,词典将no zuo no die视为一种对无法挑战又厌恶之逻辑的无可奈何。
在中国的语境下,自嘲确实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重要面向,当我们说自己“不作死就不会死”时,通常意味着我们挑战了某种难以挑战(或不可挑战)的事情而后失败并承担某种恶果,于是我们自我调侃,以此告诫自己不要再试图挑战不可挑战之物。
网络词“不作死就会不死”被收入美国俚语词典跻身2013年微博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的“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近日被发现已成功被录入美国在线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城市词典),引发网民组团前往围观“作”到国外的盛况。
该词典收录了很多常规词典里面查不到的流行英文俚语俗语,最新出现的还有“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啊)”和配套“附赠”的“no can no BB(不行就别乱喷)”。
友情提醒一下,现在的出题老师都“很潮”,大家要及时更新单词库,以免挂科啊!中式英语进化拼音混搭英文近日,不少网友发现,刷微博时每天都会“偶遇”无数遍的“no zuo no die”,居然非常“高大上”地被录入了美国在线词典。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打开了Urban Dictionary,在搜索栏中键入“no zuo no die”,果然出现了这个创建于今年1月15日的新词。
在该词条解释的第一句,赫然写着“This phrase is of Chinglish origin(这条短语源自中式英语)”。
过去的三个月中,“no zuo no die”收到了1600多个点赞。
“no zuo no die”源自此前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不作死就不会死”,有说法称出处来自高达动漫中的一句台词,但也有人指“作死”中的“作”发音zuō,是东北地区普遍都知道的地方性语言,意为“找死”,是“自作孽,不可活”的口语说法。
去年,“不作死不会死”在微博中被发扬光大,跻身各大榜单的年度网络十大流行语之列。
而在实际应用中,网友也将“不作死就不会死”,简略到“不作不死”,如今再摇身变成“no zuo no die”,中国网络流行语三步走出国门!You can you up一周2300个“赞”经过网友的“深挖”,今年4月9日才被录入的“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啊)”也在Urban Dictionary中被发现,解释中还“附赠”了配套用语“no can no BB”(不行就别乱喷)。
的私信都放到这里。
但问题在于。
在网页版中,这个功能在左侧消息按钮的二级菜单中,当用户习惯所有信息都在右上角信封中时,往往会错过大量的未关注人私信;而同时,当你查看了未关注人私信并回复后,这次对话就会被移到普通的“私信”功能中,即使你仍没有关注对方——但他发过来的第一条私信仍然在“未关注人私信里”。
所以,微博就用一个奇怪的逻辑,把两个人的对话信息流给切断了。
当然,私信上还有令人烦躁的订阅功能——如果你是一个认证用户,关注你的粉丝就会收到一条“骚扰信息”,而当你更新了一篇文章或者更新了微音乐的什么内容,系统会默认发送给每个订阅者私信。
对于用户而言,结果是一次推送骚扰,而对于加V用户而言,你的私信列表中就会充满了对每个用户发送的私信,加上微博在私信内容搜索上的无建树,一次消息推送,就有可能让你无法再翻到之前的私信信息。
私信本来是用来直接沟通的功能,不得已只能和朋友表示,加我微信吧。
另一个让我苦恼的设计是话题功能,打“#”是标记一个话题的方式,这点上微博也沿用了Twitter的设计。
但在这基础上,微博还“发明”了一套“话题主持人”的自动提醒机制,当用户标注一个话题时,很大几率上会收到一条评论,被告知你发起了一个某某话题,于是请来当主持人。
懒得理它?唯一的办法就是拉黑这个官方小秘书。
当然,微博官方的糟糕功能设计还有很多——一不小心就会泄漏你下载了什么的微盘广播,各式“微博国家队”应用的轮番私信、以及一点也不智能的推荐广告……让人无奈的是,微博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糟糕的设计,还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用户使用第三方的微博App来代替它:它向第三方微博App 屏蔽了包括私信在内的API,迫使不少用户继续留在官方客户端上阅读广告。
你会发现,微博一切功能的设计特点,都是微博在向用户施加自己的意志,而从不在意用户的使用感受。
这背后是新浪微博官方强大的自信:自家的产品目前并无够分量的直接竞争对手,用户并无其它有效的选择。
那些依赖新浪微博的用户,依然会留下来。
只要替代微博的创新产品不出现,微博就能够安然地在用户身上实验“可怕的功能”。
没有竞争,仅靠吐槽和用户的批评,无法触动它的神经。
好在互联网创新浪潮滚滚向前,新浪微博就曾把新浪博客打入冷宫,而将击败微博的产品,也许就在下一个拐角。
SOURCE:PINGWEST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中国最大最活跃的产品经理学习、交流、分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