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用技术》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11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现代生物技术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方法;3. 学习常见的生物技术应用,了解其在医学、农业、环境等领域的作用;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 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基因工程技术方法的理解和掌握;2. 生物技术在医学、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 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现代生物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对生物体进行研究、改良和利用的一门交叉学科。
教师通过讲解生物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方法a. DNA重组技术DNA重组技术是基因工程的核心,也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手段。
教师以DNA重组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为主线,讲解酶切、连接、转化等关键过程,并通过实例演示学生如何进行DNA重组实验。
b. 基因克隆技术基因克隆技术是基于DNA重组技术发展起来的技术,可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基因的复制和扩增。
教师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基因克隆的原理和技术方法,如质粒构建、转化和筛选等。
c. 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旨在推动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与研究。
教师通过讲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和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基因组的复杂性和研究的深远意义。
3. 生物技术在医学、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a. 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包括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药物研发等。
教师通过案例介绍,讲解DNA鉴定、基因治疗和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重要作用。
b. 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转基因作物培育、动物繁殖技术和农药开发等。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转基因作物的优势和争议,以及现代畜牧技术与农药研发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生物技术教学大纲一、背景介绍生物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生物技术教学质量,制定一份科学、完整的生物技术教学大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生物技术教学大纲的制定,从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生物技术教学,使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运用生物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生物技术实验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使他们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小组实验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1. 生物技术基本概念与原理。
介绍生物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技术。
介绍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让学生深入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影响和争议。
3. 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
介绍细胞培养、组织培养和植物离体培养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 蛋白质工程技术。
介绍蛋白质工程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让学生了解蛋白质工程在医药和生物材料领域的重要性。
5. DNA测序技术与基因组学。
介绍DNA测序技术的原理、发展历程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6. 生物信息学与生物计算。
介绍生物信息学和生物计算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
通过教师讲解、课堂讨论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实验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生物技术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3. 项目实践。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项目实践,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4. 阅读讨论。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生物技术文献,组织学生进行文献讨论,培养他们的科研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生物的教学大纲(最新)高中生物教学大纲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应由教育部生物教育司负责制定,主要内容包括:1.高中生物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态度,学习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地探究未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课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
3.知识领域:包括分子与细胞水平、个体水平、群体与生态系统水平、生物技术应用、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生物科学与社会进步、生物科学与伦理道德等。
4.课程结构:必修模块+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
