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思维的四个层次
- 格式:docx
- 大小:14.59 KB
- 文档页数:7
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和四大境界
(一)两大要素
顾名思义,临床思维存在两大要素:一是临床知识的积累和沉淀,这里的知识实质上是广义的,不仅包括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包括相关的生活知识、社会经验和人文知识;二是科学的思维,包括逻辑学、辩证法、认识论和矛盾论等相关的思维理论和方法。
(二)四大境界
从医学生到优秀的医生,其临床思维经历的不同层次,可概括为四大境界:其一是“茫然”,本境界见于未经思维训练刚出校门的医学生,特征性的表现是对特定患者的临床表现无从思考,感觉一片空白,找不到思考的切入点。
其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本境界见于低年资的住院医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但医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均局限,导致轻易的把不同患者向自己已诊治过的患者归类,判断迅速,但准确率不高,如接诊一位咳嗽、发热的患者,就可能认为是上呼吸道感染。
其三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此境界多见于高年资的住院医生,因为经历多个不典型的疾病,对自己的诊断产生了怀疑,感觉患者可能是这一疾病,也可能是哪一疾病,心中摇摆不能决定,如接诊一位咳嗽、发热的患者,认为其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也可能存在肺炎,也
可能并发脑膜炎,也可能是伤寒早期呼吸道症状等等。
其四是“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本境界已建立科学的临床思维,对多数疾病能清晰地分析本质,此时如接诊一位咳嗽、发热的患者,医生能在分析不同伴随症状和考虑疾病发生几率的基础上,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确定患者最可能的临床诊断,就是上呼吸道感染。
同一医生对不同疾病可能境界并不同,带教师资在进行临床思维训练时要充分了解学员的思维境界,提供不同的思维训练题材和方式,例如对于刚出校门处于“茫然”境界的医生,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突破“茫然”,让其找到思考的切入点。
《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培养引言《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人体内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而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临床思维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的培养,包括思维方式、常见问题的思考和思维工具的应用等方面。
思维方式的培养在学习和实践中,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培养临床思维方式的方法:1. 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观察是最为基础的技能之一。
通过对患者的精细观察,可以获取到更多的信息,并从中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例如,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细节,可以帮助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 多角度思考在处理复杂的临床案例时,需要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这有助于发现问题的本质,并寻找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通过训练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并学会转换视角,可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 善于和归纳临床医生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善于和归纳是提高临床思维的关键。
通过类似病例的共同特点和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展和治疗过程,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常见问题的思考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的思考方法:1. 病因和机制的分析当遇到一个疑难杂症时,首先需要对病因和病机进行分析。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并结合中医的理论来推理和分析,可以帮助快速找到问题的所在。
2. 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常常需要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诊断和治疗手段。
在遇到问题时,可以从西医的角度分析病情,再结合中医的理论进行综合判断和疗效评估。
3. 问题解决的策略在解决问题时,有时需要运用一些特定的策略。
例如,通过寻求同行的专业意见和临床经验,或是进行反复的实践和观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思维工具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一些思维工具可以辅助培养临床思维。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思维工具:1. 演绎和归纳法演绎法是从一般性规律出发,推导出特殊的。
中医临床思维最基本的方法1. 中医的基本理念说到中医,首先得提到它那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
跟西医的“看病”大相径庭,中医可不是光靠仪器和药物打发的。
它更像是一位老中医,端坐在你面前,认真地听你诉说,不时点头,偶尔发出“嗯”的声音。
