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的诊断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13.42 KB
- 文档页数:2
丙肝上报的新标准
丙肝的上报新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病例定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丙肝的病例包
括以下情况:
- 有丙肝病毒(HCV)感染的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测确认感染病毒。
- 有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测发现病毒RNA或抗体。
- 有丙肝相关临床表现的患者,如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
2. 实验室检测:对于丙肝的实验室诊断,按照新标准应包括以
下内容:
- 病毒RNA检测:采用核酸检测技术,如RT-PCR或核酸杂交技术,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病毒RNA。
- 抗体检测:采用ELISA或免疫层析试纸法,检测患者血液中的丙
肝抗体。
3. 报告内容:根据新标准,丙肝的上报内容应包括以下信息:
- 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 丙肝感染情况:包括病毒RNA和抗体检测结果、感染途径等。
- 相关临床信息:包括肝功能指标、肝脏病变情况等。
- 医疗措施:包括是否接受治疗、治疗方案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丙肝上报标准可能会有所差异,以上内容仅代表一般情况,具体以当地相关机构的规定为准。
丙型病毒性肝炎(WS 213-2008)1 诊断标准1.1 流行病学史1.1.1 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1.2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史。
1.1.3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1.4 与HCV 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 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1.2 临床表现1.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1.2.1.1 病程在6 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1.2.1.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发。
1.2.1.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1.2.2.1 病程超过6 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3 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区疼痛或不适等。
1.2.3.2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1.2.3.3 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1.3 实验室检查1.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 AST 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 升高。
1.3.2 血清抗-HCV 阳性。
1.3.3 血清HCV RNA 阳性。
1.4组织病理学检查1.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变,即单个核细胞浸瑞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c)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d)常见界面性炎症。
丙肝核酸检测标准
丙肝核酸定量,即丙型肝炎病毒RNA(HCV RNA)定量检测。
HCV RNA定量检测的正常范围需要根据不同医院以及不同试剂盒进行判断。
如果是普通检测方法,正常范围可能是小于1000IU/ml、小于500IU/ml或小于100IU/ml。
如果是高敏检测方法,正常范围可能是小于25IU/ml或小于15IU/ml。
可以根据HCV RNA定量检测报告单上的参考数值进行判断。
HCV RNA定量检测是用于诊断是否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一种手段。
HCV RNA定量检测数值越大,说明体内丙型肝炎病毒量越多,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越活跃,传染性就越强。
丙肝核查补充说明
一、到核查医院的检验科,查询2017年1-6月检出的抗-HCV阳性或HCV-RNA阳性名单(至少包含姓名、性别、年龄、检测结果、检测日期等信息,会出现个别病例未经抗-HCV检测而直接进行HCV-RNA 检测的现象),核对是否报告,丙肝病例的分类标准有两种方式:方式一为诊断分类,包括:(1)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肝功异常;
(2)临床诊断病例:抗体阳性+流病史/症状/转氨酶升高
(3)确诊病例:HCV RNA阳性+疑似/临床病例;
方式二为病程分类(慢性包含肝硬化),包括:
(1)急性丙肝病例:确诊病例+急性丙肝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6个月内感染);
(2)慢性丙肝病例:确诊病例+慢性丙肝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影像学改变;
(3)病程未分类丙肝病例:(除以上两种病例外,其他病例均判定为未分类)。
二、、报告病例的分类正确率
通过比较实际分类与报告分类,判断核查病例中网络直报报告病例分类是否正确,
抗-HCV阳性、符合临床诊断病例的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史/症状/肝功能异常),且未开展HCV RNA检测的病例,填报“临
床诊断病例”;
HCV RNA阳性者,填报“确诊病例”,并进一步诊断和报告“急性”或“慢性”;
HCV RNA阴性者,无论抗-HCV检测结果如何,均不需要报告,已经报告的,应订正删除;
≤18个月婴幼儿,以HCV RNA阳性作为诊断HCV感染及报告的依据;6个月后复查HCV R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
既往已治愈病例再次感染的需要报告。
丙肝临床诊断病的诊断标准
丙肝的诊断标准主要通过丙肝抗体、丙肝抗原及丙肝病毒RNA 的方式进行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治疗。
1、丙肝抗体:丙肝主要是体内存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
如果想要检查丙肝,可以查看丙肝抗体,若丙肝抗体阴性,一般证明丙肝病毒产生了免疫球蛋白。
若是丙肝抗体阳性,可能是已经存在乙肝病毒感染。
2、丙肝抗原:丙肝患者还需要查看丙肝抗原的情况,如果抗原呈阴性,通常是证明体内没有存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若是抗原呈阳性,一般是意味着体内已经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