选修模块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包括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5.必修模块: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
6.选修模块:包括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三个模块。
7.教学内容的确定与评价:教学内容的确定与评价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
8.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包括学生的家庭条件、生活经历和当地实际等。
9.教学质量的监控:要建立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和学分认定制度,并逐步完善监控体系。
10.教材编写建议: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坚持基础性,必须注重科学性,具有时代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11.评价建议: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有关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进一步转变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水平。
12.命题建议:命题应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掌握双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情况;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高中新课程实施和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以上就是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的大致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红河学院《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与说明(一)课程代码:(二)课程英文名称:bioinformatics(三)课程中文名称:生物信息学(四)授课对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五)开课单位: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六)教材:1、生物技术专业:《生物信息学应用技术》,王禄山、高培基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2、生物科学专业:《生物信息学基础》,孙啸、陆祖宏、谢建明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七)参考书目[1]《生物信息学》,DavidW.Mount著,钟扬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基因组数据分析手册》,胡松年、薛庆中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3]《生物信息学中的计算机技术(Developing Bioinformatics Computer Skills)》,CynthiaGibas,Per Jambeck著,孙超等译,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4]《生物信息学:基因和蛋白质分析的实用指南》,Andreas D. Baxevanis,Francis OuelletteB F著,李衍达、孙之荣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5]《生物信息学算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Bioinformatics Algorithms )》,琼斯,帕夫纳著,王翼飞等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八)课程性质(五号宋体加粗)生物信息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综合了生物学、计算机学、信息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
该学科在学生掌握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计算机应用、高等数学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开设,属于生物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必修或选修)。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加深对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课程的理解,并为进一步学习基因组学(genomics)和蛋白质组学(protemics) 奠定基础。
(九)教学目的1、给学生介绍生物信息学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学生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科研打下基础。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7315312【英文名称】Experiments of Biochemistry【课程学时】24【适用专业】动物科学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生物化学实验》既是生物化学理论教学的辅助教程,也是一门动物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实验技术课程,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在前导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的基础上,生物化学实验体现出生物学实验的特点,为后续课程如动物遗传学、动物营养学、动物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免疫学等实验课程的教学打下基础。
通过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1.在实验过程中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验证、巩固、扩充和提高。
2.学会正确使用有关生化仪器。
3.培养学生在进行生物学实验时的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实验设计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4.掌握包括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脂类和代谢各方面实验方法和技能,掌握离心、滴定、比色、层析、电泳等各种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5.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实践、探索进取、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
