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法是一种平凡的设计成果表达方式1
- 格式:doc
- 大小:193.50 KB
- 文档页数:2
平法的价值及历史“平法”的诞生是设计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建筑业产生深刻的影响,具有划时代意义。
“平法”是指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的简称,它是一种设计成果的表达方式,而非设计方法。
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把结构构件的几何信息和配筋数据集中表示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完整的结构施工图的方法。
它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方法的重大改革。
与传统方法相比可使图纸量减少65~80%;设计质量通病也大幅度减少,设计周期可减少三分之一。
梁钢筋种类多,信息量大,平法在梁构件设计上具有明显优势,其他构件优势不明显,有的甚至反不如传统表示方式,但难掩平法的光芒,每个建筑人可能都是平法体系的受益者。
“平法”使用频率最高的群体依次为结构设计师、钢筋翻样、钢筋工长、技术员、监理、造价人员等。
平法表示更抽象,使用者必须先了解其规则,等于是抬高了使用者的技术准入门槛,客观上改变钢筋翻样的低端形象,整体提升了钢筋专业技术含量。
一、国内结构施工图设计的历史我国的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建国初期至90年代末的配筋详图法;二是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在我国东南沿海开放城市应用的梁表法;三是90年代至今普及的平法。
1986年开发的结构CAD软件即以详图法和梁表法为编制依据。
电脑画图替代了人工制图,提高结构设计效率。
然而,CAD软件依据的是传统设计方法,表达繁琐,图纸比手工绘制的还多,设计成本反而更高,设计中的“错、漏、碰、缺”出现频率更多。
建筑设计变更频繁,结构设计不得不作相应修改,往往顾此失彼,形成新的“错、漏、碰、缺”。
陈青来认为按传统方法和传统CAD软件绘制的施工图内容中存在大量的“同值性重复”和“同比值性重复”,使得传统的设计方法效率低,质量难以控制。
日本的结构图纸没有节点构造详图,节点构造详图由建筑公司进行二次设计。
“平法”是“建筑结构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的简称,主要是指梁平法、板平法和柱平法施工图。
平法就是用平面来表达结构尺寸、标高、构造、配筋等的绘图方法,是用在建筑里面的结构施工图。
平法的表达形式,概括来讲,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新型完整的结构设计。
它是对我国现有结构设计、施工概念与方法的深刻反思和系统整合思路,不仅在工程界已经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结构教育界、研究界的影响逐渐显现。
基础---P255基础是建筑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建筑物最下部的承重构件埋于地下,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载,是房屋、桥梁、码头及其他构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作用是把建筑上部的荷载传给地基,因此地基必须坚固、稳定而可靠。
常用的基础形式有条形基础和独立基础。
而物体的上部结构形式相应的决定了基础的形式,例如上部建筑为钢筋混凝土墙,或地基分布不均匀及荷载较大时,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当建筑物上部结构采用框架结构或单层排架结构承重时,基础常采用方形、圆柱形和多边形等形式的独立式基础;还可以按需要采用片筏基础和箱形基础。
建筑物下面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叫做地基。
基坑是为基础施工而在地面开挖的石坑,坑底就是基础的底面,埋置深度是从室内+-0.000地面到基础底面的深度。
埋入地下的墙称为基础墙,基础墙与垫层之间做成阶梯型的砌体,称为大放脚。
基础图通常用基础平面图的基础详图来表示建筑物室内地面以下基础部分的平面布置及详细构造。
基础平面图是假想在建筑物底层室内地面下方作一水平剖切面,将剖切面下方的诸构件向下作水平投影的图。
当测区面积不大,半径小于10公里(甚至25公里)的面积时,可以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
在这个前提下,可以把测区内的地面景物沿铅垂线方向投影到平面上,按规定的符号和比例缩小而构成的相似图形。
基础平面图中只需画出基础墙、基础底面轮廓线(表示基坑开挖的最小宽度)、基础梁、必要的定位尺寸和细部尺寸。
平法的价值及历史“平法”的诞生是设计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建筑业产生深刻的影响,具有划时代意义。
“平法”是指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的简称,它是一种设计成果的表达方式,而非设计方法。
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把结构构件的几何信息和配筋数据集中表示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完整的结构施工图的方法。
