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改变态度的经历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第1篇一、引言人生在世,总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事情或让我们受益匪浅,或让我们痛苦不已。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态度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今天,我想就自己最近的一次态度转变,谈谈我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二、态度转变的背景曾经,我是一个消极悲观的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我总是习惯性地抱怨、逃避,甚至放弃。
然而,在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挫折后,我意识到,只有改变自己的态度,才能走出困境,拥抱美好的人生。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我参加了一场重要的比赛。
我自信满满,认为自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然而,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我不仅没有进入决赛,甚至没有拿到名次。
那一刻,我陷入了极度的失落和绝望。
三、态度转变的过程1. 自我反思在经历了比赛的失败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态度。
我意识到,消极悲观的态度让我失去了信心,也让我无法正确面对挫折。
于是,我决定从改变自己的态度入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2. 学习调整为了改变自己的态度,我开始学习如何调整心态。
我阅读了大量的心理学、成功学书籍,并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
我明白了,心态决定命运,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3. 积极行动在调整心态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光说不练假把式。
为了将所学付诸实践,我开始积极参与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我报名参加了志愿者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还加入了健身俱乐部,锻炼自己的身体和意志。
四、态度转变的感悟1. 挫折是人生的财富经历了那次比赛的失败,我明白了挫折是人生的财富。
挫折能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激发我们的潜能,让我们更加成熟。
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挫折,从中吸取教训,我们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 态度决定命运一个人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态度。
积极乐观的态度能让我们在困境中看到希望,让我们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
而消极悲观的态度则会让我们陷入无尽的痛苦,无法自拔。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3. 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改变态度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
改变态度的过程态度转变,是指人们对某些事物在原有的态度上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两个方面——程度和方向。
态度在程度上变化也称量的改变。
这时的态度方向没有改变,只是程度上有所变化,例如从原来的基本同意改变为完全同意,强烈反对改为略有反对;态度在方向变化也称之质的改变,如由原来的反对改变为同意,原来的喜欢变成了不喜欢等等。
方向的改变往往是以程度的改变为基础的,也就是量变引起质变。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倾向性三种成份构成,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方法在认知、情感和倾向性方面入手实现改变,例如恐惧改变情感,交流也可改变情感,关键在于方向和方法的把握;再如规定可以改变认知,交流同样也可以改变;强制是种方法,影响力也同样重要。
一个人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改变态度的过程来分析,态度的改变需经历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这个理论是由科尔曼(Kelman)于1961年提出来的。
我们可以对态度的构成要素分阶段地进行改变,以达到彻底转变态度的目的。
服从,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叫服从,在表面上转变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表现出来的行为从往往是被动的,如企业员工可能会因为工资收入或奖惩关系,在行为上表现为遵守企业的管理制度。
那么该如何实现服从呢?通常做法是采用恐惧或收买等手段,也就是所谓的恐惧改变态度,利益收买人心等等。
当然,服从行为并非出于内心自愿,且是暂时性的,只是为了达到自己一时一地的目的而被迫表现出来的表面行为,内心是排斥的。
认同,也称同化,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或无意地接近他人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要求相一致。
例如我们让一个反对父母的青少年扮演成年父母的角色时,他可能会更好地理解父母的对自己的一些做法或态度,也可能被自己扮演父母时表达的态度所说服,反对的态度就发生了改变,有句俗话叫“养儿方知父母恩”,其实就是在讲角色扮演对于态度的改变,利用了认知结构的变化而产生观点的认同。
