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5《诗词六首》相见欢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8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如“相见欢”、“朱颜改”、“春风十里”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增强语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离愁别绪,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3)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相见欢》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3.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介绍诗人李煜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韵。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解释其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互相交流学习。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目聆听朗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亲情、友情故事,与诗歌情感相互映照。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相见欢》的特点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相见欢》。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
3. 搜集其他李煜的诗歌,了解其创作风格,与《相见欢》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诗歌,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意义的解读。
2. 诗歌情感的体验和共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情感共鸣法,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相见欢》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聆听朗读,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诗歌中的情感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诗歌情感和修辞手法的短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相见欢》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诗歌的字面意义解析。
诗歌的深层含义探讨。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诗歌的表达方式解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诗歌的表达方式的把握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探讨和解读。
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解析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诗歌表达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图片,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讨论区:提供学生交流和讨论的平台,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解析诗歌的字面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第三步: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四步: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步:解读诗歌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表达的练习。
4.2 教学活动活动一: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活动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
活动三: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诗歌表达的练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对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教材:《相见欢》文本参考书目:有关《相见欢》的背景资料和解读文章网络资源:有关《相见欢》的音频、视频材料6.2 教学材料印刷材料:诗歌文本、相关注释和解读材料电子材料: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第七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7.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一课时:介绍诗歌背景,解析字面意义,分析修辞手法第二课时:深入探讨深层含义,进行诗歌表达练习,总结评价7.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30分钟介绍背景,40分钟解析字面意义,20分钟分析修辞手法第二课时:20分钟深入探讨深层含义,20分钟进行诗歌表达练习,10分钟总结评价第八章:教学注意事项8.1 教学注意事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含义。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相见欢》的内容介绍。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解析。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阅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含义,帮助学生掌握。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修辞手法和词语。
阅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诗歌《相见欢》的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修辞手法和词语解析的参考资料。
3.2 教学材料诗歌打印文本。
笔记本和笔。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表达。
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4.2 教学反馈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和词语。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
5.2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诗歌作品,扩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六章:教学实践活动6.1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让学生扮演诗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受。
6.2 活动目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七章:作业与评价7.1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相见欢》的读后感。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的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运用朗读、默写、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理解友谊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句理解和朗读。
2. 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诗歌情感表达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课文注释和翻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相见欢》,提问:“相见欢”在诗歌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翻译,理解诗歌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自己与久别重逢的朋友相见的情景,体会诗歌中的喜悦和感慨。
(2)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相见的故事,感受友谊的美好。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6. 作业布置(1)朗读并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对友谊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以保证教学效果。
课后,我会对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七、评价与考核: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以评价他们的学习状态和进步。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朗读、背诵和写作等方面。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抒情句子的理解。
2. 诗歌语言特点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相见欢》,提问:“相见欢”在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默读诗歌,尝试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抒情句子,提问:诗歌中的“相见欢”是如何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2)教师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 练习与巩固:(1)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诗歌的学习成果。
(2)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深入学习和鉴赏。
六、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相见欢》。