6.培养科研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学生具有严格的科学学风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本实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实验课程上承《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下续《动物遗传学实验》、《动物营养学》、《动物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实验》等课程,因此《生物化学实验》的学习是学生进行其他生物学实验的前奏,是今后开展动物科学方面实验和研究的基础。
三、实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安排(共安排4学时)第一部分生物学实验与化学实验的主要区别(0.5学时)【目的】通过各个具体实验内容的讲授和操作,使学生熟悉生物学实验与化学实验的主要区别。
【要求】1、了解实验的生物学性质和化学性质。
2、理解空白(对照)的含义。
3、掌握生物学实验与化学实验的主要区别。
【教学内容】通过肝糖原的提取与鉴定、维生素的测定等实验掌握生物学实0验与化学实验的主要区别。
生物课程教学大纲作为一名生物学家,我会根据我国的教育政策和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高中生的生物科学课程制定教学大纲。
以下是我建议的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高中生物科学课程课程时长:一个学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包括细胞结构、人体解剖和遗传学基础。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提高他们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第一部分:细胞结构1. 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3.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4. 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第二部分:人体解剖1. 人体解剖的基本概念2. 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5. 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6. 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7.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三部分:遗传学基础1. 遗传的基本概念和遗传物质2.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3. 遗传变异和突变4. 人类遗传病和遗传咨询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生物学知识。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评估方法: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3.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个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生物学基础,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技能,提高他们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生物医学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物医学工程是交叉学科领域,涉及医学、工程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知识。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从而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做好准备。
二、课程目标1. 了解生物医学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生物医学工程的相关技术和方法;3. 熟悉生物医学工程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三、课程内容1.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 生物信号的获取和处理- 信号处理方法及实践- 生物医学图像处理2. 生物信息学-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的应用- 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案例3. 医学成像技术- X射线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 超声成像- 医学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4. 生物医学器械- 生体医学传感器- 医用仪器设备的设计与制造- 医用器械的检测与维护四、教学方法1. 理论课程- 知识讲解- 理论模型分析- 案例讨论2. 实践课程- 实验操作- 项目设计与实施- 实际案例分析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 出勤情况- 课堂参与2. 作业- 书面作业- 实验报告3. 期末考试- 理论知识考核- 实际操作能力考核六、参考教材1. 《生物医学工程导论》2. 《生物医学信息学导论》3. 《医学成像技术原理》七、教学团队本课程由资深医学工程师和生物医学专家共同组成教学团队,保证教学内容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术,为将来的就业和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希望每位学生认真对待本门课程,勤奋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祝愿学生们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有所作为,为推动医学科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年高中生物学实验基础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2024年高中生物学实验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掌握,以及科学实验思维的养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运用实验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基础实验技能:学生将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掌握基础的实验技能,包括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方法的选择与设计等方面。
2. 培养科学实验思维:学生将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培养科学实验思维,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实验现象,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3. 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学生将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等方面,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程内容1. 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 介绍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操作规范;- 学习实验室常用器材和试剂的正确使用方法;- 掌握实验室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
