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三结义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第三回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第三回篇1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第三回黄巾起义,桃园三结义这一回讲了东汉末年,张角兄弟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
为镇压黄巾,幽州刺史刘焉出榜招募义兵。
当时,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正是失业在家呢。
他们看到招募义兵的榜文,就决定到涿县去谋生。
到了涿县,三个人碰巧遇见了。
他们志同道合,结拜为兄弟。
刘备字玄德,他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容慈善,性情宽和;关羽字云长,他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素有“美髯公”之称;张飞字翼德,他豹头环眼,面如紫石蹬,满腮钢须,人称为“张飞雾莽山”。
不久,涿县的治安官赵云也来应募。
赵云字子龙,身高八尺,姿颜雄伟,他也是投奔刘焉的。
后来,他们一起加入了大将军何进率领的西园军。
官渡大战后三年,曹操在洛阳发动了献帝的号令,大会天下英雄。
在群英会上,孔融向曹操求情赦免了祢衡。
不久之后,孔融被曹操表为侍中。
曹操为了削平袁尚、袁谭兄弟二人,又派钟繇和荀彧去劝说张辽。
张辽见荀彧时,荀彧向他讲述了他的家世和才华。
张辽回来后劝说好马不断归降的马超、韩遂等人,使他们重新燃起了反叛的念头。
最后曹操用离间计使韩遂、马超反目成仇,迅速平定了关中。
这一回里有很多人物哦!有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祢衡、孔融、马超、韩遂等人。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刘备了。
因为他是皇室宗亲,而且他为人正直、志向远大、心胸宽广、任人唯贤。
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英雄豪杰都是因为桃园三结义而在一起的。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关羽了。
因为他是刘备的好兄弟,他很讲义气。
我还知道关羽死的时候才四十二岁呢!当时马超来投降刘备,哥哥关羽为了和他交朋友说了很多的好话。
关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好人!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第三回篇2《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2024三国演义读书笔记通用15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约671字)读完《三国演义》,我对书中的人物感受颇深,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是刘备,桃园三结义相识了关羽和张飞,他们是好兄弟,一起玩耍,一起讨论,可以看出刘备很重情重义。
其次,也非常的爱惜人才,他为了统一乱世,三顾茅庐。
尤其是最后一次,在门外等了好几个时辰,也没有埋怨诸葛亮一句话,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有一些不足,就比如当他失去自己的兄弟时,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坚持攻打吴国,结果损失了一员战将。
如果刘备当时听取诸葛亮的劝告,说不定就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立了许多战功,比如说: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等等。
他也比较重情义,为了找刘备,关羽千里走单骑,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才和刘备汇合,想想那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高兴。
在书中对关羽的外貌描写的.这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
这样的衣着搭配,想想就觉得威风。
最后是曹操,他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完全可以统一天下。
但他生性多疑,不敢尝试,结果大败而归,被司马家统一了乱世。
我非常推荐大家去看一看《三国演义》这本书,它让我学到许多道理:刘备告诉我们要认真思考,重情重义;关羽告诉我们要忠诚,因为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曹操告诉我们不要多疑,去大胆尝试。
只要我们取长补短,勇敢无畏,才能战胜困难。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约498字)我读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其中我认识了很多的英雄人物,也见识了他们英雄的胆略与卓越的智慧。
东汉末年,宦官、内戚和董卓等大臣专权,矛盾日益尖锐,宫廷产生了内乱。
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不断的讨伐和争斗中,形成了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三股军事和政治势力。
