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多地舞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甘肃地处大西北腹地,地形如一柄如意连接六省(自治区)和蒙古国,无论是交通、军事,还是在生态保护诸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同时,甘肃又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闻名遐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蕴藏也十分丰厚,别具价值。
一、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一)地理、民族与历史文化渊源甘肃居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之间, 地处我国西北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总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顺时针方向依次与陕西、四川、青海、新疆、蒙古国、内蒙古、宁夏接壤,东西距离长达1665公里,是中原地区联系西北乃至中亚西亚的咽喉和纽带。
甘肃的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有“地质博物馆”之称。
东部和中部为黄土高原,以农业经济为主,还有关山林区和子午岭林区,分属平凉和庆阳市;东南部为陇山山地和陇南山地,水利和林业资源相对丰富,是小陇山和白龙江林区所在地;西部为河西走廊,以绿洲平原为主,也有沙漠戈壁分布;北部的北山山地和阿拉善高原,为内蒙古高原的西端;西南部的祁连山地和甘南高原,系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广布高原草场,还有现代冰川。
山地和高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0%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千米以上。
除了陇南属长江流域,其它地区则分属黄河流域及内陆河流域。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及特色,与上述陇中东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甘南高(草)原、祁连山地、河西走廊和北山山地6个地形区域的地理、物候环境有着直接关系。
甘肃历史悠久,且区块性特征明显。
大约四五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活动,我国第一块旧石器出土于陇东华池,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遍布全省。
静宁治平河畔有最早的成纪古城遗址,距此不远的的秦安大地湾遗址,距今4800~7800年,更是从考古学上为伏羲氏发祥于陇东南渭水流域上游提供了一定的实物依据。
陇东一带是周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里生活了周先祖不窋至古公亶父十二代先王。
“多地”舞茶马古道和藏族传统文化交融的体现诞生在舟曲县的“多地”舞是目前整个甘南地区民间艺术中保存较完整,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古朴自然,原生态文化风味浓郁的藏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之一。
在甘南舟曲的一些藏族村落中,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多地”舞。
然而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这门古老而颇具魅力的民间艺术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才渐渐为外人所知。
研究者认为,藏族人民在集体劳作间隙或节庆时会经常跳舞,伴随着生产活动和民俗活动产生、发展而形成的“多地”舞是藏族人民跳唱独有的一种表演方式,对民间习俗有着明显的依存性,其所用语言为藏语,从而形成了浓郁的民族性特征。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属于甘南藏族自治州。
诞生在舟曲县的“多地”舞是目前整个甘南地区民间艺术中保存较完整,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古朴自然,原生态文化风味浓郁的藏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之一。
“多地”舞主要分布在舟曲县上河、山后及博峪乡一带的少数民族村落。
“自形成以来,‘多地’舞主要流行于甘南州舟曲县、迭部县等藏族聚居区,是当地藏族群众在喜庆、丰收、祭礼、民俗等传统节日活动期间最为盛行的舞蹈之一。
”“多地”舞有赖萨多地、格班多地、贡边多地等10余种之多,不同的舞蹈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有学者说,“多地”舞是典型的羌文化融入藏文化的舞蹈表现形式,它融诗、歌、舞为一体,属群众性歌舞表演,对研究藏羌文化的起源、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多地”舞具有多元一体的特性,正是自古以来茶马古道和藏族传统文化交融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当地人崇尚自然、安于天命的精神特质和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六畜兴旺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舟曲人民强大的凝聚力,是藏族人民审美心理最重要的依据,也是他们重要的精神纽带。