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也就是把人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而不是把头疼、肚子疼这些症状割裂开来,单独看待。
它强调“阴阳平衡”,所以你每一次的身体不适,都是在提醒你:嘿!注意了!你的身体在和你对话呢!中医的思维方式就像是一张精细的网,把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编织在一起。
从你的饮食习惯到情绪波动,都能在这个网中找到对应的关系。
这就像一把钥匙,能帮你打开身体的“门”,让你明白每个症状背后的原因。
而这些道理,就得从中医的基本理念说起。
1.1 整体观整体观就是指,要把人的身体、心理和环境都放在一起考虑。
你是不是经常感觉到情绪低落?可能不仅仅是心理问题,还和你最近吃的东西、生活作息有关系。
中医认为,情志、饮食、气候,都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就像一锅煲汤,如果汤里的每样材料都新鲜、搭配得当,熬出来的汤才好喝;反之,缺少什么,或者搭错了,那就会影响整锅汤的味道。
1.2 阴阳五行再说说阴阳五行,这是中医思维的另一个核心。
简单来说,阴阳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五行则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
身体就像是一部精密的机器,五行之间的平衡对健康至关重要。
比如,春天万物复苏,适合多吃点“木”类食物,像青菜、春笋,能帮你提升肝脏的功能;而冬天则是“水”的季节,适合喝点滋阴补肾的汤水,像猪蹄汤,暖和又滋补。
2. 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可不是随便看看,听听就完事了,里面可有大学问。
它的四诊法——望、闻、问、切,可以说是中医的“侦探技巧”。
就像福尔摩斯破案一样,医生得通过这些方法,找出你病痛的根源。
2.1 望诊首先,望诊。
医生会仔细观察你的面色、舌苔,甚至眼神。
有时候,一个微微发红的舌头,可能就能揭示出你体内的“火”。
适用的中医临床思维训练
中医临床思维训练是指通过实际临床操作,培养和训练中医医生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适用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观察病证: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因此观察病情和症状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观察疾病的发展过程、症状出现的顺序和变化等,可以锻炼中医医生的观察力和辨证能力。
2. 比较病案:通过比较不同病案的临床表现、病机和治疗方法等,可以培养中医医生的辨证施治能力。
比如,比较不同病例的症状,寻找共同点和差异点,以便进行正确的辨证论治。
3. 病案分析:对病案进行全面地分析,包括病史、症状、体征、辨证等方面。
通过分析病案,可以培养中医医生的系统思维和分析能力。
4. 病因诊断:对病因进行准确的诊断,是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病因诊断,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准确把握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5. 医案讨论:中医医生可以组织医案讨论,分享临床经验和疑难病例。
通过讨论,可以共同探讨病因、辨证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思维和诊疗水平。
以上是适用的中医临床思维训练方法。
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学习。
中医临床思维的四个层次目前西医对许多疾病都有“诊疗指南”、“专家共识”或“临床路径”,但临床上即使是这些指南的制定者之间面对同一患者采用的具体实施方案也往往不同,疗效自然有异,可见临床医学思维的重要性。
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临床选方用药的个性化特征更强——三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辨证论治最能反映中医治疗的个性化特点,并且不同中医大夫由于其学术背景、临床经验等多方面的不同,同一时间地点面对同一患者所开出的处方用药也往往有异——面对同样的复杂病证能够获效的方药未必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文想说的是: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思维的层次问题:1、死法死用“死法死用”是指执某种治法或固定处方治某些特定对象的特定病证。
这类中医常见于初学者或没有系统学过中医的人,或只读过方书而对医书涉猎较少之人。
比如,民间常有人凭一个“祖传秘方”就可“走江湖”病,人之间也常常互相传抄一些偏方、验方,这往往属于专方治专病,用得好有时候也能获得良效,例子很多。
曾见到一些骨折不愈患者依据传说到找到某地民间中医,后者给患者采用老母鸡加中药大锅煎煮后外用,或对于肝硬化腹水(鼓胀)患者给予几粒黑药丸让患者服后泻下稀水样便而使腹水减少,或对于黄疸采用发泡疗法使其皮肤流出黄水之类,其实这些方法古书上都有记载,取来一用而已。
而初学中医者喜欢从教科书上或其他医书上找来偏方一个,在临床上寻找相应病人,背会了几个经方方证就来应对临床复杂性问题,辨证分型论治的教学方法容易误导初学者死法死用,临床疗效显然难以取得上佳,被前人称为“执方寻病”,正所谓“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了苏轼滥用“圣散子”的后果:“宣和后,此药盛行于京师,太学诸生信之尤笃,杀人无数”。
因为圣散子以温药为主治疗寒疫自然有效,但因苏轼之文学政治盛名而将之用之于瘟疫致使杀人无数,正是执死方治活病的典型案例。
“死法死用”的典型例子还有“胡万林重用芒硝”案。
中医学思维中医学思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和方法体系,其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为特征。
中医学思维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学思维追求的是人体的整体平衡与协调,通过辨证施治来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方面的失调,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保护健康的目的。