刘备自桃园结义之后,在诸葛亮的协助下,建立了蜀国;曹操为其子曹丕打下基础,建立了魏国;孙权建立了吴国,形成了既联合又斗争的'三国鼎立局面。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通用13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篇1●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汉末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
张角兄弟起事。
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刘备不甚读书,性宽和,寡言事,喜怒不形于色;其父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为汉室宗亲。
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州。
曹操幼时,用计谋使父不听叔父责已之言。
何曰:"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说操为"治世之奸雄。
"操除洛阳北部尉时,不辟豪贵,威名颇震,因黄巾起拜骑都尉,引兵征剿。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
卓见玄德为白身,不为礼,张飞欲斩之。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刘关张与朱[]孙坚打败黄巾,朱[]诏封车骑将军,河南尹;孙坚除别郡司马上任,唯刘备听候日久,不得除授,后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
署县事一月,与民无犯,民皆感化;与关张情同手足。
督邮至县索贿,张飞鞭督邮后三兄弟离去。
玄德助刘虞平黄巾,刘虞,公孙瓒奏备功,荐为别郡司马,守平原县令。
宫中何进与十常侍周旋。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何进不听曹操之劝,从袁绍计,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
西凉刺史董卓得诏进发,何进中十常侍之计入宫被斩,袁绍,曹操入宫杀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陈留王,去北邙山,闵贡找回,半路遇董卓。
卓引兵横行就都,欲废少帝立陈留王,遭荆州刺史丁原等反对,丁原领义儿吕布讨卓,李肃为卓说吕布投卓为子。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卓孟德献刀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九岁),强迫蔡邕为侍中。
少帝作怨诗,李儒奉卓命以鸩酒毒害之。
董卓摄君害民。
曹操持王允之宝刀刺卓,不成,骑卓所赐之马而逃。
被中牟县令陈宫抓住,弃官同逃。
操因多疑而杀吕后奢全家。
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陈宫视操卓为一路人。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操到陈留招天下士,立袁绍为盟主,讨卓。
三国演义之桃园三结义读后感在《三国演义》的第一章,写的就是桃园结义,那时是刘、关、张三人结义,发誓要同年同月同日死。
刘、关、张三人素不相识,在一次偶尔中结了义,我总以为他们三人最多相持几年也差不多,就会分开的,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因为他们三人从桃园结义到死都未曾分离。
有一句话叫做“身在曹营心在汉”,将的就是曹操想留住关羽这个将才,但情谊使关羽没有投降曹操,曹操见关羽如此讲义气,便放他走了。
刘、关、张三人虽誓说同年同月同日死,但关羽却第一个死。
关羽带着大儿子关兴应战敌人,却被孙权让人用计抓获。
但关羽父子宁死不服,便英年早逝了。
刘备和张飞知道后心中愤怒,便起兵征战东吴,可张飞因对将士不好,被范疆和张达陷害,取了首级给孙权。
刘备得知后,心中十分恼火,扎营七百里,征伐孙权。
可刘备最终也没听孔明的话,而病死了。
刘、关、张三人就这样与世长辞了。
刘备之死主要是因为他不听孔明劝告,而被敌人打败了,便身亡。
在三顾茅庐时,刘备也知道有了孔明,天下就唾手可得,可由于自己不听劝言而断送了自己。
如果当初刘备听了孔明之言的话,那历史上有可能就没有晋,只会有蜀了。
关羽是一名豪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人人皆知,里面讲了关羽过五关,被人阻拦,便杀了六名大将。
还有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的事,华佗割开关羽的手,刮去骨头上的毒,可关羽却一点也不畏惧。
可见关羽是一个多么有勇气的人。
张飞虽不是猛将,也不是很有智慧的人,而是一名普通的将士,但他义气深重,关羽死后,张飞立誓要为二哥报仇,可因为心太急,军中士兵起了反心,半夜刺杀了张飞,被取了首级。
刘、关、张三人就因为关羽的死,而其他两人也先后丧命。
可见此三人的义气是多么的重,三个都是深情厚谊的好汉,但又因为他们的冲动而毁誉一旦。
久分必合,最终三国归了晋,晋王司马炎统领了三国。
但刘、关、张的故事却在我心中回荡。
三国演义之桃园三结义读后感(二)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里的第一章:桃园三结义。
它讲的是:在东汉未年的时候,张角领导农民起义造反。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精选15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书籍是一把钥匙,开启学识宝库的大门;书籍是一双翅膀,带我们在天空中翱翔;书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进步的阶梯。
