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镯在我国各朝代的发展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150.50 KB
- 文档页数:11
中国古代贵金属首饰史中国古代贵金属首饰史,是一段充满辉煌与沉淀的历史。
贵金属首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地位、财富和文化的象征。
从商周时期的原始贵金属块,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首饰雏形,再到唐宋元明清的璀璨辉煌,贵金属首饰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中,展现了独特的审美观念、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商周时期:原始贵金属首饰的兴起商周时期,贵金属首饰主要以骨笄、骨梳等发饰为主。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多采用骨、石、竹等自然材料制作,形式简单,工艺粗糙。
然而,这已经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材料的利用和审美追求。
二、春秋战国时期:首饰的雏形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贵金属首饰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主要以金银为主,形式多样,有笄、钗、环等。
此时的贵金属首饰,已经开始体现出现代首饰的雏形,工艺技术也相对成熟。
三、秦汉时期:贵金属首饰的普及与发展秦汉时期,贵金属首饰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材质更加丰富,有金、银、铜、玉等。
同时,贵金属首饰的样式也更加多样化,有簪、钗、环、钏等。
秦汉时期贵金属首饰的普及,反映了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繁荣。
四、唐宋时期:贵金属首饰的繁荣与创新唐宋时期,贵金属首饰进入了繁荣与创新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不仅在材质上更加丰富,而且在设计、制作和装饰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代贵金属首饰,以金为主,工艺精湛,装饰华丽,体现了盛唐的繁荣与气象。
宋代贵金属首饰,则以银为主,风格细腻,造型简约,反映了宋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
五、元明清时期:贵金属首饰的传承与创新元明清时期,贵金属首饰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材质更加多样,有金、银、铜、玉、珍珠等。
同时,贵金属首饰的样式也更加丰富,有簪、钗、环、钏、手镯等。
元明清时期贵金属首饰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我国古代首饰工艺的成熟与繁荣。
总结,中国古代贵金属首饰史,是一部充满辉煌与沉淀的历史。
银饰在各朝代的发展咱中国人使用银饰银器的时间那可是老长老长了,大概也许有可能是战国的那时候吧。
那可是一个相当遥远年代。
根据相关考古发掘资料,在河南辉县战国墓,出土了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哎哟我的妈呀,这名儿真难读;山东曲阜鲁国故城战国墓,出土了猿型银饰;内蒙古格尔旗西沟畔匈奴墓,出土了9件战国时代赵国的银饰;陕西神木纳林高兔战国晚期匈奴墓,出土了银虎、银鹿、银环等,里面除了银饰都化成泥土护花了,就它还永垂不朽。
这质量可真是杠杠的。
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现在又来唠嗑汉代银饰、银器的使用,在咱中国山东淄博窝托村西汉齐王刘襄墓,出土了100多件银器,这当王的就是不一样,而其中秦始皇三十三年制造的鎏金刻花银盘以及带有鎏金纹饰的小银盘,表明了我国银器制作的高水平。
这就足以证明古代的人都是有钱银啊,随便挖出来几件银饰都可以造就一个土豪,传说中的银饰王老五就是如此。
咱们又来聊聊唐代,唐代是咱中国历史发展的黄金时代,大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那时候的银器制作也是到了一个相当繁荣的时期,唐朝人都是土豪啊,人人用银,人富国更强,不然咋把媳妇儿养的胖啊。
而且考古实物表明,唐代银器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在做工上,水平都是非常高的,不仅品类繁多,就连各种纹饰图案都非常的精细。
由此更证明唐朝别的不多钱最多,还以胖为美,而杨贵妃就代表着富婆的诞生。
由于大唐国运昌盛,经济繁荣,地域辽阔,银器的使用也很广泛,各种银器皿,还有头簪、头钗、耳环、耳坠、项锁、项圈、手镯、臂环、脚环等银饰品,包括镶宝玉、玛瑙镶翠玉等不同工艺,充分反映了唐代银器制作的工艺水平和成就,成为中国银文化史的代表。
别的咱先不说,但必须得给那些手工大师们32个赞!!做出来的东西确实棒棒哒!!!咱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很早就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
大自然的变幻莫测给人们带来了智慧,也增添了生活的勇气。
幸福是人类对生活的一种渴望和要求。
“逢祥瑞、求吉祥”是对幸福的体现,这一民俗观念深深的扎根中国人的心底,成为一种普遍的信念。
珠宝工艺发展历程
从原始社会开始,原始社会以石器制造作为最原始的的首饰设计技术,人们用石器将石头砸成石器,然后进行打磨最后穿孔。
到了夏商周时期:工艺发展到青铜工艺,主要的首饰有骨,角,玉,蚌,金,铜等制品;其中玉制品最为突出,玉制品工艺以雕刻为主。
秦汉时期首饰设计特征:玉器装饰品大大增加除了玉和黄金材质外,木质饰品也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首饰的特征以金银器数量较多,这个时期,掐丝,焊缀金珠等工艺盛行。
唐朝金银器纹样丰盛,有动物纹样和植物纹样,工艺技术繁杂,精细;宋辽金元时期主要饰品以玉为主,此时工艺非常成熟,有头饰,耳饰,腕饰,等等;
