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2
- 格式:docx
- 大小:17.38 KB
- 文档页数:2
生态学复习题集答案二、单项选择题(1)环境因子中对植物有作用的因子是()。
A 生态因子B 环境C 主导因子D 限制因子(2)每种植物的生态幅影响该种植物的()。
A 生物量B 生长速度C 分布范围D 发育程度(3)()在某些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A 光照强度B 光周期C 低温D 昼夜变温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生态因子中,属于间接因子的有()。
A 温度B 光C 海拔D 土壤结构E 坡向(2)可能导致植物的呼吸速率超过光合速率的因子有()。
A 低温B 弱光C 高温 DCO2浓度过高 E 土壤过湿(3)在太阳辐射光谱中,对光合作用影响最大的有()。
A 近红外线B 紫外线C 红橙光D 蓝光E 绿光(4)砂土类土壤的特点是()。
A 孔隙多B 蓄水能力差C 保肥能力差D 比较干燥E 透气性好一、填空题(1)在有限环境中,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为()。
(2)在有限环境中,当初始种群的数量较少时,全部空间和资源几乎未被利用,种群增长近似()增长。
(3)()分布是最常见的种群空间分布结构。
(4)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般分为()、()、()3种类型。
二、单项选择题(1)种群逻辑斯蒂增长方程中的 K 代表()。
A 瞬时增长率B 内禀增长率C 环境容纳量D 环境阻力(2)()表示所调查样地上植物种的个体数量。
A 多度B 密度C 盖度D 频度(3)草原上的草食动物数量总是变动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由于()所导致的。
A 内禀增长能力B 生态系统的负反馈作用C 存活曲线D 年龄结构(4)在自然状态下,大多数的种群个体分布格局是()。
A 随机分布B 均匀分布C 群团分布D 泊松分布(5)高斯假说是反映两种生物之间()的一种现象。
A 相互竞争B 互利共生C 寄生D 偏害作用(6)逻辑斯谛方程中,当趋于1时,种群( )。
A 近似指数增长B 增长速度趋于零C 数目已接近极限D 数目开始减少(7)一些藤本植物,攀援在其它的树木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绪论一、名词解释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二、填空题1、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层次包括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之间的关系、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现代生态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结合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扩展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3、生态学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包括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4、生态学的巩固时期是生态学理论形成、生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量描述、生态学实验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著名的生态学四大学派派,包括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
法瑞学派常被称为植被区系学派。
1953年后与北欧学派合流,被称为西欧学派或大陆学派。
英美学派以研究植物群落演替和创建顶极群落著名。
前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和优势种,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现代人类面临的五大农业生态危机是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能源危机、污染加重,其根源是对生态系统缺乏整体认识。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结构(9学时)一、名词解释自然环境、生态因子、三基点温度、限制因子、生态适应性、趋同适应、趋异适应、生活型、生态型、生境、生态位、生物种群、种群的基本特征、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种群调节、生态对策、光周期现象、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化感作用、生物群落、优势度、相对密度、群落交错区、生物群落演替、顶极群落、生物多样性二、填空题1、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共同形成了地球上一切生物、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大环境。
2、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干预下的生态系统,人工环境可以分为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
3、植物光合作用率在光补偿点附近与光强度成正比,但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
4、植物对日照时间的反应在农业生产上的一项重要应用是引种,生产上不注意这一规律会导致明显减产。
《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生态因子2. 限制因子3. 基础生态位4.阿伦(Allen)规律5. 趋异适应6. 生活型7. 主导因子8.种群增长类型9. 生态位10. 生活史对策11. 邻接效应12. 遗传漂变13. 密度14. 重要值15. 优势种16. 先锋植物17. 构件生物18. 存活曲线19. 集合种群20. 复合种群21. 群落最小面积22. 逆行演替23.群落交错区24. 中度干扰理论25. 物质循环26. 生态平衡27. 林德曼效率28. 流通率29. 氨化作用30. 生态承载力二、简答题1.20 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著名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
2.什么是耐受性定律?3.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有哪些?4.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5.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6.比较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的异同。
7.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8.阐述自然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
9.什么是植物种内竞争所表现的密度效应?10.种间竞争的实质是什么?写出Lotka-V olterra 的种间竞争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11.描述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1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13.空间异质性是怎样影响群落结构的?14.简述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及其异同。
15.层片具有哪些特征?16.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17.陆地上呈大面积分布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主要有哪几类?18.中国东北湿润区从南到北依次出现哪些植被?中国东部温带从东到西依次出现哪些植被?19.何谓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20.植物群落分布为什么具有"三向地带性"?21.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22.捕食作用具有哪些生态意义?23.为什么生态恢复时要考虑群落的演替因素?三、论述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复习题一、选择题1. 生态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A. 个体生物的生理过程B.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C. 人类社会的发展D. 地球的物理环境2. 下列哪项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非生物环境3.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A. 单向的B. 可循环的C. 双向的D. 无规律的4. 生物群落的结构主要取决于:A. 物种的数量B. 物种的多样性C. 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D. 环境条件5. 以下哪个是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A. 基因B. 进化C. 种群D. 细胞二、填空题6. 生态系统的______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的总和。