最近,我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中我喜欢义胆忠肝的关羽,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勇猛的张飞,讨厌狡诈多疑的曹操,心胸狭窄的周瑜,多管闲事的鲁迅。
《三国演义》一共有一百二十回,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这一回讲的是:周末七国分争,张角兄弟发动叛乱,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三结义,踏上了保国安泰的道路。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也挺有趣的,讲的是:曹操在陈留起兵,发矫诏声讨董卓。
前来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立袁绍为盟主,关羽在阵前斩了董卓大将华雄,自此威震三军。
吕布出关挑战,刘备兄弟三人奋勇击败吕布。
这使我想到了一句关于刘备的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三国演义》让我想到了杨慎的《临江仙》:英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三国演义读书笔记2我读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看《三国演义》的译本了,那是译本注音的绘本读物。
里面的人物个个都很鲜明,故事情节是那么的吸引人,充满了计谋和策略。
“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经典故事真是百看不厌,我感叹诸葛亮的忠诚和聪明才智,崇拜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勇猛,也喜欢让人们褒贬不一的曹操。
其中我最喜欢“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了。
这个故事中我最喜欢刘备、张飞和关羽。
刘备虽然是汉朝中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他从不仗势欺人。
张飞虽以杀猪买酒为业,却心怀一颗报国之心。
再说关羽他是一个对朋友有情有义的人,这就是我喜欢他们的原因。
他们结义三兄弟是为了心中同一个梦想——平定大乱,消灭黄巾军,打败曹操,让百姓过上幸福安稳的日子,而走在一起的。
因为同一个梦想,同样的雄心壮志,他们彼此结识,彼此欣赏,从而结义为生死兄弟,福祸共享。
看完这个故事,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我暗想:等我长大了,也要像刘备、张飞和关羽他们一样,报效国家,为我的祖国做出贡献。
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读书笔记
摘要:
一、桃园三结义的背景与意义
1.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
2.农民起义领袖张角
3.刘备、关羽、张飞意气相投,结为兄弟
二、桃园三结义的主要人物
1.刘备:仁慈,有远大抱负
2.关羽:仗义,武艺高强
3.张飞:鲁莽,勇猛善战
三、桃园三结义的过程
1.在桃花盛开的季节,选择桃花绚烂的园林
2.举酒结义,对天盟誓
3.兄弟携手,共同谋求恢复汉室的大业
四、桃园三结义的影响
1.成为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
2.体现了兄弟情深、共谋大事的精神
3.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团结合作的典范
正文:
《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历史小说,描绘了三国时期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局面。
在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犹如一股清
流,展现了兄弟情深、共谋大事的美好情感。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张角领导起义,动摇了汉朝的统治。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位有着远大抱负的英雄相遇。
他们分别是仁慈的刘备、仗义的关羽和勇猛的张飞。
三人意气相投,决定结为兄弟,共同谋求恢复汉室的大业。
桃园三结义的经过充满仪式感。
他们在桃花盛开的季节,选择了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行了一场庄重的结义仪式。
他们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从此,他们兄弟三人携手前行,共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成为《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篇章,它体现了兄弟情深、共谋大事的精神。
这种精神感染了后世无数人,成为团结合作的典范。
桃园三结义读书笔记桃园三结义读书笔记1《桃园三结义》这篇文章选自于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
作品的背景是东汉末年,当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在涿县有一个叫刘备的人,他是西汉中山靖王的后代,以贩卖草鞋为生。
有一次刘备遇见了卖肉的张飞,跟他讲了自己的志向后,发现两人志同道合。
张飞请刘备到酒楼吃酒,意外在酒楼门前遇见了一个大汉,这人非常凶猛。
刘备见他相貌不凡,问他姓名,得知此人叫关羽,因在家乡杀了一恶霸,逃到外地避难。
刘备把志向告诉了关羽,结果关羽也愿意跟他们一起干。
他们三人志同道合,酒后便一起到张飞的庄上商谈。
第二天,在庄后的桃园里,三人跪地焚香结拜。