明朝时期的首饰特征以宫廷首饰种类为主,民间首饰为辅;民间首饰设计更多的体现出健康精神的生活气息,宫廷首饰细巧严谨;清朝时期金银首饰盛行,更多的趋向于华丽,浓艳,宫廷气息,以龙凤为主,体现出富贵气息;。
中国古代珠宝首饰设计历史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珠宝首饰设计也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玉为贵”一直是中国人民重视的文化传统,而珠宝首饰则是这一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在中国古代,珠宝首饰的设计和制作技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社交和仪式活动中的重要装饰品。
本文将从设计历史和代表作品两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珠宝首饰的演变和发展。
一、设计历史1、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100年)新石器时代是中国珠宝首饰设计历史上的起始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天然石头、贝壳、骨头等材料进行雕刻、打磨和串联,制作出了各种首饰和装饰品。
这些首饰多以简单的线圈和几何形状为主,例如吊坠、耳饰、手镯等,风格简约实用,却透着原始而迷人的气息。
商周时期是中国珠宝首饰设计的一个关键时期。
人们开始大量采用玉石、铜、银、琥珀等贵重材料进行设计,并且增加了许多图案和花纹。
商周时期的珠宝首饰风格以饱满、厚重、有纹理的线条为特点,如厚重的勾线式耳环、精美的鸟纹玉器等。
秦汉时期珠宝首饰的设计和制作技艺飞速发展。
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许多代表性的首饰作品,如:“黄金蟠龙璧”、“翡翠凤鸟玉佩”等。
这些首饰大量采用黄金、银、铜和玉石等材料,反映出当时中国古代金属文明的水平。
在设计上,秦汉时期的珠宝首饰通常以动植物为主题,纹饰生动、逼真,形象鲜明。
4、唐宋时期(618年-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珠宝首饰设计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珠宝首饰作品,如“两个彩云金饰件”、“翡翠鸟兽玉带坠”等。
唐宋时期珠宝首饰的主要特点是精美、华丽,花纹和宝石的运用更加熟练和灵活。
例如,唐朝的珠宝首饰多采用金和珐琅为主要材料,艳丽、浓重的色彩,寓意吉祥如意。
明清时期的珠宝首饰设计与唐宋时期相比,更加注重工艺和品质的提高。
珠宝首饰的款式大多以民族文化和传统花卉为主题,如“黄金文房四宝”、“珐琅耳坠”等。
在明清时期的珠宝首饰设计中,金的使用逐渐增多,纹饰更加工整精细。
中国古代首饰的演变-宝鑫珠宝从发掘出土的文物小看,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已出现了陶笄、骨笄以及骨簪等束发器。
显然,新石器时期首饰的种类比旧石器时期“山顶洞人”洞穴中发掘的原始项链扩大了许多倍,也进步了很多,不仅有发饰、颈饰,还有许多装饰用的玉佩及梳头用的骨梳。
到了殷商时期,社会的生产力进一步提高,首饰的种类及造型更为丰富,除了大量的木制、骨制首饰外,玉石及铜器也广泛应用在首饰制作中,首饰的造型精美,以雕刻、铸造的工艺方法制作为多。
周代的首饰在此基础广进一步发展了,由于分封制的确立,首饰的佩戴法也有了一定之规,在各种礼仪活动中人们所佩首饰都有一定的要求,在首饰的造型上,比前代更为生动细致。
多以现实生活中所见的动物及人们幻想中的动物形象结合起来”春秋战国时期战事频繁,服饰较前代有所变化。
各国已经不完全遵守周太子的制度,首饰都是以简为主,多以腰间系带佩玉,发上佩以簪钗作为装饰。
秦汉时期服饰变化发展较快,西汉除年服饰以金铁串结而成的项链,显示出汉代金属工艺。
前期的金首饰中,有金铁串成的项链数串,其中一串有小全珠193颗,小间的珠粒较大,并以小管压成15粒不等的珠联管,饰有100余颗模制的八方形珠,下垂一个花穗饰。
整串项链均以金铁串成,造型别致,技艺高超。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首饰以假鬓、步摇为多,俗称珠松。
这个时期的步摇、钿、钗、镊等头饰发展得更加完善。
另外,手镯的使用已非常普遍,并已有许多有关手镯的记载。
手镯有条脱、跳脱、腕阑、臂钗、钏镯等多种名称,造型也很丰富。
隋唐时期,按照《车服志》中所说,后妃及命妇的服饰中必佩首饰。
如皇家服饰中有白玉双佩,十二钿、大小花十二枝等。
皇太子妃的首饰中钿钗缁衣,首饰花减为九枝九钿;按照身份的不同,花钗树钿的多少也就不同。
隋唐妇女的发髻式样非常丰富,因此在妇髻上配有众多的首饰,常见的有梳、蓖、簪、钗、步摇、翠翘、搔头等。
插载的钗梳多至十数种,除了金银骨玉的簪钗外,名贵的象牙也披用于制钿钗之用。
中国古代珠宝首饰发展史
中国古代珠宝首饰发展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
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珠宝首饰是由石头、骨头、贝壳和动物牙齿制成的简单装饰品,主要用于表示身份和权力。
随着青铜器的出现,铜、金、银等金属材料开始被用于制作珠宝首饰。
在商周时期,中国珠宝首饰的工艺和设计开始呈现出高度的成熟和独特性。
商代玉器和铜器中的纹饰、图案和形制,为后世的珠宝首饰设计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春秋战国时期,珠宝首饰的种类和款式更加丰富多样,玉器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材料之一,象征着尊贵和美好的寓意。
随着汉朝的兴起,珠宝首饰的工艺和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汉代珠宝首饰风格以简约、精致和对称为主,经典作品如汉代金饰中的“蝴蝶钮”、“双龙寿”等,至今仍被人们所倾慕和传颂。
唐代是中国珠宝首饰史上的一个高峰期,从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喜欢佩戴珠宝首饰,同时还涌现出了许多珠宝首饰品牌,如永昌、永宝、永寿、永利等。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珠宝首饰的风格和特点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和演变。