7.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和地位。
8. 物种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______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9.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______和信息传递。
10. 群落演替分为______演替和次生演替。
三、简答题11. 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12. 描述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13. 解释什么是生态服务,并举例说明。
14. 阐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其保护的必要性。
15. 简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四、论述题16. 论述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17. 讨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可能的应对策略。
18.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与机遇。
19. 论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应用。
20. 探讨生态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和限制。
结束语:通过上述复习题的练习,考生可以对生态学的基础概念、理论及其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生态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方式。
希望每位考生都能在成人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博《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
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
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 A. 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一名词解释1生命表: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是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2最小因子定律(Liebig):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群落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是群落的建造者,往往是主要层次的优势种。
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群落演替的发生,建群种可能被其它优势种替代。
优势种并不一定是建群种。
4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以前完全没有植物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的群落演替。
5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植物现已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的群落演替。
6生态位:物种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7林德曼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只能达到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8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9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
一般分为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
10生活型:不同物种对于相同生境进行趋同适应而形成的外貌上相同或相似的类型。
11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12生态效率:营养级内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13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14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15初級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速率称为生产率,或生产力。
16种间关联:在一个特定群落中,有的种经常生长在一起,有的种则互相排斥,即种间关联。
森林生态学一.单选题(共24题,43.2分)1与植物的开花、生长和休眠相适应的是其分布区的【】。
A光周期变化B温周期C土壤肥力D光能利用率正确答案:A2在采伐迹地上开始的演替是【】。
A旱生演替B原生演替C水生演替D次生演替正确答案:D3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的作用是【】。
A正反馈B外界干扰C污染D负反馈正确答案:D4种群逻辑斯蒂增长方程中的K代表【】。
A瞬时增长率B内禀增长率C环境容纳量D环境阻力正确答案:C5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
A一样B多C少D不确定正确答案:C6被称为杂草对策的生活史对策是【】。
AK对策BC对策CR对策DS对策正确答案:C7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称为【】。
A常见种B伴生种C建群种D优势种正确答案:D8【】能较明确地描述实际条件下一个种群的死亡的全过程。
A食物链;B逻辑斯蒂方程;C指数方程;D生命表正确答案:D9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成分包括非生命物质、分解者与【】。
A生产者B消费者C植食动物D肉食动物【】。
A.生产者B.消费者C.植食动物D.肉食动物正确答案:A10影响地球表面森林分布的重要条件是【】。
A风B土层厚度C气候D日照时间正确答案:C111913年谢尔福德在最小量定律上提出了耐性定律,即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最高量的限制,在最低量和最高量限制之间,即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
A最适生存区B耐受范围C环境梯度D耐性定律正确答案:B12高斯假说是反映两种生物之间【】的一种现象。
A互利共生;B偏好;C相互竞争;D寄生正确答案:C13树体冷却降温至冰点以下,使细胞间隙结冰所引起的危害称为【】。
A霜害B寒害C冷害D冻害正确答案:D14决定我国陆地植被纬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温度作用B营养吸收C水分吸收D光的作用正确答案:A15生态系统分为水体、陆地生态系统,其划分依据是【】。
⽣态学复习题答案⽣态学复习要点提纲⼀.名词解释1.⽣物系统:指⽣态系统中的⽣物,包括:⽣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与环境系统共同构成⽣态系统(⽣态系统—指在⼀定的空间内⽣物成分和⾮⽣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相互依存⽽构成的⼀个⽣态学功能单位)2.物种:统⼀的繁殖群体,由占有⼀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的种群形成,⽽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殖上隔离3.⽣态因⼦:环境中对⽣物的⽣长、发育、⽣殖、⾏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是⽣物⽣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物的⽣存条件第⼀性周期因⼦:光;温度次⽣性周期因⼦:湿度;溶解氧⾮周期因⼦:⾃然灾害⾮密度制约因⼦:系统中对种群的作⽤⼤⼩与密度变化⽆关的因⼦,如天⽓和污染物等⾮⽣物因⼦密度制约因⼦:系统中对种群的作⽤⼤⼩随种群本⾝密度变化⽽变化的因⼦,如竞争者和疾病等⽣物因⼦4.限制因⼦:在各种⽣态因⼦中,限制⽣物⽣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为限制因⼦。