刘备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做了三弟。
三人又到铁匠那里打了兵器,刘备打了双股剑,关羽打了青龙偃月刀,张飞打了一把丈八蛇矛。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国家有危难时,想通过自己的力量还老百姓以及天下苍生一个美丽、安静和太平的国家,这种为民着想的精神是很值得我敬佩的,这种决心和意志力还有勇气是值得支持与鼓励的。
总之,桃园三结义不仅是出现在罗贯中的书面上,也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被千古传诵。
桃园三结义读书笔记2相信大家都看过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吧!《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回回引人入胜。
不论是“桃园三结义”、“火烧藤甲兵”,还是“火烧赤壁”、“七擒七纵”,无不叫读者拍手称好。
“三国”里谁是“好人”?小时候我看过全套的《三国演义》连环画,看过动画片《三国演义》,也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
去年暑假,又读了小说原著,一面看一面想,常常也会问小伙伴,问父母,问自己,“三国”里谁是“好人”?曹操是好人吗?爸爸说:“他雄才大略,善于打仗,善于用人,他专门用那些出身低贱却很有专长的人。
如曹操手下的张良、徐晃等,虽出身寒门,但都有一技之长,都被提拔成大将,当时,自愿投到曹操门下的人也很多,为他日后夺取天下打下基础。
老师说:“在战争中,曹操常常以长补短,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
《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的读书笔记摘要:一、桃园三结义背景介绍二、桃园三结义主要人物三、桃园三结义事件经过四、桃园三结义的意义和影响五、个人对桃园三结义的感悟正文:《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讲述了三国时期各种英雄事迹和战争故事。
其中,桃园三结义是一段广为人知的故事,描绘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位英雄意气相投、携手共进的场景。
一、桃园三结义背景介绍桃园三结义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朝政腐败,宦官专权,民不聊生。
在这动荡不安的时局中,三位英雄刘备、关羽、张飞相遇在一起,共同抒发救国救民之志,决定结为兄弟,共同奋斗。
二、桃园三结义主要人物桃园三结义的主要人物是刘备、关羽、张飞。
刘备,字玄德,是蜀汉的建立者,为人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关羽,字云长,号称万人敌,雅号美髯公,使用青龙偃月刀;张飞,字翼德,鲁莽的代名词,使用新亭侯刀。
三、桃园三结义事件经过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刘备、关羽、张飞在桃花绚烂的园林里,举杯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他们共同的目标是恢复汉室,保卫国家,拯救民生。
从此,他们情同手足,携手共进,共同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努力。
四、桃园三结义的意义和影响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它表现了三位英雄的忠诚、义气、勇敢、智慧,成为后人传颂的英雄典范。
同时,桃园三结义也传递了一种团结、互助、同舟共济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个人对桃园三结义的感悟桃园三结义让我感受到了兄弟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忠诚,以及为了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勇敢和坚定。
这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对我们今天人际交往的一种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珍惜身边的朋友,团结一致,共同为实现我们的理想而努力。
三国演义桃园结义读书笔记8篇三国演义桃园结义读书笔记篇1《三国演义》是一本经得起时间磨砺得好书。
在三国演义中,多数以汉人刘玄德的角度出发,说曹操和孙权,特别是曹操,说他奸诈无比,其实如果花一个角度去看,就不会是这样了。
在三国演义中,各国都有各国的谋士——蜀国有孔明,魏国有司马懿,吴国有鲁肃和其他谋士。
其中,我最敬佩孔明,因为他深知人心,而且在深知人心上,他还做了进一步的尝试,空城计就是一个例子,孔明智退司马懿,虽然孔明知道司马懿会起疑心,应该不会进来,但凡事就怕万一,孔明却敞开了城门。
孔明平常足智多谋,见今日这幅景象,更不敢前进半步,最后撤退。
由于孔明生前威震天下,人人都知道他,乃至死后再出战,蜀国士兵一推用木头刻的假孔明,其他国家的士兵就被吓得四散奔逃,还以为是真的,直到公布了这个事实为止。
《三国演义》也教会了我们许多知识,比如说,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这个故事,这就像学习一样,我们不能粗心大意,更不能自大,以为自己了不起,一定会赢,可结果呢?所以不要把这些话说出口,自己把它们憋在心里,把它们化为一种动力,结果会更好。
还有《陆逊烧营七百里》这个故事,别看陆逊平常平平庸庸,只是一介斯文书生,却不想他像孔明一样,才高八斗,让人刮目相看。
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多结交一些心地善良量的好朋友,尽管他长得不好看,而不要觉得漂亮的就是好的。