花开舟曲演讲稿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师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带来关于《花开舟曲》的演讲。
《花开舟曲》,取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现了华丽的自然景色和人生的短暂。
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
首先,诗中以花开舟曲的景象勾勒出广袤的自然景色,栩栩如生。
我们常说花是娇艳丽人,舟是勇往直前的象征。
花开正好舟行,装点了人们行走的舞台。
就像人生,需要勇敢地站在舞台上,展示自己。
其次,诗中的“舟”是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生旅途中的各种选择和决策。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在大船上行舟,不同的选择将决定我们的人生轨迹。
正如诗中所言,人生如花般短暂,我们要珍惜每一次选择的机会,选择通向成功和幸福的道路。
最后,诗中还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人生苦短,我们要懂得珍惜时光,把握每一天。
因为当花谢了,船行到了尽头,我们将无法再回头。
所以,我们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及时行乐,不留遗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条船上行舟。
只有勇于追求梦想,勇于选择,我们才能演绎出精彩的人生舞台。
让我们一起摇起船桨,努力向前,用我们的汗水和智慧,创造属于自己的航道。
无论起舞的美丽花朵还是奔流的舟,都是我们人生中的点缀和见证。
谢谢大家!。
痢曲沙澀森林康养产业扳展的思考刘江林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健康、保健、养生等话题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以养生、康体、疗养、健身为主导功能的森林康养新业态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020年,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舟曲生态建设局、舟曲县人民政府与兰州读友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签署舟曲沙滩森林康养小镇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三方合作,在3〜5年内由兰州读友集团全额投资15亿元,共建沙滩森林康养小镇项目。
为做好森林康养产业前期规划,先后邀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三创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泛华集团等单位相关领域专家实地调研,为舟曲沙滩森林康养小镇建设把脉开方,出谋划策。
笔者通过调研,就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作几点思考。
―、森林康养概述森林康养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并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配备相应的养生休闲、医疗服务、运动康复、餐饮住宿等设施,开展以修身养心、保健养生、康复疗养、调适机能、延缓衰老为目的的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有益健康的活动,具有养身(身体)、养心(心理)、养性(性情)、养智(智慧)、养德(品德)“五养”功效,可以对人体健康起到十分有效的保健作用。
森林康养的益处:个人不受罪,家庭不受累,减少医药费,造福全社会。
二.舟曲沙滩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优势沙滩森林康养基地地处甘肃南部舟曲县武坪镇境内,隶属舟曲生态建设局,依托沙滩国家森林公园而建,具备了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诸多优势。
(一)丰富的森林资源沙滩森林类型多样,林木树种繁多,生态环境良好,森林景观优美,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纯针叶原始林和高山矮林,林线以上则是高山草甸、高山裸岩和终年不化的雪山,是发展森林康养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有林地面积2.2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0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4.6%o2003年建成沙滩国家森林公园,是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理想场所。
甘肃舟曲结婚礼仪舟曲县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历史悠久,气候温柔,有“不二扬州”,“藏乡江南,泉城舟曲”的美誉。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订婚习俗订婚时,女方不向男方索要任何财札,女方的嫁妆,从头到足全由女方家自己提前预备好。
喝了订婚酒之后,等候半年或一年左右就进行正式结婚仪式。
婚期一般定于正月初一至十八以内的美辰良宵。
详细在什么时间,由男方请来神汉求神、卜卦或高僧喇嘛依据男女的属相生辰来择算,然后通知女方进行预备工作。