从明清时期的“宝石镶嵌”、到民国时期的“玉器刻制”,再到现代化的“珠宝首饰设计”,中国珠宝首饰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今天,中国珠宝首饰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中国的高端制造和设计能力。
在未来,中国珠宝首饰行业将
继续发扬光大,为世界的珠宝首饰市场注入更多的创新和活力。
翡翠手镯的前世今生翡翠手镯流传至今,其繁荣程度早已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回想翡翠手镯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手镯一直都是深受喜爱的饰品。
翡翠手镯的由来有历史记载翡翠手镯出现在中国是从明朝洪武年间,后在清末和民国时期是其盛行时期。
那时的玉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玉质手镯;另一类是金、银(或镶宝、镶玉)手镯。
能够琢制手镯的玉材虽然有很多种,但只有翡翠手镯才是最坚固最耐用的手镯。
翡翠色彩丰富,种质繁多,琢得手镯,可谓千姿百态、千差万别。
即便用一块玉料也可加工成不雷同之手镯。
因此数百年来翡翠手镯一直是华人的挚爱。
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派养子沐英将军兵伐鹿川(中缅边界一带),进一步打通了腾冲至玉石场的通道,于是入滇的翡翠剧增,并有大批翡翠输入中原。
由于地缘关系,云南的女子最偏爱翡翠手镯,其次是四川、贵州、广西。
到了清末及民国初年,翡翠手镯已是滇、黔、川、桂女子的必备之物。
女儿出嫁,娘家陪嫁的嫁妆一定不能没有翡翠手镯。
大户人家的妇女死后,陪葬品中也少不了翡翠手镯。
历史来到了近代,以宋美龄为代表的台湾、港澳的很多女性都是翡翠手镯的狂热人士。
而现在翡翠手镯成为了时尚的潮流,时尚人士的必备品。
在婚礼上,也刮起了一种翡翠手镯复古风,以翡翠手镯作为信物,维系双方情感的理念源于翡翠手镯自身的文化内涵。
翡翠手镯呈圆形,象征永无终结,永环永圆,和谐圆满,相爱永无止境。
因此,男女婚配时为表忠贞不渝之情感,女子以翡翠手镯相伴,与钟爱的男子共赴婚姻殿堂。
这种以翡翠手镯表达相爱无终的东方婚俗文化比起西方的钻石婚戒文化更显得真实、贴切,风情万种。
追根溯源,其实西方的婚戒和东方的婚镯如出一辙,都是源于环形饰物。
古西方人的早期订婚信物只是一枚铁质指环,后来发展为钻石戒指。
且婚戒也仅限于情侣之间的赠与。
而东方人的翡翠手镯既有婚俗文化的内涵,又是亲情的延续。
女性长辈将钟爱一生的翡翠玉镯传给女儿、儿媳,然后世代相传下去,直到永远,这就是翡翠手镯永无终结的情感涵义。
龙源期刊网
老银手镯
作者:陶琦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6年第03期
近年来,不少人看好银饰的保值增值能力,由此出现了许多专门收藏银饰的藏家。
其中,老银手镯因工艺精湛、器形多样、纹饰美观,且蕴含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备受藏家的青睐。
在古代,银子是重要的交易货币,质地柔软、延展性好、易于熔铸加工。
同时,古人认为白银可验毒,能预见身体的各种病症。
即使是小户人家,女儿出嫁时也会备下银手镯作陪嫁。
所以,银手镯是最多见的首饰。
最早的银手镯以捶扁的银条环绕成圆形,接口两端再绕成环套,可调节松紧。
唐宋时期,银饰的制作工艺有了长足的发展。
工匠把银子捶打成条状,然后用錾子在上面錾镂出纹饰。
图案内容时常凝聚了对美好生活的祈望,如麒麟送子、五子登科、花开并蒂、鸾凤和鸣等。
另一种常见的工艺,是采用熔铸的方式,把它浇灌到事先制作的模具里。
这种一次成型的银手镯,圈口通常不闭合,以便佩戴者调节大小。
老银手镯是展示古代器物美学的载体,各地民间的风俗文化,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都被融入了这些古旧的饰物。
可惜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不少人为了赶时髦,将传承数代留下来的老银饰品重新加工,其中就有大量的老银手镯。
到今天,能确定时代、造型精致、工艺特色鲜明的老银手镯已不多见。
手镯在我国各朝代的发展历程刘秀丹142102 20101000977 指导老师:张荣红摘要手镯在我国的发展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手镯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当今形态各异精美手镯饰品。
因此。
手镯发展史是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的一段过往。
手镯,亦称“钏”(图1)、“手环”、“臂环”等,是一种戴在手腕部位的环形装饰品。
手镯的原型之一——玉璧(图2)。
镯原型之二——玉琮(图3)。
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遗址,和位于山东曲阜西夏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便发现了陶环(图4)、石镯(图5)等古代先民用于装饰手腕的镯环。
这种“跳脱”式臂环,可戴于手臂部,也可戴于手腕部。
玉镯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而各个时期的玉镯各有不同。
大汶口文化玉镯呈外方内圆形,春秋时期玉镯为扁圆形,唐代有镶金玉镯。
发展至宋代,玉镯呈圆环形,内平外圆、光素无纹;而明清玉镯,多见装饰。
关键词:手镯朝代玉工艺手镯在我国的发展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手镯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当今形态各异精美手镯饰品。
因此。
手镯发展史是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的一段过往。
手镯,亦称“钏”(图1)、“手环”、“臂环”等,是一种戴在手腕部位的环形装饰品。
其质料除了金、银、玉之外,尚有用植物藤制成者。
手镯由来已久,起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
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古代不论男女都戴手镯,女性作为已婚的象征,男性则作为身份或工作性质的象征。
此外,在古代社会,人们还认为戴手镯可以避邪或碰上好运气。