2. 基础实验技能训练- 学习基本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如显微镜、移液器、电子天平等;- 掌握常用实验操作技术,如制备溶液、离心、制作实验片等;- 进行简单的植物和动物细胞观察实验,学会细胞鉴定方法。
3. 生物现象观察实验- 通过观察实验,学习不同生物现象的原理和规律;- 包括种子发芽实验、光合作用实验、昆虫行为观察实验等。
4. 生物化学分析实验- 学习基本的生物化学分析方法;- 进行生物大分子的检测实验,如蛋白质、核酸和酶的检测等。
5. 遗传实验- 学习基本的遗传实验方法;- 进行果蝇遗传实验,学会遗传规律的观察和分析。
四、考核方式1.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完成每节实验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2. 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学生需要进行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包括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方法的设计与操作等方面。
3. 综合考试:针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考试,测试学生对生物学实验基础的掌握程度。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1. 杨洪涛,《高中生物学实验教程》2. 张军,《高中生物实验技能指导与评价》3. 中国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学教材》六、教学安排1. 课程总学时:60学时,每周2学时,共30周。
《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细胞生物学实验英文名称:Cellular biological experiment课程编号:14070101 实验课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负责人:张尚立开放实验项目数:25大纲主撰人:杨晓梅曹慧仁大纲审核人:张尚立时永香石梅一、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54 实验学时:54 课程总学分:1.5 实验学分:1.5二、适用专业及年级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生物工程和生命基地三年级三、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细胞生物学实验是为生命科学学院1~3年级各专业学生开设的实验课程,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专业基础类实验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学生依据实验方案能够自主完成实验项目。
通过实验训练,使学生能够具有观察、比较、分析、专业基础类,实验动手,数据处理和书写实验报告、生物绘图、制表等方面的能力。
四、主要仪器设备普通光学显微镜、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复式光学显微镜及其摄影装置、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机、冷冻切片机、石蜡切片机、制刀机、离心机、恒温箱、冰箱、培养箱、二氧化碳培养箱、恒温蜡箱、恒温水浴锅、解剖器械、超净工作台、组织捣碎机、分析天平、放大机、电热板、流式细胞仪、电泳仪、湿盒、细胞电泳仪、计算机、酶联免疫仪。
六、考核方式根据细胞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教学的要求,结合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的特点,制定以下考核办法:实验课考核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评组成,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记分办法:1.实验课课堂表现:包括实验态度、操作技能,实验记录及实验结果。
(10分)2.实验报告:要求实验报告书写规范,简明扼要,结果真实,对出现的问题、现象能以科学态度分析,进行结果讨论。
(20分)3.纪律卫生:不迟到、不旷课,不在实验室打闹、不大声喧哗。
实验结束,认真整理实验室台面,值日生负责清扫实验室卫生,离开实验室前检查实验室水电安全情况。
(10分)期末考试:实验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创造性能力检验,老师设计各种命题让学生抽签选择,学生根据命题要求回答、操作,给出考查成绩(60分)。
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大纲课程编码:学时:36学分:1可成熟型:独立设课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先修课程:动物学、植物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一、实验性质生物化学专业实验是配合生物化学理论教学而设置的一门基础课程,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与创新实验。
实验按照一学期进行设置,主要实验设置为生化基础实验和部分创新、综合实验。
基础实验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一般实验在3学时内完成;综合实验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实验由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拟定具体实验方案,提倡学生多思多问,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了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室全天开放。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生物化学专业实验是配合生物化学理论教学而设置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力求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探索生物化学规律的浓厚兴趣。
更为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四、实验项目具体内容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实验项目一:皂化价的测定实验目的:使用酸碱滴定法通过脂肪皂化价来推断分子量。
主要仪器:电子天平、水浴锅、冷凝管、酸碱滴定管。
教学方式:讲授、操作。
预习要求:预习滴定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熟悉实验操作基本流程。
实验项目二: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实验目的:掌握使用基本滴定原理和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和凯氏定氮仪的使用。