中医学思维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即通过对疾病的辨别和分析,找出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的规律,然后针对不同的病证进行相应的治疗。
辨证是中医学思维的基础,它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种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症状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变化。
辨证是中医学思维的独特之处,也是中医学与西医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中医学思维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疾病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和病机。
因此,在治疗上要因人而异,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思维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或脏腑功能紊乱等原因所引起的,治疗时要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调理脏腑功能。
中医学思维注重治疗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仅要治疗病症,还要调理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中医学思维还强调预防和调养,注重防病于未然,提倡积极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此外,中医学思维还注重辨别病因,通过辨证施治来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暂时的缓解。
中医学思维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还可以帮助患者调理身体,改善健康状况。
中医学思维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强调疾病的预防和调养,对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保护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学思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和方法体系,它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为特征。
中医学思维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还可以帮助患者调理身体,改善健康状况。
中医诊断的思维展开全文第一节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中医诊断是医生的主观思维对客观存在的病证本质的认识。
其基本思维形式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推理与判断。
一、中医诊断的思维方法1.比较法比较法是区分患者的某些临床症状之间或某些证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一方面可以提高临床资料来源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确定证的性质、部位和所处阶段。
2.类比法类比法是将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某一常见的证进行比较,如两者主要特征相吻合,诊断便可成立。
3.分类法分类法是根据临床症状或病证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其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方法。
4.归纳法归纳法是将患者表现的各种症状、体征,按照辨证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类,归纳出各症状、体征所反映的共同特性,从而抓住病证本质的思维方法。
5.演绎法演绎法是运用一般到个别、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对病情进行层层深入的辨证分析、推理方法。
6.反证法反证法是寻找不属于某证的依据,通过否定其他诊断而达到确定某一诊断的目的。
7.模糊判断法模糊判断法是指通过对多种不够精确、非特征性的模糊信息,进行模糊的综合评判,而达到明确诊断的思维方法。
二、中医诊断的思维线索1.重视主症以主症为中心进行临床资料的收集,有利于病情资料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通过对主症的辨析,可确定病变位置,提示诊断的大致方向。
2.全面分析对病情的综合分析可以全面认识病证的本质,临床上每一个症状对于病或证的诊断都具有意义。
3.把握特征性症状某些症状对疾病诊断具有特殊意义,是诊断的特征性指标。
第二节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一、四诊信息的采集与分析(一)四诊信息的采集医师运用各种诊法收集的病情资料,包括病史、症状和体征、患者生活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等,是诊病、辨证的依据。
1.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性整体审察,四诊合参,避免漏诊、误诊。
2.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影响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主观因素——医师:主观、片面,先入为主、主观臆测、暗示;患者:年龄、文化、表达能力、心理、神志状况等。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一、引言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是指中医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概念、原则、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临床思维方法。