图1手镯的发展:手镯的原型之一——玉璧(图2)。
璧是一种扁体、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
《尔雅`释器》说:“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肉”指扁圆形的实体部分;“好”指中央的孔。
时至今日,在我国南方一带,仍有将手镯称为手环的说法,可以确切的说,目前国人所佩戴的手镯从形制上讲源于玉璧。
图2镯原型之二——玉琮(图3)。
有的学者认为手镯是从新石器末期良渚文化的主要玉器形制琮演变而来的。
中国珠宝首饰发展史中国的珠宝首饰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
从最早的玉器、金器,到后来的珍珠、宝石等,中国的珠宝首饰发展经历了独特的演变过程。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中国珠宝首饰的发展史吧。
古代中国的珠宝首饰主要以玉器为主。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使用玉石制作的装饰品。
这些玉器多以玉龙、玉玦等为主题,寓意着祈求祥瑞和长寿。
而到了商代,玉器逐渐成为统治阶级权力象征的重要标志,如商纣王的「玉帝杖」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随着历史的进程,金器也逐渐成为珠宝首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周时期,金器制作达到了巅峰,晋文王墓的金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些金器多以动物和鸟兽纹饰为主题,形态造型精美,工艺精湛。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珠宝首饰开始多样化发展。
在东周时期,玛瑙、玉石、珍珠等也开始在珠宝首饰中大量使用。
并且,在这个时期,由于冶炼技术的提高,玻璃器皿也开始被加工成珠宝饰品。
随着秦汉时期的统一,中国珠宝首饰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汉代的珠宝首饰的造型独特,技术精湛。
国内出土的大量汉墓里,都能够发现各种形状独特而华丽的珠宝首饰,如玺玉、金佩等。
这些珠宝首饰不仅代表着贵族的地位,同时也体现了当时工艺水平的高度发展。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珠宝首饰的造型开始趋向于简约大方。
玉石的使用更加普遍化,一些以琢玉为主题的笔墨用具也成为独特的珠宝饰品。
这些珠宝首饰在形式上更加注重简洁,但在工艺上依然精湛。
元明清时期,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珠宝首饰开始融合了西方的元素,形成了中国独有的风格。
元代的珠宝首饰造型多样,金器、玉器之外,还出现了大量以珍珠、宝石为主的装饰品。
明代将珠宝首饰制作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峰,清代则继承了明代的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
近代以来,中国珠宝首饰继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
不仅继续保留传统工艺,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的设计理念,并加入了更多的创新元素。
现代的中国珠宝首饰在造型上更加多样化,材质上也更加丰富多样。
珠宝首饰不再仅仅是贵族的专属,而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缀与搭配。
简述中国首饰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首饰文化悠久的国家之一,其首饰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首饰一直被视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因此在历史上,首饰一直是流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的中国首饰通常用贝壳、玉石、珊瑚、牛骨、兽骨等天然材料制成,而在商周时期,首饰材料开始多样化,出现了金、银、铜等金属首饰。
随着工艺和技术的发展,金属首饰逐渐成为主流,尤其是唐宋时期,金银首饰制作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以金银丝织成的细致工艺和精美的图案纹饰成为了一种新的流行趋势。
到了明清时期,首饰的风格开始更加多样化,珠宝首饰、玉石首饰、银饰等各种不同的首饰类别相继兴起。
此时期的首饰注重装饰性和艺术性,同时也更加强调贵族身份和社会地位。
此外,著名的“鸦片战争”也为中国的首饰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变革,西式珠宝和饰品开始在中国普及。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中国的首饰设计风格也在不断变化,从传统的手工打造到现代化的制造方式,从以装饰为主到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从简约风格到复杂多变的时尚风格,中国首饰文化不断迎来新的变革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的首饰文化历史悠久,多样化,不断变革,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未来,中国的首饰文化将继续创新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你不知道的手镯的历史!你不知道的手镯的历史!1.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遗址,及山东曲阜西夏候新石器时代遗址等,考古学家均发现了陶环、石镯等古代先民用于装饰手腕的镯环。
从出土的手镯实物来看,有动物的骨头、牙齿,有石头、陶器等。
手镯的形状有圆管状、圆环状,也有两个半圆形环拼合二成的。
2.新石器时代的手镯已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不仅表面磨制光滑,而且有的还在手镯表面刻有一些简单的花纹。
