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前的贸易收支不均衡和国际收支的变动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战前的贸易收支不均衡和国际收支的变动

松野周治

本文试从国际收支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全局出发,考察一下近代以来的日本对外贸易。无论战前还是战后,日本对外贸易的重要特征都是贸易收支不均衡。以这种贸易收支不均衡为背景,综合反映日本对外交易的国际收支是如何变动的呢?如此同时,日本在经济和贸易方面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呢?这不仅是研究近代日本对外贸易的重要课题,而且对研究战后特别是现代日本对外贸易问题的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战前日本国际收支的变动

1,关于时期划分问题

关于包括战争时期在内的战前的国际收支,公布系统数字的大藏省《财政金融统计月报》(以下简称《月报》)第5号(1950年2月)把其分为如下6个时期:①,明治初期,1868-1893年;②,明治末期至大正初期,1894-1914年;③,大正初期至昭和初期,1915-1931年;④,1932-1936年;⑤,1937-1941年;⑥1942-1945年。另外,山泽逸平在其所著《贸易和国际收支》中参考上述分期,又做了进一步的划分(参见表1)。

表1,战前日本的国际收支

资料来源;山泽逸平山本有造著《贸易和国际收支》。

关于近代日本国际收支的时期划分,1984年版《经济白皮书》还把战前分为1868-1880,1881-1914和1915-1945年三个时期,把战后分为1955-1964 ,1965-1969 和1970年以后三个时期。这虽然是从“国际收支发展阶段”(从未成熟债权国向成熟债权国的发展阶段)进行的时期划分,但却不是在综合国际收支各项目基础上的时期划分。

笔者赞成《月报》和山泽逸平的时期划分,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战前日本国际收支的基本特征。而且,关于国际收支的有关数据也基本上利用山泽逸平和山本有造共著中的成果,只要不特别加注,所引用数据就都来之该书。

2,第一时期,1868-1881年

从幕末开港到明治初期,尽管这一时期的国际收支统计很不完全,仍可概括出如下特点:

①除个别时期外,贸易收支基本上是赤字状态。作为自由贸易的结果,这乃是以纺织品为中心的外国造生活消费品的进口,机械等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资料的进口,以及为增强军事力量的武器和船舶进口增加的结果。1868年以后,贸易赤字的年平均额为1220万日元,与输出额相比,赤字比率高达55%(参见表2)。尽管统计数字不完全,但有的年份贸易不均衡度大大超过了100%(1870年为170%),有的年份则接近了100%(1875年为97%)。

②由于贸易收支赤字的影响,同期的经常收支也是赤字,年均赤字额为1630万日元,相当于经常收支收受项目总额的69%,不均衡度是很高的。

表2,战前日本贸易收支经常收支的不均衡

注:贸易收支不均衡度=贸易差额/出口总额;经常收支不均衡度=经常收支差额/经常收支收受总额

资料来源;同表1。

③除为应付幕末的政治动乱和增强军事力量,由旧幕府和各蕃向国外进行了商业借款外,为了进行日本第一条铁路的建设和秩禄处理,明治政府也向英国进行了借款(1870和1873年),从而输入了资本。不过,当时资本输入的规模很小(1872年后合计为7660万日元,年平均为766万日元),还不能抵消贸易收支的赤字,所以金银继续流出。

3,第二时期,1882-1893年

第一时期由于贸易赤字和金银流出,通货膨胀也同时发展。由于对其因果关系的看法和政策选择的对立,经过1881年的政变后开始实施了松方正义的财政金融政策。结果,除因银价腾贵和前一年的大米歉收导致1890年的大幅度赤字外,在贸易收支转化为黑字后,基本保持了均衡的状态。与此同时,金银也呈现出流入超过的状态。由于紧缩政策导致需求缩小进而输入减少,所以在整理纸币引进银本位制的情况下,世界性银价下跌就改善了日本的贸易收支,以原有产业制品为中心的出口也增加了。

这一时期年均贸易收支赤字额虽然只有190万日元,但如不包括1890年创记录的3360万日元的赤字,则贸易收支是年均100万日元的黑字。其结果,贸易不均衡度下降到-3 2%,比前一时期有了大幅度改善。经常收支也显著改善了,年均赤字为110万日元,不均衡度为-1 6%或-1 8%,如不包括1890年,则经常收支是年均160万日元的黑字。

形成这一时期重要特征的松方财政,其作为解决通货膨胀的对策,是从否定主张大规模举借外债的大隈重信的保持信用规模维持经济成长的政策开始的。到1873年为止,当时日本资本输入的主要形态是政府举借外债,这种作法持续了20多年,终于实现了长期资本收支的均衡(只要些微的流出超过)。这样,在战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这一时期就成了唯一实现国际收支均衡的时期。