二、概念1. 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概念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是指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过程中,中医临床医生所采用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它主要包括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个体化治疗等方面。
2. 中西医思维模式的差异中西医思维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医学强调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科学知识,注重实验室检查和技术手段,更加注重对病因和机制的解释与探究;而中医则强调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化治疗,更加注重对人体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三、原则1. 辨证论治原则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基本原则。
它强调对病情的全面分析,包括病因、病机、证候等方面。
在治疗上,要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生必须掌握和运用的重要技能。
2. 个体化治疗原则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
这需要中医临床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3. 整体观念原则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从整体上考虑问题,不能只看局部而忽略整体。
四、方法1. 全面分析患者情况在诊断过程中,要全面分析患者情况。
包括询问病史、观察舌象、脉象等方面。
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病因、病机和证候。
2.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核心。
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推拿等。
3. 个体化治疗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
这需要中医临床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4. 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一、引言中医药作为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有着独特的临床思维模式。
与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不同,中医药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施治,强调个体综合状况、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等概念。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的特点、优势以及现代医学对其的认可与应用。
二、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的特点1.整体观察:中医药注重从整体出发,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综合表现,细致入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这种整体观察的方式使中医药能够揭示潜在的疾病根源,而不仅仅是纠正某一症状。
2.辨证施治:中医药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疾病的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通过审问、望闻问切等手段,中医师能够判断患者的证候类型,进而针对性地开展治疗。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式,使得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优势。
3.阴阳平衡:中医药坚持阴阳平衡的观念,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和谐密切相关。
通过阴阳平衡的调节,中医师可以帮助患者调整体内的能量流动,改善病症。
这种调节的方式注重预防和调理,体现了中医药的整体性和个性化。
三、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的优势1.综合治疗:中医药不仅仅针对症状进行治疗,更注重调理整体身体。
中医师通过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治疗患者。
这种综合治疗的方式可以增强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2.个体化治疗:中医药强调个体差异,将每个患者视为独特的个体。
中医师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式,能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并提高治疗效果。
3.促进自愈能力:中医药倡导通过调理身体自身的自愈能力来治疗疾病。
中医师在治疗过程中,注重促进患者体内的能量流动和阴阳平衡,以增强自身免疫力、调理机体功能。
这种治疗方式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自愈能力,减少药物的依赖性。