3.商周至战国时期,手镯的材料多用玉石。
无论是手镯造型还是玉石色彩,都显得格外丰富。
除了玉石以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金属手镯。
4.西汉以后,由于受西域文化与风俗的影响,佩戴臂环之风盛行,可戴于手臂部,也可戴于手腕部。
5.隋唐至宋朝,妇女用镯子装饰手臂已很普遍,称之为必须臂钏。
初唐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周肪的《簪花仕女图》,都清晰地描绘了手戴臂钏的女子形象。
这不仅仅限于宫廷贵族,平民百姓也十分热衷。
6.唐宋以后,手镯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有了高度的发展,有金银手镯、镶玉手镯、镶宝手镯等等。
造型有圆环型、串珠型、绞丝型、辫子型、竹子型等。
7.到了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以金镶嵌宝石的手镯盛行不衰。
在饰品的款式造型上、工艺制作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明清玉手镯材料很多,翡翠开始大量使用,玛瑙、碧玺、琥珀也有使用。
无论大官显贵,还是市民商贾都有佩戴玉手镯的习惯,而且人们往往把玉手镯的作用与爱情联系起来,赋予一种美好、浪漫的情怀,在婚礼中流行以玉手镯作定情物或聘礼等。
为什么是“人养玉,玉养人”?我国民间自古流传“人养玉,玉养人”的说法,是指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下,玉石饰品在长期佩戴和把玩后,玉石的品质和人的身心都得到了改善。
这是有一定根据的:一、“人养玉”的机理人养玉是指,玉石与人体的长期接触使其透明度和光泽等发生了改善,即“越戴越透、越戴越亮、越戴越绿”,主要可从吸附水作用和软抛光作用两方面进行解释。
(一)吸附水作用吸附水是指渗入在矿物集合体中,为矿物颗粒间隙或裂隙表面机械吸附的中性水分子。
玉镯发展演变史玉是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而玉器手镯文化又是我国玉文化的重要组成。
中国玉器手镯文化在我国已经有上万年的历史,玉器在古代象征着爱情、平安和美好。
在我国,人们通常都认为玉可以养人,玉此人们的佩戴而赋予了灵性,这更加吸引着人们对玉的喜爱。
为了深入研究我国玉器手镯的发展演变过程,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不同类型的手镯进行分析,分析我国玉器手镯的发展过程和发展思想,从而对我国玉石手镯的发展做一个符合实际历史文化传统的概念。
这也对我国现代玉石手镯的发展和收藏有实际推动意义,将对促进手镯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对我国玉石手镯的收藏提供了一个文化参考。
图一图二随着人们对玉文化的重新重视,玉手镯作为装饰玉中的重要品种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因为玉石原材料开采逐渐减少,尤其是上等优质玉石,比如羊脂玉、翡翠等更是变得极为稀有。
因为玉石手镯有着圆满的寓意和人们认为玉石手镯表达的是中国传统古典美,所以,玉石手镯的地位在人们的心目当中逐渐升温。
民间曾流传的一句名言叫做:“黄金有价,玉无价”,所以玉石手镯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吸引着大量的收藏者广泛的收藏。
手镯的发展也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手镯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当今形态各异精美手镯饰品。
手镯发展史也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一段过往[1]。
一、玉镯的起源时期——新石器时期手镯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在距今5000--6000年前的安徽凌家滩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玉手镯出土,它是几千年来最重要的饰品之一。
手镯刚出现的时候并不是女性的专用首饰,而是作为男女双方都可以佩戴的一种装饰物。
手镯佩戴数量是根据人们的地位、身份、等级决定的,地位越高、身份越尊贵的人佩戴的手镯数量越多。
安徽省凌家滩遗址是现存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古代文物玉器中,像玉琮一样的玉镯已有出土,像玉瑗一样的玉镯没有发现过。
恰巧现今的玉镯同玉瑗极为相似,或许今天的玉镯形制是从玉瑗演绎而来。
古人认为天是圆的,故祭天的礼器都是圆形的,圆形象征着天意,圆形也是无限美丽。
手镯在我国各朝代的发展历程刘秀丹142102 20101000977 指导老师:张荣红摘要手镯在我国的发展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手镯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当今形态各异精美手镯饰品。
因此。
手镯发展史是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的一段过往。
手镯,亦称“钏”(图1)、“手环”、“臂环”等,是一种戴在手腕部位的环形装饰品。
手镯的原型之一——玉璧(图2)。
镯原型之二——玉琮(图3)。
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遗址,和位于山东曲阜西夏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便发现了陶环(图4)、石镯(图5)等古代先民用于装饰手腕的镯环。
这种“跳脱”式臂环,可戴于手臂部,也可戴于手腕部。
玉镯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而各个时期的玉镯各有不同。
大汶口文化玉镯呈外方内圆形,春秋时期玉镯为扁圆形,唐代有镶金玉镯。
发展至宋代,玉镯呈圆环形,内平外圆、光素无纹;而明清玉镯,多见装饰。
关键词:手镯朝代玉工艺手镯在我国的发展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手镯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当今形态各异精美手镯饰品。
因此。