它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方法的重大改革。
与传统方法相比可使图纸量减少65~80%;设计质量通病也大幅度减少,设计周期可减少三分之一。
梁钢筋种类多,信息量大,平法在梁构件设计上具有明显优势,其他构件优势不明显,有的甚至反不如传统表示方式,但难掩平法的光芒,每个建筑人可能都是平法体系的受益者。
“平法”使用频率最高的群体依次为结构设计师、钢筋翻样、钢筋工长、技术员、监理、造价人员等。
平法表示更抽象,使用者必须先了解其规则,等于是抬高了使用者的技术准入门槛,客观上改变钢筋翻样的低端形象,整体提升了钢筋专业技术含量。
一、国内结构施工图设计的历史我国的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建国初期至90年代末的配筋详图法;二是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在我国东南沿海开放城市应用的梁表法;三是90年代至今普及的平法。
1986年开发的结构CAD软件即以详图法和梁表法为编制依据。
电脑画图替代了人工制图,提高结构设计效率。
然而,CAD软件依据的是传统设计方法,表达繁琐,图纸比手工绘制的还多,设计成本反而更高,设计中的“错、漏、碰、缺”出现频率更多。
建筑设计变更频繁,结构设计不得不作相应修改,往往顾此失彼,形成新的“错、漏、碰、缺”。
陈青来认为按传统方法和传统CAD软件绘制的施工图内容中存在大量的“同值性重复”和“同比值性重复”,使得传统的设计方法效率低,质量难以控制。
日本的结构图纸没有节点构造详图,节点构造详图由建筑公司进行二次设计。
平面整体表示法的制图规则简介平面整体表示法简称平法,这种所谓“平法”的表达方式,是将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法的制图规则,直接表示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完整的结构施工图。
改变了传统的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表示方法。
现在采用的图集为《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1G101),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编制。
现在梁、柱、剪力墙、楼梯等结构构件皆可用平面整体表示法来表示。
下面以梁为例来简要介绍。
1.梁平面整体配筋图的表示方法梁的平面注写包括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
(1)集中标注集中标注表示梁的通用数值,可以从梁的任何一跨引出。
集中标注的内容有五项必注值及一项选注值,必注值为:1)梁的编号;2)截面尺寸;3)梁箍筋;4)梁上部贯通筋或架立筋,梁下部贯通筋;5)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
梁顶面标高高差为选注值,当梁顶面与楼层结构标高有高差时则注写。
(2)原位标注原位标注表示梁的特殊值。
当集中标注中的某项数值不适用于梁的某部位时,则将该项数值原位标注,施工时,原位标注取值优先。
原位标注有如下规定:1)梁上部纵筋(含贯通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
2)梁下部纵筋(含贯通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
3)当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连,角筋写在前面。
下面以梁为例,简单介绍“平法”中平面注写方式的表达方法,图3-11为梁配筋平面图例。
关于“平法”中其他构件及其他表达方法,请参阅有关图集。
图3 -12是用传统表达方式画出的一根两跨钢筋混凝土连续梁的配筋图(为简化起见,图中只画出立面图和断面图)。
从该图可以了解该梁的支承情况、跨度、断面尺寸,以及各部分钢筋的配置状况。
此图可用梁平面整体表示法绘出,如图3 -13所示,梁的平面注写包括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两部分。
平法识图的认识及总结本学期了解一些关于平法识图的知识,并发现了其应用的广泛性。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平法图解的了解学习,进一步知晓了建筑构件中一些钢筋的配置以及布置方法,进一步了解了有关建筑识图的知识。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简称平法,这种所谓"平法"的表达方式,是将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法的制图规则,直接表示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完整的结构施工图。
平法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表示方法。
学习平法图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进行分析加以运用,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平法的真正内涵。
平法制图适用于各种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柱、剪力墙、梁等构件的结构施工图。
图纸作为土木工程界的语言,和文字。
数字一样都是人们来表达,构思,分析和交流的工由此从事建筑工程的人员必须具有熟练的实图技能梁编号:类型代号、序号、跨数、有无悬挑代号梁截面尺寸。