择定婚期之后,双便利加紧做婚礼的预备。
同时女方要将送亲的人数及参与的主要人员报知男方,使男方心中有数,以便作接待的预备。
进行结婚仪式的前一天,男方必需从自己的叔伯、堂兄或亲房中,遴选出一个德高望重、精明能干的人出任“席组”(婚礼总负责人)。
姑娘临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请村中与姑娘年龄相仿并要好的几个姑娘作陪,直到出嫁为止。
婚俗特色甘南藏族的婚俗地域特色浓郁,内容丰富,形式隆重多样。
既有草原颜色,又有林区气息;既有城镇韵味,又有半农半牧区的特点。
就拿卓尼藏族说,娶亲之日大清早,新郎装扮出众,一行人带上礼品、哈达,骑着骏马到女方家去。
到女方家门前时,先向迎达(女方人)献上哈达,相互致意后,媒人赶快进门,而后女方家的姑娘们向新郎及稍连(娶亲人)泼水,以示涤污去晦、吉利如意。
行动迟缓者会被淋得透湿,引得观众大笑不止。
从稍连进门时,女方家就摆上酒肉,款待娶亲人及本村亲朋好友。
席间女方歌手领先唱《出路歌》。
男女歌手以《斯巴》曲(创始歌)对唱。
若对答不上,则女方家用抬杠子(戏称骑马)来戏谑惩处男方人。
然后女方家人在《血知》的歌声中选定沙目(阿舅,此指送亲人,凡送亲去的人都被尊称为阿舅),与新娘的弟兄组成送亲队伍。
巴沙(新娘)上马与家人告辞时,由女眷们唱《打巴顾》(哭嫁歌)。
女方送亲队伍一动身,双方剽悍英俊的小伙子们便开头赛马,相互追逐,惟恐落在后面。
到了男方家门口,由迎亲队伍为阿舅敬酒,新郞站立门头,由阿尼(长者)主持婚礼,进行转“夏卖”(用炒面做的施食)、剪绳子(黑白毛绳各一条,黑的由新娘牵着,白的在阿尼手中,剪断黑绳与施食一起投入火中,冲走邪气;白的挂在门上,表示女的已成男方家的一员)、致祝酒辞等传统仪式。
甘肃兰州人过年风俗甘肃兰州人过年风俗甘肃省的结构可谓是非常奇特啊,纵横南北,这个跨度非常之大。
你知道甘肃过年有哪些风俗活动吗?甘肃过新年的习俗春节风俗:新年舞社火社火,广泛流行于甘肃各地,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
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人物为角色。
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艺人在化妆时,从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发,以丰富的想象,运用各种色彩,彩绘出各种脸谱,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
社火脸谱忠实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审美心理和对历史人物的好恶褒贬,他们通过社火脸谱,夸张、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在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有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张掖的顶碗舞、陇东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腊花等。
春节风俗:正月打秋千进入农历正月,临夏山村的大树间,一架架秋千架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打秋千游戏。
打秋千,有两种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横板上,由别人在后面送,悠悠晃晃,飞得不太高,这种姿式适合于年幼儿童;二是站立在横板上,自己用力,使秋千快速飞升,这种姿式最受大人青睐。
整个白天,秋千是娃娃们的阵地,他们忽而如雄鹰展翅,欲飞蓝天;忽而闭目横坐,慢慢晃悠……喧喧闹闹、嘻嘻哈哈,一直到万家灯火灿烂。
到了晚上,秋千又是小媳妇、大姑娘的天下了。
她们打秋千,不吵不闹,全都静悄悄的。
在朦胧的夜色中,只见一个个娇娜的身影在空中翻飞,留短发的,如飞扬的马鬃,飘逸着风采;梳长辫的,犹如一条游鱼,来回穿梭,令人神往。
待每人轮过一遍后,便开始玩花样了。
她们忽而两人面对面站在横板上,飞行中由反方向者用力,一张一弛,配合得非常默契。
不一会,秋千就荡到半空中,像满弦的弓箭在飞舞;忽而,一人坐在横板上,一人站在横板上,这样,坐者可以毫不用力地尽情享受,而站立者则要花费两倍的力量使秋干飞升,不一会便气喘吁吁,香汗淋漓了。
不过,这种花样多是两人轮流出力,倒也公平合理。
甘肃自古就是多民族地区。
众多的古代民族,尤其是古代的北方和西部各民族,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他们劳作生息的足迹,也留下了他们用智慧、劳动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
目前,甘肃还聚居着汉族和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蒙古族、哈萨克族、保安族、撒拉族、满族、土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
它们或者由当地的土著发展演变而成,或者由外地迁入。
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是甘肃所独有的三个民族。
陇原大地上,有许多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文化现象。
笔者曾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结识了甘肃省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的一位作曲家。
他本人是藏族,从小就在舟曲县生活,通过他对舟曲县当地的民俗、音乐、舞蹈等介绍,使本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下文试就舟曲藏族民俗舞蹈多地舞及其表现形式略作探讨。