如果有时间,请多读一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桃园结义读书笔记篇2《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它描写了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及军事斗争。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以巨鹿人张角启发起的农民工起义正式打响。
虽说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也彻底坐实了东汉朝廷名存实亡的真相。
自打黄巾起义之后,北方也迅速崛起了两大势力——袁绍和曹操俩人都有独霸一方的野心,便在官渡展开了战争。
这也就是书中第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官渡之战。
曹操因洗劫袁军粮草从而取得了胜利,几乎称霸北方。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批注一、桃园三结义(第一回)原文:“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这一情节奠定了全书的情感基调与价值取向。
刘关张三人的结义,超越了普通的兄弟情谊,上升到了为国为民的高度。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体现出他们的大义,这种大义贯穿全书,成为刘备集团行事的重要准则。
-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强烈地表达出三人之间深厚的忠诚与信任,这种生死与共的兄弟情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尤为珍贵,也让读者对他们的后续故事充满期待。
二、曹操献刀(第四回)原文:“操暗忖曰:‘此贼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
卓胖大不耐久坐,遂侧身而卧,转面向内。
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 曹操在此处的心理描写非常精彩。
“暗忖”“又思”等词将他内心的杀意与谨慎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既有刺杀董卓的勇气,源于对董卓乱政的愤恨,但又忌惮董卓的武力,这体现出曹操性格中的多面性,他并非一味莽撞之人,而是懂得权衡利弊。
- 情节的紧张感营造得十分到位。
从曹操拔刀的瞬间到董卓发现,读者的心也随之悬起,这种紧张的节奏使得故事极具吸引力,也从侧面反映出曹操身处险境时的果敢与机智。
三、三顾茅庐(第三十七、三十八回)原文:“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
玄德拱立阶下。
半晌,先生未醒。
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
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此情节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
刘备的谦逊、求贤若渴与张飞的鲁莽急躁形成鲜明对比。
刘备能够长时间拱立等待诸葛亮醒来,不顾身份地位,足以显示他对诸葛亮才能的极度渴望,这也是他日后成就大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读书笔记摘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而成。
其中,桃园三结义是故事的重要开篇,也是整个故事中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
在小说中,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在桃园结拜为兄弟,共同决定踏上征战之路。
这一段故事不仅展现了三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揭示了后来他们在历经艰难困苦时能够互相扶持、共同进退的重要原因。
桃园三结义的背后,是三人对于仁义道德的共同追求。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民不聊生、朝廷腐败,但刘备、关羽和张飞仍然以仁义为本,秉持着为民除害、救世济民的理想。
他们在桃园结义是为了共同追求正义,共同致力于拯救国家和人民。
此外,桃园三结义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忠诚和义气的价值观。
在整个故事中,三人始终忠诚于彼此,共同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无论是在打败黄巾军、击败董卓、还是在后来的赤壁之战和长坂坡之战中,刘备、关羽和张飞始终保持着团结一致的姿态,共同面对敌人。
桃园三结义的读书笔记摘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拓展:1. 桃园三结义的背景和意义:简要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桃园三结义对于整个故事的重要意义。
2. 三人之间的特点和关系:分析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个人的个性特点、才干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 桃园三结义对后来故事的影响:探讨桃园三结义如何影响了刘备、关羽和张飞在后来的征战中的选择和决策,以及对其他人物的影响。