手镯发展史是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的一段过往。
手镯,亦称“钏”(图1)、“手环”、“臂环”等,是一种戴在手腕部位的环形装饰品。
其质料除了金、银、玉之外,尚有用植物藤制成者。
手镯由来已久,起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
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古代不论男女都戴手镯,女性作为已婚的象征,男性则作为身份或工作性质的象征。
此外,在古代社会,人们还认为戴手镯可以避邪或碰上好运气。
图1手镯的发展:手镯的原型之一——玉璧(图2)。
璧是一种扁体、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
《尔雅`释器》说:“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肉”指扁圆形的实体部分;“好”指中央的孔。
时至今日,在我国南方一带,仍有将手镯称为手环的说法,可以确切的说,目前国人所佩戴的手镯从形制上讲源于玉璧。
图2镯原型之二——玉琮(图3)。
有的学者认为手镯是从新石器末期良渚文化的主要玉器形制琮演变而来的。
秦汉首饰发展史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当代中国的
许多方面仍然有影响。
在艺术方面,秦汉人以制作精美的首饰而著称,这项手工艺术表达
了他们对美和奢华的追求。
秦汉时期首饰的主要原材料是金、银、铜、玉、石等,在设计上特别注重造型、纹饰
和色彩的搭配。
这样的首饰不仅体现了贵族阶层的身份象征,也是社会富裕阶层的奢侈享受。
秦汉时期的金饰品制作以镶嵌工艺为主,用金、银、铜等材料精心打造,饰有各种贵
重石材或宝珠,常常被用作贵族阶层的身份象征。
金饰品的设计受到民间艺术的影响,常
常是动植物和抽象图形的组合,这种设计带有丰富的神话和传说色彩。
银饰品在秦汉时期也非常流行,尤其是用于制造餐具以及器皿的银器更是充满了艺术
气息。
银饰品制作技术精湛,在造型和色彩上比较繁琐,也更具有实用性,尤其是那些由
贵族男女佩戴的形制精美的银戒指、项链以及耳饰等。
玉饰品是秦汉时期的一大亮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也是古代中国几千年
来的传统文化信仰之一。
秦汉时期的玉饰品多由留下的文物证明,最著名的玉饰品是传世
鼎饰,以及出土哥士刻田齐玉璧等。
这些玉饰品在造型和雕刻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艺术价值,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
总之,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底蕴,也体
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和艺术的追求。
在秦汉时期的首饰中,人们不仅看到了手工艺术的精湛,更看到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无疑是我们走向未来的一种宝贵财富。
中国珠宝首饰发展史中国金银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
每一时期的金银器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让我们追溯那古老的岁月,去大致了解一下它的发展轨迹吧。
商周金银器:小巧简约中国迄今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的黄金制品是商代的,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
商代金器的分布范围主要是以商文化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及商王朝北部、西北部和偏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
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内蒙古、甘肃、青海及四川等地,都曾发现过这一时期的金器。
一般地讲,这个时期的金器,形制工艺比较简单,器形小巧,纹饰少见,大多为装饰品。
如果将商王朝统治区与周边地区出土的金器进行对照,就会发现,它们似乎是分别在几条互不干扰的并行线上发展起来的。
在形制和偶有发现的纹饰上,地区文化的特点十分鲜明。
商王朝统治区的黄金制品,大多为金箔、金叶和金片,主要用于器物装饰。
在商王朝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金饰品,主要是人身佩戴的黄金首饰。
这个时期所发现的金器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四川广汉三星堆早期蜀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批金器。
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别具一格。
其中颇为独特的金面罩、金杖和各种金饰件,也都是商文化及其它地区文化所未见的。
金银器早期的发展情况,也反映出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多元性和不平衡性。
这是由于中国幅员广大和自然条件复杂所决定的。
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繁荣和发展,为金银器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同时青铜、玉雕、漆器等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金银工艺的发展;并使金银器得以在更广阔的领域中,以更多样的形式发挥其审美功能。
早期的金银制品大多为装饰品,而最常见的金箔,多是用于其它器物上的饰件,或者说,是以和其它器物相结合的形式来增强器物的美感。
最迟在西周时期,金银平脱工艺就出现了。
春秋战国金银器:清新活泼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带来了生产、生活领域中的重大变化。
大量错金银器的出现,几乎成为这个时期工艺水平高度发展的一个标志。
从出土地点看,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分布区域明显扩大,在南、北方都有发现。