洗心革面的意思范文一:洗心革面是一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当你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情或者没有做好某些事情时,你需要“洗心革面”,意思就是你需要从内心深处彻底改变自己。
这个过程可能很艰难,但最终结果会让你感觉到振奋人心!洗心革面的重点是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首先,你必须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或没有做好某些事情。
你必须认真思考自己为什么犯错或者没有做好某些事情,然后找到理由。
随后,你要开始反思,这个过程可以帮助你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如果你遇到困难或者犯错,你也需要寻求帮助或者建议。
洗心革面也需要用到一些关键性的词汇。
这是写作中的重点。
首先,你需要说服自己改变,为此,你需要用到如下的词汇和短语:责任,智慧,勇气,耐心,毅力,自律。
你还需要重新回顾一遍自己的经历,了解你自己的经历是如何造就你现在的形象,了解以往的不良经历和错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吸取教训,情节描述鲜明,高潮迭起,引发读者的共鸣,胜半战。
总之,洗心革面是一种彻底的改变自己的过程。
如果你尝试了这个过程,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自信了!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会带来很大的满足感。
因此,当你遇到挑战或犯错的时候,记得把这个过程当作一种训练,成为更好的自己!范文二:洗心革面的意思是去除旧有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以更好地接受新想法和种种改变。
在人生中,我们都经历过种种变故,感受到了生活的波澜,这时洗心革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我们需要面对许多险恶的场景,这需要我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并变得更好。
洗心革面的写作重点在于表达出那种改变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态度。
要充分表达出某些行为和思维方式带来的坏处,用具体的实例来说明缺点,并逐步展现自己洗心革面的过程。
此外,你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你洗心革面的原因,诸如自身的经验,学习成长,自我觉醒等等。
最后,你需要表达出你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愿意付出的努力。
在洗心革面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关键性词汇。
首先是词汇有力且干练,以凸显的转变的力量。
个人蒙恩悔改的经历是一个深刻而个人化的过程,涉及到对自己过去错误的认识,以及对未来改变和成长的渴望。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个人蒙恩悔改的经历的示例:
在生活的某个阶段,我意识到自己正深陷于一种不健康的模式中。
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不仅对他人造成了伤害,也对自己造成了负面影响。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试图理解为什么我会这样做。
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源于自私、骄傲和不成熟。
我意识到我需要改变,但我不知道如何开始。
就在这时,我遇到了一位善良而有智慧的人,他给了我一些指导和建议。
他帮助我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鼓励我开始改变。
他告诉我,改变需要时间和努力,但只要我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成功。
他还建议我寻求帮助和支持,以便更好地应对挑战。
在他的帮助下,我开始努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我学会了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学会了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我也学会了更加谦逊和宽容,不再轻易发怒或抱怨。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
我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健康和稳定,我也更加快乐和满足。
我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出了过去的阴影,开始朝着更好的未来前进。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蒙恩的滋味。
我知道自己的改变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努力,更是因为上帝的恩典和帮助。
我学会了感恩和敬畏,也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行为态度之改变”总结感悟
一个人的成功意味着命运的改变,那么什么能改变命运呢?这个话题意义深远,首先做事情要有一个好的结果必先打下好的基础、树立好的观念和远大的理想,有了好的想法和观念---即行为决定了一切,时间长了形成一种习惯,本着一个好的习惯去做事久而久之您离成功的目标就不远了。
本章就是从行为态度之改变衍生出的人生感悟和总结。
上帝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物质上的东西,他或许只是人们生活无助时的心灵寄托,所以我们应该生活在实际之中,凭借自己的双手去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
“自助者天助之”,这是一个永恒的哲理。
一个人的习惯绝对是靠自己的行为或是行动养成的,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塑造一个成功的人士,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态度的人永远不会成功,等待他的只有失败。
