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电气接线及检验规范概述39
- 格式:ppt
- 大小:841.00 KB
- 文档页数:25
导线连接的基本要求1、连接点处接触紧密,接触电阻小,稳定性好,与同长度同截面导线的电阻比应不大于1-1.2倍;2、接头的机械强度应不小于导线机械强度的80-90%;3、耐腐蚀,对于铝与铝连接,如采用熔焊法,主要防止残余熔剂或熔渣的化学腐蚀,对于铝与铜联系,主要防止电腐蚀;4、不同线号的导线及不同金属的导线不得在受张力的地方连接;5、接头的绝缘强度应与导线的绝缘强度一样;6、铜铝线连接时必须采用铜铝接头或压接,不准用自缠自的方法;7、导线的连接应采用压接或焊接(管压接法、电阻焊法、气焊法、封端连接);8、单股小截面铜、铝导线联接时,可将铜线涮锡后再相互联接,6平方毫米以下铜导线可采用缠绕法连接;9、铝绞线在档距中间连接时必须采用压接、钳接、绞接管,在引流处可采用跳线夹或瓶勾线夹。
1.电气设备应有足够的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以保证设备安全可靠的工作(见表E)。
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2.电气元件及其组装板的安装结构应尽量考虑进行正面拆装。
3.如有可能,元件的安装紧固件应做成能在正面紧固及松托。
4.各电器元件应能单独拆装更换,而不影响其他元件及导线束的固定。
5.发热元件宜安装在散热良好的地方,两个发热元件之间的连线应采用耐热导线或裸铜线套瓷管。
6.二极管、三极管及可控硅、矽堆等电力半导体,应将其散热面或散热片的风道呈垂直方向安装,以利散热。
7.电阻器等电热元件安装一般应安装在箱子的上方,安装方向及位置应考虑到利于散热并尽量减少对其它元件的热影响。
8.柜内的PLC等电子元件的布置要尽量远离主回路、开关电源及变压器,不得直接放置或靠近柜内其他发热元件的对流方向。
10kV 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及电气设备施工安装验收规范一、基础部分1、直线杆顺线方向位移不应超过设计档距的3%。
2、电杆基础坑深度的允许偏差应为+100mm、-50mm。
3、双杆根开的中心偏差不应超过± 30mm。
4、基坑回填土时土块应打碎,每回填500mm应夯实一次。
5、松软土质的基坑,回填土时应增加夯实次数或采取加固措施。
6、回填土后的电杆基坑宜设防沉土层。
土层上部面积不宜小于坑口面积。
培地高度应超出地面300mm。
二、电杆组与绝缘子安装1、钢圈连接的钢筋混凝土电杆采用电弧焊接,且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应由经过焊接专业培训并经考试合格的焊工操作。
②焊接前,钢圈焊口上的油脂、铁锈、泥垢等物应清除干净。
③钢圈应对齐找正,中间留2~5mm的焊口缝隙,当钢圈有偏心时,其错口不应大于2mm。
④焊口宜先点焊3~4 次,然后对称交叉施焊,点焊所用焊条牌号应正式焊接用的焊条牌号相同。
⑤钢圈焊接后应使温度缓慢下降,严禁用水降温。
⑥焊完后的整杆弯曲度不应超过电杆全长的2/1000 ,超过时应割断重新焊接。
2、当采用气焊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钢圈的宽度不应小于140mm。
②加热时间宜短,并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
焊接后,当钢圈与水泥粘接处附近水泥产生宽度大于0.05mm纵向裂缝时,应予补修。
③电石产生的乙炔气体,应经过滤。
3、电杆的钢圈焊接后应将表面铁锈和焊缝的焊渣及氧化层除净,进行防腐处理。
4、单电杆立好后,直线杆的横向位移不应大于50mm,杆梢的位移不应大于杆稍直径的1/2 。
转角杆的横向位移不应大于50mm。
5、转角杆应向外角预偏,紧线后不应向内角倾斜,向外角的倾斜,其杆稍位移不应大于杆稍直径。
6、终端杆立好后,应向拉线侧预偏,其预偏值不应大于杆稍直径。
紧线后不应向受力侧倾斜。
7、双杆立好后应正直,直线杆中心与中心桩之间的位移,不应大于50mm;转角杆结构中心与中心桩之间的横、顺向位移,不应大于50mm;迈步不应大于30mm;根开不应超过±30mm。