2.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诗歌中“相见欢”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3. 收集其他表现友谊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诗人对友谊的表达方式。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相见欢》教学设计设计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缪塞语)编排在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无疑就是这样一篇和着血泪的佳作。
本词的教学设计拟通过吟哦讽诵,唤醒学生内心的情绪积淀;通过描摹赏析,引导学生体味词人内心深处的苦痛;通过延伸探究,促使学生迁移诗歌阅读的经验。
【教学过程】一、李煜知多少活动:进行“我所知道的李煜”的讨论。
说明:这是一个较为开放的话题。
只要对李煜略有了解,就可以发言。
学生可以讲李煜的生平,可以说与李煜有关的故事,也可以谈李煜的诗词……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兴趣,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同时为学习《相见欢》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吟哦小擂台活动:吟哦讽诵。
说明: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开展朗读比赛。
一方面进一步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在朗读中感悟、体味、欣赏。
为下一环节“热身”。
(朗读采取了自由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竞赛读、集体朗读等多种形式。
适时、适当的评点,使这一过程体现出了层次和梯度,学生的阅读一步步接近“本色阅读”。
)三、品味愁滋味活动:设疑,描摹,赏析。
说明:这是本堂课的中心环节。
分三步:①设疑。
学生自由设计问题,自己提问,自己解答。
也可以围绕词谈自己的感受、发现。
教师可以随机设计问题供学生参考、思考。
②描摹。
尝试描述这首词的上片所呈现的意境。
小组交流后选送最好的一篇在全班交流。
教师学生皆可作简短评点。
③赏析。
围绕下片,揣摩作者当时的心境,讨论、交流作者绝妙的表达,品味个中愁滋味。
以下是一个教学片断实录:生1:我觉得“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写得好极了。
这句话把离愁写得连绵不绝,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用比喻的手法,将愁绪比成了千丝万缕的乱麻。
让我感受到了李煜心中深重的哀愁。
师:是啊,比喻的手法。
说得很好。
生2:我也很喜欢这句。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离愁比作是缠绕在一起的丝线。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春水”、“明月”等。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共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通过写作练习,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友情的珍视和表达对友情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相见欢》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3)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1)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2)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相见欢》的原文和译文。
2. 教师准备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的解释。
3. 教师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如诗人的介绍等。
4.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诗人。
(2)学生朗读诗歌《相见欢》。
2. 新课内容:(1)学生自主学习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
(3)学生共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彼此的写作成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中生词和短语的理解情况。
3. 学生对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4. 学生的写作成果和互相评价的情况。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相见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相见欢》这首词的含义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欣赏词中的意境和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掌握词的诵读技巧,感受其韵律之美。
2、难点体会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感。
对词中含蓄委婉的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含义。
2、讲授法:讲解词的背景知识、意象、情感等,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以李煜的生平故事引入,介绍他作为亡国之君的特殊经历,引发学生对他作品的兴趣。
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哀怨、忧伤的氛围,为学习《相见欢》做铺垫。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李煜的身世,着重强调他从帝王到阶下囚的巨大转变。
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即李煜被囚禁时的生活状况和心境。
3、初读诗词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
4、词句解读逐句讲解词的意思,解释重点字词。
分析词中的意象,如“无言”“独上”“寂寞”“梧桐”“深院”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所营造的孤独、凄凉的氛围。
5、情感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愁苦和无奈。
结合作者的身世和背景,探讨这种情感的深层原因。
6、艺术手法探讨分析词中运用的比喻、烘托等修辞手法,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锁”字的妙处。
讨论词的结构特点,如开头的烘托和结尾的直抒胸臆。
7、再读诗词学生再次朗读,注意读出情感。
请个别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8、拓展延伸展示李煜的其他词作,如《虞美人》,让学生比较它们在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人在遭遇困境时的情感表达方式。
9、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词的含义、情感、艺术手法等。
强调古典诗词的魅力和价值。
10、布置作业背诵《相见欢》。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诗人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如韵律、节奏、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和写作技巧。
(3)通过创作和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他们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3)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关注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诗歌分析: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意象,解释诗人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4. 写作技巧探讨: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韵律和节奏,探讨诗人的写作技巧和风格。
5. 创作与表演: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表演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诗歌的背景、意象和写作技巧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创作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表演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4. 反馈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分析和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导他们进行改进。
四、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提供诗歌的原文,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2. 相关背景资料:提供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供学生参考。
3. 写作技巧指导资料:提供关于修辞手法、韵律和节奏的指导资料,供学生学习。
4. 创作与表演材料:提供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表演所需的材料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朗读与背诵评价:评价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的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六首》相见欢教学案(新版)语文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落实文学常识与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怨。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跟我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975年,仿佛看到,在清冷的深秋之夜,一位双鬓斑白、面容憔悴的男子,踏着深院中满地的梧桐落叶,独自登上西楼,他默默无言,面对深院中紧锁的重门,面对树枝上稀疏的秋叶,面对如钩的寒月,面对故国三千里地山河,他禁不住泪流满面,只听他吟诵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二、走进作者: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三、预习检测:1、解释词语:锁:锁住,笼罩。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意思是离愁别恨像千丝万缕纠缠在一起。