俗话说做了没做好属于能力问题,但是要求了没去做属于态度问题,态度上出现了问题以后事情可想而知肯定是失败的,方向迷失的人怎么才能走出茂密的森林呢?结果是NO。
为什么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都会报有很伟大的理想呢?因为他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就知道理想是靠现实生活实现的,怎么才能有一个好的生活又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勤奋创造出来,为什么去拼搏、去进取呢?因为想有一个好的未来。
这一系列的逻辑推理是什么---是观念的改变,则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则习惯改变;习惯改变则命运改变。
不要让你的观念、心态使你成为一个失败者。
成功是由那些抱有博大理想、积极心态的人所取得的,并由只有努力、永不间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所保持。
刘彦锋 11.27。
《“行为态度之改变”总结感悟[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行为态度之改变”总结感悟“行为态度之改变”总结感悟一个人的成功意味着命运的改变,那么什么能改变命运呢。
这个话题意义深远,首先做事情要有一个好的结果必先打下好的基础、树立好的观念和远大的理想,有了好的想法和观念---即行为决定了一切,时间长了形成一种习惯,本着一个好的习惯去做事久而久之您离成功的目标就不远了。
本章就是从行为态度之改变衍生出的人生感悟和总结。
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物质上的东西,他或许只是人们生活无助时的心灵寄托,所以我们应该生活在实际之中,凭借自己的双手去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
“自助者天助之”,这是一个永恒的哲理。
一个人的习惯绝对是靠自己的行为或是行动养成的,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塑造一个成功的人士,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态度的人永远不会成功,等待他的只有失败。
俗话说做了没做好属于能力问题,但是要求了没去做属于态度问题,态度上出现了问题以后事情可想而知肯定是失败的,方向迷失的人怎么才能走出茂密的森林呢。
结果是no。
为什么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都会报有很伟大的理想呢。
因为他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就知道理想是靠现实生活实现的,怎么才能有一个好的生活又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勤奋创造出来,为什么去拼搏、去进取呢。
因为想有一个好的未来。
这一系列的逻辑推理是什么---是观念的改变,则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则习惯改变;习惯改变则命运改变。
不要让你的观念、心态使你成为一个失败者。
成功是由那些抱有博大理想、积极心态的人所取得的,并由只有努力、永不间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所保持。
刘彦锋11.27第二篇:教学行为改变之我见教学行为改变之我见西定乡小学杨杰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前的准备、课堂的教学与课后的反思等教学环节。
因此,教学行为的转变不能仅仅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还要体现在课前与课后等教学环节之中。
(一)课前教学行为的转变我国以往的课程目标更多的体现了社会的要求,各学科的目标大都是为升入高一级的学校而设置的,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重视不够。
【励志故事】从小事改变自我
我曾经是一个脾气暴躁、自卑内向的人,但是我意识到我需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通过从小事开始改变自己,我变得更加自信和乐观,拥有了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
第一步,我开始认真对待每天的起床时间。
以前,我总是喜欢在床上多躺一会儿,这让我整个上午都昏昏沉沉的。
而现在,我每天都会设定一个固定的起床时间,即使周末也不例外。
这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事情,也让我感到精力充沛。
第二步,我开始注重自己的衣着和形象。
我曾经不太关心自己的穿着,在外面穿的常常很邋遢。
但现在,我会在镜子前慢慢挑选衣服,想一想如何把自己装扮得更好。
这让我有自信的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第三步,我开始在日记里记录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这件事让我在记录自己的同时也扩展了自己的思考范围。
那些本来不注意的小事情,在记录中会变得清晰有力。
这种记录方式成为让自己更加有想法和成熟的关键因素。
第四步,我开始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
我曾经认为我很笨,学不会新东西。
但是我渐渐地开始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像学习新的外语和读一些有意义的书。
这些努力让我感到自己是有能力成长的人,我开始拥有取得进步的动力。
这些可能看起来很小的改变实际上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健康,在形象和个性两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
现在,我变得更加开朗和乐观了。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能够改变的人,慢慢地,我也变得更加有目标和毅力。
我从小事开始改变我自己的方式,让我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