主要仪器:凯氏定氮仪、电子天平、通风橱、电炉、酸碱滴定管。
教学方式:讲授、操作。
预习要求:预习“滴定分析的计算”章节内容,熟悉凯氏定氮法的基本原理。
实验项目三:Vc的含量测定实验目的:用滴定法测定并掌握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
主要仪器:电子天平、研钵、移液管、酸碱滴定管。
教学方式:讲授、操作。
预习要求:预习“滴定分析的计算”和“标准溶液”章节内容。
《食品营养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课程描述食品营养生物学是专业核心课,是一门着眼于食物营养素进入机体后的代谢变化、生物学功能以及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课程,着重讲授食物与人体之间的互作以及食物进入机体后的生物学变化和机理。
旨在帮助学生从食品科学、营养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出发,深入理解食品营养与人体需要及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面临的各类食品营养问题,具备适应社会营养健康产业发展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为学生从事相关领域的食品检验、研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代谢过程,具备对食物消化功能整体协调的把握能力和对食品营养价值的生物评价能力,树立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的科学信念和职业责任感。
教学目标2:能够基于食品营养学知识和原理,独立分析食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营养学问题,具备提出精准营养控制方案及科学指导膳食的能力。
教学目标3:能够理解食物营养素影响机体免疫和健康的原理和机制,了解人体与以食物为代表的环境中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互通,具备综合分析食物与人体互作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4:能够了解现代食品营养工程发展理念,关注国内外营养健康产业现状及前沿领域趋势,具备相应的国际视野和外文文献理解能力。
四、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五、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支撑课程目标1)(一)课程内容1. 概述2.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3.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教学要求1. 掌握食品营养生物学的基本概念2. 了解主要研究内容和常用研究方法3. 了解食品营养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4. 结合国家大健康战略需求,教育学生要有家国情怀和科技报国的信心(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食品营养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和常用研究方法2. 难点现代食品营养生物学的研究热点第二章食物消化吸收的生理基础(支撑课程目标1)(一)课程内容1. 食物消化吸收概述2. 口腔感官与消化3. 食物在胃肠道的消化过程4. 消化系统的生理调节5. 肠道微生物的功能及影响因素(二)教学要求1.掌握消化吸收基本概念,消化管的组成与功能,消化腺的种类与功能2. 熟悉消化系统的生理调节3. 了解口腔、胃以及肠道(小肠和大肠)消化4. 了解肠道消化与肠道微生物的关联与互作5. 掌握食物吸收部位与机制6.通过肠道菌群研究前沿案例,教育学生要有全球视野和专业伦理精神(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消化管和消化腺的基本结构与功能,食物吸收的部位与机制2. 难点食物吸收的机制第三章食品中营养素的消化吸收(支撑课程目标1,2)(一)课程内容1. 食物营养素概述2.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3.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4. 脂质的消化吸收5. 矿物质的营养功能以及消化、吸收过程6. 维生素的营养功能以及消化、吸收过程7. 其他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包括水、膳食纤维以及未来营养素)(二)教学要求1. 掌握食品中营养素的分类、生理功能及基本概念,能量的来源与去路,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以及营养素与能量代谢2. 掌握食品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的消化吸收3. 熟悉食品中维生素、矿物质和水、膳食纤维等的消化吸收4. 探讨未来食品中营养素的消化吸收(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营养素的分类、生理功能以及营养素与能量代谢;食品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消化吸收2. 难点各种食品中营养素消化吸收的过程第四章食品营养与免疫(支撑课程目标2,3)(一)课程内容1. 食物营养与免疫概述2. 消化道粘膜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3. 食品中营养素与免疫4. 消化道微生态系统与免疫(二)教学要求1. 了解食品免疫学、营养免疫学基本概念,发展史及未来趋势2. 掌握消化道黏膜免疫系统功能,消化道黏膜中B细胞的迁移分化及抗体产生3. 熟悉食品中蛋白质、脂类及多糖等营养素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关系4. 掌握消化道微生态系统与免疫以及益生菌对其的影响(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消化道黏膜免疫系统功能,B细胞的迁移分化及抗体产生;益生菌对消化道微生态系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2. 难点消化道黏膜中B细胞的迁移分化及抗体产生第五章食物不耐受与过敏(支撑课程目标3)(一)课程内容1. 食物不良反应与食物过敏概述2. 食物不耐受3. 食物过敏与过敏原4. 食物过敏的机制与防治(二)教学要求1. 了解各型超敏反应2. 熟悉食物不耐受的定义和起因,主要的食物不耐受类型3. 掌握食物过敏基本概念,食物过敏原的类型4. 掌握食物过敏的机制,食物过敏的预防与治疗5. 通过案例说明我国食物过敏研究起步较晚,整体科技创新基础薄弱,教育学生要有科学精神,勇于追求创新(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食物不良反应与食物过敏基本概念;食物过敏原及易引起过敏的食物;食物过敏的机制与防治;2. 难点食物过敏的机制第六章食品中营养素与基因(支撑课程目标4)(一)课程内容1. 分子营养研究基本概述2. 营养素与基因的相互作用3. 基因多态性对营养素吸收代谢的影响(二)教学要求1. 了解分子营养学的发展简史和研究意义,以及基本概念2. 掌握营养素与基因互作中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3. 以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对钙吸收及骨密度的影响、IL-10基因多态性对膳食纤维需要量的影响等为例熟悉基因多态性对营养素吸收、代谢和利用的影响(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营养素与基因的相互作用;2. 