一、舟曲县概况舟曲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东南部。
西与迭部县及四川省交界,东、南、北均和武都地区相邻,两(河口)郎(木寺)公路通过境内。
1〇全县辖22个乡:曲瓦乡、巴藏乡、立节乡、大峪乡、憨班乡、峰迭乡、坪定乡、城关乡、江盘乡、弓子石乡、中牌乡、南峪乡、大川乡、三角坪乡、池干乡、巴楞乡、武坪乡、插岗乡、拱坝乡、大年乡、铁坝乡、博峪乡。
”2〇“藏族主要分布在白龙江支流拱坝河流域的大年、铁坝、拱坝、插岗、武坪等乡,博峪、八楞和三角坪三乡也居住有较多的藏族,在白龙江谷地两岸的南峪、丰迭、憨板、立节、除瓦等乡也都有藏族居住。
3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1.2%,藏族占31%,210个行政村,有11.6万人民生活在298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4〇二、舟曲藏族民俗舞蹈种类舟曲县是甘南藏族自治州七个辖县之一。
在当地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喜庆佳节、婚嫁喜事、生产劳动,还是佛事活动,都把舞蹈作为鼓舞精神、增进团结、表达感情的手段和方式。
因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舞蹈。
主要有“卓”、“多地”、《玛谐多地》、《萨热多地》、《竹马多地》、《贡边多地》、“则柔”、“羌姆”、《池哥昼》、《白马果卓》等。
白龙江流域藏族民间多地舞的内容及其艺术特点傅拉宇【内容摘要】舟曲多地舞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作为白龙江流域藏族民间舞的一种,通过舟曲县政府的努力推动下,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对整个白龙江流域藏族民间多地舞的由来、内容及艺术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白龙江流域;藏族民间多地舞;艺术特点中图分类号:J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6860(2020)04-046-005白龙江流域藏族是指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迭部及陇南地区的宕昌县等地的藏族。
白龙江从西到东贯穿着迭部、舟曲等县,沿江大小河流几十条,多系石峡,以前交通相对闭塞,生产方式以农耕为主,语言则属于藏族三大方言中的康方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至今保留着很多独特的文化习俗。
如语言文化、歌舞艺术、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
该地区藏族大部分都以农业为主,所以农业文化相对凸现。
由于白龙江流域山大沟深,森林覆盖面积大,人们居住在坡度30度以上的半山腰上,以村寨为单位固定居住,农业条件相对差,生产结构相对单一。
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相对封闭而独特的地域文化之差异,使该地区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习俗,保留着很多藏族古代文化习俗。
同时还吸收了东南面的汉文化,基本上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区域文化特点。
一、多地舞的渊源1.多地(!"#$%)舞的由来。
多地舞是一种流传在白龙江流域的藏族民间舞蹈,主要流传在甘南舟曲县和迭部县的洛大、桑坝、花园三个乡及宕昌的部分地区。
由于该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使传统文化及服饰等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习俗。
多地舞作为该地区藏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载歌载舞、老少皆宜的独有的一种舞蹈,主要是本地区藏族群众在节庆、婚嫁、丰收、祭祀、民俗等节日活动期间跳的原生态舞蹈。
相当于藏族的锅庄舞,又区别于锅庄舞。
其由“多地”“嘉让”“甸录”三部分内容组成。
在舟曲主要有赖萨多地、格班多地、贡边多地等十余种,多地舞有WU DAO SHI JIE1000多年的历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发布时间:2023-07-03T08:02:26.812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3年7月作者:巴浩冉[导读]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决议。
(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
目前,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相对全面,涵盖概念界定、价值功能、保护、传承与发展等方面。
因此对已有研究细致分类并梳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23)7-298-06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决议。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9项代表作获得通过中国昆曲入选。
此后,中国学界开始初步探究“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约》(以下简称《公约》),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公约》。
