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中国工业结构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比较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了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其他行业提供支持、促进生产和经济增长的服务业。
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包括了各种专业服务业,如会计、法律、工程、管理等,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等。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比较,介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近年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2019年全国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突破20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到了41.2%。
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分别是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物流服务和工程咨询服务。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科技服务领域,这个领域是目前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
科技服务领域主要包括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咨询和运维、智能制造等。
而商务服务领域主要涵盖了会计、审计、律师事务所、市场调研等。
物流服务领域主要包括国际货运代理、物流信息服务、代理报关、货物配送等。
工程咨询服务领域则主要包括工程勘察、设计、监理等。
然而,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行业分类不明确,生产性服务业范围不清晰,行业统计数据难以准确获取;其次,生产性服务业制度环境的不完善,政府监管过程的不规范,一些非法行业也混杂其中。
最后,人才队伍不足、专业化程度和服务水平需要提高,这些问题都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国际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熟,尤以欧美国家为代表。
近年来,欧洲的生产性服务业有了快速发展,法国等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总量在欧洲排名前列。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生产性服务企业集中地,其生产性服务业所占经济比重一直保持在40%左右。
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也非常庞大,其生产性服务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接近80%。
国际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分工协作,同时加强了开放合作。
一方面,欧美国家之间通过资本、人员和技术的流动和互动建立了产业链和几个领域的共同体。
价值工程0引言第二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也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在产业结构中保持着较大的比例,2009年占GDP 的比重达到46.3%。
近年来,工业又一直占据了其中85%以上的比例,建筑业仅占15%左右。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很快,占GDP 的比重从1990年的31.5%提高到2009年的43.4%,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房地产、金融行业增长速度更快。
就中国过去30年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来看(见图1(a )),第二产业长期超预期增长的可能性较小,而第三产业则可能会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并且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服务业)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它们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对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1978-2009年中国生产性服务行业产值变化与现代工业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房地产、金融行业三个行业,并分别用T 、R 、F 来表示它们的产值,用I 表示第二产业的工业产值(见图1),用P 1、P 2和P 3表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
1方法与数据假设现代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产值之间的均衡关系是由生产函数确定的,其对数形式为lnI=C+b 1·lnT+b 2·lnR+b 3·lnF (1)其中b i (i=1,2,3)是现代工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产值的弹性系数。
为书写方便,用小写记上式变量的对数(例如i=lnI ),则现代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各主要行业产值的均衡关系为i=C+b 1t+b 2r+b 3f (2)变量经过差分处理后,我们可以得到反映(1)式中变量增长率关系的表达式———————————————————————作者简介:闫笑非(1961-),男,河北怀来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服务管理;杜秀芳(1959-),女,山东招远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服务贸易。
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发展。
在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实施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对传统生产业的转型升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研究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探讨其对产业转型和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并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传统生产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为促进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分类和发展现状;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实施中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产业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对传统生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主要包括技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工程咨询服务业、物流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等。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历程、表现和对传统生产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及对各类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得出相应结论和建议。
三、预期结果和贡献
本研究预期将能够深入挖掘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其对于产业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完善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并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和实践经验。
本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是为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提供政策和实践上的指导意见;二是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的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理论和实践环境;三是为国内外学者和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生产性服务业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纲要》)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在理论内涵上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
生产性服务业是生产者在生产者服务业市场上购买的服务,是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
生产性服务也可理解为服务生产的外部化或者市场化,即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从企业分离和独立而去的发展趋势,分离和独立的目的是降低生产费用,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1、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日益壮大近十年来,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它已经成为外国投资的重点。
以OECD国家为例,外国直接投资中服务业投资的总额明显高于制造业投资的总额,且主要集中在金融、商务服务、工业信息服务业中。
据《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2001年,美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中有1/3投向了金融保险领域;欧盟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业主要在公共服务、媒体、金融等领域;日本跨国公司在英国的投资50%以上集中在金融保险部门。