4. 桃园三结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探讨桃园三结义所体现的忠诚、义气、仁义等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总结来说,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它不仅展现了三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他们对于仁义道德的共同追求。
桃园三结义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来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忠诚和义气的重视。
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读书笔记
摘要:
1.三国演义概述
2.桃园三结义的背景和意义
3.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
4.对桃园三结义的理解和感受
正文: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描绘了三国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桃园三结义是书中极具传奇色彩的一段故事,也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
桃园三结义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天下大乱,英雄豪杰纷纷登场。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刘备、关羽和张飞这三人在桃园中共同举行了祭祀天地、拜把兄弟的仪式,结下了生死之交。
他们以“义”为纽带,共同携手,开始了一段传奇般的人生。
在阅读桃园三结义这段故事时,我深感震撼。
首先,这段故事展示了三人的忠诚、义气和英勇。
刘备有着汉室宗亲的身份,胸怀大志,却因时运不济而落魄;关羽,武艺高强,忠诚正直;张飞,鲁莽直率,勇猛无敌。
三人性格互补,志同道合,共同追求正义。
他们的结义,体现了对友谊的忠诚和对道义的坚守。
其次,桃园三结义是三人共同成长的开始。
结义后,他们携手走过风雨,共同经历了无数磨难。
在困难面前,三人始终互相扶持,共同进退。
这种情
谊,让他们在战乱中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一代英豪。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战火纷飞的时代,但桃园三结义的精神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挑战,我们需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忠诚的朋友。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守道义,才能赢得真正的友谊;只有携手共进,才能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不仅仅是一段传奇故事,更是对人类友谊、忠诚和英勇精神的赞美。
《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的读书笔记
在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成为了忠诚、义气的典范。
通过对这一故事的阅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以及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桃园三结义的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刘备、关羽、张飞三位英雄走到了一起。
他们不满现状,立志拯救苍生于苦难之中,共同创建了一个充满忠诚和义气的兄弟群体。
其次,刘备、关羽、张飞各自的性格特点也是故事的一大亮点。
刘备仁爱宽厚,具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关羽忠诚勇敢,一心为主,堪称武将楷模;张飞则是个直爽热血的英雄,对兄弟情谊看得极重。
这三位英雄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一个团结和谐的兄弟群体,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再者,桃园三结义的意义及其对三国历史的影响不容忽视。
刘备、关羽、张飞结拜为兄弟后,他们携手共进,历经磨难,终于在蜀地建立了蜀汉政权,为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们的忠诚和义气也成为了后世世人追求的道德标准,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们从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中可以得到许多现实启示。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当珍惜友谊,团结互助,共同追求美好的人生目标。
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习刘备等人的担当精神,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不仅是古代英雄传颂的佳话,更是
我们今天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的宝贵财富。
桃园三结义读书笔记《桃园三结义》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下面是店铺向各位推荐的桃园三结义读书笔记,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桃园三结义读书笔记篇一《三国演义》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它是“四大名著”之一。