随着对年龄的增长,改变了对行为的态度的例子1、苏洵幼年时不喜欢读书,长大后认识不了几个字。
到了二十七岁,他的哥哥中了科举作了官,苏洵才觉得自己也应该努力才对,于是在家专心一意的读书。
一年以后,他参加考试,不幸名落孙山。
他想一定是自己准备不周到,于是把一年多来写的文章全部烧掉,从此闭门读书,不再题笔写文章。
过了五、六年,他充实了很多学问。
于是再提笔作文,顷刻间就写出数千字的文章,见解又非常独到。
终成一代文章大家。
2、三国时,据有江东六郡的孙权,手下有位名将叫吕蒙。
他身居要职,但因小时候依靠姐夫生活,没有机会读书,学识浅薄,见识不广。
有一次。
孙权对吕蒙和另一位将领蒋钦说:“你们现在身负重任,得好好读书,增长自己的见识才是。
吕蒙不以为然的说:“军中事务繁忙,恐怕没有时间读书了。
”孙权开导说:“我的军务比你要繁忙多了。
我年轻时读过许多书,就是没有读过《周易》。
掌管军政以来,读了许多史书和兵书,感到大有益处。
当年汉光武帝在军务紧急时仍然手不释卷,如今曹操也老而好学。
希望你们不要借故推托,不愿读书。
”孙权的开导使吕蒙很受教育。
从此他抓紧时间大量读书,很快大大超过一般儒生读过的书。
”日后,有一次,士族出身的名将鲁肃和吕蒙谈论政事。
交谈中鲁肃常常理屈词穷,被吕蒙难倒。
鲁肃不由轻轻地拍拍吕蒙的背说:“以前我以为老弟不过有些军事方面的谋略罢了。
现在才知道你学问渊博,见解高明,再也不是以前吴下的那个阿蒙了!”吕蒙笑笑:“离别多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
今天老兄的反应为什么如此迟钝呢?”接着,吕蒙透彻地分析了当前的军事形势,还秘密地为鲁肃提供了五条对策。
鲁肃非常重视这些对策,从不泄露出去。
后来,孙权赞扬吕蒙等人说:“人到了老年还能像吕蒙那样自强不息,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一个人有了富贵荣华之后,更要放下架子,认真学习,轻视财富,看重节义。
这种行为可以成为别人的榜样。
”。
检讨行为改变态度近年来,社会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良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这些不良行为不仅危害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更对个人品德与思想觉悟产生了不良影响。
我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并认识到行为的改变能够引领我更好地改变自己的态度。
在此将我所进行的行为的检讨以及通过改变行为带来的思想和态度的转变进行讨论。
首先,我反思了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不良行为。
例如,我经常喜欢回避问题,逃避责任。
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在于我缺乏勇气去面对现实,对问题和挑战感到害怕。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我个人的成长,也给周围的人和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另外,在与人相处时,我常常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和冷漠的情绪,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这种行为使我与他人的关系疏远,缺乏亲和力,也无法建立起真诚而长久的友谊。
针对这些不良行为,我开始思考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变行为的策略。
首先,我意识到改变行为需要内外兼修。
内在方面,我开始学习如何面对问题和责任,逐渐培养自己的勇气和耐心。
我通过阅读书籍和听取他人的经验教训,了解到问题无法回避,只有积极态度去解决问题,才能够真正成长。
同时,我也将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学会控制消极情绪的爆发,转而通过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在外在方面,我注重改变与他人的交往方式。
我开始主动倾听他人的意见和需求,关注他人的感受,尊重并支持他人的想法和决定。
通过积极的沟通方式,我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信任和亲近的关系。
另外,我也开始关注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参与志愿者工作,关心弱势群体。
通过为他人付出,我更加感受到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从而逐渐改变了我对待生活的态度。
通过这些行为的改变,我的思想和态度也得到了显著的转变。
我变得更加乐观向上,积极面对问题和挑战。
我不再害怕承担责任,反而乐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我变得更加关注他人,并试图给予他人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交往,我不断学习并且提升自己,逐渐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
改变我学习态度的一次经历作文
要说改变我学习态度的那次经历,嘿,那可真是一段“痛并快乐着”的往事。
那时候,我对待学习就像是看电影,只挑爆米花环节,一遇到干货就打瞌睡。
那天,数学老师布置了一道“超级难题”,说是要考验我们的智商。
我一看那题目,脑袋瓜子就开始“嗡嗡”作响,心想:“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嘛!”于是,我决定采取“战略性放弃”,准备等老师讲解。
没想到,班上的“学霸”小王竟然主动找我,说要一起攻克这道难题。
我当时那个惊讶啊,心里想:“我这是走了什么狗屎运,学霸要带我飞?”但转念一想,这是个机会啊,说不定能偷学几招。
我们俩就开始了“攻坚战”,小王是那种一遇到数学题就两眼放光的人,而我呢,是那种一看到数学题就想翻白眼的人。
他一边讲解,我一边在心里哀嚎:“这些公式怎么比绕口令还难懂?”但看着小王那认真的样子,我也不好意思打退堂鼓。
就这样,我们硬是磨了几个小时,终于,那道题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缴械投降”了。
那一刻,我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突然间明白了学习的乐趣。
原来,攻克难题的感觉这么爽,比玩游戏通关还带劲!
