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
- 格式:xls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2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三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分解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16.11.08
•【字号】青政办〔2016〕204号
•【施行日期】2016.11.0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水资源
正文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三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分解方案的通知
青政办〔2016〕204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3〕2号)以及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的通知》(水资源〔2016〕379号)精神,《青海省“十三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分解方案》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严格贯彻落实。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请于2016年11月30日前完成所辖县(市、区)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分解工
作,报省水利厅备案。
附件:青海省2020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分解方案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1月8日。
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的
通知
正文:
----------------------------------------------------------------------------------------------------------------------------------------------------
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
“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的通知
水节约〔2022〕 113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发展改革委:
为持续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根据《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相关要求,水利部商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制定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现印发你们,请严格贯彻执行,并于2022年4月底前将各个年度的用水强度控制目标(含非常规水源利用量)报水利部备案,逾期未备案的按五年平均降幅(增幅)考虑。
各个年度的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同“十四五”期末用水总量控制目标。
水利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2年3月14日
202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
——结束——。
北京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实施细则根据《北京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京政办发[2015]60号)的要求,为科学评估本市各区人民政府“三条红线”相关管理目标完成情况以及相关制度和措施落实情况,全面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北京市16个区人民政府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完成情况的考核。
考核对象为各区人民政府。
二、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包括“三条红线”考核指标、相关制度和措施落实情况两部分。
具体分值详见附表。
(一)“三条红线”考核指标各区根据功能定位不同考核内容及考核指标赋分情况不同。
具体如下:首都功能核心区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
主要考核新水用量、再生水用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率、园林绿地节水灌溉率、用水计量率、考核断面水质6项指标。
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
主要考核新水用量、再生水用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园林绿地节水灌溉率、用水计量率、考核断面水质、城镇污水处理率8项指标。
城市发展新区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昌平区和房山区。
主要考核新水用量、再生水用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园林绿地节水灌溉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用水计量率、考核断面水质、城镇污水处理率9项指标。
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和延庆区。
主要考核新水用量、再生水用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园林绿地节水灌溉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用水计量率、考核断面水质、城镇污水处理率9项指标。
(二)相关制度和措施落实情况考核项目根据年度水资源管理相关工作重点进行调整,各区考核内容保持一致。
市政府每年年初结合水务工作重点向各区政府下达考核目标.三、考核方式(一)年度考核各区政府每年1月底前将本地区上年度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关材料上报考核工作组办公室。
水资源总量控制指标水资源是一种珍贵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维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制定了水资源总量控制指标。
本文将介绍水资源总量控制指标相关的内容。
水资源总量控制指标是指在某个时期内,控制某个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可持续利用水量的水资源控制管理指标体系,目的是实现科学合理使用水资源,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总量控制指标包括总量控制目标、总量控制规划、总量控制分区和总量控制配额等指标。
制定水资源总量控制指标是为了维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同时也是为了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水资源总量控制指标的制定可以引导各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保障水资源的供应和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此外,制定水资源总量控制指标还可以提高社会各界对水资源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制定水资源总量控制指标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总量控制目标:确定总量控制目标是制定水资源总量控制指标的首要工作。
总量控制目标是正确确定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基础,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三)总量控制分区:为了更加精细化地管理水资源,需要按照水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划分出不同的总量控制分区。
总量控制分区需要根据地区特点、水资源供需情况、水资源利用方式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在不同的分区内制定具体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四)总量控制配额:总量控制配额是指按照总量控制规划和总量控制分区制定的水资源利用额度和配给政策。
总量控制配额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充分考虑水资源供需、禀赋差异、行业特点等因素。
(一)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可以通过建立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政策措施等手段,建设完整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二)加强监测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监测考核机制,实行动态监控和实时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和隐患。
水利部关于印发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水利部•【公布日期】2012.08.13•【文号】水资源[2012]356号•【施行日期】2012.08.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水利部关于印发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水资源[2012]356号)部机关各司局,部直属各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为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细化工作任务,落实措施要求,明确责任分工,举水利全行业之力,推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利部组织制定了《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见附件)。
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提出以下要求: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有关单位要切实提高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重要性的认识,把水资源管理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做到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估、有奖惩。
要积极推动落实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形成各级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负总责、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水资源统一监督管理、其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二、抓紧落实各项任务措施。
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责任分工和工作进度要求,进一步细化措施、要求和时间控制节点,加快落实,确保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各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各级水行玫主管部门要紧密结合本流域和本地区实际,进一步细化提出本流域和本地区的实施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和方法,确保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中需由其它有关部门牵头完成的事项,有关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的责任分工主动联系有关部门落实。
三、加强指导与监督检查。
水十条和大气十条全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5年4月2日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当前,我国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十分突出,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为切实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制定本行动计划。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贯彻“安全、清洁、健康”方针,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
坚持政府市场协同,注重改革创新;坚持全面依法推进,实行最严格环保制度;坚持落实各方责任,严格考核问责;坚持全民参与,推动节水洁水人人有责,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为建设“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而奋斗。
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
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
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主要指标:到2020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全国地下水质量极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0%左右。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意见》国发〔201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为贯彻落实好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的要求,现就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主要目标。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计,下同)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快实施我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一)总体思路按照市政府《意见》的要求,立足市情、水情,本着可操作、可监测、可评价、可考核的原则,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建立覆盖市、县两级行政区的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体系,着力建立水资源监控体系和水资源管理考核评估体系,切实增强“三条红线”刚性化、水资源管理精细化、考核问责权威化,积极稳妥地在全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二)主要目标根据省分配我市的指标,依据《**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充分留足工业、生活用水空间,确定我市2015年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目标。
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7.73亿m3以内,其中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在13.07亿m3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与现状相比降低2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2,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42.4%。
到2015年前,建立用水指标、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制度,明确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加快“四网一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监控能力;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者,落实考核制度。
到2020年,全面建立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基本形成,用水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水环境质量和重点区域水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
二、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一)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区域用水总量1.用水总量控制制定。
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高效项目,逐步实现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