说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国兴起、衰亡的历史过程。
同时点明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巨著是出于元末明初,陈寿写的《三国志》,后罗贯改编,又改名《三国演义》,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画卷。
文中篇章较多,而我今天介绍的是“桃园三结义”。
这段讲的是:东汉末年,朝廷腐败无能,老百姓们连连叫苦不得。
河北巨鹿人张角三兄弟乘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军起义。
使朝廷不得不张贴皇榜,招兵买马。
而有人看了皇榜后,不住长叹,另一个人责怪他,后来就谈上了国家大事。
原来,叹气的叫刘备,是汉室中山靖王刘胜后代,现在以卖草席草鞋为生,另一个叫张飞,是个杀猪的。
两人正谈着,一位壮士路过,问后得知,那人名叫关羽,前几年杀了家乡的一个恶霸,现在四处流浪。
三个开始谈起了国家大事,最后决定在桃国结拜兄弟,为国家效命。
本篇主要介绍了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表达了他们热爱祖国。
桃园三结义读书笔记篇二最近,我看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第一章——“桃园三结义”,使我深受启发。
刘备和以杀猪卖酒为生的张飞和因打抱不平,杀死了家乡恶霸而逃避江湖的关羽相遇。
在客栈里畅饮之后,三人来到了张飞庄园后的桃园,商议举兵投军大事,眼看正是桃花盛开时,便结拜为生死兄弟。
结拜时按照年龄,刘备为兄长,关羽次之,张飞最校第二天,三人都给自己造了兵器,招募了五百多名士兵踏上了投兵之路。
桃园三结义这个历史故事被写在了《三国演义》的第一回,其实这个经典的故事的诞生是有一个历史的背景的,倘若没有那样的特殊背景,这样的故事就会有些不适合了。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之桃园三结义《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之桃园三结义读书笔记是关于一本书籍的心得和记录,这个周末,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写了一篇读书笔记。
基于对原著的感触和心得,尤其是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觉得非常佩服,所以这篇读书笔记里记录了很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和评价。
诸葛亮的一生可谓充满了传奇,28岁时经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在博望坡一战成名,以几千老弱残兵击败了夏侯惇五万大军,并收复了关羽、张飞、赵云三大将军的疑窦之心,让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随后便游说江东孙权,以达到联吴抗曹的目的,最后巧妙的化解了多次凶险危机,避过了东吴大将周瑜的谋害。
自赤壁一战,诸葛亮以全面的掌控让刘备为首的集团获得了荆州这一块栖身之地。
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随后便是提议西进谋取西川,最终也成功实现,自此三分天下的计策已经完成。
让我感到最不安的事情是,诸葛亮谋划的先伐魏,后取东吴的战略。
刘备为了一己私仇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名将陆逊采用火攻落得大败,这一次让刘备集团元气大伤,最后才有了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一事。
我在想,历史没有如果,但历史上很多大事件都发生的很奇妙,若是刘备真能对诸葛亮的战略言听计从,恐怕历史将必然改写,当然凡是没有万一。
刘备病逝以后,诸葛亮殚精竭虑,最后在益州得以短暂的休养生息之后,领兵南征,平定了南方,就是稳定了大后方,于是有了领兵北伐的条件,但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但功败垂成,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都在忧虑中度过,令人唏嘘不已,这篇读书笔记可以说是对诸葛亮一生大致的概括。
电厂考察学习总结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更加规范我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公司组织在6月16日在县有关领导的带领下,到xx火电厂参观学习,进入电厂范围,首先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干净、整齐,并且规范化、标准化,大家边学习、边讨论,反思自我,查找差距。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之桃园三结义《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之桃园三结义读书笔记是关于一本书籍的心得和记录,这个周末,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写了一篇读书笔记。
基于对原著的感触和心得,尤其是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觉得非常佩服,所以这篇读书笔记里记录了很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和评价。