难点基因多态性对营养素吸收代谢的影响机制第七章营养与大健康(支撑课程目标4)(一)课程内容1. 国内外营养健康产业的现状2. 食物的营养价值3. 食品营养健康工程4. 特殊食品与大健康(二)教学要求1. 了解我国营养健康产业的发展历史与不同阶段,未来食品与大健康2. 掌握食物营养价值及其相对性、食物类别与膳食平衡,了解典型食品的营养价值3. 掌握食品营养工程中加工和贮藏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4. 熟悉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特殊膳食食品等特殊食品的基本概念,了解大健康背景下特殊食品的发展简况、意义和作用5. 以我国特殊膳食食品与精准营养领域研究科技创新不高为切入点,教育学生要深造学习和自我科技提升,勇于突破国家瓶颈问题(三)重点与难点1. 重点食物营养价值及其相对性、食物类别与膳食平衡;食品营养工程中加工和储藏对食品营养价值影响2. 难点食品营养工程中加工和贮藏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机制六、教学安排该课程每周2学时,16周,32学时为课堂授课教学时间,实验实践开设于培养方案设置的专业核心课大实验中。
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一、引言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组成、结构、功能、分类、演化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高中生物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教育教学要求和学校教学实际制定的,旨在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具体目标包括: 1. 掌握生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2. 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3. 掌握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4. 发展对生物学问题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1.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细胞理论–遗传学原理–进化理论2.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结构和功能–器官系统结构和功能–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3.生物的分类与演化–生物分类的原则和方法–生物演化的基本概念和证据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变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与调节5.生物的多样性与适应性–植物的多样性与适应性–动物的多样性与适应性6.生物学实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实验结果的评价和结论的推断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和演示,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讨论和专题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加深对生物学的理解和应用。
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和案例的引入,让学生分析和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1.学生日常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方面的评价。
2.期中考试: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考核,考察学生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生物实用技术》教学大纲一、说明(一)《生物实用技术》的课程性质:生物学实用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实用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实践课程。
侧重生物学的基础学科技术及其在教学、科研及实践中应用。
在本课程中,重点介绍生物基础学科技术,如生物学上常用仪器的使用、标本制作、组织培养技术、食用菌技术等,也介绍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
在这门实践课程中,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二)教材及授课对象:教材: 高贵珍等著. 生物实用技术.内蒙古出版社.授课对象: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三)《生物实用技术》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生物基本技术操作及技能,重视理论联系实践;生物学实用技术综合性较强,涉及面广、实践性强,除生物学知识外,还涉及化学、物理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需要采取科学正确的方法才能学好。
要敢于创新,不断进步。
(四)《生物实用技术》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五)教学建议:由于这门课程实践操作性强,建议教学紧紧结合实际实验和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并到实践中观察和动手体验。
(六)考核要求:采用期末考核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期未考试占70%。
平时成绩占30% 二、正文第一章生物学常用仪器及使用主要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生物学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对于生物学上常用的仪器及方法要熟悉,如:一些重要显微镜技术、电泳技术、离心技术等。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采取多媒体课件图片和到实验室参观一些主要仪器,加强实际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一些生物学仪器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第一节生物显微镜一、普通光学显微镜二、相差显微镜三、暗视野显微镜四、荧光显微镜五、电子显微镜第二节其他常用仪器的使用与保养一、热干燥箱二、恒温培养箱三、光照培养箱四、离心机五、分光光度计六、电泳仪七、分析天平第二章植物标本制作技术了解、掌握植物标本材料的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植物腊叶标本制作技术及植物标本保存;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和结合我系黄山实习讲解教学重点及难点:腊叶标本制作技术第一节植物标本材料的采集一、采集工具二、采集方法三、注意事项第二节腊叶标本制作技术一、藻类植物的腊叶标本制作二、蕨类植物的腊叶标本三、种子植物的腊叶标本制作第三节浸制标本制作技术一、植物整体标本的浸制二、植物局部标本的浸制三、植物原色标本的浸制第四节植物标本保存一、干制标本的保存法二、浸制标本的保存法第三章动物标本制作技术主要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动物材料采集和处理方法,这直接关系标本质量的好坏。