四、现代医学对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的认可与应用1.中西医结合:在实际临床中,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尝试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中医药思维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观念:中医药强调人体的整体,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中医药思维要求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不仅仅关注某个症状或疾病。
2. 辩证思维:中医药强调辩证思维,即通过观察和分析病情,确定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辩证思维要求综合考虑病因、病理、病机、症状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3. 阴阳平衡:中医药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阴阳是中医药理论的基本概念,指的是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相对对立面。
中医药思维要求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4. 调整生活方式:中医药思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药思维要求综合考虑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作息规律等方面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
5. 个体化治疗:中医药思维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药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
同,因此,在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理和治疗。
总的来说,中医药思维要求综合考虑人体的整体情况,通过辩证思维、调整阴阳平衡、调整生活方式等手段来治疗疾病,并强调个体化治疗。
这种思维方式与西医药的解剖生理学思维和病理学思维有所不同,是中医药独特的特点之一。
理解中医(15)之中医的思维方式中医的思维方式就是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一听这个,大家肯定觉得自己都这样的思维方式,但事实绝大部分人已经没有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了,是很直接的逻辑思维方式。
那中医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呢?中医思维总体而言是辨证思维,这表现在几个方面:意象思维、抽象思维、中医概念思维。
意象思维: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意是指主观意识,由心而发;象是指外在的物象、形象。
意象是主观心神与客观事物的结合。
因此意象思维是以直观为基础,直观观察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由意象导向抽象,这种方式在很多诗词中都有表现,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在中医诊断过程中就是一个从意象来思考的过程,诊断时,四诊的情况是象,建立病证或病机就是意。
把脉也是如此,脉象如浮、弦、滑等,这些象背后代表的病机就是意。
这种思维很复杂,需要比较好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同时还需要理性抽象力和悟性。
一般是两个步骤:观物取象和据象归类。
《黄帝内经》有“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这是阴阳的意象思维。
五行的木火土金水,也是意象思维的结果。
脏象学说同样是意象思维的结果。
抽象思维:抽象思维与意象思维相对,这是逻辑思维或者叫概念思维。
中医逻辑思维,定义各种概念,然后加以推理,这种推理逻辑比当代逻辑学复杂,是关联逻辑的推理。
如五行的生克制化。
因此中医的抽象思维是整体的辨证思维,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包括联系思维、中和思维以及综合思维等方式。
联系思维认为,事物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每一个事物无法独立存在,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中和思维:就是中庸,讲究平衡。
这种中和性是根据阴阳学说来的,其实这是一个最优的思维方式,不是非输即赢的思维方式,非要争个你高我低是西方思维方式。
综合思维:就是综合多方面相联系的信息,多方印证,互为参考来综合判断。
如:四诊合参就是如此。
辨证思维包括对立思维和宜思维。
中医学中大量应用对立的概念,如:阴阳、寒热、表里、天地、虚实、男女、上下、补泻、正邪、盛衰等等。
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一、引言中医药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是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基础和核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
二、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的概念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TCM clinical thinking mode)是指在中医药临床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文化背景、历史发展和人类认识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论,即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注重个性化治疗和预防保健。
三、整体观念1.整体观念的内涵整体观念是指将人看作一个有机体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中医药理论中,“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五行相生相克”等概念都体现了整体观念。