几乎在所有国家,服务业的表现都能影响经济增长的快慢,由于具有广泛的关联效应,更有效的服务业(金融、通信、国内运输和专业服务)可以提高整体经济绩效,这些行业共同发挥作用,对提高国内生产率至关重要。
发达国家的经济主体已经从原来的制造业转换到服务业,其工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远远超出服务业的平均增长水平,发展速度非常引人注目。
在OECD国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及经营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超过了三分之一。
行业专家预计,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在未来几年中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以信息服务业为例,2001年,普华永道的信息技术咨询和服务的收入超过90亿美元;在德勤的咨询业务总体收入中,1/5来自信息技术咨询业务;在毕马威咨询公司,信息技术咨询业务创造的收入已超过了总收入的50%。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
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却有限。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等。
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持续下降,工业仍将继续扩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未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见图14.1)。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5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06年的39.5%。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比较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其他企业或组织提供服务的行业,如管理咨询、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结构变化,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也正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其质量和水平,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国际合作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提出未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建议,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比较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探讨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发展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通过研究,可以揭示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就业创造的重要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化升级和转型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环保化方向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撑。
研究还可以为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国际合作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的建议提供参考和启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主要依靠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来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特点和发展现状,为后续的比较分析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挖掘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对比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策支持、市场规模、行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从而找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比较进行综合评价,为进一步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和提出建议提供依据。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日前,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点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不失时机地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这关系到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我国工业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实现了回升向好的重大转变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面对挑战,我们紧紧围绕“保工业,就是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大局,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增速回升向好的“V”型反转,全年累计增长11%,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着力扩大内需、稳定出口。
推动实施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汽车、家电以旧换新、1.6升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等政策,有效地拉动消费、惠及民生。
其中,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379、1364万辆,均居世界第一。
推动国家7次下调出口退税率,全年为工业新增退税额1530亿元,为扭转我国出口急剧下滑,确保工业出口降幅收窄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09年11月,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5.3%,结束了连续12个月同比下降的局面。
着力推进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
在工业发展最困难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围绕这一战略部署,国家发改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完成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165项实施细则并逐项推动落实,全面加强行业指导。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提振了企业信心,保障了重点行业的稳步发展。
着力发挥企业技术改造的突出作用。
通过努力,国务院设立了200亿元的中央财政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在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装备水平、安全生产和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薄弱环节进行技术改造。
2009年,拿出230亿元支持了4441个项目,合计拉动了6326亿元的社会总投资,拉动系数为28倍。
生产性服务业与中国工业结构变化【摘要】通过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结构变化的深入分析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首先对自身的需求和拉动较大,其次对工业化中后期的产业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金融业的发展对工业结构变化的生产波及效果较大。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工业结构;投入产出表
一、前言
生产性服务业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技术进步、结构升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其本身不向消费者直接提供独立的服务效用,而是贯穿于工业行业整个中间生产环节中,并通过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为投入要素引进制造业,是第二、三产业融合速度加快的关键。
大量的研究都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1]能够更好提升相关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工业化阶段专业化生产环节的“粘合剂”和“助推器”,其发展被提高导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地位,是制造业产业升级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2]。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具有协同定位的效应,以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路来加速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可以从多方面改善我国产业发展政策的效率。
[3][4]
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国内外还未形成统一分类,采用《十一五纲要》中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延分类。
并参考邓丽姝(2008)[5]和韩明华(2010)[6]对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分类,我们这里将生