掌握昆虫标本、浸制标本、骨骼标本、剥制标本的制作过程。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模型及多媒体课件图片和结合具体实验讲解教学重点及难点:动物骨骼标本和剥制标本的制作第一节昆虫标本的采集和制作一、昆虫的采集二、昆虫标本的制作第二节动物浸制标本的制作一、制作浸制标本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二、动物整体浸制标本的制作三、动物整体解剖标本的浸制制作第三节动物骨骼标本的制作一、普通动物骨骼标本二、透明骨骼标本第四节动物剥制标本的制作一、常用药品和工具二、鱼类标本剥制三、两栖类标本剥制四、爬行类标本剥制五、鸟类标本剥制六、哺乳类标本剥制第四章食药用真菌的栽培技术主要教学目标:了解食药用真菌对环境条件要求等生物学特性,掌握食用菌菌种的制作技术;学习一些常见食用真菌生产栽培技术;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和结合具体实验讲解教学重点及难点:食药用真菌的制种技术第一节食药用真菌的生物学特性一、食药用真菌的生活史二、食药用真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三、食药用真菌的生活方式第二节食药用真菌的制种技术一、菌种生产的基本设备二、培养基三、菌种生产四、菌种保藏第三节常见食药用真菌的栽培技术一、平菇栽培技术二、草菇栽培技术三、猴头菇塑料袋卧式栽培第五章组织培养技术主要教学目标:熟悉植物组培实验室基本设备;掌握并练习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操作过程,通过实验分析污染等培养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了解动物细胞培养及应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理论和结合到组培室实践动手操作讲解教学重点及难点:植物组织培养原理和主要技术第一节植物组织培养一、植物组织培养基本设备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操作三、植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第二节动物组织培养一、设备、试剂及培养基的选择和配制二、细胞培养技术三、细胞培养物在液氮中的保存和复苏四、动物组织培养的应用第六章经济植物栽培技术主要教学目标:了解、学习蔬菜大棚、无土栽培技术;学习一些反季节经济植物栽培和中草药栽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和结合具体实验讲解教学重点及难点:一些主要无土栽培技术第一节大棚栽培技术一、塑料大棚的结构类型与建造二、塑料大棚的性能三、大棚的栽培方式四、塑料大棚番茄、黄瓜栽培技术第二节无土栽培技术一、无土栽培的基质和设备二、无土栽培的主要形式三、无土栽培营养液的配制和管理四、主要作物的无土栽培技术第三节蔬菜、水果和花卉的反季节栽培技术一、蔬菜的反季节栽培二、水果的反季节栽培三、花卉的反季节栽培第四节中草药栽培技术一、草药的分类二、中草药的繁殖三、中草药的种植与田间管理四、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初加工五、主要中草药栽培技术第七章经济动物饲养技术主要教学目标:学习一些经济动物饲养技术;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实践参看教学重点及难点:主要几种经济动物饲养技术第一节实验动物饲养技术一、常用实验动物的品种与分类二、常用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三、常用实验动物的选择应用第二节经济动物饲养技术一、水貂二、貉三、狐四、鳖五、牛蛙第八章基因工程技术主要教学目标:了解基因工程基本概念;了解基因工程的工具酶、载体等基本工具;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方法;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及难点:基因工程的操作第一节基因工程概述一、理论方面的三个重要的发现二、技术上三个重要成果三、基因工程的研究内容第二节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一、基因工程的工具酶二、基因工程的载体三、基因文库的构建第三节基因工程的操作一、基因工程的相关概念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第四节基因工程的应用一、基因工程与医药业二、基因工程与农牧业、食品工业三、转基因动植物第九章微生物发酵技术主要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发酵概念、类型和所用菌种;学习工业发酵的技术过程;了解目前工业发酵的主要产品;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重点及难点:工业发酵的工艺流程第一节微生物发酵概论一、微生物发酵的概念及发展史一、微生物发酵的类型三、微生物发酵工业所用菌种四、微生物发酵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工业发酵的工艺流程一、种的选育二、菌种培养基的配制四、发酵过程五、分离提纯第三节工业发酵的主要产品一、抗生素发酵生产二、氨基酸发酵生产三、维生素发酵生产第十章酶工程技术主要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酶的发酵生产和分离纯化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重点及难点:酶的分离纯化第一节酶的发酵生产一、优良产酶菌种的筛选二、微生物酶的发酵生产第二节酶的分离纯化一、酶制剂的制备二、酶的纯化与精制第三节酶分子的改造一、酶分子修饰二、生物酶工程三、酶的应用第十一章文献检索和数据库主要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熟悉文献种类、文献检索工具、方法和步骤;学会使用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来查阅资料;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结合上网实际进行文献检索教学重点及难点:文献检索方法第一节文献检索一、文献的种类二、文献检索工具三、文献检索途径四、文献检索方法五、文献检索的步骤第二节数据库一、CNKI数据库二、万方数据库三、超星数字图书馆四、Elsevier Science Direct On Site(SDOS)五、Web of Science第十二章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主要教学目标:了解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和形式;掌握论文写作的方法和基本格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和让学生练习论文写作教学重点及难点: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第一节学术论文的特点、形式和基本格式一、学术论文的特点二、学术论文的一般形式三、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第二节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程序一、选题二、搜集、选用资料三、构思与拟定提纲四、实施提纲计划五、草稿的写作六、修改三、参考文献1郑国昌编,生物显微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2王林瑶等编,昆虫标本技术,科学出版社3罗士伟编,植物组织培养.4宋思扬,楼士林,《生物技术概论》,1999,北京,科学出版社5陈章良,王关林编,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