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通过诗词了解古代文化和节日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析诗词内容。
(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会珍惜亲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古代习俗和节日。
2.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如何将诗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2. 对比分析法:对比古代和现代的节日习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
3.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内容1. 诗词原文及翻译。
2. 诗词的背景介绍。
3. 古代重阳节的习俗。
4. 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5. 情感体验与分享。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2. 介绍诗词背景:简要介绍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诗词创作的背景。
3. 解析诗词内容: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5. 情感体验: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作者的情感。
七、课堂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现代和古代的节日习俗,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
2. 相关诗词推荐:推荐其他描写节日和亲情的诗词,让学生课后阅读。
3. 文化传承:讨论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了解这句话的出处和背后的故事。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从古人的诗词中汲取智慧,增强对家庭、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及其出处。
2. 理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感受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从诗词中汲取智慧,增强对家庭、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出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全文及其翻译。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佳节”和“思亲”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介绍“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出处,即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诗意讲解:教师讲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4. 诗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5. 情感体验: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在佳节时是否也会倍思亲,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写一篇关于“佳节倍思亲”的感悟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并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智慧,增强对家庭、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以保证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其他诗人关于“思亲”的诗作,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白的《静夜思》等,分析不同诗人表达思亲之情的方式和情感差异。
2. 创作练习: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思亲”的诗,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内容,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学会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背诵课文,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静夜思》这首诗,诗人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每逢佳节倍思亲》。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注意把握语气和节奏。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2.在朗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阅工具书或向同学、老师请教。
3.诗歌中有哪些字词或诗句让你印象深刻?请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三)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同学们逐句分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字词,引导同学们理解诗歌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佳节”、“思亲”、“月明”等,引导同学们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讲解诗歌的背景,让同学们了解诗人王之涣在写这首诗时的情境。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感受。
2.你认为诗人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在佳节时刻,你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1.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这种思念之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2.我们要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让生活充满温暖和幸福。
3.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思念》,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作者和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文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背景。
朗读并翻译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为何佳节之时会倍思亲。
通过朗读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有过思念亲人的经历,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1.4.2 介绍作者:介绍课文作者王之涣,他的生平和对诗词的贡献。
1.4.3 朗读课文: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和韵律。
1.4.4 翻译课文:对课文进行翻译,解释其中的难点和意境。
1.4.5 讨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探讨佳节之时为何会倍思亲。
第二章: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解析课文的情感和内涵。
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如“明月几时有”、“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意义。
通过分析和解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和内涵。
2.4 教学步骤2.4.1 回顾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4.2 分析意象:提问学生对课文中的意象的理解,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2.4.3 解说修辞:解释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示例分析。
2.4.4 深入解析: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情感和内涵,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三章:应用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进行文学创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示例引导法,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语文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时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和家乡的情景。
2.2 教学目标2.2.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2.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2.3.1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3.2 教学难点1. 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 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2 教学手段1. 教材: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 教学道具:相关的图片、卡片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产生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重阳节吗?重阳节有什么习俗?4.2 教学新课1. 朗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解析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文意及诗词背景。
(2)学会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朗读和背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珍惜亲情。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文意及诗词背景。
(2)学会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诗词中的亲情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件:诗词全文、生字词、图片、音乐等。
2. 教材:《每逢佳节倍思亲》。
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重阳节、家乡、亲人等。
(2)引导学生回忆佳节时的亲情,激发学习兴趣。
(3)简介诗人王维及诗词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3. 朗读感悟(1)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分析诗词意境,引导学生体验亲情之情。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词中的亲情是如何体现的?(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汇报。
5. 欣赏诗词(1)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每逢佳节时的亲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相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教学思路:整体思路:从题目入手引出诗句,由读猜诗句的意思产生疑问,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爱好,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说明和文本的说明进展参照,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积累,让诗文在自然结合中深化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贯穿主线思亲:了解为何而思亲体会为何而倍思亲品悟思亲之情感受思亲之心。
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课题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2、我们把一些让人开心的好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边写边讲解,齐读。
3、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开心〕,为什么?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快乐的。
4、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降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5、个别读题目。
6、这句诗你在哪儿见过吗?板块二:初解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欲望1、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一读诗:〔1〕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指名读〔3〕齐读3、二读诗:〔1〕请你再次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读不懂的又是什么?〔2〕指名沟通。
〔3〕解决:佳节是重阳节〔九月九日〕。
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着它可以祛邪避灾。
它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妙的心愿。
〔不懂处:你很会读书,很爱思索。
大家都很会读书,那让我们一起带上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看看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在故事中你必须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了解。
〕4、过渡:在全家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感慨,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会对诗有更多新的感受。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3)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译文、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重阳节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和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佳节”指的是哪个节日?为什么会在这个节日倍思亲?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诗句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结构和意境。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模仿教师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
5. 背诵巩固:(1)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背诵古诗。
(2)学生自主背诵,相互检查。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请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重阳节的习俗和意义。
(2)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六、教学延伸:1. 教师出示其他描写重阳节的诗词,如《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的重阳席上赋白菊》等,供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其中的情感。
2. 通过对诗词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理解和背诵。
2. 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意境的感悟。
2. 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意境、寓意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传统节日的习俗、意义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词中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1. 诗词文本:《每逢佳节倍思亲》。
2. PPT课件:包含诗词内容、传统节日的图片和资料等。
3. 相关视频资料: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等。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诗词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佳节?为什么会在佳节时刻倍思亲?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逐句讲解诗词,解释生僻词语。
2.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寓意,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情感。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佳节时刻是如何思念亲人的?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2. 提醒学生关注家庭亲情,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在佳节时刻倍思亲?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了解。
二、传统节日的介绍(15分钟)1. 教师讲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传统节日,教师点评并补充。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出示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或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古诗中的关键词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古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深厚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或黑板,展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图片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件或黑板,展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生齐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古诗,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古诗的意境。
3. 体会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异乡,佳节时倍感思念亲人,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感受亲情的珍贵。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集体背诵古诗,加强记忆。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义和亲情的重要性。
(2)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相关的写作或口头表达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分享亲情故事时的表达能力和情感投入。
4. 背诵效果:检查学生对古诗的背诵情况,注意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七、作业布置:1. 抄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遍,加强记忆。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教学思路:
整体思路:从题目入手引出诗句,由读猜诗句的意思产生疑问,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和文本的解释进行对照,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积累,让诗文在自然结合中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贯穿主线“思亲”:了解为何而“思亲”——体会为何而“倍思亲”——品悟“思亲”之情——感受“思亲”之心。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
2、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边写边讲解,齐读。
3、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高兴),为什么?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开心的。
4、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来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5、个别读题目。
6、这句诗你在哪儿见过吗?
板块二:初解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欲望
1、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一读诗:
(1)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指名读
(3)齐读
3、二读诗:
(1)请你再次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读不懂的又是什么?
(2)指名交流。
(3)解决:“佳节”是——重阳节(九月九日)。
“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着它可以祛邪避灾。
它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
(不懂处:你很会读书,很爱思考。
大家都很会读书,那让我们一起带上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看看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在故事中你一定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了解。
)
4、过渡:在全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感叹,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会对诗有更多新的感受。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读读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吧。
板块三:诗文对照,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世界
学生自由读文。
小组合作找出每句诗对应的段落,并说说你是怎么找的。
板块四:拓展延伸,感受古诗文无穷魅力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个人呢?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月圆之夜就曾写下了《静夜思》,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也曾写下了《泊船瓜洲》,这些都是诗中的思乡名作。
2、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真情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板块五: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
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
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
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板块六: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