手镯在我国各朝代的发展历程刘秀丹 142102 20101000977 指导老师:张荣红摘要手镯在我国的发展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手镯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当今形态各异精美手镯饰品。
因此。
手镯发展史是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的一段过往。
手镯,亦称“钏”(图1)、“手环”、“臂环”等,是一种戴在手腕部位的环形装饰品。
手镯的原型之一——玉璧(图2)。
镯原型之二——玉琮(图3)。
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遗址,和位于山东曲阜西夏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便发现了陶环(图4)、石镯(图5)等古代先民用于装饰手腕的镯环。
这种“跳脱”式臂环,可戴于手臂部,也可戴于手腕部。
玉镯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而各个时期的玉镯各有不同。
大汶口文化玉镯呈外方内圆形,春秋时期玉镯为扁圆形,唐代有镶金玉镯。
发展至宋代,玉镯呈圆环形,内平外圆、光素无纹;而明清玉镯,多见装饰。
关键词:手镯朝代玉工艺手镯在我国的发展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手镯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当今形态各异精美手镯饰品。
因此。
手镯发展史是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的一段过往。
手镯,亦称“钏”(图1)、“手环”、“臂环”等,是一种戴在手腕部位的环形装饰品。
其质料除了金、银、玉之外,尚有用植物藤制成者。
手镯由来已久,起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
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古代不论男女都戴手镯,女性作为已婚的象征,男性则作为身份或工作性质的象征。
此外,在古代社会,人们还认为戴手镯可以避邪或碰上好运气。
图1手镯的发展:手镯的原型之一——玉璧(图2)。
璧是一种扁体、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
《尔雅`释器》说:“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肉”指扁圆形的实体部分;“好”指中央的孔。
时至今日,在我国南方一带,仍有将手镯称为手环的说法,可以确切的说,目前国人所佩戴的手镯从形制上讲源于玉璧。
图2镯原型之二——玉琮(图3)。
有的学者认为手镯是从新石器末期良渚文化的主要玉器形制琮演变而来的。
琮大体上可分为四类:宽短型、高长型、细小型、方柱素面型。
宽短型的形成与圆徽型镯有关,高长型由宽短型经层累地加高而来,细小型俗名“方勒”,也称为“勒子”,之后逐渐演变成了辟邪用的玉勒子。
图3有上述资料可见,手镯在我国是国人佩戴历史悠久的一种饰品。
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遗址,和位于山东曲阜西夏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便发现了陶环(图4)、石镯(图5)等古代先民用于装饰手腕的镯环。
从出土的手镯实物来看,有动物的骨头、牙齿,以及石头、陶器等。
手镯的形状有圆管状、圆环状,也有两个半圆形环拼合而成的。
图 4图5到了商周至战国时期,手镯的材料多用玉石。
无论是手镯造型还是玉石色彩,都显得格外丰富。
除了玉石以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金属手镯。
战国时期的手镯与新石器时代晚期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形制上比较厚重,也比较宽大,壁厚质沉,一般不饰花纹,在新石器时代的臂镯中有发现装饰兽面纹的精品。
西汉以后,由于受西域文化与风俗的影响,佩戴臂环之风盛行,臂环的样式很多,有自由伸缩型的,这种臂环可以根据手臂的粗细调节环的大小。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金陵人登六朝陵寝,得玉臂之,功侔鬼神。
”还有一种叫做“跳脱”的臂环,如弹簧状,盘拢成圈,少则三圈,多则十几圈,两端用金银丝编成环套,用于调节松紧。
这种“跳脱”式臂环,可戴于手臂部,也可戴于手腕部。
隋唐至宋朝,妇女用镯子装饰手臂已很普遍,称之为臂钏。
初唐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周肪的《簪花仕女图》,都清晰地描绘了手戴臂钏的女子形象。
这不仅仅限于宫廷贵族,平民百姓也十分热衷。
据史书记载,崔光远带兵讨伐段子章,将士到处抢掠,见到妇女,砍下手臂,取走臂钏。
可见当时戴臂钏的女子并非少数。
唐宋以后,手镯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有了高度发展,有金银手镯、镶玉手镯、镶宝手镯等。
造型有圆环形、串珠形、绞丝形、辫子形、竹子形等。
到了明清乃至民国,以金镶嵌宝石的手镯盛行不衰。
在饰品的款式造型上、工艺制作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我国的手镯种类中,玉手镯是最为常见的其中一种。
这要从玉在我国的地位说起。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极广,蕴量丰富。
玉在我国的发展悠久。
所以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
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
玉中只要说到重器非手镯不能担当也。
虽然手镯的件品并不算玉器中真正的大件,但是因为制作手镯的料必须是上品原料,不得有瑕疵,因此好的手镯亦价值连城。
玉手镯多琢成圆环状独立个体,一般成对佩戴,以圆柱体形式较为多见,这类玉手镯也习惯称“玉环”。
玉镯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而各个时期的玉镯各有不同。
大汶口文化玉镯呈外方内圆形,春秋时期玉镯为扁圆形,唐代有镶金玉镯。