产性服务行业分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
投入产出表的产业结构关联分析,是基于一般均衡理论,把经济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一个线性方程组(矩阵)来描述,并深刻揭示产业结构变动内在机理的重要方法(新饭田宏,1990)。
[7]因此,我们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中的相关数据来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中国工业结构变化的分析。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与中国工业结构变化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在2002年、2005年与2007年间增速较快,最低为2005-2007年邮政业(增速18.4349%),最快为2005-2007年金融保险业(增速112.9505%);另外,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信息传输与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金融保险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较大,2007年比重分别为14.2137%、5.8518%、13.0541%。
其中金融保险业在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8.5891%增加到2007年的13.0541%,增量为4.465%,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是显著的,金融保险业的发展也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跃性。
(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中国工业结构变化的定量分析
1.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结构的关联系数:感应力系数与影响力系数
感应力系数是某一部门对其他各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的需求感应程度。
影响力系数是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
其他各部门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感应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j行、列之和,表示j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的完全需要量;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行、列和的平均值。
根据以上公式,我们计算得出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行业的感应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整体上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对自身的感应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较大,感应力系数与影响力系数最大的均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分别为0.6421、0.5159),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自身的感应和影响较大,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首先将更大程度的促进自身的壮大发展。
其次,生产性服务业对各行业的感应和影响各不同,并且存在较大差异,感应力系数同时间内最大的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6421),最小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0)。
不同时间里,变化较大的为研究与实验发展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前者感应力系数最大为2005年的0.3642,最小为2002年的0.0012;后者感应力系数最大为2002年的0.4243,最小为2007年的0.0064。
而影响力系数方面,也同样存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年份之间的差异,同年份中,影响力系数最大的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5159),最小为废品废料(0),差距较为明显;而不同年份中差异较明显的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前者2002年影响力系数为0.4561,而到2005年时只有0.0567,二者相差近0.4;后者2002年的影响力系数为0.4893,2005、2007
年为0.058,二者相差0.4313,差异非常明显。
由此,生产性服务业对各行业所存在的感应和影响差异将会造成工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对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的感应和影响较大的话,将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如果对农业或工业初级产业感应和影响较大的话,将改变工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可能还会抑制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从感应力系数看,除了生产性服务业对自身行业的需求感应程度较大外,此外,农林牧渔业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感应程度也较大,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感应力系数均大于0.1,并且主要是些工业化中后期产业,这说明工业结构的变化受到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程度较为明显。
从影响力系数看,生产性服务业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自身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较大,而对其他部门行业波及程度较小,影响力系数普遍在0.05-0.09之间。
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还不足,还没能够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还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和政策支持。
2.生产诱发系数
生产诱发系数反映某一项单位最终需求(消费、投资或者出口)所诱发的各部门的生产额。
此系数越大,它的生产波及效果也越大。
计算公式为:
其中,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e为出口结构系数列向量,s为最终使用结构系数,为进口系数矩阵,它是一个对角矩阵,对角线上的第i个元素表示i部门的进口占该部门国内使用的比重。
从表2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的生产及波及效果较大,生产诱发系数2005年达到1.438,其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生产诱发系数较为明显,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其中主导作用,其次金融业(年均0.2933)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年均0.195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均0.18)的生产诱发系数较大,对工业的生产波及效果较大,说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能够影响工业结构的变化。
三、结论
我们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中国工业结构变化之间进行了定量分析,由此得出的结论为:(1)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对工业结构的拉动作用较为微弱,为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生产性服务业对自身的需求感应数和影响较为明显,其次在对工业化中后期的产业需求拉动作用较为明显。
(3)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金融保险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一直较高,其生产波及效果较大,且工业结构变化对此行业的需求感应程度和影响力都较显著。
参考文献:
[1]李钦,曾宪影.生产者服务业与产业升级研究——兼论江苏生产者服务业发展重点与政策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2008(05):
228-232.
[2]黄莉芳.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制造业关系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01(1):28.
[3]刘志彪.基于制造业基础的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5):41.
[4]夏沁芳.生产性服务业与大都市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8,25(12):101.
[5]邓丽姝.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北京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机理[j].特区经济,2008:47.
[6]韩明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宁波制造业转型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0(4):52.
[7]新饭田宏.投入产出分析方法[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转引自:王岳平,葛岳静.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分析[j].管理世界,2007(2):61.
作者简介:
吴睿(1988-),女,河南焦作人,重庆工商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与规划。
吴寿平(1985-),男,湖南郴州人,现供职于中共河池市委党校,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