导线连接的基本要求1、连接点处接触紧密,接触电阻小,稳定性好,与同长度同截面导线的电阻比应不大于1-1.2倍;2、接头的机械强度应不小于导线机械强度的80-90%;3、耐腐蚀,对于铝与铝连接,如采用熔焊法,主要防止残余熔剂或熔渣的化学腐蚀,对于铝与铜联系,主要防止电腐蚀;4、不同线号的导线及不同金属的导线不得在受张力的地方连接;5、接头的绝缘强度应与导线的绝缘强度一样;6、铜铝线连接时必须采用铜铝接头或压接,不准用自缠自的方法;7、导线的连接应采用压接或焊接(管压接法、电阻焊法、气焊法、封端连接);8、单股小截面铜、铝导线联接时,可将铜线涮锡后再相互联接,6平方毫米以下铜导线可采用缠绕法连接;9、铝绞线在档距中间连接时必须采用压接、钳接、绞接管,在引流处可采用跳线夹或瓶勾线夹。
1. 电气设备应有足够的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以保证设备安全可靠的工作(见表E)。
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2. 电气元件及其组装板的安装结构应尽量考虑进行正面拆装。
3. 如有可能,元件的安装紧固件应做成能在正面紧固及松托。
4. 各电器元件应能单独拆装更换,而不影响其他元件及导线束的固定。
5. 发热元件宜安装在散热良好的地方,两个发热元件之间的连线应采用耐热导线或裸铜线套瓷管。
6. 二极管、三极管及可控硅、矽堆等电力半导体,应将其散热面或散热片的风道呈垂直方向安装,以利散热。
7. 电阻器等电热元件安装一般应安装在箱子的上方,安装方向及位置应考虑到利于散热并尽量减少对其它元件的热影响。
电气安装接线规范电柜及控制箱1.按图正确接线;布线自上而下,电气连接接线牢固、良好,配线应成排成束地垂直或水平有规律地敷设,要求整齐、美观、清晰;横平竖直,层次分明;导线的长度合适,端头压接牢固,端子压紧; Igus拖链专用2.当导线两端分别连接可动与固定部份时,如跨门的连接线,要留有足够长度的余量,以免因弯曲产生过度张力使导线受到机械损伤,并在附近端子处要用线夹卡紧固定线束;3.盘内电气设备、端子排、线槽等应留有余量;端子排应留有15~20%的余量,线槽留有不少于30%的余量;将PLC上所有备用点接到端子排上,以便现场使用;4.所有标号头应根据接线图所注明的数字或英文字母,套管直径应与套装的导线粗细配合;标号头长度及方向在整个项目上要统一;标号头要求字迹清晰、正确,一般不得用手写标号头;5.如控制箱面板有按钮,指示灯等元件时,必须有标示牌,须将门上各导线整理好,用扎线带固定沿箱表面绑扎整齐;6.所装配的元器件认真核对型号、电压、电流等级数及数量等 ;在装配时,应考虑到元器件的电器间隙、干扰距离、电器散热距离;7.一般一个接线端子含端子排和元器件接线端只连接一根导线,必要时允许连接二根导线;当需要连接二根以上导线时,应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导线的可靠连接;两个端子间的连线不得有中间接头,导线芯线应无损伤;8.控制柜内应提供仪表接地和安全接地母线,仪表接地和安全接地母线通流截面应满足要求,仪表接地应与控制柜体绝缘,元件接地的部件应保持良好的接地连续性;9.同一批产品元器件安装的位置、方式、方案要尽可能一致;装配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元器件的完整,如有损坏,要及时向有关人员说明原因,更不能隐瞒以免引起严重的事故,并立即申报供应部门及时补添损坏了的元件;当一、二次线装配完毕后,应进行自检,认真对照原理图,接线图,按照上述要求对设备进行自检,若有不符之处,进行纠正,并将柜内打扫清洁;桥架、拖链布局及走线10.桥架内电缆线均匀分布,理顺以避免交叉;线号对应,方向一致;不得任意歪斜交叉连接;线束敷设必须合理,不得妨碍电器的拆换或维修;桥架内走线应符合电源线和控制线尽量分开,强、弱电回路不能使用同一根电缆,并应分别成束分开排列;11.桥架布局合理,走向横平竖直,转弯处成90°直角;桥架里的线在拐弯处必须要避开桥架端头锋利面,以免电缆线受损;走拖链里的线必须使用柔性电缆;12.屏蔽层的电缆,为避免形成感应电位差,常采用屏蔽层在同一端相连并予接地;外部电气件接线1.导线与电气元件间采用螺栓连接、插接、焊接或压接等,均应牢固可靠;凡是多股软线的连接头,一律用冷压接头压接;为保证导线不松散,多股导线不仅应端部绞紧,还应加终端附件;采用压接式终端附件是较好的一种方式;2.尽可能考虑维修及进出线的所需空间;设备中辅助电路的连接线,均应在两端套装标号头;3.所有的连接线不能裸露在外面,必须加安全保护套管;要求整齐、美观、清晰;4.所有的接线不允许用绝缘胶布包裸线,如果中间有连接需使用专门的接插件连接;。