聊:姑且。
2、说出诗的大意。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正是新月如钩的时候。
载着梧桐的深院笼罩在秋天的肃杀气氛之中,更显得孤寂冷漠。
剪也剪不断,越理越凌乱,那是深重的离愁别恨。
(这真是)一种痛苦的滋味萦绕在心头。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第一次认真读文解决字词问题(学习建议: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解决字词问题)2、第二次自读课文,读出词的节奏与美感。
3、第三次浏览课文,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李煜?五、合作探究: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示),那么李煜他选择哪些意象景(景物)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明确:意象:1、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①以下3个诗句均写到“西楼”,你认为西楼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总是和人什么样的情联在一起?第一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宋』李清照《一剪梅》)第二句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唐』李益《写情》)第三句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唐』许浑《谢停送别》)明确:第一句是“遥望爱人的伤心地”,第二、三句都是“排遣忧伤的伤心地”。
那么李煜的西楼呢,那是一座空荡荡的楼,孤独冷清的楼……他为什么要上“西楼”?(“遥望故国的伤心地”)。
师补充:以上诗句均含有“西楼”,它已是古人登高抒发悲怀的“楼”,一处伤心地,一处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地,并非“位于西面的楼”。
就像我们在《望江南》中的“肠断白蘋洲”,白蘋洲专指情人离别之地。
西楼又会使人联想到飒飒西风、夕阳西下,这些景象都是人产生悲情愁绪。
②如果你是李煜,你会怎样独上西楼?请用对称的句式,续写两句。
想象李煜登楼时的步履和神情。
“词人愁绪满怀,踽踽独行,,。
示例一:步履是那样的滞缓,神情是那样的委顿。
示例二:步履是机械呆板,神情是那样黯然神伤。
2、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①明月也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
(生分说,点到即可)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②这里是残月。
换成“月如盘”,行吗?明确:残月就是他自己,亡了国家,也没有家人团聚,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心中十分空虚、痛苦。
就像那月亮,一个人孤零零地挂在天上。
而满月是代表团圆的,不符合这里的意境。
③明月勾起了诗人什么情绪?请用排比句写出。
示例:新月如钩,勾起了词人多少遐想?多少回忆?多少新愁旧恨?3、梧桐——隐含家国之悲①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从来也是一个表现愁情的物象。
齐读(幻示例句)。
第一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第二句“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
”(陆甫之《清平乐》)第三句“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张炎《清平乐》)第四句“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晏殊《踏莎行》)这些诗句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又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
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李后主已由君主沦为囚徒,昔日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可用“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形容;而现在所居之地却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如钩”,其内心的愁恨该是多么深长呀!②换成“杨柳”,怎么样?(伤春悲秋,杨柳常与春天有关,有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不知细叶谁裁出”。
用在此处,显然与诗境不吻合。
梧桐与悲秋常连在一起,一叶知秋。
)③李煜今晚在清秋之夜,登上西楼,见到的梧桐树该是什么模样?(指生描述)4、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这该是怎样的庭院?它会建在什么地方?它的围墙有多高?(5)把自己想成李煜,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四种景物所构成的意境,爱画画的可以简笔勾勒。
①在纸上写(限字50-100字) [画面描述法]生:深秋的晚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到后院的小楼上,天空中那钩残月冷冷地散着清辉,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院中梧桐的叶子早就掉尽了,和我一样被锁在这小楼深院里。
我想说说话,没有人,想回到从前,又不可能。
苦啊--)评析:你的描述再现了诗中情景,表达了层层推进的愁苦。
漂亮!是呀,远山似黛,残月如钩,秋虫呢喃。
深深庭院里,落叶满地,高大的梧桐树上,摇曳着最后一片颤栗的黄叶,西楼上,那位寂寞憔悴的亡国君王步履蹒跚,神情凝重,东望故园,心中充满着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六、精读品析:1、齐读下片,比较与上片写愁的最大不同?明确:上片是借助意象来写愁,下片是直接写愁。
2、比较下片直接写愁有两句,你觉得哪一句写得更好?并说出理由。
3、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①离愁本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理解“剪”和“理“呢?明确:以丝喻愁,新颖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
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用“剪”和“理”两字来让大家体会“离愁”的特点,那就是多且乱,繁且杂。
②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比较与李煜写愁的异和同。
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愁有了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愁有了重量。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愁可以游走。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愁多而可视。
(幻示)他们的愁是个人壮志难酬之愁,是感叹身世悲凉的哀愁,也有思念丈夫的春愁,或是薄如轻烟,绵绵不绝的闲愁。
比起他们来,李煜的愁要浓得多,深得多,重得多……③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别绪呢?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三千里山河”,“雕栏玉砌”的怀念;这离愁,饱含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悔恨;这离愁,饱含的是对昔日春光熔融,莺歌燕舞的追忆;这离愁,饱含的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彷徨……(幻示齐读)4、赏析“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①“一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别是一番滋味”?换成“亡国之痛在心头”好不好?明确:不好。
他没人可以说。
他也不能说,他不敢说。
他无话可说。
②如果可以让他说,他会说什么?明确: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
师:欲哭无泪,欲言又止,大悲无言,当你某一种情绪到达极点时,你会发觉语言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无语也许最好的表达。
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
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这种难以说破、又无法说破的情感正说明了作者愁情之深。
无怪乎明代人沈际飞说道:“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句妙绝。
”(幻示)七、拓展延伸:阅读《虞美人》【板书设计】相见欢李煜寂寞→离愁→在心头抒发亡国之愁【教学反思】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只要想表现的学生教师就尽量给他们展现的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切磋,共同提高对诗词的理解,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毫无压力的学习,使他们内在的潜能被大大的释放出来,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不包办代替,不急于求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反馈检测】1、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剪不断,(),是离愁。
()。
2、诗中描写男主人公在月残之夜,孑然一身的斯人独憔悴的身影,渲染一种悲凉凄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以形象的比喻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点破题旨直抒离愁的句子: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5、点明亡国的离愁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到的独特感受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
35858 8C12 谒38983 9847 顇30862 788E 碎34518 86D6 蛖P36666 8F3A 輺29607 73A7 玧t38899 97F3 音T#g€264816771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