任何⼀种⽣态因⼦只要接近或超过⽣物的耐受极限,它就会成为这种⽣物的限制因⼦⽣态幅:耐受性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即每⼀个种对环境因⼦适应范围的⼤⼩,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5.利⽐希最⼩因⼦定律:植物的⽣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应考虑各种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因⼦法则只能应⽤于稳态条件下)Shelford耐受性定律:每⼀种⽣物对每⼀种环境因素都有⼀个能耐受的范围,即有⼀个⽣态上的最低点和⽣态上的最⾼点6.驯化:响应环境变化在结构上作出的可逆性变化休眠:是动植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条件的⼀种⾮常有效的⽣理机制,当抑制⽣命活动正常进⾏的环境条件解除后,很快即恢复正常的⽣命活动滞育:周期性出现的,⽐休眠更深的新陈代谢受抑制的⽣理状态,是对有节奏重复到来的不良环境条件的历史性反应,是⽣物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在⾃然情况下,滞育的解除要求⼀定的时间和⼀定的条件,并由激素控制适应:有机体⾯对所有的环境胁迫成分所采取的降低⽣理压⼒的改变适应组合:⽣物对⾮⽣物环境条件表现出⼀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7.光补偿点:光合作⽤率与呼吸作⽤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
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
生态效率、同化效率、生长效率、利用效率、林德曼效率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生物量、生产量、周转率
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
次级生产量
生物富集(放大)作用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8.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的功能单位
29.食物链:植物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生物之间存在的这种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各种生物成分通过食物传递关系存在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彼此间都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的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物种的总和
30.生态效率:各种资源(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转移过程中的比值关系,常以百分数表示
同化效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的能量比例(同化效率=被植物固定的能量/吸收的太阳能=被动物吸收的能量/动物的摄食量)
生长效率:生长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能量/n营养级的同化能量
利用效率:利用效率=n+1营养级的摄食能量/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
林德曼效率: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能/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能
31.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
32.生物量:在某一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
生产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
周转率:在特定时间内,新加入的生物量与总生物量的比率
33.总初级生产量: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
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34.次级生产量:在被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动物的呼吸代谢和生命的维持,这一部分的能量最终将以热的形式消散掉,剩下的那部分才能用于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次级生产量
二、填空题
1.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和。
(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 食物链主要有和两种主要类型。
(捕食物食物链碎屑食物链)
三、简答题
1.简述生态系统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何谓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有哪2种基本类型?
3.何谓初级生产量?简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主要因素。
4.简述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5.作为分解者主要有哪些生物类型?
6.简述影响分解过程的主要因素。
7.对分解活动而言,为什么资源(底物)的最适C:N比大约是25:1至30:1?
43.简述生态系统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限度
(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物质流动是循环式的,信息传递则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构成了信息网。
通常,物种组成的变化、环境因素的改变和信息系统的破坏是导致自我调节失效的三个主要原因)
(4)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5~6个
(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45.何谓初级生产量?简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主要因素
初级生产量: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称为初级生产量
影响初级生产量的因素:阳光,水,CO2,营养物质,温度,氧气
在全球范围内决定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因素是日光,温度,降水量;但在局部地区,营养物质的供应状况往往决定着某些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淡水生态系统:太阳辐射,温度,营养物质
海洋生态系统:光,营养物质,氮磷含量
四、论述题
论述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及其对生态平衡的意义。
论述影响生态系统分解过程的主要因素。
论述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及其对生态平衡的意义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它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
负反馈: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或减弱最初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正反馈: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它一系列变化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对生态平衡的意义: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包括结构上、功能上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