诸葛亮的一生可谓充满了传奇,28岁时经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在博望坡一战成名,以几千老弱残兵击败了夏侯惇五万大军,并收复了关羽、张飞、赵云三大将军的疑窦之心,让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随后便游说江东孙权,以达到联吴抗曹的目的,最后巧妙的化解了多次凶险危机,避过了东吴大将周瑜的谋害。
自赤壁一战,诸葛亮以全面的掌控让刘备为首的集团获得了荆州这一块栖身之地。
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随后便是提议西进谋取西川,最终也成功实现,自此三分天下的计策已经完成。
让我感到最不安的事情是,诸葛亮谋划的先伐魏,后取东吴的战略。
刘备为了一己私仇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名将陆逊采用火攻落得大败,这一次让刘备集团元气大伤,最后才有了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一事。
我在想,历史没有如果,但历史上很多大事件都发生的很奇妙,若是刘备真能对诸葛亮的战略言听计从,恐怕历史将必然改写,当然凡是没有万一。
刘备病逝以后,诸葛亮殚精竭虑,最后在益州得以短暂的休养生息之后,领兵南征,平定了南方,就是稳定了大后方,于是有了领兵北伐的条件,但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但功败垂成,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都在忧虑中度过,令人唏嘘不已,这篇读书笔记可以说是对诸葛亮一生大致的概括。
电厂考察学习总结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更加规范我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公司组织在6月16日在县有关领导的带领下,到xx火电厂参观学习,进入电厂范围,首先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干净、整齐,并且规范化、标准化,大家边学习、边讨论,反思自我,查找差距。
所见所闻让人耳目一新,带给了我们眼界的开阔和心灵的震撼,这次真的是不虚此行,对开阔视野、启迪思路、推进今后工作大有裨益。
**桃园三结义的读书笔记摘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而桃园三结义是其中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场景。
这一场景发生在刘备、关羽、张飞三位英勇豪杰在桃园结义,成为了历史上传颂千古的义兄弟。
以下是对桃园三结义的读书笔记摘抄:**1. 兄弟情深:**桃园三结义的最大特点就是兄弟情深。
在乱世之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下兄弟盟约,誓言同甘共苦,共渡难关。
这种兄弟情义不仅体现在对生死的承诺,更表现在对彼此的信任和支持。
在后来的战乱岁月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守望相助,共同经历了无数艰险,这份深厚的兄弟情谊成为整个《三国演义》中最感人的线索之一。
**2. 忠诚于君主:**在桃园结义的誓言中,刘备、关羽、张飞不仅誓言同心协力,更誓言对刘备的忠诚。
兄弟三人在誓言中将刘备奉为主君,立下了效忠的誓言。
这种忠诚于君主的信仰,后来在三国乱世中,成为关羽、张飞两位将军对刘备的不离不弃的坚定信仰。
他们忠心耿耿,为刘备效犬马之劳,这种忠诚精神深深打动着读者。
**3. 义士的精神:**桃园三结义所代表的不仅是兄弟之情,更是义士精神。
在乱世之中,三位英雄不仅追求自己的抱负,更是怀着对天下苍生的拯救之志。
他们立誓消除宦官之祸,平定乱世,为天下百姓谋取太平安宁。
这种积极向上、仗义疏财的义士精神,对于激发读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有着积极的作用。
**4. 良性竞争:**在桃园结义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位英雄形成了一个默契的领导格局。
虽然后来在纷乱的战局中,三人会因为一些误会产生矛盾,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彼此的信任和对共同理想的追求。
在桃园结义中,他们并未因争夺权利而产生恶性竞争,反而通过互相鼓励、协同作战,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关系,共同为理想而努力。
**5. 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桃园三结义中展现出的不仅是英雄气概,更是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在乱世之中,三人并没有沉湎于苦难和磨难中,相反,他们选择相互扶持,共同奋斗。
桃园三结义
沽源县第五小学冯国英话说黄巾起义军兵犯幽州界,太守刘焉急出榜招募义兵。
涿县刘备年已二十八岁,看完榜文长叹。
被一个人厉声说道:“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此人乃张飞,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随即二人到村店中饮酒,正酒饮间,见一个大汉到店中坐下,叫酒保快来斟酒,要赶入城去投军。
刘备与张飞一听,又见此人相貌堂堂,便问姓名,原来是关羽。
三人义气相投。
便在张飞庄后一桃园,花开正盛,祭告天地,焚香拜誓:“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
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按年龄,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