发展至宋代,玉镯呈圆环形,内平外圆、光素无纹;而明清玉镯,多见装饰。
隋唐至宋朝,妇女用玉镯装饰手臂已很普遍,又被称之为玉臂钏。
在佛教题材的壁画和绘画作品中,仕女、飞天、菩萨等形象经常出现佩戴玉手镯的现象,反映了唐朝妇女佩戴玉手镯的流行风尚。
唐宋时期的玉手镯以圆柱体、扁圆体素面为普遍。
明清玉手镯材料很多,翡翠开始大量使用,玛瑙、碧玺、琥珀也有使用。
无论大官显贵,还是市民商贾都有佩戴玉手镯的习惯,而且人们往往把玉手镯的作用与爱情联系起来,赋予一种美好、浪漫的情怀,在婚礼中流行以玉手镯作定情物或聘礼等。
明清玉手镯在材质、做工上,也有高低、优劣之分,以上等白色和田玉与绿色的翡翠为佳,也有青玉、碧玉、玛瑙材质的手串、手镯。
战国时期一直到秦汉,出现过某个工匠极具创意的玉手镯,那就是白玉绳纹手镯(图8),这样的手镯的出现虽然令人吃惊,图8但是从玉器的发展历史来看也是属于传承有序的。
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涡轮纹的玉瑗玉环,其基本的外形特征与绳纹手镯的加工应该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
这样细致的加工使原本厚重的手镯变的线条感极强,而且大大减轻了手镯的分量,装饰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可以说这是手镯发展历史中的顶峰,这样的款式一直影响着中国后世近二千年,各朝代均有这样的绳纹手镯制作,虽然各朝代的工匠对这根线条的理解和处理不同,但是基本的造型还是承袭了古人的形制,一直到清朝,这样的绳纹手镯还在生产加工,从艺术性和手镯的装饰功能上去衡量绳纹手镯,可以不夸张的说,是中国手镯的顶级创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国人文文化和玉文化的结晶。
中国其他时代的玉手镯虽出现了以浅浮雕为主的装饰手法,包括元代的手镯,虽然装饰性越来越浓烈直白,但是整体的艺术效果和加工特征还是以质朴为主,这即使在少数民族风格浓郁的元朝也是如此,明清两代的玉器加工随着民族资本的发展,玉器加工业得到空前发展,虽然从隋朝开大运河后,扬州的商贸得到发展,但是一直到明清两代才确立了扬州玉器雕刻在全国的地位,尤其到了乾隆时期,著名的乾隆工雕刻工艺在家具、玉器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透雕工艺发展到清三代可算是达到顶峰了,在手镯的加工中也开始出现少量的镂雕作品,但是由于手镯的本身的佩带功能决定了其加工工艺不可能浓妆艳抹,因此,大多数今天见到的手镯还是非常端庄典雅、大方含蓄。
手镯虽然被认为是作为手臂的装饰物,是人们最早萌生的一种朦胧的爱美意识,但也有许多科学家认为,手镯最初的出现并非完全是出自于爱美,而是与图腾崇拜、巫术礼仪有关。
同时,也有史学家认为,由于男性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使得戒指、手镯等饰物有了一种隐喻拴住妇女,不让其逃跑的蛮夷习俗。
这种隐喻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存在着。
玉手镯在中国古代是成对佩戴的,现在一般多是单只佩戴。
如果戴手镯又戴戒指时,则应当考虑两者在式样、质料、颜色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
对初戴手镯者,还应注意选择手镯内径的大小,过小则会因紧贴腕部皮肤引起不舒适之感,甚至影响血液流通;过大则容易在手摆动过程中脱落而摔坏。
对于玉质的手镯,试戴时宜在腕部下方垫上软物(如软垫之类),以免万一滑落坠地而摔断。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镯的形制也渐渐发生了变化,最早的手镯是圆形而且光素无纹的,手镯玉体的横断面也是近似圆形的,行话称“圆条”手镯。
这种手镯既美观又大方。
当然圆条手镯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它需耗费较多的翡翠原料,而且戴在手腕上,由于内径是弧面的,容易硌手慢慢地,翡翠商人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既节省原材料,又可以佩戴舒适。
就是将圆形翡翠手镯的内径的弧度磨大,手镯的内径就像平的一样,这样佩戴起来就不会硌手了,这种手镯行话称为“扁口”。
虽然流行至今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但目前市场上有70%以上的翡翠手镯都采用了这种磨制工艺,扁口手镯成为了主流。
由于手镯耗费翡翠原料,有的原材料作标准的圆形非常勉强,即便做了可能由于内径太小而适合佩戴的人非常少,所以翡翠商们经过实践的磨炼,终于想出了第三种翡翠手镯的样式。
新款式翡翠手镯一改传统的圆形造型,而采用椭圆形的形状,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大大节省了原材料。
如果按标准圆形手镯的直径不够的话,可以将手镯做扁一些,这样就可以保证在不影响佩戴的同时达到节省原料的目的。
其实,实践中往往是因为原材料不够做标准圆形手镯,才考虑椭圆形的造型的,因此手镯的圈口(手镯内径)不会太大,而且行业内的价格也相对便宜些。
这种手镯行内称之为“贵妃镯”,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款式。
很多手腕较细或者年轻的消费者非常青睐此种手镯。
翡翠的圆条手镯、扁口手镯与贵妃镯三种相比较而言,圆条手镯的佩戴效果最优,价值也是最高的,在国内外著名的拍卖会上出现的基本都是这种类型;扁口手镯的佩戴舒适性最优,也最流行,市场上的翡翠手镯大多属此类型;贵妃镯主要是制作成一些小圈口的,满足手腕比较细的消费者,并且经济实惠,尤其适合于年轻的时尚女士佩戴。
如果就收藏价值来讲,还要属圆条手镯最具潜力。
在一般人的认识中,翡翠手镯(图9)都是绿色的,其实这是不对的。
事实上,翡翠手镯还有紫色的、红色的,根据玉质它可分为:满绿手镯、福禄寿手镯、金丝种翡翠手镯、紫罗兰手镯、满红色手镯、白底青翡翠手镯、花青种翡翠手镯。
图9满绿手镯,指的是手镯的整体颜色为绿色,没有一点其他的颜色,如果手镯的种好(玻璃种或冰种),水头好,颜色正,那么这样的手镯可以称作是翡翠手镯中的极品,非常的难得。
福禄寿手镯,指的是手镯中具有最为合衬的红、绿、紫三种颜色。
这是比较难得的三种颜色,尤其是这三种颜色分布得当(即三种颜色各占1/3,或绿色占得较多,如绿占3/5,红与紫各占1/5)的,更是上等佳品。
当然,还要看这三种颜色的深浅和鲜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