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 格式:pptx
- 大小:471.94 KB
- 文档页数:14
2024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中国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
A.歼灭资本主义B.复原国家经济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建立国营经济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是在()。
A.1949年B.1956年C.1976年D.1978年3.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同等条约是()。
A.《北京条约》B.《天津条约》C.《望厦条约》D.《南京条约》4.中国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农民战争C.义和团运动D.洋务运动5.五四运动以后,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是(C)A.资本主义经济B.官僚垄断经济C.封建经济D.半封建经济6.全面内战爆发的标记是国民党()。
A.撕毁《双十协定》B.进攻中原解放区C.进攻上党地区D.撕毁停战协定7.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志向和农民起义特色的文件是()。
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救亡决论》8.抗日战争时期,依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A.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B.实行“三三制”原则C.开展整风运动D.推行精兵简政政策9.抗日战争成功以后是哪个列强取代了日本在中国的地位?()A.法国B.英国C.俄国D.美国10.北伐战争对准的军阀是()①吴佩孚②孙传芳③张作霖④段祺瑞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1.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其直接斗争目标是()。
A.反对帝国主义B.打倒国民党反动派C.推翻北洋军阀统治D.没收地主土地12.外国人不仅仅在租界里享有领事裁判权。
A.正确B.错误13.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A.促进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B.对中国农业经济造成严峻破坏C.促进了中国在经济上具有独立性D.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均衡发展14.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最终版)第一篇: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最终版)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本章重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建国初期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4、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必然性。
5、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政策、方针、原则、形式、步骤和经验。
6、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意义。
本章提示比较工业化的两种道路,掌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推进中国工业化、现代化。
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和判断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加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中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实现统一。
3、新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
4、“三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时任书记张子善,处理了一批党政干部。
5、“五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1952年1月起历时半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6、“一边倒”外交方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新中国的情况下,在外交方针上紧密联系苏联。
7、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1952年6月,在北京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会议。
8、工业化的两条道路:欧美及日本所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走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学时:36学分:2一、课程教学对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一门集历史性、理论性、教育性、知识性、政治性、科学性等于一体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高校本科学生必修课程。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本科所有专业的全日制大学生。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为本科各专业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而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
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门课程的研究,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XXX,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坚持XXX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信念;了解XXX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课程的义务:(1)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与中国封建势力相联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从而充分地认识到反动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意识,以加强民族自尊心、自自信心和高傲感。
(2)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包括先辈分子和通俗大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费力探索、顽强斗争的历程及其经历教导,充分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挑选了XXX、挑选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强拥护党的带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3)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表里的环境,深刻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XXX为带领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体味到中国挑选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4)通过《纲要》课的教学,睁开有关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实训大纲(适用专业:本科各专业)甘肃警察职业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普通高等院校所有本科专业思想政治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
其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国史、国情、爱国主义及爱社会主义教育。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教学目标:(一)帮助学生掌握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掌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必然性;掌握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和失败的原因;掌握近代各阶层人民探索救国救民的方式方法及其结局;掌握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指导作用;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丰功伟绩;掌握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及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掌握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和中共党史上的三次伟大转折;掌握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二)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帮助学生系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深刻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牢记历史,树立忧患意识,打牢爱国主义、爱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石;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三)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认清时势,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教学课时分配表本课程教学总学时数 34 学时,具体分配如下: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篇综述风云变化的八十年(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上编综述的学习,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上编所要学习的内容,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基本特征,明确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从而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2、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三)重点难点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图片演示法(五)作业要求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战后外国对中国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奴役;了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考研政治二十期知识点: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此知识点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以及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我国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彻底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二是动员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制订了党在建国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不要四面出击。
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而应该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攻。
具体做到第一,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第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第三,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第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已经开始实行了。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
第八章第一节从新XX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XX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当领导人民进行新XX 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以中国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XX主义社会。
二、新XX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XX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
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XX 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三、中国的新XX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新XX主义是在局部地区建立的,这使得新XX主义社会还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949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XX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即进入了由新XX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四、1949.03中国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分析了新XX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XX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与其主要的途径。
决议指出,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之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物种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办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工人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办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有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个体经济是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
这样,三种基本经济成分与与之相应的三种基本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与其他现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集中的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这样,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中国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的主要精神,在1949.09召开的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中有相应的规定。
五、1949.06召开的中国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完成XX革命的遗留问题和进行恢复国民经济、政权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的工作,以便为开展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地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部分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一至三章)侵略与反侵略(第一章)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背景知识)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侵略)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斗争)早期探索(二、三章)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第二节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第三节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资产阶级的探索维新运动)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第二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三节总结历史经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第三部分社会主义建立与发展(1949至今)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第二节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三节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一节良好的开局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转折第二节改革开放的起步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单选)(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 C3、 A4、 B5、 B6、D7、 C8、 A9、 B10、 A11、 D12、 D二、多项选择题1、ACD2 、 ABCDE3 、 ADE4 、 ABD5 、 ABCD6、ABCE7 、 ABC8 、 ABCDE9 、 ABCE10 、 BCD三、简答题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有哪些主要经验?中国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这些经验主要是:第一,改造的和平(自愿)的方式。
不仅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是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改造的,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成功实现了列宁曾经设想过但未能在苏联得到实现的“和平赎买”的政策。
第二,采取了逐步(稳妥)过渡的形式。
三大改造均采取了循序渐进,逐步过渡的形式。
如对个体农业的改造遵循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经历了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经历了由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
从而,保证了改造和和平平稳进行。
第三,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把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改造成在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同时,把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生产者,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同时,把资本家由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第四,所有制的改造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发生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2、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现实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中国近代史纲要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小编整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帮助大家梳理本科目重点,把握知识框架。
下面是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之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部分: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1. 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一五计划的建设;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主要成就有:鞍山、武汉、包头三大钢铁基地;武汉长江大桥通车、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
2.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第一是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3.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方针:第一,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第二,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第三,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第四,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第五,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第六,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第七,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注意:合作化与机械化的前后关系。
4. 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中国农村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
5.在推进手工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
手工业合作小组-社会主义萌芽;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的社会主义。
6.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目的与要求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懂得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认识中国要实行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懂得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了解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以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教学内容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1.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形态1.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2.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2.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2.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二、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1.1工业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2.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2.2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1.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启动1.2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2.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2.1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2.2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2.3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2.4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3.1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的可能性3.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形式及过程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4.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的建立4.2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开始建立起来阅读文献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2.毛泽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几点说明》、《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毛泽东文集》第 6 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