3、丙肝病毒RNA:丙肝病毒RNA检查结果,分为阳性和阴性。
如果检查结果是阴性,一般是证明可能之前感染过乙肝病毒,但是目前已经痊愈。
若是阳性,一般情况下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属于传染病,其诊断标准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具体情况需要由医生指导进行分析,观察病情。
1、流行病学资料:通常此类患者有输血史,或者有输血史、组织献血史,或不洁的手术史,如在路边或在不干净的诊室做拔牙、针灸、文身、穿孔等操作,就容易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2、临床表现:有肝炎的表现,如食欲不振、腹胀、厌油、厌食,甚至有的病人可以出现黄疸。
但丙型肝炎又称为隐匿的杀手,即临床表现可以不突出,症状很轻,甚至让人不自觉,即察觉不到有任何不舒服。
3、实验室检查:病人的肝功能可以有轻度的损伤,通常出现转氨酶1-2倍的升高,但常被忽视。
最重要的检查就是丙型肝炎抗体的阳性,以及核酸即HCV-RNA的阳性。
如果做影像学的检查,如超声检查,会发现肝脏的受损、脾脏的增大,CT检查也可能有相应的脏器损伤的表现,甚至部分病人已经出现肝硬化的表现,如肝脏的缩小、脾脏的增大,甚至会出现脾功能亢进,即血常规发现全血细胞减少。
慢性丙型肝炎(2016年版)一、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8.2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以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
1.既往有慢性丙型肝炎病史,或既往抗HCV阳性超过6个月且现在为HCVRNA阳性,或6个月前可能有暴露史(主要为输血及血制品、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等)。
2.轻度的乏力、纳差等症状或无明显不适症状,可有或无肝掌、蜘蛛痣。
3.ALT、AST轻度升高或正常,血清抗HCV和/或HCV RNA 阳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以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
1.隔离: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为主。
2.一般治疗:(1)适当休息: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病情轻者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
;(2)合理饮食: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3)心理疏导:通过健康教育或心理医生。
3.药物治疗:(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降酶(甘草酸制剂等)、退黄(腺苷蛋氨酸等)。
(2)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对具备适应证, 且知情同意下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8.200)。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血清HCV RNA、抗HCV、HCV基因分型、HBV-M、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抗核抗体(ANA)、甲胎蛋白(AFP),妊娠试验(育龄期女性-必要时);(3)心电图、上腹部B超、肝脏弹性扫描(Fibroscan)、胸部X线片。
丙肝核酸检测标准丙肝核酸检测标准引言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炎,是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约5000万人感染了HCV,其中约1500万人有慢性肝炎,近60万人死于丙肝相关肝硬化和肝癌。
因此,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为了确诊丙型肝炎感染,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检测患者的丙肝核酸,即检测血液中的HCV RNA。
本文将详细介绍丙肝核酸检测的标准及其应用。
一、丙肝核酸检测方法1. PCR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是检测丙肝核酸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它的原理是将HCV RNA在体外进行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生成相应的cDNA(complementary DNA),然后使用引物(primers)扩增cDNA,最后通过荧光染料标记的探针检测扩增产物。
PCR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以及快速结果等优点,已成为丙肝核酸检测的金标准。
2. 总RNA检测法总RNA检测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的丙肝核酸检测方法。
它通过提取患者血液中的总RNA,然后经过逆转录反应生成cDNA,最后使用引物扩增cDNA。
总RNA检测法对HCV RNA的检测灵敏度较高,但特异性相对较低,可能会导致一些假阳性结果。
3. 嵌合PCR法嵌合PCR法是一种结合了PCR技术和分子位点分析技术的丙肝核酸检测方法。
它的原理是在PCR扩增反应中引入特异性嵌合酶切位点,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最后通过凝胶电泳分析酶切产物。
嵌合PCR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准确检测出HCV RNA的存在与否。
二、丙肝核酸检测标准丙肝核酸检测标准主要依赖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等权威机构的指南。
目前丙肝核酸检测被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初筛阶段和确证阶段。
1. 初筛阶段初筛阶段旨在发现可能感染丙型肝炎的人群,通过快速、简便的方法筛查出阳性患者,然后进行进一步的确证检测。
丙肝诊断原则(WS 213-)1诊断原则1.1流行病学史1.1.1 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她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1.2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她消毒不严格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史。
1.1.3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1.4 与HCV 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 感染者(妈妈)所生婴儿。
1.2临床体现1.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1.2.1.1 病程在6 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某些患者浮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浮现黄疸。