4,第三时期,1894-1914年

这一时期国际收支的特征如下;

①,贸易收支从前一时期的均衡状态重新转为了赤字状态。其平均赤字额为4760万日元,是第一期的4倍,第二期的25倍。贸易不均衡度也达到了14%,比第二期大幅度提高了。贸易规模扩大的结果,并没有出现第一期那样高的不均衡度。但是,如不包括政治经济都不稳定的明治初期即第一时期,那么第三期特别是其前期和1920年代一样,也是战前贸易不均衡度最高的时期。日清战争后的数年间,为建立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而扩大的机械原材料进口,以及为扩大军备而迅速增加的进口,都推动了贸易不均衡度的提高,其中1896年为57%,1897年为43%,1898年为82%。

②,和贸易收支并行,由于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日本政府对海外的支付大幅度增加,所以第三期前期是年平均2000万日元,后期是年平均3000万日元以上的政府交易收支赤字。

③,为了控制日清战争日俄战争掠夺的殖民地,实现在中国的权益,日本开始了对外资本输出(在台湾和韩国修筑铁路建立银行和金融机关,在台湾建立制糖公司,在中国进行满铁投资,对汉冶萍公司借款等)。长期资本收支前期年均为280万日元,后期年均为1990万日元。

④,作为起到填补上述赤字作用的项目,虽然有以日本近代海运业的发展为背景所形成的真正的国际收支黑字项目海运收支(年平均为2040万日元)以及旅游收支(年平均为1360万日元),但起到更大作用的乃是日清战争的赔款以及来自夏威夷北美汇款的转移收支(年平均为2560万日元)。当时长期资本收支的主要收受项目就是后者。

作为日清战争后经营的一环,以1897年在英国发行4300万日元的军事公债为契机,日本先后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发行了修筑铁路和筹措日俄战争经费的国债满铁和东洋拓殖股份公司的公司债整备城市基础设施的大城市债等。与此同时,电气机器工业和其它工业部门还开始引进了外国企业的直接投资。其结果,长期资本收支的收受额(对外长期债务纯增额)前期年平均为1850万日元,后期年平均为14490万日元,第三期平均达到了8170万日元。正是由于后期(从日俄战争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输入的规模大,《月报》才把这一时期称之为我国募集外债的第一阶段。引进外资使外债还本付息费用增加,从而使投资收益出现了大幅度赤字(年平均为2600万日元)。与此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其它时期所没有的大规模的长期资本收支黑字(年平均为7050万日元),在平衡贸易收支和经常收支不均衡(特别是后期,经常收支赤字额年平均为4500万日元,不均衡度为15-19%)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可以说外资引进支撑了贸易赤字和各项贸易外支出乃至资本输出。

由于日清战争赔款而解决了准备金问题的日本,在1897年实行了金本位制。日本在确立资本主义的同时,通过把自己纳入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体系,从而为今后大量引进外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日本国际收支结构的变动包括了资本输出这一重要因素,反映了与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发展相偶合的日本资本主义的确立过程。然而,尽管引进了大量的外资,但由于日清日俄战争后加强军事力量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所以并未能解决由大量贸易赤字所造成的国际收支赤字问题,在支撑金本位制的硬通货准备减少的同时,对外负债却不断增加了。当时,在硬通货准备中用于政府对外支付的由政府掌管的硬通货已不足于支付外债的本息,从而形成了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面临了所谓“国家破产”的局面。

5,第四期,1914-1929年

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使战后初期的日本对外贸易陷入混乱下降的局面,但第二年由于出口大幅度增加,贸易黑字化倾向明显并一直持续到大战结束的1918年。如果包括1919年,则同期年均贸易黑字为22230万日元。而且,由于海运涨价贸易外收支出现大幅度黑字,经常收支也由以前的赤字转为了大幅度的黑字(同期运输收支黑字年均为22870万日元,经常收支黑字年均为51340万日元)。这样,由于利用了世界大战给日本经济创造的有利条件,就克服了战前的国际收支危机。而且,贸易不均衡度由负转正并达到14 6%,至于经常收支不均衡度则更高达24 8%。

由于经常收支的大幅度黑字,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对中国的借款和直接投资,以及买入联合国公债等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就开始了。1914-1919年,对外长期债权纯增额(长期资本收支项目合计)为132680万日元,年平均为22110万日元。与此同时,由于对外长期债务减少,长期资本收支就出现了大幅度的赤字。长期资本收支赤字其后也继续存在,这表明日本国际收支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其结果,日本在1910年代末成了对外债权超过债务的纯债权国。而且,由于大大超过对外投资的经常收支黑字,日本还积累了大量的硬通货准备(1919年末达到217860万日元)。

上述贸易收支的大幅度黑字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消失了。贸易收支于19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