至此作为一个特定的专业术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进入学者的视野,引起学术界广泛讨论。
二十年间,中国积极参与《公约》的缔约,并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实施,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独到的中国思维、中国智慧以及中国经验。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中国知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有1652篇期刊论文和279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从研究主题来看,国内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等方面。
舟曲多地舞
多地舞又称“朵迪舞”、“罗罗舞”、“乐乐舞”,流传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是当地藏族群众在节日、祭祀、喜庆、民俗活动或闲暇娱乐时的原生态舞蹈。
舟曲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
特别是这里的藏族人民,无论男女,不分老幼,人人能歌善舞,个个热情奔放。
“多地舞”在舟曲县藏族村寨代代相传,千年不衰,因地域不同,其形式、风格多样,种类繁多。
根据表现形式和地域特征,“多地舞”又分为赖萨朵迪、格班多地、贡边多地、萨热多地、姜拉多地、玛西多地、朱玛多地、突谷多地等十多种,每种舞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赖萨多地”是逢年过节时的年节舞蹈,基本形式是大家连臂或牵手,围成圆圈挪步踏歌,说唱起舞,可以在家里跳,也可以在场院、田野、森林、草地里跳,参加人数少则七、八人,多则上千人,表演者为女性,年长者带领年幼者,服装必须是传统款式,服饰色彩随意搭配,特别讲究头饰、胸饰、发饰。
说唱内容以歌颂、祝福为主。
“格班多地”是年景舞,一般庆丰收时跳,灾年或欠收年不跳。
大家手拉手围成圆圈,每半圈为一组,每组的带头人领唱,大家附和,两组交替对唱,随后歌唱节奏越来越快,大家脚顿地手拉手不断加速跳跃腾挪,节奏快到大部分人跟不上时自然散开结束。
说唱内容有民族史、天文地理、农牧业知识、先辈的功绩等。
“贡边多地”是舟曲县博峪乡独有的舞蹈。
每年端午“采花节”时,博峪乡藏族妇女上山采摘“达玛花”,插在头上、腰间,在林中或草地上跳“贡边多地”。
采花姑娘们手拉手肩并肩围成首尾呼应的半圆,分两组对唱,边唱边随节奏一屈一仰手拉手挪动转圈,歌颂自然、神灵和幸福生活,祝福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家平安。
“萨热多地”是男子群舞、女子群舞或男女混合舞,表演场地一般为寨子里的打麦场,舞者面对面排成两排,对唱后摇动一串马铃相互穿插来回跳进。
有的还手持马铃脚戴铃圈,踩节旋转腾跃穿插,唱词多相互祝福。
“姜拉多地”内容和形式自由、多样,逢年过节或喜庆丰收都跳,是以女性为主的集体说唱舞蹈,高潮时男子在外围起舞助兴,应和对唱,演唱内容包罗万象,有创世纪、民族史、文化风俗史、村史、民间传说、十二生肖、伦理道德说教、二十四节气、自然规律、农耕知识等,既是大家十分喜爱的娱乐方式,也是年长者寓教于乐训导年幼者的一种方式。
玛西多地又称“摆阵”,全村男子不分老幼排成一字长龙阵,领头者手持长矛,矛尖挑肉,大家作持矛防御、躲闪、窥探、冲击状,侧身吆喝腾挪行进,模拟先祖战斗、防御、祭祀的情形。
朱玛多地又称“猴子舞”,歌唱祖先是由猴子变化而来,模仿猴子跳跃戏耍,把猴子视为神灵和先祖膜拜祭祀。
舟曲县白龙江沿岸“上河”一带的多地舞内容最丰富,有完整的结构和情节,一般由“朵迪”、“嘉热”、“甸录”三部分构成。
“朵迪”开始时节奏舒缓轻曼,大家手挽手肩并肩歌唱转圈,开始时头顶三下、脚顿三下,然后平挪顿步、旋转摆腿,说唱祖先如何开天辟地,歌唱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的由来,颂唱天上、云里、山上、林里、草原、湖海的美景奇象,说“多地舞”是从这些大自然中来,并细说多地舞在天上、云里、山上、林里、草原、湖海的不同跳法,颂扬这些物象对部族的好处。
随后为首一人摇一串铃铛领唱,跳起“嘉热”舞,说唱部族渊源和历史,大家应声和唱,越唱越快,舞蹈亦逐渐欢快奔放,双脚腾挪,激越奔腾,歌舞达到高潮不能再快时嘎然而止,圆圈对散为两排,对唱结尾舞曲“甸录”,跳抒情的舞蹈,相互牵手转圈,间或回旋屈膝顿地,赞美山川美景,歌唱幸福生活,歌颂神灵、活佛、喇嘛、贵宾,祝福吉祥。
“多地舞”融史、诗、歌、舞及民俗活动为一体,是大型集体舞蹈,古朴典雅,源远流长,原生态氛围浓郁,远古遗风保存较为完整,反映了当地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努力认识自然、认知自我、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辉煌历程和崇尚自然、乐观豪放、团结友好、兼容并蓄的人文情怀,也体现了当地羌、藏民族在多种文明的冲突、融合中顽强传承本部族文化,顽强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特质。
多地舞是白龙江流域古氐、羌族龙虎图腾崇拜融入藏文化的表现形式,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羌藏古风,是当地土著文化经久不衰、凝聚力长存的独特载体,对研究我国氐、羌、藏文化的
起源与发展有重要价值。
舟曲县文化馆多年来采集、整理了
大量的“多地舞”音像、文字资料和实物,大力开展抢救性
保护工作,确定了传承人,发放活动补助,并已经将“多地舞”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护工作取得
了显著成效。
舟曲县文化馆王海春 20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