当为等截面梁时, 用b×h表示;当有悬挑梁且根部和端部的高度不同时,用斜线分隔根部与端部的高度值。
梁箍筋,包括钢筋级别、直径、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及肢数值。
箍筋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不同间距及肢数需用斜线(“/”)分隔;当梁箍筋为同一种间距及肢数时,则不需要用斜线;当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箍筋肢数相同时,则将肢数注写一次;箍筋肢数应写在括号内。
加密区范围见相应抗震级别的标准构造详图。
如φ10@100/200(4),表示直径为10mm的Ⅰ级钢筋,加密区间距为100mm,非加密区间距为200mm,均为四肢箍。
一、原位标注梁支座上部纵筋数量、等级和规格,写在梁上方,且靠近支座。
当上部纵筋多于一排时, 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当上部纵筋多于一排时, 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 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连, 注写时将角部纵筋写在前面。
山西神剑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监理工程师培训教材之七平法技术应用讲解张红武平法技术应用讲解第一章概述一、“平法”概念“平法”是指“建筑结构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的简称。
平面整体设计方法,概括来讲,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新型完整的结构设计。
二、“平法”基本原理“平法”视全部设计过程与施工过程为一个完整的主系统,主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结构设计总说明、基础及地下结构、柱墙结构、梁结构、楼板及楼梯结构,各子系统有明确的层次性、关联性、功能性和相对完整性和功能性。
1.层次性:设计总说明基础及地下结构柱、墙梁楼板与楼梯,均为完整的子系统。
2.关联性:结构设计总说明与基础、柱、剪力墙、梁、楼板及楼梯关联;柱、墙以基础及地下结构为支座柱、墙与基础及地下结构为关联;梁以柱(墙)为支座梁与柱(墙)关联;楼板及楼梯以梁、墙为支座楼板及楼梯与梁、墙关联。
3.相对完整性:基础及地下结构自成体系,柱及墙自成体系,梁自成体系,板与楼梯自成体系。
4.功能性:(1)结构设计总说明——属于整个结构的纲领性文件,其功能是对结构进行整体介绍,并对各个部分作出相关规定的通用规定;(2)基础及地下结构平法施工图——其功能为表达全部基础构件的设计要素及构造,以及关联表达其所支承的柱或剪力墙的定位;(3)柱及剪力墙结构平法施工图——其功能为表达全部柱及剪力墙构件的设计要素及构造,以及关联表达其所支承的梁或板的定位;(4)梁结构平法施工图——其功能为表达全部梁构件的设计要素及构造,以及关联表达其所支承的楼板与楼梯的定位;(5)楼板与楼梯结构平法施工图——其功能为表达自身的设计要素及构造。
三、“平法”应用原理1.将结构设计分为“创造性设计”内容与“重复性”(非创造性)设计内容两部分。
两部分为对应互补关系,合并构成完整的结构设计;2.设计工程师以数字化、符号化的平面整体设计制图规则完成其创造性设计内容部分;3.重复性设计内容部分:主要是节点构造和杆件构造以“广义标准化”方式编制成国家建筑标准构造设计。
平法是一种平凡的设计成果表达方式
唐才均(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江苏山水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设计院总工程师)
平法是一种平凡的设计成果表达方式。
平法是在结构平面图上直接注写构件截面尺寸和配筋信息的方法,1965年以前出生的结构工程师都或多或少采用过这种方法,被批准为标准图集,则是1996年11月28日以96G101开始的事。
混凝土结构设计顺序:
平法表述是简洁的,是对传统设计方法的倒数第二个环节,对结构工程师是一次深刻的洗牌。
平法思想来自来不及画图,不喜欢画图的设计师、钢筋翻样和施工的实践也大多采用在在平面图上直接注写截面参数和配筋信息的的办法。
平法图集是对实践行为的理论总结。
平法对规范规程相关条文的运用,有他的局限性,平法构造试图用个别工程师对规范的具体运用替代数十万结构工程师的构造修养。
平法钢筋构造设计本应依据是《建设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T 3-2002 J 186-2002)等设计规范编绘,平法设计处于规范的运用层面,平法图集是标准设计,不能像规范那样作出“规定”,而只能提出设计要求。
平法的表述方法是可以广泛效仿的方法,构造详图结构工程师大可不予效仿,而应该发扬自身的专业涵养有所创新,钢筋下料也不一定要拘泥于平法。
外国有许多节点构造具体项目的工程师绘制,我们不能被平法标准图集束缚自己的个性创新。
平法远没有穷尽钢筋构造工程,只能解决一些普遍性的构造问题,许多特殊性问题和技术有待具体设计结构师自己解决。
平法只是一种平凡的方法,并不神秘,更不深奥,只是把结构设计流程中的一个环节当成设计成果而已,其节点构造绝大多数是从03G329抄袭来的。
平法又是一种动态的技术,企盼它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平法的适用范围广泛,可用于设计、监理、施工、翻样和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