从那以后,我对学习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不再是那个“上课等下课,下课等放学”的懒散学生了。
我开始主动请教,积极思考,连我自己都没想到,我居然有一天会爱上学习。
所以说,改变我学习态度的那次经历,就像是一剂强心针,让我
这只懒洋洋的猫,突然间变成了斗志昂扬的斗牛。
现在想想,还得感谢那次“痛并快乐着”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不然,我现在可能还在课堂上梦游呢!。
反思社交行为改变自己的态度社交行为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仅是我们与他人交流的一种方式,更是影响我们态度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社交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因自身的一些习惯或者行为方式而对他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值得我们反思自己的社交行为,以改变自己的态度。
一、了解自己的社交行为反思社交行为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社交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主动或被动地与他人发生各种交往,例如与同事合作、与朋友聚会、与陌生人交谈等。
在这些交流中,我们的态度和行为反映了我们内心的想法和价值观。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回顾自己过去的社交经历,分析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借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二、察觉社交行为的影响通过反思自身的社交行为,我们可以更加敏锐地察觉到它对于他人和自己的影响。
社交行为可以是积极的,例如友善、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等;也可以是消极的,例如傲慢、自私、冷漠等。
这些行为不仅影响到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更会对我们自身的心态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当我们积极参与社交并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时,我们会感到更加自信和积极,同时也会获得更多他人的认可和喜爱。
三、反思社交行为的原因在反思社交行为时,我们还需要深入思考社交行为产生的原因。
社交行为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个人经历、文化背景、性格特点等等。
通过思考社交行为的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并且针对其中的不良行为提出改进的策略。
例如,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社交中经常表现出傲慢和自以为是的态度,可以通过反思其原因,例如自卑感的掩饰或自身优越感的滋生,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正和改变。
四、制定改变社交行为的计划反思社交行为只有价值,当我们能够积极地采取行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时。
在制定改变社交行为的计划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意识提升:通过培养更加积极的社交心态来改变自己的社交行为。
例如,培养一颗真诚的心、提高自信心以及关注他人的需求等。
写对一个人态度的转变过程作文一个人的态度转变。
一开始啊,那家伙真的让我觉得是个冷血动物,整天冷冰冰的,好像全世界都欠他钱似的。
他的眼神啊,锐利得能杀人,看得我心
里直发毛。
不过后来吧,我发现他其实有颗热心肠。
有次我看到他帮一个
老人家过马路,细心得不得了,跟之前完全两码事。
我就琢磨着,
这家伙是不是也有温柔的一面?
于是我开始试着跟他搭话,想跟他当个朋友。
没想到他还挺喜
欢音乐的,特别是古典音乐。
跟他一起听音乐的时候,他居然会笑,笑得那么开心,我都有点惊讶了。
慢慢地,他开始主动跟我说话了,跟我分享他的事情。
我才发现,他其实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他的眼神里,那种冷漠少了,多了
点温暖和信任。
我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了,就像认识了很久的
老朋友一样。
现在啊,那家伙完全变了个人似的。
变得开朗多了,跟谁都能聊得来。
我看着他的变化,心里也替他高兴。
他告诉我,这都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他学会了放下过去的包袱,去拥抱生活。
听他这么说,我也觉得,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活得更精彩的能力,只要我们愿意尝试。
改变自己状态的名人例子
一个著名的改变自己状态的名人例子是奥普拉·温弗瑞。
她是美国著名的电视主持人、制片人和慈善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不懈,从一个生活困顿的家庭中走出来,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
奥普拉在年轻时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她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坚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
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工作,奥普拉逐渐获得了成功,在电视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她的脱口秀节目《奥普拉秀》长期收视率领先,为她赢得了广泛的口碑和影响力。
除了事业上的成功,奥普拉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通过自己的基金会资助了许多值得帮助的人和项目。
她的生活和事业都充满了正能量,激励着无数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并改变自己的状态。
奥普拉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努力,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用这个方法,成功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我用这个方法,成功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在我看来,人生就像一本书,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作者,可以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然而,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对生活持有一种消极的态度。