2.整体观念的应用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身心状况、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等,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治疗肝病时,医生不仅需要考虑肝脏本身的情况,还要考虑患者的情绪、饮食等因素对肝脏的影响。
四、辨证论治1.辨证论治的内涵辨证论治是指根据中医药理论对患者进行全面分析,确定病因、病机和证候,并针对不同证候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临床思维模式的核心。
2.辨证论治的应用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
例如,在治疗感冒时,如果患者出现了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医生就可以根据辨证论治的方法,确定患者属于“风热感冒”证候,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五、个性化治疗1.个性化治疗的内涵个性化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制定针对性强、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构成和生活环境都不同,因此需要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2.个性化治疗的应用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身体构成、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名词解释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临床思维是指中医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根据中医药学的
理论知识和经验思考、分析患者的症状、体质、环境等因素,以及疾
病的特征、发展规律,而选择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的一种思维模式。
医生使用中医临床思维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辨证论治
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是辨证论治。
也就是说,医生通过收集病史、查房、观察舌脉、诊断肢体位置等方式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
结合经方、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分析病情,判断病因,做出较为准确的
诊断。
在确定了辨证论治的方案后,医生需要设计具体的记录方案,
记录治疗方法、用药等内容。
第二步:个性化治疗
中医临床思维认为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体质特点,且病情也不尽相同。
因此,对于同一疾病,医生采用的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
在治疗的时候,医生需要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结合治疗方案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第三步:中西医结合
中医临床思维强调中西医结合。
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充分利用
西医影像技术和实验室检查,结合中医的诊断方法和疗法。
既能够充
分利用西方医学先进的技术手段,又能够使治疗更加综合、具体。
第四步:持续性治疗
中医临床思维强调持续性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治疗,对患者的病情动态进行跟踪和管理,不断地进行病情调整,有效控制病情,减少病情复发的风险。
总之,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药学发展的核心,是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
只有具备临床思维的中医医生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健康,将中医药学推向更高的层次。
中医临床思维的四个层次
目前西医对许多疾病都有“诊疗指南”、“专家共识”或“临
床路径”,但临床上即使是这些指南的制定者之间面对同一患
者采用的具体实施方案也往往不同,疗效自然有异,可见临
床医学思维的重要性。
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临床选方用药
的个性化特征更强因(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辨证论
治最能反映中医治疗的个性化特点,并且不同中医大夫由于其学术背景、临床经验等多方面的不同,同一时间地点面对同一患者所开出的处方用药也往往有异——面对同样的复
杂病证能够获效的方药未必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文想说的
是: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思维的层次问题:
1、死法死用
死法死用”是指执某种治法或固定处方治某些特
定对象的特定病证。
这类中医常见于初学者或没有系统学过中医的人,
或只读过方书而对医书涉猎较少之人。
比如,民间常有人凭
个“祖传秘方”就可“走江湖”病,人之间也常常互相传抄一些偏方、验方,这往往属于专方治专病,用得好有时候也能获得良效,例子很多。
曾见到一些骨折不愈患者依据传说到找到某地民间中医,后者给患者采用老母鸡加中药大锅煎煮后外用,或对于肝硬化腹水(鼓胀)患者给予几粒黑药丸让患
者服后泻下稀水样便而使腹水减少,或对于黄疸采用发泡疗法使其皮肤流出黄水之类,其实这些方法古书上都有记载,取来一用而已。
而初学中医者喜欢从教科书上或其他医书上找来偏方一个,在临床上寻找相应病人,背会了几个经方方证就来应对临床复杂性问题,辨证分
型论治的教学方法容易误导初学者死法死用,临床疗效显然难以取得上佳,被前人称为“执方寻病”,正所谓“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了苏轼滥用“圣散子”的
后果:“宣和后,此药盛行于京师,太学诸生信之尤笃,杀人无数”。
因为圣散子以温药为主治疗寒疫自然有效,但因苏轼之文学
政治盛名而将之用之于瘟疫致使杀人无数,正是执死方治活病的典型案例。