1.2.1.3 某些患者可关于节疼痛等肝外体现。
1.2.1.4 某些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1.2.2.1 病程在6 个月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某些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1.2.2.3 某些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区疼痛或不适等。
1.2.3.2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1.2.3.3 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1.3 实验室检查1.3.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 升高,某些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某些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 升高。
1.3.2 血清抗-HCV 阳性。
1.3.3 血清HCV RNA 阳性。
1.4组织病理学检查1.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各种病变,其组织学特性涉及;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变,即单个核细胞浸瑞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c)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d)常用界面性炎症。
丙型肝炎实验室诊断标准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丙型肝炎实验室诊断标准这事儿。
你说这丙型肝炎啊,就像个隐藏在身体里的小捣蛋鬼,得靠实验室的各种检查才能把它给揪出来呢!那怎么揪呢?这就得好好说道说道啦。
先来说说丙肝抗体检测吧。
这就好比是个探测仪,专门找丙肝留下的“蛛丝马迹”。
要是检测出丙肝抗体阳性,那可就得高度重视啦,就好像发现了敌人的踪迹,得进一步去侦查呀!这时候就该其他检查出马啦。
还有丙肝病毒 RNA 定量检测呢,这可是个厉害的角色。
它能准确地告诉我们身体里丙肝病毒的数量,就像是给这个小捣蛋鬼称称体重一样,知道了它的分量,咱也好心里有数呀!如果这个数值高,那可真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对付它了。
然后呢,肝功能检查也不能少。
肝脏就像是身体的大工厂,丙肝这个小捣蛋鬼在里面捣乱,肝功能就可能会受到影响。
看看转氨酶呀、胆红素呀这些指标,就知道肝脏这个大工厂有没有被小捣蛋鬼折腾得够呛。
咱再想想,要是没有这些实验室检查,那丙肝不就像个偷偷摸摸的小贼,在身体里肆意妄为咱还不知道呢!所以说呀,这些检查可太重要啦。
你说,咱的身体就像一个大舞台,丙肝病毒就是那个想搞破坏的坏角色,而实验室诊断就是那盏照亮舞台的聚光灯,让这个坏角色无处可藏!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检查,它们就像是我们的健康卫士,帮我们守护着身体这个大城堡呢!
总之呢,对于丙型肝炎,实验室诊断标准就是我们的有力武器,通过这些检查,我们能及时发现丙肝的存在,尽早采取措施去对抗它,让我们的身体重新恢复健康和活力呀!难道不是吗?。
丙肝的诊断标准
要诊断丙肝,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正确的认识它,尽量不要走入疾病的误区,这样才能更好的治疗,康复就指日可待了。
但是我们应该如何知道丙肝的诊断标准呢?怎么根据丙肝的诊断标准来判读自己或者是别人是否得丙肝呢?
首先,必须明确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不一定就患丙型肝炎,因为丙型肝炎也存在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他们一般没有明显的肝脏损害。
诊断丙型肝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丙型肝炎病毒的标志物是否为阳性,二是有无肝脏损害及损害的严重程度。
病毒标志物主要包括血清抗—HCV(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HCV RNA(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肝脏损害的检查主要包括肝功能、B超及肝脏病理组织学的检查。
急性和慢性丙肝的诊断标准
(一)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
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2.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3.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阳性。
HCV RNA常在ALT 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二)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1.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传播的预防
(一)丙型肝炎疫苗预防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预防丙型肝炎。
(二)严格筛选献血员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推行无偿献血。
通过检测血清抗-HCV、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严格筛选献血员。
应发展HCV抗原的检测方法,提高对窗口期感染者的检出率。
(三)经皮肤和黏膜途径传播的预防推行安全注射。
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
对静脉吸毒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安全教育,劝其戒毒。
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文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
(四)性传播的预防对有性乱史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
建议HCV感染者在性交时使用安全套。
对青少年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五)母婴传播的预防对HCV RNA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丙肝的诊断标准不仅仅是患者需要掌握的,作为患者的亲戚朋友也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旦有出现异常情况的话,我们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判断,不仅能够把握住最佳的治疗时机,还能增加疾病治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