我总是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公,觉得生活对我太苛刻。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一种方法,成功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
那时的我,是一个生活在繁忙都市中的普通上班族。
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压力大,生活乏味。
我总是觉得自己像一只被困住的鸟,渴望自由却无法飞翔。
我对生活感到失望和沮丧,对未来充满了迷茫。
直到有一天,我偶然间接触到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籍。
在书中,我了解到了一种被称为“积极心态”的方法。
它告诉我,人生的态度决定了人生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乐观对待困难,我们就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
我开始尝试这种方法,每天告诉自己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无论是工作中的压力,还是生活中的困难,我都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我开始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每天努力去实现它们。
当我看到自己一点点取得进步时,我感到无比的满足和自豪。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不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努力去改变自己。
我开始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清晨的露珠滑落在绿叶上,金黄色的秋叶舞动在微风中,这些平凡的事物都让我心生喜悦。
我也重新定义了家、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意义。
家不仅仅是一个住所,更是一个温暖的港湾,是父母无私的关爱,是亲人之间的相互扶持。
亲情是血脉相连的纽带,是无条件的支持和理解。
友情是宽广的胸怀,是朋友之间的相互陪伴和支持。
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默契和包容。
通过改变我的人生态度,我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和美好。
我不再抱怨困难,而是学会从中寻找机会和成长。
我不再焦虑未来,而是享受当下的每一天。
我不再追求功利和名利,而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生活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跳舞。
经历事情后修正人生态度作文例子英文回答:Experiencing a life event that led to a change in my perspective and attitude was a turning point in my life. It happened when I was in college, studying abroad in a different country. I had always been someone who was focused on achieving academic success and building a successful career. However, this experience made me realize that life is about more than just accomplishments and material possessions.During my time abroad,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meet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and backgrounds. I made friends with locals and fellow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we would often have deep conversations about life, dreams, and aspirations. Through these interactions, I began to see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connection and the value of experiences over possessions.One particular incident that stands out in my memory is when I met a local family during a community service project. They lived in a small, modest house but were incredibly welcoming and happy. Despite their limited material wealth, they seemed content and fulfilled. This encounter made me reflect on my own life and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success.I realized that I had been placing too much emphasis on external achievements and not enough on personal growth and happiness. I started to question my priorities and reevaluate what truly mattered to me. I began to focus more on building meaningful relationships, pursuing my passions, and finding joy in the simple things in life.This shift in perspecti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my overall well-being and happiness. I became more open-minded, compassionate, and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ies and experiences life had to offer. I also became mo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balance in life – balancing work and personal life, material possessions and experiences, and short-term goals with long-term fulfillment.中文回答:经历了一个改变我人生观和态度的事件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点。