死法死用”的典型例子还有“胡万林重用芒硝”案。
90
年代我曾买下柯云路所写《发现黄帝内经》品读——读后方知是书实在不该买,从中知道了胡万林在西北地区用芒硝可以治百病但到了中原却致死多人而因非法行医被取缔并在狱中沉寂了十多年,最近网传胡万林再次因此弄出人命——没想到这十多年过去了胡万林居然还没有好好读读中医反倒是依然依据他那老法子。
至于日本人用小柴胡汤治疗各种肝病更是属于“死法死用”之列——东洋鬼子再自作聪明也只能学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皮毛而已。
2、死法活用
死法活用”是执某种治法或经典名方/验方不变但能灵
活配伍加减或灵活选择适用范围。
这类中医通常是既熟知某种治法应用原理又掌握相应
方药变通技巧——如读过伤寒杂病论或其他名家医书,并在临床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够以某法某方为基础随证加减用药,或能够扩大该法该方的适用范围,疗效较第一层次明显提高。
过去曾听说过某些地方中医被人称为“张柴胡”、“李桂枝”等既属此类——以一张小柴胡汤或桂枝汤,随症加减,灵活用药,大大拓宽了该方的临床应用范围,做到了善用某法、活用某名方,完全可以在一方水土“小有名气”。
张仲景之桂枝汤加减和柴胡剂都有加减数法、李东垣
补中益气汤八种加减法等,皆可属于“死法活用”的范例。
所以,现代人学经方,应从经方到经方类方从而上升到“死法
活用”的层次,如果按一些经方家所说经方只能加不能减并无
道理可言——仲景本人正是通过活泼泼的加减而使112 方变成397 法,对经方的活用善用当属叶天士了。
至于近年来最富争议的“火神派”,一般火神派的学习
者其实只是“死法死用”据说某著名“火神家”到某地中医
院会诊五例病人时在每位患者床前都脉诊良久良久并且在开方前更是沉思良久良久但结果却开出的几乎是同一张扶
阳方——异病同治乎?实际上是“死法死用”。
品读郑钦安、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等火神名家则实际上都是“死法活用”。
所以,有人曾谓“敢用、广用附子算不上火神派,善用附子才是扶阳家”,不无道理。
后世已难以想象在仲景之前甚至比如华佗是怎样选法
用方的了,孙思邈《千金要方》等几位著名实用,但当时那个时代究竟是怎么用方的已无所考。
3、活法死用
活法死用”是指在掌握中医理论和多种不同治法的基
础上灵活的应对一定之病证症。
方法虽活而应用起来是却有相应的技巧、原则或规范(此处的“死用”实为褒义),这已属
圆机活法”的水平了
在张仲景之前的几千年,中医已经形成了很多有效验
方,但如何应用这些来自于数千年经得起疗效考验的方药成为难题。
历史赋予张仲景的机缘是遇到了张伯祖和《汤液经》及其世事人生历练,而赋予仲景的历史责任之一就是“博采众方”使之推广应用而济世活人,把自己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积累的成败得失如实的记载下来,而成《伤寒杂病论》一书,《伤寒论》中397 法113 方,连同《金匮要略》252 方,总计只有300 张左右的经方由于其疗效可靠、配伍合理、法度严明、主治明确、结构规范之传世良方。
张仲景之于中医的意义在于能够执这些有限的经方活用到各种外感内伤急难重危病证过程中,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正是“活法死用”。
张仲景完美的把有限的治法方药应对于无限的临床
复杂多变的各种病证,做到了“死法活用”和“活法死用”的有机结合,故成为后世历代医家学习之楷模,堪称“医圣”诚不为过。
4、活法活用
活法活用”是指能从整体、动态的视角面对人体生命
健康与疾病状态,深谙中医立法制方原理和古今中外各种有效方法,做到天人合一、三因制宜、标本缓急,或治人或治病或治证或治症或治体质,或一法直指病的,或数法数方临机应证组合,临证选法用方用药能够“随机应变”,组成施治的处方虽然只有几味并不起眼的常见药物,却能够抓住复杂疾病状态过程中的核心或关键所在,把握疾病发展的全局,或步步为营,或攻或守或攻守兼备,落笔便是名方,出招便能制胜。
活法活用”可谓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其精神体现
在《黄帝内经》之中,但后世医家鲜有能够践行,许多名医往往只是在某些时候或某些方面做到了“活法活用”,相对而言,叶天士可称“活法活用”的代表性中医大家。
但后人眼中
的叶天士,往往容易走向极端,要么认为叶天士是温病大家,要么认为叶天士是杂病大家,要么认为叶天士是真正的经方大家,要么认为叶天士用药小方轻灵为其常——“四两拨千斤”,要么认为小方轻灵为其短——“不痛不痒”。
世人不知叶天士以高出常人的心智不仅仅有家传更有亲拜17 位名医为师的事实,不仅谙熟《黄帝内经》之旨更精通《伤寒杂病论》,更还饱读前贤历代中医各家而能融会贯通(当然这还得益于其与张仲景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不同)。
遵王子接谓“盖医之
义,皆具于书”,叶天士提出:“盖病有见证,有变证,有转证,必当灼其初终转变,胸有成竹而后施方”,更提出“自古医书以备,学者神而明之,临机应变,治病有余”,叶天士在病案中能够常说“用某某法”的原因在于他掌握了古今许多治病妙法,临证随机拿来一用而已。
可惜后人能够读懂叶天士的病案实在是少之又少。
人们称叶天士为“神医”并非偶然。
西医的各种诊疗规范或临床路径可以说是“死法死
用”的典范——因而学习西医远比学习中医轻松得多,但高水
平的西医专家往往能够将之做到“死法活用”,其区别所在就是思维层次的不同。
可惜当下大多数西医专家满足于与病人相对片刻开药了事,这自然永远达不到真正高水平专家的层次。
纵观上述四种中医临床思维层次,前两种尤其是第
个层次的中医最容易形成某某流派,第三、第四层次则难
以划分到什么派别。
张景岳虽饱读医书,但仍在脱离前两个层次的思维水平,所以未能脱离温补派之列。
张仲景、叶天
士的临床思维在第三第四层次水平,所以只能归属“辨证论治派”。
近代的蒲辅周等名家也是如此。
在我看来,以上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思维的四个层次
之于当今,最值得学习、推广或追求的并非“活法活用”而是
“死法活用”和“活法死用”。
这是因为,较之于“活法活用”而言能否能够易学易用很重要。
“死法死用”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但临床疗效要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必然要从“死法死用”走上“死法活用”和
“活法死用”的层次后者更应当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二者只要用心和坚持学习就能够掌握和应用,在当今医患关系的背景下,“活法死用”尤显得更为重要。
不知各位所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