导线连接的基本要求1、连接点处接触紧密,接触电阻小,稳定性好,与同长度同截面导线的电阻比应不大于1—1。
2倍;2、接头的机械强度应不小于导线机械强度的80—90%;3、耐腐蚀,对于铝与铝连接,如采用熔焊法,主要防止残余熔剂或熔渣的化学腐蚀,对于铝与铜联系,主要防止电腐蚀;4、不同线号的导线及不同金属的导线不得在受张力的地方连接;5、接头的绝缘强度应与导线的绝缘强度一样;6、铜铝线连接时必须采用铜铝接头或压接,不准用自缠自的方法;7、导线的连接应采用压接或焊接(管压接法、电阻焊法、气焊法、封端连接);8、单股小截面铜、铝导线联接时,可将铜线涮锡后再相互联接,6平方毫米以下铜导线可采用缠绕法连接;9、铝绞线在档距中间连接时必须采用压接、钳接、绞接管,在引流处可采用跳线夹或瓶勾线夹.1. 电气设备应有足够的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以保证设备安全可靠的工作(见表E).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2. 电气元件及其组装板的安装结构应尽量考虑进行正面拆装.3. 如有可能,元件的安装紧固件应做成能在正面紧固及松托。
4. 各电器元件应能单独拆装更换,而不影响其他元件及导线束的固定.5. 发热元件宜安装在散热良好的地方,两个发热元件之间的连线应采用耐热导线或裸铜线套瓷管.6. 二极管、三极管及可控硅、矽堆等电力半导体,应将其散热面或散热片的风道呈垂直方向安装,以利散热。
7。
电阻器等电热元件安装一般应安装在箱子的上方,安装方向及位置应考虑到利于散热并尽量减少对其它元件的热影响。
8. 柜内的PLC等电子元件的布置要尽量远离主回路、开关电源及变压器,不得直接放置或靠近柜内其他发热元件的对流方向。
导线连接的基本要求1、连接点处接触紧密,接触电阻小,稳定性好,与同长度同截面导线的电阻比应不大于1—1.2倍;2、接头的机械强度应不小于导线机械强度的80-90%;3、耐腐蚀,对于铝与铝连接,如采用熔焊法,主要防止残余熔剂或熔渣的化学腐蚀,对于铝与铜联系,主要防止电腐蚀;4、不同线号的导线及不同金属的导线不得在受张力的地方连接;5、接头的绝缘强度应与导线的绝缘强度一样;6、铜铝线连接时必须采用铜铝接头或压接,不准用自缠自的方法;7、导线的连接应采用压接或焊接(管压接法、电阻焊法、气焊法、封端连接);8、单股小截面铜、铝导线联接时,可将铜线涮锡后再相互联接,6平方毫米以下铜导线可采用缠绕法连接;9、铝绞线在档距中间连接时必须采用压接、钳接、绞接管,在引流处可采用跳线夹或瓶勾线夹。
1. 电气设备应有足够的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以保证设备安全可靠的工作(见表E)。
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爬电距离是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2. 电气元件及其组装板的安装结构应尽量考虑进行正面拆装。
3。
如有可能,元件的安装紧固件应做成能在正面紧固及松托。
4. 各电器元件应能单独拆装更换,而不影响其他元件及导线束的固定。
5。
发热元件宜安装在散热良好的地方,两个发热元件之间的连线应采用耐热导线或裸铜线套瓷管。
6. 二极管、三极管及可控硅、矽堆等电力半导体,应将其散热面或散热片的风道呈垂直方向安装,以利散热。
7。
电阻器等电热元件安装一般应安装在箱子的上方,安装方向及位置应考虑到利于散热并尽量减少对其它元件的热影响。
8。
柜内的PLC等电子元件的布置要尽量远离主回路、开关电源及变压器,不得直接放置或靠近柜内其他发热元件的对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