我的工作态度之路:从不认真到积极担当的转变过程2023年,是人类面临了很多困难和挑战的一年。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年份里,我也经历了从不认真到积极担当的转变过程,让我更加坚定了对待工作的态度。
回想起来,我曾经是一个十分不认真的人,对待工作总是三分钟热度。
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我曾经混过了一些不需要太认真对待的工作。
但是在一份真正需要投入进去的工作面前,我还是显得十分的无所适从。
虽然我曾经陷入过求职的困境,但是我始终没有认识到我的问题所在,更没想到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直到某一天,我得到了一个几乎是改变了我的生活的机会。
那是一份工作,既有坑又有挑战,却也是我梦寐以求的工作。
但是,由于我对待工作的态度,我几乎失去了这个机会。
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和不足,而同时也发现了我所缺乏的东西:努力和认真的态度。
于是我开始转变我的态度,我努力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我毫不吝啬地付出努力的汗水和泪水。
我意识到了每一份工作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我也应该尽最大可能地去认真对待和付出。
虽然每天的工作非常枯燥和单调,但我依然会追求卓越,追求最佳的状态。
我不再纵容自己的懒惰和消极,而是坚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我的足迹,让自己变得更加有成就感和满足。
在这段转变过程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成功没有捷径和奇迹,只有努力和付出。
而这些努力和付出是可以在未来获得回报。
正是这样一丝信仰和行动,让我从曾经的不认真到如今的积极担当,帮助我在职场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继续努力,积极担当,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我相信勤奋和认真总会得到回报,同样也希望能够将这份坚定和自信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衡水学院题目---行动改变态度的经历姓名:郝佳星学号:201340119147班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经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总是认为“态度决定行为”。
特别是在企业流程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这样的认识误区特别多。
比如说,在新品上市的时候,总是内部动员,希望销售部门能够理解新品成功上市对公司的重大意义。
再比如说,对于一些能力较强但态度一般的员工,总是强调首先要他们转变对工作的态度,再对他们的绩效做出考核。
其实这样的做法对企业和员工来说,都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做法是:新品上市就直接制定出清晰简明可执行的上市指引给到销售部门,要求销售部门直接按指引忠实的执行;对能力较强但态度一般的员工,无需强调工作态度的转变,而是直接对工作量化并作出绩效考核。
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态度和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啦。
态度和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重要,也是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也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论题。
我们只有了解到态度和行为的相互关系,才可能了解态度转变的原因,才可能最终把这些心理学运用到企业的实际管理。
首先我们看一下什么是态度,什么是行为。
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的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
态度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人的活动当中形成的,是由一定的对象引起的。
如喜爱某个人,反对某件事等等。
态度是可以改变的。
什么是行为? 行为是指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引起的内在心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
或者说,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狭义的行为是指人的外显行为,即可观察到或可测量的个体活动。
广义的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
内隐行为是指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只能间接推断的内在心理活动,例如人的记忆、思考、情绪、意志、信仰等都包括在内了。
在一开始的“新品上市”和“员工改造”的案例里,管理者之所以采取了错误的做法,是因为他们坚信“态度决定行为”,而他们坚信“态度决定行为”,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
衡水学院
题目---行动改变态度的经历
姓名:郝佳星
学号:201340119147
班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经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总是认为“态度决定行为”。
特别是在企业流程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这样的认识误区特别多。
比如说,在新品上市的时候,总是内部动员,希望销售部门能够理解新品成功上市对公司的重大意义。
再比如说,对于一些能力较强但态度一般的员工,总是强调首先要他们转变对工作的态度,再对他们的绩效做出考核。
其实这样的做法对企业和员工来说,都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做法是:新品上市就直接制定出清晰简明可执行的上市指引给到销售部门,要求销售部门直接按指引忠实的执行;对能力较强但态度一般的员工,无需强调工作态度的转变,而是直接对工作量化并作出绩效考核。
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态度和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啦。
态度和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重要,也是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也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论题。
我们只有了解到态度和行为的相互关系,才可能了解态度转变的原因,才可能最终把这些心理学运用到企业的实际管理。
首先我们看一下什么是态度,什么是行为。
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个人对他人、对事物的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
态度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人的活动当中形成的,是由一定的对象引起的。
如喜爱某个人,反对某件事等等。
态度是可以改变的。
什么是行为? 行为是指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引起的内在心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
或者说,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狭义的行为是指人的外显行为,即可观察到或可测量的个体活动。
广义的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
内隐行为是指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只能间接推断的内在心理活动,例如人的记忆、思考、情绪、意志、信仰等都包括在内了。
在一开始的“新品上市”和“员工改造”的案例里,管理者之所以采取了错误的做法,是因为他们坚信“态度决定行为”,而他们坚信“态度决定行为”,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
常常事物的普遍表现为:思维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过程,过程决定结果。
所以管理者就会错误地以偏概全,认为“态度决定一切”,从而采取了错误的做法。
这可真是很大的认知错误。
比如说,中国人在态度上普遍认识到吸烟对身体健康有害,但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的烟民数量在以每年300万的速度增长,每年都有70万人死于吸烟。
证据显示:每星期有差不多1万左右的中国人死于与吸烟相关的疾病。
中国每年销售的香烟高达1.6万亿支。
而中国人自己就消费世界上1/3的香烟。
同样的还有酒类,还有很多极端的例子。
误以为“态度决定一切”而走入极端,可真是害了很多人,也间接的害了很多企业,甚至僵化了我们社会乃至国家的创新能力。
平时我们都说“水无常态、兵无常势”,就是说任何时候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多变的决策,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解决问题的模型。
在态度和行为的关系上,实际的情况经常是:一个人,先有某种行动(无论主动或被动),长期的行为下来,养成自然而然的习惯后,开始真正改变态度。
比如有个真实的案例:1923年,山东,一个女人被强盗强抢上山并拜堂成亲(行动),一起生活6年后(行为),家人带官兵解救了她,但她不愿离开那个强盗,理由是一起生活这么久,她爱上了他(态度)。
再比如说,多年来,政府力劝人们使用汽车安全带(态度),却收敛不大,后来制定法律,不系安全带视为违法,并让交警加大了监察力度,人们虽然发发牢骚,但还是系上了安全带(被迫行动)。
过了一段时间(行为),交警不再监察,但人们却觉得这项规章制度很好,能确实保证人的生命安全(态度)。
实践出真知,通过案例,我们找到了一个有效的管理原理,那就是“行为决定态度”。
为了更有效的将这个原理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去,我们必须深入分析一下态度转变的因素,我们发现,态度形成有四个条件:1 经验的积累和整合。
从各个零散的经验中形成相同类型的特殊反应的整合。
2 经验的分化。
开始是笼统的、缺乏特殊的,以后逐渐分化和个别化。
3 剧烈的、外伤性经验,甚至是仅仅一次的经验,就可以形成永久性的态度。
4 对社会已有态度的模仿及语言的学习。
就好像我们平时去商店闲逛,终端导购送给了我们一包免费的沐浴露试用包(行动),当我们试了它觉得不错(行为),于是开始认真的看它的广告(兴趣/欲望),最终下次去商场的时候购买了这个牌子的沐浴露(态度)。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做促销活动时倾向于采取营销计划直接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冲击,坚信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会形成他们想要的态度。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一个具体的行动,长期坚持行为(无论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下来,逐渐产生兴趣/欲望,是态度转化的最重要的因素。
同时,我们可以根据这个逻辑推导出一个“介入模式”,在企业管理中,就意味着用各种行动/手段/规范使企业员工介入到管理流程中,持之以恒,最终改变企业员工的态度:
行动——行为——兴趣/欲望——态度
运用“介入模式”进行企业管理,企业员工的态度改变就会经历相应的三个阶段:
1 服从。
企业员工或是出于本人的意愿,有意识的去理解管理者的目的而主动服从;或是受到管理者制定的企业群体规范的压力,从而产生被迫的服从行为;
2 同化。
企业员工的态度不再是表面的改变,也不是被迫,而是开始自愿地接受管理者的观点、信念、行为或新的信息,这一阶段已经与管理者所要形成的态度相接近,但没有同自已全部态度
体系相融合;
3 内化。
企业员工的内心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观点、新的情感和新的意愿已经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部分,比较稳固,也不太容易改变。
话说回来,管理一个企业就好像管理一个小型的国家,必须用系统的规章制度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长期坚持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改造企业员工态度或理念的目的。
我们就拿同处亚洲的新加坡来说,新加坡人的素质之高是全世界闻名的,可是有谁知道,这都是“新加坡之父”李光耀长期用严格的法制规范新加坡人的言行举止,让他们习以为常从而达到素质提高的。
比如说口香糖,现在的新加坡人普遍认为吃口香糖不环保、污染环境,是不道德的,其实在1992年李光耀颁布了进口及销售口香糖的禁令并严厉执行之前,在新加坡发售的口香糖的品牌达128种,销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到12年后的今天,新加坡人早已习惯了没有口香糖的生活。
街上大大小小的商店里根本见不到口香糖,公共场所也看不到口香糖的残渣。
一名22岁的新加坡王姓大学生在网上说:“在新加坡,吃口香糖比召妓还要让人感到羞愧。
”
其实,大到国家,中到企业,小到个人,都需要有规则来规范。
“没有规则,不成方圆”。
“行为决定态度”的管理理念在一个企业能否得到贯彻实施,最关键的是这个企业的管理是否制度化。
中国的企业总是讲究“人情化管理”,认为只要能让企业员工知道企业的理念,有了正确的态度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了,实际上这不仅是害了企业,也害了员工。
真正负责的企业管理者应该是规划企业战略后,还要建立企业流程,即明确员工的工作目标/岗位职责和规范各项工作规章制度,让员工在遵守企业流程的同时,逐步转变态度从而认同企业的理念。
这样才是真正对企业和员工负责。
行为决定习惯。
习惯是靠不断的提醒甚至法律来保持的。
习惯决定性格。
而性格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为态度。
性格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